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昆剧和昆腔有什么不同

昆曲昆剧和昆腔有什么不同,第1张

昆曲昆剧昆腔有什么不同

 昆腔、昆曲、昆剧所指内涵明显不同:最初的昆腔是顾坚创立的散唱形式,其后的昆曲是魏良辅改良的清唱形式,随后的昆剧是梁辰鱼创用的演唱形式。三个阶段一脉相承,连环发展,旋律形态从简陋到细腻,歌咏形式从清唱到演唱,完成了戏曲发展的全过程。

 昆曲不能称为昆剧、昆腔

 发源于江苏昆山的“百戏之祖”有很多称谓,昆腔、昆曲、昆剧是它不同时期的叫法。三者具体所指不尽相同,由于认识上的模糊,所以在平常的语言流通中、撰文评述中常会混淆、错用,给研究、介绍带来诸多不便,甚至引来误解,所以有必要搞清昆腔、昆曲、昆剧的确切内涵,从而对“百戏之祖”的发展脉络有个更清晰的了解。通过对有关权威辞书的研读,实际上,昆腔、昆曲、昆剧的所指内涵有着明显的区别。

 三种文字含义

 昆腔、昆曲、昆剧是三个表明地方性戏曲特点的偏正词组,说明了这种腔、这种曲、这种剧都发源于昆山,这符合一般戏曲命名的规律。这里重点要知道腔、曲、剧的具体含义。

 腔:声腔,指唱段的腔调样式。曲:曲调,指旋律的曲折形态。剧:戏剧,指情节的唱演内容。

 从字面解释看, “腔”和“曲”主要供人唱的, 所以常与动词“唱”构成动宾词组“ 唱腔 ”或“ 唱曲 ” ,并且“腔”和“曲”虽然都是带词的唱调,但“曲”比“腔”的旋律形态更曲折、更生动。“剧”主要供人演的,所以常与动词“演”构成动宾词组“演剧”,除了唱曲外,还须表演身段、形体,应该说“剧”比“曲”有着更丰满的内涵。

 由于“昆腔” ( “昆山腔”的简称)是最初形成的叫法,比较古老,现在一般不多提及,平常主要对“昆曲”和“昆剧”这两个“叫法”加以区别和运用。一般以唱为主的'活动称为昆曲活动,如昆曲曲会、清唱昆曲等;以演为主的活动称为昆剧活动,如昆剧团、昆剧艺术节等。

 三个发展阶段

 元末明初,南戏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和昆山腔群芳争艳。当时,江苏昆山千灯的顾坚将昆山腔(简称“昆腔” )设计成具有浓郁的乡音俗调而独领风骚,随后一花独放,风靡大江南北。昆腔时代的唱调充满着吴侬软语的韵味,具有鲜明的江南地方性特点。

 明朝嘉靖年间,由于昆腔“止行于吴中”,江西人魏良辅投奔昆山,进行昆腔改良。他的主要功劳是将南北曲的精华融会贯通在“平直无意趣”的昆腔中,并精细地设计运腔、吐字、伴奏,终于使濒临衰落的昆腔迎来了新生。此时的昆腔被称为昆曲,并美其名为“水磨腔” 。

 随后,基本和魏良辅同时代的昆山巴城人梁辰鱼,将比较单调的唱曲形式发展成生动活泼的演剧形式。他率先编创传奇《浣纱记》,将昆曲运用到戏剧情节的演绎中,创立了各种行当角色,赋予了昆曲演唱以更大的魅力。此时的昆曲演唱已进入到昆剧阶段。

 因此,三个阶段的发展脉络是:昆曲取代了昆腔,昆剧又包容了昆曲。

 三种演唱形式

 昆腔阶段的唱腔活动,大多是文人雅士的聚首抒发,有时对酒当歌,有时风流表白,有时畅怀感想,有时显露才华,伴奏简陋,场面自由。当时昆山名士顾阿瑛搭起了“玉山草堂”的平台,吸引了四方唱腔好手,如顾坚、高明、杨铁笛、倪元镇等,他们是这里的常客,交流昆腔、切磋昆腔,为昆腔的胜出推波助澜。

 昆曲阶段的唱曲活动,进入到了专业演唱的氛围,即很多具有较高造诣的曲师常被大户人家邀去拍曲、唱曲。一人清唱,众人伴奏,唱者进入角色,与伴者配合默契。当时产生了许多昆曲堂名班子,就是这种清唱形式,一般由八至十人组成,曲笛主奏,鼓板指挥,丝弦衬托,曲师轮番登场,与伴奏珠联璧合。

