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奥运会的小故事

关于奥运会的小故事,第1张

“黑羚羊”魏玛•鲁道夫

魏玛•鲁道夫是一个顽强奋斗、战胜命运的美国女子田径运动员。她1940年6月23日出生在美国田纳西州一个贫苦的黑人家庭,她在刚学会走路的时候染上两次肺炎和一次猩红热之后就卧床不起了,差点丧命,4岁时又患上了小儿麻痹症,走路一瘸一拐,必须要靠支架来支撑。鲁道夫的毅力相当惊人,在家人的帮助下,她经过7年的艰苦努力,通过康复训练和家人的按摩已经恢复到可以正常走路了,11岁那年,她第一次把支架脱掉,打赤脚跟着哥哥们打篮球。后来他开始天天练习跑步,一瘸一拐的左腿居然在锻炼中得到了矫正,身体也因为参加运动而强壮。到了12岁,她已经完全摆脱支架。在1956年第16届墨尔本奥运会的时候,她出现在奥运赛场上,获得了一枚铜牌,那时她才16岁。在4年之后的1960年第17届罗马奥运会上,鲁道夫一口气夺得了100米、200米和4x100米接力3枚金牌,震惊了全世界,被人们称为“黑羚羊”,她既成为了1960年世界最佳运动员,又当选了“奥林匹克**”。“黑羚羊”的故事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能使人战胜一切困难,只要努力就有成功。

罗雪娟扶病夺金

罗雪娟是杭州姑娘,小学一年级时被学校体育老师选中接受蛙泳训练,罗雪娟很刻苦,一直坚持参加每年从4月至10月的训练,每天至少练2个小时,一直练到身体发抖。罗雪娟的父母给了她良好的家庭教育,引导她从小立下大志。罗雪娟没有辜负老师和父母的期望,最终成长为既庄泳、林莉、钱红、杨文意和王晓红“五朵金花”之后的中国游泳队的新****,是中国游泳队在2003年世界游泳锦标赛的3金得主。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前,罗雪娟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好,血液中先天性缺钾,从事剧烈运动容易疲劳,训练时常有缺氧的感觉,甚至会影响到心脏。然而为了祖国的荣誉,她决定再次为国参展,在雅典奥运会女子100米蛙泳决赛中,为中国游泳队夺得了阔别8年之久的奥运游泳金牌。当她再次出现在4x100米混合泳接力赛场并咬牙游完第2棒时,出现了令人揪心的一幕:直到第3棒选手快游到终点时,她仍然表情痛苦地漂浮在泳池里,最后,不得不在教练和志愿者的搀扶下离开赛场。罗雪娟的奥运会金牌含金量非常高,因此它被新华社奥运会报道团评为“雅典奥运会十大中国明星”之一。

1932年第10届洛杉矶奥运会上,美国选手希莉与迪卡里卡逊分获跳高金银牌。两人在共同的训练中曾互相鼓励、互相学习,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领奖台上,两人欢呼拥抱,过后将各自的奖牌对半切开,互换一半再焊接,成为金银各半的奖牌,作为友谊永恒的见证。

奥运冠军王丽萍的成长故事

悉尼奥运会王丽萍为中国田径夺得惟一一枚金牌的振奋人心场面,似乎已经从人们的记忆中逐渐淡出,采访全国竞走锦标赛,感受最深的是丹东历史上第一位奥运会冠军在当地群众中的影响,市民们无一不为丹东拥有这位竞走冠军而感到骄傲。昨天下午,丹东市体委姜亦德主任向记者讲述了王丽萍成长中鲜为人知的故事。

王丽萍1976年生于凤城市农村,母亲是位纯朴农民,全家的生活支出仅靠在凤城市一家煤矿烟叶收购站工作的父亲维持,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从小王丽萍就有着运动天赋,学校每次举行运动会,总是拿个第一。1989年6月,王丽萍被凤城市体校选中,并改学竞走。

第二年,赵世梁向当时中国竞走界著名教练王魁推荐了王丽萍,将其调入辽宁队试训。由于王丽萍训练中特别能吃苦,所以王魁留下了这位瘦弱的小姑娘,还当即奖给她一套运动服,一双运动鞋。从此,王丽萍和陈跃玲、王妍、刘宏宇等人成为同门师姐妹。王丽萍肠胃不好,运动量一大就要呕吐,可是好成绩必须伴随大运动量训练,于是训练场上,王丽萍常常吐得只剩黄胆水可吐了,连王魁教练都不忍再看下去。

1996年,王丽萍险些结束了她的竞走生涯。当时,正值亚特兰大奥运会前夕,全国竞走好手聚集在云南进行奥运选拔赛。训练中,王丽萍膝伤复发,愈来愈重,开始还能勉强训练,到后来走一步都钻心地痛。医生告诉王丽萍,必须立即放弃竞走,王丽萍只得回到了家乡进行休养。两个月后,王丽萍带着稍稍缓解的伤痛,又重新站到了训练场上,咬着牙重新开始训练。

凭着顽强的毅力,王丽萍终于战胜了伤病,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1999年世界杯前国内进行了一次预选赛,在包括刘宏宇、王妍等众多好手的“夹击”中,王丽萍走出了第2名的成绩。悉尼奥运会,王丽萍并不在正选名单中,她要通过选拔赛获得奥运会的参赛权。

第一站、第二站选拔赛,王丽萍连续两个第一。最后一站在大连旅顺,比赛前4天,王丽萍膝伤复发,她的教练急忙从哈尔滨请来专家,为她进行理疗。两天后,比赛开始前,王丽萍惊喜地发现膝盖不痛了。20公里下来,王丽萍又是冠军。凭着三次选拔赛冠军头衔,“名不见经传”的王丽萍搭上了去悉尼的末班车。

马拉松选手巴尔蒂尼——从奶牛场跑出的奥运冠军

有人否认,雅典是一个创造神话的圣地。但很多人都没有想到,在本届奥运会最后一项引人关注的压轴戏男子马拉松比赛中,第一个跑进第一届奥运会开幕式场地、雅典帕纳西奈科体育场并第一个冲过终点夺冠的,不是来自肯尼亚的男子马拉松世界纪录保持者特加特和在这个项目强大的非洲选手,而是许多人并不熟悉的意大利的斯特法诺·巴尔蒂尼。

然而,了解田径的人都知道,巴尔蒂尼并非“外星人”,而是一位在近几年非洲选手基本垄断世界长跑及马拉松比赛的潮流下,惟一一位能不停地在世锦赛和世界几大著名马拉松赛上与之抗衡并取得好成绩的白人马拉松选手。因此,赛前意大利人就已经把这枚宝贵的金牌“偷偷地”计在自己的账下。

生于意大利布斯特诺沃一个奶牛场的巴尔蒂尼拥有非常好的马拉松天赋和成绩,在他的带领下,意大利人在男子马拉松项目上,成绩仅次于非洲强国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

巴尔蒂尼的马拉松生涯是从1995年10月的意大利威尼斯比赛开始的,当时他以2小时11分01秒的成绩获得了第11名,一年后他便在帕尔马举行的世界半程马拉松赛上赢得了冠军。但他取得重大突破是在1997年的著名英国伦敦马拉松赛上,他不仅以2小时07分57秒的成绩创造了他的第一个意大利全国纪录,而且还排在葡萄牙的平托之后获得亚军,让赛事的组织者惊奇不已。

继1998年获得了欧洲田径锦标赛马拉松冠军后,巴尔蒂尼又先后在2001年加拿大埃德蒙顿和2003年法国巴黎田径世锦赛上两次获得该项的铜牌。对巴尔蒂尼来说,今年的雅典奥运会是他运动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4年前的悉尼奥运会上,他因臂肌受伤而不得不放弃了那次赢得奖牌的机会。那段痛苦的经历至今让巴尔蒂尼难忘,但却使他变得更坚强。

巴尔蒂尼和教练每年冬天都要到纳米比亚的高原训练,而每次从高原下来他的成绩都很好。今年的雅典奥运会马拉松比赛是在公元前490年希腊英雄菲利比德斯跑到雅典报告胜利喜讯的原马拉松线路上进行,丘陵和小山很多,加上8月的雅典气温炎热,对运动员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但巴尔蒂尼为此做了充分的心理和其他方面的准备。果然,巴尔蒂尼在比赛进行到第35公里时开始赶超领先的巴西选手利马,最终不负众望,继汉城奥运会博尔丁之后,巴尔蒂尼成为第2位赢得这枚奥运会金牌的意大利人。

