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7年9月,朱元璋论平吴之功,封李善长为宣国公。
后改官制,以左为大,官封李善长为左相国,相比较为朱元璋打天下的那些武将,李善长对于朱元璋就好比萧何对于刘邦。
朱元璋率大军南征北战,都会让李善长留守大后方,负责为前线将士运输兵饷、粮饷,而李善长也做得极为出色,从没有让朱元璋因为粮草而发愁过。
所以当有些武将对李善长有所不满时,朱元璋除了袒护还是袒护。
朱元璋对于李善长是极其信任的,等到朱元璋称帝之后,册封妃子、太子、功臣的礼制都是由李善长制定的,而国家要事的商议,李善长也从不会缺席。
如果不是李善长比朱元璋年长了10余岁,不少人还会认为这两人是穿了同一条裤子长大的发小,说到这或许朱元璋的那些发小会不服气,因为他们为朱元璋打下了天下,而之后却几乎都遭受了灭顶之灾。
相比较这些发小,李善长可以说是幸运的,因为他活到了76岁。
但可悲的是,他并不是老死,也是被朱元璋给处死的,并且是满门抄斩的那种,一家上下70余口无一幸免。
说到这不少人就有疑问了,是不是李善长贪权不老实,被朱元璋抓住了小辫子?
其实并不是,因为76岁的李善长在57岁的时候就因病辞归故里回家养老去了,每天耕田种地似乎早已脱离了权力中心,好不快活,那么朱元璋为何依然没有放过他呢?
说此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朱元璋对李善长的别样恩宠。
朱元璋:赐李善长丹书铁券,可以免死的那种
李善长很早就跟随了朱元璋,当初朱元璋的老岳父郭子兴还健在的时候,就曾想着把李善长从朱元璋的身边“抢”走,让他辅佐自己,可是李善长却并不愿意,或许睿智的李善长早就看出来了将来的郭家势力,早晚得被朱元璋这小子给夺了去。
历史也正是这样发展的,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就一步步成为了红巾军的***,而一直跟随朱元璋的李善长自然成为了朱元璋无比信任的心腹,随着朱元璋的地位不断提升,李善长的地位自然也是水涨船高。
洪武三年,朱元璋觉得江山已定,于是再一次开始大封功臣,李善长在这次封赏中,被朱元璋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爵封韩国公,子孙可以世袭。
当然这还没完,为了表现出对李善长的恩宠,朱元璋还赐给了李善长丹书铁券,丹书铁券也就相当于免死金牌,而且朱元璋给李善长的免死金牌含“金”量很高,因为它可以免李善长二死,而李善长的儿子也可以免一死。
可以说,有了丹书铁券的李善长一家,在朱元璋时期,那绝对是可以横着走的,但这也埋下了“满门抄斩”的伏笔。
李善长:你们都要擦亮眼睛,我可不是好惹的
位高权重又有丹书铁券,还深得朱元璋宠信的李善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朝中大臣嫉妒的人,不过李善长的跋扈也引得了一些人的不满,比如李饮冰、杨希圣就一个不小心触犯了李善长的权威。
李善长恼羞成怒,立即上表朱元璋,说这两人有罪,而朱元璋倒也没客气,直接把这两人给免了官,作为朱元璋得力帮手的另外一位智囊刘伯温也曾和李善长因为法令问题而争吵,结果被李善长骂了个狗血喷头。
而刘伯温仔细思量之下,内心惶惶不安,最终向朱元璋请求告老还乡,所以在李善长眼里,根本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公元1371年,李善长生病了,只得辞官回乡,朱元璋听说之后,那是一百个舍不得,不过既然生病了就要治病,朱元璋赏赐给了李善长临濠的土地若干顷,等到李善长病愈的时候,还把江南富农十四万都迁徙到了濠州,让李善长管理他们耕种劳作。
在之后的几年,李善长又回到了朝中为官,而风光依然丝毫不减,公元1380年,朱元璋发动了集权的胡惟庸案,牵连了一大批高官,而李善长对胡惟庸也有举荐之恩,不过朱元璋却并没有处理李善长。
朱元璋:李善长终究不知感恩,他还是得死啊
