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抚触的基本手法

婴儿抚触的基本手法,第1张

小儿抚触可以促进母婴情感交流,促进新生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加快免疫系统的完善,提高免疫力,加快新生儿对食物的吸收。 条件:抚触时小儿应在温暖的环境中,婴儿 舒适,安静不烦躁,不能在饥饿或刚吃完奶时抚触。抚触者的双手要温暖、光滑,指甲要短,无倒刺,并不戴首饰,以免划伤孩子的皮肤。可以倒些婴儿润肤液于手掌中,起到润滑作用。  婴儿抚触的顺序:头部-胸部-腹部-上肢-下肢-背部-臀部 (1)头部 A用两手拇指指腹从眉间向两侧滑动。 B两手拇指从下颌上、下部中央向外侧、上方滑动;让上下唇形成微笑状。  C一手托头,用另一只手的指腹从前额发际向上、后滑动,至后下发际,并停止于两耳后乳突处,轻轻按压。 (2)胸部:两手分别从胸部的外下方(两侧肋下缘)向对侧上方交叉推进,至两侧肩部,在胸部划一个大的交叉,避开新生儿的 。 (3)腹部:食、中指依次从新生儿的右下腹至上腹向左下腹移动,呈顺时针方向画半圆,避开新生儿的脐部。 (4)四肢:两手交替抓住婴儿的一侧上肢从腋窝至手腕轻轻滑行,然后在滑行的过程中从近端向远端分段挤捏。对侧及双下肢的做法相同。 (5)手和足:用拇指指腹从婴儿手掌面或脚跟向手指或脚趾方向推进,并抚触每个手指或脚趾。 (6)背、臀部:以脊椎为中分线,双手分别放在脊椎两侧,从背部上端开始逐步向下渐至臀部。 A婴儿呈俯卧位,两手掌分别于脊柱两侧由中央向两侧滑动。 B以脊柱为中线,双手食指与中指并拢由上至下滑动四次。 抚触的注意事项 (1)确保抚触时不受打扰,可伴放一些柔和的音乐帮助彼此放松。以每日3次,每次15分钟为宜。 (2)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抚触,当婴儿觉得疲劳、饥饿或烦躁时都不适宜抚触。 (3)抚触最好在婴儿沐浴后或给他穿衣服时进行,抚触时房间需保持温暖。 (4)做抚触之前,要将双手指甲修平,并将首饰摘掉。 (5)抚触前需温暖双手,将婴儿润肤液倒在掌心,先轻轻抚触,随后逐渐增加压力,以便婴儿适应。

脑瘫婴儿睡姿

 脑瘫婴儿睡姿,要知道其实引起脑瘫的原因很多,在出生前、出生时和出生后都是有很多因素需要我们注意的。对于脑瘫婴儿也需要加强基础护理,以下了解脑瘫婴儿睡姿。

脑瘫婴儿睡姿1

  脑瘫婴儿睡姿一、V字型

 V字型的睡姿主要是因为宝宝的身体发软无力,没有足够的支撑性和控制性对头部进行有效控制,导致大脑来回晃动很是不好控制。当用手将宝宝从中轻轻托起,会发现宝宝两侧及四肢下坠呈现一个倒立的V字形。

  脑瘫婴儿睡姿二、蛙式睡姿

 蛙式睡姿在身体出现仰卧、左立或睡觉时都会出现一个青蛙状的样式,从上面看宝宝就好像练了蛤蟆功一样。宝宝的手呈现V型就像青蛙的前肢,宝宝的腿弯曲呈现为M型,这种睡姿是具有一定的脑瘫风险的,在长大之后若呈现舒展,则不是脑瘫患儿。

  脑瘫婴儿睡姿三、W式睡姿

 由于新生儿身体僵硬,肢体卷曲紧贴床面,上肢和下肢都接近于“W”的样式,这种睡姿也是有一定的脑瘫患儿风险,在母体内发育时就是这个姿势,一般都会在宝宝出生一年后,身体慢慢展开就会慢慢呈现为正常的睡姿。