当巴尔蒂尼头戴橄榄枝花环站在奥林匹克体育场的冠军领奖台上,在全世界数十亿观众的注目下接受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授予的金牌时,他成了意大利的英雄。

(3)刘翔拥有无限青春

五年前,两位16岁的少年一起入选了上海体工队:一个叫阿发,主攻项目400米;一个叫刘翔,主攻项目是110米栏。

按照两人一间寝室的标准,阿发和刘翔成了室友,朝夕相处一年整。

“他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我觉得努力是必须的,但天赋也非常重要。要换成我,就是一天24小时不停地练,也没用。”回忆那段和刘翔在一起的场景,阿发有些支吾了:“实在是想不起来了,那已经是很早以前的事了……”

他这个人很爱干净

刘翔很爱干净,衣服和鞋子从来都是一尘不染。在寝室里,他对他的生活用品布置得也是非常整洁。床上的布置从来是整整齐齐,鞋子也是一顺溜地排列在床下。就连墙上有什么不顺他眼的斑迹,他都会拿出学校里发的体育海报贴上去,还说全当是给寝室来一次简单装修。

一有空,刘翔就主动整理寝室,我也跟着一起收拾。也正是因此,我们的寝室还被院里评上了“文明寝室”。

我俩都不喜欢闹猛。没什么事情,我们也会呆在寝室里:翻翻课本,看看杂志,听听音乐……不过学习这方面,他是比我好,特别是英文。别的不说,那些我都不知道唱些啥的英文歌曲,他听个几遍,居然就可以很顺溜地唱上两句。

他总说舒淇很漂亮

“凉风有信,秋月无边,亏我思娇的情绪,好比度日如年,虽然我不是玉树临风,英俊潇洒,但我有广阔的胸襟同强劲的臂弯……”

这是张卫健扮演的韦小宝说的一段台词,在年轻人中曾经很流行,也成了刘翔很长一段时间里的口头禅。有时候,他一天要说上十几遍。

在我印象中,刘翔最喜欢舒淇。每当电视里出现舒淇的广告时,刘翔都要狠狠赞叹一番:“舒淇真是漂亮,那皮肤真是好!……”后来,只要看到有舒淇的海报和广告贴画,他都要驻足赞叹一会儿。

青春痘让他愁眉苦脸

说到刘翔赞叹舒淇皮肤好,那就不能不说刘翔的脸了。那时候,他脸上几乎是长满了青春痘。

为此,他还去了趟六院,配了很多外用的药水。然后,他每天对着镜子,小心翼翼地往脸上涂药水,一脸愁眉苦脸的样子。

当然,刘翔真正在意的是比赛。一次,他去西安参加一次全国比赛,结果他在比赛中摔了一跤,拿了一个第八。回到上海,他很自责地告诉我:“这回丢脸丢大了,我的目标是冠军。”

(4) 为中国台北拿首金 陈诗欣

雅典法里罗奥林匹克跆拳道馆响起排山倒海的欢呼。

赛场上,陈诗欣已经泪流满面。

这一枚中国台北的首枚奥运金牌,迟到了四年。

在跆拳道馆里出生的陈诗欣,五岁开始就练跆拳道。在台北开道馆授课的父亲帮助下,1994年年仅十四岁的陈诗欣就在世界杯上勇夺冠军。同时,由于她在赛场上的出色表现,还获得了最佳选手奖。

1996年巴西世界杯,陈诗欣再次轻松夺冠。但拿下第二枚金牌后,她的心情起了很大变化。“没有喜悦,也觉得没有挑战性,世界冠军的头衔对于当年只有十六岁的我来得太容易,”陈诗欣回忆说。

在台湾,管理部门对世界冠军设有体育奖金,两个世界冠军的头衔,让小小年纪的陈诗欣已经有了上百万元的收入。从小在道馆长大,一直在训练和比赛中生活的她,思想也发生了变化。

“当时我只是想着怎样不必靠跆拳道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我想脱下道服,要离开,一定要离开,”陈诗欣说。

在当时“男友”的支持下,陈诗欣在巴西世界杯后离家出走,两人双双赴台中打工。一时的任性、叛逆、盲目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念头,让她的生活陷入两年多的挣扎。

在离家的那段日子里,未成年的陈诗欣当过电玩店小妹,做过传销,也摆过地摊,尝过人生种种酸甜苦辣。同时,由于到处奔波,经常熬夜,陈诗欣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练跆拳道时充沛的体能不见了,有一度经常感冒、发烧。

“其实每当在外受到伤害时,都很想回家,亦曾鼓起勇气走到家门口,但是无法突破心结走进去,因为我知道父母亲及家人对我的失望及绝望……”

1999年,倔强和爱面子的陈诗欣,在挣扎了半年后,选择在3月18日父亲陈伟雄生日那天,带着一个蛋糕回到家中。家人用温暖的怀抱和喜悦的泪水洗去了她两年多满身的尘埃和伤痛。

同年五月,陈诗欣报考台北体院被录取,也重新穿上道服进行训练。浪费了三年的时间,重回道场的她练得很苦,也很艰难。

2000年悉尼奥运会,因为她此前三年没有比赛成绩,因此未能代表中国台北队参赛。“我只能在电视和报纸上关心队友的表现,我很不甘心。如果不是因为自己的任性,我应该在奥运的赛场上……”

2001年在日本举行的东亚运动会上,陈诗欣东山再起,夺得复出后首枚金牌。接着,在越南世界杯和2002年釜山亚运会上,她又连续夺冠。

但在接下来的2003年世锦赛上,陈诗欣输得很惨。关键时刻,台北体院生理实验室的徐台阁博士及时拉了她一把。此后,徐博士一直从运动生理的角度,为陈诗欣和她的队友开处方调整,对她的体重、体能、肌力进行全方位的调理和提高。

经过生理调整和技术特训,陈诗欣在奥运会亚洲区选拔赛上获得冠军,终于顺利地拿到了奥运入场券。

于是,就有了26日晚雅典法里罗奥林匹克跆拳道馆排山倒海的欢呼声。

陈诗欣说:“在比赛中,我一直觉得,我最大的对手就是自己。只要战胜了自己,我就能赢得这枚意义重大的金牌。”

这个一度叛逆的女子,终于为自己、为中国台北迎来了这枚迟到的金牌。

(5) 死也要死在举重台上——唐功红讲述夺冠背后的故

——唐功红讲述夺冠背后的故事

记者 应强 汪东

“拼了,你随意去举,举起举不起都是英雄,死也要死在举重台上”,21日上举重台前教练对她说的话仿佛至今还响在唐功红的耳边。

24日,夺得中国参加冬季和夏季奥运会以来第100枚金牌的山东姑娘唐功红和中国举

重队女队副总教练马文辉来到雅典奥运会新闻中心新华社雅典报道团团部接受了采访,并讲述了她在夺得金牌前后的情况。

“当时我比较紧张一些,我们教练跟我讲,不要想得太多,你随便去举,你举起举不起都是英雄,死也要死在举重台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举就可以了,其它后果责任都在他身上,”唐功红对那天的情景历历在目。

当时唐功红抓举比赛发挥不理想,挺举比赛韩国选手张美兰举起了1725公斤,把唐功红逼上了绝境,只剩最后一次机会的唐功红必须举起1825公斤才能夺冠。

“作为一个教练员不能说得过多,当时的情况大家都知道,那是相当紧张的。最后一把我就摸着她头说,看着我眼睛,现在是该爆发的时候了,举好举不好,教练不能说什么,领导也不能说什么,但是我们拼了,死也要死在比赛台上,”马文辉说。

“比赛前一天晚上我们也做了这种准备,这场比赛是一场恶战。我们开会到夜里12点,团部又打电话让所有教练员全部都到团部去,研究唐功红的战术,研究了一个半小时,回去继续研究,一直到凌晨4点多。所以唐功红这块金牌,我们安排得非常细,领导亲自给我们布置战法,所以这块金牌很大程度上是受益于团部。开始时候不愿意跟队员说这些事,怕给队员增加压力,”马文辉将夺冠背后的秘密和盘托出。

“我后来就想拼吧,既然教练都说了,也就没有什么压力和包袱了,最后就拼吧,”唐功红一拼就增加了10公斤。她最后成功了,举起了182.5公斤重的杠铃,打破了挺举和总成绩的世界纪录,并为中国夺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枚金牌——第100枚金牌。

