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人的拉力不能超过自己的重力,当小李对绳的拉力达到500N,就不能再施加力了,而要拉起小胖需要700N的力,而小胖对绳的拉力达到500N后,只要稍一用力就可将小李拉动,因此小李能被小胖拉动,而小胖不能被小李拉动,最后答案选B
刚打开,女子举重比赛就出现在我的眼前,一位运动员已经结束了比赛,看着她的表情,皱了皱眉头,对这个结果不是很满意。下面一位是中华台北的运动员,只见她往手上抹了一点防滑粉,就开始举杠铃了。只见她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蹲下身子,费力地提起杠铃,使出全身的力气举起杠铃,可还不到一秒钟,杠铃就“砰”地一声掉在了地上,运动员也随声倒在了地上,脚差点被杠铃压着了。我不禁为她感到惋惜:唉,真遗憾!
下一位运动员是中国的陈燮霞,陈燮霞迈着矫健的步子走上台,她的脸上充满了自信,“呵!”她在为自己呐喊,观众们喊声如雷,震耳欲聋:“陈燮霞,加油,陈燮霞,加油……”只见陈燮霞鼓起腮帮子,脸憋得通红,拼尽全力举起杠铃,她的身材那么矮,我不禁为她担心起来。“陈燮霞,加油,陈燮霞,加油……”坐在电视机前的我狂喊着。陈燮霞终于挺过了三秒钟,这时,观众席里的人们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手里挥起了国旗,嘴里喊着“噢——噢——”陈燮霞跑下举重台,兴高采烈地抱住教练,刹时,台上台下一片欢腾。我也高兴地手舞足蹈,一蹦三尺高:“我们赢了,我们赢了!”沙发都快被我蹦坏了,
这场举重真精彩,她为我国赢得了第一枚金牌,让我们记住她的名字——陈燮霞。
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方法如下:
实验目的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实验原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毛巾、棉布、木板、刻度尺。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实验步骤:
1、木板放在水平的桌面上,将斜面放固定在木板的一端,将刻度尺零刻度线与木板一端对齐,紧贴木板并固定好。
2、观察木板毛巾与棉布的粗糙程度。
3、将毛巾铺在木板上,将小车置于斜面顶端同一位置,使小车向下滑,小车停下后,记录小车在毛巾上滑动的距离S1 。
4、将棉布铺在木板上,将小车置于斜面顶端同一位置,使小车向下滑,小车停下后,记录小车在棉布上滑动的距离S2。
5、将小车置于斜面顶端,使小车向下滑,小车停下后,记录小车在木板上滑动的距离S3 。
实验结果平面越光滑,物体运动的距离越远,速度减小得越慢,所受阻力越小。平面越粗糙,物体运动的距离越近,速度减小得越快,所受阻力越大。
实验推理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外力作用,它将永远匀速直线运动下去。牛顿第一定律也称惯性定律就是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这个定律因为是用科学推理的方法得出,所以不是用实验直接得出的。
阻力运动:
推得动作大都是阻力运动,对于运动的人来说就是要做抗含袭阻力运动。像卧推,重力举都是阻抗运动,还有划船。抗阻力运动的种类应该分为抵抗自身体重的阻力运动和抵抗外界阻力运动。
抵抗自身阻力运动一般有:仰卧起坐、两头起、俯卧撑、引体向上、蹲跳等;抵抗外界阻力运动一般有:局老乱推举杠铃、哑铃,器械等负重运桐档动也可以两者同时进行:仰卧起坐负重、俯卧撑负重、引体向上负重、蹲跳负重等看自身身体条件和训练环境条件来选择抗阻力运动。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5篇
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欢迎大家查阅。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精选篇1)
一、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第四章第一小节内容。从知识结构来看,"光的折射"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以及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之后编排的,是光的传播规律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光传播规律的进一步学习。光的直线传播及光的反射、折射是几何光学的基本规律。研究这些基本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研究控制光路的平面镜、透镜等基本元件以及它们的成像原理,就构成了光学的基本内容。这些知识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关。就本节内容"光的折射"来说,它不但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而且也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
二、学情
1学生已具备的前期认知基础: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路可逆及光的反射;
2初中生学习的特点是学习兴趣很广泛,但这种兴趣还仅限于一般的直接兴趣水平,满足于被新鲜的生活、实验现象所吸引,容易忽略对现象本质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光的折射现象;
②知道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折射角等名词
③知道光的折射现象的初步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④能够应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过程与方法
①使学生初步掌握正确观察折射现象以及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②使学生体验通过实验探究折射现象、归纳出规律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在自主实验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细心观察和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与合作精神。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初步规律。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光的初步折射规律;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一些现象。
五、教法、学法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理论和认知理论。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索、讨论等教学法,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讨论、动手实验等,充分调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眼,通过多种感知觉参与学习,以启发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为了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要求,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学法上主要采用"实验、探究、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交流"等方式。
六、教学程序
1、温故而知新
简要复习"光的反射现象",设问:光从一种介质射到另一种介质时除了在表面发生反射外,还可能发生什么现象呢
2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先让学生观察几种现象:
现象一:观察水中的游鱼
由看到鱼时光的传播路径提出"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时又会怎样呢"
