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内劲一指禅

气功内劲一指禅,第1张

“少林内劲一指禅”功法,是我国福建少林寺特有的练功术。它历经数百年十几个朝代的提炼、充实,成为武林界推祟的上乘功法。它不同于一般的少林动功,也不同于一般的禅林静功,而是一种包括动功、静功、“竞技”、“技击”等功法的独特门户。“内劲一指掸”功法繁多,训练方法也奇特。训练中虽不强调入静和意守,但对姿势的正确性,动作的先后次序,要求特别严格。它能,人体的气血,使之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从而起到防祛,健身延年,精、气、神、力合一的作用。坚持练此功法,功底随时间而深厚,不仅可以“外气内收”,积蓄“内劲”,而且可以“内气外放”,为患者导引治。 “内劲一指禅”的“内劲”,是人体活动的能量,是蕴藏在人体内的潜力,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禅”,是梵语,即安定、止息杂虑的意思。“—指”,是指在练功过程中,必须再加上一个特殊的、关键性的训练方法,即十个手指和十个脚趾有系统、有规律的扳动和按动的。十指和十趾,分别为人体十二正经的起点或末端,手指的扳动和脚趾的按动,不仅可以积蓄“内劲”,调节释放“内劲”,而且还简便易学,可以缩短练功时间,使之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热身法 “热身法”是本功法练功时的一套准备动作。是从“心意六合拳”的精碎中总结出了摇、摩、转、压、提、拉、搓、曲、磨丹田等一套动作,并把这些动作联系起来,使之既可作为练习本功法之前的准备动作,又可成为一套独立的体育医疗方法,名为“热身法”或“丹田功”。 “热身法”在动作形状上模仿“心意六合”十大形中的一些基本动作,在步法上有虚、蹬、前、后、鸡、熊步等基本步型。时要求动作协调,配合呼吸,做到既不松软飘浮,又不僵硬呆板,而是灵活自然,轻松自如,两眼平视,炯炯有神,周身充满力量。下步有力、敦实,像棵苍松,显示出很沉稳的气度。 本功法呼吸和动作相配合的基本原则是:“开吸合呼,升吸降呼”。 第一节 摇膀子--摇丹田 预备姿势: 右脚向前跨出一步,成前弓步;右手在右膝外侧,掌心向前,手指并拢;左手拇指朝后,其余四指并拨,指尖朝前,叉腰;头颈正直,目视前方(图1)。 动作: 右手臂向前上方绕环至肩上时,掌心外翻向后,同时转腰带动手臂继续向后下方绕环,经体侧复原(图2)。手臂成车轮状旋转一圈为一次,一般做20次。右侧做完了再做左侧,要求同上,全做完了恢复直立。 要求: 动作时手臂要伸直,速度先慢后快,目视前方,上身保持正直;腿保持弓步,重心乎稳,脚跟不拾起,自然呼吸。 功用:’ 打开“极泉”穴、“章门”穴、“京门”穴;活利关节,疏通手三阴、手三阳经络,对防治肩周炎、等肩部疾患有疗效。 歌诀:摇臂好似车轮转,风云漫舞肩臂旋;活利关节疏经络,肩臂疼痛可愈痊。 第二节 摩肩--摩丹田 预备姿势: 左脚向左分开,与肩同宽,平行站立,向左转体90度,同时屈膝下蹲;右肩在前下沉,重心偏左,右臂自然下垂于两膝之间;五指松直,拇指朝内,掌心内转向右;左手置于左腰胯后外侧,掌心朝外,头颈正直,目视前方。(图3) 动作: 右肩带动肘和手直线向上拎起(似从井里打水上拎状),屈肘过头顶到最大限度,顺势向右转腰,带动胯、膝、踝关节向右转动,右手背经腋下沿右背部下行至右腰胯后外侧处,掌心向外;同时左肩下沉,向右转体至最大限度,左手背沿左腿后侧下行,再前移到两膝之间,五指松直,拇指朝内;掌心内转向左,左臂自然下垂于两膝之间(图4);重心偏右;再似右臂那样上提,并顺势向左转腰,带动胯、膝、踝关节向左转动。一般左右各做20次,恢复直立。 要求: 动作时注意保持头、颈、脊柱中正,目视前方,肩、肘、腕、胯、膝、踝各关节同时转动,但脚不移动,自然呼吸;手上提、下行时动作要协调。 功用: 活动六大关节,故又叫通“六关”(即肩、肘、腕、胯、膝、踝)。它不仅能促进气血流通,对关节痹痛、腰背酸痛有防治作用,还能内练五脏——又叫练“内五行”(即心、肝、脾、肺、肾),即通过腰部及各大关节的转动,各内脏器官也得到有节奏的牵动和 ,因此,对气滞、食欲不振、便秘、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疾患尤为有效。 摩肩动作,是模仿“心意六合”拳的熊形,练习它可为以后练行功打好基础。 歌诀:摩肩形似熊走路,导引五脏和六腑;活利关节通经络,身心舒。 第三节 猫洗脸--转丹田 预备姿势: 左脚向前方跨出半步,成左前虚步,右腿屈膝下蹲,重心在右腿上,以腰为轴,右肩向左转90度;右手掌心向内,手指朝上,距左“太阳”穴10公分处,成保护状;左手掌心向内并屈肘向后方拉足,护于左腰际;头颈正直,目视前方(图5)。 动作: 以腰为轴,带动右肩向右转动90度,右手掌随势下行似“猫洗脸”状,经左胸腹划弧至右腰际,右肘向后方拉足成三角形,手心向内成护腰状;同时左肩亦随之向前,左手掌心向内、向上划弧至右“太阳”穴处(图6)。 两手象“猫洗脸”似地频频在左右面部成圆形轮番转动20次;换成右前虚步再做20次,后恢复直立。 要求: 动作时注意保持上身正直,上虚下实。以腰带肩,肩随腰转,手随肩转,收腹提肛,自然呼吸。 功用: 本节动作对内脏有。仿生于猫洗脸,可活动带脉,同时对肩周炎、腰扭伤等疾患有防治作用。 虚步站桩的练习,有助于增加下肢的力量,为以后锻炼提高功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动作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用于技击则有防身进敌之功。 歌诀:虚步站桩转丹田,形态模拟猫洗脸;收腹提肛前虚步,防治腰扭肩周炎。