(6) 奥运冠军柳承敏是个乒乓球神童

国运动员柳承敏23日在雅典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单打决赛中以4:2战胜中国运动员王皓,获得冠军,成为继韩国刘南奎、瑞典瓦尔德内尔、中国刘国梁和孔令辉之后第五位夺得奥运会乒乓球男单金牌的运动员。

柳承敏生于1985年8月5日,祖籍汉城,家住仁川市江华岛。柳承敏自幼迷恋乒乓球运动,很早就表现出乒乓球天赋,被称为“乒乓神童”。1997年,年仅15岁、正在上初中三年级的柳承敏成为最年少的韩国国家乒乓球队队员。

2000年9月,初出茅庐的柳承敏参加了悉尼奥运会,因缺乏经验而在男单第一轮便惨遭淘汰。好在他与师哥李哲承配对,在男子双打比赛中闯进半决赛,并最终获得第四名。

翌年,柳承敏高中毕业后,两个乒乓球俱乐部争夺这位天才少年。由于柳承敏在两个俱乐部注册,有1年多时间未能专心练球。最后,韩国乒乓球协会出面调停,柳承敏最终归属三星生命俱乐部。在那里,柳承敏的乒乓球球技得到明显长进。

自2002年起,柳承敏在一系列国际大赛中开始显露锋芒。在釜山亚运会上,柳承敏获得男子双打冠军。在去年的中国乒乓球公开赛上,柳承敏获男单亚军。今年,柳承敏在埃及公开赛和美国公开赛上两度获男子单打冠军,在国际乒联世界排名榜上升至第三位。

在雅典奥运会来临之际,柳承敏的腰部扭伤,休息一个星期后参赛,身体状况没有得到全部恢复。在男单决赛中,柳承敏面对的是国际乒联排名第四的中国新锐王皓。论战绩,此前王皓6战全胜,柳承敏几无获胜可能。尽管如此,柳承敏削发明志,决意一搏。比赛中,柳承敏也感到些许紧张,但他放手对决,最终赢得胜利。

柳承敏奥运夺冠,在韩国奥运史上写下了光彩的一笔。在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上,韩国运动员刘男奎夺得男子单打冠军,玄静和、梁英子摘取女子双打金牌。自那以后,韩国运动员在三届奥运会上均与金牌无缘。赛后,柳承敏表示,希望他此次夺得雅典奥运会金牌能使韩国乒乓球重新崛起。

你也可以去http://wwwsdxiazaicn查询

  中国乒乓球运动竞技水平在世界最高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

  ①有运动员自身的努力;

  ②有每个层次教练员的培养;

  ③有各级体育组织的努力办学;

  ④有各级政府体育部门的财政投入支持,运动员的各项费用国家全包揽下来,退役的优秀运动员国家给予很好的工作安排;

  ⑤有国家体育部门的政策引导,而且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从“娃娃抓起”;

  到现在已经有几十年的雄厚基础,形成庞大的爱好乒乓球运动的队伍,被称之为“全球”。

  这是中国体制造就的强大乒乓球运动优势。过去中国乒乓球专业队伍的三级网络(地市级体校、省市级专业体校、省专业队)是最主要的基础,从“娃娃'开始就为国家一队、二队、青年队、解放军个兵种专业队输送了大量青少年人才,也为国家体育院校乒乓球专业输送了大量的教练、裁判、组织竞赛人才。这虽都是过去的事,但留下了“如何培养一名世界最好的乒乓球高手和如何取得世界团体冠军”的宝贵经验。

  现在各省专业队主要靠国有大型企业的经济实力组织俱乐部作支撑,为专业乒乓球运动员提供日常训练条件和发展机会做保障,反过来企业依靠专业运动员,以俱乐部的形式,获取球市的各种收入,用市场经济的方法促进“双赢”目标。但国家队这一块,仍是由国家提供保障为主。

  现在专业队打球的人吃的仍是“皇粮”,过去是依靠国家各级财政,现在等于交给了国有企业,过去打球不盈利,现在打球需要盈利来维持俱乐部的进一步运转,有了淘汰更新机制。但有一点,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联手办的专业乒乓球体校或大专学院仍摆脱不了国家各级财政的支持,即使是各省俱乐部也摆脱不了国有企业的依靠。

  外国就完全不是中国这种情况了,俱乐部都是私人办的,平时没有国家的任何支持,完全靠私人俱乐部通过形成球市来挣钱,首先要赢球,打的有水平才有人看,有人看才能养活俱乐部,俱乐部才能有钱付给你高报酬。我国许多优秀运动员在外国打球当陪练多年,有的赚了不少钱,最后的结果还是回国当教练。这里面有许多复杂因素,还是安稳和发展前途问题。许多国家对乒乓球这个项目不如像足球、篮球、网球等体育项目那样重视,更不不如中国的重视程度,从发展前景看,还是在中国能发挥这些人才的作用。

  如果中国的这种举国体制一变,国家各级财政和国有企业都对专业队“断奶”,让他们单纯靠市场去开拓去拼搏养活自己发展自己的话,可能有一大批人员会改行,总体乒乓球水平自然会逐渐下降。

  现在打乒乓球的热情不如已前旺了,在发达地区,许多小朋友选择体育项目选择乒乓球的逐渐减少,各个城市的球馆经营状况随着房地产价格的昂贵也很难经营维持。据调查,许多球馆难经营的原因很多,许多公益设施的地方打球是不要钱的,国家企事业学校单位都有自己的球台场地。就拿广东珠三角发达地区来说,不少家庭、私企都有条件很好的场地。现在有个现象,六七八十年代的大部分老球迷,是众多乒乓球爱好者中的中坚力量,但有不少人打球是从没花过钱的,现在你让他们这批人每天花钱打球,他们不会接受。他们会玩其他不要钱的体育项目。所以在中国搞乒乓球市场化是有难度的。

  其实打球就是为了健身,以球会友,只是一种自然简单方便的交往方式,而不是主要目的。打球就是打球,就是娱乐,就是锻炼身体。水平高的人可以通过球市规则去挣钱。中国过去给人的印象就是,那些尖子运动员从当教练开始,当主教练、总教练、乒羽中心副主任、主任、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王励勤现在当了上海乒羽中心副主任等。因此为国家荣誉有贡献的少数人打球打好了,思想品德也好,组织能力也强的,还是有当官希望的。不过这绝对是极少数的人。

目前中国男乒的势力格局非常清晰:科龙绝代双骄,许昕日暮岁老,小胖还未霸道。因此,若一定要挑出一个眼下的唯一一哥,那只能在马龙和张继科之间选择。而以里约奥运会为分割线,张继科和马龙分领着两个时代,他们已经完成了旗纛的交接——里约奥运会之前,张继科是一哥;里约奥运会之后,马龙是一哥——而属于樊振东的一哥时代,最早也得在东京奥运会时分方能来到。

为什么说马龙是一哥?我们可以从以下个方面来逐一审视:

1、实力

马龙号称“六边形战士”、“地表最强”,目前已基本不存在技术短板。马龙的打法狂暴而稳定、犀利又连绵,正手霸道、反手玄妙,近台周谨、远台磅礴,台内细腻、出台强悍,攻击无解、防守严密,步伐灵活、力量雄浑……其实已经无须逐一罗列马龙所获得的那些奖项,他的现行实力,就是国乒阵营中最高最强的,把持“一哥”头衔绝对实至名归。

2、自律

马龙在生活和训练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自律。他不酗酒、不吸烟、不逛夜店、不迷游戏,除了球馆和力量房,他很少光顾其它场所。即使是在自己名声大噪、号召力如日中天之际,马龙也没有过多的参与电视节目。他用一种近乎奢侈的低调,诠释着自己对事业的热爱以及对热爱他的人们的尊重。

一名“一哥”应有的正向榜样作用,在马龙身上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3、亲和

马龙在赛场上看似高冷,可是一但解除比赛状态后,马龙立刻会释放出无边无际的亲和力。无论是在队友、教练还是球迷和媒体面前,马龙都没端过架子,更没摆过傲谱。他待人和善,彬彬有礼,他进退有度,谦逊得体。有时候,甚至还会不自觉的流露出与“可爱”和“呆萌”有关的本色气质神情。

一哥并非就应该是高高在上的孤冷姿态,也不一定非得有一付拒人千里之外的冰霜面孔,马龙所代言的一哥,不耍酷范儿,不走傲娇路,是真正的人间神。

4、洁身

马龙没有负面新闻,这让他成为国乒历代一哥中的罕见物种。无论是在情感上,还是在道德上,无论是在社会规范上,还是在业内规则里,马龙都始终如一的在正直、真诚、五讲四美的轨道内前进。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马龙在名利双收的状态下能守住本心、能不失本真、能恬淡平和、能不骄不躁,委实难得。这也令他的一哥地位,更加令人信服

没有练习的要不你看哈这个!

