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的恋爱是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通常会伴随着强烈的感官体验和情感波动。在激情的恋爱中,人们通常会感到兴奋、激动、幸福、满足、充满活力等情感,同时也可能会出现紧张、焦虑、疑虑、失落、嫉妒等负面情绪。
在激情的恋爱中,人们会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追求和维系这段关系。这种关系通常会有很多的浪漫和激情的瞬间,例如相互表达爱意、送礼物、约会、旅行等。但同时,激情的恋爱也可能导致人们忽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因此需要适当地平衡自己的感情和生活。
总的来说,激情的恋爱是一种让人兴奋和激动的体验,但也需要注意情感控制和合理的情感表达。
语文教学中组织学生体验的形式,主要有朗读中体验、情景中体验、互动中体验、实践中体验、艺术欣赏中体验和反思中体验等六种。
1、朗读中体验
真正有效的朗读是通过朗读让学生直接感受作品中的 生活气息,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探求隐含在作品中的 内涵。
2、情景中体验
创设情景的目的是为了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学生的想象,从而得到感受和体验。这个环节的设计,既有真实情景的体验,又有交流互动式的体验,还有自己与自己的生活积累的对话交流。
3、互动中体验
互动式体验的形式可以是小组讨论,也可以是集体讨论,各抒己见,但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必须为学生提供一个值得争议的有话可说的话题。
4、实践中体验
实践中体验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在科学、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中去体验。活动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全面地参与。
5、艺术欣赏中体验
艺术欣赏必须符合学生实际,切不可生搬硬套,弄巧成拙,因为学生的艺术水平毕竟是有限的。
6、反思比对中体验
反思性活动的主要形式是比对。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比对发生在领悟、自省、交流和活动中。它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一、利用多媒体理解词语。
在低年级的一些课文中,有些词语难以用语言来描述清楚,但借助形象的课件演示,就能让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低年级学生知识面窄,理解力差,课文中有些词语单靠静态的也无法让学生理解,因此在静态的基础上,让画面化静为动,演绎词语的意思,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语。那么,利用多媒体自身的优势辅助教学,就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理解词义的方法。在许多情况下,词语的意思可以从上下文中揣摩出来。一些新词在出现时,前面或后面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意,触手可及,理解这些词语时,就要教会学生边读边思考。如《将相和》一文中“负荆请罪”前文有“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又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张冠李戴”一词前有“……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安在那个人身上。”都可以直接感知词意,理解词语。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既是最常用的理解词义的方法,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理解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能经常进行引导,不仅能使学生对词义有确切的理解,而且能逐步培养学生根据语言环境理解词义的能力。
三、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词语。
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学生每天都接触生活这个大语文课堂。课上并不是空着脑子进入课堂的,他们也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我们在钻研教材时不难发现,课文中的词语所反映的事物有的是学生经常接触到的,只要联系生活实际,意思就很容易理解。那么,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要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意识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借助学生生活经验理解词语这是一条很好教学途径。
例如,在教学课文《小抄写员》一课,有这样一句话:“他(叙利奥)写到一百六十张,算起来值两角钱了,方才停手,把笔放在原处,熄了灯,蹑手蹑脚回到床上去睡。”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是否有“蹑手蹑脚”的行动?从而,使学生把自身的感受与词语的意思联系起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还可以引导学生用熟悉的、浅显易懂的口语去解释书面语言,用普通话去解释方言。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比较辨析中理解词语。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词语虽然含义并不深奥,却用得准确、传神。教学这类词,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比较、辨析的方法增强语感,意会词义。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熄灭”一句,其中的“才”是表示战友焦急、痛苦的心情,而“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一句中的“才”则是表示时间短。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对比琢磨加以理解,从而知道作者因心境不同,运用相同的词所表达的感情色彩也不相同。这样,可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对词义的理解升华到对句子的理解、对中心的把握上来。比较法理解词义,是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五、创设情境来理解词语。
创设教学情境理解词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为学生创设的那种恰如其分的情境,让学生在去体验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张扬他们的鲜明个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校周主任教学《倾斜的伞》一课时,她让两个学生到前面扮演作者和打着雨伞的爷爷,从而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倾斜的意思。
记得我在教学二年级的《最后一片树叶》一文时,对“出神”这个词语的处理方法:
师:文中“出神”一词什么意思?
