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这种情况是dao由于骑车骑du的太快而导致的zhi,时间长了对膝dao盖有影响。这种情专况多发生于自行车属运动员及健身爱好者身上。一般只要骑车的速度慢一些不要太剧烈就好了。如果是需要踏自行车瘦腿的朋友,建议极速骑车时间不要超过25分钟,以20分钟为益(偶私教说的,应该准确吧)。
产后漏尿是指生产后女性在日常生活中,随身体动作如大笑、咳嗽、喷嚏等,导致少量尿液不由自主流出。
很多产后妇女不敢大笑,不敢多喝水,不敢运动,不敢咳嗽,就怕“尿失禁”,甚至上楼梯都会禁不住流出小便,有苦难言。
产后漏尿的原因:
1内脏问题:怀孕期间增大的子宫在产后没有那么快恢复正常,并长期挤压膀胱壁,膀胱壁长时间对抗变大的子宫,膀胱壁紧张造成尿储留,此时轻微咳嗽就能让膀胱残留的尿液流出来。
2盆底肌功能障碍:孕期盆底肌“超重”负荷子宫等重量,长时间下盆底肌过紧而无力,怀孕分娩之后盆底肌松弛可能导致的问题有漏尿、便秘、脱垂、膨出等。
通过适当的手法治疗、呼吸训练、盆底肌稳定性训练到功能性训练都能有效减少产后漏尿问题!
治疗方法:
一、手法治疗,子宫张力调整
1 手轻轻放在子宫位置,不要过度下压,以免治疗过程中引起漏尿,如有漏尿,要对产妇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尴尬紧张氛围;
2 感受子宫运动方向,向上向下跟随
3 与其他脏器之间的张力达到平衡时,即可停止治疗
4 先治疗子宫,再治疗膀胱
二、盆底肌训练
原则1训练强度要由低开始,避免俯卧位训练,减少对膀胱的挤压
2 从骨盆底肌的单一训练开始
3 需要专业的指导,找准正确的盆底肌位置,配合好呼吸方式,刚开始不要过度锻炼。
4 日常在家或工作可以下载G动APP进行锻炼,可以有效的增强盆底肌力量,解决漏尿问题。
5 盆底肌的锻炼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长期坚持,当成日常习惯,每天锻炼10分钟,以预防以后可能出现的漏尿、脱垂等情况。
三、骨盆底肌感知训练
动作过程:
1双手放在坐骨结节处,做骨盆底肌收缩动作。
2运用提肛肌让肛门向上提。
3确保启动其他肌群参与:如腹部、大腿内收肌、臀肌等。
很多女性朋友在产后会出现突然间漏尿的情况,有时候运动一下、猛起一下就会有尿液涌出来,有的会有明显的感受,但有的时候会出现无法察觉的漏尿,就非常尴尬。时间长了还会导致敏感部分瘙痒的情况出现。
今天小粉就来回答下,为什么会产后漏尿,要怎么办?
到底什么是产后漏尿?
一些女性朋友会认为产后漏尿是因为生产、手术等原因造成了,过了一段时间就会有所缓解或是彻底根除。但是产后漏尿是一种压力型的尿失禁,就连突然咳嗽的时候都会漏尿,属于不自主排尿,是产后相关肌肉松弛导致的。
产后漏尿要怎么办?
01、锻炼臀部肌肉
产后女性可以多去锻炼臀部肌肉,做一些深蹲等配合锻炼臀部肌肉群的运动。具体的训练方式可以去搜索参考网络上一些相关的臀部肌肉锻炼的办法,小鸟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不太了解哦。
02、做提肛运动
“提肛”这个运动针对产后漏尿是非常有用的,小伙伴们可以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时间段来进行此项运动。提肛的那种感觉可以控制尿道的肌肉及韧带,当然还可以有其他非常好(谁练谁知道,嘿嘿)的效果效果哦。
03、做“憋尿”运动
说明一下,这里说的憋尿运动,不是真的让小伙伴们去憋着不去排便,而是说日常的时候多做一些憋尿的运动,去收缩肛门、尿道来产生一种憋尿的动作,而不是憋尿的实际。这个可以配合提肛运动哦。
04、用腹部深呼吸,来锻炼盆骨肌肉力量
生孩子的时候会导致盆骨肌肉变得非常的松弛,这也就造成了盆腔内的膀胱等脏器下坠,尿道也会变得相应的错位,从而导致漏尿。所以,锻炼盆腔肌肉群很重要,小伙伴们可以采用按摩、呼吸、轻度运动来改善盆骨附近肌肉力量。
强直性脊柱炎(AS)
1 什么是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炎性疾病,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中轴关节的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主要累及骶髂关节、髋关节、椎间关节、肋椎关节,以骶髂关节病变最为多见,约1/3,患者可见周围关节症状,还可累及眼、心、肺等多处器官。其主要病理改变是关节和关节周围组织、韧带、椎间盘的钙化,特征性病理变化为骶髂关节和脊柱的肌腱、韧带骨附着点病变。常见症状为腰背僵硬或疼痛,晚期可发生脊柱强直、畸形以至于严重功能受损。强直性脊柱炎并发其他风湿性疾病称为原发性;骶髂关节炎并发银屑病关节炎、炎症性肠炎、瑞特综合征为继发性。典型X平片示骶髂关节明显破坏,晚期脊柱呈“竹节样”改变。
2 强直性脊柱炎与年龄有什么关系?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常见风湿病,多发于10-30岁人群,发病高峰年为20-30岁,40岁以后发病少见。
3 强直性脊柱炎男女有什么区别?
强直性脊柱炎多发于青年男性,男女比例为5:1,男性发病症状重,进展快,但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的HLA-B27阳性率没有差异。女性患者有以下特点发病年龄一般较男性晚,约在27岁左右起病以周围关节多见,尤以膝关节受累多见;中轴关节的病情程度、至畸和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者均较男性轻和少;贫血者明显多于男性,免疫球蛋白异常也较男性多见;病情较轻,预后较好。
4 强直性脊柱炎与HLA-B27有什么关系?
强直性脊柱炎有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与遗传有关,与HLA-B27呈强关联。请注意,强直性脊柱炎不是遗传病,和某些感染有关,一些胃肠道感染和泌尿道感染有可能诱发;与环境有关。
HLA-B27是大家都要检查的项目, 那么它是什么呢HLA-B27属MHC –I类基因,目前发现HLA-B27有23种基因亚型。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基因亚型有所不同。由遗传而得一种HLA-B27基因的人得病机会大,大概是没有这种基因者的300倍。HLA-B27阳性不一定患强直性脊柱炎,HLA-B27阳性的人群中仅有20%的人患强直性脊柱炎,仅仅是AS的一个易感因素,HLA-B27阳性不会必然患病,只是一个内在因素,从父母遗传,终生携带,不会随治疗而转阴,没有必要寻医问药试图转阴。
5 强直性脊柱炎有临床表现哪些?