200896星期六

周一至周日出版

第1631期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商报在线 | 北京商网

京报集团主办

首页|头条|重磅|人物||政经|产经|商经|深度|财经·上市公司|财经·金融市场|国际

投资|区域|文化创意|汽车|全奥运|动漫|IT|楼市|商业|家居|收藏|名人堂|时尚|商旅|特刊|成才(停)

站内检索

--------------------------------------------------------------------------------

商报文化

商报动态

商报简介

全奥运 您的位置: 首页 -> 全奥运

王涛:一生都将围绕着乒乓球

--------------------------------------------------------------------------------

文章出处: 全奥运 作者: 王漪 发布时间: 2008-1-15

尽管当年王涛和吕林拿过世界上所有乒乓球双打比赛的冠军,但在退役多年后,他仍有时会想起自己的“男单之憾”。谈起往事,语气已显得很轻松。作为八一乒乓球队教练,看着爱徒王皓,他便感到虽然自己已不再是赛场上的焦点,但正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着自己的运动生命。

音乐世家的“乒乓男孩”

1967年王涛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文艺家庭,望着这个浓眉大眼的儿子,父母希望他也能从事这条道路。于是他开始在大人的安排下学习拉小提琴,但后来用他自己的话说“可惜手指太短,只好放弃”。偶然间,父亲发现活泼好动的他很适合练习打乒乓球,于是4岁时便开始对他进行乒乓启蒙训练。很快在那个火热的乒乓球年代里,家人纷纷都变成了他的手下败将,一个未来冠军的“天赋”便开始显露。

少年时就开始从事体育运动,因此总会在过了起步阶段之后出现抵触情绪,王涛也不例外。练了两年后,总是重复那些动作,他开始感觉枯燥,心里总是想着乒乓球以外的世界。而后父亲给他讲述的那些世界乒乓球名将的故事,才开始让他对这项运动真正向往。特别是到少体校跟随王熙添教练训练,他培养了王涛这些小队员的自我约束力。慢慢地,好胜心强的王涛那颗爱玩的心开始转向球台。

在练习乒乓球8年后,从小崇拜军人的王涛在听说解放军基建工程兵体工队在北京征兵时,便和两名球员一同报了名。但命运似乎就是这样,当感到自己离梦想越来越近时,突如其来的一切却让你觉得那可能只是一场梦。王涛刚在基建工程兵练了一年半,队伍便解散了。

那时八一体工队没有少年班,北京队又认为他个子矮,如果回到学校上学,时间上也晚了一年多。回想起来,他好像没有退路,当时惟一的选择只有去新疆训练。那段时间,由于年龄小,他跟着女队训练,但却一点也不敢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因为他知道自己要用实力打回北京。一年后,八一队通知他进京集训3个月,不久他便和队友合作夺得了全国少年团体比赛的季军。

虽然没有夺得冠军,但王涛的精彩表现已让许多人注意到了他。比赛结束后他回到新疆,加倍努力,以便更快地证明自己的实力。虚心请教、坚持长跑、用双杠增强臂力,他想尽一切办法提高成绩。于是自己几年前的心愿在1983年实现,八一队发下调令,王涛离开新疆,终于回到北京。

后来的事就像我们知道的那样,1988年他进入中国乒乓球国家队,人们也逐渐看到这个圆乎乎的运动员经常和一个瘦高个子一起合作,拿下各种大赛上的双打冠军。

双打冠军的男单之憾

进入国家队3年后,令所有运动员为之向往的奥运会随之来临。在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上,我国共获得了16枚金牌,王涛和吕林的那枚男子双打金牌便在其中。他们在苦战5局拿下冠军后,那些前前后后所发生的故事才慢慢被人们了解。

在那一年的奥运会之前,中国乒乓球队来到扬州集训,几天后王涛便觉得身体有些不适,高烧和疼痛让他不得不停止训练。但“奥运会”这三个字却一直在他脑子里转。他不敢彻底放松,于是便躺在床上看各种技术录像。“不动手就多动脑”是他当时的想法,做梦时也全是比赛时的画面。直到启程前的一周,他才开始恢复训练,简单的训练比赛都被他当成是正式比赛。躺了几天的他恨不得把身上所有的力气都通过那条手臂传递给自己的球拍。而此时教练组一直在犹豫是否派吕林参赛,继续和王涛搭档。最后还是蔡振华拍板,认可了这一高一矮的组合。

这对中国组合一路拼杀,最终在决赛中与德国前世界冠军罗斯科普夫和费茨内尔碰面。虽然最终他们赢得比赛,但过程却异常得紧张激烈。直到现在,许多人回想起那场比赛中的一幕幕,仍会觉得惊心动魄。

一开局,二人似乎还没有进入状态,打得并不顺,比分一直落后。15比20让人们觉得大局已定。但他俩却好像突然清醒,长拉短吊,最后以26比24反超取胜。第二局很像第一局,只不过最后是德国选手反超,扳回一局。第三局最为牵动人心,比分交替上升。由于乒乓球馆里的观众大部分都是德国人,他们吹哨、唱歌、叫喊,各种杂音冲进王涛、吕林的耳朵。但好在在国内集训时,他们便预料到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因此曾专门在训练时把录音机开到最大音量,加强自己的抗干扰能力,在这一局获胜就是最好的证明。第四局,对方胜。决胜局,双方打得难分难解,打至10平以后,王涛、吕林不是发球抢攻就是在网前放小球,德国人沉不住气了,开始频繁失误。当赢得最后一分时,这对老搭档紧紧拥抱在一起。

蔡振华也激动地冲进场内,泪水模糊了王涛的眼睛,他说那是他第一次在大庭广众之下落泪,因为想起生病后只剩一周训练时间时的紧迫,也想起自己多年来的辛苦。

自从1991年和刘伟夺得混双世界冠军后,王涛便获得了所有乒乓球大赛的双打冠军,男双、混双,他和搭档不断地站在第一的位置上。但单打金牌却一直没有来到他的身边。谈到遗憾,他对记者说:“遗憾是每个运动员必须的,没有人的运动生涯是完美的。”

永远不会做商人

作为八一乒乓球队队长和男队主教练,现在王涛经常是和王皓一同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当王皓在12岁那年初来八一队时,还是运动员的王涛看了一眼便觉得他的确是块练乒乓球的料。他说:“王皓调皮,有股机灵劲,适合打乒乓球,老实人不适合搞体育运动。”这不禁让自己想起王涛让所有球迷为之感动的“擦边球”,每当在裁判已经判定自己得分的情况下,王涛依然依据事实,指出对方击打过来的球是擦边球,坚持要求为对方增加一分。这在一些人看来显然有点太过老实,但王涛却笑着说:“这不是老实,这是一个体育运动员的职业道德。”

但事实上,王涛终归是老实的,从运动员到教练,没有任何出人意料的地方,转身得朴素而低调。而取得的成绩却获得了众人对他的认可。在他的带领下,八一队在2006年全国乒乓球锦标赛上战胜了上海队,王涛作为教练第一次带领八一队拿到了全国冠军。而对于2007年,王涛更是感到很满意,全国锦标赛的男团冠军、王皓的单打冠军,双打第二名和混双第三名让教练席上的王涛在征战多年的同一赛场上体会到了另一种胜利。

对于爱徒王皓,在王涛的嘴里,这个现今世界排名第一的男孩在这一年里更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亚锦赛团体冠军和单打冠军,世界杯的团体冠军和单打冠军,还有瑞典公开赛、中国公开赛冠军、大王者杯单打冠军……这让王涛笑在嘴边,美在心里。

“王皓越来越成熟,正处在上升状态,如果要拿下奥运会男单冠军,当然更好了。”再次说起男单,王涛表示,如果王皓能拿下自己没拿过的项目,尤其是奥运会男单金牌,那么自己自然也将会非常高兴。

队长的忙碌工作让他还肩负着很多的行政工作,经常出差让他如做运动员时一样很难照顾到家庭。说到这,王涛的声音显得有些低沉:“很少顾家,更多的就是有时间打个电话。”

“有没有考虑到从商呢?”一直待在运动队的王涛面对这个显得很干脆:“从没有想过,既然选择了从事这项运动,我觉得我就应该一直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不喜欢妥协和做出决定后就不轻易改变的性格让王涛认为自己会一直坐在场边,带领一批又一批的小队员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运动之路。

对话

我从不去关注别人的做法

《全奥运》:科技因素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体育运动,比如乒乓球中的胶水和粘板,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王涛:很正常。这个发展是好的,可以增加运动过程中的刺激感,加大观众对比赛的关注程度,对于运动员则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

《全奥运》:怎么看待一些运动员频繁出席商业活动或者是进入演艺圈?