  二、脑瘫婴儿睡姿分享,脑瘫儿婴儿睡觉特点

 脑瘫婴儿睡姿区别于正常患儿主要有以下几种姿势。分别是紧张性颈反射睡姿、肢体不对称睡姿、角弓反张姿势、舞蹈样手足徐动姿势,具体情况如下:

  1、紧张性颈反射姿势

 婴儿头部的变动会影响到四肢的张力、眼位的变化。脑瘫的婴儿在出生一周之后最容易出现紧张性颈反射姿势,由于上位中枢神经的'控制逐渐消失,四肢的变化幅度是不受控制的。

  2、肢体不对称姿势

 脑瘫婴儿大脑控制不了四肢的协调性,所导致一边肢体的姿势与另一边完全不相同,如果在宝宝6个月以后还出现此类情况则为异常。

  3、角弓反张姿势

 患儿多表现为四肢张力增高,头背屈,也就是上述V字型睡姿。

  4、舞蹈样手足徐动姿势

 患儿多表现为非自发性异常动作,其动作类似于舞蹈的形式,不间断的突然出现为其特点。运动外观显示的持续而松散、幅度大而无法控制。

  三、脑瘫婴儿睡姿分享,脑瘫儿童睡姿调整

 脑瘫儿童四肢不受大脑的控制,四肢的摆动幅度及姿势是很那预测的,长期的不矫正会导致患儿运动的不对称,而患儿用侧卧位睡姿更加,能够对患儿痉挛的肌肉张力起到一定的缓解,而且更利于患儿四肢动作的对称性。

 对于患儿下肢而言,不矫正很容易形成罗圈腿以及X型腿,需要在下肢中间夹上一个小枕头,避免下肢之间因过度紧张引起的肌肉张力过高。若属于肌张力亢进患儿,可将床垫的上下部分垫高,两侧亦垫起,形成亦凹窝,使患儿卧于中间,让四周的床垫给予一种压力保护。

脑瘫婴儿睡姿2

  脑瘫宝宝的表现有哪些

 小儿脑瘫是指从生后1个月内脑发育尚未成熟阶段,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以各种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障碍综合征,病变部位在脑,累及四肢,常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精神障碍,及视觉、听觉、语言障碍等症状。

  1、运动发育落后、主动运动减少: 脑瘫患儿在新生儿期即前表现为动作减少、吸吮能力和觅食反应低下;大运动和精细动作发育较同龄儿有不同程度的落后,甚至终生不能行走。

  2、肌张力异常: 因不同临床类型而异,痉挛型表现肌张力增高,肌张力低下型表现肢体松软,但腱反射仍可引出,不随意运动型表现为变异性肌张力不全。

  3、姿势异常: 婴儿时期脑瘫患儿俯卧位时常四肢屈曲、臀部高于头部,有时肩部着床、臀部高耸;仰卧位时头后仰、下肢伸直、甚至角弓反张,四肢肌张力低下时则呈仰卧青蛙状;翻滚时,身体如滚筒样;仰卧牵拉时头后仰、下肢伸直、足跖屈,常不经坐姿直接被拉起;扶站时两下肢交叉,足尖着地;可见手握拳或手心向下外翻取物。

  4、反射异常:

  (1)原始反射消失延迟: 如2个月后交叉伸腿反射、2-3个月后握持反射、4-5个月后不对称颈紧张反射、6个月后拥抱反射仍未消失;

  (2)保护性反射减弱或延缓出现: 如生后1个月直立时不能竖头、4个月躯体左右倾斜时头不能保持正中位、4-5个月坐位躯体突然倾斜时无上肢伸出似支持躯体的姿势、8-9个月时未引出“降落伞反射”等。

  5、早期其他表现:

 (1)易激惹,持续哭闹或过分安静,哭声弱,哺乳和吞咽困难,易吐,体重增加不良;

 (2)对声音、体位变化异常敏感和激动,入睡困难或反应迟钝、不认人、不会哭;

 (3)护理困难,其拳头不易掰开、大腿不易外展、足易背屈僵硬等。

  6、伴随疾病: 可合并语言或者智力发育落后、癫痫、视听障碍、认知行为异常等。

脑瘫婴儿睡姿3

  小儿脑瘫症状诊断

  一、症状:

  1、脑瘫的表现由于病因及分型的不同而各种各样,但早期多见:

 脑瘫婴儿前半期(6个月以内)的早期症状。

 1)身体发软及自发运动减少,这是肌张力低下的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 4个月以上,则可诊断为重症脑损伤,智力低下或肌肉系统疾病。

 2)身体发硬,这是肌张力亢进的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4个月以上,可诊断为脑瘫。

 3)反应迟钝及叫名无反应,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现,一般认为4个月时反应迟钝,6 个月时叫名无反应,可诊断为智力低下。

 4)头围异常:头围是脑的形态发育的客观指标,脑损伤儿往往有头围异常。

 5)哺乳困难,生后不会吸吮,吸吮无力或拒乳,吸吮后疲乏无力,经常出现呛咳,吐奶现象,嘴不能很好闭合,体重增加不良。

 6)固定姿势,小儿出生后十分安静,哭声微弱或持续哭闹,往往是由于脑损伤使肌张力异常所致,如角弓反张,蛙位,倒U字形姿 势等,在生后一个月就可见到。

 7)不笑:如果2个月不能微笑,4个月不能大声笑,可诊断为智力低下。

 8)手握拳:如果4个月还不能张开,或拇指内收,尤其是一侧上肢存在,有重要诊断意义。

 9)身体扭转:3-4个月的婴儿如有身体扭转,往往提示锥体外系损伤。

 10)头不稳定:如4个月俯卧不能抬头或坐位时头不能竖直,往往是脑损伤的重要标志。

 11)斜视:3-4个月的婴儿有斜视及眼球运动不良时,可提示有脑损伤的存在。

 12)不能伸手抓物:如4-5个月不能伸手抓物,可诊断为智力低下或脑瘫。

 13)注视手:6个月以后仍然存在,可考虑为智力低下。

 14)小儿易惊:抽搐,尖叫或烦躁不安。

 15)自发运动少或不动或易打挺,全身松软,肌肉松弛或全身发硬,经常从襁褓中窜出去

  2、有些脑损伤较轻微,在婴儿早期往往无明显症状,但在婴儿后半期(6-12个月),则有一些其他症状表现:

 1)不能翻身:6个月以后还不能翻身,有诊断意义。

 2)不使用下肢:6-7个月不用下肢短暂地支持体重。

 3)不用单手:7-10个月的婴儿不用单手抓玩。

 4)手笨:手的精细动作,如捏小东西,解扣,系腰带不灵活,不协调,在7-10个月出现,有诊断意义。

 5)不能独坐:7个月不能独坐。

 6)不能抓站:10个月不能抓站。

 7)不会与人再见:10个月以后有诊断意义。

 8)使用脚尖站立:10个月还用脚尖站立。

 9)不能迈步:13-15个月以后,还不会迈步。

 10)流口水及"吃手":12个月以后有诊断价值。

  二、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可以诊断。

飞机拥抱没有一个月前的要求。新生婴儿可以被飞机拥抱。一般喂奶一小时后,飞机拥抱可以安抚哭闹的宝宝,尤其是肠绞痛和胀气的宝宝。抱平面的步骤,先让宝宝平躺在床上,然后妈妈左手放在宝宝右侧,右手给宝宝翻身,趴在妈妈左手前壁上,适当调整宝宝头部和肘部的位置,右手扶着宝宝小腿。快速拿起来,像飞机一样,从下往上。宝宝年龄小,对于第一次使用飞机抱的家长来说,安全性非常关键,很多技巧都不熟练。家长一定要格外注意。

此外,飞机的姿态不必太强,这将导致婴儿的焦虑,但有些强势的姿势容易导致宝宝吐奶,导致飞机拥抱的实际效果不佳。飞机拥抱的方式是让宝宝呈现俯卧位。如果宝宝喂完奶后进行飞机拥抱,会导致宝宝吐奶情况严重。所以建议家长给宝宝一个飞机抱,最好在喝奶后半小时。同时,在宝宝饿的时候,家长要记住,不能给宝宝一个飞机抱,以免对宝宝的身体造成伤害。