初期症状
对于16~25岁青年,尤其是青年男性。强直性脊柱炎一般起病比较隐匿,早期可无任何临床症状,有些病人在早期可表现出轻度的全身症状,如乏力、消瘦、长期或间断低热、厌食、轻度贫血等。由于病情较轻,病人大多不能早期发现,致使病情延误,失去最佳治疗时机。
关节病变表现
AS病人多有关节病变,且绝大多数首先侵犯骶髂关节,以后上行发展至颈椎。少数病人先由颈椎或几个脊柱段同时受侵犯,也可侵犯周围关节,早期病变处关节有炎性疼痛,伴有关节周围肌肉痉挛,病人常会有晨间僵硬的情况,甚至在半夜因僵硬疼痛而醒来,休息后加重、运动后改善。也可表现为夜间疼,经活动或服止痛剂缓解。随着病情发展,关节疼痛减轻,而各脊柱段及关节活动受限和畸形,晚期整个脊柱和下肢变成僵硬的弓形,向前屈曲。
(1)骶髂关节炎 约90%AS病人最先表现为骶髂关节炎。以后上行发展至颈椎,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腰痛,腰骶部僵硬感,间歇性或两侧交替出现腰痛和两侧臀部疼痛,可放射至大腿,无阳性体征,伸直抬腿试验阴性。但直接按压或伸展骶髂关节可引起疼痛。病人常会有晨间僵硬的情况,甚至在半夜因僵硬疼痛而醒来,休息后加重、运动后改善。有些病人无骶髂关节炎症状,仅X线检查发现有异常改变。约3%AS颈椎最早受累,以后下行发展至腰骶部,7%AS几乎脊柱全段同时受累。
(2)腰椎病变 腰椎受累时,多数表现为下背部和腰部活动受限。腰部前屈、背伸、侧弯和转动均可受限。体检可发现腰椎脊突压痛,腰椎旁肌肉痉挛;后期可有腰肌萎缩。
(3)胸椎病变 胸椎受累时,表现为背痛、前胸和侧胸痛,最常见为驼背畸形。如肋椎关节、胸骨柄体关节、胸锁关节及肋软骨间关节受累时,则呈束带状胸痛,胸廓扩张受限,吸气咳嗽或打喷嚏时胸痛加重。严重者胸廓保持在呼气状态,胸廓扩张度较正常人降低50%以上,因此只能靠腹式呼吸辅助。由于胸腹腔容量缩小,造成心肺功能和消化功能障碍。
(4)颈椎病变 少数病人首先表现为颈椎炎,先有颈椎部疼痛,沿颈部向头部臂部放射。颈部肌肉开始时痉挛,以后萎缩,病变进展可发展至颈胸椎后凸畸形。头部活动明显受限,常固定于前屈位,不能上仰、侧弯或转动。严重者仅能看到自己足尖前方的小块地面,不能抬头平视。
(5)周围关节病变 约半数AS病人有短暂的急性周围关节炎,约25%有永久性周围关节损害。一般多发生于大关节,下肢多于上肢。肩关节受累时,关节活动受限,疼痛更为明显,梳头、抬手等活动均受限。侵犯膝关节时则关节呈代偿性弯曲,使行走、坐立等日常生活更为困难。极少侵犯肘、腕和足部关节。此外,耻骨联合亦可受累,骨盆上缘、坐骨结节、股骨大粗隆及足跟部可有骨炎症状,早期表现为局部软组织肿、痛,晚期有骨性粗大。一般周围关节炎可发生在脊柱炎之前或以后,局部症状与类风湿关节炎不易区别,但遗留畸形者较少。
AS病变部位示图
AS
关节外表现
AS的关节外病变,大多出现在脊柱炎后,偶有骨骼肌肉症状之前数月或数年发生关节外症状。AS可侵犯全身多个系统,并伴发多种疾病。
(1)心脏病变 以主动脉瓣病变较为常见。临床有不同程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者约1%;约8%发生心脏传导阻滞,可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同时存在或单独发生,严重者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而发生阿—斯综合征。当病变累及冠状动脉口时,可发生心绞痛。少数发生主动脉肌瘤、心包炎和心肌炎。
(2)眼部病变 长期随访,25%AS病人有结膜炎、虹膜炎、眼色素层炎或葡萄膜炎,后者偶可并发自发性眼前房出血。虹膜炎易复发,病情越长发生率愈高,但与脊柱炎的严重程度无关,有周围关节病者常见,少数可先于脊柱炎发生。眼部疾病常为自限性,有时需用皮质激素治疗,有的未经恰当治疗可致青光眼或失明。
(3)耳部病变 在发生慢性中耳炎的AS病人中,其关节外表现明显多于无慢性中耳炎的AS病人。
(4)肺部病变 少数AS病人后期可并发上肺叶斑点状不规则的纤维化病变,表现为咳痰、气喘,甚至咯血,并可能伴有反复发作的肺炎或胸膜炎。
(5)神经系统病变 由于脊柱强直及骨质疏松,易使颈椎脱位和发生脊柱骨折,从而引起脊髓压迫症。如发生椎间盘炎则引起剧烈疼痛。AS后期可侵犯马尾,发生马尾综合征,而导致下肢或臀部神经根性疼痛,骶神经分布区感觉丧失,跟腱反射减弱及膀胱和直肠等运动功能障碍。
(6)淀粉样变 为AS少见的并发症。
(7)肾及前列腺病变 与RA相比,AS极少发生肾功能损害,但有发生IgA肾病的报告。AS并发慢性前列腺炎较对照组增高,其意义不明。
十六岁以前发病的幼年型强直性脊柱炎,常起始于周边关节炎,尤其是膝关节、髋关节、踝关节,或是后脚跟的阿基里斯腱炎或足底筋膜炎,几年后才渐渐出现典型的脊椎关节炎的症状,且在这些病人的周边关节炎,通常会有比较严重的侵犯。
女性的强直性脊柱炎,通常脊柱关节和骶髂关节的症状较轻微,但会有早期侵犯周边关节或颈椎,然预后通常良好。
6 强直性脊柱炎就诊什么科室?
患者如果出现40岁以前发生,骶髂关节、脊柱自下而上强直,腰背腿膝关节胸骨柄体关节、胸锁关节及肋软骨间关节痛或/不适, 隐匿发病, 病程> 3个月,伴有晨僵, 症状活动后改善 ,应该及时到正规医院的风湿科免疫科就诊,系统检查确诊。正规诊治! 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7 辅助检查 强直性脊柱炎有哪些?
(1) 血常规 尿常规
(2) 急性时相反应:血沉、C反应蛋白
(3 ) 类风湿因子、免疫球蛋白、补体、血清碱性磷酸酶、肌酸磷酸激酶。
(4) HLA-B27检查
(5) 关节液检查
(7)滑膜组织学检查
(8) X线检查、CT检查、磁共振检查
8 强直性脊柱炎治疗目的是什么?
