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常用注射法
一、皮内注射法(ID)
皮内注射法是将小量药液注入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
(一)目的
1.用于各种药物过敏试验,以观察局部反应。
2.预防接种。
3.局部麻醉的先驱步骤。
(二)部位
1.皮肤试验 取前臂内侧下段。因该处皮肤较薄,皮色较淡,易于注射和辨认。
2.预防接种 常选用三角肌下缘部位注射,如卡介苗、百日咳疫苗等。
(三)用物
注射盘内放无菌1ml注射器和45~5 号针头,按医嘱备药液。
(四)操作方法
1.将用物备齐携至床边,核对,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做皮试前,应详细询问有无过敏史,如对需要注射的药液有过敏史,则不能作皮试,应和医生取得联系,更换其他药物后再作试验。
2.用1ml注射器及针头,抽取药液,排尽空气。
3.选前臂掌侧(或三角肌下缘部位),用70%酒精棉签消毒皮肤待干,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使针头斜面向上,和皮肤呈5度至15度刺入皮内(图10-5)。
4.待针头斜面进入皮内后,放平注射器,注入药液01ml, 药量要准确,使局部形成一圆形隆起的皮丘,皮肤变白,毛孔变大。
5.注射完毕,迅速拔出针头,切勿按揉,清理用物,按时观察反应。
图10-5 皮内注射法
6.如需作对照试验,用另一注射器和针头,在另一前臂的相同部位,注入01ml等渗盐水20分钟后,对照观察反应。
(五)注意事项
皮肤消毒忌用碘酊,进针勿过深,拔针不按压,以免影响结果的观察。
二、皮下注射法(H)
皮下注射法是将小量药液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
(一)目的
1.需迅速达到药效、不能或不宜经口服给药时采用。如胰岛素口服在胃肠道内易被消化酶破坏,失去作用,而皮下注射迅速被吸收。
2.局部麻醉用药或术前供药。
3.预防接种。
(二)部位
上臂三角肌下缘、上臂外侧、腹部、后背及大腿外侧方(图10-6)。
图10-6 皮下注射部位
(三)用物
注射盘内无菌1-2m注射器和55~6号针头,按医嘱备药液。
(四)操作方法
1.将用物备齐携至床边,核对,向病人解释,以取得合作。选择注射部位,用2%碘酊和70%酒精进行皮肤消毒,待干。
2.将药液吸入注射器,排尽空气,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栓,针头斜面向上和皮肤呈30度到40度角,过瘦者可捏起注射部位(图10-7),迅速刺入针头的三分之二,放开左手固定针栓,抽吸无回血,即可推注药液。
3.注射完毕,用消毒棉签轻按针刺处,快速拔针,清理用物。
(五)注意事项
1.针头刺入角度不宜大于45度,以免刺入肌层。
2.尽量避免应用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药物作皮下注射。
3.经常注射者,应更换部位,轮流注射。
4.注射少于1ml的药液,必须用1ml注射器,以保证注入药液剂量准确。
图10-7 皮下注射法
三、肌内注射法(IM 或im)
肌内注射法是将药液注入肌肉组织的方法 。
(一)目的
1.和皮下注射同,注射刺激性较强或药量较大的药物。
2.不宜或不能作静脉注射,要求比皮下注射更迅速发生疗效者。
(二)部位
应选择肌肉较厚,离大神经、大血管较远的部位。其中以臀大肌为最常用,其次为臀中肌、臀小肌、股外侧及上臂三角肌。
1.臀大肌注射定位法
(1)十字法。以臀裂顶点向左或右一侧划一水平线,从服务员骼嵴最高点作一垂直平分线,将臀部分为4个象限,其外上象限并避开内角(从髂后上棘至大转子连线),即为注射区(图10-8)。
(2)联线法。取髂前上棘和尾骨线的外上三分之一处为注射部位(图10-8)。
作者: 天使也美丽 2006-2-20 22:51 回复此发言
--------------------------------------------------------------------------------
2 第三节 常用注射法
图10-8 臀大肌肌内注射定位法