现象二:水中断筷
从以上现象引入,不但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学习折射现象的意义,而且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有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问:你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引出课题)
给学生留下悬念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和探索,为下面的自主探索实验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作好铺垫。
3新课教学
(1)课本活动41:教师出示并介绍实验装置,然后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现象。让学生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并试问:谁能将所观察到的光路图大致画出来请一同学上黑板画光路图,其余同学在下面画,然后互相交流、评价。
(2)课本活动42: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的情况。首先由学生进行猜想,然后师生共同探究,并让学生用观察到的现象检验猜想是否真确,画出光路图。同学之间可相互讨论、交流。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学生所画的光路图,先由学生评价再与教师事先画好的规范的光路图比较,同时介绍折射光线、折射角等相关概念。
(3)分析论证、归纳规律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结合光路图分析归纳讨论结果。师生共同探讨分析各组的结论,不断补充整合,归纳出: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老师可作适当启发:除了发现折射光线偏向法线外,还有没有别的发现这时候有的同学还可以归纳出: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等相关知识。
(4)。知识迁移、深化理解
设问:如果让光从水中或玻璃中斜射入空气,情况会怎样呢
教师引导学生猜想,画出猜想的光路图。
问:怎样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请同学们实际做一做试试看。
学生接着继续探究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的情况,并通过充分讨论很容易得出结论:光从玻璃或其它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也会发生折射现象,()并且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师生共同归纳小结得出光折射时的特点。并介绍光的可逆性。
为了加深对折射规律的理解,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作出光通过玻璃砖时的折射光路图。
5规律应用、首尾呼应——师生共同解释现象(渗透STS思想)
现象一:水中断筷的现象(学生分析+多媒体动画解释说明);
现象二:折射使水中物体看起来变浅的现象(安全教育);
现象三:视频演示说明雨后美丽的彩虹、海市蜃楼、大气的折射等现象的原因。(书本p86生活、物理、社会)
课堂练习
老师用多媒体展示"达标测评题"并指导学生完成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7、小结: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小结,
8、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文。
2练习册相关习题。
3预习第二节"透镜"
七、板书设计
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传播方向在界面发生偏折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随之增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中时,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光从水(玻璃)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应用:海市蜃楼,彩虹。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精选篇2)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用具:
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但在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演示)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吸铁石吸引铁钉,吸引就是吸铁石对铁休的吸引力。运动员举杠铃,举就是运动员对杠铃的力。火车头拉车箱,拉就是火车头对车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演示实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2)教师: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五、练习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精选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③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过程;
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把铜丝作为斜面,让滑轮滑下来)滑轮在前半程滑的快,还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师: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样快。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板书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器材可从实验台上选取。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上的第4、第5项内容,时间为5分钟。
拿出一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在展台上展示。
师:很好,那么后半程的时间如何测量呢生答。
总结:可以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学知道呢生答。
总结:很好,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我们会使用秒表了,下面就开始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把数据填在表格里。时间为10分钟。开始:
实验结束把一组同学的报告展示出来。
师:哪位同学发现他们的数据有什么问题没有
很好,长度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他们这一组同学没有写出估计值。长度测量写出估计值的同学请举手。你们的路程测得怎么不一样呢生答。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找学生演示他们是如何测量木板的长度的)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就验证了,物体从斜面上滚下来时,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你们能比较出哪一组的小车滑的快吗不能,有什么办法吗有同学说比速度,怎么比呢请同学们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算出小车在斜面运动时全程的平均速度,时间为2分钟。
