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进而提升感情的升华

如何使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进而提升感情的升华,第1张

有这样一段话:“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在他的论述中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中。”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由此可见,情感教育在我们的教学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有许多篇课文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可当我们真正教学时,却发现实在很难教。我们总觉得不能很好地把文中的情感因素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如果我们能很好地把握这些情感因素,开掘情感的源流,就能使学生较好地提取情感的储备。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情感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在当今教改的大背景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自己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进行了思考,并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琢磨,有了一个粗略的模式。

一、激情导入,促发情感。

对于一篇饱含丰富情感因素的课文,如果一开始就能够使学生进入课文,那对学生来说,就能为很好地把握课文的情感因素打下基础。教师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为整篇课文奠定一个总体的感情基调,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障。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的导入上下功夫。一个激情的导入,一个美好情境的创设,一段深情的朗读,都有可能使学生涣散的心思得到集中,使学生美好的内心有所促动。我在教学《万里长城》一课时,一开始就让学生朗读这样一段话:“当我站在长城脚下,我不禁想高呼‘啊,长城!你是那样刚毅,你是那样坚强,你是那样雄伟;啊,长城!你是中华民族勤劳和智慧的象征;你见证着祖国母亲的繁荣与沧桑;你是中华民族不息的生命!”这样的导入,把学生一切的情感细胞都调动起来。不仅为课文奠定了很好的感情基调,更使学生内心的情感得到促动,为下文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了,朝鲜人民也已经重建了家园。在朝鲜的车站上,志愿军战士即将离开朝鲜,回到他们离别了八年的祖国。无数的朝鲜人民来到车站,他们无数次深情呼唤着战士们的名字,他们无数次唱起他们曾经唱过的战斗的歌谣;激情的泪水无数次在他们的脸上淌下。朝鲜人民多么想留下亲爱的志愿军战士,多么想留住那永远不忘的深情!”在念这段话时,我尽量用最深情的语调来读。这样的目的就是为课文创设一个情境,奠定一个感情的基调;使学生内心对志愿军战士的崇敬之情一下子促动起来;让学生置身于那军民一心的感人场面中。又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我这样开头:“同学们,那是一个大年夜的晚上,呼呼的北风刮着,吹到人的身上使人瑟瑟发抖。一个穿着单薄衣服,赤着脚的小女孩在大街上不断地叫卖。可是,没有人买她的火柴。她就在饥饿和寒冷中,用她那稚嫩的声音,乞求人们给予她帮助和温暖……可是,就在第二天的早上,人们在一个墙角发现了她,那时的她,已经被冻死了。她就在那个大年夜被冻死了!”在上课时我配上音乐,朗诵这段话,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到了那感人的故事中,心中顿时有无数的话语想表达。

激情的导入是学生内心情感爆发的催化剂;激情的导入拨动了学生情感的心弦;激情的导入使学生开始进入情感的世界。

二、初步研读,悟出情感。

教师创设的情境或一个饱含深情的导入,已经使学生的心灵有所触动,但那毕竟是大概的或是粗略的情感,学生必须通过一定的语言材料,才能情有所依,情有所托。古人云:“情者文之径,辞者文之纬。”情往往潜隐于辞之中。这一步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初步接触语言材料,形成建立在具体语言材料上的较清晰的情感。这一阶段的具体操作是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从读中初步悟出情感。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自由读课文一至四自然段,说说你从哪些地方读懂了小女孩的可怜?为什么?”学生纷纷读课文,在读时自己说说理由,这就能使学生自己感悟课文,在自由的表达中带入情感,从而为带着情感朗读作好准备。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学生初步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又如在教学《我盼春天的荠菜》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自由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各自发表意见。在学生的回答中,早已有了个体的体验、初步的情感。这种初步的情感或体验,正是学生爱憎、好恶的体现。这为接下来的激情朗读作了最充分的情感准备。

三、创设情境,读出情感。

有了对课文总体的感悟,就初步奠定了对课文的情感。但是要真正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再借助课文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必须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要学生真正读懂课文,就要使学生真正读好课文。读出自己的感情、情味、特色。所以,引导学生读好课文尤其重要。如何使学生在已有对课文总体感悟,并有个性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好课文呢?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也就是说要真正理解作者的感情,与作者进行情感的交流,就必须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情境。所以我认为可以从创设情境入手。因为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再次进入课文,在与文本最近距离的状态下去细读课文;使整堂课的情感主线保持完整性;使这与前几步的情感训练很好衔接,并得以延伸和继续。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一段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个伟大的战士,一个平凡的战士,为了他所忠诚的事业,宁愿忍受烈火的煎熬,宁愿将其年轻的生命在默默中结束。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战士,这分明是一位钢铁战士。让我们用最激情的语言来歌颂他吧!”学生在这样的情感熏陶下读这段课文,沉积已久的情感一下子迸发出来。通过多次朗读,再配合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的情感很好地融入了课文。又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一句时,我三次引导学生读:①我们仿佛看到了小女孩冰冷的双脚;②我们仿佛看到了她身上的每一个伤口;③我们仿佛看见了她内心的无数的痛。让学生在老师的提示语下不断地朗读,使学生的情感一次又一次地通过激情的朗读表达出来。从而达到与作者、文本最好的情感交流。