王涛:我从不关注别人的做法,现在和过去不一样,但我觉得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也是正常现象。

《全奥运》:作为教练,如何树立自己的威信?

王涛:自己毕竟拿过那么多的冠军,那些队员也都挺佩服我。

《全奥运》:平时通过什么方式健身?

王涛:几乎没有时间,一般就是和队员在场上打打球。

《全奥运》:2008年奥运会时,自己会出现在哪里?

王涛:应该是在现场演播室里为大家解说乒乓球比赛。

共1页 当前第1页 1

--------------------------------------------------------------------------------

商报博客

合作伙伴

广告客户

北京移动 阿里巴巴 中复电讯 奇瑞汽车 稻香村 北京汽修 苏宁电器 华润置地

一汽丰田 广州本田 东风雪铁龙 居然之家 同仁堂 西单商场 全聚德 伊利集团

富力地产 家和家美 集美家居 安利 九华山庄 中石化 康师傅 新世纪日航酒店

法律声明 | 网站广告 | 友情链接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 集团链接

优酷本网站所有内容属《北京商报》社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商报总机:010-84285566 网站热线:010-84277821 技术支持:GOMYE

商报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21号 邮编:100013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5023179

乒乓球业余和专业之间的差别还是很明显的,的确是一出手就能判断是否是专业的。甚至夸张一点来说,从一个人站过去球台的准备动作或者握拍方式就已经知道那个人是不是专业的,为什么这么说?

1先说握拍方式,最明显的是直拍的握法,目前的直拍握法大概分为大钳式和小钳式,而目前流行的是以许昕为代表的大钳式握拍,拇指跟食指分得比较开,钳住拍肩,背后是把手指并拢顶着球拍,这样的握法更有利于施展直拍横打,由于这种握法比较固定,是几乎不可能使用出推挡技术的,正是因为这样,才让直拍的反手技术更具有进攻性。如果是小钳式握拍,这种握拍背后的手指一般是蜷缩状态,手腕更加灵活,能使用推挡也可以使用直拍横打,但是由于背后手指呈蜷缩状态,使用直拍横打的时候难以发挥其威力,以摩擦加转为主,进攻性一般,不过推挡技术特别灵活。

如果一位球友的握拍是这两种中的其中一种,那从握拍上倒是分不清是否是专业的,如果是其他的自创握法,比如背后三个手指岔开死死顶住球拍,从背后的套胶都能看到清清楚楚的三个手指印,或者背后手指一个或者两个来顶着拍,甚至其他情况,这些自创的握拍方式都是业余球友常见的问题。

至于横拍的握拍情况就分为深握浅握,顾名思义,深握就是虎口顶着横拍拍肩,手腕相对固定,而浅握就是虎口距离拍肩还有一定的距离,手腕相对放松。常见的横拍错误握法就是背后用两个手指顶拍或者背后不用手指顶拍。这就是可以从握拍上区分是不是专业的办法。

2就是靠近球台的准备姿势,除了看握拍,第二个就是看准备动作,即使再业余的球友握拍正确也是占绝大多数的,那么可以通过他的准备姿势判断。如果他的准备姿势是站中球台的,然后挺着腰的,那么这种毫无疑问,绝对是业余球友。如果是站位是中路偏反手(右手持拍),还是弯腰屈膝,双眼盯球,对方发球后能够及时判断并作出正确的处理方式,那么这种球友可以说是挺专业的了。

3出手瞬间,为什么说出手瞬间就能判断出来是否专业呢?首先要知道专业之所以是专业,跟业余就有很大的区别,除了上面说的握拍和准备姿势之外,还有意识,预判能力,步伐等。

比如就说处理台内下旋球,专业的处理方式第一选择可能是拧拉,而业余的处理方式是回搓,有些业余的可能也想拧拉,但无奈步伐不到位甚至是不懂步伐,只有手上动作也是徒劳。再比如说,处理对方的拉球,专业的处理方式会是快带,甚至是反拉,因为专业的反应能力更快,预判更准,所以能更好的处理,如果是业余球友,面对对方拉球,第一反应就是防守,因为对于这种来球,业余基本上没有意识去进攻,一般都是采取防守,甚至是造成单方面挨打的情况,所以从这出手的瞬间几乎就能判断出是否专业了。

很多球迷总会问业余和专业的区别,也总有人会回答“不就是一个练得少,一个练得多么,练得多了自然就是专业了,你难得打一次球,那就是业余”。听起来似乎也是有道理的,毕竟技巧性的运动都在于孰能生巧。但是事实上,还真不是练得多,就一定是专业的,有人打了可能有几十年的球,水平仍然停留在几十年前,只是在这几十年里他打过的套路可能更加熟练,一旦变换套路,就会捉襟见肘,那么专业和业余到底差在哪里?主要就是三方面。

专项技术

专业队的球员 ,很小的时候就在教练的指导下,如复一日地练习每一种技术,从正手攻球,反手攻球,搓球,发球,加转弧圈,前冲弧圈等等,每项技术从球的接发、相持的技巧,再到力量的训练,都是需要一点点的过关,就像学习一样,都要从最基本的汉语拼音一点点学起,一点点积累;

而业余选手 对乒乓球技术的选择,可能就很支离破碎了,拿起拍子,想的练得更多的就是能把球打过网就行了,尽量能连续点,平时,见到别人哪一招厉害点,就去学习下,学习也是蜻蜓点水,只是皮毛而已,质量是很难有质的变化,即使有人会下点功夫,去请教个别师傅,单独练习,也很难坚持下去。所以从单个技术上来说,业余就差了专业一大步。

综合技术

专业队可能跟业余球员最大的区别就是综合能力的练习培养。单项技术,也许在某项动作上,业余地也能练习的相差无几,只要有恒心,下苦功夫,但是综合技术,真的就会差很多,主要原因也有以下两个方面:

1、教练 。业余选手没有一个好的教练指导的话,或者至少实践水平一般,也就是自己的实战能力一般的教练,那么在指导时跟专业的差距就出来了,首先你没有那么多的综合技术可以奉献出来,自己都懂得一般,怎么拿得出像样技术去叫别人呢,即使想教,也不能说得出123,很难说得到精华上。

2、陪练。 业余选手怎么可能有专业选手那种陪练条件呢,顶多是二三流的水平陪你多打打比赛而已,综合技术的练习,需要一个很专业,水平很高的陪练,才能完整而且连续地去练习各项动作,要是没有那种硬功夫的陪练,两个球一出手,就结束了,永远也连贯不起来,你也永远找不到那种高水平的感觉。

身体素质和时间

专业队员打球都是实力球,而且常年征战各大比赛,所以一定要有坚强的身体素质作保证,所以每个专业队员几乎都有自己的体能教练,实在不行,至少自己也是很注重体能的训练和保持的,但是业余选手就查了很多,至少是没有人会去督促你身体训练,也就自己去感受,有自律性高的人,就多做点,自律性低的,就随便做做,甚至根本从来就不做,那么一旦遇到高手比赛时,就会现出原形,体能严重透支。

另外,专业球员的训练和比赛时间肯定要比业余的充足多了,对他们来说这是职业,靠这吃饭呢,但是业余球员,绝大部分人都是业余爱好,在工作之余才能抽点时间出来训练,比赛,这个相对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要保持良好的比赛状态,训练时间和训练量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总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原因来看,如果你在以上三个方面都能做到位,那么在你身上成型的技术,一定是很过硬,很有模样的,我们从你练球的状态就能看出端倪,球的单个出手质量和多个球的连续应对,完全不走形,不分神,一气呵成,这些都是专业队员的最基本素质,这么打个比方吧,就跟军人一样,正规军和游击队,一眼就能分辨作战能力,是一个道理,同样从你一出手,就能看出球的质量和连续作战能力,来分辨出你是专业队员还是业余球员。

第一,业余球友用“手”打球,而专业运动员则用“脚”打球。

标题看上去让人挺费解,专业乒乓球运动员怎么会用“脚”来打球呢? 其实这恰恰是业余和专业最大的区别。 业余选手大多数人发球不是很转,搓一两板之后球被变成弱下旋或不转球,这个时候就可以抡大臂直接拍、扣,而且扣球的姿势是五花八门, 俗称张牙舞爪。

