白衣的解释
(1) [white]∶白色衣服 新娘身穿白衣 (2) [commoner without rank]
[古]∶平民;未曾获得功名的人 (3) [low official]∶古代官府中的小吏 详细解释 (1)白色衣服。 《吕氏春秋·孟秋》 :“天子居总章左个,乘戎路,驾白骆,载白旂,衣白衣,服白玉。” 《旧唐书·薛仁贵传》 :“ 仁贵 自恃 骁勇,欲立奇功,乃异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张弓,大呼先入,所向无前,贼尽披靡却走。” 宋 苏轼 《和答庞参军》 :“一见胜百闻,往鏖 皋兰山 ,白衣挟三矢,趁此征 辽 年。” 胡征 《白衣女》 :“我还 不知 道你的姓名,更记不清你那夜的容颜,只留下一个白衣的身影,在我深沉的忆念里。” (2)古代平民服。因即指平民。亦指无功名或无官职 的士 人。 《史记· 儒林 列传序》 :“及 窦太后 崩, 武安侯 田蚡 为 丞相 ,绌 黄 、 老 、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 公孙弘 以 《春秋》 白衣为天子 三公 ,封以 平津侯 。” 《后汉书·孔融传》 :“﹝ 曹操 ﹞遂令丞相军谋祭酒 路粹 枉状奏 融 曰:‘少府 孔融 ……又前与白衣 祢衡 跌荡放言。’”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孟 浩然 》 :“观 浩然 磬折谦退,才名日高,竟沦明代,终身白衣,良 可悲 夫!” 清 顾炎武 《菰中随笔》 :“ 杨士奇 以白衣荐举,而直纶扉。” (3)古指给官府当差的小吏。 《汉书·龚胜传》 :“尚书使 胜 ( 龚胜 )问 常 ( 夏侯常 ), 常 连恨 胜 ,即应曰:‘闻之白衣,戒君勿言也,奏事不详,妄作触罪。’” 颜师古 注:“白衣,给官府趋走 贱人 ,若今诸司亭长掌固之属。” 清 顾炎武 《日知录·白衣》 :“白衣,但官府之役耳,若侍卫则不然。”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少吏论》 :“ 《隋书·百官志》 云:‘凡州郡县,各因大小,置白直供其役。’即白衣也。” (4)特指送酒的吏人。 唐 高适 《重阳》 诗:“岂有白衣来剥喙,亦从乌帽自欹斜。” 宋 司马 光 《和同舍对菊无酒》 :“尽日 柴门 外,白衣来不来?”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偕计》 :“阁上华玄,尝接白衣之载酒;垆头涤器,未酬彩管之题桥。” 清 沉畯 《九日》 诗:“有酒赏重阳,无烦白衣至。” 参见 “ 白衣人 ”。 (5)旧指受处分官员的身分。 《晋书·蔡谟传》 :“冬蒸, 谟 领祠部, 主者 忘设 明帝 位,与太常 张采 俱免,白衣领职。” 《陈书·陈拟传》 :“ 世祖 嗣位 ,除 丹阳 尹,常侍如故。坐事,又以白衣知郡,寻复本职。” 《新唐书·封常清传》 :“败书闻,帝削 常清 官,使白衣隶 仙芝 军效力。” 清 昭连 《啸亭杂录· 缅甸 归诚本末》 :“上大怒,复议兴师,以前副 将军 阿桂 首倡罢兵议,因褫其职,以白衣从军。” (6)特指穿便服的士兵。 清 吴伟业 《读史杂感》 诗之九:“白衣摇急桨,青草伏彊弓。” (7)佛教徒着 缁衣 ,因称俗家为“白衣”。 《太平御览》 卷三五九引 荀氏 《灵鬼志》 :“ 泰元 中,有 道人 从外国来,自说所受术师白衣,非 沙门 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 家训 · 归心 》 :“一披法服,已堕僧数,岁中所计,斋讲诵持,比诸白衣,犹 不啻 山海 也。” 卢文弨 注:“僧衣缁,故谓世人为白衣。” 宋 苏轼 《 真相 院释迦舍利塔铭》 :“ 洞庭 之南,有 阿育王 塔,分葬 释迦 如来 舍利。尝有作大施会出而浴之者,缁素传捧,涕泣作礼。有比丘窃取其三……以授白衣 方 子明 。”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 :“述此既终,则又得一疑事,或举 赫尔图门 之说,以为宗教不可专任僧徒,当普及白衣而后可。”
词语分解
白的解释 白 á 雪花或乳汁那样的 颜色 :白色。白米。 明亮 : 白昼 。 白日 做梦。 清楚 : 明白 。不白之冤。 纯洁 : 一生 清白 。白璧 无瑕 。 空的,没有加上其它 东西 的:空白。白卷。 没有成就的,没有 效果 的:白忙。白说。 没 衣的解释 衣 ī 人穿在身上用以蔽体的东西:衣服。衣着()。衣冠。衣架。衣锦还(俷 )乡。 披或包在物体外面的东西:炮衣。糖衣。肠衣。 中医把胎盘和胎膜统称为“胞衣”。 姓。 笔画数:; 部首 :衣; 笔顺编
在越南,凡是汉族,都有族谱。多少代人,都有记载。所以排华时,越南人就看他家有无安放宗先神位。或姓名有无按字辈来排的,有统统都是华人,(汉族)。不管经过多少代人在越南住,有几百年居民居住村庄。都被赶回来,我身边有接触过这样的群体。明朝过去的,落叶生根了还是被赶回祖国。其实越南就是百越和汉人通婚形成的。秦将赵佗为了解决五十万大军兵士的稳定,向秦始皇提议征召民女十万南下与士兵结婚稳定军情。
但是南下的民女远远不能满足五十万大军,于是赵佗带头与百越的女人通婚,逐步解决了军士思乡之情,并更好的稳定了当时百越的政情。后秦朝灭,赵佗在番禺建立南越国,在南越国五代君主的治理下将百越从南蛮带入到汉文化圈,政治经济文化习俗都与汉朝同出一辙。越南的北部当时就属于南越国,这也是后来越南人称南越国是他们的国家,严格来说这也没错,但只是属于关系。后来越南征战东南亚和当地人通婚,推行的还是中原文明,所以说越南部分人也可以说是汉人,但我们可能更愿意称为汉文化圈人而不是汉人。
越南人融入了很多汉人血统,我看到过网上有陈姓等几个姓的人说他们的宗亲迁居越南的。我们姓氏族谱有记载,五支中也有一支迁居河内附近,按国内有300多万宗亲,推测越南也应该有60~80万人以上了,因为他们没有独生子女的计划生育政策,越南60年代才3千多万人口,现在近1亿了。一个姓氏在越南都这么多人了,应还有很多姓氏迁居越南的,不过大多数人已融入越南人里面甚至姓氏都改越南的了。
越南人的主要民族是京族,占越南人口比例最大。京族显然跟中国的汉人扯不上关系。虽然越南也有汉人和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但所占的比例很小,因而根本不能把越南称为汉人国家。而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华人比例很大,你能把它称为中国领土吗? 越南古称交趾,后曾多次被中国境内少数民族占据(汉族占据的朝代较少),据说曾被称为安南省,后独立了。因在中国百越以南,故称“越南”。当然,中国古代占据的国家很多,包括高丽、日本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甚至欧洲不少国家都曾被大唐和大元帝国占领,那么你能说这些国家是领土吗?