影响不好。三个月以内的婴儿可能大部分时间都躺在床上,除了吃奶或打嗝的时候。经常躺着不仅使后脑勺变平,宝宝的头发也可能在摇晃中脱落。如果采用适量的飞机拥抱,不仅可以防止宝宝头部变平,还有助于塑造宝宝完美的头部。所以,如果父母在百日之内坐飞机抱抱宝宝,宝宝可能会更舒服。你可以选择让父亲这样抱着宝宝,因为父亲的手臂更有优势。托住宝宝的肚子,让宝宝的背部朝上,有助于缓解宝宝的肠绞痛,让宝宝不那么痛苦。

宝宝经常会出现持续胀气的情况,但作为新手父母,还不够熟练抱宝宝,所以操作飞机就更难了。如果幅度大,或者宝宝因为不够安全而害怕,飞机拥抱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不要移动太多或太用力。还可以提高宝宝的视力,因为宝宝平时总是躺在床上,有时候宝宝会躺一会儿,让宝宝从不同的角度看一些东西,用充分的观察力去探索这个世界。坐飞机采取这种姿势会让孩子感觉很舒服,也可以让孩子看到其他的东西,满足他的好奇心。

一、新生儿的头型是什么样子

1、宝宝正常的头型是头部圆而均匀,头型对称,整体看起来自然。但是船形头(椭圆形)、斜头(从后面看向一侧倾斜)和短头的头型都是不正常的。就拿斜头来说,头骨形状已经扭曲了。新生婴儿的头骨还没有完全骨化。出生后的前几个月,如果头部某个部位长时间承受整个头部重量的压力,比如一直仰卧,娇嫩的枕骨会被长时间压迫,正常的曲度会逐渐变平。而且,随着月龄的增加,骨骼的钙化和形成会形成扁头。

2、如果宝宝头型歪斜,通常和他的睡眠习惯有很大关系。一直仰睡,或者一直侧睡,都可能导致宝宝头型异常。因此,此时妈妈要多注意宝宝的睡姿,避免让他一直以固定的睡姿睡觉,帮助他翻身或变换姿势。如果头型比较严重,要及时矫正,但要注意矫正头型的最佳时间。如果你错过了,头部形状将被固定,不会被纠正。

二、新生儿的睡姿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新生儿可以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睡眠。正常情况下,宝宝最好不要使用俯卧位,因为这样很容易让宝宝窒息。新生儿最佳的睡姿是侧卧和仰卧交替,即左侧卧、右侧卧和背部交替卧。

1、仰卧。仰卧有利于宝宝五官发育良好、匀称,可以放松肌肉,防止压迫心、肺、胃、膀胱,让家长直接观察宝宝睡觉的脸。但一般刚喂完奶的新生儿最好不要立即采用仰卧位,因为这样容易造成宝宝吐奶,使乳汁顺着脸颊进入中耳诱发中耳炎。正确的方法是喂奶后抱起宝宝,让他直立在你的肩膀上,拍拍他的背,直到宝宝。

2、侧卧。侧卧有左侧和右侧。对于宝宝来说,右侧卧也增加了睡觉时的吞咽动作,促进了中耳黏液的排出,减少了细菌残留的机会和感染的风险,从而避免了中耳炎的发生。缺点是胳膊短腿短的宝宝不容易长时间保持这个姿势。此外,长时间同向侧睡可能会造成头面部左右形状的大小不对称。

3、趴着。有利于头面部轮廓的可塑性,但容易堵塞宝宝的口鼻,造成窒息的危险,而这种睡姿是导致宝宝猝死综合征的主要原因。

除了俯卧位是最不推荐的姿势,其他两种姿势各有利弊。给宝宝选择一个舒适的睡姿,经常给宝宝变换睡姿,避免头型。

三、注意事项

1、最好选择1-2厘米内的枕头,或者根本不用枕头。如果你用枕头,枕头通常放在肩膀下面,而不是肩膀上面。因为在肩膀以上,有可能是脖子弯曲,导致呼吸不畅。

2、喂食后,建议选择侧卧位。因为有些孩子会有胃食管反流和乳汁溢出,侧卧可以使乳汁流出,从而防止呛奶和窒息。

婴幼儿姿势、运动的发育过程是 抗重力的发育过程,小儿从出生时的仰卧位、俯卧位,经过翻身、坐、站到行走,是随着小儿身体的抗重力屈曲活动与抗重力伸展活动的逐渐发育,不断克服地心吸引力,从水平位逐渐发育成为与地面垂直的位置的发育过程。