2.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
(1)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髂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这样骼嵴、食指、中指便构成一个三角形,注射部位在食指与中指间构成的角内(图10-9)。此处血管、神经较少,且脂肪组织也较薄,故被广泛使用。
(2)以髂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以病人自体手指宽度)为标准。
为使臀部肌肉松弛,可取以下各种体位。
侧卧位:上腿伸直,下腿稍弯曲。
俯卧位:足尖相对, 足跟分开。
坐位: 坐位椅要稍高,便于操作。
图10-9 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定位法
3.股外侧肌注射部位为大腿中段外侧,位于膝上10cm,髋关节下10cm处约75cm宽。此区大血管、神经干很少通过,部位较广,适用于多次注射者(图10-10)
图10-10 股外侧肌内注射区
4.上臂三角肌注射法。为上臂外侧自肩峰下2-3指,此处肌肉分布较臀部少,只能作少剂量注射。
三角肌九区划分法(图10-11);把三角肌的长度和宽度中线都均分为三等分,使三角肌成为九个区,分别为三角肌上、中、下1/3部的前、中、后区。
1.三角肌的上1/3部的前、中、后区为三角肌肌内注射的绝对安全区。
2.三角肌的中1/3部的前、中、区为相对安全区。
3.三角肌的中、下1/3部的后区深面,因有桡神经通过,为三角肌注射的危险区。
4.三角肌的下1/3部的前、中区因肌肉太薄不能作肌内注射。
图10-11 三角肌九区划分法
(三)用物
注射盘内无菌注射器2-5ml,针头6-65号,按医嘱备药液。
(四)操作方法
1.将用物备齐携至床边、核对,解释,以取得合作,协助病人取适当体位
2.用2%碘酊和70%酒精消毒皮肤,待干。
3.吸取药液排尽空气,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绷紧皮肤,右手持针,如握笔姿势,以中指固定针栓,针头与注射部位呈90度,快速刺入肌肉内。一般约进针25~3cm(消瘦者及儿童酌减)。
4.松开左手,抽动活塞,如无回血,固定针头,注入药物。注射毕以消毒棉签按压进针点,快速拔针(图10-12)。
5.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图10-12 肌内注射法
(五)注意事项
1.切勿把针梗全部刺入,以防针梗从根部折断。
2.两种药液同时注射时,要注意配伍禁忌;需长期作肌肉注射者,注射部位应交替更换,避免硬结的发生。
3.两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因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幼儿在未能独自走路前,其臀部肌肉发育不好,应选用臀中肌、臀小肌处注射
(六)病区内集中进行肌内注射
1.在同时间内为多数病人作肌内注射时,可将用物、药物注射本放于治疗车上,治疗车下层放一盆消毒液和治疗碗,内衬纱布,以收集用过的注射器及针头,然后推车到病房,按病床顺序边吸药,边注射。
2.在同一时间内为多数病人作肌内注射时,需准备集体用的治疗盘,内放无菌巾、注射器及针头、药物,治疗碗一只,内放消毒液纱布。
3.操作方法
(1)治疗盘上铺无菌治疗巾(双层)。
(2)核对大、小注射卡,将小卡按床号固定在治疗盘内,准备药物。
(3)吸取药液,套上安瓿,放在无菌治疗盘内,使活塞柄对准小注射卡,最后盖上无菌治疗巾备用。
(4)按床号顺序核对,向病人解释后注射。在另一病人注射前,用消毒液的纱布擦拭双手后,再行注射。
此种方法比较简单,患者卧硬板床,用骨盆牵引带绕即固定,的左右两侧各连接—根牵引绳至床的脚端,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腰椎牵引方法”。本内容为大家提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请关注!!!
