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都回家养老了,为何朱元璋依然没有放过他?

李善长都回家养老了,为何朱元璋依然没有放过他?,第1张

公元1367年9月,朱元璋论平吴之功,封李善长为宣国公。

后改官制,以左为大,官封李善长为左相国,相比较为朱元璋打天下的那些武将,李善长对于朱元璋就好比萧何对于刘邦。

朱元璋率大军南征北战,都会让李善长留守大后方,负责为前线将士运输兵饷、粮饷,而李善长也做得极为出色,从没有让朱元璋因为粮草而发愁过。

所以当有些武将对李善长有所不满时,朱元璋除了袒护还是袒护。

朱元璋对于李善长是极其信任的,等到朱元璋称帝之后,册封妃子、太子、功臣的礼制都是由李善长制定的,而国家要事的商议,李善长也从不会缺席。

如果不是李善长比朱元璋年长了10余岁,不少人还会认为这两人是穿了同一条裤子长大的发小,说到这或许朱元璋的那些发小会不服气,因为他们为朱元璋打下了天下,而之后却几乎都遭受了灭顶之灾。

相比较这些发小,李善长可以说是幸运的,因为他活到了76岁。

但可悲的是,他并不是老死,也是被朱元璋给处死的,并且是满门抄斩的那种,一家上下70余口无一幸免。

说到这不少人就有疑问了,是不是李善长贪权不老实,被朱元璋抓住了小辫子?

其实并不是,因为76岁的李善长在57岁的时候就因病辞归故里回家养老去了,每天耕田种地似乎早已脱离了权力中心,好不快活,那么朱元璋为何依然没有放过他呢?

说此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朱元璋对李善长的别样恩宠。

朱元璋:赐李善长丹书铁券,可以免死的那种

李善长很早就跟随了朱元璋,当初朱元璋的老岳父郭子兴还健在的时候,就曾想着把李善长从朱元璋的身边“抢”走,让他辅佐自己,可是李善长却并不愿意,或许睿智的李善长早就看出来了将来的郭家势力,早晚得被朱元璋这小子给夺了去。

历史也正是这样发展的,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就一步步成为了红巾军的***,而一直跟随朱元璋的李善长自然成为了朱元璋无比信任的心腹,随着朱元璋的地位不断提升,李善长的地位自然也是水涨船高。

洪武三年,朱元璋觉得江山已定,于是再一次开始大封功臣,李善长在这次封赏中,被朱元璋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爵封韩国公,子孙可以世袭。

当然这还没完,为了表现出对李善长的恩宠,朱元璋还赐给了李善长丹书铁券,丹书铁券也就相当于免死金牌,而且朱元璋给李善长的免死金牌含“金”量很高,因为它可以免李善长二死,而李善长的儿子也可以免一死。

可以说,有了丹书铁券的李善长一家,在朱元璋时期,那绝对是可以横着走的,但这也埋下了“满门抄斩”的伏笔。

李善长:你们都要擦亮眼睛,我可不是好惹的

位高权重又有丹书铁券,还深得朱元璋宠信的李善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朝中大臣嫉妒的人,不过李善长的跋扈也引得了一些人的不满,比如李饮冰、杨希圣就一个不小心触犯了李善长的权威。

李善长恼羞成怒,立即上表朱元璋,说这两人有罪,而朱元璋倒也没客气,直接把这两人给免了官,作为朱元璋得力帮手的另外一位智囊刘伯温也曾和李善长因为法令问题而争吵,结果被李善长骂了个狗血喷头。

而刘伯温仔细思量之下,内心惶惶不安,最终向朱元璋请求告老还乡,所以在李善长眼里,根本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公元1371年,李善长生病了,只得辞官回乡,朱元璋听说之后,那是一百个舍不得,不过既然生病了就要治病,朱元璋赏赐给了李善长临濠的土地若干顷,等到李善长病愈的时候,还把江南富农十四万都迁徙到了濠州,让李善长管理他们耕种劳作。

在之后的几年,李善长又回到了朝中为官,而风光依然丝毫不减,公元1380年,朱元璋发动了集权的胡惟庸案,牵连了一大批高官,而李善长对胡惟庸也有举荐之恩,不过朱元璋却并没有处理李善长。

朱元璋:李善长终究不知感恩,他还是得死啊

朱元璋对李善长态度的转变,其实源自一件小事,1385年,有人告发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父子是宰相胡惟庸的党羽,请求朱元璋对其进行毁灭性的打击。

不过朱元璋并没有这样做,反而看在李善长的面子上,放了李存义父子,但是李善长并没有因为这件事去感谢朱元璋,这让朱元璋觉得李善长不知感恩,也对其开始有所失望。

朱元璋对李善长态度的转变,对于李善长来说,他并不以为然,毕竟他自认有丹书铁券护身,最多丢了官也不至于身死,但是对于李善长的政敌来说,这却是一次机会,一次彻底搬倒李善长的机会,于是关于李善长的“不法”行为不间断地传入了朱元璋的耳朵里。