婴幼儿姿势、运动发育的顺序 遵循着以下规律:

① 由头到尾的发育

② 由近端到远端的发育

③ 由全身性整体运动向分离运动的发育

④ 由粗大运动向精细运动的发育

⑤ 由不协调到协调的发育。

其运动发育的顺序如下:

3个月: 可保持头部立直,坚头稳定

4个月: 竖头时头部可自由转动

4~6个月: 会翻身

6个月: 可双手前撑坐

7个月: 可放手独坐

8个月: 可从俯卧位向坐位转换

9个月: 可完成腹爬,能扶物站立

10个月: 可手膝位四爬,可扶床栏行走

12个月: 可独自站立14个月:可独自行走,能不扶物弯腰拾物15个月:可退后行走

18个月: 牵单手可上楼梯2岁:可跑步,会踢球,可自己扶栏杆上楼梯

2岁6个月: 会独自上楼梯,会用脚尖行走

3岁: 可单足站立,可以蹬三轮车,能从高处向下跳

宝宝走路正确姿势图解

宝宝走路正确姿势图解,宝宝到了1岁左右就慢慢开始可以走路了,父母可要仔细观察宝宝走路的姿势,因为不良的步态,或许是某些疾病的信号。以下宝宝走路正确姿势图解。

宝宝走路正确姿势图解1

他总跌倒

会走已经有一个半月了,可他为什么还总是跌跌撞撞的一直到1岁半,这都是完全正常的。在迈出了第一步之后,还需要大约3~6个月的时间,孩子他才能很好地控制脚步。没有跌跌撞撞的过程,是不可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脚步的。然而,这个时期的孩子会经常摔跤!

他的肌肉还不是很结实。至于平衡的保持,他的内耳还需要一段时间,来记录下所有的参数。不过,到了2岁左右时,如果在公园的小路上走路,他还跌跌撞撞,除非他是有意这样做,否则那就要带他去看医生了。如果医生没有发现神经方面的毛病,他可能会建议你去看骨科方面医生,以排除骨架结构的问题。

他走路像螃蟹一样

他的两脚朝内,像个大夹子!在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中,这种走路姿势很常见。在最初的几年中,小孩子走路时,头往前探,使他的双脚朝内。大约3岁左右,当他的大腿和小腿肌肉更结实后,这种走路的姿势就会消失。如果他的双脚一直朝内,而且你觉得这种走路姿势实在不雅,你可以在他坐在地上玩的时候,注意让他盘着腿坐,而不要让他叉着腿。或者给他买硬帮的鞋,用不了一年的时间,你就可以纠正他走路的姿势。

他走路像个鸭子

这是生理问题,因为他还是平足。小孩子需要在走路的过程中,磨练他的脚底的肌肉,练出弧形。95%的孩子在5岁前,脚底会自然出现弧度。蹬三轮或两轮小轱辘童车,孩子脚底弧度会更快地形成。如果你觉得孩子走路难看,也可以在孩子2岁左右时,让他做用脚趾夹铅笔、手绢或大扣子的游戏;在游乐场玩时,拉着孩子的手,让他踩滚桶;或是鼓励他用脚尖走路。婴儿平足是很正常的事情,相反,如果婴儿是弓足,很可能表明存在神经系统紊乱的问题。

他走路像西部牛仔

他的双腿叉开,好像经过马术训练似的。2岁前,如果他的双腿像个括号,你不必太担忧。然而,如果一直这样,可能表明有缺钙和维生素的迹象,就需要治疗了。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给孩子的双腿打上石膏,来帮助校正孩子的双腿。但这要在确诊的情况下,由医生来操作进行。

