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背后》是一部描写婚姻家庭的电视剧,以苏家人物为主要线索,通过刻画苏家人的感情经历,写出更多人的婚姻喜怒哀乐。
苏秦是剧中的主要人物,电视剧从苏秦回来给父亲过生日开始,苏秦跟妻子李小东离婚,拉开了序幕。
(一)长期分居
剧中的苏秦和李小东是一对夫妻,苏秦一个人在海南打拼,李小东在家里做舞蹈老师,独自生活,他们俩已经分居三年了。
为了给父亲过生日,苏秦才赶回来,他没有想到等待他的不仅是父亲的生日,还有等着他离婚的妻子李小东。
按理说,他们俩已经分开了很长时间,见面后一定会“小别胜新婚”,可是,由于苏秦常年不在家,两个人聚少离多,缺乏感情沟通,他们的夫妻感情已经很淡漠,更像一对老夫老妻,已经没有了亲密无间的情景。
他们俩在一起,没有卿卿我我,没有甜蜜无间,他们之间看起来很冷漠,更像一对没有瓜葛、偶然相遇的普通朋友。
从李小东与苏秦在一起的表现可以看得出,她对苏秦已经没有爱,更多的是埋怨和牢骚满腹。
苏秦对李小东的爱和责任已经深入心里,为了家庭的完整、为了不让父母操心,虽然他们夫妻感情生活已经断了篇,可是他还在勉强维持着这份已经枯萎的感情之花。
长期分居是他们夫妻感情受阻的主要原因之一,夫妻感情需要沟通,沟通是连接夫妻感情的桥梁,夫妻缺少沟通,亲密感情得不到及时满足,婚姻就会出现问题。
夫妻应该避免长期分居的状态,感情得不到及时补充,让夫妻感情长期处于枯萎的状态,很容易出现问题。
夫妻感情浓郁、如胶似漆、你恩我爱、互相爱护,这样的感情才会长久。
(二)缺乏信任
他们俩离婚还有一个原因,苏秦是李小东的第一个男人,可是苏秦的表现让李小东觉得苏秦轻车熟路,她一直怀疑苏秦有过别的女人,她对这件事一直耿耿于怀,并且不能释怀,猜忌和不信任让她对苏秦的感情越来越淡。
他们俩生活无忧,本来可以生活的很幸福,然而,李小东对爱情要求完美、不容完美被破坏的理念、让她不能把这件事放下、忘记、等闲视之,正是因为她一直纠结苏秦婚前的不完美,所以才会有这许多让自己不快乐、感受不到幸福的烦恼,这种感受一直在折磨着她的心,让她时时受煎熬,所以她才会对苏秦排斥、厌烦、冷漠、拒之千里。
夫妻之间需要绝对的信任,拥有信任的夫妻,即使有了家庭矛盾,也能很快化解,夫妻感情还会一如既往,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如果夫妻之间没有了信任,夫妻感情就会面临土崩瓦解,出现大问题。
(三)苏秦的大男子主义也是他们离婚的原因之一
从剧中可以看出,苏秦是一个有主见的男人,同时也是一个做事我行我素的男人,他做事果断干脆,不拖泥带水,金钱观念淡漠,虽然他和李小东离了婚,却把家里的一切都给了李小东,从这点可以看出,苏秦是一个有担当、有责任心的男人。
苏秦也是一个事业型的男人,他从单位里辞职出去打拼,虽然前途漫漫,不知结果,他一直在奔波的路上,有时候,成功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奋斗的过程。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真正的爱,在放弃个人的幸福之后才能产生。
有时候,不是拥有了彼此就是幸福,不害怕失去就不会失去。
如果拥有时感受不到幸福,就要果断放手,让自己轻松的上路,还彼此一份安静,有时候放手也是爱。
如果看着自己爱的人痛苦,而自己又不能给对方幸福,也许,放手是最好的选择。
苏秦其实很爱李小东,可是根深蒂固的大男人主义思想、害怕丢了自己的面子、害怕被李小东轻视的心理,让他无法做出挽留李小东、要求李小东不要离婚的举动,这也是苏秦大男子主义的具体表现。
(四)结论
苏秦和李小东之间没有第三者,经济条件优越,收入可观,没有家暴,很少吵架,没有负担,由以上分析可知,长期分居、缺乏信任是苏秦和李小东离婚的主要原因。
夫妻分居,分开的不仅仅是身体的距离,还有心的距离。
身体的距离可以缩短,心的距离就像一道天堑,无法逾越。
申斯通说过:爱情不仅丰富多彩,而且还赏心悦目。
结了婚的夫妻要尽量避免夫妻分居,分居会让彼此的感情变淡,有时也可能是天各一方,甚至是天人永隔。
不要等到想爱而又没有机会爱的时候,给自己留下终身的遗憾。
有能力爱的时候,就要投入的爱,酣畅淋漓的爱,热情似火的爱,不要给自己留下终身的遗憾,有爱的人生才幸福满溢。
更新1:
请尽量不要有文言文
若有
请加以解释!!!