有时候谎话说多了,就会变成真话,而有时候假话听多了,自然也会信以为真,朱元璋对于李善长的怀疑则开始与日俱增了。

公元1390年,李善长的一份奏折又摆在了朱元璋的桌上,这份奏折看似不起眼,只是李善长为自己的亲戚丁斌屡次求情的折子,不就是问皇帝要个人嘛,李善长既然备受宠爱,自然觉得这没什么,只不过这丁斌以前在胡惟庸家做事。

这让朱元璋想多了,认为李善长心怀不轨,于是对丁斌进行了严刑审问,结果丁斌招认李存义是胡惟庸党羽,而胡惟庸意图谋反时,也曾争取过李善长的支持,这也就是说李善长知道胡惟庸的计划,他虽没有上船,但也没有向朱元璋汇报,此举已属大逆不道。

拥有着可以免死两次丹书铁券的的李善长,还是被朱元璋处死了,连带着一家人都身首异处,最终落得个被满门抄斩的结局,或许当刀砍向李善长时,他一直在想自己的丹书铁券为何救不了自己呢?

原来他忘了,自己的丹书铁券是朱元璋给的,最终解释权自然也归朱元璋所有,而伴随着李善长的死,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开国功臣,也已经死得七七八八,朱元璋最终踩在了功臣的尸体上,坐稳了大明的江山。

上帝欲使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李善长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后世人多将这一群开国功臣之死归于朱元璋的卸磨杀驴,兔死狗烹。总觉得李善长是被历史黑了,但是仔细扒一下李善长的所做所为,反而觉得他是自己作死,非别人之过矣。

李善长是最早投靠朱元璋的那一批人,那时的朱元璋还未成气侯,此时的李善长已是小有名气了,第一次见面,两人便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可以说是一见如故,一见钟情。

那时李善长是朱元璋的一个贴心人,稳重、通达的老管家甚至老朋友。

他一路追随着朱元璋,辅助他,从太平兴国翼大元帅到江南行中书省平章,到吴王,到最后朱元璋称帝,李善长都一直忠心耿耿的追随着。

朱元璋封开国六公,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李善长为首。足可见朱元璋对待这一批一起打天下的兄弟是真不错。

朱元璋对李善长是真心不错,祭祀大典都由李善长主持,朱元璋亲征,留李善长监国,这待遇是真真的交心之好,当然这样的信任也让李善长变得骄纵、蛮横。

都说同患难易,同富贵难。王权富贵面前,又有多少人死于不知满足,不懂放手呢?

并不是每一个开国皇帝都如同赵匡胤一般,做文明人行文明事,喝着酒就把老哥们的兵权收回来了,还给老兄弟们富贵,让他们回家安心渡过晚年的。

骄傲师傅收了一个狂傲的徒弟,害死师傅全家。

明史记载“帝以惟庸为才,宠任之。惟庸亦自励,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 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

在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的斗争中胡惟庸无疑是最大的赢家,他在李善长的举荐下做到了丞相,朝政二把手。人在得意的时候总是会忘形的,胡惟庸本就是狂妄的人,狂妄自大到了意图造反的地步。

胡惟庸做丞相期间,猖狂无度,徐达告他的状,就指示徐达家丁举报其谋反,刘基与他不和,就下毒弄毒死刘基。这是狂到家了啊,随意陷害重臣,还敢下毒暗杀御史中丞。

张廷玉曾经说“当太祖开国之初,胡惟庸凶狡自肆,竟坐叛逆诛死”,意思是很明确了,胡惟庸有造反的意向

按理说胡惟庸造反和李善长有什么关系呢,举荐也不能连坐呀?

“太仆寺丞李存义者,善长之弟,惟庸婿李佑父也,惟庸令阴说善长。善长已老,不能强拒,初不许,已而依违其间”。

这表明,李存义是胡惟庸和李善长的亲戚,胡惟庸让他去游说李善长,下令陆仲亨和费聚去招兵买马,意图谋反,李善长一开始不允许胡惟庸这样做,但是到后来就以自己年龄大了,不想参合这些事为由,不了了之了。

从表现上看,李善长是没有参与胡惟庸的谋反,但是自己身为丞相知情不报,等于同谋反。

这罪名就足够他死一次的了,但是朱元璋看在他是功臣的份上,又有亲赐的丹书铁券,便免了他的死罪。

国家军队为自己做私活,死到临头不自知

从胡惟庸一案中侥幸逃过一劫的李善长失去了朱元璋的信任,但是却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此时已经走在了死亡的边缘线上,应该明哲保身辞官回家,而是认为朱元璋是不敢杀他。

洪武23年即1390年,年龄已是76岁的李善长大兴土木造府邸,还借了300官兵给自家做临时小工,这一下可是彻底触怒了朱元璋。在明朝将官兵私用这是重罪,自己这个老伙计却知法犯法,是完全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啊。

这一下子彻底是让朱元璋动了杀心,这个当年的老伙计,早已不是当初跟着自己一心一意打天下的好朋友了,得富贵后,想的不是怎样治理天下,却是争权夺利,拉帮结伙,还提拔了胡惟庸这么一个丧家玩意儿。