由于病因不明确,缺乏特异性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治疗的目的主要是:(1) 控制炎症,缓解症状;(2)控制病情,防止出现关节畸形或保持关节最佳功能位置;(3)避免治疗所致副作用由于药务的局限性,强调综合治疗措施:一般治疗(包括教育病人和家属、体疗、理疗)、药务治疗、中医治疗、手术治疗等。
一般治疗
该病治疗从教育病人和家属着手,使其了解疾病的性质、大致病程、可能采用的措施以及将来的预后,以增强抗病的信心和耐心,取得他们的理解和密切配合。
注意日常生活中要维持正常姿势和活动能力,如行走、坐位和站立时应挺胸收腹,睡觉时不用枕或用薄枕,睡硬木板床,取仰卧位或俯卧位,每天早晚各俯卧半小时。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和体育活动。工作时注意姿势,防止脊柱弯曲畸形等。
保持乐观情绪,消除紧张、焦虑、抑郁和恐惧的心理;戒烟酒;按时作息,参加医疗体育锻炼。
了解药物作用和副作用,学会自行调整药物剂量及处理药物副作用,以利配合治疗,取得更好的效果。
体疗
体育疗法对各种慢性疾病均有好处,对AS更为重要。可保持脊柱的生理弯曲,防止畸形。保持胸廓活动度,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保持骨密度和强度,防止骨质疏松和肢体废用性肌肉萎缩等。病人可根据个人情况采取适当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如新的疼痛持续2小时以上不能恢复,则表明运动过度,应适当减少运动量或调整运动方式。
物理治疗
理疗一般可用热疗,如热水浴、水盆浴或淋浴、矿泉温泉浴等,以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使肌肉放松,减轻疼痛,有利于关节活动,保持正常功能,防止畸形。督灸也是一种重要措施。
药物治疗
非甾体类抗炎药 有消炎止痛、减轻僵硬和肌肉痉挛作用。副作用为胃肠反应、肾脏损害、延长出血时间等。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更应特别注意。
柳氮磺胺吡啶 SSZ是5-氨基水杨酸(5-ASA)和磺胺吡啶(SP)的偶氮复合物,80年代开始用于治疗AS。副作用主要为消化道症状、皮疹、血象及肝功改变等,但均少见。用药期间宜定期检查血象及肝肾功能。
甲氨蝶呤 据报道疗效与SSZ相似。口服和静脉用药疗效相似。副作用有胃肠反应、骨髓抑制、口腔炎、脱发等,用药期间定期查肝功和血象,忌饮酒。
肾上腺皮质激素 一般情况下不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AS,但在急性虹膜炎或外周关节炎用NSAIDs治疗无效时,可用CS局部注射或口服。
雷公藤多甙 国内最初用雷公藤酊治疗AS,有消炎止痛作用,疗效较酊剂好,服用方便。副作用有胃肠反应、白细胞减少、月经紊乱及精子活力降低等,停药后可恢复。
生物制剂 肿瘤坏死因子(TNF-α)拮抗剂等(如益赛普、阿达木单抗等)是目前治疗AS等脊柱关节疾病的最佳选择,有条件者应尽量选择。
手术治疗
严重脊柱驼背、畸形,待病情稳定后可作矫正手术,腰椎畸形者可行脊椎截骨术矫正驼背。对颈7胸1截骨术可矫正颈椎严重畸形。
9 强直性脊柱炎的日常保健是什么?
强直性脊柱炎活动 期休息、饮食富含营养。周期性看医生,定期检查身体状况饮食需要多吃肉、鱼等,以从中获取足够多的蛋白质;多吃水果、蔬菜得到维生素,多喝牛奶获取钙。但是,也要注意不要负重,不要吸烟!少饮酒,酒精和消炎药都会影响胃,饮酒和吃消炎药不要同时进行!
强直性脊柱炎的 功能锻炼很重要,始终保持好的姿势。不要怕用药物缓解疼痛,疼痛缓解可有助于规则锻炼。 周期性看医生,定期检查身体状况。
10 强直性脊柱炎的体能锻炼有哪些?
强直性脊柱炎的病理基础是肌腱附着点炎,这些部位的纤维化,骨化将影响到机体的功能。积极主动、正确的体能锻炼将有助于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切不可因疼痛而卧床不起、不愿活动,这样只能使病情进展加快。
体育锻炼的目标:维持胸廓的活动度、保持脊柱的灵活性、维持机体的运动功能,防止或减轻肢体因废用导致肌肉萎缩,维持骨密度和强度,防止骨质疏松等!
强直性脊柱炎的 运动每天持之以恒,睡觉以前要作柔软及伸展脊椎的运动,运动应是温和、有氧、循序渐进的,不适合做剧烈撞击的运动,无论做什么地面运动,穿着带有吸收冲击力的鞋垫的软运动鞋,能够帮助减轻对关节的震动!
适宜的运动:小燕飞、 柔软体操、打太极拳、瑜珈、适度的仰卧起坐、伏地挺身等。
11 强直性脊柱炎的预防有哪些?
(1)应避免强力负重,使病变加重。避免长时间维持一个姿势不动。若要长时间坐着时,至少每小时要起来活动十分钟。勿用腰背束缚器(会减少活动),使脊椎炎恶化。
(2)睡眠时避免垫枕头且不睡软床。睡觉时最好是平躺保持背部直立。
(3)清晨起床背脊僵硬时,可以热水浴来改善。热敷对于缓解局部疼痛亦有部分疗效。不抽烟,以免造成肺部伤害。
(4)慎防外伤,开车时一定系上安全带,尽量不要骑机动车。
(5)在寒冷、潮湿季节中,更应防范症状复发。
(6)胃肠道及泌尿道的感染常诱发脊椎炎,故应该注意饮食卫生,多喝开水,多吃青菜水果,避免憋尿及便秘。
(7)注意其他家族成员有无强直性脊柱炎的症状,如下背酸痛,晨间僵硬等。若有,应尽早就医。
下面一套保健操
第一式
背朝下躺,膝部弯曲,脚放在地板上。抬起臀部,要尽可能高,保持5秒钟,慢慢落下。
第二式
抬起手臂,朝向天花板,双手五指交叉。双臂尽量向右,双膝尽量向左。重复相反的动作。
第三式
下颌收紧(下巴靠向胸口)。双手够向膝盖,同时肩膀和头抬离地板。放松。
第四式
下颌收紧,抬起肩膀和头,双手够向右膝的外侧。放松。动作同上,双手够左膝外侧
第五式
四肢着地。肘部不要弯曲,伸直。尽量低头至两臂之间,同时尽量高的弓背。尽量高的抬头,背、腰尽量向下弯。
第六式
保持抬头,同时抬右臂、抬左腿,尽量高。保持5秒。恢复原状。抬左臂右腿第六式
第七式
坐在一把稳定的椅子上,脚着地。腿绕在椅子腿上。双手放在两边。左手抓住椅子,尽量向右侧弯,不要向前倾,右臂够向地板。再作相反的动作。
第八式
双手的前臂相互握住,抬至肩高。上身尽量向右转。重复相反的动作。
第九式
双手把住椅子边缘。头部尽量向右转,但肩不要动。重复相反的动作。
第十式
面对椅子站着,为了舒服可在座位上加个垫。右脚后跟放在椅子上,膝部要直。双手尽量够向脚部保持6秒。放松。重复两次,每次都比上一次够远一点。放松。另一条腿重复这个动作。
第十一式
面对椅子的侧面,右手抓住椅子靠背。右膝弯曲,右腿小腿放在椅子上。左腿尽量向前,双手放在背后。右膝尽量弯曲,保持头背直立。之后面对椅子的另一面,另一条腿重复刚才的动作
第十二式
背靠墙站好,肩膀、臀部靠墙,脚跟尽量靠墙。下巴靠近胸口,后脑勺靠向墙。肩部放松向下。尽量向上伸展,但不要抬脚跟。向上、向前抬手臂,但肘部不要弯。上臂靠近耳朵,拇指朝向墙。放下。另一只手臂重复同样的动作。
小燕飞
你好