第四节 恨天无环--压丹田 预备姿势: 直立。 动作: 右脚向前跨半步,屈膝,同时右手五指并拢经右耳向上将臂举直,使右肋全部伸张开,似手风琴样地拉足,左手掌心向下,随势置于右肘下作保护右肋势。同时用鼻吸气1(图7)。接着,右手成鹰爪用力抓物势,卷掌成拳,直线向下猛拉至拳与肩平,好似抓住“天的环”,把天拉下来一样,肋骨此时就像手风琴似地合拢,同时两腿用力蹬直,挺胸,顶住上面向下挤压的力,使内脏受到上下两个力的挤压作用,左手护右助,并用口迅速呼气(图8)。 要求: 手臂上举尽量伸直,下拉时要迅速有力,动作要清楚,一下一下地不能拖泥带水,动作过程中身体要保持正直,目视前方,右手右脚做完了即换左手左脚,重复交替进行,左右各做7次,恢复直立。 功用: 锻炼“内五行”。通过上下肢肌群的相对力、腹肌的收缩以及深吸气后的突然快速呼气,使隔肌得到大幅度,从而扩大肺活量,增强胸肌、背阔肌、肱二头和腹肌的劲力,并对减肥(皮下脂肪)有成效,对、哮喘等呼吸道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注意:高血压和内脏下垂及肝脾肿大患者宜轻做。 歌诀:举手护肋竖丹田,恨天无环“顶、压”劲;排除浊气身舒展,久练气顺体太平。 第五节 野马奔糟--提丹田 预备姿势: 成立正势站立,左脚顺脚尖方向跨出一大步,成左弓步,两臂伸直在左腿上方,十指松直,手背相靠,上身倾向出腿方向,目仍视正前方(图9)。 动作, 两臂随掌心向下、向侧后方拉至最大限度,同时用鼻吸气,重心随势后移,右腿屈膝,左腿伸直,上身后仰(图10);两臂继续下行,两手由掌变拳,经腋下朝出腿方向猛力向上冲提,同时用口顺势短促呼气有声,上身也随势前移,右腿用力蹬直,但脚不离地。两拳眼向外翻转,左拳在前与眉齐,右拳在后,靠近左手腕处与鼻平。头颈正直,目视正前方(图11)。做完7次后换右脚在前,再做7次,而后恢复直立。 要求: 在两臂后拉至最大限度时,前腿要伸直,与上体、头颈成一直线;冲拳后,头颈、躯干与后腿成一直线。 功用: 加速吐故纳新(调息)。对治疗肺气肿、胸膜粘连、肠粘连、胃下垂、肾下垂等疾患有疗效。 通过腿推腰、腰推肩、肩推肘、肘推手连贯动作的导引,以提升中气,同时也有效地锻炼了下肢、腰背和上肢的劲力。本动作有较大的技击实用价值。 注意:禁忌。 歌诀:野马奔槽气门开,收腹提肛暖气海,肺与腹腔活量大,血压高者慎重来。