而专业运动员对上、下旋球的处理,都是采取拉弧圈。 拉弧圈的发力动作也是从脚下开始, 然后转腰收腹,继而将全身的力量通过手臂甩出去,这样的发力方式就能形成非常暴力的前冲弧圈球。用手打球仅仅只是上肢的力量,而用脚来打球是带动整个身体的力量, 业余选手往往都很难做到这一点。

第二点,业余选手跑位仅一、两个回合,而专业运动员永远保持合理击球位置。

乒乓球的相持过程中是需要一个相对合理的击球位置的。对于业余选手来说,本身相持能力就差,大多数都是拼前三板的发球抢攻。即便是在对拉过程中有一、两板高质量的弧圈球,但在整个跑位上、动作还原上与专业运动员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的。业余之所以难打过专业就在于后边相持功底的深厚与否。刘诗雯与朱雨玲在2019年世界杯的决赛中,一个善攻,一个善防,两个人在一分之间的强对抗最高达到了21板。

像这样的板数、回合对业余选手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能够做到如此多板数的对抗,且兼具速度、落点和力量,这是与刘、朱二人多年来的训练密不可分的。她们脚下的步伐、每一板球的出时间、角度控制都是十分精准的。可以这么说, 业余选手打得是“三板斧”,而专业选手都是“组合拳”级别的了。

第三点,业余选手动作大多是自创,而专业运动员技术框架都较为规范。

抛去速度、旋转、力量等技术因素来讲,就外观击球动作我们就可以一眼看出是业余还是专业。在平时与球友们切磋时,如果有一名专业的乒乓球运动员来加入到比赛中。在场的球友们很多人都会为其潇洒、流畅、规范的击球动作而赞叹。 对乒乓球来说,有什么样的动作就有什么样的击球效果。 就像在第一点中提到的那样,你用手击球的力量大?还是从脚下蹬转发出来的全身力量大?

以我自己为例,我是直板改横板,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直改横之后,我并没像正常横板那样击球, 而是保留了直板时的反手反打。 王皓创造了直板横打技术,而我却误打误撞开创开 “横板反打”。 很多人在与我打球时,甚至都不知道我这个球是怎么打过来的。 你横握球板反手却能像柳承敏那样反打,手腕怎么能扭得过来? 但我恰恰就能打出这个球来。实际上,每个业余选手都有自己独特的击球动作,但只要他一出手,你就一眼能看出来他是专业还是业余。

打球20多年了,纯业余。跟专业的打得比较少,个人感觉,主要有三个方面可以一眼就看出来专业业余区别在哪里。1动作一致性,有些业余的球友打球拍形控制五花八门,导致出球不稳定,东一个西一个。2步伐,乒乓球的灵魂在步伐,业余的打球往往是用手去够球,步伐跟不上,也直接导致打球的姿势不像专业的那么标准,平常练球的时候动作感觉还可以,一打比赛马上看出差距。3计战术意识,业余打球打了这一板,下一板没有提前规划,导致接球慌乱,专业的都是这一板打出去,下一板已经在那里等着回球了,提前意识很好。

乒乓球业余和专业的差距非常巨大,只需要一板球就能分辨出有没有专业功底。

首先:业余不会用腰,看腰部的运动是否能与手的运动,即上肢的运动保持运动方向上的一致,这是最重要的。专业用腰带手,而业余只注意手上动作,腰部无法和手形成统一;

第二:步法。专业练脚,而业余却只知道练手上功夫。专业重心都在前脚掌上,打球时手未动脚先动,感觉像脚上装了弹簧,每一次击球,脚都在动。而业余脚像粘在地面,除非手实在够不着球,否则脚根本不知道动;

第三:发力。业余发力很散,出球质量很低。而专业发力集中,击出来的球又转又快,质量非常高。

所以通过以上几点一眼就能分辨出业余和专业。

业余和专业的差别就是发球的旋转。业余发的球很少带旋的,而专业队员受过训练,在发球上很讲究球的旋转。业余对专业,业余队员接对方发球很容易下网,或者接飞掉的。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业余和专业最大的差别在那里,在思维,在对球的理解。

为什么这么说呢,专业为什么被称为专业,为什么整天练那些,因为对球已经研究的很深入,对球的理解比较深。

说一出手就知道是不是专业,就像那句“行家一伸手,就知有没有”。

专业级日常练球较多,单纯一个动作来说,就要几千几万板的反复练习,可以说很枯燥。出手时的整体协调性,包括重心控制,身体灵活性,力量传递,发力方向,都是很顺畅的。

而业余爱好者,日常练习较少,对球的理解不够。很多朋友一直也在研究怎么做正确动作,但是练习少,而且强度不足,一做动作就可以看到整体协调性不足。有的很生硬,有的磕磕绊绊,力量不顺畅,有的动作做不完整。一眼看上去,就有很大差别。

高手打球,从站,拿板,到每个动作,都有深入的讲究,并不是随随便便站那里乐呵健身 娱乐 。

基本站位怎么站,怎样拿板,怎样多个技术衔接使用。对手的一个动作,产生了什么结果,自己将如何面对,如何化解,防转攻,攻转防,这些都是套路练习常见的方式。

业余爱好者很多时候可以说想不了那么多步,就像下棋,要走一步,想三步或五步,要思考对手会怎么样,自己该怎么样。能下棋思考未来三步的,水平都是不错的。

打球,要通过日常大量的练习,连续稳定衔接,这是基本功扎实不扎实的体现。

业余与专业最大的区别就是思维,业余研究最多的是如何做正确动作,专业研究的是下一板,两板,我该怎么办,对手会怎么办。动作正确与否,只是乒乓球入门阶段研究的方向而已。

其实打球和上学学习一样,小学一年级研究1+1=几,汉字一笔一笔怎么写,而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研究的专业课题,如何研究出成果,写出专业论文,这个差距是非常大的。

出手见水平,其实不只是乒乓球,每个运动,每个学科都是这样的。

精彩乒乓球,关注: 体育 生活不分离

框架不一样,发力不一样。专业是系统训练。每个步骤都千锤百炼。已经形成肌肉记忆。所以出手稳狠。业余高手基本上就是靠手感好和球感好。靠天赋。

今天刚打了几个小时,正好也来聊聊这个问题。我觉得首先在出手之前,专业运动员一般装备也相对专业。比如,一般会有专业的乒乓球运动服和运动鞋,中高档的器材等,不可能出现拖鞋和成品球拍。出手后,一般有几个指标来看是业余还是专业。

第一,重心。业余球友普遍重心高,即便是水平很高的业余球员。因为业余球友很少会去练习腿部力量,所以要不就是压不下去,要不就是强行下压后影响移动。

第二,步伐。业余球友普遍更重视手上的动作,但是专业选手据说会花大量的时间在步伐的练习上。有些时候,业余高手在和专业选手做定点练习的时候看起来差不多。但是一旦开始比赛,需要在跑动中击球的时候,高下立判。

第三,击球的合理性。专业球员每项技术的运用相对非常合理,而业余球友应该大多缺少系统训练,动作看起来多少会有点别扭。

有些球友会用动作的流畅和舒展程度来判断,但我觉得并不准确,因为乒乓球也存在技术迭代的问题,老一辈人的技术动作现在看起来多少也有点不够顺畅,不信可以找找以前江嘉良的视频。

听说关注了我的人,球技都涨了~

您好,我是 乒谈 ,一名国家三级裁判员,13年打球经验,我来尝试下回答这个问题。

记得小时候老师说:“ 不要拿你的爱好去挑战别人的饭碗 ”,也就是说,业余的和专业的,没法比。业余球友只是喜欢打球,为了交友、健身、打发时间;而专业选手只有一个目标,出成绩。

所以,这就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的后半句——为什么专业的和业余的,一眼就能看出来?因为专业球员所付出的: 时间成本、金钱成本、人脉成本、心力成本等,都是业余球迷的百倍千倍。 举个例子,国家队的球员每年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屈指可数。

再来回答这个问题的前半句,专业球员和业余球员的差别在哪里? 乒谈 认为可以从这几个角度考虑:器材方面、技术方面。

一、器材方面

我们都知道,运动员的器材大多数是定制的,尤其是顶级选手,有代言、有厂商,底板、海绵和胶皮都是特供的,而且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随时在调整性能和参数。

所以,器材方面,专业球员占据很大优势。因为他们这个阶段,基本器材方面不用花钱,所以很多器材的性能、最新的 科技 ,他们总是率先知道的;而业余球迷,一块底板打好几年、一块胶皮几个月,一双球鞋穿好几个月。毕竟动辄单件的价格上千元啊,这还是中档。

二、技术方面 1、资源方面

要想打好乒乓球,需要 装备好、身体好、脑子好,还有资源好 。专业球员拥有:高水平教练队伍、陪练队伍、科研队伍、后勤队伍、体能队伍,同时他们还有大把的机会参赛,这是积累经验和锻炼心性的黄金机会。

2、技术方面

运动员是要参赛的,所以他们都有自己的训练方案,每项技术坚持系统的单球和多球训练,还有以赛代练等良好的机制,所以他们每天都有大把的时间做系统的训练,每项技术都是经过精心的调整的。在比赛中,专业球员的各项技术,控制性和进攻性均是远远强于业余球员的。

3、时间方面

专业球员需要做好的是出成绩,成绩来了自然名利就来了;业余球员还有抽出大把时间上班,除非是离退休人员和个体自由职业,但是也没法保障系统的训练时间啊,因为这个东西是要有个氛围作为保障的!