更新2:
事迹~要!!!!有趣!!!
苏秦,东周洛阳人,年轻的时候,到东方的齐国读书,他的老师是有名的鬼谷子先生。他学成后,周游各国寻找发挥才能的机会,但是,却没有人肯重用他。最后,实在穷得没办法了,只好回家。 一到家门,他的家人看他衣衫褴褛的样子,就知道怎么回事了。他的妻子,这时候正在织布,对于久别归来的丈夫,问也不问一声,只抬头看了他一眼,又继续织布了。她的嫂嫂,就冷言冷语的唠叨著说: 「叫你跟着你哥哥下田去,你不肯,偏偏自以为本事大,只想靠著一张嘴皮吃饭。如今,弄成这等模样,还好意思回来!」 苏秦惭愧得无地自容,恨不得地上有个洞,让他钻进去。于是,不吭一声的,他把自己关在一个小房间里,用心的读起书来。 为了不使自己偷懒,他在书桌旁准备了一个尖尖的锥子,每当瞌睡虫来时,他就用锥子刺大腿,血沿着膝盖,流到脚跟,流到地上,于是,疼痛的感觉让他更加清醒,更加用功起来。 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了,整整一年,他不曾踏出家门一步。 终于,他认为自己的学问,足以游说诸侯了,就背起行囊,又离开了家门。 他先去见周天子,接着秦国、赵国。但是他们不是看不起他,就是不想用他。最后他到了燕国,足足等了一年,燕王才接见他,他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对燕王说: 「贵国的地势险要,物产丰富,可以说是个『天府之国』。」 他先灌燕王一点迷汤,又继续说道: 「贵国一向最安定,最少战争,大王知道为什么吗?这都是贵国的地理位置很恰当的缘故。西边和赵国接邻,而赵国的西边和秦国接邻,赵、秦两国一直打仗,互相残杀,所以燕国才能平安无事。」苏秦继续说道: 「而且,如果秦国要攻打燕国,它就必须走过数千里路,越过赵国,才可以得逞。就算攻下燕,秦也不能固守,所以秦对于燕是不成威胁的。」 反过来看,赵要攻打燕国,就很容易了。因此,燕国害怕的是赵而不是秦。所以,保全燕国最好的办法,就是与赵国结为同盟,一起抵抗秦国。 燕王听了,不住的点头,很高兴的准备大批的金银珠宝,派了马车,送苏秦到赵国,游说赵国与燕国结盟。 入了赵国的苏秦,也毫无阻碍的说服了赵王,答应与其他五国结盟。赵国也赐给苏秦许多财物,派他出使各国,商量结盟的事。 接着,韩、魏、齐、楚,一一答应实行苏秦所提倡的「合纵」政策,六国结为同盟,一起对抗强大的秦国。他们奉苏秦为这个同盟的领袖,同时拜他为六国的宰相。 于是,苏秦准备回去向赵王报告。一路上,六国都分别派人派车护送,人马众多,车辆壮盛,简直只有国君可以比得上。 当他经过家乡洛阳时,他的哥哥、嫂嫂、妻子,都害怕得跪在地上迎接他,连头都不敢抬起来。他的嫂嫂更是恭敬,一个劲儿的猛磕头,苏秦看了,不禁好笑的问道: 「嫂嫂啊!以前你对我是那么的不客气,今天为什么又对我这么的有礼呢?」 「因为小叔现在有钱有势啊!」他的嫂嫂厚著脸皮巴结著,头低得碰到地上。 苏秦叹了一口气,说: 「这个社会真是现实啊!同样是一个人,成功的时候,连亲友都敬畏你;贫穷的时候,连亲友也看不起你。唉!不过话又说回来,假使我在洛阳有一、二顷田地,今天又怎能身佩六国的相印呢?」 于是,苏秦拿出了一千两黄金,送给亲友们。而对于曾经帮助过他的人,苏秦也一一报答了他们。 自从六国听了苏秦的话,结为同盟以后,整整十五年,强大的秦国不敢出兵攻打六国,因此维持了一个短暂时期的和平。这种和平,一直到另一个说客张仪出来,才结束。 张仪,魏国人,也是鬼谷子的学生。 他年轻的时候,和苏秦一样,很穷也很不得意。有一回,他参加楚国宰相的宴会,宰相有一块很珍贵的璧玉不见了,宰相家里的人,都怀疑是张仪偷的,他们说: 「张仪这个人,又穷困,品行又不好,璧玉一定是他拿的。」 楚相不分清红皂白,就叫人把张仪绑起来拷打一番,逼他说出璧玉的下落。被冤枉的张仪,就像哑巴吃黄莲一样,有苦说不出,任人鞭打,他还是一句:
参考: INTERNET
苏秦生平 苏秦(?-284BC),字季子,东周雒阳(今河南洛阳东)乘轩里人,战国时纵横家,燕国谋臣,曾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倡「合纵」说。 《阴符》 这里所说的东周洛阳,正是老子曾为柱下史之所在。当老子之世,周朝廷早已衰败,故老子之赴东周,其意不在经世济国而在阅读图书文献。时隔二百年有奇,当苏秦之时,据说「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看来东周是每下愈况,由天下之都,降而为文化之都,由文化之都,降而为工商逐利之所在。不过,苏秦却有反潮流精神,弃工商不为,东至齐,从鬼谷子习纵横之学。所谓纵横之学,当是后人据苏秦、张仪等之所为而后加者,当鬼谷子开门授徒之时,必不以"纵横"名其所授。 话说苏秦从鬼谷子学成之后,出游数载,一无所成,大困而归,为兄弟、嫂妹、妻妾所取笑, 曰 : 「 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 。 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苏秦闻之而惭,自伤, 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曰:「夫士业已屈首受书,而不能以取尊荣,虽多亦奚以为!」终觅得太公《阴符》,反复熟读,经年揣摩,终于有所领悟,曰:「这部书中的道理,可以用来说服当世的君主。」据《战国策》,苏秦苦读《阴符》之时,每逢困乏欲睡,便用锥自刺其股。形容读书发奋的成语「悬梁刺股」中之「刺股」,即指此。苏秦以诡计多端著称,虽有此成语却少有人视之为刻苦读书的典范。 《阴符》据说也是一部兵书或计策专著,书不传,未知的确与否。苏秦再出,先晋见周显王,显王左右的人都看不上苏秦,以为苏秦所说浮夸不实,无益于事。 当苏秦贵为纵约之长、腰悬六国相印、随从车马如云,道过故乡洛阳之时,曾不礼于苏秦的周显王诚惶诚恐,遣人为之开道;当年取笑苏秦的兄弟、嫂妹、妻妾趴在地上迎接,不敢抬头。苏秦笑问其嫂何以当初盛气如彼,如今恭敬如此。其嫂一边磕头一边说:"我看你弟弟如今官高钱多呀﹗"一语道尽千古世态炎凉,坦白得可爱﹗可憎﹗苏秦喟然叹曰:「同样是我苏秦,富贵时亲友都敬畏我,贫贱时则鄙视我,人生在世,地位和财富可真是两件了不起的宝物啊!」于是散千金以赐宗族朋友。 苏秦既约六国从亲,归赵,赵肃侯封为武安君,乃投纵约书于秦,秦兵不敢越涵谷关者十有五年。 其后秦使犀首欺齐、魏,与共伐赵,欲败从约。齐、魏伐赵,赵王让苏秦。苏秦恐,请使燕,必报齐。苏秦去赵而从约皆解。 秦惠王以其女为燕太子妇。是岁,文侯卒,太子立,是为燕易王。易王初立,齐宣王因燕丧伐燕,取十城。易王谓苏秦曰:「往日先生至燕,而先王资先生见赵,遂约六国从。今齐先伐赵,次至燕,以先生之故为天下笑,先生能为燕得侵地乎?」苏秦大惭,曰:「请为王取之。」 苏秦见齐王,再拜,俯而庆,仰而吊。齐王曰:「是何庆吊相随之速也?」苏秦曰:「臣闻饥人所以饥而不食乌喙者,为其愈充腹而与饿死同患也。今燕虽弱小,即秦王之少婿也。大王利其十城而长与彊秦为仇。今使弱燕为鴈行而彊秦敝其后,以招天下之精兵,是食乌喙之类也。」齐王愀然变色曰:「然则柰何?」苏秦曰:「臣闻古之善制事者,转祸为福,因败为功。大王诚能听臣计,即归燕之十城。燕无故而得十城,必喜;秦王知以己之故而归燕之十城,亦必喜。此所谓弃仇仇而得石交者也。夫燕、秦俱事齐,则大王号令天下,莫敢不听。是王以虚辞附秦,以十城取天下。此霸王之业也。」王曰:「善。」于是乃归燕之十城。 geocities/chinpcp/h-v/hv_s 有关于苏秦!