他夹着大腿走路

双腿呈现x型,一般在不愿意走路(走不了长路,稍走点路就嚷嚷着要抱)、不好动的孩子中较为常见。有些人不友好地称之为“大屁股综合征”。有时,这种姿势是缺少肌肉负重锻炼。一般只要进行一点锻炼,甚至在8岁左右做一点体操训练,就能把这种不雅的走路姿势纠正过来。

宝宝走路正确姿势图解2

宝宝学走路的方法

学走路是宝宝始终要面对的难题,但是这在他心中早已觉醒,为什么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阿姨都能走路?我也可以!于是聪明的宝宝们不再满足于连滚带爬,而是开始踏上“行走”的旅程,看看宝宝有哪些方法可以学走路吧!

1、练习蹲起动作

在学会走路之前,我们的宝宝肯定得做好身体上的准备工作,而蹲起的动作是可以很好地练习腿部肌肉的,对于会站立的宝宝,不妨常常让他捡地上的东西,这样一蹲一起,就能加强腿部的肌肉了。

2、使用学步车

学步车也是很多人小时候学走路的工具,使用学步车可以减少宝宝对走路的恐惧,更加放心大胆地往前冲了,但是学步车要少用,它有导致腿变形的危险。

3、短距离行走

这种学步方法也是很好操作的,只要两个大人站在一个手臂距离的两边,让宝宝离开你们的手,自己走到另一头,虽然距离很短,但是也是练习走路的方法,练多了,不断扩展距离,这样不就能学会走路了吗!

4、爬楼梯

如果家里有楼梯更好,不过你得在一旁看好哦,让宝宝自由地爬楼梯,也能增强他的腿部肌肉,还能让他对学习走路有了更多的兴趣呢。

5、使用学行带

学行带和学步车一样,都是利用工具来帮宝宝学走路,不过这主要是适合已经会走一点路的宝宝了,刚刚会走些路的宝宝经常走不稳,而且很容易摔倒,这时候用学行带能够减少他对摔倒的恐惧,更有学习走路的欲望,自信心也会增强哦!

宝宝学走路的时间

宝宝学走路其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他不可能一下子就会走了,所以家长们不可操之过急,让我们来看看宝宝学走路的具体时间表吧,这样你就能好好观察和培训他了!

1、10~11个月

我们上文已经说了,一般是从10个月开始,宝宝开始有意识地学走路了,走路的欲望增加,他自然就会尝试,开始沿着矮桌子的边缘行走,或者依靠桌子长期站立。

2、12个月

一周岁左右的宝宝是学走路的爆发期,很快不少宝宝就会走路了,这时候锻炼腿部的肌肉很重要,等你发现他能自如地起蹲,说明他离会走路也不远了。

3、12~13个月

这个时候的宝宝对走路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会扶着桌子的边缘走路,而且还不止走几步,他对走路更加热衷了,可以连走带爬去到家里的任何地方。

4、13~14个月

宝宝走路不仅与腿部有关,其实眼睛的协调也是很重要的,他需要眼脚协调来判断一个地方怎么走,对不同的地面有不同的适应。

5、14~15个月

大部分宝宝基本上可以比较好地行走了,而且对周围的食物也有了很多的探索欲,关键是他还能直接走到一个地方去看看发生了什么,带他多去公园走走吧!

宝宝学走路晚的原因

宝宝学走路的时间通常是妈妈们担心的问题,经常有人问,我们家宝宝走路晚是不是不正常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其实一周岁前还不会走路的宝宝是完全正常的,甚至超过了一岁一些宝宝还不能走路,中外专家都说过了,这是正常的现象,有些宝宝可能10个月就会走路了,而有些宝宝满周岁了都走不好,但是这些都是正常的,完全不用担心。

那么宝宝为啥走路晚呢?其实这与每个宝宝不同的'身体状况是有关的,并不是说走路晚就是发育不好,一周岁前的宝宝是婴儿期,这个时期也是宝宝感觉调整期,而这个调整期具体需要多长时间是没有标准的,这就会影响他何时走路何时说话,这些不应该是规划,而是一种顺其自然的事,家长们耐心等待就行了。