4、意识方面

乒乓球打到最后,其实就是战术战略上的东西,也就是意识。 比赛就是给对方做局,然后破对方的局; 谁能给对方设好局,或者谁能破了对方的局,谁就能够占得先机。

5、身体素质

专业运动员从小接受严格的身体训练,在饮食上也是严格要求,比如火腿、红牛、吸烟等,在业余球员的饮食中再常见不过了,专业队是绝对禁止的;另外,专业队的体能教练也是业余球员无法接触到的。

只能说,业余和专业的差距是方方面面的。不过以上只是作为泛说,实践中也有不合常理的情况存在,不过那只是少数。这就是专业和业余的差别。

张雅晴,女,1982年出生于河北邯郸,是北京奥运会男子乒乓球双料冠军马林的第二任妻子,比马林小2岁。马林和张雅晴于2013年12月8日在北京四季酒店举行了婚礼。

张雅晴曾经是职业艺术体操运动员。从6岁开始,她就被体校选中练习艺术体操。因为父母不希望她走上职业体操运动员的道路,在邯郸体校训练期间,张雅晴接受了全日制教育,放学后从下午5点到晚上9点进行体操训练。准备河北省艺术体操比赛的时候,每天都要训练到10点。

初中毕业后,张雅晴被她的教练选中参加在北京的国家队集训,因为她在河北获得了许多个人冠军。然而,由于她的父母仍然坚持让张雅晴上学,她最终选择去了广州体育学院,并成为一名特长生。她16岁开始读大一。张雅晴代表广州体育学院参加大学生比赛,他的最好成绩大概是1999年全国艺术体操大学生精英赛,获得团体第三名。"

大学毕业后,张雅晴在健身房教舞蹈、形体和普拉提,这在当时非常流行。来京后,张雅晴考取了瑜伽教练证书,成为了一名私人瑜伽教练。

马林,1980年2月19日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前中国男子乒乓球运动员。

2013年12月8日晚,奥运冠军马林与女友张雅晴结婚。在婚礼现场,马林正式宣布退役。退役后,马林回到广东,接任广东乒乓球中心主任和广东乒乓球队主教练。

繁荣的春风。从国家队退役,娶了新老婆,过得很幸福。简介:马林,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中国男子乒乓球队球员。1986年开始打球,1990年进入省体校。1994年获得全国青少年乒乓球比赛男单冠军,被招入国家一队。1998年,马林赢得了亚洲锦标赛男子双打和男子团体冠军,以及马来西亚和黎巴嫩公开赛男子单打冠军。1999年世乒赛,玛琳连科瓦尔德内尔和萨姆索诺夫分获男单亚军和混双冠军。2000年世界杯冠军。2001年,他获得了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团体冠军和ITTF巡回赛男子单打和双打冠军。2004年雅典奥运会双打冠军(和陈奇)。2006年法国巴黎世界杯单打冠军;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团冠军和男单冠军。在2013年巴黎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马林在男单比赛中输给了日本选手松平健太,止步第二轮。2013年12月8日晚,奥运冠军马林与女友张雅晴结婚。在婚礼现场,马林宣布正式退出国家队。马林在她的职业生涯中获得了四次世界杯冠军,并且是第一个连续获得男单世界杯冠军的人。她被称为世界杯先生。共获得18个世界冠军,与王皓、邓亚萍并列乒乓球历史第三,仅次于张怡宁的19个和王楠的24个。

第1集 从北京到伦敦

伦敦,一座奥运城,2012年奥运会的大幕即将在这里开启。

北京,另一座奥运的城。四年前,这里见证了“无与伦比”的辉煌与奇迹;四年后,奥运为这座城市,乃至整个中国留下了什么?五十一枚金牌,新的地铁线路,恢弘的场馆,还有……

奥运精神如何感召更多普通人,让他们参与到运动中来——这恐怕是历届奥运承办城市,奥运会举办国最看重的“奥运遗产”。

北京的故事,围绕清华赛艇队和几位民间马拉松爱好者展开。

清华大学赛艇队成立于1999年,大背景自然是北京申奥。之后,“北大清华对抗赛”号称“百年赛事”,结果却十年夭折,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如今,北大赛艇队已经解散,清华赛艇队仍在坚持,教练和队员会如何表达他们的感悟与反思?清华赛艇队应申奥背景而生,很多队员也与奥运结缘。如今,北京奥运已成过去,一批批队员也随着毕业而离队,这段运动的经历,激情的岁月,在他们一生中又会留下怎样的烙印?《从北京到伦敦》,将为您娓娓道来。

北京马拉松,一项有着二十年历史的赛事。2011年,金秋十月,三万人奔跑着从天安门出发,这是一场民间运动的狂欢。42公里,三万个故事,我们从中选取了三个:生活无忧的年轻白领,家庭破碎的单身母亲,进京闯荡的下岗职工,他们,曾经迷失,曾经抑郁,封闭,甚至试图自杀,曾经否定自我,梦想沉沦……然而,这一切最终因“奔跑”而改变。2008年,同样受到奥运的影响和感召,他们上路了,这一年,在北京,他们完成了人生中第一个全程马拉松。运动改变了他们,他们也在通过运动,改变着身边的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草根运动领袖”。

2011年4月,伦敦泰晤士河,第158届牛津剑桥赛艇比赛在这里举行。最终,剑桥队获胜,他们与痛哭的对手拥抱在一起;同样是在这个4月,诞生于1981年的伦敦马拉松赛开赛,参赛者超过三万。

从北京到伦敦,四年的时间,一万二千公里的距离。当船桨划破寂静水面,当人群跑过喧闹长街,两座城市在奥运的光芒里交相辉映,人们共同继承着奥运的“遗产”,感受着体育的力量。

第2集 篮球之乡

《篮球之乡》是这系列纪录片的第二集,意图通过一项运动,一些地方,和那些地方的人,勾勒出体育的力量,对个体生命和地域文化的影响。

中国有很多的体育之乡,比如体操之乡仙桃市,跳水之乡湛江市,举重之乡石龙镇等等,这些体育之乡,多以出众的竞技体育成绩而闻名。然而体育,绝不仅仅是竞技成绩,它更是强健体格的娱乐活动,是塑造性格的教育活动,也是修炼人格的社会活动。因此我们认为,如果一项体育运动,在一个地方具有娱乐作用,具有教育功能,具有社会影响,那么,那个地方就可以被称之为体育之乡。这一集《篮球之乡》,我们选择了两个地方,来讲述我们看到的故事。

第一个地方是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下属的一个村子,这个村子叫暑立里,地处云南西北部的群山之间,交通极为闭塞,全村共有83户人家,不到400人,村民们依靠种植核桃和水稻为生,年平均收入不过3,4千元,非常贫困。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个贫瘠的山村里,居然拥有三座篮球场,都是老村长张云成,带人盖起来的。

篮球在这个村子里,已经开展了40多年,当年,是老村长一次偶然的机会,去山外面开会,见到了篮球,才把这项运动带回村里。从此,篮球改变了这个与世隔绝的山村。

因为篮球,村里人想尽办法通上了电,因为篮球,村里人知道了现代体育的规则,因为篮球,村里人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甚至因为篮球,让村里的孩子走出了大山。