参考: 天之心
苏秦(-前284年),字季子,东周雒阳(今河南洛阳东)乘轩里人,相传为鬼谷子的徒弟。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提倡合纵(联合其他国家对付秦国)。 苏秦从鬼谷子学成之后,出游数载,一无所成,搞得「妻不下织,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感叹说:「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苏秦苦读太公《阴符》之时,每逢困乏欲睡,便用锥自刺其股。这是成语「悬梁刺股」中之「刺股」的由来。苏秦最为辉煌的时候是劝说六国国君联合,堪称辞令之精彩者。于是身佩六国相印,进军秦国,可是由于六国内部的问题,轻而易举就被秦国击溃。 有说法认为他和张仪两人彼此呼应,共同达到个人的目的。《史记苏秦列传》载:「是时周天子致文武之胙于秦惠王。惠王使犀首攻魏,禽将龙贾,取魏之雕阴,且欲东兵。苏秦恐秦兵之至赵也,乃激怒张仪,入之于秦。」 [编辑] 游说六国过程 此段游说,堪称中国历史上最为巧辩之言论。见载于《史记苏秦列传》及《战国策》等。据近人考证,实为后人伪托的作品。[1] 至秦而不得用 当时秦孝公已卒,他坚决支持商鞅的变法,而孝公的继承者秦惠文王刚刚斩了商鞅,憎恨外国的人材,故而苏秦没有在秦国得到什么职责。 说燕 苏秦对燕文侯说,燕国受到赵国的威胁要大于秦国的,所以要联合齐国来保全燕国。于是苏秦得燕国器重。 说赵 苏秦对赵肃侯说,赵国处于关键的地方,对于六国有所偏移,则最终对自己不利,而联合六国,可以有效地制衡秦国,成就霸业。于是赵王也给苏秦钱财,器重与他,让他去联合其他的国家。 说韩 苏秦激怒韩宣王,使其专心合纵。 说魏 同样以人臣自私来劝说魏襄王专心合纵。 说齐 晓之以秦国不可能越过赵魏来攻打齐国,而齐国居然臣服于秦国,很令人蒙羞的。 说楚 苏秦说楚威王说,六国中其他各国已经联合,楚国不参与,则必然为秦国所攻。 经过这样的一番游说,苏秦成为纵约长,披六国相印。成名后,衣锦还乡,父母郊迎三十里,嫂蛇行匍伏,妻侧目不敢看他,前倨而后恭,让他又感叹说「贫穷则父母不子」。苏秦既约六国从亲,赵肃侯封为武安君,给秦国下了〈纵约书〉,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 [编辑] 合纵失败及苏秦身亡 六国合纵,本来就是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所以根基不深。秦国派犀首出使齐国,魏国,一起征伐赵国,以此来破坏六国合纵,苏秦离开赵国,合纵瓦解了。 齐国乘燕国新立易王,占领了十座城池,燕王让苏秦讨还。苏秦游说齐王:燕王是齐国的女婿,您夺取燕国领土,就是引来秦国的精兵么!所以齐王归还了燕国的这些城池。 燕文侯死,易王立,苏秦与文侯夫人有染,被易王发现,苏秦畏惧被诛,遂离开燕国到齐国去,受到齐宣王重用。其后,宣王死,湣王立,多有与苏秦争齐王宠信的大夫刺杀苏秦,苏秦伤重。齐王捉拿贼人,但不得。苏秦将死时,要求齐王以苏秦作乱为名,在他死后车裂他于市中,使贼人出现。齐王用其计,果得贼人,诛杀了贼人。后来,苏秦为间谍在齐为燕做事泄露,齐国憎恨且愤怒燕国。
参考: zh /w/indextitle=%E8%98%87%E7%A7%A6&variant=zh-
1 苏秦归家文言文重点字
六国封相苏秦说秦国商鞅,商鞅忌之,屡说不用。
苏秦衣敝金尽,不得已回家。家人见其形似乞丐,妻不下机,嫂不为炊饭,父母并痛责之。
苏秦气愤,乃投水觅死,其三叔救之,遂收容于三叔家中。发愤读书,读书有得,自信可以取卿相之位,又去赵国游说。
赵王大悦,遂为赵相,又由赵往说其他燕、魏、韩、齐、楚五国,遂被封为六国宰相。苏秦为六国宰相后,回家省亲。
其嫂来见之,门房不理,嫂说:“我系官嫂”门房说:“甘草在药铺里,这里不用。”其兄往见,说:“我是兄。”
门房说:“川芎也在药铺里,我这里没有。”后三叔往见之,遂大开中门迎接。
这与第一次回家时情形完全不同。
2 苏秦的一段古文,谁有翻译,谢谢苏秦死后,他为燕国破坏齐国的大量事实泄露出来。
后来,齐国听到这些秘密,就把恼恨迁怒燕国。燕王很害怕。
苏秦的弟弟叫苏代,代的弟弟叫苏厉,他们看到哥哥功成名就,遂顺心愿,也都发奋学习纵横之术。等到苏秦死了,苏代就去求见燕王,打算承袭苏秦的旧业。
他对燕王说:“臣,是东周鄙陋的人。私下听说大王德行很高,鄙人很愚笨,放弃农具来求见大王。
到了赵国邯郸,所看到的情况远不如我在东周听到的,我私下决定担负起为您做一番事业的志向。等到了燕国朝廷,遍观大王的臣子、下吏,才知道大王是天下最贤明的国君啊。”
