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称前出塞
创作年代唐朝
作者姓名杜甫
作品体裁诗
前出塞九首
其一: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其二: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其三: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其四: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其五:
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其六: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其七: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其八: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其九: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杜甫 前出塞九首(其六)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鉴赏:这是一首讽谏诗,为千古传诵的名篇。诗人写过两组出塞诗,先写了《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
此诗说理性很强,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写如何用兵;后四句则劝诫统治者节制武功,力避杀伐。前四句以排句出之,两个“当”和两个“先”,指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时要讲求方略,既要勇敢,也要机智。看似对战斗经验如数家珍,实际它并非作品的主旨所在,只是下文的衬笔。
在后四句中,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道出了赴边作战的最终目的:训练强兵只是为了戍守边疆,赴边更不是为了杀伐;应当以“制侵陵”为限度,决不可穷兵黩武、妄动干戈。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才是恢宏正论、安边良策,可谓是振聋发聩。
唐诗中以议论见长的诗不多,而此诗好评不断,则是因为其气势磅礴,富有哲理且有正气贯之,传递了一份传统士子的忧国忧民情怀。
从艺术构思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本旨。先行辅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掠转,实是顺接,看似矛盾,实为辩证。因为如无可靠的武备,就不能制止外来侵略;但自恃强大武装而穷兵黩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诗人主张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