如侵略也能合法,那么希特勒、日本帝国主义、大英帝国、古罗马、沙俄、所有欧洲列强都合理合法了。古代中国朝代更替往往都伴随着剧烈的战争和动荡,基本上都是从北方向南方推进完成统一,而周边当然包括中南半岛那时候基本上都是原始森林蛮荒之地,古代国民或者没落贵族往往南下寻找新的根据地,以期卷土重来或者休养生息,加上中原王朝并没有四周清剿野蛮扩张,所以蛮夷之地得以移民形成国家,不要说越南,早期整个**人种都是以中国地区为发源地,逐步扩散到四周,可以说整个**人种都是中华血统,包括印第安人。南洋和美洲的**人种好解释,最值得注意的是埃及和西亚**人种和我们是不是同根同源,允许我们的先祖来自于埃及和西亚或者是西亚**人种来自于中国,就一点都是**人种估计都是同根同源跑不了。
越南人是近两千年来中国迁入,在二千年之前,中国南方是沼泽遍地,不太适合人居住,越南更是沼泽遍地,住的人极少,不能组成国家,宋之前,两广,海南还是犯人和犯事官员流放之地。
越南人说,中国有木棉树的地方都是他们原来的国土,这一点我跟认同。越南和广西,广东本来就是一个国家-南越国。后来越北的广西,广东北中原人占领了,因此并入了大中国。而越南未被中原人占领,国家得到保留,越南国也因此得名。
越南人不是汉人,从民族来说,越南自称是京族人,并且南北都是京族人;从语言来说,越南绝大部份地区说的是京族语言,也有靠近中国的部分地区讲壮话,这就是说因为与中国广西为邻,同登、谅山有说中国壮话的,而广西北部湾有京族三岛,其京族语言就是越南话。
越南有足够的汉文化,多次并入中国版图,历史上一直称臣,血统上比新疆更加接近汉族。国家的归国家,民族的归民族,文化的归文化。除了国家是独立的,其他的应该承认越南的汉族圈子地位,说实话,比起某些少数民族,越能更应该归为汉族圈。承认了又不是要并吞他,只是为了融合。
那就要看往什么年代说了,汉人肯定不是了,要说是不是一个老祖宗起源的那黄皮肤都有可能,清朝覆灭之后才有汉族,其实汉族里面有太多的其他少数民族被稀里糊涂的成了汉族。个人感觉越南人和广西人还有广东人应该有这千丝万缕的关系。
何谓京族,京族即京城旁边的人,古人口不多,现代越南人都是中国移民过来的人和当地土著结合而来,形成现在京族,越南人也自称炎帝后人,清以前,自称中华,DNA查验,越南人的血统和我中国南方人应差别不大,你看越南人的长相更接近中国南方人,有别东南亚马来系种群。
要想知道历史就要看书查资料,不能靠想象,中国历史上主要是北方战乱多,所以南方就出现了很多的客家人,实际上都是一个民族,越彺南方越安全这是当时人的一种观念,说实话现在越南的纯汉人可能比我们内地还要多。历史上的南越是百越之一部,另外尚有骆月闽月瓯越扬越等等,那时的越南叫交跏,只有北部一点地方属于骆越。在清时,嘉庆赐名越南,乃百越之南的意思!
现在汉人也只是混血人,没有什么纯粹的汉人和少数民族,现在口中的汉人只是对汉民族核心文化拥有认同感和沿袭性的一群人的统称。现在不少南方的汉民族同胞还是古时百越人的后代。
1 关于太阳的诗句及意思是什么
关于太阳的诗句及意思是什么 1关于太阳的诗句有哪些
花影
作者:苏轼 朝代:宋 体裁:七绝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湖上
作者:徐元杰 朝代:宋 体裁:七绝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早春即事
作者:白居易 朝代:唐 体裁:五律
眼重朝眠足,头轻宿酒醒。 阳光满前户,雪水半中庭。物变随天气,春生逐地形。北檐梅晚白,东岸柳先青。葱垄抽羊角,松巢堕鹤翎。老来诗更拙,吟罢少人听
东郎山
作者:曹邺 朝代:唐 体裁:七绝
东郎屹立向东方,翘首朝朝候太阳。一片丹心存万古,谁云坐处是遐荒?
2关于太阳的成语和诗句并把意思写下来
日薄桑榆 犹日薄西山。
比喻老年的时光 日薄西山 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临近死亡。
薄,迫近。语出《汉书·扬雄传上》:“临汨罗而自陨兮,恐日薄於西山。”
日薄虞渊 犹日薄西山。虞渊,神话传说中日入之处。
《淮南子·天文训》:“扞日呴至于虞渊,是谓黄昏。”庄逵吉校:“《太平御览》作‘薄于虞渊’。”
日不我与 时日不等待我。极言应抓紧时间 日不暇给 形容事务繁忙,没有空闲。
语本《史记·封禅书》:“虽受命而功不至,至梁父矣而德不洽,洽矣而日有不暇给,是以即事用希” 日不移晷 日影没有移动。形容时间极短 日不移影 见“日不移晷” 日程月课 每日每月按一定的程式课试。
形容因循守旧,无所创新 日出不穷 形容接连不断地出现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太阳升起就起来劳动,太阳下山就休息。原指上古人民的生活方式,后亦泛指单纯简朴的生活 日出三竿 同“日上三竿”。
《南齐书·天文志上》:“永明五年十一月丁亥,日出高三竿,朱色赤黄。” 日东月西 比喻远隔两地,不能相聚 日短心长 时间少,心里想要做的事情多。
谓心愿一时难以实现 日锻月炼 谓长期下苦功磨练,以求达到精熟的地步 日复一日 过了一天又一天。形容日子久,时间长 日旰不食 同“日旰忘食” 日旰忘餐 见“日旰忘食” 日旰忘食 天色已晚仍顾不上吃饭。
形容专心致志,勤勉不懈 日高三丈 犹日上三竿 日和风暖 见“日暖风和” 日积月聚 同“日积月累” 日积月累 长时间地积累 日角龙庭 旧时相术家谓天庭隆起为龙庭。“日角龙庭”为帝王的贵相 日角龙颜 旧时相术家谓额头隆起为龙颜。
“日角龙颜”为帝王的贵相 日角偃月 旧时相术家称极贵之相。偃月,指额角似半弦月 日角珠庭 形容人额角宽阔,天庭饱满,相貌不凡 日近长安远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
有人从长安来……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
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后以“日近长安远”喻指向往帝京而不得至 日久见人心 时间长了,便可看出人心的好坏真假 日久岁长 见“日久天长” 日久岁深 见“日久月深” 日久天长 亦作“日久岁长”。谓时日长久 日久月深 谓时日长久 日就月将 每天有成就,每月有进步。
形容积少成多,不断进步 日居月诸 日月。居、诸,语气助词。
《诗·邶风·日月》:“日居月诸,照临下土。”毛传:“日乎月乎,照临之也。”
后用以指岁月流逝 日来月往 见“日往月来” 日累月积 见“日积月累” 日丽风和 阳光明丽,微风和煦。形容天气晴和 日丽风清 阳光明丽,清风送爽。
形容天气晴和 日陵月替 谓逐渐衰落、弛退 日落千丈 形容景况急剧下降 日落西山 ①太阳从西山落下。指黄昏时。
②比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临近死亡 日莫途远 见“日暮途远” 日暮道远 同“日暮途远” 日暮路远 同“日暮途远” 日暮途穷 ①天色已晚,路已走到尽头。比喻到了末日。
语本唐杜甫《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几年春草歇,今日暮途穷。”②比喻到了无路可走、忍无可忍的地步 日暮途远 亦作“日莫途远”。
天色已晚而路程尚远。比喻力竭计穷 日暖风和 阳光温暖,微风和煦。
形容天气晴和 日暖风恬 见“日暖风和” 日乾夕惕 乾乾,自强不息貌;惕,小心谨慎。“日乾夕惕”形容自早至晚勤奋谨慎,不敢懈怠。
语出《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日日夜夜 每天每夜。
形容延续的时间长 日上三竿 太阳升起来离地已有三根竹竿那么高。约为午前八、九点钟。
多用以形容天已大亮,时间不早。《南齐书·天文志上》:“永明五年十一月丁亥,日出高三竿,朱色赤黄。”
日甚一日 一天超过一天。形容事物发展的程度越来越加深或越来越严重 日慎一日 一天比一天谨慎。
形容做事十分小心 日升月恒 旭日冉冉上升,月亮渐渐盈满。比喻事物兴盛发展。
语出《诗·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毛传:“恒,弦;升,出也。
言俱进也”。郑玄笺:“月上弦而就盈,日始出而就明”。
后常用为祝颂之词 日省月课 见“日省月试” 日省月试 每天每月进行考核 日食万钱 ①每天的饮食耗费上万的钱。形容生活极其奢侈。
语本《晋书·何曾传》:“扞何曾呴性奢豪,务在华侈。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於王者……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
②形容俸薪丰厚 日试万言 以每天试写万言为验;以一日写上万字的文章为考校。极言才气横溢,文思敏捷 日诵五车 一天诵读好多书。
五车,形容书多 日往月来 形容岁月不断流逝。语本《易·系辞下》:“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日无暇晷 一天中没有空闲的时间。形容非常繁忙,时间不够用 日下无双 京师没有第二人可比。