燕王说:“您所说的贤明的国君是什么样的呢?”苏代回答说:“我听说贤明的国君一定愿听到别人指出他的过失,而不希望只听到别人称赞他的优点,请允许让我说明大王的过失。齐国和赵国,是燕国的仇敌,楚国和魏国,是燕国的后援国家。
如今,大王却去奉承仇敌而攻打能援救自己的国家,这对燕国是没有好处的。请大王自己想一想,这是策略上的失误,不把这种失误讲给您听的人,就不是忠臣。”
燕王说:“齐国本来就是我的仇敌,是要讨伐的国家,只是担心国家衰弱,没有足够的力量。假如您能以燕国现有的力量讨伐齐国,那么,我愿把整个国家托付给您。”
3 苏秦富贵还乡文言文翻译苏秦富贵还乡文言文翻译
苏秦起先主张连横,劝秦惠王说:“大王您的国家,西面有巴、蜀、汉中的富饶,北面有胡貉和代马的物产,南面有巫山、黔中的屏障,东面有肴山、函谷关的坚固。耕田肥美,百姓富足,战车有万辆,武士有百万,在千里沃野上有多种出产,地势形胜而便利,这就是所谓的天府,天下显赫的大国啊。凭着大王的贤明,士民的众多,车骑的充足,兵法的教习,可以兼并诸侯,独吞天下,称帝而加以治理。希望大王能对此稍许留意一下,我请求来实现这件事。”
秦王回答说:“我听说:羽毛不丰满的不能高飞上天,法令不完备的不能惩治犯人,道德不深厚的不能驱使百姓,政教不顺民心的不能烦劳大臣。现在您一本正经老远跑来在朝廷上开导我,我愿改日再听您的教诲。”
苏秦说:“我本来就怀疑大王不会接受我的意见。过去神农讨伐补遂,黄帝讨伐涿鹿、擒获蚩尤,尧讨伐驩兜,舜讨伐三苗,禹讨伐共工,商汤讨伐夏桀,周文王讨伐崇国,周武王讨伐纣王,齐桓公用武力称霸天下。由此看来,哪有不用战争手段的呢?古代让车辆来回奔驰,用言语互相交结,天下成为一体,有的约从有的连横,不再储备武器甲胄。文士个个巧舌如簧,诸侯听得稀里胡涂,群议纷起,难以清理。规章制度虽已完备,人们却到处虚情假意,条文记录又多又乱,百姓还是衣食不足。君臣愁容相对,人民无所依靠,道理愈是清楚明白,战乱反而愈益四起。穿着讲穿服饰的文士虽然善辩,攻战却难以止息。愈是广泛地玩弄文辞,天下就愈难以治理。说的人说得舌头破,听的人听得耳朵聋,却不见成功,嘴上大讲仁义礼信,却不能使天下人相亲。于是就废却文治、信用武力,以优厚待遇蓄养勇士,备好盔甲,磨好兵器,在战场上决一胜负。想白白等待以招致利益,安然兀坐而想扩展疆土,即使是上古五帝、三王、五霸,贤明的君主,常想坐而实现,势必不可能。所以用战争来解决问题,相距远的就两支队伍相互进攻,相距近的持着刀戟相互冲刺,然后方能建立大功。因此对外军队取得了胜利,对内因行仁义而强大,上面的国君有了权威,下面的人民才能驯服。现在,要想并吞天下,超越大国,使敌国屈服,制服海内,君临天下百姓,以诸侯为臣,非发动战争不可。现在在位的国君,忽略了这个根本道理,都是教化不明,治理混乱,又被一些人的奇谈怪论所迷惑,沉溺在巧言诡辩之中。象这样看来,大王您是不会采纳我的建议的。”
劝说秦王的奏折多次呈上,而苏秦的主张仍未实行,黑貂皮大衣穿破了,一百斤黄金也用完了,钱财一点不剩,只得离开秦国,返回家乡。缠着绑腿布,穿着草鞋,背着书箱,挑着行李,脸上又瘦又黑,一脸羞愧之色。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去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苏秦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于是半夜找书,摆开几十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书,埋头诵读,反复选择、熟习、研究、体会。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针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并自言自语说:“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之尊的人呢?”满一年,研究成功,说:“这下真的可以去游说当代国君了!”于是就登上名为燕乌集的宫阙,在宫殿之下谒见并游说赵王,拍着手掌侃侃而谈,赵王大喜,封苏秦为武安君。拜受相印,以兵车一百辆、锦绣一千匹、白璧一百对、黄金一万镒跟在他的后面,用来联合六国,瓦解连横,抑制强秦,所以苏秦在赵国为相而函谷关交通断绝。在这个时候,那么大的天下,那么多的百姓,王侯的威望,谋臣的权力,都要被苏秦的策略所决定。不化费一斗粮,不烦劳一个兵,一个战士也不作战,一根弓弦也不断绝,一枝箭也不弯折,诸侯相亲,胜过兄弟。贤人在位而天下驯服,一人被用而天下顺从,所以说:应运用德政,不应凭借勇力;应用于朝廷之内,不应用于国土之外。在苏秦显赫尊荣之时,黄金万镒被他化用,随从车骑络绎不绝,一路炫耀,华山以东各国随风折服,从而使赵国的地位大大加重。况且那个苏秦,只不过是出于穷巷、窑门、桑户、棬枢之中的贫士罢了,但他伏在车轼之上,牵着马的勒头,横行于天下,在朝廷上劝说诸侯王,杜塞左右大臣的嘴巴,天下没有人能与他匹敌。