腰椎牵引方法(一)下胸腰段脊髓受压、马尾神经综合征、腰椎感染、恶性肿瘤、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拉伤扭伤、腹疝、裂孔疝、动脉瘤、严重痔疮、严重骨质疏松、急性消化性溃疡或胃食道返流、心血管疾病(尤其是未控制的高血压病)、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心肺功能障碍、孕妇。
1处方
(1)牵引体位: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要,选择仰卧位和俯卧位等体位。
(2)腰椎的角度:通常以髋/膝的位置改变腰椎的角度,髋/膝的位置可在全伸展位到90°屈曲范围内调节。
(3)应用模式:根据需要选择持续牵引或间歇牵引。间歇牵引可使患者更为舒适些。
(4)牵引力量:牵引力量的范围应是患者可以接受的范围。通常首次牵引力量选择>25%体重,适应后逐渐增加牵引力量。常用的牵引力量范围为20~60kg。
(5)治疗时间:大多为10~30min。
(6)频度和疗程:频度为1次/d或3~5次/周,疗程为3~6周。
(7)辅助的理疗:在牵引治疗前或治疗中可用超短波、红外线等放松局部肌肉。
2治疗操作
(1)治疗前:
①根据处方,确定选择患者牵引体位,并使患者体位处于正确的牵拉力学列线上。
②固定牵引带,骨盆牵引带的上缘应恰好处于髂前上嵴,反向牵引带固定于胸廓(或双侧腋下),分别将牵引带系于牵引弓和牵引床头。
(2)治疗中:
①设定参数:包括牵引力量、牵引时间、间歇牵引时的牵引间歇时间及断续比例。
②治疗调整:每次牵引后,可根据患者牵引后的症状、体征的改变,相应调整牵引力量、时间,一般用渐增力量,根据牵引力的大小相应调整时间,牵引力大则时间要短。
(3)治疗后:
①牵引绳完全放松、控制参数回零后关机。
②患者状况再估价。
③记录本次牵引的参数,作为下一次治疗的依据。
注意事项
1患者须知
(1)尽量使自己放松。
(2)症状加重或有不良反应时及时告诉治疗师。
2工作人员须知
(1)为减少摩擦力可选择滑动的分离式牵引床,骨盆置于滑动部分;治疗前后,锁定分离床,治疗时再开启。
(2)可采用脚凳、枕头等调整患者腰椎角度。
理疗专科牵引是康复方法之一
用特制的牵弓滞和装置,对人体某部位进行牵拉练习。目的是增大椎体间隙和椎间孔,解除神经根的压迫和椎动脉的扭曲,缓解肌肉痉挛,使凸出的椎间盘复位。常用的有治疗颈椎病的颈椎牵引、腰椎间盘突症的骨盆(腰椎)牵引以及改善和增进四肢关节功能的功能牵引。其装置可利用重锤、弹簧秤或旋紧螺旋杆作牵引力的非机动牵引床,或使用电子装置自控的机动牵引床。
如果依照关节来分,牵引可分为脊椎或四肢关节的牵引。在临床上,脊椎牵引较常被使用;而脊椎牵引中,又以腰椎牵引及颈椎牵引最为常见。
颈椎牵引的作用:
颈椎牵引是颈椎病保守治疗法中最主要而且疗效确实的一种方法,其治疗作用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
(1) 限制颈椎活动,减少对受压脊髓和神经根的反复摩擦和不良刺激,有助于脊髓、神经根、关节囊、肌肉等组织的水肿和炎症消退。
(2) 增大椎间隙和椎间孔,减轻甚至解除神经根所受的刺激和压迫。
(3) 解除肌肉痉挛,恢复颈脊拄的平衡,降低椎间盘内压,缓冲椎间盘向四周的压力。