专家建议,与其着急宝宝何时走路,不妨多让宝宝联系爬行,爬行可以有效训练宝宝的大脑,还能增加肌肉能力,调查数据显示,爬行少或者爬行不足或者没有经历爬行的宝宝,等到宝宝活动中的身体上半部和下半部会不自觉地对抗,容易发生感觉统合失调症,比如视觉和听觉的不协调,视觉和动作的不协调,听觉和动作的不协调等,所以“不要还没学会爬就学会走”这句老话是有根据的。

宝宝学走路穿什么鞋

对于我们来说,舒适的鞋子是保证走路走得舒服的关键,这对宝宝来说也是一样,尤其是宝宝的小脚比我们大人可娇嫩多了,因此给宝宝选择一双舒适的学步鞋是十分重要的,这在学走路的初期就要准备好了,学步期的宝宝足部发育会经历三个阶段,不同阶段对鞋子的要求也是有区别的

1、10~15个月——赤脚

这段时间是宝宝学走路的初期,主要是从爬行过渡到走路,主要的活动范围就是在室内,这时候可以让宝宝赤脚行动,与地面接触,培养平衡力。不过冬天为了保温,也可以选择给宝宝买一双软底鞋来学步,或者直接穿袜子也行。

2、15~24个月——底薄柔软的鞋子

这个阶段的宝宝走路开始增多,但是步态并不是很稳,因此这个时候可以选择一些前部容易曲折的鞋子,一些软底鞋或者网布设计的鞋子会比较适合,可以控制脚形。

3、24个月后

2岁的宝宝已经能够比较稳地走路了,这时候得注意一下扁平足,给宝宝选的鞋子最好是鞋身比较坚硬的,可以稳定步伐的鞋子,鞋子需有特别坚硬后跟杯,进一步控制后足外翻,温和足弓承托,承托足弓,鞋底亦要容易曲折,有助起步,这样能够避免扁平足。

宝宝学走路应注意什么

宝宝学走路是件大事儿,家长肯定都十分关心,那么作为家长的话,我们在宝宝学走路这件事上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1、爸妈别急

很多家长面对宝宝学走路时都急得不得了,生怕自己的宝宝比别人晚了,其实在宝宝学走路期间,最忌的就是父母太过着急,宝宝走路也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10个月能走的宝宝也有,过了一岁还不怎么会走的宝宝也有很多,都是正常的,只要你在平时适当培养宝宝的运动能力,他到时间肯定就会走了。

2、选软一点的鞋子

很多时候,年轻的爸妈认为哪双童鞋好看就给宝宝买,也不去注意一下鞋子是否够柔软,这种可是不称职的爸妈哦!在学走路期间,最好是给宝宝穿柔软的鞋子,甚至很多时候可以直接光脚爬行、走路,宝宝的骨骼还没有长定型,硬底鞋和皮鞋不利于宝宝小脚的正常发育,记住哦!

3、少用学步车

学步车确实能省不少麻烦,但是四平八稳的学步车也剥夺了宝宝体验平衡的机会,很难练就好的平衡感,这样对自主的走路反而还有些不利,而学步车最为诟病的就是它可能导致罗圈腿,让宝宝走路姿势严重错误,所以大家不要过于依赖学步车哦。

4、注意环境的安全

不让宝宝在学走路时受伤相信是爸爸妈妈们最大的愿望,比如家里的桌角、开水瓶、地上的水渍或者外面的车辆、地上的坑、石头等都是可能伤害宝宝的“凶器”,而爸爸妈妈的职责就是让这些危险远离宝宝,让宝宝可以在更加安全的环境中学习走路。

父母帮宝宝学走路的小游戏

宝宝学走路不妨来玩一些爬行的游戏先吧!在学会走路之前,对宝宝爬行的训练十分重要,腿部肌肉和身体的协调能力可是都能在这时候学好的,所以下面这些爬行小游戏,不妨跟快要学走路的宝宝多玩一下!