苏秦将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打扫街道,设置音乐,准备酒席,到三十里外郊野去迎接。妻子不敢正面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象蛇一样在地上匍匐,再三再四地跪拜谢罪。苏秦问:“嫂子为什么过去那么趾高气扬,而现在又如此卑躬屈膝呢?”嫂子回答说:“因为你地位尊贵而且很有钱呀。”苏秦叹道:“唉!贫穷的时候父母不把我当儿子,富贵的时候连亲戚也畏惧,人活在世上,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难道是可以忽视的吗?”
4 苏秦苦读锥刺股的文言文翻译苏秦引锥刺股
原文
(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说,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译文
(苏秦)十次上书游说秦王都不成功。现在他黑貂皮衣破了,百两黄金也用光了。生活所需钱财费用匮乏,不得已离开秦国回家。(他)缠着绑腿布,穿着草鞋,挑着书囊,体态憔悴,面容黑黄,带有惭愧的样子。回到家里,妻子不从织机上下来迎接,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不跟他说话。苏秦见此情状,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嫂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苏秦的错误啊!”于是他就在夜间打开书籍(攻读),摆开了几十本书籍找到姜太公的兵书《阴符》来,伏案诵读,选择其中重要的加以熟读,探求它的真谛。读书困倦想睡,就拿起锥子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上,他说:“哪里有游说君主却不能让他赏赐金玉锦绣、封个卿相之类高官的人呢?”一年的工夫,钻研成功。自言自语说:“现在我真的可以去游说各国君王了。”于是苏秦在华丽的殿堂中拜见游说赵王。亲密交谈,赵王非常高兴,封他为武安君,并授给相印,随后赏赐他兵车百辆锦绣千匹,白壁百双,金币万两。缔结合纵,离散连横,来抑制强大的秦国,所以苏秦在赵国为相,函谷关封闭(秦国不敢出兵函谷关)。
5 苏秦作官回家战国后期,洛阳有个读书人叫苏秦。他先到秦国,游说秦惠文王,竭力宣传"连横"的主张,鼓励秦国一步一步去并吞其他六国。秦惠文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苏秦连连上书,也无结果,自己也穷的身无分文。回到洛阳,苏秦已是衣衫褴褛,疲劳不堪。回到家里,妻子不理他,嫂子不做饭给他吃,连自己的父母都不与他说话。苏秦很难过,只怪自己学问不到家,未能取得荣华富贵。因此他立志苦读,钻研学问。
一年后,他学识猛进。他又到赵国游说,受到赵王重用。赵王十分赏识苏秦的“合纵”政策,就封他为武安君。后苏秦兼任六国的国相,佩六国相印,并担任"纵约长"。
有一次,苏秦因公路过洛阳,他的声势威严,老百姓都赶来迎送。苏秦的父母,拄着拐杖,在三十里外的大路口等候。回到家里,妻子躲在旁边,"侧目而视",不敢正眼看他。苏秦的嫂子慌忙趴在地下,连连磕头。苏秦笑道:"嫂子,何前倨而后恭也?"苏秦的嫂子一边哆嗦,一边答道:“因叔叔高官厚禄。”苏秦十分感慨。
6 苏秦是洛阳人翻成文言文苏秦是洛阳人翻成文言文是苏秦乃洛阳人也。
苏秦(约前334-前284)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与张仪同出自鬼谷子门下。战国时代最著名的说客、谋士,纵横家中合纵派的****和最高首脑。
苏秦擅长于战略谋划、长篇游说和辩论,他所解决的问题都是当时国际上的首要问题或者一个国家的核心问题,对具体问题和局部问题的策略,他不是太感兴趣。他游说时善于抓住要害和本质问题,单刀直入、鞭辟入里;富有逻辑性,说理清楚、极具信服力。
他也是最讲究语言修辞的说客,他的辞藻华丽、排比气势如虹、比喻夸张随手拈来,各种修辞手段应有尽有,可以说他是战国时代说客、谋士中的集大成者。
战国时东周洛阳乘轩里人,字季子。奉燕昭王命入齐,从 事反间活动,使齐疲于对外战争,以便攻齐为燕复仇。齐湣王末任齐相。秦昭王约齐湣王并称东西帝,他劝说齐王取消帝号,与赵李兑约五国攻秦,被赵封为武安君。