(4) 牵开小关节间隙,解除滑膜嵌顿,恢复颈椎间的正常序列和相互关系。
(5) 使扭曲于横突孔间的椎动脉得以伸直,改善推动脉的血供。
(6) 使颈椎管纵径拉长,脊髓伸展,黄韧带皱招变平,椎管容积相对增加。正确的牵引治疗不仅可使肌肉痉挛解除,同时也有改善神经根刺激症状的作用。
颈椎牵引的方法:
牵引的力量: 牵引力量以达到颈椎椎间隙增大而不引起肌肉、关节损伤为目的。一般坐位2~3kg,卧位10kg左右。
牵引时间: 一般在15~20分钟。时间过长易造成肌肉和韧带静力性损伤。
体位:常用体位为坐位、仰卧位。仰卧位可使C4~C7椎间隙后部增宽更为明显,且角度亦易调节。坐位牵引位置不易稳定、角度变化亦小,但操作相对方便。
牵引方式:可分为持续性牵引和间歇性牵引。持续性牵引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牵引力;间歇性牵引则在牵引过程中有几次牵引力的减小。年岁大、病情重者多选后者。
腰椎牵引的作用:
腰椎长骨刺(即腰椎骨性关节炎)、椎间盘突出压迫到坐骨神经的患者,可用腰椎牵引来改善;背部肌肉紧绷的患者,也可用腰椎牵引来让肌肉放松。腰椎牵引通常要持续做一个月以上,才能见到成效,约六、七成的患者有效。
另脊椎狭窄多与骨刺有关,也可利用腰椎牵引的复健方式来改善症状,但效果比较差一点,约五成有效。
腰椎牵引的方法:
腰椎牵引需要比较大的力量,所以不太可能用徒手牵引的方式,大多使用机械牵引。腰椎牵引可分为间歇式及半持续性两种方式,患者可以趴或躺在治疗床上。
间歇式牵引约拉七秒、停十五秒,持续廿至卅分钟;重量由体重的四分之一开始(此重量可以克服身体与床之间的摩擦力),一段时间之后,视患者的忍受程度,逐渐增加到体重的二分之一为止。
半持续性牵引约持续拉卅分钟至二小时,休息几分钟后可反覆牵引,一天共牵引约六至八小时;牵引的重量由六公斤开始,视患者的忍受度逐渐增加到体重的三分之一为止。
通常住院的患者比较常用半持续性牵引,不过有些非住院的患者,因使用间歇式牵引的效果不佳,也会采用半持续性牵引,每次持续拉十分钟后,休息几分钟,再反覆牵引。
有些患者在做完腰椎牵引后会觉得不舒服,则可减轻牵引的重量或改用其他复健方式。因为每个人的反应不同,有些患者在急性期软骨或神经发炎时会比较敏感,一旦受到刺激(牵引也算是一种刺激)就会觉得不舒服,可改成趴着做、减少重量或改用其他方法,不必勉强。
做完牵引后,医师或物理治疗师会教患者如何「保养」患处,例如平时保持正常姿势、适当活动(例如久坐会降低新陈代谢、体内会释放出废物,所以每坐半个小时就应动一动,让软骨补充营养、排出废物,也比较不会对脊椎产生不正常的压力)等。
腰椎牵引方法(二)(1)腰椎持续牵引法:
此种方法比较简单,患者卧硬板床,用骨盆牵引带绕即固定,的左右两侧各连接—根牵引绳至床的脚端,绳子通过滑轮后每侧各悬挂15—20斤重量,床脚抬高5CM,以产生牵引力,24小时不间断牵引。如开始时因不习惯感到不适,可以短时停止牵引或减轻重量但,再逐步增加至所需重量和牵引时间,—般需卧床3~4周,随着症状好转后允许每天少量起床活动,以不引起起症状为限、漫慢增加活动量,需再巩固疗效2—3个月。防止急于早期正常活动导致症状复发。 若不抬高床脚,则应绑住上身,以对抗加由腰椎牵引。牵引必须舍身骨益牵引带的拉力须作用在绍骨舅上,并须保护督突额跺防发生压疤。
⑵牵引床治疗:
病人卧于电动控制牵引床上,胸骨及骨盆分别用特缚带固定,以超过体重10Kg的牵引力进行牵引1小时。可给予数次减轻牵引力,这样病人既舒适又安全。牵引后卧床1~2周,必要时在1~2周内可重复牵引3次。
⑶电动按摩牵引床:
有的医院专门设计制造三种电动控制牵引床,在持续缓慢增加牵引力同时进行电动按摩,也有中定的疗效。此法既达到牵引月的,又有按摩椎拿作用。
⑷三维动态牵引:
采用专门设计的电动三维运动牵引床,与普通牵引床最大的区别在于三维运动牵引床的床面一般可分为三段,以头颈段、胸腹段和骨盆下肢段,其骨盆下肢段床面不仅可以平面滑移而避免患者身体与床面产生摩擦力,而且可以沿着X、Y和Z轴进行任意的侧屈、旋转和屈伸运动。牵引状态下的三维被动运动与自然状态下被动运动对腰椎结构尤其是椎间盘结构的生物力学效应有明显的差别,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治疗作用。三维动态牵引还可按照被动运动的控制方式分为手控和程控,按照运动速度分为快速运动和慢速运动。国产三维牵引床采用了程控快速运动模式,这种运动方式不能在发动后加以中止,且运动能量较大,容易在使用过程中造成软组织的牵拉损伤,故并非理想的三维牵引方式。美产三维牵引床采用了手控慢速运动模式,医生可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经验,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幅度,可根据病人对慢速被动运动的反映来调整被动运动,较为安全,疗效也更高;慢速运动能量较较低,病人感觉舒适,是目前较理想的脊柱牵引方式,作者推荐临床采用。当然,如果医疗器械生产厂商将手控三维牵引床国产化,更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牵引力选择
①机械牵引不能太猛,最好缓慢递增、依病人体质、肌肉发达程度及配合情况而施行。
②施行牵引治疗后应卧床休息1周,以提供软组织牵拉反应及损伤的修复,防止因破碎之椎间盘滑出加重症状,甚至导致截瘫。
③椎椎弓峡部不连、滑脱者不宜施特大重力牵引。
(3)自身重量牵引:此法为保健性牵引法,采用两手上举抓住上面横杆,利用体重达到牵引作用,如吊单杠—般。用于青少年早期特发性脊按侧弯,轻型腰腿痛可以试做,每天数十次到数百次不等,还可伴做引体向上运动加强重力。此法不适中严重腰腿痛和年龄较大体弱患者。
⑷手法牵引: 医生用手来完成颈椎牵引,由于手法牵引角度和力量可根据病人病情的特殊性加以更适当的调节,并根据牵引时手感的变化而加以控制,具有机械牵引不可比拟的优点,牵引的效果要明显好于机械方式。根据我科脊柱推拿临床经验,采用单侧下肢的不对称牵引有时比采用骨盆牵引带的两侧对称牵引更有益于神经根减压。
牵引的体位及角度选择治疗体位时,病人的舒适度及是否能保持放松是重要的考虑角度,而不是上述原则。采用仰卧位还是俯卧位以及前屈或后伸的幅度取决于治疗时病人是否感到舒适。对于腰椎弧度稍平直或正常的椎间盘突出症病人采用俯卧位牵引非常有效,而对于关节运动受限及退行性椎间盘疾病者采用仰卧位平直牵引通常非常有效。膝、髋关节处于中等屈曲位是为了保持舒适,而绳索的角度应保持笔直。若采用大重力牵引,这一点尤其重要。牵引时应不断地尝试变换前屈、后伸及侧屈的角度为每个不同的个体找到最有效的体位。当采用仰卧位牵引时,需注意大腿的姿势和带子的角度影响着以免追牵引的前屈的幅度。大腿姿势仅控制髋关节的屈曲但很少影响腰椎弧度,同样带子与桌子的角度并不总是有效地控制着脊柱的屈曲幅度。骨盆带的选择可能是决定脊柱屈曲度的最重要条件,从后面牵拉腰椎是必要的。腰椎中立位仰卧牵引(无后凸)姿势 腰椎牵引可有效地得以控制无论在仰卧位还是俯卧位,病人的舒适和保持放松是选择姿势的主要考虑。