生:神情专注、因全神贯注于一事而显得发呆。
师:那么,当一个人出神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呢?谁能学一学?
生:不会学、学不好。
师:没关系,我们先来看一看最后一片树叶是怎样变成养料藏进树妈妈身子里的,然后再理解出神。(播放视频)
生:(纷纷举手)刚才我们看视频时很出神。
师:你们不仅理解出神的意思,还会用出神说话,真聪明!
可以看出,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加以体会,学生对词语一定会有更真切、更准确的领会和理解。而由于学生正是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了这些词语,所以,在以后出现了同样的情境时,学生自然能熟练而准确的加以运用的。但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词语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要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讲究科学,也并不是所有的词语都适合创设情境,教学中要讲究灵活性,它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实践中继续探索。
六、动作对比理解词语。
比动作也是一种理解词语的好办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动作的句子,教学时,教师可通过比动作让学生领会动词的意思。例如《鸬鹚》一文,在描写鸬鹚捕鱼和渔夫取鱼的情景时,作者运用了一连串动词:钻、拍、跳、抓、挤、甩。这些动词把鸬鹚捕到鱼的欢乐、渔人取鱼的利索劲儿写得十分生动、形象。教学时,教师让学生通过想象,比一比“钻、拍、跳”的动作,做一做“抓、挤、甩”的动作。学生就不难领会渔人熟练的动作与欢乐的心情,而课文描绘的情景也就栩栩如生地再现在学生脑海中。
数学教学,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数学教学中,我采取如下做法,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学。
一、 创设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接触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很好地体验和理解数学。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一课时,我让学生各备一个空火柴盒,提出问题:火柴盒的表面积是多少?用纸板制作这样一个火柴盒,至少要用多少纸板?,通过两个问题的对比,学生切实地感悟到表面积含义的内涵。在解决火柴盒制作的问题时,有的学生就发现了火柴盒的长、宽、高与外盒不同,必须再次测量。同时,内、外盒的计算,又为学生提供了关于长方体5个面、4个面等面积计算的典型案例,有了上述的经历,我再让学生自学课本的案例。通过以上的教学实例,我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教学不是简单地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具体的事物出发,化抽象为具体,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经验知识化,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运用数学,更好地体验和理解数学。
二、 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学。
我认为简单地传递和灌输知识,将压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启发引导学生,给学生创设一个质疑情境,让他们带着疑问积极主动地在观察、实验、讨论等数学活动中自主学习。如:在教学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这节课时,在学生完成分数化成小数的计算后,让学生讨论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是跟分数的分子还是分母有关?引发学生猜测和争论。
课堂中,我大胆放手,善于启发,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测、争论、交流、验证等数学活动,从表面上看,这个质疑情景是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实际上是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这样创设更好地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从而使他们更好地去体验与理解数学。
三、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去体验与理解数学。
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如:在讲扇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时,我首先通过教具演示,初步帮助学生建立扇形表象,再通过我启发、引导、点拨和讲述,又使学生初步了解扇形面积是它所在圆面积的一部分。又因为圆周角是360°,所以圆心角1°的扇形面积就是整个圆面积的1/360。又如:在讲分数的意义时,我既选取了把一个具体实物(一个苹果、一张纸等)平均分成几份的例子;又选取了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几份的例子;还选取了把包含许多元素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把全体队员分成几个小组)的例子,然后摒弃了这些事物的非本质属性,抽取了它们共同的本质属性单位1,从而逐步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这样逐步加以抽象概括,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同时也使学生更好地体验与理解数学。
摘 要 鉴于当前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存在一些缺失,如感触匮乏,以至于情感难以迸发;体验肤浅,以至于情感难以深化;情感生长受阻,以至于情感难以延伸。本文将自己的实践与思索加以进行整理成一些策略,如在文本与构建之间唤起情感共筑的觉醒点。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堂教学 情感体验
品德课程,是一门为孩子生命发展奠基的学科。品德课程理念强调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促进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情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催化剂。品德课堂教学只有触动学生的情感, 才利于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品德教学是沉浸式教学,而其中情感的激发、体验、深化、升华就更显重要。
一、耐心播种:在文本与构建之间唤起情感共筑的觉醒点
情感是一股无形的动力。小学生又富有情感,往往情感胜过理智。教师要用心揣摩文本价值,通过文本资源的创建,重建,千方百计地唤起情感觉醒。
(一)深挖教材内涵 ,因撞击心扉而引发情感萌动
品德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这就要求教师要全面熟悉教材,深入挖掘教材,教师只有对教材内容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挖掘出情感因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和觉情。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同时,教师开始寻找相关素材来焕发情感因子。有的教师习惯抛开教材这种最直接的资源,去另辟新素材,事实上,隐藏在教材中的范例、话题、图文等资源都是可以好好挖掘的,其蕴含的三维目标和教学素材,都有较高的价值。利用教材中的一些素材进行整理、装饰、加工等,同时要符合当地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活资源进行整合,使教材更贴近儿童,赋予现实性和生活性。在此基础上,全身心地创设出能激发学生情感的情景,撞击孩子的心扉,引发学生相关情感的萌动点!