五国合纵攻秦,迫使秦废帝号,归还部分魏赵土地。而后,齐国乘机攻灭宋国。后燕将乐毅联合五国大举攻齐,不料其反间活动暴露,被车裂而死。
扩展资料:
一、苏秦刺股文言文及译文
苏秦乃洛阳人也,学纵横之术,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为用,资用匮乏,潦倒而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
苏秦乃叹曰:“此皆秦之罪也!”乃发愤读书,曰:“安有说人主而不得者乎!”。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后卒合齐、楚、燕、赵、魏、韩抗秦,佩六国相印。(据《战国策》改写)
译文:
苏秦是洛阳人,学习合纵与连横的策略,劝说秦王,给秦王的信有十封以上但都没有被采纳,资金缺乏,穷困潦倒地回家了。到了家,他的妻子不为他织布,他的嫂子不为他做饭,他的父母亲也不把他当作儿子。苏秦于是叹气说:“这些都是我苏秦的错啊!”
于是就发愤读书。他说:“哪有劝说国君而不成功的人呢?”读书快要打瞌睡的时候,拿起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流到了脚。最后终于联合了齐、楚、燕、赵、魏和韩国反抗秦国,佩戴了六国的相印。
二、相关故事
战国时期,中原大地上七雄并立,战争连年不断,各国都想统一中原。年轻的苏秦凭借自己的学识和口才游说当时最强大的秦国,希望得到重用。但是由于商鞅嫉妒他的才能,处处与他为难,没能如愿。他曾经十次上书秦王,诉说心志,都没有被采纳。
后来决定离开秦国,游说六国联合抗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把家产卖了后,得到路费、衣物、车马、和仆人。在游说的过程中勘察各国的山川地形,风土人情。好几年,他仍然无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钱财用完了,只好辞了仆人,卖了车马,自己担着行囊徒步回家。
父母原以为倾家荡产的苏秦能换来仕途的发展,一定可以谋得一官半职。谁知贫穷落魄,都骂他是个没有出息的败家子。妻子也像看不见他似的。饥寒交迫,向她的嫂子要点饭吃,嫂子说家中没有可烧的菜,拒绝给他做饭。
苏秦饱尝了人间冷暖,不觉潸然泪下:“一身贫寒,妻子不认丈夫,嫂子不认小叔,连父母都不认儿子,这全是我造成的啊。”
感慨之后,他钻入书中消愁。他偶然从书堆中发现一本《阴符》,忽然想到有个名士说钻研此书,肯定有长进。于是开始钻研这本书中的道理。
苏秦足不出户,不分昼夜,发奋读书。夜晚困的时候,为了使自己的头脑清醒,用锥子刺入自己的大腿,血流到脚面上。剧痛让他睡意全消,又可以全神贯注地读书了。《阴符》这本书,让他茅塞顿开,又结合自己周游六国所得到的信息知识,仔细揣摩,不过一年,天下形势了如指掌。
苏秦胸怀大志,再次告别父母去游说各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取得了六国的信任,接受了他的联合主张。最后,他,兼佩六国的相印,执金牌宝剑,总辖六国臣民。
当他衣锦还乡的时候,家人对他的态度截然不同了,父母把他当做孝子。妻子恭顺了,嫂子也敬重他了,居然不敢抬眼看他了。
-苏秦刺股
7 苏秦苦学 文言文苏秦乃洛阳人,学纵横之术,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为用,资用匮乏,潦倒而归。至家,妻不下絍,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苏秦乃叹曰:“此皆秦之罪也!”乃发愤读书,曰:“安有说人主而不得者乎?”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后卒合齐、楚、燕、赵、魏、韩抗秦,佩六国相印。
译文
苏秦是洛阳人,学习合纵与连横的策略,劝说秦王,写了十多个书信都没有派上用处,最后他所有的钱都用完了,悲惨而归。回到了家,他的妻子不从织布机上下来迎接他,他的嫂子不为他做饭,他的父母亲也不认他这个儿子。苏秦叹了口气,说:“这都是苏秦的罪过啊!”就发誓要勤奋读书,说“哪有事情办不成的!?”在读书就快要睡着的时候,拿锥子刺破自己的大腿,血流到了脚。最后终于联合了齐、楚、燕、赵、魏和韩国联手反抗秦国,带上了六国的相印。
启示
如果想要把事情做成功,就要下定决心,目标明确。要肯吃苦,肯努力。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亲戚的表现反应出,人心向背,在苏秦落魄时,并没有给予帮助,世态炎凉,但同时也是苏秦下定决心发奋读书的原因之一!