谓才能出众 日削月割 一天天地削减分割 日削月朘 一天天地损削缩减 日销月铄 一天天一月月地销熔、减损 日新月盛 每天每月都有变化、增加。形容不断发展 日新月异 日日更新,月月不同。
形容变化、发展很快 日新月著 日日更新,月月显著。形容蓬。
3形容太阳的诗句有哪些
形容太阳的诗句有:
1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宋代) - 《春日》
释义: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2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唐代) - 《忆江南·江南好》
释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3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唐代) - 《登鹳雀楼》
释义: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4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宋代) - 《登飞来峰》
释义: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5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白朴(元代) - 《天净沙·春》
释义:桃红柳绿的春山,煦暖的阳光照耀,和柔的东风吹拂,楼阁上高卷起帘拢,倚栏干远望。杨柳垂条,秋千轻晃,院长子里静悄悄。
6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唐代) - 《暮江吟》
释义: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7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卿(唐代) -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释义:暮色苍茫,更觉前行山路遥远。天寒地冻,倍觉投宿人家清贫。
8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吴均(南北朝) - 《山中杂诗》
释义: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云烟,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余晖的夕阳。
9 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钱福(明代) - 《明日歌》
释义:早晨看河水向东流逝,傍晚看太阳向西坠落才是真生活。
10 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钱福(明代) - 《明日歌》
释义:早晨看河水向东流逝,傍晚看太阳向西坠落才是真生活。
11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雷震(宋代) - 《村晚》
释义: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
12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晏殊(宋代) - 《清平乐·红笺小字》
释义:在斜阳里我独自一人倚着西楼,遥远的群山恰好正对窗上帘钩。
13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欧阳修(宋代) - 《丰乐亭游春·其三》
释义:红花满树,青山隐隐,日已偏西。广漠的郊野,草色青绿,看不见边际。
4关于描写太阳的诗句
描写太阳的诗句: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白居易《忆江南》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鹿柴》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悯农》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乐游原》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5描写太阳的诗句有什么
以下都是描写太阳的诗句: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春山暖日和风,阑杆楼阁帘栊。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浮沈千古事,谁与问东流?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百年那得更百年,今日还须爱今日 (明·王世贞)
功名本是无凭事,不及寒江日两潮 (宋·陆游)
甘作一生拼,尽君今日欢 (五代·牛峤)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唐·王维)
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宋·张先)
只觉当初欢侍日,千金一刻总蹉跎 (清·袁枚)
四时可爱唯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 (民国·王国维)
从来系日乏长绳 (唐·李商隐)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南北朝·谢眺)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唐·王之涣)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唐·杜甫)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唐·罗陷)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唐·贾至)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宋·杨朴妻)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唐·刘禹锡)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魏·曹操)
百岁开怀能几日,一知己不多人 (清·何阑庭)
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 (明·顾炎武)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唐·杜甫)
千山红树万山云,把酒相看日又曛 (唐·韦庄)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宋·范仲淹)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元·施耐庵)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宋·李觏)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白居易)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宋·苏轼)
6关于太阳的成语和诗句并把意思写下来
日薄桑榆 犹日薄西山。
比喻老年的时光 日薄西山 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临近死亡。
薄,迫近。语出《汉书·扬雄传上》:“临汨罗而自陨兮,恐日薄於西山。”
日薄虞渊 犹日薄西山。虞渊,神话传说中日入之处。
《淮南子·天文训》:“扞日呴至于虞渊,是谓黄昏。”庄逵吉校:“《太平御览》作‘薄于虞渊’。”
日不我与 时日不等待我。极言应抓紧时间 日不暇给 形容事务繁忙,没有空闲。
语本《史记·封禅书》:“虽受命而功不至,至梁父矣而德不洽,洽矣而日有不暇给,是以即事用希” 日不移晷 日影没有移动。形容时间极短 日不移影 见“日不移晷” 日程月课 每日每月按一定的程式课试。
形容因循守旧,无所创新 日出不穷 形容接连不断地出现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太阳升起就起来劳动,太阳下山就休息。原指上古人民的生活方式,后亦泛指单纯简朴的生活 日出三竿 同“日上三竿”。