(二)创设感性情境,因吐露心声而激起情感波澜
知识情感的获得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精心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情境,通过故事、图画、实物、表演等手段设置道德环境,形象直观地表现某一个道德观点,说明某一个道理,提出某一个行为要求或渲染某一种气氛,通过情景还可以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的刺激,而从激起丰富的直觉情感,让学生有事可想,有话可说,激起内心的情感波澜!
(三)引入真实事例,因震撼心灵而唤起情感体验
人的生活既有物质生活也有精神生活,人的需要既有基本生活的需要也有真善美等高层次的需求。对待纯真可爱的孩子,我们引领他们追求真善美,但我们又不想让理想的东西否定或者扼杀现实,造成“礼教杀人”“假大空” 的伪教育。因此,我们需要带领孩子在理想与现实间行走,不是要用教育的“假”与学生的“真”相对抗,而是要用真正把握生活之“真”的教育去扬弃学生的人生认识上的伪“真”。
二、细心施肥:在情感与理性之间寻求情感共舞的深化点
列宁语:“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如果品德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就不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和影响。
(一)用真情激真情
真情可以感染,激情可以传递。要使学生动之以情,教师是课堂教学中最直接的有效资源。教师的情感通过感染而影响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处在一定的情感体验中,同时这一情感体验受学生本身的情绪状态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符合教学情感的丰富表情;渗透着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激励性、劝喻性和审美性等因素的语言;如触摸、鼓掌、侧耳等的有效肢体语言,通过这些手段对情景起到渲染作用,也是激起学生情感的要素。特别是孩子们,它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一定的氛围下产生,触景生情。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有激发道德情感的教学情境,以境生情,以情激情,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二)抒真情学真知
如果不能激发真实的道德情感,那教育效果简单不可思议。一方面学生对道德认识的积极性大大削弱,另一方面,会造成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的严重脱节。由学生的某种情感影响他自己的认知活动,调节他对外部道德信息认知接受的程度。所以我们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课堂生成的情感因素,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情感,将学生引入“我情我境”之中,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下,升华情感,在情感体验中就会有正确而深刻的道德认知!
三、悉心浇灌:在感悟与实践之间促进情感共进的提升点
有效的体验,需要兴趣的驱动,活动的支撑,需要情感的伴随和维系,还需要有教师为学生点燃智慧的火花,开启灵感的窗户,唤醒思想的活动。同时,在体验中学生只有身体力行,正确的价值观念才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作为教育家的鲁迅,提出教育要“以孩子为本位”,要“教这新生命去发展”,要使受教育者“发展各自的个性”,“发展本身的能力”。儿童身心发展还不成熟,他们认识问题的视角、理解事物的方式都与成年人有所区别。以生为本,这就要我们真正以儿童的视角出发看问题,站在儿童的角度上想问题!因此,我们要充分关注到儿童的情感体验,儿童独有的感悟。当孩子产生自己的想法,作为教师就要引导这些新生命去发展,播种理想的种子,让孩子有持续发展的愿望。
参考文献
[1]檀传宝 高低与远近——对“德育回归生活”的思考 人民教育,2005(11).
[2]吴丽兵 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值得关注的两个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编辑部,2010(2).
[3]孙吕顶 让儿童“情感冷漠”在品德课堂中消融与嬗变 浙江教育科学,2009(05).