朱元璋以谋反罪将李善长下了大狱,并且将李善长一家70余口全部斩首示众。

李善长的死,是死于自己自大,自恃劳苦功高,分不清自己的岗位职责,属于自己作死。

李善长出生在1314年,辞逝于明朝1390年,年享76岁,属于安徽人,是明朝时期的开国功臣之一,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同乡,因为会因才用人得到朱元璋的赏识,从打江山开始,就一直跟随左右,直到明朝建立之后,是朱元璋非常宠爱的开国功臣之一,功不可没,赐免死金牌,深的朱元璋宠爱和信任,其可以免除李善长2次死,还可免除一次子孙之死,可谓是受宠爱万千,自然地位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李善长画像(网络图)

李善长自幼就爱读书,有谋略和智慧,而且在法学上面有一定的研究,可以预测很多的事情,而且大多数事情都被他说中,又懂得看人,会因才用人,得到朱元璋的重用和赏识,为什么说李善长是智勇双全当时朱元璋攻占滁州之时,出其谋略,并且还参与了重要大事的决策,军队物资供应都是又李善产负责,当时朱元璋对其非常的信任。

晚年时期,因为谋反罪而被朱元璋赐死,原因是因为胡惟庸有谋反心里,这个朱元璋也是知道的,胡惟庸也是一直想拉李善长下水,但李善长一直都不愿意,最终要其弟弟劝说李善长,久而久之,李善长最终对其弟说到“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这样的一句话,意思是我反正已经老了,等我死之后,你们爱怎么做就怎么做。也就是因为这句话,最终导致了免死金牌也没能救下李善长一家70多口,最后不得善终。

刘伯温和李善长

明朝自开国以来,能人众多,但是谋略以刘伯温和李善长为最。因此很多人都喜欢把这两个人拿来比较,从各个方面分析这两个人谁的能力更强。

李善长画像(网络图)

刘伯温不擅长为人处世,他为人刚正不阿,但是李善长反之,他擅长拍朱元璋的马屁,他缺少刘伯温的自恃清高,也没有那种与生俱来的傲气。所以他可以在朱元璋面前多蹦跶一会,但是刘伯温做不到,他先于李善长被朱元璋处死。

两个人在谋略上都有着自己的见地,刘伯温是点子多,常常能够看清大局,决胜千里,李善长也不差,他擅于搞后勤,幕后为朱元璋分担,并且李善长是朱元璋最早的一批班底。两个人就好比张良和萧何对刘邦的作用,有些人就会认为李善长才是大明的第一功臣,毕竟在功劳和苦劳,甚至于价值都远在刘伯温之上。

这两个功臣彼此的关系并不是特别的好,说到底都是争权的结果。淮西派和浙东派的斗争,两大朝廷派别对立,他们两个的关系肯定好不到哪里去,并且刘伯温又不给李善长面子,执意要处死李彬,李彬是谁他是李善长的亲信。

随着两者矛盾的加剧,甚至到了你死网破的局面,朱元璋对此是知晓的,但是他并没有丝毫的劝阻的意思,因为他对功臣是起猜疑之心的。胡惟庸这么一个小人物的登场,极大的改变了这场局面,他加剧了刘伯温的败亡,并且是趁你病要你命,曾追不舍。以胡惟庸所代表的淮西派是战胜了浙东派,一代谋士也就随之灭亡。

可悲,这两个人如何的争夺上风,最终的结果也都是被朱元璋所消灭,不知道他们两个死的那天,老天有没有替他们哭泣,都是大明王朝的重大损失。

李善长之死

我们在小学就已经开始学习我国的历史,因此我们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但是,对于跟着朱元璋经过战火洗礼的人非常的多,我们对于这些开国功臣却不怎么熟悉。李善长是跟对朱元璋打江山的一个重要人物,今天我们就要来了解明朝开国功臣李善长之死。

李善长剧照(网络图)

朱元璋成功的建立明朝之后,便开始从开国功臣的手中集权,甚至不少的开国功臣都因此被朱元璋杀害。那么,李善长之死是不是也是因为朱元璋集权呢根据史料记载,李善长是被朱元璋以谋逆的罪名处死的,李善长不仅仅没有保全自己,就连自己的亲人都遭到了迫害,最终只有李善长的几个儿子得以活命。

那么,李善长真的是有心谋逆吗答案当然不是。随着李善长的年纪不断增加,管理能力开始下降,李善长的手下经常做出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但是李善长却利用自己的权利,帮助自己的下人减轻罪责,甚至是逃避罪责,这令朱元璋十分的愤怒。

而使得朱元璋对李善长出现杀意的是胡惟庸谋逆一案,李善长早就知道胡惟庸要谋逆,而且胡惟庸多次表明要与李善长合谋。虽说李善长拒绝了,但是却没有上报给朱元璋。正是因为如此,朱元璋审理胡惟庸谋逆一案时,胡惟庸诬陷李善长是同谋。再加上李善长的家奴也主来指责李善长谋逆,从而坐实了李善长谋逆的罪名,最终使得朱元璋下令将李善长杀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5413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8
下一篇2023-11-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