 昆剧阶段的唱剧活动,已进入到舞台演戏的形式了。演员各司行当,从头面化妆、帽服穿戴、道具运用、程式表演,都已有了明确分工和精细要求。自从梁辰鱼首创《浣纱记》后,多场多折的传奇戏剧层出不穷,使优美细腻的昆曲在演绎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中发挥出巨大作用,成为唱演兼重的彩唱艺术。

 由此可知,昆腔阶段的唱腔活动是散唱形式,昆曲阶段的唱曲活动是清唱形式,昆剧阶段的唱剧活动是演唱形式。

 通过以上分析,昆腔、昆曲、昆剧所指内涵明显不同:最初的昆腔是顾坚创立的散唱形式,其后的昆曲是魏良辅改良的清唱形式,随后的昆剧是梁辰鱼创用的演唱形式。三个阶段一脉相承,连环发展,旋律形态从简陋到细腻,歌咏形式从清唱到演唱,完成了戏曲发展的全过程。昆腔古老,昆曲新鲜,昆剧丰满,三者所指不同,不能混用。如为了培养各种行当的表演人才,苏州曾经成立了“昆剧传习所” ,这里运用了“昆剧”的称谓;为了保护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戏曲音乐,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是“中国昆曲” ,这里运用了“昆曲”的称谓,细品其中的奥妙,因为昆剧中的一些表演技巧,在其他剧种中已有所继承,当务之急是要抢救昆曲的演唱,使这颗璀璨明珠世代闪烁。所以说,昆腔、昆曲、昆剧的称谓在使用中是不能混淆的。

;

昆曲的唱腔是指在昆区表演过程中所应用的穿插曲调的演唱方法。

昆曲唱腔华丽婉转、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可以说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境界。

正因如此,许多地方剧种,如晋剧、蒲剧、湘剧、川剧、赣剧、桂剧、越剧、闽剧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哺育和滋养。

扩展资料:

昆曲唱腔的地域分布

由于昆班的广泛演出活动,万历末年,昆曲经扬州传入北京、湖南,跃居各腔之首,成为传奇剧本的标准唱腔:“四方歌曲必宗吴门”。

明末清初,昆曲又流传到四川、贵州和广东等地,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昆曲的演唱本来是以苏州的吴语语音为载体的,但在传入各地之后,便与各地的方言和民间音乐相结合,衍变出众多的流派,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昆曲腔系,成为了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戏曲。

至清朝乾隆年间,昆曲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从此昆曲开始独霸梨园,绵延至今六、七百年,成为现今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传统的戏曲形态。

昆山腔开始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万历年间,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到了清代,由于康熙喜爱昆曲,更使之流行。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昆曲

昆剧表演的最大的特点:

1、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

2、昆剧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长期的演剧历史中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尤其体现在各门角色的表演身段上,其舞蹈身段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写意的舞蹈;一种是配合唱词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的舞蹈动作,又是表达人物性格心灵和曲辞意义的有效手段。

扩展资料

昆曲艺术特点:

1、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

2、“水磨腔”。这种新腔奠定了昆剧演唱的特色,充分体现在南曲的慢曲子(即“细曲”)中,具体表现为放慢拍子,延缓节奏,以便在旋律进行中运用较多的装饰性花腔。

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现了“赠板曲”,即将4/4拍的曲调放慢成8/4,声调清柔委婉,并对字音严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个字,注意咬字的头、腹、尾,即吐字、过腔和收音,使音乐布局的空间增大,变化增多,其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特点也愈加突出。

3、相对而言,北曲的声情偏于跌宕豪爽,跳跃性强。它使用七声音阶和南曲用五声音阶(基本上不用半音)不同,但在昆山腔的长期吸收北曲演唱过程中,原来北曲的特性也渐渐被溶化成为“南曲化”的演唱风格,因此在昆剧演出剧目中,北曲既有成套的使用,也有单支曲牌的摘用,还有“南北合套”。

4、“南北合套”的使用很有特色:一般情况是北曲由一个角色应唱,南曲则由几个不同的角色分唱。这几种南北曲的配合使用办法,完全从剧情出发,使音乐尽可能完美地服从戏剧内容的需要。