禅、一指、内劲、

禅宗以“担水砍柴,无非妙道”,少林功夫也应该“参正禅机,冀臻上乘”,于是始有“内外交修之旨,身心两修之功”。

正因为禅宗没有把武技看得太重,而是以禅定功夫为根基,泯灭争强好胜之心,屏弃尘俗纷扰之念,才使得武僧们习惯于在心静如水、无患无虑的状态下练功,又兼以寺院武功的传统优势,所以少林武僧往往得以步入武学的较高境界,这不能不在相当程度上归功于禅法的作用。

武术禅就是提供一个人可以亲身去做,最终“见性成佛”的参禅路径。少林功夫的极致就是练就不动心,“内心不乱为定”,表现在外,就是“外不着相为禅”。外不着相,才能变幻莫测,博大精深。

由于多年的积累和努力,少林功夫中的武与禅已经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少林功夫中的武,已经融化在了参禅之中。这是少林功夫与其他派系武术的不同之处。

由于少林僧徒采用的是动静结合的“禅拳归一”练功之法,所以自隋代开始,少林寺僧在长期的习武实践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练功习惯,也就是凡习武,多在静谧之处。少林僧徒认为,只有在幽静的环境下通过禅与武的结合才能练成真功。

因此,少林僧徒的习武多在凌晨、深夜以及冰天雪地人迹皆无的数九寒天。在少室山阴的密林深处,有几个鲜为人知的少林武僧练功场地,置身此地,才会真正领悟少林禅拳归一的真谛。

禅和拳本是两个截然相反的形态,禅以静为特征,拳以动为特点。正是因为少林功夫已成为一种佛教修持法门,高境界的少林功夫才显得变幻莫测、神秘高妙。

所以,少林功夫与普通武术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但亦有质的区别。这种区别是因为佛教生活与世俗生活不同,佛教生活追求的目标与世俗生活追求的目标不一样造成的。

少林寺僧人的日常生活是严格遵守依佛教戒律,非常朴素。这种朴素的生活方式和志趣,也融进了少林功夫里面。少林功夫的作用在于防身、护寺、健身、入禅作用,所以它的招式结构完全建立在实用的基础上。每招每式甚至小手花、乃至意念,都不掺杂任何华丽、哗众取宠、拖泥带水的内容,形成了朴实无华的特点。

[旁注]

《高僧传》记载自东汉永平至梁代天监间著名僧人的传记,南朝梁代僧人慧皎撰。对研究汉魏六朝文学有多方面的作用。它记载了佛教传入我国及佛经翻译文学的情况,还有许多文人和佛教僧侣的交往以及他们受佛教影响的情况。

禅宗佛教分为九乘佛法,然禅宗即是教外别传之第十乘,禅宗又名佛心宗摄持一切乘,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印度,但唯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我国独立发展出的三个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

隋炀帝(569年~618年),即杨广。隋朝第二位皇帝,隋唐之际著名政治、军事人物,文学家。《全隋诗》收录存诗40多首。杨广重视文化教育,在位期间,开科举、造运河、营东都、铺驰道、修长城、置四郡,经略四方,万国来朝,赞中国为神仙。

少林寺创立之后,以僧稠为首的僧人习武之举,完全是一种时代需要和普遍的佛门需求。习武目的,都是旨在防止内乱外患,确保持寺院财产安全。

所以,北魏时期,甚至推延至隋朝末年,少林僧人的习武举动与当时的其他诸寺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所以不能作为少林寺有别于其他寺院的门派特色。

 少林功夫,又称少林武术,是我国著名的武术流派之一。其历史悠久,影响深广,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少林功夫最突出的特点是"禅武合一",即以禅入武,习武修禅,因此又有"武术禅"之称。下面是我专门为您整理好的:少林功夫一指禅的简介(二)。

 少林功夫普及功法

 少林功夫三、马步站桩功

 马步站桩功,是本功法的基础——筑基功。

 祖国医学的经络学说理论认为,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纵行的干线;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的分支。它们遍布全身,内连五脏六腑,外达四肢百骸,沟通内外,联系表里,构成了一个完整、独特的功能体系,使肌体内外上下统一协调,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因此有“通则不痛,不通则痛”之说。马步站桩功的机理,类似于“体外反搏”的原理,它通过调整和保持特定的“上虚下实”姿势,以增加心脏气血的回流量和上身各部的气血通量,有利于建立“侧支循环”和改善微循环,使周身的经路畅通,气血调和,阴阳平衡,从而达到防治“人老先从腿上老”,祛除疾病,健身益寿的目的。