《南齐书·天文志上》:“永明五年十一月丁亥,日出高三竿,朱色赤黄。” 日东月西 比喻远隔两地,不能相聚 日短心长 时间少,心里想要做的事情多。
谓心愿一时难以实现 日锻月炼 谓长期下苦功磨练,以求达到精熟的地步 日复一日 过了一天又一天。形容日子久,时间长 日旰不食 同“日旰忘食” 日旰忘餐 见“日旰忘食” 日旰忘食 天色已晚仍顾不上吃饭。
形容专心致志,勤勉不懈 日高三丈 犹日上三竿 日和风暖 见“日暖风和” 日积月聚 同“日积月累” 日积月累 长时间地积累 日角龙庭 旧时相术家谓天庭隆起为龙庭。“日角龙庭”为帝王的贵相 日角龙颜 旧时相术家谓额头隆起为龙颜。
“日角龙颜”为帝王的贵相 日角偃月 旧时相术家称极贵之相。偃月,指额角似半弦月 日角珠庭 形容人额角宽阔,天庭饱满,相貌不凡 日近长安远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
有人从长安来……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
’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
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后以“日近长安远”喻指向往帝京而不得至 日久见人心 时间长了,便可看出人心的好坏真假 日久岁长 见“日久天长” 日久岁深 见“日久月深” 日久天长 亦作“日久岁长”。谓时日长久 日久月深 谓时日长久 日就月将 每天有成就,每月有进步。
形容积少成多,不断进步 日居月诸 日月。居、诸,语气助词。
《诗·邶风·日月》:“日居月诸,照临下土。”毛传:“日乎月乎,照临之也。”
后用以指岁月流逝 日来月往 见“日往月来” 日累月积 见“日积月累” 日丽风和 阳光明丽,微风和煦。形容天气晴和 日丽风清 阳光明丽,清风送爽。
形容天气晴和 日陵月替 谓逐渐衰落、弛退 日落千丈 形容景况急剧下降 日落西山 ①太阳从西山落下。指黄昏时。
②比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临近死亡 日莫途远 见“日暮途远” 日暮道远 同“日暮途远” 日暮路远 同“日暮途远” 日暮途穷 ①天色已晚,路已走到尽头。比喻到了末日。
语本唐杜甫《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几年春草歇,今日暮途穷。”②比喻到了无路可走、忍无可忍的地步 日暮途远 亦作“日莫途远”。
天色已晚而路程尚远。比喻力竭计穷 日暖风和 阳光温暖,微风和煦。
形容天气晴和 日暖风恬 见“日暖风和” 日乾夕惕 乾乾,自强不息貌;惕,小心谨慎。“日乾夕惕”形容自早至晚勤奋谨慎,不敢懈怠。
语出《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日日夜夜 每天每夜。
形容延续的时间长 日上三竿 太阳升起来离地已有三根竹竿那么高。约为午前八、九点钟。
多用以形容天已大亮,时间不早。《南齐书·天文志上》:“永明五年十一月丁亥,日出高三竿,朱色赤黄。”
日甚一日 一天超过一天。形容事物发展的程度越来越加深或越来越严重 日慎一日 一天比一天谨慎。
形容做事十分小心 日升月恒 旭日冉冉上升,月亮渐渐盈满。比喻事物兴盛发展。
语出《诗·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毛传:“恒,弦;升,出也。
言俱进也”。郑玄笺:“月上弦而就盈,日始出而就明”。
后常用为祝颂之词 日省月课 见“日省月试” 日省月试 每天每月进行考核 日食万钱 ①每天的饮食耗费上万的钱。形容生活极其奢侈。
语本《晋书·何曾传》:“扞何曾呴性奢豪,务在华侈。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於王者……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
②形容俸薪丰厚 日试万言 以每天试写万言为验;以一日写上万字的文章为考校。极言才气横溢,文思敏捷 日诵五车 一天诵读好多书。
五车,形容书多 日往月来 形容岁月不断流逝。语本《易·系辞下》:“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日无暇晷 一天中没有空闲的时间。形容非常繁忙,时间不够用 日下无双 京师没有第二人可比。
谓才能出众 日削月割 一天天地削减分割 日削月朘 一天天地损削缩减 日销月铄 一天天一月月地销熔、减损 日新月盛 每天每月都有变化、增加。形容不断发展 日新月异 日日更新,月月不同。
形容变化、发展很快 日新月著 日日更新,月月显著。形容蓬。
7有关太阳的诗句
关于太阳的诗
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
其三十二
朝日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其三十五
壮年以时逝,朝露带太阳。愿揽羲和辔,白日不移光。
《采薪者歌》
日没不周西,月出丹渊中。阳精蔽不见,阴光代为雄。
《咏怀诗十三首》
其一
清阳曜灵,和风容与。明日映天,甘露被宇。
其七
朝云四集,日夕布散。素景垂光,明星有烂。
艾青的诗:《太阳》
从远古的墓茔
从黑暗的年代
从人类死亡之流的那边
如火轮飞旋于沙丘之上
太阳,向我滚来
他以难以遮掩的光芒
使生命呼吸
使高树繁枝向他舞蹈
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他去
当他来时
我听见
冬蛰的蛹虫转动于地下
群众在广场上高声说话
城市在远方
用钢铁和电力召唤着他
于是,我的心胸
被火焰之手撕开
陈腐的灵魂搁弃于河畔
我乃有对于人类再生之确信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曹操《观沧海》(1)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1)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李清照《如梦令》(1)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2)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登飞来峰》(3)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3)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 《秋词》(3)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5)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5)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5)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王维《汉江临眺》(6)
8描写太阳的诗句
1、日光斜照集灵台,红树花迎晓露开。——《集灵台二首》张祜
2、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3、柘袍临池侍三千,红妆照日光流渊。——《书韩干牧马图》苏轼
4、重冈北面起,竟日阳光留。——《寄赞上人》杜甫
5、竹里缲丝挑网车,青蝉独噪日光斜。——《南园十三首》李贺
6、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日日》李商隐
7、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望庐山瀑布》李白
8、叹息西窗过隙驹,微阳初至日光舒。——《窗日》黄庭坚
9、为忧鵩鸟至,只恐日光斜。——《和春深二十首》白居易
10、日光赤色照未好,明月暂入都交加。——《李花二首》韩愈
11、日光微漏潭见底,水气上薄云成堆。——《山中得长句戏呈周辅并简朱县丞》陆游
1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原》李商隐
13、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咏红柿子》刘禹锡
14、阳光满前户,雪水半中庭。——《早春即事》白居易
15、阴阴日光淡,黯黯秋气蓄。——《李茂贞园》苏轼
16、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白居易
1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白居易
9描写太阳的诗句有哪些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曹操《观沧海》
2、日居月诸,照临下土。——《诗经·日月》
3、瞻彼日月,悠悠我思。——《诗经·雄雉》