这里的情境创设,既有整体情境的创设,又有个别情境的创设。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的情感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得以激发。这一步的创设,实质上是为了让学生的读有一个情感的依托,也就是让学生带着情感朗读课文,从而为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定的基础。

四、自由发挥,唤发情感。

当学生激情地一次又一次朗读课文时,学生的情绪已经完全高涨,达到了“情满而溢发”。此时教师若停止有关情感的训练,那么从整个情感过程来说,是不完整的;从学生真正的受益来说,是不够的。因为我们的情感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感情朗读,更重要的是唤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激发学生心中美好的愿望,善良的本性,以及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所以,学生把自己的情,自己的好恶,自己的体验融入课文,是至关重要的。这一步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根据课文材料,加入自己的情感,进行重组教材,从而使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充分表露,达到情感教育的新的高度。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五次幻景时,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自由发挥想象,以《小女孩来到了火柴里的天堂》为题,说一段话。这样设计,让学生在对小女孩的遭遇产生无比同情时,融入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小女孩构建一个自己心中的天堂。

五、再次入境,升华情感。

以上四步的训练,已经使学生的情感达到一个高度。但这都是借助文本本身而产生的情感,并没有完全脱离具体的语言材料。而我们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从文本的具体语境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进而把感情运用到具体实践中,也就是进行“移情”。从而使自己的情感得以升华。在教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出示了一首小诗:卖火柴的小女孩,请不要再叫卖;快从童话世界中,来到我身边来;这里有温暖,这里有关怀;让我们用双手带给你,那份属于你的爱!我让学生起立带着感情齐读这首诗。这时,小女孩那悲惨的一幕幕在学生的脑海里浮现,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情感油然而生。当学生满怀激情朗诵时,我敢说,我们的情感教学已有了良好的效果。

促发情感,悟出情感,读出情感,唤发情感和升华情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是互相渗透,缺一不可的。

没有情感的阅读课是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没有情感的阅读,是无法体会作品的艺术价值的;没有情感的世界,是索然无味的。愿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能挑起情感教学的重任,不断挖掘丰富的情感因素,为培养学生的情感开创一片新的天地!

酸碱中和反应课堂结尾的感情升华,注意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

注意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思想。中和反应的应用之一是用于医药。此时,教师出示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陈香胃片,并说明其成分中含有氢氧化铝和碳酸镁。让学生说出它能够治疗胃酸过多的原因,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哪些是中和反应,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所谓道德情感就是围绕人际关系中的正面体现来说:比如团结有爱互助。

利用活动来升华学生道德情感就需要组织群体性,团队互助模式,轻松愉快的活动来帮助他们形成与他人合作共赢的习惯。另外鼓励他们进行交流解决的思维习惯,产生矛盾用交流和理解去解决事情,而不是靠感性做事激化冲突。

具体项目可以随机变化,不离主旨即可

丰富的生活经验  

教师在个人活动和社会交往中积累的丰富生活经验,是开展情感教育的重要条件,它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师情感教育的水平。教师情感教育素养的培养总是在一定的生活过程中展开的。教师的生活经验越丰富,他对生活的感受就越深刻,联想和想像的天地也就越广阔;教师在实际生活中接触的事物越多,他对事物与事物之间关系的了解就越全面,情感反应也越强烈。

可见,相应的生活经验,丰富和深化了教师相应的内心感受,成为了教师开展情感教育所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对教师来说,重视实际生活经验的形成和积累,在丰富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拓展自己的情感教育素养,是自外而内地发展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  

善于教育实践  

教师的情感教育素养,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情感教育实践中才能逐步形成、发展,并得到不断提高的。而作为一名教师,要发展、提高自己的情感教育素养,必须善于参加情感教育的实践。教师应积极参与到情感教育的实践中去。当教师对情感教育的认识暂时达不到一定的高度时,可以深入到实践中去反思。通过实践,教师将能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对情感教育理论的认识,而这些理论又可以用来指导教师进行新的实践研究。

这样,在教育教学中,如此循环推进,教师的情感教育素养水平也就在不知不觉中与日俱增了。教师要善于同学生交往,这点是发展教师情感教育素养的根本性途径。教师在情感教育过程中进行精神沟通、情感交流和发挥个体人格的影响力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因此,教师要实现有效的教育,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教育活动中去,都离不开与学生的对话和沟通。教师要经常通过有意识地与学生接触,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了解学生的思想感情,掌握学生的情感表现,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而掌握和不同个性的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艺术。

这不仅促进了教师情感教育素养的发展,也促进了教师对情感教育的实践研究。第三,教师要善于总结教育经验,在日常的情感教育实践中,我们也曾有过不少成功的做法,这些做法,如不及时加以总结,可能将被我们逐渐淡忘;如不及时积累下来,可能会稍纵即逝。而如果善于总结教育经验,教师的情感教育素养将在这种将我们的实践与学习的理论相结合、尔后上升为一定的教育经验的不断感悟中升华到一个更高的水平阶段。  

虽然实施情感教育实践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程。但我们坚信,在现代教育中情感教育是提高教育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只要我们坚持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来指导我们的教育理念,那将会探索出更多、更新的情感教育教学方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309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