 预备姿势:放松直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内扣10°左右;两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内;身体中正,目视前方。

 起势:掌心相对,两臂向前缓缓抬至与肩平,翻掌向上,屈肘收手,经腰间带脉处向后、向外、再向前划弧;翻掌向下,两臂略收回,置于体前,同时屈膝下蹲成马步站桩式。

 站桩要领:

 1两脚与肩同宽;

 2两脚尖内扣10°左右;

 3十趾抓地,但不要过分用力;

 4屈膝下蹲,但膝不超过脚尖;

 5收腹、提肛;

 6圆档、松腰、松胯;

 7含胸拔背;

 8虚领顶劲;

 9舌舐上腭;

 10目视前方;

 11鼻尖与肚脐的连线垂直于地面;

 12百会与会阴的连线垂直于地面;

 13虚腋;

 14沉肩坠肘;

 15前臂与地面平行;

 16两前臂互相平行;

 17中指根部与前臂成一直线;

 18手掌成瓦状;

 19手指成阶梯形,拇指与食指成鸭嘴形;

 20上虚下实,面带微笑,自然呼吸;

 21马步站桩时要做到“三个不要”和“一个强调”:不要入静;不要意守;不要将别的功法的概念加入本功法。强调动作姿势的准确;

 22要做到三个稳:起势稳;站桩稳;收功稳。

 要求:每次站桩的时间不宜少于30分钟(初学者时间可以由短到长,循序渐进);架势可随着体力的增强而由高到低(在一定的范围内,架势越低,“体外反搏”的作用越强,“爆发力”越大)。

 

 少林功夫四、扳指(趾)法

 扳指(趾)法,既是本功法的一大特色,也是本功法的关键所在。

 练功中,当我们在马步站桩20分钟左右后,按照“2、4、1、5、3”的顺序,有规律地扳动手指(同时也尽可能地随之按压相应的足趾)时,体内会有温煦之感,手上的“气感”亦随之增强;有的人还会出现随着指、趾的扳动,身体也不自主地前俯后仰的微动,甚至剧烈地震动,并感到有一股热流在体内循环,周流不息。坚持练功3~6个月者,不仅能很快地祛除疾病,体力大增,而且会变得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全身好像有使不完的劲,其功力可达到一般“内气外放”气功师的水平。

 “扳指(趾)法”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作用

 (一)在人类的发展中,人们靠手脑并用改造了客观世界,也改造了自身。在实践中,手与脑的进化互相促进,形成了密切的联系。现代的解剖学、生理学也告诉我们,人体各部在大脑皮质都有相应的机能定位,在手上亦有其代表区。“十指连心”,“心灵手巧”(这里所说的“心”,并非指解剖学的“心”,而是中医概念的“心”,它包含了大脑的功能)这两句俗话,就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手与大脑的密切关系。祖国医学的经络学说也指出,人的十指与十趾,皆为人体十二正经交接之处所,并与奇经八脉相关联。就手而言,拇指为手太阴肺经之末端,食指为手阳明大肠经之起点,中指为手厥阴心包经之末端,无名指为手少阳三焦经之起点,小指则既为手少阴心经之末端,又为手太阳小肠经之起点。而手三阴、手三阳经脉,与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之间,又存在着“同气相通”的关系。加之我们训练中,在扳动手指时也尽可能地同时按压相应的足趾,因此,当我们根据祖国医学的经络理论和“阴阳”、“五行”学说,在气功状态下有目的、有规律地扳压指、趾所产生的“脉冲”信息,不仅会比其他任何形式的手指运动能更多地给大脑细胞增加活力,而且还可同时作用于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以及相关的脏腑。“手针”的发现和应用,以及有的人会看“手相”,能用手诊病等,就是基于这一基本原理。

 (二)手指和足趾的下按与上抬,可改变相关经络之气常规下流注的规律。因此,我们有规律地扳压指、趾,就可直接调节人体各经络之气的流量及其速率,从而促进气血的运行,疏通经络,激发、蓄练“内劲”(人体内在的潜能),起到加快练功进程的作用,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经络与脏腑是密切联系的,同时由于“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的关系,故气血运行之流量和传注,随着有规律地扳压指、趾而发生异变。因此,我们通过有目的地扳压指、趾,就可使脏腑气血充足,使病变之组织因得到濡养而得以修复,阴阳平衡。无病者,则可增强肌体的免疫力。这同针灸、推拿等通过刺激四肢末梢而作用于经络、脏腑的机理是一样的。

