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第1张

宣州开元寺,在东晋时建筑,是一所古老的佛教寺庙杜牧在宣州(今安微宣城县)做团练判官,即掌管文书工作的小官时,写了好几首关于开元寺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六朝,在南京建都的六个朝代:吴、东晋、宋、齐、梁、陈天淡云闲,是泛指自然风景意思是说:六朝时代的繁华文物,都已成为一片荒草,只是自然风景还是与当年一样开元寺是六朝的文物之一,当然不可能是当年的样子,这样,就把题中所说的开元寺很自然地包括进去了

下面两联,是进一步具体说明今古相同的自然风景“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 水声中”,飞鸟在山色中来来去去,人们世世代代在溪边生活人歌人哭,是引用一个典故:春秋时,赵武盖了一所房子,一位来祝贺的人说,这所房子又高大又华美,你的子孙将在这里歌(办喜事开宴会),在这里哭(办丧事),在这里兴旺发达这个典故的原意是一种祝愿,这里却是用来说明人们世世代代在宛溪两岸生活“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写得非常美,上句是实中带虚,深秋的细雨,仿佛千家万户挂上帘幕这里,雨是实物,帘幕却是虚景,并不是千家万户真的挂上帘幕,而是雨中看起来象挂了一道珠帘纱幕这种用法,过去的诗人也用过初唐的王勃,诗中有“珠帘暮卷西山雨”,说珠帘象雨杜牧说雨象帘,说法虽然恰好相反,但艺术构思中的联想,是一致的在今天的文学作品中,我们也常常还能看到“雨帘”“雨幕”这样的词下句,夕阳斜照的楼台里,阵阵笛声在晚风中飘散这就完全是实写了

以上这两联诗,艺术表现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上句写景色,下句写声音,两两间错第二联的画面背景是山和水,但着笔的却是山色、水声第三联,上句,千家帘幕,是雨中景色;下句,楼中一笛,是风里声音这样写山水和风雨,鲜明生动,读起来好像身临其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声有色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是作者在抒发感慨由前面所写的山村自然风光,联想到历史人物范蠡范蠡帮助越王度过难关,奋发图强,雪了会稽之耻范蠡立了大功后,弃官归隐,驾小船入五湖杜牧在这里,表示对范蠡的景仰,说:遗憾的是在这烟树参差的五湖,已经见不到古人范蠡了

杜牧年轻时就以经邦济世的才略自负,他希望能象范蠡那样做一番事业可是他一生很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自己的抱负,结尾两句正透露了他对那个社会的厌倦和不满的情绪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作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作者任宣州团练判官时,抒写了作者在开元寺院水阁上,俯瞰宛溪,眺望敬亭山时的古今之慨。全诗节奏轻快,语调流走,体现了杜牧诗歌拗峭的特色。

——————————————————————————————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唐代 杜牧

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

诗一开始写登临览景,勾起古今联想,造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气氛: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这种感慨固然由登临引起,但联系诗人的经历看,还有更深刻的内在因素。诗人此次来宣州已经是第二回了。八年前,沈传师任宣歙观察使(治宣州)的时候,他曾在沈的幕下供职。这两次的变化,如他自己所说:“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钐利筋骨轻。”“重游鬓白事皆改,唯见东流春水平。”(《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这自然要加深他那种人世变易之感。

这种心情渗透在三、四两句的景色描写中: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这两句似乎是写眼前景象,写“今”,但同时又和“古”相沟通。飞鸟在山色里出没,固然是向来如此,而人歌人哭,也并非某一片刻的景象。“歌哭”语出《礼记·檀弓》,言喜庆丧吊,代表了人由生到死的过程。“人歌人哭水声中”,宛溪两岸的人们就是这样世世代代聚居在水边。这些都不是诗人一时所见,而是平时积下的印象,在登览时被触发了。

接下去两句,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象:一是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一是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在现实中是难以同时出现的。但当诗人面对着开元寺水阁下这片天地时,这种虽非同时,然而却是属于同一地方获得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了,从而融合成一个对宣城、对宛溪的综合而长久性的印象。这片天地,在时间的长河里,就是长期保持着这副面貌吧。这样,与“六朝文物草连空”相映照,那种文物不见、风景依旧的感慨,自然就愈来愈强烈了。客观世界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却是有限的。这使诗人沉吟和低回不已,于是,诗人的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五湖指太湖及与其相属的四个小湖,因而也可视作太湖的别名。从方位上看,它们是在宣城之东。春秋时范蠡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

他徜徉在大自然的山水中,为后人所艳羡。诗中把宣城风物,描绘得很美,很值得流连,而又慨叹六朝文物已成过眼云烟,大有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这样,游于五湖享受着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自然就成了诗人怀恋的对象了。

诗人的情绪并不高,但把客观风物写得很美,并在其中织入“鸟去鸟来山色里”、“落日楼台一笛风”这样一些明丽的景象,诗的节奏和语调轻快流走,给人爽利的感觉。明朗、健爽的因素与低回惆怅交互作用,在这首诗里体现出了杜牧诗歌的所谓拗峭的特色

