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基础》名词解释的知识点

《文学概论基础》名词解释的知识点,第1张

  名词是词类的一种,属于实词。它表示人、事、物、地点或抽象概念的统一名称。它分为专有名词和普通名词。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文学概论基础》名词解释的知识点,欢迎大家参考!

 1、符号矩阵:是一种由四个符号学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形图式。这是格雷马斯提出的一种研究行动逻辑的模式。

 2、隐含的作者:当现实生活中的作者进入作品中的叙述活动时,便进入了一种与日常现实生活有所不同的特殊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常被称为作者的“第二自我”,也就是在作品整体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识,这就是隐含的作者。

 3、隐在叙述者:是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隐在叙述者”并不是不存在叙述者,“隐在”的叙述者实际上是隐藏在了人物背后,默默地支配着人物,使他们说出叙述者需要叙述的东西。

 4、隐含的接受者:叙述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存在着潜在的接受者。这种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隐含的接受者。

 5、抒情原则:在抒情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传情达意,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总是遵循着一定的抒情原则。作者在抒发情感、创作抒情作品的过程中,在处理情感与理性、情感与现实、情感与语言等关系的问题上,有意无意间所遵循的原则,称为抒情原则。

 6、符号矩阵:是一种由四个符号学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形图式。这是格雷马斯提出的一种研究行动逻辑的模式。

 7、隐含的作者:当现实生活中的作者进入作品中的叙述活动时,便进入了一种与日常现实生活有所不同的特殊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常被称为作者的“第二自我”,也就是在作品整体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识,这就是隐含的作者。

 8、隐在叙述者:是指读者在叙事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隐在叙述者”并不是不存在叙述者,“隐在”的叙述者实际上是隐藏在了人物背后,默默地支配着人物,使他们说出叙述者需要叙述的东西。

 9、隐含的接受者:叙述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存在着潜在的接受者。这种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隐含的接受者。

 10、抒情原则:在抒情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传情达意,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总是遵循着一定的抒情原则。作者在抒发情感、创作抒情作品的过程中,在处理情感与理性、情感与现实、情感与语言等关系的问题上,有意无意间所遵循的原则,称为抒情原则。

 11、抒情策略:在创作作品时,作者总是在语法或修辞上采取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的效果,这样的方法和手段谓之抒情策略。

 12、抒情的语法策略:是指从语言的结构方式(包括词语的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成熟、杰出的抒情作家都深谙此道。比如,诗人有所谓的“诗家语”,它指的是与通常语言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常常打破既有的语言规范,追求某种特殊的语言效果。

 13、抒情的修辞策略:是指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从文学史和修辞史的角度看,抒情的修辞策略有许多,意象、隐喻、典故、悖论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四种。

 14、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此类事物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15、典故:是一种历史化的隐喻,是在神话或历史事件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当下事件、情状或环境的心理行为、语言行为和文化行为。

 16、抒情小品文:是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在中国,“小品”一词最早出现于《世说新语》,意为篇幅短小之文;西方的小品文起源于法国的蒙田,英国的培根紧随其后。西方抒情小品文具有这样的特点:第一,它注重描写个人的经历、境遇,抒发个人的情感、情绪;第二,它具有坦荡开阔的心胸和闲适恳切的调格。

 17、抒情作品:专门用来抒情达意,它是与叙事作品相对而言的另一类文学作品;具体地说,抒情作品指的是简要地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18、韵律:抒情作品中由字音的有序结合和变化而造成的和谐音调,谓之“韵律”。在西方,韵律是一个统称,它可以分为韵与律两个方面。把同一个音或类似的音予以有规则的反复排列,称为韵。按照某种规律使语音的长短、高低、强弱予以重复变化,称为律。

 19、悖论:是指那种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即所谓“似非而是”的语句。

 20、文学风格: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1、含义不同:抒情是作者在作品中抒发情感与情绪的表达方式。抒情直接表明爱憎,往往兼有形象性和思辨性。这种表达方式主要运用于抒情散文等抒情类文体。

议论是阐述道理的一种表达方式,对于现象的产生消亡、事理的正确与否加以分析谈论,侧重于逻辑思维。这种表达方式主要运用于议论文等论说类文体。

2、组成不同:完整的议论应该包括论点、论据、论证三个组成部分。抒情又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通常是以判断式的语句直接表达对描述对象的爱憎、好恶、褒贬之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常常借助于其他事物或景物的形象来表达对所描述对象的爱憎、好恶、褒贬之情。可即事抒情、即景抒情、咏物抒情等。

3、笔法不同:议论,针对某人某事某物,发表自己的见解,阐明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或肯定、赞扬、或否定、批判,态度明朗,色彩鲜明。语言含蓄,见解独到,令人深思,这种议论方式往往具有启发性。

议论的语言是理性思维的结果,因而也许少了一份灵气和生动,俨然一副冷若冰霜的面孔。其实,议论也是讲究文笔的,也是形象的。

而抒情可以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文中把"物"作为主体对象来写,而不是作为一般景物点缀其间,作者往往以浓墨重彩极力铺写某物,使其赋予某种象征意义和丰富的涵。

扩展资料: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

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抒情方式有:1直接抒情;2间接抒情两大类。其中,间接抒情又分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咏史抒怀和寄情于事四类。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指直接抒发情感,也就是语文中经常说到的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简单来说就是作者在作品中将人物心中的情感直接表现出来,不借助任何外界因素。直接抒情一般简单明了,不讲究委婉含蓄、毫无遮掩。

2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作品中将人物心中的所以所想通过借助外界因素的方式表达出来,间接抒情一般讲究委婉含蓄。

(1)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一种常见的间接抒情的方式,托物言志就是指作者或诗人运用起兴或象征的手法,通过描绘事物的某一特征来表达情感或者揭示作品主旨的表现方式。

(2)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有所不同,借景抒情是指作者或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情感去描写某一客观事物,把自己所要表达的想法或抒发的情感借助这一客观事物抒发出来。借景抒情的主要特点是情景交融,浑然天成。

(3)咏史怀古

咏史怀古一般是指借助古代人物事件或古代历史事件为背景,以此来借古讽今,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或者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情。此类作品大多是写古人古事,并且大量运用典故,描写手法婉转含蓄。

(4)寄情于事

寄情于事就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注入情感,把自己内心的情感渗透在字里行间,使得作品和情感浑然一体。这种抒情方式既能增强文字的感染力,也能很好地抒发作者的感情。

抒情的作用是: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

扩展资料:

当作者对某种景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寄寓在景物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做借景抒情。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作者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蝉》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533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