再拿两组实验报告比较一下,哪一组小车滑的快。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路程、时间,并通过实验测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测出1路公共汽车从河师大到火车站的平均速度呢
作业布置用一根米尺和一块手表,怎样既方便又较正确地测出从你家门口到学校门口的路程简要说出测量步骤。
§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过程: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学生活动: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1)、看15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学生活动: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
4、回声:声音的反射。<01秒<17米
二、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四、课后活动:
动手动脑:1、2、3题。
教学后记: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难点。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精选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
2、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器材:杆秤
分组实验器材:铁架台、杠杆、钩码等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 杠杆的原理
出示杆秤,对杆秤进行分析,画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使用杆秤称水果,要求称不等量的水果,请一位学生上来演示。
置疑:
你为什么要这样称
对,我们要使杠杆达到平衡。
杠杆的平衡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
与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有关。
画力臂的步骤为:第一:在杠杆示意图上,确定支点,将力的作用线用虚线延长;第二:从支点O向力的作用线做垂线,画出垂足,则支点到垂足的距离就是力臂;第三:要用虚线画力臂,支点到垂足用字母表示出来。
二、实验探究
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确定的关系。
每2人一组实验,要求讨论如何设计这个实验。
步骤如下:
(1) 将杠杆挂在铁架台上,观察是否在水平位置平衡 ( 静止 ) ;若不是,可调节平衡螺母,使之水平平衡。
开始实验,完成探究任务。
老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进行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
完成实验后,任意选择五组,请组中作记录的学生将结果投影到屏幕上。
将五组中的实验数据任意各取一组填入表格中,讨论可得到什么结论 ( 杠杆平衡的条件 ) 。
教师可提出各种猜想,加减乘除关系都可。
可能有学生得到其他关系式,但不适合所有数据,因此它不是杠杆平衡条件。
课堂练习
1.画出下图中 F'和 F"的力臂,并比较杠杆平衡时 F'
与 F"的大小.
2.下图所示杠杆,OA 长20cm,AB 长60cm,现在 A 处挂一重200N的物体,若使 B 处的弹簧秤示数最小,弹簧秤的方向怎样?弹簧秤的示数是多少?
三、杠杆的分类
由杠杆的平衡关系,可以得到当力不等时,对应的力臂也不等。可将杠杆分为三类:
杠杆类型 省力杠杆 费力杠杆 等臂杠杆
力臂的大小关系 L1> L2 L1< L2 L1 = L2
力的大小关系 F1 < F2 F1 > F2 F1 = F2
力的作用点移动距离的大小关系 s1 > s 2
费距离 s1 < s 2
省距离 s1 = s2
分析中提出相关问题:省力、费力是谁相对谁而言?省距离、费距离的含义是什么?
举例分析:从撬棒撬石头分析费距离的含义。
所谓省距离或费距离指的是动力作用点移动距离s1 ,相对于阻力作用点移动距离s2 而言的。杠杆平衡条件说明,当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时,动力小于阻力是省力杠杆。如图所示,当动力作用点移动 s1 距离时,阻力作用点移动s2 距离,且s1 >s2 ,因此使用撬棒撬石头省力而费距离。
要求学生举例,并进行分类。
四、课堂小结
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 = F2L2;
杠杆的分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
五、实践活动
1 通过探究,你能理解阿基米德的名言吗 请就此写一篇短文。
2 用杠杆知识分析、理解天平的原理和调整过程。
六、板书
第一节 杠杆(一)
杠杆平衡的条件:
动力×动力臂 = 阻力×阻力臂
F1L1 = F2L2
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精选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理解滑轮的原理 , 知道滑轮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由问题的提出、猜测、经过实验探究 , 使学生亲身经历物理问题的研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 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 , 从而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 培养抽象思维和论证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实验数据的收集 , 培养严肃认真的操作态度及科学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重点: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器材:定滑轮、绳子、钩码、弹簧测力计
分组实验器具:动滑轮、绳子、钩码、弹簧测力计、铁架台、刻度板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探究、讨论归纳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杠杆有哪三种?各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2.剪铁用的剪刀和镊子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教师出示实物并进行演示,并画出这两个杠杆的示意图。要求学生正确画出它们的力臂,讲清道理,说明结论。
剪铁用剪刀和镊子两杠杆示意图如图所示。
二、新课引入
教师先举一个滑轮的实例,再要求学生举滑轮的例子,根据使用时滑轮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类(即按定滑轮和动滑轮分类)。
提问它们的特点是什么,由此给出定义: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并可以绕轴转动的轮子。
教师给出滑轮的分类。
滑轮有两种:定滑轮和动滑轮。使用时滑轮的位置固定不变的叫做定滑轮,使用时滑轮的位置跟被拉动的物体一起运动的叫做动滑轮。
再举些滑轮实例,可连接录像。
1、定滑轮
观察定滑轮。定滑轮工作时,它的轴固定不动。
举例:如旗杆顶部的装置为定滑轮。
(2) 提问:使用定滑轮有什么特点? 演示实验:
① 称量钩码的重力;
② 演示如图所示的实验,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物体上升,拉力的方向改变,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特点是 G = F 。使用定滑轮吊起物体时,可以改变力的作用方向,达到操作方便的目的。
提问: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那么能否省距离?能否省功?