朱元璋对李善长态度的转变,其实源自一件小事,1385年,有人告发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父子是宰相胡惟庸的党羽,请求朱元璋对其进行毁灭性的打击。
不过朱元璋并没有这样做,反而看在李善长的面子上,放了李存义父子,但是李善长并没有因为这件事去感谢朱元璋,这让朱元璋觉得李善长不知感恩,也对其开始有所失望。
朱元璋对李善长态度的转变,对于李善长来说,他并不以为然,毕竟他自认有丹书铁券护身,最多丢了官也不至于身死,但是对于李善长的政敌来说,这却是一次机会,一次彻底搬倒李善长的机会,于是关于李善长的“不法”行为不间断地传入了朱元璋的耳朵里。
有时候谎话说多了,就会变成真话,而有时候假话听多了,自然也会信以为真,朱元璋对于李善长的怀疑则开始与日俱增了。
公元1390年,李善长的一份奏折又摆在了朱元璋的桌上,这份奏折看似不起眼,只是李善长为自己的亲戚丁斌屡次求情的折子,不就是问皇帝要个人嘛,李善长既然备受宠爱,自然觉得这没什么,只不过这丁斌以前在胡惟庸家做事。
这让朱元璋想多了,认为李善长心怀不轨,于是对丁斌进行了严刑审问,结果丁斌招认李存义是胡惟庸党羽,而胡惟庸意图谋反时,也曾争取过李善长的支持,这也就是说李善长知道胡惟庸的计划,他虽没有上船,但也没有向朱元璋汇报,此举已属大逆不道。
拥有着可以免死两次丹书铁券的的李善长,还是被朱元璋处死了,连带着一家人都身首异处,最终落得个被满门抄斩的结局,或许当刀砍向李善长时,他一直在想自己的丹书铁券为何救不了自己呢?
原来他忘了,自己的丹书铁券是朱元璋给的,最终解释权自然也归朱元璋所有,而伴随着李善长的死,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开国功臣,也已经死得七七八八,朱元璋最终踩在了功臣的尸体上,坐稳了大明的江山。
朱元璋之所以越来越讨厌李善长,不仅是因为他疑心重爱怀疑人,担心李善长这个宰相一手遮天,威胁到朱家的统治和基业。更因为李善长不会做人,得罪了很多同僚,而且他本身比较贪财,导致朱元璋不满,最终将他灭族。
李善长是最早跟随朱元璋起义的人之一,他很有才干,也很有智谋,起义的时候替朱元璋打理团队,朱元璋非常的依仗他,当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就让他当了中书省左丞相,给他的待遇非常的丰厚。本来两个人的关系是很好的,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两个人的矛盾开始越来越明显。
朱元璋疑心重这作为皇帝是难免的,但他比其他皇帝更夸张的是他一心想取消宰相这个职位,免得有个权利那么高的人来碍他的眼,而李善长不仅看不清形势,不懂得在朱元璋面前藏拙保护自己,反而行事越加张扬跋扈,这就不得不让朱元璋更加的反感。
并且李善长还有个很大的毛病,就是贪婪,收了别人一点贿赂就能不分青红皂白的举荐对方当官,而且不会处理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和他一同当官的大臣们,稍稍惹他不满,他马上采取非常激烈的措施,或者破口大骂,或者直接罢免对方的官职,导致这些大臣经常向朱元璋打小报告,次数多了,朱元璋也对李善长意见越来越大。但是朱元璋又忌讳李善长的名声威望,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什么行动,但最终还是把李善长一族都给灭了。
李善长的弟弟说出了李与胡人勾结的事实,朱元璋气得诛他全家。李善长在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缔造者后,改变了主意,开始傲慢和专横。同时,他排除了异见分子和独裁统治,这也是他越来越强大,形成明初最大官僚体系淮西派的原因。然而,朱元璋对李善昌的这三件事确实很恼火。