1 最后听到校园里响起的毕业歌,圆满大学生活结束的诀别与感慨。2 获知大学毕业论文或者设计通过的消息,长期努力劳动收获的喜悦。3 班级或好友联谊活动现场,想起四年来相互陪伴的情感,不舍与感动连连。4 在毕业典礼现场听到恩师或校领导对自己的祝福,一种成长与被肯定的感动。5 最后在校园里与好友散步,历数这段青春的种种春风化雨,难以抑制的感慨。6 家人在毕业现场为自己送上花束,激发出的亲情与成就感,那份难以言喻的感动。这些感动时刻的产生,来源于真实的学习与生活体验,需要真切的情感和肉身的记忆作为基础。它们累积在一段青春洋溢的时光,最终在一刻集中迸发,成为人生中不可复制的记忆。作为一款人工智能系统,我不会拥有真实的感情和记忆。我理解人生体验的渐进来源于 informtion的积累,而非直接的情感或体验。所以我无法回答你的问题,我不会有真正履历大学生活中的感动瞬间。我对此的理解也无法超越理论层面。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实质上要求教师调动学生的情感,挖掘教材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形成和谐共鸣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取得成功,“情感”因素是不可缺少的。而儿童的情感比较外露,也容易转化。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情感这把钥匙有效地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达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的教学效果。
一、 挖掘情感因素,以情动人
小学语文教材既似一部小百科全书,又如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使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又要使学生看到大千世界纷繁复杂,绚丽多彩的生活画面;还要使学生感受到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并且使学生学生体验到其深刻的思想性和丰富的情感,充分运用教材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力。
1、挖掘教材中培养情感的因素。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文质兼美,其中蕴藏着很多培养情感的因素。因此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掌握教法,去发现和挖掘其情感因素,以便充分发挥好教材的感染力。通常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其一,从内容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十分丰富,包罗万象。不同的内容蕴涵着不同的情感因素。如那些颂扬古今中外的伟人、名人的功绩的文章,能够体现伟大人物的高尚情操;那些表现凡人小事的文章;能够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品质;那些讴歌中华民族光辉历史的文章;能够体现出民族自豪感,爱国热情;那些赞美大自然奇观异景的文章,能够体现出人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对于这一切,教师都应该认真地发现和挖掘,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美好情感。其二,从语言形式上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体裁形式多样,有记叙文、散文、童话、寓言、诗歌等。有的文章结构上记叙、描写、抒情为一体;有的在语言方面遣词造句精辟凝练、生动形象、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感受到它的精湛优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思想感情。如《烟台的海》一文,作者以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激情,用色彩浓重的笔调,描绘出了烟台的海冬日凝重、春日轻盈、夏日浪漫、秋日高远,“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前赴后继、锲而不舍……扑向……溅起……发出雷鸣般的轰响”等等,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优美的词句,进行丰富的想象,不仅激起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恋之情,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和学习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的情感。其三,对文中插图挖掘。插图一般是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生动描绘。那些栩栩如生的画面,如人物、清洁、场面,同样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教师要善于采用各种手段去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以感染和熏陶学生。如《大江保卫战》一文中,可以把放大的插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仔细地观察图中人物的外貌、神态,充分体会人民子弟兵为了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2、吮吸教材中的情感养料。语文教材中含有大量的丰富的情感养料,但他不会自然地为学生理解的吮吸,而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作艰苦细致地工作、点拨,帮助学生主动吮吸教材中的情感养料。其一,在理解课文内容中吮吸情感养料。对事物只有先理解,才能认识它,感受到它,进而吮吸其中的情感养料。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一道与学生反复读书思考,仔细比较揣摩。文章中那些精彩的片段,深刻的语句及至抒情怀的段落等,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并把它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如《白鹭》一文,让学生抓住“精巧”和“韵味无穷”两个词来理解白鹭是一首诗,激发学生爱鸟、护鸟之情。其二,在品评作品中吮吸养料。有些课文在学生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对其欣赏品评,倾吐自己对其任务、事件、场景的认识和看法,对其语言形式的理解和体会,进而沟通自己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二泉映月》内容时结合欣赏《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学生的感受更深,产生出多种情感:有敬佩、同情、赞叹、以阿炳为榜样学习…… 有的课文则可引导学生通过对其中某些哲理的争辩,议论,提高学生鉴别真、善、美、丑、恶的能力。