在那个相对传统的彝族村落,篮球为村民了提供了健身,放松,社交的机会,更成为了村里逢年过节,颇具有仪式感的娱乐项目。篮球让村民们感受到了现代文明和体育的魅力。

第二个地方,是广东省东莞市。这是一座新兴的繁荣都市,在这个世界闻名的加工业和制造业发达的城市里,有800万来自全国各地的务工人员,他们伴随着这座城市腾飞的步伐,而辛勤地工作着。高速的发展,繁忙的节奏,是这座城市的标签。 然而这座城市还有另一个标签,那就是篮球。

东莞是一座地级市,在这个不大的城市里,有四支职业篮球俱乐部,有1万3千多片篮球场,有超过100万篮球人口。每到夜晚,这个城市任何一个有光亮的篮框下,都会有人打球。东莞的篮球,是在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两方面都齐头并进的最佳案例。

东莞人对篮球的热爱,超乎一般人的想象,工厂,社区,机关,学校,每个单位都有自己的篮球队,每个行业,每个镇街,每一年度都有自己的联赛。一场高中生的篮球比赛,可能一票难求,一支社区的冠军队伍,也许被居民奉为英雄,一个工厂的最佳球员,都有可能登上报纸,这就是东莞人,对篮球的爱。在东莞,如果你跟人聊天,不知道聊什么,最好的话题,就是篮球。

曾经很多外来务工人员,被当地人称之为“打工仔”“北佬儿”,如今他们有了一个好听的新名字“新莞人”。其中很多人,是因为篮球让他们迅速适应了这座城市,让他们乐于融入这座城市,并最终,让他们真心爱上这座城市。还有一些人,他们从事着普通的工作,过着普通的生活,是篮球让他们感受到了超越平凡的快感,是体育让他们体验到了心灵升华的境界。

一个村子,一座城市,一个代表着中国广大的农村和农民,一个代表着许多正在高速发展的中国城市和那里的人们。从最偏远的山村,到最现代化的都市,体育都在发挥着自己的力量,它凝聚着人,塑造着人,改变着人。它是一扇窗,让人通过它看到外面的世界,它是一扇门,让人通过它走出自我狭小的空间,它是一面镜子,让人通过它不断的修正自己。

第3集 职业之路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结束,中国体育体制的转变被多次提及, “职业运动员”这个神秘而令人向往的职业状态,也被越来越多的讨论。甚至很多举国体制下生存的运动员,都在跃跃欲试,想成为真正的职业运动员。

作为竞技体育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体育到底是什么?一个职业运动员的生存状态和职业之路又是什么样?本片以李娜、姚明、王伟三位职业运动员为主人公,展现中国竞技体育中职业化程度最高的运动员真实的职业状态。一类如像李娜、姚明这样的职业明星。另一类则是普通的职业球员,中国唯一一位在美国职业棒球小联盟艰难生存的球手王伟。体育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份工作,只不过这份工作不仅仅养活他们,还承载着他们的梦想。

本片通过一年时间的跟踪拍摄,记录了李娜在2011赛季从普通职业球员蜕变成职业明星的职业之路,三次不同阶段的独家专访记录了李娜获得大满贯前后的欣喜、迷茫、低谷和重装出发的心路历程。摄制组远赴美国亚利桑那州西雅图水手队基地,拍摄王伟在职业化程度相当高的美国棒球小联盟的生存状态。而刚刚结束了职业生涯的姚明又是如何延续职业之路……

第4集 我的奥林匹克

2011年11月,当北方大部分地区还笼罩在茫茫白雪中的时候,武汉依旧温暖,这个月张秀云把自己的冬训就安排在了这里,20年前她就是从这里划向世界,划向奥运会。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张秀云和队友一起登上了女子双人双桨的亚军领奖台,创造了中国这个项目在奥运会上的历史最好成绩。这届奥运会后张秀云改练单人双桨项目,并期待能在奥运会上问鼎。然而命运并没有按照张秀云的设想上演,在她运动生涯的最好年纪,因为身体原因错过了2000年悉尼奥运会和2004年雅典奥运会。

2004年,当张秀云陷入运动生涯最低谷的时候,雅典奥运会开幕,杜丽在射击项目上为中国军团摘得首金,刘翔在男子跨栏项目上为中国创造历史。两个人年轻人的名字从此被永久的载入中国奥运史册,也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明星人物。

雅典奥运会后,张秀云宣布挂桨,并在2005年成为了母亲,2006年出于对赛艇的热爱和对将在北京举行的奥运会的期待,张秀云决定复出,希望能在北京奥运会上有所突破。而杜丽和刘翔则在雅典奥运会后迎来他们运动生涯的高峰,世界纪录不断被改写。

2008年,中国百年奥运梦想终于在8月实现。人们期待杜丽在家门口为中国军团再次摘得首金时,她却在具大的压力面前失手了。然而这并没有影响国人对另一个奥运明星刘翔在北京奥运会上的表现,让亿万人都没有想到的是,预赛刚一开始,刘翔就在九万多现场观众的注视下离开了鸟巢,退赛在刘翔身上发生了。此时的张秀云已经顺利进入单人双桨的决赛,决赛中对手的出色发挥打乱了她先前制定的战术,最终以第四名的成绩遗憾的结束了北京奥运会的旅程。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杜丽在时隔四天之后的比赛中问鼎冠军。

北京奥运会后,刘翔在一片争议声中离开国土,前往美国医台脚伤。在术后九个月后,他回到家乡上海,参加了2009年的黄金大奖赛,这场比赛吸引了世界的目光,这不仅是一场比赛,更是刘翔北京奥运会退赛后首次在家乡参加比赛,虽然最终获得亚军,但人们却看到刘翔在过去一年经受了多少煎熬。2009年10月的全运会,刘翔第三次收获了110米栏项目的冠军,也是这届全运会,张秀云收获了她人生中第四块全运会的金牌,并在全运会后再次宣布挂桨,挂桨后张秀云选择出国一边学习教练员课程一边在外教的指导下继续训练。这届全运会结束后,杜丽和庞伟走进结婚礼堂,2010年,他们的孩子出生。

2011年,世界田径锦标赛在韩国大邱开赛,这场比赛是刘翔术后参加的首个国际大赛,在顶尖选手云集的比赛上,由于罗伯斯在比赛中两次拉拽刘翔犯规被取消成绩,最终刘翔获得亚军,赛后刘翔面对采访,表现出对对手的宽容和对胜负的淡然却让人刮目相看,此时人们发现经历低谷后的刘翔正在蜕变。2011年赛艇世界杯,一个熟悉的面孔再次出现在领奖台上,出于对赛艇事业的热爱和在经历过高潮,低谷后,张秀云再次拿起桨复出了,同样在这一年,杜丽在产后一年后再次回到射击队开始了新一轮的奥运备战。

2012年伦敦奥运会将近,杜丽并没有拿到主项十米气步枪的奥运资格,但她的十米步枪三姿项目已经进入奥运名单。2012年春节,上海田径训练基地,刘翔依然在刻苦的训练着,但他的脚伤并没有完全恢复。2012年36岁的张秀云又一次拿到奥运资格,现在她正在克服年龄带来的诸多问题。面对新一轮的奥运周期,三个人的人生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年龄,角色,家庭,伤病,这些变化却磨砺出他们对体育,对生活,对人生的态度。

第5集 中国之队

直线距离1230476公里,时差8小时,这是地理意义上北京到伦敦的距离。对于运动员来说,北京到伦敦,是四年训练目标的倒计时,是胜负之间的复杂计算,更是一场长达四年的自我博弈。《中国之队》是五集纪录片的收尾之作,重点纪录了三支中国国家队备战伦敦奥运会的过程,纪录的起点从2011年的5月一直到伦敦奥运会开幕之前。

三支中国国家队包括中国男子乒乓球队,中国男子体操队和中国女子曲棍球队。每一支队伍都代表了一种独特的类型。中国男乒我们挑选了王皓和马琳作为纪录对象。在奥运名单5选3的大命题当中,中国最优势项目的队内竞争的水准几乎就是实际意义上国际最高水平的竞争,这种队内竞争的残酷性可见一斑。中国男子体操队的标本意义则在于一支优秀的国家队要保持住北京奥运会的辉煌,就需要承受新老交替带来的阵痛。同样地,我们也是挑选了两名主人公,陈一冰和滕海滨。中国女子曲棍球队代表的又是另一种类型,那就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收获银牌之后,要面临巅峰期之后的调整适应,要面临人员的诸多问题,如何克服这些现实的问题保持状态,这是中国女曲的伦敦备战考题。

《中国之队》将会向观众更为细致地展现中国的运动员备战伦敦奥运会的辛酸与喜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95508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5
下一篇2023-10-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