 (四)“劳官”穴和“涌泉”穴(另还有百会穴)是人体与天地阴阳之气交换的三个主要“通道”或“窗口”中的两个;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十二正经又互相牵连,因此,我们无论扳压哪个指、趾,都可直接影响“劳宫”穴和“涌泉”穴之启闭;而“劳宫”穴和“涌泉”穴之开合,则可进一步强化其在采收和发放“气”的过程中的作用。

 (五)天地是一大磁场,人体是一小磁场,手足又是人体中的小磁场。人体的磁场通常有序性较差,磁场强度较弱,其手上的磁场,一般仅有038高斯左右。而通过我们的特殊训练——有规律地扳压指、趾,因直接反复地切割其磁力线,就可使之逐步成为有序化,使磁场增强。据沈阳军区大连疗养院专家组李梦华测试报告(《中华气功》1987第一期有报道),在学练本功法并受试的69人中,有14人从未练过气功,手上的磁场平均为038高斯,而练本功法12天后,手上的磁场平均提高到113高斯。可见,凡坚持练本功法半年者,其手上的磁场均可达到一般“内气外放”气功师的水平。

 少林气功内劲一指禅是“内气外放”型的功法,它有一整套的“练气”、“养气”、“采气”、“催气”、“聚气”、“放气”的方法,而“扳指法”,则是实现这一目地的手段。我们通过“扳指”,可激发经气的运行,祛病健身;通过“扳指”,可蓄练“内劲”,提高功力;通过“扳指”,则又可调节、控制“内气外放”的流量。它的道理,好比手电筒聚光,又像锁与钥匙的关系一样。通过“扳指法”这一特殊训练的人,在实施“内气外放”为他人导引治病时,无需作任何准备,随时可以“发功”,也可随意控制“气”流量的大小,甚至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因,随意调动相应的经络脏腑之“气”,达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一到无所不到”的高级阶段——融合天地之精气与人体精、气、神、劲互通的奇妙境界。不仅如此,实践证明,通过扳指,还可开聪益智,延缓大脑细胞的衰老。

 起势:继马步站桩10~20分钟后开始扳指

 扳指顺序:1食指;2无名指;3拇指;4小指;5中指。

 扳指要领:两手放平,掌心朝下,手指放松伸直(此时脚趾亦同时放松),屈食指指掌关节(指间关节伸直),慢慢地压下食指;停1~15分钟后,食指慢慢抬至略高于原位后复原。停1~2秒钟后,再用此方法依次扳动其他各指。五指均扳过一次为一遍,如有时间可连续扳3遍或5遍,再继续马步站桩5分钟左右即可做收势收功,或做后面的动功。

 要求:

 1扳指时各指的先后顺序不可颠倒;

 2不可漏扳或多扳;

 3手指压下和抬起的速度要缓慢,以免发生意外;

 4扳指时要尽可能地同时按压相应的脚趾;

 5如发现有头晕现象,不必害怕,做收势休息片刻。喝点热茶即可消失。

 少林功夫五、动功

 动功又称“内劲站桩功”,它是在马步站桩基础上及马步站桩后进行锻炼的桩势。它仍强调动作姿势的准确,并讲究以势运气,以气助力,以力带气,从而达到“气血并练”、“劲气并练”、“表里并练”,使气、力倍增,促进全身经络通畅,气血调和。它主练能量的贮存和释放,增强双手“外气内收”、“内气外放”的功能。

 1双臂揽月

 预备姿势:继马步站桩姿势。

 动作:双手向胸前慢慢揽拢,中指相对,两臂交错,右臂在上,左臂在下,互相干行,相距约1O厘米;掌心朝下,手指成阶梯形;右手“劳宫”穴对准左臂的“曲池”穴,左手的“外劳宫”对准右臂的“少海”穴。揽月5分钟后手指松直,随即两臂向两侧同时缓缓拉开,如同大鹏展翅——谓之“拉气”(图30);略停1~3秒钟,然后再沿原路复原——谓之“进气”。反复做7次。