第一件事:李善长的长子嫁给公主后不久,朱元璋病倒了,一个月没上朝。这期间,许多大臣都去看望他,但李善长没有去,儿子也没去。失去了君臣之间的礼节,而且忽视了婚姻和亲戚之间的关系。第二件事: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开始在家乡盖房子。他花钱请了几百农民,又向唐河借了300名士兵。用士兵盖房子太荒唐了,这是他反叛的把柄。第三件事:1390年,李善长的亲戚丁斌因犯罪被派往边疆。李善长知道后,亲自写信给朱元璋求情。
朱元璋派左派首府史占辉臣去查定斌的案子,但调查并不严密。受到严惩的丁斌供认了李善长弟弟李存义与胡伟勇的勾结,李存义被逮捕。据李存义描述,在洱海打捞战期间,李善长对胡与敌人的勾结了如指掌。后来,胡叛变时,李存义曾经把李善长拉到一起。但李善长不听,对胡说:我老了,如果我死了,你会为自己做的后悔。
这是李善长造反的唯一证据。李存义案后,朱元璋顺和李善长一起被处决。李善长的罪是朱元璋定的最重的一个罪过,即“袁勋的国亲,对逆境一无所知,狐疑两头看,患难与共”,其家产被抄。
在我国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源于楚汉时期大将军韩信因为被萧何赏识才建功立业,也是因为萧何献策才身死暗室。萧何是汉高祖刘邦早年的玩伴,从刘邦起义开始就跟随刘邦,一路辅佐刘邦坐上至尊之位。萧何也被刘邦封为功臣第一,在汉朝建立之后出任相国。
而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也将一位臣子称为当世萧何,他就是明朝的左丞相、韩国公李善长。然而1390年李善长被朱元璋以胡惟庸疑党为名被逼自尽,全家上下七十多人被株连处死。因为李善长被杀一事,再加上其他开国功臣一一身死,朱元璋也被很多史学家诟病为暴君、过河拆桥,因为疑心病重杀了和他共事大半辈子的臣子。
与其说朱元璋对功臣疑心,不如说朱元璋本身对官员有怀有一种强烈的憎恶感。在朱元璋15岁的时候,他的父亲母亲和大哥一家就因为饥荒以及元朝官员贪污被逼上了绝路,之后朱元璋在外以乞丐、游方和尚等身份混迹了三年,看遍了人间疾苦,也是在此时他对官员这一群体产生了浓烈的憎恶感。朱元璋登基之后,便杀了15万贪赃枉法的官员。
而且从在明朝建立之后,李善长做了很多朱元璋无法忍受的行为,这才引来了杀身之祸。在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对李善长可以说是信任有加,但是李善长有很多行为并没有恪守臣子的本分,很多事情的发生让朱元璋对他起了杀心。
首先就是李善长并没有与之前的好朋友保持距离,朱元璋从淮西起家,所以之后封的功臣也大多是淮西人:开国六国公全是淮西出身,104位公候有70余位出生淮西。在打仗的时候这样的团队无疑有很大的凝聚力,但是在守天下的时候,这么庞大的派系并不利于明朝的发展,像是为明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名臣刘伯温因为不是淮西人而被李善长构陷而死。
朱元璋登基二十三年之后,77岁的李善长退位在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放弃了权力。首先李善长向武将汤和(也是淮西派系)借兵300帮助自己修补宅院,这可犯了朱元璋的大忌讳:文臣武将混在一起;之后李善长又为了自己以前被发配充军的党羽求情,也是这件事件彻底让朱元璋对李善长起了杀心。
根据正史来看,朱元璋其实并没有杀太多的功臣(按照比例来算),25位公爵只有4人被朱元璋赐死,分别是李善长、冯胜、傅友德、蓝玉;79位侯爵处死了20余人,至于朱元璋将所有开国功臣杀得只剩下四人这一传闻只是出自清朝时期的《英烈传》,真实性实在有待商议。例如很多人都认为右丞相徐达是被朱元璋毒死,而真实死因则是重病逝世。
徐达和李善长一样都是开国重臣,但是徐达此后一直恪守本分,朱元璋对徐达的评价和对李善长相似,只是多了一句“不矜不伐、中正无疵”。像汉朝的萧何也是一直恪守本分,从不拉帮结派,不惜自污名节来保全自己,而李善长的行为却是一步一步在挑战帝王的耐心。与其说朱元璋杀功臣,不如说朱元璋杀那些没有习惯臣子身份的功臣,像徐达、郭英、这样的功臣朱元璋一直委以重任。