  作品名称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1]

  创作年代唐朝

  作者姓名李白

  作品体裁诗

  [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①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②。

  蓬莱文章建安骨③,中间小谢又清发④。

  俱怀逸兴壮思飞⑤,欲上青天览明月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⑦。[1]

  [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①此诗《文苑英华》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则所别者一为李云,一为李华。李白另有五言诗《饯校书叔云》,作于某春季,且无登楼事,与此诗无涉。诸家注本多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秋,然于"叔华"、"叔云"均含糊其辞。待考。《新唐书·李华传》:"天宝十一载迁监察御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上:赵郡李氏西祖房景昕子仲云,左司员外郎;叔云,监察御史。宣州:今安徽宣城县一带。谢朓楼,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李白于天宝十二载(753)由梁园(今开封)南行,秋至宣城。李白另有五言诗《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校书:官名,即校书郎,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叔云:李白的叔叔李云。

  ②酣高楼:畅饮于高楼。

  ③蓬莱: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后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附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李贤注:"言东观经籍多也。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经秘籍并皆在也"。建安骨:汉末建安年间,"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诗风骨遒上,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七子"分别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汤,刘真。

  ④小谢:指谢朓(tiǎo)。后人将他和谢灵运并举,称为大谢、小谢。清发:清秀俊爽。

  ⑤逸兴:超脱飘逸的兴致,多指山水游兴。王勃《滕王阁序》:"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李白《送贺宾客归越》:"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壮思飞:卢思道《卢记室诔》:"丽词泉涌,壮思云飞"。

  ⑥览:通"揽",摘取的意思。是明月或是日月有争议,

  ⑦散发:不束冠,意谓不做官。古人束发戴冠,散发表示闲适自在弄扁舟:乘小舟归隐江湖。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注25。

  译文

  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你的文章就像汉代文学作品一般刚健清新。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飘逸豪放。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猛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排遣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退隐江湖罢了。[1]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李白于742年(天宝元年)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二年后,因被谗毁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在753年(天宝十二年)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

  诗中抒发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苦闷,盛赞汉代文章、建安风骨及谢眺诗歌的豪情逸兴,最后流露出消极出世的情绪。

  诗的开头显得很突兀,因为李白当时很苦闷,所以一见到可以倾诉衷肠的族叔李云(李华),就把满腹牢骚宣泄出来。李白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 毁,时间不长便弃官而去,过着飘荡四方的游荡生活。十年来的人间辛酸,作客他乡的抑郁和 感伤,积聚在心头,今天终于可以一吐为快了。

  “长风”两句借景抒情,目接风送秋雁之境,精神为之一振,烦恼为之一扫,感到心与境合得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油然而生。

  “蓬莱”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以“建安骨”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中间”是指南朝;“小谢”是指谢眺,因为他在谢灵运(大谢)之后,所以称小谢。这里李白是自比小谢,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抽刀”一句用来比喻内心的苦闷无法排解,显得奇特而富有创造性。“举杯”一句道出了他不能解脱,只能愁上加愁的不得志的苦闷心情。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词。李白长期处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逃避现实虽不是他的本意,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 的清高放纵的性格,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

  情感表达的特点:

  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抒发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苦闷,盛赞汉代文章、建安风骨及谢眺诗歌的豪情逸兴,最后流露出消极出世的情绪。

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习俗,所以我们结婚的时候,我们都有不同的婚俗。现在让咱们去看看宣城人结婚时有什么习俗,有什么与其他地方相比,它很特别。

1提案流程。求婚前一定要先确认求婚日期,找到两人都有空的时刻,最好有一个备选日期,避免突发事件影响求婚。定下日期后,需要确认地址,购买所需物品,包括婚戒等烘托气氛的东西。一切准备就绪后,你可以在求婚当天邀请你的另一半到准备好的求婚地址,然后向他表达你的真实感受。

2订婚过程。订婚前,男方一般会决定婚宴的地址,也需要准备订婚仪式。然后,两个家庭需要讨论订婚的相关事宜。订婚那天,男方会先去祭祀祖先,然后去拜堂的房子。男方需要在女方喝甜茶新婚夫妇都要给长辈敬茶,然后一起去参加订婚仪式,并致词。在订婚仪式的开幕式之前,会有一个拍摄庆典,随后是主持新人的司仪入场,戴戒指,献茶,演讲,开宴。仪式结束后,通常会有一个射击仪式来标志仪式。

3结婚过程,结婚。婚礼当天早上,新郎应该去找新娘去接新娘。到达新娘s家,他需要挡着门,奉上茶水拍全家福,然后把新娘抬上婚车。见见新娘。问候语主要指的是什么人的家庭需要做的事情。当新娘和她的亲戚到达时,男方美国的家人应该出来迎接他们,并吃一些像糖果和蛋糕。结婚典礼。婚礼仪式主要分为开幕式、新人入场、宣誓、交换戒指、敬茶、致辞、饮杯酒、敬酒、离开。闹洞房。婚礼当天晚上,新人的朋友都会来婚房玩,主要是为了让婚礼气氛更加丰富温馨。回到门口。回门是结婚的最后一道工序。新年结婚后的第三天,新郎会被带到新娘身边家人探亲,女方s家也会准备回门招待客人。