4、低昂黄金杯,照耀初日光。——苏轼《黄葵》
5、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李绅《悯农》
6、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
7、浮云翳日光。悲风动地起。——曹植《杂诗》
8、杲杲冬日光,明暖真可爱。——白居易《自在》
9、旁映白日光,缥缈轻霞容。——常建《第三峰》
10、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曦。——《汉·乐府诗》
11、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王维《汉江临眺》
12、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王维《送邢桂州》
13、重冈北面起,竟日阳光留。——杜甫《寄赞上人》
14、明日映天,甘露被宇。——阮籍《咏怀诗十三首》
15、清阳曜灵,和风容与。——阮籍《咏怀诗十三首》
16、日没不周西,月出丹渊中。——阮籍《采薪者歌》
17、朝云四集,日夕布散。——阮籍《咏怀诗十三首》
18、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鹳雀楼》
19、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2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1、重冈北面起,竟日阳光留。——杜甫《寄赞上人》
22、阴阴日光淡,黯黯秋气蓄。——苏轼《李茂贞园》
2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24、阳光满前户,雪水半中庭。——白居易《早春即事》
25、惊近白日光,惭非青云器。——白居易《初授拾遗》
26、戈船破浪飞,铁骑射日光。——陆游《江上对酒作》
27、夕阳方在半,忽堕乱流中。——郭麐《登吴山望江》
28、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汉乐府·陌上桑》
29、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刘禹锡《咏红柿子》
30、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31、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李清照《如梦令》
32、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苏轼《花影》
33、暮春三月巫峡长,皛皛行云浮日光。——杜甫《即事》
34、愿揽羲和辔,白日不移光。——阮籍《咏怀八十二首》
35、壮年以时逝,朝露带太阳。——阮籍《咏怀八十二首》
36、朝日不再盛,白日忽西幽。——阮籍《咏怀八十二首》
37、太阳夙夜降。少阴忽已升。——陆机《为顾彦先作诗》
38、直须日观三更后,首送金乌上碧空。——韩偓《晓日》
39、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40、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41、日光赤色照未好,明月暂入都交加。——韩愈《悼李花》
4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43、叹息西窗过隙驹,微阳初至日光舒。——黄庭坚《窗日》
44、为忧鵩鸟至,只恐日光斜。——白居易《和春深二十首》
45、九十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李商隐《春光》
46、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47、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48、东郎屹立向东方,翘首朝朝候太阳。——曹邺《东郎山》
49、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50、日日春光斗日光,山城斜路杏花香。——李商隐《日日》
秦始皇 秦始皇简介
秦始皇,名叫赢政,后灭六国,统一中国,称始皇帝,是秦王朝的开国皇帝。两千年来,对他的评价是很有争议的,那么秦始皇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
儿时历难 少年成帝王
秦始皇的出生和他的父亲子楚(又名异人)做人质有着直接的关系。他出生的年代正是战国末期,各国之间的争斗异常激烈。秦是当时的七雄之一,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听取了范雎“远交近攻”的战略,把进攻的矛头先对准了邻国韩国和魏国,而和较远的赵国联合。遵照当时的惯例,两国互换人质以示真诚。秦国派到赵国的是秦始皇的父亲子楚,因为他在秦国的地位并不很高。
子楚就是秦昭王的孙子,即太子安国君(秦始皇的爷爷)的儿子。子楚的母亲夏姬不被安国君宠爱,子楚又在安国君二十多个儿子中排在中间,不是长子,所以地位很低,挑选人质时便选中了他。
子楚在赵国很不得意,但吕不韦却改变了他的命运。
吕不韦当时已经是一个富有的商人,他很会投机,见到了子楚便觉得他像个贵重的商品一样奇货可居,将来可以借他赚取功名利禄(这就是现在“奇货可居”这个成语的来历)。吕不韦很熟悉秦国的内幕,知道安国君虽然最宠爱华阳夫人,但她却没有儿子,便打定注意要让华阳夫人过继子楚为子,那么以后在太子安国君即位后,子楚也就是太子了,自己肯定会利用特殊的政治资本赚来无数的钱财。
主意已定,吕不韦便付诸行动了。他拿出了1000金作为本钱,其中的500金送给子楚,让他广交朋友,500金则用来购买奇珍异宝,然后带着去了秦国。他很精明,没有直接去见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而是采取了更稳妥更有效的迂回策略:去找华阳夫人的姐姐。吕不韦施展口才,说子楚如何贤达,如何聪慧,广交天下朋友,富有大志。虽然身处异乡,但天天想念慈祥的安国君和贤惠的华阳夫人,还经常对他说“夫人就是子楚的上天”,有时到了深夜还思念得流泪。说到最后,见华阳夫人的姐姐被他的话打动了,便请她将礼物转交给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接受了吕不韦替子楚交给她的礼物,又听说了子楚对她和安国君的态度,便对子楚有了好感。
吕不韦又劝说华阳夫人的姐姐去游说华阳夫人,让她尽早在众公子中挑选一个好的作为自己的儿子,并立为储君,那么以后即使在秦昭王死后也能保住自己的地位,而子楚便是最合适的人选。吕不韦商人式的精明算计,正好是华阳夫人日夜耿耿于怀的心事,姐姐来了一提此事,正中下怀。于是,华阳夫人便利用安国君的宠爱,说服他立子楚为继承人。
事情办成了,子楚的处境和地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安国君和华阳夫人给了子楚足够的钱财,还让吕不韦做他的师长,扶助子楚。
从此,吕不韦便长住在了邯郸,和子楚一起广交天下宾客,等待回国做太子、准备以后继承王位的那一天早点到来。
为了更好地笼络子楚,吕不韦还给子楚送去一个擅长歌舞的美女,因为是在赵国的都城,所以历史上称她为赵姬。后来,赵姬给子楚生下一子,这就是秦始皇。开始他姓赵,因为出生在赵国。因为是生在正月,所以名字叫正,后来就改为政。等到回到了秦国,才改成了国姓嬴。
秦始皇刚出生,秦国和赵国便由盟友变成了敌人。第二年,赵国在秦国围攻时想杀死子楚,结果子楚在吕不韦的帮助下,重金贿赂了守城门的官员,逃出了邯郸城。秦始皇和母亲在外祖母家的掩护下,逃过了杀身之祸。
六年后,公元前215年,秦昭王死,安国君即位,这就是秦孝文王,华阳夫人立为王后,太子就是子楚。此时,秦国和赵国的关系也恢复到以前的友好状态,秦始皇和母亲得以回到秦国。安国君在位时间很短,先是为父亲服丧一年,正式即位后仅仅三天便死了。子楚即位,就是秦庄襄王。刚即位,便让吕不韦做了相国,还封为文信侯。但子楚在位时间也不长,仅三年便死去了。公元前247年,刚13岁的赢政便登上了秦王的宝座,因为年幼,政事便落入了吕不韦和赵太后之手。
励精图治 十年灭六国
赢政做了秦王之后,吕不韦的权势更大了。而且取得了“仲父”的称号,他食封大邑万户,还拥有上万名家僮,财富巨万。同时,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他又召集很多的门客,让他们搜集史料,最后辑成了《吕氏春秋》。
赵太后在先前被吕不韦送给子楚之前和吕不韦很要好,现在虽然地位尊贵,但子楚已经死去,守寡时间一长,便和吕不韦又重新走到了一起。此时,秦始皇已经长大,吕不韦也害怕她和太后私通的事被发觉,引来杀身之祸,于是便给赵太后找了个替身,这就是嫪毐,让他冒充宦官进宫,在净身时赵太后买通了执行的人,让这个假宦官进去供赵太后享乐。