1、抵足爬行

让宝宝俯卧在床上,父母用手掌顶住宝宝的脚,他就会自动地蹬住你的手往前爬。开始时宝宝可能还不会用手使劲,整个身子也不能抬高离开床,大人不妨从旁扶助他的身子,必要时可用一点外力帮助孩子前进。每天练习2-4次,每次爬行2-4米,要天天坚持。

2、上肢准备

俯卧抬头两臂撑起上半身:可用镜子、玩具、画报、人脸逗引宝宝抬头。出生15天后可适当练习;满月后每天3-4次,可累计半小时。

3、单臂支撑体重

当宝宝学会上述动作后,可在其俯卧时,用玩具在他一侧手臂上方逗引他够玩具,就在其抓够的一瞬间,便练习了单臂支撑体重,两臂可轮流练习。前臂交叉练习:宝宝俯卧在床边,您在床沿,把两手掌向上, 垫在宝宝的掌下,前面用玩具逗引,交叉移动你的手掌,带动宝宝两臂交叉运动。

4、下肢准备

3-4个月左右,可将宝宝跪抱在你的大腿上,或当你仰卧时,让他跪在你的体侧,手扶着你的身体;可和他一起看画报、念儿歌、玩玩具,使宝宝锻炼膝部的支撑力量。两腿交叉运动: 宝宝腹下垫上枕头呈俯卧位,你用双手抓住宝宝踝部,做前后交叉运动。

宝宝走路正确姿势图解3

怎么锻炼宝宝独立行走

1、学步车:为了宝宝独立走路更加的顺利家长可以给宝宝购置一个学步车,平时忙不开的时候就将宝宝放在这个学步车里让宝宝自己学走路,就这样宝宝习以为常了,自然就克服了自己学走路的心里恐惧现象,等再大点自然就会自己走路了。

2、玩具引诱:在宝宝独立走路的时候,很可能会不敢向前走,这时候家长可以选择一个宝宝平时最喜欢的一些玩具,利用这个玩具来引诱宝宝勇敢的走向目标,刚开始可以让距离少近一些,等宝宝迈出一步的时候适当的将距离拉远。

3、适当鼓励:有句话不是讲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嘛,其实真的是这样,当宝宝可以沿着物体走的时候,家长要给宝宝一些鼓励,比如夸奖宝宝真的好棒,然后宝宝的内心也会非常的自信,然后会很坚强的试着迈出第一步。

宝宝一般几个月可以独立行走

宝宝能够独立行走的时间有早有晚,一般来说,宝宝在1岁左右就会有开始走路的意识,15月龄左右就能独立行走了。如果宝宝到了18个月时还不能独立行走,或走路的能力明显落后于同龄人,妈妈可以带宝宝到医院检查一下,排除宝宝是否存在骨骼和肌肉发育方面的问题。确有问题则应尽早接受治疗及干预,预后效果会比较好。宝宝的坐、爬、站、走、跑等大运动发展是水到渠成的,这一过程不需要人为干预,更不需要爸爸妈妈揠苗助长式的“帮助”,给宝宝留出运动和锻炼的空间,做好必要的安全防护,就应该让宝宝自主独立地掌握运动的节奏和力度。

爸爸妈妈不应总是将宝宝限制在婴儿床、婴儿车或婴儿背带中,总是被束缚着的宝宝掌握大运动技能的时间自然会比可以自由活动的宝宝要晚。如果宝宝走路晚是因为活动量和活动空间不足导致的,那么爸爸妈妈一定要尽快纠正。有些宝宝走路晚也可能是在学步初期受了挫折而导致的,这时就需要爸爸妈妈给予宝宝更多的支持和关心,陪同宝宝一起学习走路。爸爸妈妈不要去扶宝宝的腋下,而是应该拉着宝宝的一只手,或者给宝宝推一个小推车,注意绝对不是学步车,通过大人的一只手和小推车来给宝宝行走时的支持力,并通过语言和动作来激励和表扬宝宝,帮助宝宝克服心中的恐惧,尽快掌握独立行走的技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92133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7
下一篇2023-10-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