 要求:不要耸肩缩颈,拇指不得指向胸部。揽月时自然呼吸,拉动时开吸合呼;拉开后,两臂不伸直,两手的“合谷”穴相对。

 功用:通过“劳宫”穴作用于“曲池”和“少海”两穴,使两臂的经气互相渗透,气血贯通,并调节其平衡。而通过两手臂的“拉气”、“进气”,则可疏通手三阴、手三阳经脉。

 2抱球

 预备姿势:继“双臂揽月”后。

 动作:右手在上平“膻中”穴,手心朝下;左手在下平“神阙”穴,翻掌朝上;两手“劳宫”穴相对成抱球状,距身体约10厘米。抱球5分钟后,两手同时缓缓地上下拉开,右手拉至平“百会”穴,左手拉至平“会阴”穴——谓之“拉气”;到位后停1~3秒,再缓缓地合拢——谓之“压气”。停1~3秒钟后再拉……如此反复拉压7遍。

 要求:手势同马步站桩时要求,抱球时右手拇指不得指向胸部,自然呼吸;拉动时开吸合呼。

 功用:两手“劳宫”穴相对在体前成“抱球状”,通过内外感应以强化中焦之气;当两手在胸腹前上下拉动时,则导引三焦之气贯穿带脉并作用在任脉的承浆、天突、膻中、中脘、神阙、关元等穴,调理并强化任脉、冲脉(因其夹行于中脉两侧)和带脉之经气。久练之可促进“心肾相交”、“水火相济”,并可防治月经不调等妇科病及内分泌失调、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3十字手

 预备姿势:继“抱球”后,直立,两手在胸前10厘米处交叉成“十字手”,上缺口平“天突”穴。

 动作:十趾抓地,收腹提气,腿部发力,推动腰、背、肩、臂、十指朝上成立掌,两臂同时用内劲向前推出,将劲气推运至掌根,推到尽头后放松,将手收回胸前。十字手推出时吐气,收回时吸气,一推一收为一遍,做7遍。

 要求:力发于根,自下而上节节贯通。前推时填背,收回时坐背。前推时不要耸肩缩颈,头颈切忌用力,以免血压升高。

 功用:两臂用内劲尽量前推时,背部肌肉、韧带亦受到牵拉,脊髓也随之上升,劲气亦由下而上贯通督脉;放松收回时,劲气仍循督脉而回。这样,一紧一松,久练之则劲气相随,气大力粗,督脉自然通畅。

 4丹凤朝阳

 预备姿势:继“十字手”后,双手成仰掌护腰待发势。

 动作:右手拇指分开,另四指并拢,劲自下而上发于脚跟而贯通至掌指,用内劲向前平推,推到尽头后放松,翻掌向下(图36);向左手方向划弧,在左手上约10厘米处两手“劳宫”穴相对,停2~3秒钟,然后沿原路返回,至手臂伸直时再翻掌向上,收回腰际仍成待发势。右手动作同上,一左一右各做一次为一遍,共做7遍。

 要求:前推时,头颈正直,忌用力,目视前方。动作要节奏分明,不要“拖泥带水”,自然呼吸。

 功用:手前推时,劲气由脏腑而出“内气外放”,经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而达掌指;收手时则“外气内收”,气循原路而回。练此功气的脉冲量很大,久练之则气大力粗。

 5仙人指路

 预备姿势:与“丹凤朝阳”预备姿势同。

 动作:两手拇指分开,另四指并拢;掌、肘、肩运动,均匀地用内劲向前平推,推到尽头后放松,翻掌向下,蓄劲而收回腰际,再恢复原待发势。做7遍。

 要求:推手时劲气的走向是以脚为根,腿推腰,腰推肩,肩推臂,臂推手。推手时呼气,收手时吸气。头颈忌用力,目视前方。

 功用:本桩势将全身的劲气运至双手,经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而发、由“章门”穴而回。外练之不仅可以增强肩、臂、掌、指的劲力,更重要的是加强双手“内气外放”的功能,达到能双手“发气”的目的。

 6力劈华山

 预备姿势:左脚向左横跨一大步,重心在两脚之间;两腕交叉于胸前约10厘米处,指尖朝上。

 动作:手指朝上,用内劲向上举起直插云霄,双臂伸直,同时吸气;用力徐徐朝前下方成弧形劈下。同时呼气;放松,略停1~3秒,双手从裆下直线缓缓向上提至胸前,同时吸气;直腰,两手松直,指尖朝上,恢复预备姿势,同时呼气。做7遍。