可以诊断为肛裂 肛裂是齿线以下肛管皮肤层小溃疡其方向与肛管纵轴平行长约~cm呈梭形或椭圆形常引起剧痛愈合困难而肛管表面裂伤不能视为肛裂因很快自愈且常无症状肛裂是种常见的肛管疾患也是中青年人产生肛管处剧痛的常见原因肛裂最多见于中年人但也可发生于老人及小儿般男性略多于女性但也有报告女多于男肛裂常是个裂口绝大多数发生在肛管后正中线中
病因:引起肛裂的原因 肛裂的病因与下列因素有关:
()解剖因素
肛管外括约肌浅部在肛门后方形成肛尾韧带较坚硬伸缩性差且肛门后方承受压力较大故后正中处易受损伤
()外伤
慢性便秘患者由于大便干硬排粪时用力过猛易损伤肛管皮肤反复损伤使裂伤深及全层皮肤形成慢性感染性溃疡有人报告便秘致肛裂占%~%但是便秘也可能是肛裂的后果由于病人惧怕排便所致此外产后也可致肛裂约占%~%
()感染
齿线附近的慢性炎症如后正中处的肛窦炎向下蔓延而致皮下脓肿破溃而成为慢性溃疡
急性肛裂发病时期较短色红底浅裂口新鲜整齐无瘢痕形成慢性肛裂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底深不整齐上端常有肥大乳头下端常有前哨痔般称为肛裂“联征”前哨痔是因淋巴瘀积于皮下所致似外痔由于在检查时因先看到此痔而后看到裂口对诊断有帮助故称为前哨痔或裂痔在晚期还可并发肛周脓肿及皮下肛瘘
完整介绍>>症状:肛裂的临床表现
询问排粪疼痛史有典型的疼痛间歇期和疼痛周期即不难诊断局部检查发现肛管后正中部位的肛裂“联征”则诊断明确但在肛裂早期需与肛管皮肤探伤相鉴别已确诊肛裂时般不宜做直肠指诊及肛门镜检查以免引起剧痛对侧位的慢性溃疡要想到有否结核癌克隆病及溃疡性结肠炎等罕见病变必要时应行活组织病理检查
肛裂病人的典型临床表现是疼痛便秘和便血
()疼痛
肛裂可因排粪引起周期性疼痛这是肛裂的主要症状排粪时粪块刺激溃疡面的神经末梢立刻感到肛门灼痛但便后数分钟疼痛缓解此期称疼痛间歇期以后因内括约肌痉挛又产生剧痛此期可持续半到数小时使病员坐立不安很难忍受直至括约肌疲劳后肌肉松弛疼痛缓解但再次排便又发生疼痛以上临床称为肛裂疼痛周期疼痛时还可放射到会阴部臀部大腿内侧或骶尾部
()便秘
因肛门疼痛不愿排便久而久之引起便秘粪便更为干硬便秘又可使肛裂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便血
排便时常在粪便表面或便纸上见有少量新鲜血迹或滴鲜血大出血少见
()其它
如瘙痒分泌物腹泻等
完整介绍>>检查:肛裂应该做哪些检查 般无需特殊检查但如病因不明或合并其他疾病则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检查专案
并发症:肛裂会引起哪些并发症暂无相关信息治疗:肛裂的治疗方法
原则是软化大便保持大便通畅制止疼痛解除括约肌痉挛中断恶性循环促使创面愈合具体措施如下:
()保持大便通畅
口服缓泻剂或石蜡油使大便松软润滑增加多纤维食物和改变大便习惯逐步纠正便秘的发生
()局部坐浴
排便前后用∶温高锰酸钾涂液坐浴保持局部清洁
()肛管扩张
适用于急性或慢性肛裂并不并发乳头肥大及前哨痔者优点是操作简便不需要特殊器械疗效迅速术后只需每日坐浴即可方法:局麻后病人取侧卧位先以食指用力扩张肛管以后逐渐伸入中指维持扩张min在男性应向前后方向扩张避免手指与坐骨结节接触而影响扩张女性骨盆宽不存在此问题肛管扩张后可去除肛管括约肌痉挛故术后能立即止痛扩张后肛裂创面扩大并开放引流通畅浅表创面能很快愈合但此法可并发出血肛周脓肿痔脱垂及短时间大便失禁复发率较高是其不足
对经久不愈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慢性肛裂可采用以下的手术治疗
肛裂切除术 即切除肛裂及其周围的角状皮肤在局麻或腰麻下行梭形或扇形切口全部切除前哨痔肥大肛乳头肛裂必要时垂直切断部分内括约肌该法优点是病变全部切除创面宽大引流通畅便于肉芽组织从基底生长但其缺点是留下创面较大伤口愈合缓慢
内括约肌切断术 内括约肌具有消化道不随意环形肌的特性易发生痉挛及收缩这是造成肛裂疼痛的主要原因故可用内括约肌切断术治愈肛裂般部分内括约肌切断术很少引起大便失禁方法有以下种
⑴后位内括约肌切断术:截石位或俯卧位在局麻或全麻下用双叶张开或肛门镜显示后正中肛裂直接经肛裂处切断内括约肌下缘自肛缘到齿线长约cm内外括约肌间之组织也应分离有时也切开外括约肌下部以利引流如有炎症肛窦肥大乳头或外痔可同时切除伤口开放自行愈合但伤口愈合缓慢偶有“锁洞”畸形影响肛门功能不良者不宜行此手术
后位内括约肌切断术
⑵侧位开放性内括约肌切断术(图):摸到括约肌间沟后在肛门缘外侧皮肤做cm孤形切口用弯血管钳由切口伸到括约肌间沟显露内括约肌后用两把弯血管钳夹住内括约肌下缘并向上分离到齿线在直视下用剪刀将内括约肌剪除部分送活检证实是否为括约肌两断端结扎止血用丝线缝合皮肤该法优点:手术在直视下进行切断肌肉完全止血彻底并能取组织做活检
侧位内括约肌切断术
⑶侧位皮下内括约肌切断术(图):局麻后摸到括约肌间沟用眼科白内障刀刺入到内外括约肌之间由外向内将内括约肌切断避免穿透肛管皮肤该法优点:避免了开放性的伤口减轻痛苦伤口愈合快缺点:切断肌肉不够完全有时易出血因此该手术只适合于有经验的医生Marti()主张在侧位皮下内括约肌切断术中将B超旋转探头插入肛管直肠内在切断肌肉后立即用B超旋转探头检查内括约肌是否已剪断并能查出其范围此探头可免除术者手指插入直肠而帮助手术操作以上两法都可同时切除外痔和肥大乳头
左局麻后用小刀刺入内外括约肌之间;右由外向内将内括约肌切断手指插入直肠内作保护
益生堂 祝你早日康复
骶髂关节是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状关节面构成的,为凹凸不平、互相嵌插的耳状关节面,关节囊紧张,并有许多坚强的韧带包裹,活动范围极小,是人体躯干向下肢传递重量与支撑的关节,而双足或两侧坐骨结节所受的外力,也必须通过骶髂关节才能传到躯干。
骶髂关节半脱位,分急性与慢性两种,可单独发病,也可因其他伤病而并发或就是该病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诊断和治疗中常常被忽略,或误诊、漏诊。若脱位关节未被矫正可长期遗留腰骶部疼痛或坐骨神经痛麻等症状。有的则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如月经不调,尿频、尿急、遗尿、阳痿等)且久治不愈。实际上根源多为骶髂关节半脱位致骨盆扭转/倾斜,使盆内脏器及所支配的神经血管受到压迫或牵拉,一旦骶髂关节错位纠正,骨盆位置恢复正常,许多内脏病变亦随之得到缓解。
急性骶髂关节损伤多由外伤所致,如弯腰搬取重物时姿势不当;跌倒时臀部着地;肩担重物时突然失足等,身体失去平衡,重心突然转移,身体来不及适应而导致骶髂关节错位。根据受伤的姿势与外力的作用方向,可造成骶髂关节向前或向后错位。
前错位:
发生于下肢伸髋屈膝的位置上,如剧烈奔跑、跳远或劳动中一腿伸髋屈膝,用肩推重物时,大腿前部的股四头肌强力收缩向前猛力牵拉髂骨,同时由于同侧骶髂关节后面韧带的作用,使骶髂关节向后旋转,导致髂骨向前下错位;
后错位:
发生于下肢屈髋伸膝的位置上,如跨越沟壕、弯腰搬取重物时,大腿的后部肌肉强力收缩,牵拉髂骨向后,躯干、脊柱及骶骨向对侧前方旋转时,导致骶骨向后上错位。
诊断:
①外伤、劳损、产后、风寒湿侵袭、先天因素。