按照下图进行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 s 与物体上升高度 h 相等,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也不能省距离。” 由此得出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功。
2、动滑轮
(1) 教师边讲边演示动滑轮提升重物。
要求学生讨论分析,此时提起重物使用的滑轮与刚才演示实验使用的定滑轮有何不同点?
教师在学生讨论后小结:动滑轮工作时,轴和重物一起移动。另外用力方向也不同,用定滑轮时拉力方向是向下的,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拉力的方向是向上的。
(2) 提问:使用动滑轮有什么好处?动滑轮中绳的拉力和做功情况怎样? (3) 组织学生实验,按课本实验探究,参照下图进行实验。
由于研究定滑轮时教师已演示过实验,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出实验步骤。
说明:重物用 2 个钩码表示,有利于分析数据。用弹簧秤测出钩码重。读取弹簧秤的示数时,跨过动滑轮的两条绳要竖直、平行。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实验完毕后,教师请几组学生分别将自己的一组数据填到教材中的表格中,分析学生数据。
(4) 总结:
使用动滑轮提升钩码,弹簧秤的示数约是钩码重的二分之一。
两根绳子吊着重物和滑轮,这两根绳子的力之和约等于钩码的重力,符合平衡力的原理。
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s是物体上升高度 H 的 2 倍。
使用动滑轮不能省功。
说明:在提升钩码的过程中也把动滑轮提升起来了,当钩码重远大于动滑轮重时,动滑轮才可忽略不计,从而得出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的结论。
三、课堂小结:认识定滑轮、动滑轮。
四、实践活动 建议:“发展空间”中的“我的设计”。
五、板书
第二节 滑轮
一、 定滑轮
1. 滑轮的位置固定不变。
2. 不省力 , 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3. 使用定滑轮不省功。
二、 动滑轮
1. 滑轮的位置跟被拉动的物体一起运动。
2. 可以省一半力 , 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3. 使用动滑轮工作,不省功。
大家好,杠铃片好像和我们的腹肌没什么直接的联系,但是却可以为你的训练带来不一样的体会,让它们二者碰撞出剧烈的火花吧,接下来就教你用杠铃片练腹肌,这个夏天就靠这3个动作练出腹肌了
杠铃片就是我们平常用来,进行卧推深蹲等动作中,杠铃上用来加大负重的东西,呈圆饼状且中间有个洞,用来方便我们将其放到杠铃上,这是个伟大的物品,因为它成就了很多人的健身梦。
那么当我们用它来练腹肌的话,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大家平常做的最多的就是,一些自重的练习动作,除此之外最多就是用它来加大负重,例如卷腹的时候抓在手中可以加大动作难度。
上面所说到的不仅是一种训练方法,还是一种值得去发扬的训练模式,那就是充分的利用各种器械,来对我们的目标肌肉造成刺激,可能你某个动作完成的并不好,但是换个器械的话可能感受就不同了。
所以说用杠铃片来加大难度,并不止局限于我们练腹肌的时候,很多的自重训练都可以效仿,例如平板撑你要撑很久才会有感觉的话,就可以用杠铃片放在背部的方式,来加大它的难度。
当然进行用杠铃片加大负重之前,你得确保目标肌群,在这里也就是我们的腹部,已经被活动开了之后,再去用这种方式加大难度,不然轻易就上大重量,就会很容易出现让训练停下来的问题。