这样,在秦始皇的身边有了两个对他政权构成威胁的人,一个是吕不韦,一个就是嫪毐。在秦王八年,即公元前239年,秦始皇满二十一岁,依照秦国的旧制,第二年要举行加冠礼,然后就可以亲政了。而吕不韦和嫪毐却在此时向他示威:吕不韦公开拿出了《吕氏春秋》,嫪毐则依仗赵太后的势力,私自分土封侯。秦始皇在挑衅面前不动声色,而是按计划举行了加冠礼,而嫪毐却等不及了,他想乘机叛乱,杀掉秦始皇,结果被早有防备的秦始皇平息,自己被捉,最后处以车裂酷刑,诛灭三族。他的同党被诛杀的有二十多人,牵连的多达四千多家。赵太后和嫪毐生的两个私生子也被杀,赵太后则被软禁起来,经过群臣的劝说,秦始皇亲自把母亲接回咸阳。
除掉嫪毐的第二年,秦始皇又免掉了吕不韦的相国,赶出咸阳,让他到自己的封地洛阳。两年后,秦始皇为了避免吕不韦和其他国家串通作乱,派人给吕不韦送去绝命书,信中对吕不韦大加斥责:“你对秦国有什么功劳,却能封土洛阳,食邑十万?你和秦国又有什么亲缘,却得到仲父的称号?你快给我滚到西蜀去吧!”吕不韦知道自己去也是最后难免一死,干脆服毒自杀了。
对自己政权的威胁都清除了,秦始皇便开始对东方的六国采取了军事行动。他继承了祖辈的基业,而且发扬光大,在秦始皇手下,有一批很有才干的文臣武将,文臣如谋士李斯和尉缭,善于间谍活动的姚贾和顿弱。武将则有蒙恬、蒙武、王翦和王贲。秦始皇继续用“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前后用了十年的时间灭掉了六国,统一了中国。
最先灭掉的是韩国,秦王十四年,即公元前233年,韩国割地称臣,也没能挽救败亡的命运。三年后,秦国俘虏了韩王,灭掉了韩国。
然后秦国攻打赵国,俘虏了赵王,公子嘉逃到了代郡(今河北蔚县),称代王。到秦王二十五年,代王也被俘,赵最后灭亡。
在秦王二十年,王翦领兵攻燕。在易水西面秦兵打败了燕、代联军。攻占了燕国都城蓟城(今北京)。燕王向辽东方向出逃。后来,燕王只得杀死了曾经派荆轲刺杀秦王的太子丹,把他的头献给秦军求和。到秦王二十五年,燕国最后的一个王——喜被俘获,燕国也被灭了。同时,魏国也被秦军灭掉。
秦王二十三年,攻打楚国的秦军因为兵力太少,被楚军打败。秦王又派老将王翦出征,并听从他的建议,给了六十万重兵,结果,王翦用了三年时间,终于拿下了楚国。
最后灭掉的是齐国。在秦国先后对其他五国用兵时,齐国不但袖手旁观,而且和秦国结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前途和其他五国一样。因此,齐国没有做任何战争准备。等到秦王二十六年,五国都被灭掉后,齐国这才派兵准备抵御秦国,并和秦国断交,但为时已晚。秦国大将王贲在最终灭掉燕国后,领兵大举南下,一战俘获了齐王。至此,秦灭六国,十年统一了中国。
政治改革 建大秦帝国
秦始皇用武力平定天下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这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统一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秦始皇改变了历来的帝王称号。他让大臣们讨论他的称号,有的主张用"帝",有的主张用"皇",这主要来自远古的传说三皇和五帝。结果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高过了三皇和五帝,最后将皇和帝并称为"皇帝"。由皇帝来掌握全国的政权,不再像西周那样分封诸侯,各管一地,致使最后诸侯各自独立,中央无法控制,这才导致了天下大乱。
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对名称也做了规定:皇帝自称用"朕",皇帝的命称为"制",令称为"诏"。皇帝的印信专门用玉做成,叫做玉玺。而且只有皇帝的印信才能叫做玺。同时,皇帝的妻子称"皇后",父亲称"太上皇",母亲称"皇太后"。
秦始皇为了将大权集于一身,每天都日理万机,白天审理案子,晚上还要批阅公文,而且给自己定下了工作量:每天必须批完一石公文才能休息。一石在当时是120斤,相当于现在的60斤。
秦始皇对中央政治体制进行了改革。皇帝之下是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太尉则是最高的军政长官,负责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中。御史大夫是负责监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皇帝的诏令一般由御史大夫转交给丞相去执行。
三公的下面是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负责传达皇帝命令,以及皇帝的警卫;卫尉,就是宫廷的警卫首领,负责皇帝住所的日常守卫;太仆,主要工作是负责侍从皇帝,掌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掌管全国的司法事务,负责审理重案要案;典客,负责国家的外交事务,同时负责内部少数民族的事务;宗正则是专门管理皇室事务的官员;治粟内史,管理中央财政,并负责全国的税收工作;少府是皇帝个人的财政官员,管理归皇帝私有的山泽湖泊和宫廷手工业。
在地方,加强君主集权的重要措施是实行了郡县制。这是地方政治体制的历史性变化,代替了原来的分封制。在讨论时,李斯反对分封制,周朝因为分封制,将子弟封到各地为王,几代之后,关系就疏远了,不可能像原来那样团结,致使周朝分崩离析。天子无法控制,徒有其名。应该设置郡县,由皇帝亲自任命官吏进行治理,罢免权也操纵在皇帝手里。这样就能使天下长期稳定,政权永远掌握在中央皇帝的手里。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设立了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的长官是郡守,县 的长官有两个名称,一是县令(万户以上),一是县长(万户以下)。县以下依次是乡、亭、里、什、伍,是一种准军事化的管理体制,基层百姓五家为一个单位,由伍长负责。什则由十家组成,由什长负责。
秦朝对于官吏的管理是很严格的,制定了很多处罚官吏的法令。官吏犯法,不是像西周那样享有特权,即"刑不上大夫",而是加重处罚。这使得秦朝的吏治非常清明,政府的办事效率极高。对于官吏要求很严,必须通晓法律,但也给了很高的地位,不但是政治地位,法律的学习也向官吏请教,即"以吏为师"。
除了政治体制改革外,秦始皇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集权统治。
第一,修造长城。秦始皇下令将原来六国的首都和各自修造的长城拆毁,然后统一修造抵御北面匈奴的长城。秦的长城西起陇西的林洮(现在的甘肃岷县),东到辽东(现在大同江一带),东西长达万里。第二,没收天下的兵器,然后熔化铸成十二个巨大的铜人,每个有24万斤,防止天下人作乱。第三,修建官道,即弛道。以咸阳为中心,共修成三条,一条向北通到了内蒙,叫做直道。一条通向东面的河北和山东,直到海边。一条向南,通两湖和江苏。弛道宽达五十步,两旁每三丈远就种一棵青松树。弛道的建立,大大缩短了信息传播的时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政令的及时传达。第四,为了根绝先前六国后裔的反叛行动,秦始皇将后裔贵族们连同富豪一块迁到了咸阳,这样便于监视,同时也繁荣了都城的经济。
同时,秦始皇还改革并统一了原来混乱的度量衡和货币,汉字也得到了统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
秦时的疆域异常辽阔,北到长城和阴山,南到南越,即现在的岭南地区,秦还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进行管理。疆域的西界是陇西,东则延伸到了辽东。
焚书坑儒 苛政猛于虎
秦始皇由于实行严酷法律,引起了士人的不满,纷纷指责秦始皇。已经升任丞相的李斯主张严厉镇压这些胆大妄为的士人,他给秦始皇写了一封奏疏,要求进行焚书。即除了《秦记》之外的所有史书一律烧毁,全国百姓和士人私自收藏的经书和诸子百家的典籍,也全部由官府统一烧毁。敢再违抗命令,议论政事的人一律处死。如果官吏知情隐瞒不报,也和藏书的人同等治罪。除了少数史书之外,其他的最后只留下了关于农业、卜筮和医药的书籍。
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意见,下令全国进行焚书,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清洗,和法律一样是秦朝暴政的集中体现。
只烧掉书籍并不能堵住士人的口,反而激起更大的反抗,百姓和士人对秦始皇的暴政怨愤异常,对他不利的言论遍布天下。这使秦始皇勃然大怒,派出御史到全国各地追查,最后抓到四百六十多人,秦始皇下令一块押到骊山的山谷中,全部坑杀,也就是活埋。因为这些人绝大部分是儒生,所以被后人称为“坑儒”。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无法抹去的一大污点,极大地抵消了他统一全国的历史功绩。