②继发于其他疾病及损伤,如:腰间盘突出、腰肌劳损、椎管狭窄、骨质增生、盆内脏炎症……(需排除关节结核,强直性脊柱炎、肿瘤侵犯等)
症状:
一侧腰骶部疼痛,重者患肢不敢着地、负重及站立,行走困难。坐位时患侧臀部不敢着力,常以健侧臀部着床,患肢保持屈髋屈膝位,翻身困难,腰骶部痛,或可沿坐骨神经放射性痛(或麻)。鞍区症状,腹股沟部及内收肌群痉挛性疼痛,其他内脏表现(如痛经、阳痿等)。
体征:
压痛(关节部、梨状肌、坐骨神经行程、内收肌群……)。髂后上
棘不等高、腰骶三角不等腰、髂嵴不等高、下肢不等长、腰椎侧弯…… 患侧骶髂关节处明显压痛,骨盆分离试验,“4”字试验及床边试验阳性
4、x线片:关节间隙不等宽,密度不均,骨盆倾斜。(或可见)耻骨联合分离。
复位手法:
由于骶髂关节内外有坚强的韧带固定,关节面耳状面相互嵌扦咬合紧密,
(对维持骨盆环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有人认为是“不可动关节”,但实际上仍属于“微动关节”。一般情况下不易轻易半脱位,但一旦形成半脱位,则自行归位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常常遗留顽固性疼痛等症状,且给腰腿痛诊断和鉴别诊断带来混淆和困难。正因为如此,其手法复位尤其显得重要。
2,由于骶髂关节属于微动关节,其复位难度也相对大一些。人们对腰椎复位的方法都比较熟悉,研究也很多,手法多达数十种。而对骶髂关节移位(错动或半脱位),人们对其重视、认识,了解的普遍性以及掌握有效复位手法的种类和熟练程度就差得多,因而有必要多加一些介绍。
3、以下介绍几种经作者精选、改进和创编的有效手法供参考。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手法复位前,首先必须弄清楚患者属于前脱位还是后脱位。这样施术才能有的放矢,事半而功倍,否则将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南其辕而北其辙了。(注:复位手法名称为本人自行命名的,不一定科学准确,而只是为了形象化和便于记忆)。
骶髂关节半脱位若干复位手法
诊断
手法 前脱位 后脱位
侧卧位 1 侧压法(患侧在上)
2 双手抓—推法
俯卧位 1 屈膝跟—臀法
仰卧位 1 “之”字法 “四”字法
2 屈髋屈膝压腹法
3 屈髋分膝法
4 推揉摇正法
5 顶—拉下肢法
一.仰卧单膝压腹法
(一)体位:仰卧,健侧下肢平伸,患侧下肢屈髋屈膝。双手置于腹部(以保护季肋部不被压伤)。
(二)手法:医者一手扶住膝盖,另一手握持踝部,令患者深吸气后屏气,医者趁势将膝部压向对侧季肋部方向,连续弹压3次。此时常可闻及腰骶部复位声响,术毕。
(三)适应征:骶髋关节半脱位之前脱位。
二.俯卧足跟压臀法(屈膝跟—臀法)
(一)体位:患者俯卧,患侧屈膝,足跟接近臀部。
(二)手法:医者一手抵住患侧骶髂关节,一手握持踝部,将足跟压向臀部。在操作过程中,可握住踝部将髋关节同时内旋、下压或外旋、下压,此时常可闻及骶髂关节复位声或手下有滑动感。
(三)适应症:骶髂关节半脱位之后脱位。
三.仰卧屈髋压膝法(分膝法)
(一)体位;仰卧,两膝分开,双足跟并齐,使鼻—脐一足跟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双手置于腹部,全身放松。
(二) 手法:令患者双目微闭,“意守丹田”,然后深吸气后再缓慢呼出,至呼气将尽
时,医者双手将分开的双膝用有弹性的巧力下压,此时常可闻及腰骶部复位之弹响声,术毕。
(三)适应症:此手法适用范围很广,主要包括:
1.骶髂关节半脱位,无论是前脱位还是后脱位,亦无论是单侧或双侧,均可复位。
2.腰骶关节错位。
3.髋关节半脱位。
4.假性下肢不等长。
(四)说明:
1.此法对腰—骶—盆—髋各部位关节错缝,偏移不正,骨盆扭转,倾斜及
由此而引起的“假性下肢不等长”
(非下肢本身器质性缺陷造成的不等长)等病变均有确实可靠的复位效果,且多能一次成功。而且手法简练,只需1人操作。
2、人体犹如一座结构复杂的高层大厦,站立时“大厦”的基座便是骨盆。由于承受体重及运动负荷的需要,腰—髂—髋-—节结构复杂,肌肉韧带坚强,形成一个稳固的整体联动系统。尤其是骶髂关节处于这个系统的枢钮部位,其关节面吻合牢固,周围肌肉、韧带、关节囊坚韧,因此关节活动度很小(微动关节),一般情况下,若非较大外力是不能轻易造成移动、错位的;另一方面,一旦发生错位(半脱位多见),则引发一系列病理改变。向上则可影响脊柱,向下影响下肢,引起常见的腰一臀—腿—足疼痛。更有甚者还可引发一系列腹腔及盆腔内脏病变,如妇女分娩常因骨盆扩张,发生骶髂关节半脱位或耻骨联合分离症,除腰骶、耻骨部疼痛外,常可诱发月经不调、痛经、便秘、泌尿系感染等多种疾病。因此骶髂关节半脱位在腰腿痛及若干内脏病变的病理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其进行正确的矫正复位,对治疗上述疾病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此点在临床实践中往往未被人们引起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有时即使意识到了这点,也多缺乏确实有效的复位手段。本人总结倡用的这一方法实用、简便、高效,屡试屡验,兹不揣鄙陋,特向同仁“毛遂自荐”。
3、这一复位手法是建立在生物力学及经典力学杠杆原理的基础之上的,因而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其原理简述如下: ·
(1)基准线:首先使患者躺正体位,使鼻尖一脐部一双足跟三点处于—直线上。
(2)支点:患者上半身的体重为上部固定点,并拢的双足跟为下端的固定点(支点)。
(3)力点:双膝。
(4)杠杆:(连杆力臂)双膝→股骨→髋关节→骶髂关节→腰骶关节→腰脊柱,构成一个双侧对称的力学传导链(杠杆传动链)。
(5)作用机制:当医者将患者双膝同时下压时,作用力将沿上述杠杆系统均匀地向两侧向心性地逐段逐节传导,使沿途各个偏歪、错位之关节(包括易动关节及微动关节)依次获得复位矫正。这一过程犹如火车开动前常需先向后作瞬间“倒退撞击”一样,使联接各个车箱之间的、原来处于松动状态的“天佑钩”
(詹天佑发明),立即相互紧密咬合复位。此法是经典杠杆力学与现代骨科生物力学相结合,传统正骨手法与现代整脊手法相结合的产物。其方法简便,用力轻巧,具有“四两拨千斤”之妙。
“关节错位”是临床上常见的损伤,是指骨关节之间,由于不同的损伤,使正常的解剖结构发生了微小错位[1]。这种改变比半脱位程度轻,所以在X线摄片上还不能得到准确反映。中医推拿科、伤科对以上损伤,不论从诊断上还是治疗上均具有特色。 “椎骨错缝”见于1983年版中医高等院校教材(推拿学),临床上又与“岔气”、“屏伤”、“迸伤”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极为相似。早在上世纪60年代樊春洲教授曾提出“小关节半脱位”之说,后又有小关节错位[2]、小关节滑膜嵌顿症、小关节绞锁症、小关节扭伤、小关节紊乱症,及小关节综合征等称法,名称虽各有异,但其发病过程,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手法效果均有共同之处,故常为一谈[3]。本文在汇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就骶髂关节错位的概况做一总结。