动作一:杠铃片俯卧提腿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用杠铃片锻炼腹部肌群,方法一般人还真的想不出来。
做法是将杠铃片平放在地上,地面必须是光滑的,并且要很耐磨才行,当然你可以在杠铃片下放一条毛巾。然后俯卧在地上做出准备动作,将双脚放在杠铃片上,撑起身体之后上半身就不动了,接着重复将杠铃片向前滑动。
这个动作练到的是下腹部,也会有一定的平板撑效果,所以整个腹部都是可以练到的。
动作二:仰卧卷腹
在垫子上躺好之后,将双脚收回来用脚掌着地,然后上半身蜷缩起来,让你的上腹部肌肉收缩,收紧之后再稍微下放让其放松一些,之后再重复这个动作,想加大难度还是要用到我们的主角杠铃片,可以双手握住或者放在胸口来加大负重。
动作三:仰卧抬腿卷腹
在上个动作的基础上,将双腿抬起来让大腿垂直地面,然后双手分别放在左右耳的位置,接着完成卷腹动作。
加拿大渥太华7岁的罗瑞·范·乌尔夫特(Rory van Ulft)被称为“世界上最强壮的女孩”,身高仅4英尺(约12米)的她,却能举起80公斤的重量。
她在美国11岁以下和13岁以下青少年举重比赛中,获得30公斤级的全国冠军,成为历史上最年轻的美国青少年全国冠军。
罗瑞5岁时就开始练习举重。她的父亲卡文透露罗瑞每周至少训练4个小时在举重上。她现在可以抓举32公斤、挺举42公斤、硬拉80公斤。罗瑞说:“我喜欢变得更强壮,强壮让我做任何事都做得更好。”罗瑞的父母表示,她现在还没有参加奥运会的野心,因为她太年轻了。
她的父亲卡万·范·乌尔夫特自豪地说:“罗里不仅是世界上最强壮的7岁孩子,也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强壮的7岁女孩,这些比赛结果可都是见证。”
罗里是世界上最强壮的小女孩。在女孩发育年龄和体重方面,每个国家的排名都不一样。罗里和父母还有5岁的弟弟住在加拿大渥太华。她认为自己首先是一名体操运动员,每周花9个小时进行体操训练,而举重则一天练习4小时左右。
她的妈妈说,罗里还是安大略举重协会40公斤级17岁及以下的省冠军。
加拿大没有青年奥林匹克式举重全国锦标赛,所以她来到美国参加比赛。罗里现在是一名三年级学生,她补充说:“当我举出以前从未举过的重量时,很为自己感到高兴和骄傲。”
当父亲被问及如何保证她举重时的安全时说:“罗里的教练在举重和体操方面都很有经验。现在有家庭医生和运动医学儿科医生照顾她。她的安全是每个人的头等大事。在这两项运动的训练中,罗里认真而有条理地取得进展。”
骨骼还在发育之中,长期锻炼举重会造成一定的骨骼变形,还是需要控制训练时间。
杠铃蹲起:杠铃蹲起主要锻炼的部位是下腹部,可以收紧下腹部强化腰腹部的肌肉。
1、两脚站开,杠铃放于肩部位置,两只手之间的握距要稍微的比肩部要宽一些。
2、屈膝下蹲,臀部要后移,胸部向前挺。下蹲的时候挺胸、抬头、收紧腰部,上体保持正直的姿势,大腿与小腿的角度应该接近于90°,下蹲的时候吸气还原的时候吸气。
2、杠铃上斜卧推:锻炼胸大肌,塑造胸部肌肉线条,同时锻炼肱三头肌。上举时吸气,静止时呼气,下落时吸气,落到原位时呼气。头朝上,斜卧长凳,两手正握杠铃置于胸部上方。
把杠铃垂直上举至两臂完全伸直。静止一秒,慢慢下落,回复动作。
3、杠铃弯举:也有人叫胸前弯举、负重弯举等,简称“弯举”,主练肱肌、肱二头肌、肱桡肌和旋前圆肌。
4、杠铃哈克深蹲技术:起始姿势:双脚与肩同宽站立,双手在体后宽距抓杠,掌心向后;腰部挺直,身体微微前倾。头部平视且背部平直
动作要领:杠铃沿着大腿下蹲(半蹲)下蹲至大腿与地面平行位置。还原动作后膝盖稍微弯曲。不要直立,膝关节会压力过大。
5、俯身杠铃划船:练背部肌肉膝关节稍稍弯曲,双脚分开稍稍超过臀部的宽度。上半身从臀部的位置向前倾斜,约与地面呈30度角。采用手心朝下的方式握住杠铃杆,握距与肩同宽。
保持腹肌紧绷,用背部肌肉的力量把杠铃拉向下腹部。在动作最高点,把两个肩胛骨靠拢,充分收紧背部肌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