不仅是焚书坑儒,秦始皇的暴政还体现在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导致民怨沸腾。
秦始皇很喜欢六国华丽的宫殿,所以,每当灭掉一个国家,他都要让人将宫殿的图画下来,然后在咸阳照样仿造。等全国统一了,他还曾经想造一个最大的苑囿,西起雍、陈仓(现在陕西凤翔和宝鸡地区),东面延伸到函谷关(现在河南灵宝),长达千里。最后被秦始皇的侍从、侏儒优旃(音沾)劝止。优旃对秦始皇说:“这样可太好了,有了这么辽阔的皇苑,我们可以多放养些猛兽,如果六国的后裔有人敢从东方进攻,就把这些猛兽赶出去将他们吓跑。”秦始皇一听,不禁大笑,于是就打消了建这个巨大苑囿的打算。
最大的苑囿没有建成,但秦始皇却建了其他很多的宫殿,单单咸阳的周围就建有宫殿二百七十多座,行宫在关外有四百多座,关内三百多座。在这些宫殿中,最大最有名的还是阿房宫。因为在秦末已经被项羽烧毁,所以其规模究竟有多大,现在无法估计,但根据历史记载,光阿房宫的前殿的东西就宽达五百步,大约相当于七百米。南北有五十丈,相当于一百一十五米。殿的门用磁石砌成,主要是用来防止人带兵器行刺。在殿门前排列着十二个铜人,即用没收民间兵器熔铸而成的那十二个铜人。
在秦始皇死在出巡的路上时,阿房宫还没有建成,这个巨大的工程,每年都要调用民工七十万人。另一个宏大的工程是修建秦始皇自己的骊山墓,每年也用工七十多万人。加上其他的用工,如修建长城,修弛道,常年的兵役征发,致使秦朝每年服役的人达三万之多,男子征发不足使用,有时还要征发女子。秦朝因为实行法治,反对儒家思想,没有像后来那样限制妇女从事公众活动。儒家主张和长辈同住,以便尽孝,秦则要成家的男子和父母分居,这样国家可以按照户数多收赋税。
苛捐杂税,加上严酷的法律,使人民生活如同水深火热,由于原来的秦国变法,被东面其他国家称为“虎狼之国”,现在统一后,暴政使秦朝真成了“虎狼之国”。人民动不动就触犯了法律,处罚也相当严厉,特别是当时的野蛮的肉刑制度,常将犯人的脚砍断,造成大量的残废人。原来百姓渴望统一,结束无休止的战争,是想从此过上安宁的日子,现在秦的暴政让他们失望至极,秦的民心丧失是它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秦始皇的长子扶苏曾经劝说过秦始皇:“现在天下刚刚安定,但远处的民众还没有彻底安定,士人们现在也都在推崇儒家的主张。父皇这样用严酷法律治理天下,儿臣担心会令天下不稳。希望父皇能认真考虑,改变政策,安定人心。”秦始皇听不进扶苏的话,反而斥责扶苏多事。最后,秦始皇将扶苏派到北面边境的军队里做监军,和大将蒙恬一起抵御匈奴。
秦始皇不听劝告,仍在一意孤行,秦在民众的诅咒下气数将尽。楚国旧地的民谣中有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在公元前221年,即秦始皇三十六年,在秦的东郡(现在河南濮阳)有一块陨石坠落,于是有人便趁机在上面刻了诅咒秦的一句话:“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得到消息,火冒三丈,派御史严厉追查刻字的人,但最终也没有查出来。御史便将附近的住户全部处死,又将刻有字的陨石毁坏。但这丝毫不能挽救秦朝灭亡的命运。
向东求仙 寿终却归西
秦始皇做了皇帝之后,虽然希望皇位能万世万代地传下去,但他自己还是想长生不老,于是就千方百计地寻求仙丹妙药,因此,在统一全国之后,秦始皇经常出巡,这样也能向天下人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没有想到,他的性命就坏在了为了求仙丹的出巡路上。
在统一的第二年,秦始皇曾经出巡过北面,当时主要是为了抵御匈奴,鼓舞士气。他全国性的出巡一共有四次,第一次是在统一全国后的第三年,在第四次,秦始皇死在了出巡回来的路上。
现在,许多地方还存有秦始皇出巡时留下石刻,如著名的泰山上的石刻,这些石刻主要是为秦始皇歌功颂德,宣传自己统一国家、进行各项改革的历史功绩。
为了找到神仙,求得仙药,秦始皇的出巡总是到海边去,因为他听说神仙总是在海边出现。到碣石(现在的河北昌黎)一次,到成山(现在山东成山角)两次,到琅邪和之罘三次,就是因为这些地方传说是神仙常来登陆的地点。每到一个地方,秦始皇都要派很多的方士去求仙找药,著名的徐福东渡日本就是秦始皇所派,现在日本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徐福就是日本的一代天皇。
到了公元前的120年,即秦始皇三十一年,秦始皇开始了他的死亡之巡。他率领大队人马,从都城咸阳出发,直奔南方的云梦(现在的洪湖和洞庭湖地区),并到九嶷山祭祀了祖先舜。接着,乘船东进,在丹阳(现在安徽当涂)上岸,到了钱塘(现在浙江杭州),又向西渡江登会稽山,祭祀了治水的大禹,然后刻石于会稽山。下山后,从吴中(现在江苏吴县)北上,继续他的求仙之旅。为了能见到神仙,秦始皇一直是沿着海边北上,但总是一无所获,最后,失望的秦始皇只得往回返,没想到在平原津(现在山东平原县)就一病不起。
随行的赵高、李斯和胡亥等人知道秦始皇时日不多,但因为秦始皇忌讳说“死”字,所以没有人敢向他问身后的国事如何安排。随着病情越来越重,秦始皇也意识到生命到了极限,便留下了遗诏,要长子扶苏奔赴咸阳主办丧礼,并继承皇位。诏书放在任中车府令的赵高那里,还没有等诏书送出,秦始皇便在公元前210年的七月暑热季节,在沙丘平台(现在河北广宗境内)病死了。
秦始皇死时仅五十岁,他在秦王位共二十五年,称皇帝十二年,总共三十七年。
为了防止秦始皇的儿子们争夺皇位而导致天下大乱,李斯封锁了消息,将秦始皇的尸首放在车里继续向咸阳赶路,但热天中尸体开始腐烂,散发出臭气,为了掩盖,李斯让每辆车上都装一石鲍鱼,用鱼臭掩盖尸体的腐臭。
赵高比李斯奸诈,他为了自己专权,竟借扶苏不喜欢李斯的事实来蛊惑李斯和他一起篡改了诏书,让胡亥继承了皇位。同时假造圣旨让扶苏自尽。胡亥即位后就是秦二世。
同年九月,秦始皇被葬在骊山墓中。墓高有五十丈,像座山陵一样。皇帝原来的墓都是依山而建,所以叫陵墓,后来,皇帝的墓不都依山而建,而是建成山丘一样高,所以,“陵”除了指小山外,就是指皇帝的墓了。按照规定,皇帝的墓可以建九丈高,但至高无上的皇帝陵墓总是超过这个高度。至于百姓的墓,不但要称为“坟”,还限制在三尺以下,否则就是触犯法律,要受处罚。其他大臣们的坟墓也有规格限制,不能随便超越。
秦始皇的骊山墓建得很豪华,因为墓室很深,有泉水渗进,为了阻止泉水,便用铜汁浇铸。墓顶则用无数珠宝镶嵌,做成日月星辰的样子,底部用水银做成江河湖海的样子。墓室里还有文武百官排列两边。一切都仿照在世时的样子。为了防止偷盗破坏,墓中遍设机关,如有人进入,弓箭会自动发射。
秦始皇的陵墓就在陕西临潼县的东面五公里远的下河村附近,经过测量,墓高555米,周长2公里。
秦二世即位后,残暴的统治不在其父亲之下,仅仅三年,不但秦二世被赵高所杀,秦的江山也在风雨中分崩离析,秦始皇想传到千代万代的王朝仅到二世便结束了,这真应了那句话“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
第一个称皇帝的人——秦始皇嬴政
皇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是政教合一的领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皇帝”两字,取“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之义, 最早由秦王嬴政在统一六国后确定之,也由他最先使用的,也就是所谓始皇帝也。
秦始皇,名嬴政。他是中国的第一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划时代的人物。 这样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他的童年却是很不幸的。他的父亲异人是秦国的公子,异人虽然生在国王之家,但从小就被派往和秦国敌对的赵国,当了一名“质子”。 而嬴政正是在赵国出生的,在赵国过了9年孤独的生活。他的童年生活对他的一生影响很大,他在统一六国后采取得种种引人争议的措施,和他的个人经历也有很大的关系。
二千多年来秦始皇被大多人视为暴君,人们批评他焚书坑儒、修长城、广建宫室,大兴土木;然而亦有人赞扬他为“千古一帝”,肯定他开统一之局、统一度量衡、奠定中华版图之贡献。那么,秦始皇究竟是暴君亦或是千古一帝呢?这个其实是你从怎样的角度去评价他。角度不同评价自然不同,所以才有两个不同的秦始皇。
其实,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应该肯定“人”的性格是立体的,即是说性格是多方面的,不可片面下定论,评价秦始皇也一样。我们常说秦皇修长城、建宫室,劳民伤财,然而在秦代那个时代,建筑技术不发达,要建一个如长城般的军事防线,不动用大量民力,行吗?虽然为人民带来痛苦,但却为秦代建成了坚固的防线,抵御匈奴的入侵,也为后来的历代提供了基础,这不可以说是功吗?