八、手法治疗成功的标志:复位时多数可听到关节“咔嚓”声响或关节轻度移动感。术后检查两侧髂后上棘在一水平线上,即两侧髂嵴等高、双下肢等长,患者痛减方为复位成功[8,15]。
存在问题:(1)称呼较为混乱,又称骶髂关节半脱位、骶髂关节滑膜嵌顿症、骶髂关节绞锁症、骶髂关节扭伤、骶髂关节紊乱症及骶髂关节综合征等 [3,14,16]。(2)诊断和疗效评价方面缺少客观指标,多为主观性的内容。如用拇指触摸髂后上棘来判断错位及有无复位等。(3)骶髂关节错位的许多诊断标准不具备特异性。如“4”字试验、床边试验、挤压骨盆和骨盆分离试验阳性主要见于强直性脊柱炎和致密性髂骨炎等,不一定就是骶髂关节错位所特有。骨盆正位片X线示患侧骶髂关节密度增高,关节下缘骨质增生,两侧关节间隙不等和毛糙等征象多见于强直性脊柱炎。即使形态上有改变,也往往由于投照时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得不确定(4)治疗上多采用手法治疗,但所谓的特异性手法缺少对照研究的验证。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专业的同道们认真地加以研究,解决这些学科的核心问题,以提高本学科的科学性和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孟锋 论“骨错位”“筋出槽”理论的临床应用[J] 北京中医,1997,16(1):31-32
2魏征 脊椎病因治疗学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M]19872-3
3李尔年,方伟 34例“椎骨错位”的手法冶疗报道[J] 按摩与导引, 2002,18(4):59-60
4栾明拥,栾明义,汪超等 栾氏正骨诊治骨关节错位的特点[J] 辽宁中医杂志,2002,29(8): 462-463
5蔡克冬,池开宇 骶髂关节骨错位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9例临床分析[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1998,6(4):39-40
6张玉森,葛玉华 手法整复加针灸治疗骶髂关节半脱位68例 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 8(5): 275
7姜跃国 骶髂关节错位的诊治体会[J] 中国骨伤,2001,14(2):73
8黄树林,张国强 中老年骶髂关节骨错位98例治疗体会[J] 中医正骨,1997,9(3)::34
9吴荷生 综合疗法治疗少儿髋关节错位50例[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1,17(3):18
10龙国峰 手法治疗产后骶髂关节错位[J] 按摩与导引, 2001,17(6):67
11卜会亭 推按拉腿法治愈骶髂关节后侧半脱位[J] 中国民间疗法,1997,(1):14-15
12龙山客 骶髂关节错位的诊疗与漏误诊讨论[J] 按摩与导引, 2003,19(1)::59
13贺宗礼,李永清,贺亚萍 手法治疗骶髂关节错位123例[J] 广西中医药, 1996,19(3):11
骶髂关节半脱位其实十分常见,分急性与慢性两种,可单独发病,也可因其他伤病而并发或就是该病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诊断和治疗中常常被忽略,或误诊、漏诊。若脱位关节未被矫正可长期遗留腰骶部疼痛或坐骨神经痛麻等症状。有的则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如月经不调,尿频、尿急、遗尿、阳痿等)且久治不愈。实际上根源多为骶髂关节半脱位致骨盆扭转/倾斜,使盆内脏器及所支配的神经血管受到压迫或牵拉,一旦骶髂关节错位纠正,骨盆位置恢复正常,许多内脏病变亦随之得到缓解。由于很多医务人员对这一问题缺乏足够重视或至今仍不太熟悉这一病症,我们在此不防多做一些介绍(当然也只能是择其要领)。
(一)诊断要点:
病史:
①外伤、劳损、产后、风寒湿侵袭、先天因素。
②继发于其他疾病及损伤,如:腰间盘突出、腰肌劳损、椎管狭窄、骨质增生、盆内脏炎症……(需排除关节结核,强直性脊柱炎、肿瘤侵犯等)
症状:
腰骶部痛,或可沿坐骨神经放射性痛(或麻)。鞍区症状,腹股沟部及内收肌
群痉挛性疼痛,其他内脏表现(如痛经、阳痿等)。
体征:压痛(关节部、梨状肌、坐骨神经行程、内收肌群……)。髂后上
棘不等高、腰骶三角不等腰、髂嵴不等高、下肢不等长、腰椎侧弯……
4、x线片:关节间隙不等宽,密度不均,骨盆倾斜。(或可见)耻骨联合分离。
(二)复位手法:
由于骶髂关节内外有坚强的韧带固定,关节面耳状面相互嵌扦咬合紧密,
(对维持骨盆环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而有人认为是“不可动关节”,但实际上仍属于“微动关节”。一般情况下不易轻易半脱位,但一旦形成半脱位,则自行归位的可能性很小,所以常常遗留顽固性疼痛等症状,且给腰腿痛诊断和鉴别诊断带来混淆和困难。正因为如此,其手法复位尤其显得重要。
2,由于骶髂关节属于微动关节,其复位难度也相对大一些。人们对腰椎复位的方法都比较熟悉,研究也很多,手法多达数十种。而对骶髂关节移位(错动或半脱位),人们对其重视、认识,了解的普遍性以及掌握有效复位手法的种类和熟练程度就差得多,因而有必要多加一些介绍。
3、以下介绍几种经作者精选、改进和创编的有效手法供参考。这里必须指出的是,手法复位前,首先必须弄清楚患者属于前脱位还是后脱位。这样施术才能有的放矢,事半而功倍,否则将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南其辕而北其辙了。(注:复位手法名称为本人自行命名的,不一定科学准确,而只是为了形象化和便于记忆)。
骶髂关节半脱位若干复位手法
诊断
手法 前脱位 后脱位
侧卧位 1 侧压法(患侧在上)
2 双手抓—推法
俯卧位 1 屈膝跟—臀法
仰卧位 1 “之”字法 “四”字法
2 屈髋屈膝压腹法
3 屈髋分膝法
4 推揉摇正法
5 顶—拉下肢法
一.仰卧单膝压腹法
(一)体位:仰卧,健侧下肢平伸,患侧下肢屈髋屈膝。双手置于腹部(以保护季肋部不被压伤)。
(二)手法:医者一手扶住膝盖,另一手握持踝部,令患者深吸气后屏气,医者趁势将膝部压向对侧季肋部方向,连续弹压3次。此时常可闻及腰骶部复位声响,术毕。
(三)适应征:骶髋关节半脱位之前脱位。
二.俯卧足跟压臀法(屈膝跟—臀法)
(一)体位:患者俯卧,患侧屈膝,足跟接近臀部。
(二)手法:医者一手抵住患侧骶髂关节,一手握持踝部,将足跟压向臀部。在操作过程中,可握住踝部将髋关节同时内旋、下压或外旋、下压,此时常可闻及骶髂关节复位声或手下有滑动感。
(三)适应症:骶髂关节半脱位之后脱位。