5、从南北曲本身的变化说,尚有“借宫”、“犯调”、集曲“等多种手法。原来联成一套的曲子,无论南北曲,都有属于那一宫调的曲子问题,当唱曲要求情绪显著变化时,同一宫调内的曲子不能胜任,就可借用其它宫调的合适曲子。

:昆曲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下简称“代表作”)名单,共有19个申报项目入选,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艺术,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

中国昆曲当选的原因:

发源于江苏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昆曲概况: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山腔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未年还流入北京。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昆曲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上演剧目。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鄣记》、《南柯记》,沈璟的《义侠记》等。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戏,如《游园 惊梦》、《阳关》、《三醉》、《秋江》、《思凡》、《断桥》等。  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它所使用的曲牌,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一千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谐和。  俞振飞是卓越的昆曲艺术家,他具有一定的古文学修养,又精通诗词、书、画,他不但精研昆曲,同时又是一位京剧表演艺术家。因此他能将京、昆表演艺术融于一体,形成儒雅、飘逸、雄厚遵劲的风格,特别是以富有“书卷气”驰誉剧坛。他深受海内外推崇的代表节日有《太白醉写》中的李白;《游园·惊梦》中的柳梦梅;《惊变·埋玉》中的唐明皇;《琴挑》中的潘必正;《八阳》中的建文君;《断桥》中的许仙等,演来无不栩栩如生。  昆曲有极高的技巧

  戏曲的表现手段为唱、念、做、打(舞)之综合。这四个方面及其综合在昆曲中要求最高。昆曲演员必须在这几个方面兼备。舞台呈现亦最为完美与出色。其他剧种演员为提高技艺都要学昆曲。如京剧演员梅兰芳即有深厚的昆曲功底并能演昆曲。河北梆子演员裴艳玲之代表作《林冲夜奔》即以昆曲形式。  昆曲唱腔华丽、念白儒雅、表演细腻、舞蹈飘逸,加上完美的舞台置景,可以说在戏曲表演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最高境界。正因如此,许多地方剧种,如晋剧、蒲剧、湘剧、川剧、赣剧、桂剧、越剧、闽剧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哺育和滋养。昆曲中的许多剧本,如《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戏曲文学中的不朽之作。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诗、宋词、元曲的文学传统,曲牌则有许多与宋词元曲相同。这为昆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同时也造就了一大批昆曲作家和音乐家,这其中梁辰鱼、汤显祖、洪、孔尚任、李煜、李渔、叶崖等都是中国戏曲和文学史上的杰出代表。  戏曲的表现手段为唱、念、做、打(舞)的综合体现。对这些方面的要求,昆曲在所有剧种中是最严格的。一个优秀的昆曲演员必须在这几个方面都得心应手,才能在舞台上创造出完美的人物形象。其他剧种的许多演员为提高自身技艺和艺术修养,都主动投身到对昆曲的学习中。享誉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就曾长期潜心修习昆曲。在他演出的许多剧目中,我们都能发现昆曲的表现手法。梅先生的表演通过昆曲艺术获得升华,昆曲也得以跟随梅先生漂洋过海,传名世界。  从昆曲的历史发展上看, 18世纪之前的 400年,是昆曲逐渐成熟并日趋鼎盛的黄金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昆曲一直以一种完美的表现方式向人们展示着世间的万般风情。那时,它是宫廷相府中的常客,是文人雅士的时尚。正是这种富丽华美的演出氛围,附庸风雅的刻意追求,使得昆曲日益走向文雅、繁难的境地。 18世纪后期,地方戏开始兴起,它们的出现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演出格局,戏曲的发展也由贵族化向大众化过渡,昆曲至此开始走下坡路。到上个世纪中叶,昆曲败落之势更显,许多昆曲艺人转行演出流行的京剧。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昆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转机,我们党和政府克服政权刚刚建立后的种种困难,大力扶持和振兴我国传统的戏曲事业,昆曲才有幸得以重获新生。 1956年,浙江昆剧团改编演出的《十五贯》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周总理曾感慨地说:“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之后,全国许多地方相继恢复了昆曲剧团,一大批表演艺术家重又回到昆曲表演舞台,昆曲表演艺术大师―――俞振飞先生便是其中的代表。

昆曲是“活化石” 中国戏曲自形成以来一直在舞台上流传,随着时代的变化,从剧本到声腔、表演不断变革,昆曲则变化较少,对戏曲传统特点保留较多,剧目又极为丰富,被称为“活化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3286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3
下一篇2023-11-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