 要求:下劈时腿要挺直;劈下后不低头,目视前方。

 功用:本动作劲发于腰部,力运四肢末梢,气走手、足三阴三阳经。久练之则气走全身、百脉通畅。

 注意: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忌用力过猛。

 7海底捞月、怀中抱月

 预备姿势:同“力劈华山”的预备姿势。

 动作:两手掌心朝前,成拉幕状缓缓向左右水平分开,坐腕,用力向两侧平推成“大字桩”,贯气于掌根,同时吸气;松腕,手放平,弯腰,手缓缓下落捞月(海底捞月),屈腕,指尖相对,同时呼气;向上捞起,上身随势而起,直腰屈肘,两臂运动,掌指着力,似抱重物状缓缓端起至胸前(怀中抱月),同时吸气;两手交叉于胸前,同时呼气,恢复预备姿势。反复做7遍。

 要求:弯腰捞月时两腿要挺直,不低头,目视前方;上身随势而起时,要垂肩坠肘,颈部不僵直。

 功用:海底捞月,气贯掌指,蓄劲待发;向上捞起,则锻炼腰背,通手六经脉,并可提升“中气”。故对内脏下垂疾患有一定疗效。

 8霸王举鼎

 预备姿势:继“海底捞月”中的“怀中抱月”势。

 动作:接上式,两手缓缓用力上托至锁骨处放松,前臂内旋,翻掌向上,中指相对,用内劲徐徐上举,腰、腿、臂均用力挺紧勿松,成“举鼎”状,同时吸气;随即两臂放松,向外划弧至与肩平时坐腕,运劲外撑成“大字桩”,停1~3秒钟,再放松,徐徐下落,恢复原势,同时呼气。做7遍。

 要求:上举时臂要挺紧,并保持指端相对;成大字桩时,要收腹挺胸,两腿夹紧,劲往下沉至足心。上肢用多大力,下肢亦用多大劲。

 注:第七、八两节通常在一起练习。

 功用:双手托起上举,则导引气在胸腹中运行,以升举阳气,充养髓海,调理三焦。

 少林功夫六、调气功

 1拉气

 预备姿势:两脚与肩同宽,全身放松,两手在腹前约10厘米处“劳宫”穴相对成“抱球”状;左手在下,平“神阙”穴,掌心朝上;右手在上,掌心朝下,与左手相距约10厘米。

 动作:滚气:左手在里,向内、向上滚动,右手在外,沿左手背向下滚动,滚至右手心向上并与“神阙”穴平,左手心向下,在右手上约10厘米,两“劳宫穴”相对;拉气:左手向左上方,右手向右下方同时缓缓拉开,停1~3秒;压气:两手按原路线缓缓合拢,恢复抱球状。然后再“滚气”、“拉气”、“压气”,要领同上。左右各做一次为一遍,做3~5遍。

 要求:两手成斜对角拉开后要注意保持掌心相对;拉开时吸气,合拢时呼气。

 功用:久练之则手掌“气感”日益增强,蓄积内气,导气至掌指,即能“内气外放”,为他人导引治病。

 2转气

 预备姿势:同“拉气”预备姿势。

 动作:右手心向外、向上,左手心向里、向下一齐翻转,右手向上推成“托天势”,左手向下成“按地势”,两手再用力一下推按到尽头,同时吸气——谓之“顶天立地”或“金刚托天”;向左体侧弯腰,打开气门——谓之“转气”;放松,直腰,右手从右侧向下转,左手在左侧向上转——谓之“八卦圈”,同时呼气;两臂转至与肩平时掌指上翘90°,用力向左右平推,气贯“大陵”穴,同时吸气——谓之“大字桩”;放松,同时呼气,“八卦圈”——右手向下转,左手向上转,成左手托天,右手按地势;向右体侧弯腰——“转气”;再放松,直腰,“八卦圈”——左手向下转,右手向上转,至两臂与肩平,坐腕,掌指上翘90°,左右用力平推成“大字桩”……做3~5遍。

 功用:调整阴阳,练气、练力。久练之自能运气外放,造福人民。

 少林功夫七、收势

 1导气

 动作:接“转气”结束时的“大字桩”势(图52)。前臂外旋,掌心向上,屈肘,手向头前上方划弧,左脚向右脚靠拢,同时吸气;掌心向下,经头前慢慢下落,同时呼气,导气至“涌泉”穴,提手、落手反复做3遍后恢复直立。

 要求:1收势是防偏、纠偏的基本方法,因此,每次练功完毕,都必须认真做好收功导气动作。如选练本功法中的某桩势,在结束时先将左脚收回,手心向上,从两侧提起至与肩平,然后再按上述动作做即可。2两手内收时,手心不可对着耳朵。