三.仰卧屈髋压膝法(分膝法)
(一)体位;仰卧,两膝分开,双足跟并齐,使鼻—脐一足跟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双手置于腹部,全身放松。
(二) 手法:令患者双目微闭,“意守丹田”,然后深吸气后再缓慢呼出,至呼气将尽
时,医者双手将分开的双膝用有弹性的巧力下压,此时常可闻及腰骶部复位之弹响声,术毕。
(三)适应症:此手法适用范围很广,主要包括:
1.骶髂关节半脱位,无论是前脱位还是后脱位,亦无论是单侧或双侧,均可复位。
2.腰骶关节错位。
3.髋关节半脱位。
4.假性下肢不等长。
(四)说明:
1.此法对腰—骶—盆—髋各部位关节错缝,偏移不正,骨盆扭转,倾斜及
由此而引起的“假性下肢不等长” (非下肢本身器质性缺陷造成的不等长)等病变均有确实可靠的复位效果,且多能一次成功。而且手法简练,只需1人操作。
2、人体犹如一座结构复杂的高层大厦,站立时“大厦”的基座便是骨盆。由于承受体重及运动负荷的需要,腰—髂—髋-—节结构复杂,肌肉韧带坚强,形成一个稳固的整体联动系统。尤其是骶髂关节处于这个系统的枢钮部位,其关节面吻合牢固,周围肌肉、韧带、关节囊坚韧,因此关节活动度很小(微动关节),一般情况下,若非较大外力是不能轻易造成移动、错位的;另一方面,一旦发生错位(半脱位多见),则引发一系列病理改变。向上则可影响脊柱,向下影响下肢,引起常见的腰一臀—腿—足疼痛。更有甚者还可引发一系列腹腔及盆腔内脏病变,如妇女分娩常因骨盆扩张,发生骶髂关节半脱位或耻骨联合分离症,除腰骶、耻骨部疼痛外,常可诱发月经不调、痛经、便秘、泌尿系感染等多种疾病。因此骶髂关节半脱位在腰腿痛及若干内脏病变的病理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其进行正确的矫正复位,对治疗上述疾病同样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此点在临床实践中往往未被人们引起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有时即使意识到了这点,也多缺乏确实有效的复位手段。本人总结倡用的这一方法实用、简便、高效,屡试屡验,兹不揣鄙陋,特向同仁“毛遂自荐”。
3、这一复位手法是建立在生物力学及经典力学杠杆原理的基础之上的,因而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其原理简述如下: ·
(1)基准线:首先使患者躺正体位,使鼻尖一脐部一双足跟三点处于—直线上。
(2)支点:患者上半身的体重为上部固定点,并拢的双足跟为下端的固定点(支点)。
(3)力点:双膝。
(4)杠杆:(连杆力臂)双膝→股骨→髋关节→骶髂关节→腰骶关节→腰脊柱,构成一个双侧对称的力学传导链(杠杆传动链)。
(5)作用机制:当医者将患者双膝同时下压时,作用力将沿上述杠杆系统均匀地向两侧向心性地逐段逐节传导,使沿途各个偏歪、错位之关节(包括易动关节及微动关节)依次获得复位矫正。这一过程犹如火车开动前常需先向后作瞬间“倒退撞击”一样,使联接各个车箱之间的、原来处于松动状态的“天佑钩” (詹天佑发明),立即相互紧密咬合复位。此法是经典杠杆力学与现代骨科生物力学相结合,传统正骨手法与现代整脊手法相结合的产物。其方法简便,用力轻巧,具有“四两拨千斤”之妙。
4、部分患者因肌肉韧带痉挛或挛缩等原因,某些关节紧张度较大,活动度较小,在施行这一手法时,常可因髋部、大腿两侧或腹股沟部的肌肉韧带受到牵拉而感到一过性疼痛。此时医者应立即将患者双腿迅速屈髋屈膝悬抱于腹部片刻,疼痛即可缓解。必要时术毕再以放松手法适当按摩髋部、两大腿外侧及腹股沟部肌肉,缓解其痉挛。
5、此法应在患者闭目,注意力集中于腹部双手及深呼气时,瞬间完成,如此,患者虽有可能有一过性疼痛,但却很安全。反之如果患者精神紧张,注意力集中于医者双手上,则全身及肌肉处于紧张防卫收缩状态,此时用力压膝强行复位,极有可能造成损伤,故不可取。
6、此法对老年人,骨质疏松者宜慎重使用(确有必要时,可施以轻缓手法,多次进行,而不必强求一次一步到位),或改用他法。施术时尤其忌用暴力。
7、凡感染、结核、肿瘤、骨折、股骨头坏死、严重高血压、心脏病等患者,禁忌用此法复位。
8、必要时可先在腰骶部、臀部或腹股沟部相应病变处先行针刀松解,然后再施以复位手法,效果会更好,痛苦也会明显减轻,
第六节 耻骨联合分离及尾骨脱位复位手法
一.耻骨联合分离复位手法
(一)体位:侧卧位,屈髋屈膝。
(二)手法:医者双肘部置于患侧臀部,用力下压3次,术毕。
说明:
1、耻骨联合分离症在骨盆外伤及产妇分娩中常可出现,根据局部疼痛、
压痛、触诊检查及X线片确诊不难。但耻骨联合分离常常是三维立体分离,不仅仅是左右分离,且常可伴有上下、前后方向的错位,多同时伴有骨盆的扭转倾斜。因此单纯用侧卧下压法只能使左右方向复位,此时尚应配合腰骶椎侧卧斜扳及骶髂关节复位两种手法,由此推动耻骨联合分离的三维复位。
2、若病程较长,局部疼痛持续较久者,可在局部先以针刀松解疤痕粘连,并注射少量强的松龙之类药物,以助无菌性炎症吸收,再施以手法复位,效果更好。
3、复位后必要时可以宽布带(或弹性内裤)束裹骨盆,固定1—2周,以巩固疗效,
二.尾骨半脱位肛内复位法
(一)体位:患者侧卧位,面向里,医者站于患者身后。
(二)手法:医者食指套灭菌指套(或手套),肛门部沾涂少许医用石蜡油或肥皂水先行润滑之,然后令患者慢慢呼气,食指自舡门缘徐徐滑入肛门并深入里面,当隔着直肠后壁触及脱位之尾骨尖时,即用指尖将其钩住,再以轻缓之力慢慢向后方(背侧方向)钩带复位,同时注意调整左右方向,直至正确对位为止。
(三)说明:
1、尾骨脱位在臀骶尾部外伤中十分常见,可单独发生,也可伴有尾骨骨折。如果急性脱位不予纠正,造成慢性,骶尾部可长期遗留疼痛不适(有的可持续数年),因此急性期及时复位十分重要。
2、复位时手法必须轻柔,切忌粗暴,以免伤及直肠后壁或引起医源性肛裂。
3、骶尾部常同时伴有软组织挫伤,急性挫伤可行局麻封闭;陈旧性损伤有压痛点者可配合针刀松解术后,再行肛内手法复位。
4.若慢性脱位日久,手法复位已难以纠正,若骶尾部行针刀松解及药物注射后,疼痛已经解除,则尾骨脱位可不予处理。
上臂三角肌的定位法只需要确定三角肌的起点和止点即可。三角肌的起点与止点具体位置如下:
起点:前部肌束起自锁骨外侧半,中部肌束起自肩峰,后部肌束起自肩冈。止点:肱骨三角肌粗隆。
上臂三角肌的中部纤维收缩使上臂外展。后部纤维收缩使上臂在肩关节处伸和旋外。整体收缩,可使上臂外展。
扩展资料:
上臂三角肌周围组织:
三角肌筋膜深层与肱骨大结节之间,有一恒定的较大的黏液囊,叫三角肌下囊。由此囊膨出许多突起,尤其是突入肩峰下面的最明显,称之为肩峰下滑囊。
该囊易产生变性、损伤、粘连,因而引起肱骨头向上移位固定,产生肱骨上举困难。从三角肌深面观察,可发现该肌纤维束为多羽状,因此,该肌比较肥厚而有力。
臀中肌、臀小肌定位
该处血管、神经分布较少,且脂肪组织较薄,目前使用日趋广泛,定位方法有两种:
1、以食指尖和中指尖分别置于骼前上棘和髂嵴下缘处,在髂嵴、食指、中指之间构成一个三角形区域。注射部位在食指和中指构成的角内。
2、骼前上棘外侧三横指处。病儿应以其手指的宽度为标准。
—三角肌