而秦始皇的其他所作所为,如并天下、称皇帝、废封建、置郡县、销兵器、迁富豪、夷险阻、征百越、逐匈奴、通沟渠、车同轨、书同文、一法度等等措施,对于全国之大一统,对于中国政制之创建、中国版图之确立、中国民族之从传承,是有重大之影响的,这方面他可称为“千古一帝”。可是,秦始皇的专制独裁、横征暴敛、严刑峻法,不仅使秦朝在统一中国后只历十五年即告覆亡,而且也开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君主极权统治,使中国老百姓长期过着难以忍受的非人生活。对于秦始皇作为“暴君”的这一面,则不应随便为之辩解。
由此可见,秦始皇一方面是首创统一局面的“千古一帝”,一方面是专制独裁的“暴君”正好印证人性是立体的事实。所以评一个历史人物不偏于一面,应多角度探讨,才能还历史人物真面目。
1在这依山傍水犹如仙境诗画般的地方,远处的他身着一袭水绿色青衫眼眸带笑的站在湖边望着天空飞过的白鹭,笑里带着清新的温柔气息,不染世俗,身后房前屋后种着青翠的竹子,微风吹过茂密的竹叶互相摩擦沙沙作响,青衫被风浮起跌落,带着药香弥漫在空气里。
2常听奶奶讲,她的故乡是一座依山傍水的小城。
3这一带依山傍水
是休养的好去处。
4今晚凉风习习,风景依山傍水,真是引人入胜。
5我们的村庄在一个依山傍水的地方
那里有我难忘的童年。
6事业是山爱人是水,依山傍水,心也怡然,情也怡然!家庭是树爱人是花,绿树鲜花,爱也温馨,家也温馨。谨祝愿:绿树配鲜花,碧水绕青山,妇女节快乐。
7一面临山
三面环水
依山傍水
湖光山色
8厂区座落于伏牛山余脉东麓
南临石漫滩水库
依山傍水
风景宜人
9重庆中心城区为长江、嘉陵江所环抱
各类建筑依山傍水
错落有致
素以美丽的“山城”著称于世
10某年
我们俩去了一个依山傍水的旅游度假小镇
11五通桥依山傍水
青山照映
绿水环绕
玲珑秀丽
民俗独特
12我们找到了一个漂亮的地方
那儿依山傍水
13延安市是一座依山傍水的河谷城市,有着特殊的地形特点。
14因其依山傍水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快速的发展,深圳既传承了岭南文化,又有外域文化的品性,形成了具独特魅力的沿海文化。
15北碚依山傍水,毗邻重庆且矿产丰富,卢作孚领导的乡村改造“城市化”的“北碚模式”无疑适应其地情。
16这广寒宫簇拥在群峰之间
远离世俗
依山傍水
四周的景物也很不凡
万壑争流
千崖竞秀
月落乌啼
花落飘香
层层叠叠罗黛色
山河拥翠弄岚光。
17而这猎犬
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借来的
依山傍水的清水镇
全镇一共没几家猎户
挨门挨户的问
最少要一两个时辰。
17祝您造句快乐
天天进步lishixinzhi!
18风过城垣
留下的是依山傍水的清雅秀丽;月落星沉
抵不过沧海桑田的始终如一。
19依山傍水的峭壁夹道
荫蔽天日
终年幽寒
“半窗阴雾藏高木
一片青山衬夕晖”。
20布拉格依山傍水
被誉为世界最美丽的城市之一
查理四世桥和布拉格城堡建筑群是老城区的地标
在夕阳下远眺
令人沉醉。
21比如
此刻我正依山傍水
看闲云潭影
正莫名欣悦之际
你却告诉我:眼前的湖泊为“大跃进”的产物
当年的数万个水库在今天构成城郊休闲旅游的重要基础。
22墓地依山傍水
松柏长青
鸟语花香
是真正的风水宝地。
23布吉一半山
依山傍水
豪华装修
梦幻仙境
夫妻携手漫步洋房
清爽温馨。
24夏天:在外婆家,是不会有炎热出现的,外婆家的位置可以说是依山傍水,你若真是感觉热了,没事儿!准备好一切,跳下小溪,玩个痛快,因此,在外婆家的夏天,充满了孩子的笑声。
25酷热夏天天晴好,炎炎烈日日灼滔;怀中落花清风盈袖,轻轻步履踏入林中小道;依山傍水树下坐休,闭目心静万籁不吵;烈日之灼已淡忘,心中清净好逍遥。
26古人迷信皇帝和藩王的风水关系到国运昌盛
明朝的帝陵和藩王陵寝亦多坐落在依山傍水之处
肃王墓址的选择也是几经波折。
27有“台北后花园”之誉的乌来乡是弯著名的温泉胜地之一
依山傍水的乌来大街更是汇集了上百家泡汤馆、小吃店和工艺品摊位。
28一座隐蔽在青居山东村落
民风淳朴
鸡犬相闻
百余户人口靠耕地狩猎维持生计
乳臭未干的毛孩整天三五成群的拥打成一团
阡陌交通
依山傍水。
29走进山寨
赵磊被山寨内的风景给一下子看愣住了
这种景色不就是传说中的世外桃源么依山傍水
鸟语花香。
30二十几分钟后
叶明浩所乘坐的出租车在云屯市北郊一栋依山傍水的别墅区大门附近停了下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