 2雷声——压气

 动作:做完收势导气后,左脚向左前方跨出一步,伸出左手,手心朝上,在挥右臂用手猛击左手的同时,舌舐上腭,收腹提气,发出一声短促有力的“咦”字声。随即全身用劲,两脚用力抓地,后腿猛蹬起,瞪眼,直颈,大有怒发冲冠、排山倒海之势,其情形好似战士在演练刺杀中的“跃进刺”一样,表现出一股神威。

 功用:虎有抖毛之威,每次练功完毕,大喊一声“咦”!不仅有先声夺人之感,表示练功完毕还有余力——振奋精神。更重要的是使你的五脏六腑震撼一下,从而避免有气阻、气塞现象留在体内,以防止出偏差。同时,这也是“内练一口气”。

 少林功夫八、坐功

 1平坐式

 平坐于凳上,两脚交叉;起势及其他有关要求同马步站桩一样,在练功中也可做扳指法。

 收势:站起,同七、收势。

 要求:凳子不宜过高或过低,两脚不能悬空;背部不靠椅背;不要意守,无需入静;自然呼吸。

 功用:其作用同马步站桩,惟得气较慢。适合于体弱而无力练站桩者,也适合于坐着看电视等情况下练功。

 2单手合十式

 动作及要求:平坐或盘坐于凳上,两脚交叉;右臂屈肘内收,掌心朝左,拇指对准鼻尖,相距约10厘米,其余四指松直朝上;同时左臂屈肘,前臂与地面平行,五指放松,掌心朝上,其劳宫穴对准右肘尖,成单手合十式。两眼睁开,目视前方,虚领顶颈,舌舐上腭,含胸拔背,自然呼吸。时间不少于30分钟,两手可交换。

 收势:站起,同第七章收势。

 功用:本功主要用于养气、练气。几分钟后,下面一手的掌心可有明显的“气感”,或觉得有股气从肘尖向下面手的劳宫穴压进,手掌可有冷、热、麻、胀之感,甚至有撕裂感。上面手的指尖亦有胀、麻之感。久练可疏通经脉,打开“劳宫”穴,不仅可以养气健身,而且可为“内气外放”打下基础。

 3双手合十式

 动作和要求:平坐或盘坐于凳上,两腿交叉。上身自然松直端正,虚领顶颈,舌舐上腭,两眼睁开,目视前方。两手臂(手心向上)从两侧缓缓地抬起,略过头顶,随后从头面前慢慢地下落至中指约与鼻尖同高处,双手轻轻地合拢于面前,成“双手合十”式。练功时间不少于30分钟。

 收势:两腿分开站起,两脚并拢,两手顺势而下,导气至“涌泉”穴,接着再按第七章收势做。

 功用:本功是练养结合、以养为主的功法。两手相合,则使用两臂之经络、穴位完全相对,从而不仅有利于疏通经络,充养内气,而且还有助于调和气血,平衡阴阳。

 4盘坐式

 动作及要求:两腿交叉,自然盘坐(单盘或双盘皆可)于普通床或炕上(床面铺坐垫,或自做一矮木方凳),臀部可稍垫高一些,上身自然松直端正,虚领顶劲,舌抵上腭,双目睁开,松肩含胸,肘可置于腿上,两手掌心朝上,重叠于腹前,拇指相对或相接,另四指并拢,自然呼吸,深、细、匀、长。时间要30分钟以上。

 功用:本功主要用于养气。室外气候不适时或年老体质虚弱者,均可锻炼此功。

 少林功夫九、卧功

 预备姿势:仰卧,两腿伸直,双臂置于体侧。

 动作及要求:宽衣解带,全身放松。舌抵上腭,双目睁开。两脚交叉。两前臂屈曲,大小臂间夹角大于90°。手势同马步站桩时一样。自然呼吸,深、细、匀、长。练功时间应不少于30分钟。

 收势:两脚分开,双手由两侧向头顶划弧,再沿任脉向下,将气导至“涌泉”穴,反复做3次。不需马上入睡时,可站起来收功,方法同七、收势。

 功用:卧功主要用于养气。室外气候不适时或体质虚弱无力练站桩功者均可进行卧功锻炼。年老体衰、气血两亏者尤为适宜。有失眠现象者,亦可借助卧功诱导入睡,当练至睡意袭来时,可任之睡去。

健身、表演、御敌

二指禅是用两个手指支撑体重,对提高指、腕、臂、腰的力量和协调性非常有好处,强化了手指硬度,用于点穴御敌大有裨益,如果用于表演肯定效果好,因为它技术难度高,轻易在舞台上看不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95146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4
下一篇2023-10-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