2017年护士资格考试基础护理高频考点
2017年护士资格考试马上就要开始了。你知道护士资格考试基础护理都考哪些知识吗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护士资格考试基础护理高频考点,欢迎阅读。
1、基护高频考点
1%~2%的碳酸氢钠可提高沸点,去污防锈;1%~4%的碳酸氢钠可用于口腔真菌感染;2%~4%的碳酸氢钠可用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阴道灌洗;2%的碳酸氢钠可用于鹅口疮患儿口腔的清洗。美曲膦酯(敌百虫)农药中毒者禁忌使用1%~4%的碳酸氢钠洗胃
现将无菌物品、无菌溶液、无菌盘的有效期总结如下:①无菌物品有效期为7天;②开启后的无菌溶液有效期为24小时;③铺好的无菌盘有效期为4小时
2、隔离区域的划分(高频考点)
1清洁区:未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包括治疗室、配餐室、更衣室、值班室、库房等以及隔离病区以外的地区
2半污染区:有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区域,包括医护办公室、病区内走廊、检验室等
3 污染区: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地区,包括病房、患者卫生间、浴室、病区外走廊等
温馨提示:关于传染病区的`划分,考生可简单地理解为:清洁区主要是医护人员活动的地方;半污染区是医护人员和患者共同活动的地方;污染区主要是患者活动的地方
3、压疮的好发部位
1仰卧位:枕骨粗隆、肩胛部、脊椎体隆突处、肘部、足跟,最常发生于骶尾部
2侧卧位:耳廓、肩峰、肋骨、髋部、膝关节的内外侧、内外踝等处
3俯卧位:面颊、耳廓、肩峰、髂前上棘、肋缘突出部、膝前部、足尖等处,微信号:hushikaoshi
4坐位:发生于坐骨结节处
4、压疮的分期及临床表现(高频考点)
1淤血红润期 为压疮初期,受压的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热、麻木或有触痛但皮肤表面无破损,为可逆性改变
2炎性浸润期 红肿部位继续受压,血液循环仍旧得不到改善,静脉回流受阻,受压皮肤表面转为紫红,皮下产生硬结,表皮有水泡形成。水泡极易破溃,显露出潮湿红润的创面,病人感觉疼痛
3溃疡期 静脉血液回流严重障碍,局部淤血致血栓形成,组织缺血缺氧。轻者浅层组织感染,脓液流出,溃疡形成;重者坏死组织发黑,脓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
5、压疮的护理(高频考点)
1淤血红润期 此期及时去除病因,防止局部继续受压,增加翻身次数,避免摩擦、潮湿等刺激
2炎性浸润期 保护皮肤,避免感染。除继续加强上述措施外,对未破的小水泡可用无菌纱布包扎,并减少摩擦,预防感染,促使其自行吸收;大水泡应先消毒局部皮肤,再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不可剪去表皮),表面涂以消毒液,并用无菌敷料包扎。如水泡已破溃,应消毒创面及其周围皮肤,再用无菌敷料包扎,微信号:hushikaoshi
3溃疡期 此期应及时解除压迫,清洁创面,祛腐生新,促进愈合
6、体温的评估
1体温的生理性变化(1)年龄:新生儿因为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完善,体温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而随之波动;儿童基础代谢率高,体温可略高于成人;老年人由于基础代谢率低,故体温偏低(2)性别:女性一般较男性稍高。女性在月经前期和妊娠早期,体温可轻度升高,而排卵期较低,这主要与孕激素分泌的周期性变化有关
7、热型(高频考点)
(1)稽留热:体温持续升高达390~400℃左右,持续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0℃。常见于伤寒、肺炎球菌性肺炎等(2)弛张热:体温在390℃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体温差在10℃以上,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等(3)间歇热:高热与正常体温交替有规律地反复出现,发热时体温骤升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很快下降至正常,经数小时、数天的间歇后,又再次发作。常见于疟疾等
8、异常脉搏(高频考点)
1频率异常(1)速脉:在安静状态下,成人脉率超过100次/分,称为速脉。常见于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休克、大出血前期的病人(2)缓脉:在安静状态下,成人脉率低于60次/分,称为缓脉。常见于颅内压增高、房室传导阻滞、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病人温馨提示:颅内压增高患者生命体征的特点是“两慢一快”,即心率慢、呼吸慢、血压高
9、血压测量的注意事项(高频考点)
(1)测量前应检查血压计,符合要求方可使用。如水银不足,可使测量血压偏低(2)需要密切观察血压的病人,应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3)测血压时,血压计点应与心脏、肱动脉在同一水平上。坐位是肱动脉平第四肋软骨,仰卧位时肱动脉平腋中线水平(4)排除袖带因素干扰 ①根据所测部位选择合适的袖带,袖带过宽时测得的血压值偏低,袖带过窄时测得值偏高;②所缠袖带应松紧合适,过紧测得的血压值偏低;过松测得的血压值偏高温馨提示:肾脏疾病除肾病综合征为高蛋白饮食外,其余均为低蛋白、低盐饮食。心血管疾病多为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
10、操作步骤(重要步骤)
1 测量插管长度并做标记。测量方法有两种:①从发际至剑突的距离;②从鼻尖至耳垂再至剑突的距离。成人插入胃内的长度一般为45~55cm2 当导管插至咽喉部(14~16cm),嘱病人做吞咽动作,以利于插管3 插管过程中,如病人出现恶心,应暂停插管,嘱病人做深呼吸或吞咽动作;如插入不畅,应检查口腔,观察胃管是否盘在口中;如出现呛咳、呼吸困难、发绀等情况,表示误入气管,应立即拔出,休息片刻后重新插入4 为昏迷病人插管时应注意:①协助病人去枕,将头后仰;②当胃管插至14~16cm时,用左手将病人头部托起,使下颌靠近胸骨柄,可增大咽喉部通道的弧度,便于胃管通过5 证实胃管在胃内的三种方法:①抽吸胃液;②用无菌注射器朝胃内迅速注入10ml空气,听到有气过水声;③将导管末端放入水中,无气泡溢出 6 灌注食物及药物,方法是:先注入少量温开水,再缓慢注入流质食物或药物,注入后再注入适量温开水冲洗胃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