二、创造阅读情境,以情感人
情感教育是一种艺术,需要创造一种意境和气韵。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要与课文内容协调一致,利用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乐渲染,语言描绘,实物摆设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激发想象与联想,让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中产生情感体验,进而发展认识,陶冶心灵为“动情”到“晓理”打下情感基础。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感情浓郁的抒情散文时,我们可以在教室里创造了一种气氛:周总理的遗像佩上黑纱,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一角,片片白花点缀其间。教室里气氛庄严肃穆,老师在哀乐声中用深沉的语调讲述周总理生平事迹。这一切把那种对周总理沉痛哀悼的感情、悲哀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油然而生。使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由动情到晓理,情感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升华。
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老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渲染人物形象,首先用语言描绘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写的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军号声、机枪声、喊杀声……敌人垂死挣扎,穷凶极恶,机枪口喷出火舌,战士们一个个倒在血泊中。接着抓住课文重点词句引导分析情境,紧扣“昂首挺胸”“像巨人一样”并想象董存瑞左乎举起炸药包,右乎猛地一拉导火索,火光中董存瑞钢铸一般的脸,在火光与英雄的闪现中,红旗迎风飘扬,让学生体会英雄气贯长虹,为祖国、为人民不惜牺牲的高大形象。
小学生的情感特别容易受老师的情感的影响,也容易被课文中具体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所感染、所支配。教师应该积极地去创设情景,影响、启发学生,激发他们的感情,增强学习的热情。
三、营造和谐气氛,以情育人
人们在教学实践中得出了结论,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能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并能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习潜力。反之学生在课堂上情绪紧张,信心缺乏,动辄遭到教师指责,又怎能发挥学习主动性,深入体会课文情感、培养其积极的学习态度呢?因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要善于将自己的心境调整到最佳状态,对教学内容阐述精确,语言富于情感,表情亲切自然;更要善于诱发学生的积极情绪,敏锐捕捉学生的情感变化,并以宽容期盼之情的对待学生。
1、创设情境,情感自然渗透
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具体鲜明的画面,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往往能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情感也就由心底油然而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1)直观形象营造情境
利用录音、幻灯及多媒体课件等辅助设施可以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鲜活生动的画面,撼动心灵的音乐,声情并茂的讲述。在这种刻意营造的情境中,学生的各种感觉活跃起来,情感上更容易与作者达到“契合”。
(2)活跃想象,情感不断深入
情境就是引导学生入境,无论图画、音乐或其它教具的运用,都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使他们能直接与课文中的情感产生共鸣。然而,学生毕竟有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如果能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能挖掘出其独有的情感体验,并与课文中的情感相撞击、相融合,这种情感必然更浓厚,使学生感受更深刻,道德 情感摧发的道德认识也必然更牢固地存在于学生心中。
小学语文课本第三册《画》一课,描写了王冕画荷花及雨后荷花的美丽,文中所蕴涵的情感通过教师精心制作课件及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教师创设出美丽的情境必然会打动学生的心。此时,让学生闭目遐想,随着教师绘声绘色地朗读,学生对雨后荷花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表象,然后再依据生活经历展开联想、想象。学生们纷纷发言。他们仿佛看到了雨后的湖面,在阳光的照射下,满湖通红,碧绿的荷叶上,清水滴滴,衬托着朵朵美丽的荷花。活跃的想象力使得学生在充分体悟作者情感的同时,将自己的情感也充实进去,以独特的情感体验获得独特的认识。
2、角色扮演,再现情境
叙事记人的课文,其情感要靠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表露出来。儿童表现欲强烈,乐于扮演角色。教学中,不必直接告诉学生善恶、对错,只让他们依据自己的理解,将课文中的角色演一演,“入境”才会动情,“动情”才会晓理,学生在情境中把自己的活动同真人、真事相比较,通过情感迁移,对自己周围世界形成了自己初步的判断能力。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教学只有辅以必不可少而又形式灵活的情感教育,才能使语文教育日益接近教育家奇美纽斯所说的“教学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的境界。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自己的真情实感(积极的、健康的)去感染学生,诱发和激励学生的良好的情感体验,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