8 苏秦合纵文言文翻译原文:苏秦乃洛阳人,学纵横之术,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为用,资用匮乏,潦倒而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以为子。苏秦乃叹曰:“此皆秦之罪也!”乃发愤读书,曰:“安有说人主而不得者乎?”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后卒合齐、楚、燕、赵、魏、韩抗秦,佩六国相印。
译文:苏秦是洛阳人,学合纵与连横的策略,劝说秦王,写了十多个建议书都没有派上用处,最后他所有的钱都用完了,悲惨而归。到了家,他的妻子不为他缝纫,他的嫂子不为他做饭,他的父母亲也不认他这个儿子。苏秦叹了口气,说:“都是秦王[这个不用抄上去,解释上说的是苏秦自己错,但是我们老师觉得是秦王的错,你如果想用苏秦就把“秦王”改成“我”]的错啊!”就发誓要勤奋读书,说:“哪有事情办不成的?!”读书快要睡着的时候,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流到了脚。后来联合了齐、楚、燕、赵、魏和韩国反抗秦国,然后成了六国的相印。
9 苏秦游秦苏秦到了秦国游说秦国君,秦君终不任用他,苏秦离开秦国,一路上钱用光了,裘袍(衣服)又破又旧。回到家中,妻子没有离开织机去迎接他,嫂子没有给他做饭,父母不跟他说话。后来苏秦到晚上就拿出书(太公阴符)苦苦钻研,到深夜打瞌睡就用锥刺自己的大腿,经过一年的努力学习,学识有了很大的进步,再出游,于是后来就成为六国的宰相。
希望有帮助。
苏秦游秦,秦不用之而归,金尽裘敝。至家中,妻不下机,父母不与言。秦及夜出书读之。夜深欲睡,以锥刺其股。一年而学成,遂为六国相。
10 苏秦之楚 文言文全文翻译作品译文:
苏秦到楚国去,三日后才能够见到楚王。他们交谈结束后,苏秦向楚王告别。楚王说:“我听先生的指教就像听到古代贤人的教诲一样,现在先生迢迢千里来见我,竟不愿留下来。
我想听听您的意见。”苏秦回答说:“楚国的粮食比珠玉还贵,柴草比桂木还贵,掌管进谏的人像鬼一样难见,大王像天帝一样难得见面;
现在要我吃珠玉一样贵的食物,烧桂木一样贵的柴火,通过像小鬼一样的使者见天帝一样的大王。”楚王说:“请先生在客馆住下,我接受教导了。”
作品原文:
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
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苏秦作为大游说家,其心理素质非常之高。他没有因为拒绝召见而心灰意冷,而当他见到楚王后也没有忘乎所以,把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和盘托出,而是以退为进,马上辞行。如此反而掌握了心理上的主动权,让楚王十分迫切的听从他的意见、答应他的要求,把他奉为上宾。
启示:可见,在说服他人时,光有学识是不能被人接纳的,顽强的毅力和冷静的心态是以识取信的关键。
由来: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朝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原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简介:
《战国策》作者“刘向”,共三十三篇,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策》是我国一部优秀散文集,它文笔恣肆,语言流畅,论事透辟,写人传神,还善于运用寓言故事和新奇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趣味。《战国策》对我国两汉以来史传文政论文的发展都产生过积极影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