当牵引时,腰椎的屈曲幅度可通过垫枕于骨盆底下及前述的方式加以控制。如想采用仰卧位后伸牵引,俯卧位则可能是最好的选择。而骨盆牵引带应置于前外方向牵拉。采用前外方牵拉的俯卧位牵引。该技术能应用于部分腰椎后凸患者。牵引的实际重量由绳索角度及将牵引桌面调整为后伸来控制。俯卧位牵引对缓和剧烈疼痛及肌卫有特效。
患者可置于俯卧位作为治疗方式而后不移动病人而进行牵引。俯卧位牵引的另一优点是治疗师可在牵引中触诊棘突间隙以估计其位移量。牵引模式选择将依靠病人的状态及是否舒适。维持牵引和长紧张时间的交替牵引对椎间盘突出症更有效,而关节运动受限及退行性椎间盘疾病对短紧张时间的交替牵引更有效。某些机械牵引装置在维持牵引时相对无效主要因无法消除治疗期间的松弛效应。为了更有效,机械牵引设备在患者放松时能否持续克服松弛是重要的一环。
当治疗腰突症时,牵引时间应短些。由于椎间盘间隙的增宽,椎间盘内压随之降低。这是按良性作用,我也相信这就是玛修所演示的对照中介运动进入椎间盘间隙。由于渗透力量很快平衡周围组织的压力,提示压力的降低仅能维持短暂的时间。当压力达到平衡时,突出物吸纳效应马上丧失。如果这样,当病人中止牵引后盘内相对周围组织的压力,至少是理论性的,逐渐上升。如果这样,治疗后疼痛再现。作者还没有观察到此类逆反应,如果交替牵引延续10分钟以上或维持牵引延续8分钟以上的话。多见的是,首次牵引仅延续3到4分钟。
腰椎牵引的其他考虑巴黎斯采用徒手腰椎牵引来治疗椎间盘突出,这些技术有时应用一个向指向一侧的突然推冲。Kaltenborn描述了用于关节松动的不同手法牵引技术,Manual牵引也可用于病人忍受牵引的试验及发现最舒适的牵引角度。 ⑴单侧腰椎牵引 腰椎牵引涉及指向外侧的拉动已被理论化地描述为对单侧侧凸牵引的理想方法,据认为较两侧牵引更为舒适和有效。这一理论听起来不错,但由于涉及病人体位、可供的合适设备等问题的限制,临床应用却很少。
腰椎牵引中的侧向拉动控制还涉及两个问题。第一,大多数商业性脊柱牵引设备并未采用这一技术;其次,当在采用这一技术的牵引设备上进行单侧牵引时,病人身体将在牵引过程中滑向治疗床的一侧,并使身体沿着牵引方向拉直。而试图稳定脊柱以防止身体在再伸直时,控制侧屈的确切区域是十分困难的,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例如,当采用皮带去稳定病人身体的扭曲时,多数侧屈发生在正巧低于皮带的那个节段,而该节段只能通过X线检查来确定。应用侧向牵引技术时,病人身体滑向台面的对侧并在牵引力下拉直身体可采用高粘滞性牵引甲胄技术以解决。通过这一技术,侧屈和椎骨分离通过腰椎结合起来。 A)仰卧位单侧腰椎牵引:注意,仅右侧骨盆垫被牵引力钩住。B)俯卧位单侧腰椎牵引:注意,仅右侧骨盆垫被牵引力钩住。该技术可采用一后外侧方向的拉力或一千外侧方向的拉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