4注意,唐不要去找那个女人空着手去s家。一定要带些小礼物。这不仅是一种礼貌,也是对老一辈女性的尊重。也许他们会对你客气,但其实他们很开心。尊重女方提出的所有要求美国家庭应该尽可能按照他们的规定来处理,以示对他们的尊重。千万不要冲动,直言不讳对形势不利。注意衣服的外观。求婚的时候,衣服的搭配一定要合理,外表要整洁干净。你应该脸上带着灿烂的笑容,这样才能表现出你的真诚和情感。

《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是“诗仙”李白所作,该诗有景有情,情因景而生,情随景而变,情景交融,铸造了一种清凉的意境。体现出诗人当时处于处于官场失意之中,过着流浪的生活。

前面一句我还真没找到 这首诗里面似乎没有这一句呀 百度里面也没有这一句的诗词(应该是我没找到

谢眺北楼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又名谢公楼,唐时改名叠嶂楼,是宣城登览的胜地。宣城处于山环水抱之中,陵阳山冈峦盘屈,三峰挺秀;句溪和宛溪的溪水,萦回映带着整个城郊,真是“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这诗作于天宝十三载(754),这年中秋节后,李白从金陵再度来到了宣城。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首联是说,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眺楼远眺晴空。一个晴朗的秋天的傍晚,诗人独自登上了谢公楼。岚光山影,是如此的明净!凭高俯瞰,这“江城”简直是在画图中似的。开头两句,诗人把他登览时所见景色概括的写了出来,总摄全篇,一下子就把读者深深吸引住,一同进入诗的意境中去了。这就是李白常用的“开门见山”的表现手法。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颔联是说,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江上两座桥仿佛天上落下的彩虹。“两水”指句溪和宛溪。宛溪源出峄山,在宣城的东北与句溪相会,绕城合流,所以说“夹”。因为是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静的流着,波面上泛出晶莹的光。用“明镜”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上、下两桥。上桥叫做凤凰桥,在城的东南泰和门外;下桥叫做济川桥,在城东阳德门外,都是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的建筑。这两条长长的大桥架在溪上,倒映水中,从高楼上远远望去,缥清的溪水,鲜红的夕阳,在明灭照射之中,桥影幻映出无限奇异的璀璨色彩。这哪里是桥呢?简直是天上的两道彩虹,而这“彩虹”的影子落入“明镜”之中去了。这里诗人想象的丰富奇妙,笔致活泼空灵,又一次令人惊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颈联是说,橘林柚林掩映在令人感到寒意的炊烟之中;秋色苍茫,梧桐也已经显得衰老。秋天的傍晚,原野是静寂的,山冈一带的丛林里冒出人家一缕缕的炊烟,桔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黄,呈现出一片苍寒景色,使人感到是秋光渐老的时候了。我们不难想象,当时诗人的心情完全沉浸在他的视野里,他的观察是深刻、细致的;而他的描写又是毫不粘滞的。他站得高,望得远,抓住了一刹那间的感受,用极端凝练的语言,再随意点染中勾勒出一个深秋的轮廓,深深的透露出季节和环境的气氛。它不仅写出了秋景,而且写出了秋意。如果我们细心领会一下,就会发现它在高度的概括之中,用笔是丝丝入扣的。

中间两联是具体的描写。这四句诗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都是从首联的一个“望”字生发出来的。从结构关系来看,上两句写“江城如画”,下两句写“山晚晴空”;四句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又是有层次的。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末联是说,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_北楼来,迎着萧瑟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这结尾两句,从表面看来很简单,只不过和开头两句一呼一应,点明登览的地点是在北楼上;这北楼是谢眺所建造的,从登临到怀古,似乎是照例的公式,因而李白就不免顺便说了句怀念古人的话罢了。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谁念”两个字。“怀谢公”的“怀”是作者自指;“谁念”的“念”是指别人。两句的意思是,慨叹自己“临风怀谢公”的心情没有谁能够理解。这就不是一般的怀古了。

李白在政治上被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之后,政治上一直处于失意之中,过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客中的抑郁和感伤,特别是当秋风摇落的季节,他那寂寞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宣城是他的旧游之地,现在他又来到这里。一到宣城,他就会怀念起谢眺,这不仅因为谢眺在宣城遗留下来像叠嶂楼这样的名胜古迹,更重要的是谢眺对宣城有着和自己相同的情感。当李白独自在谢眺楼上眺望的时候,面对着谢眺所吟赏过的山川,缅怀他平素仰慕的这位前代诗人的悲剧一生,虽然古今异代,然而他们的文化基因的精神却是遥遥相接的。这种渺茫的心情,反映了他政治上苦闷彷徨的孤独感;正因为他政治上受到压抑,找不到出路,所以只得寄情山水,尚友古人。他当时复杂的情怀,又有谁能够理解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517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