嗨,大家好,这里是历史人物来我家,今天继续为大家分享有趣的历史故事。
李善长,是最早跟随朱元璋一起革命的人了,也是朱元璋的同乡。虽然李善长在历史中记载不是很多,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成就,但是作为幕后英雄的他,却为朱元璋打天下立了不少功劳,曾把朱元璋的团队,管理的非常有好。因此无论在战争时期,还是在大明开国初期,李善长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都是非常高的,朱元璋不仅把他封为第一功臣,还给了他最高的政治待遇——中书省左丞相,可见朱元璋是非常认可李善长的。
但是,随着大明朝的发展,朱元璋却越来越讨厌这个曾经和自己打天下的人了。
在南京建都以后,随着全国性的统一战争的不断胜利,大明朝迎来了全国性的由战乱走向和平建设的大好形势,同时统治阶层的矛盾也逐渐凸显出来。李善长与朱元璋的关系即相权与皇权之间的冲突也逐渐明化。这里面既有朱元璋这个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以猜忌着称的强势皇帝方面的原因,也有李善长个人性格和为人处世方面的原因。因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原因。
原因一:在早年,刚开始的时候,李善长的才华和能力都非常强,非常使人佩服的,他多谋善断,勇于担当,这对于忙于战争与统一大业的朱元璋来说,正是求之不得的。但等到朱元璋打下了天下,生活也逐渐和平的时候,对于已经没有战事忙乱的帝王朱元璋来说,李善长的迅速、果断、干练等优点则更多地表现出一种难以容忍的缺点,那就是对皇权对朱元璋的藐视和抵抗。
原因二:朱元璋,在中国历史是出了名的疑心非常重的强势皇帝,就和曹操一样。由于他童年和少年时代极度的卑微,饱受了人们的鄙视;在成年以后他就表现出极度的自尊,当登上皇帝这个位置后,他的这种心态更是得到了增长,加上对历代相权与皇权相争经验与教训的借鉴,朱元璋为了保护他朱家的基业,想让朱家万世永存,当然会表现出对相权的讨厌甚至是反感,这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原因三:李善长不仅有才华,但是李善长也十分的贪婪,什么都想要,而是只要是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他都干。所以这么贪婪的一个人,是不可能被皇帝看中的,所以是一起打天下的老乡,也不能让你如此的贪婪,虽然不能杀你,但是可以不待见你,讨厌你。这也是朱元璋越来越讨厌李善长的原因之一。
就这样,朱元璋和李善长两人的关系越来越不好,也不能再继续合作下去了。所以最后,朱元璋灭了李善长家族,甚至还废除了宰相制度,此时的朱元璋是一位谁对朱家有威胁谁就得死的人了,时刻保证自己的家族,时刻树立起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
谢谢大家的收看,如果喜欢就关注我吧,每天都会给大家分享历史故事。
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有句古话叫:“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当年跟刘邦打天下的韩信是这样,后来跟朱元璋定江山的蓝玉也是这样。朱元璋为了让孙子顺利继位,杀了很多功臣。可是李善长当时已经退休,且年逾古稀,为何朱元璋连他都不肯放过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揭秘一下背后的真相。
朱元璋平定滁州后,李善长前来投奔。因为当地人都称赞李善长年高有德,所以朱元璋便将他留下来掌管文史书籍。在后来征战的过程中,李善长为朱元璋出谋划策,连胜几场,渐渐取得了朱元璋的信任。朱元璋称吴王时,李善长被任命为右相国,但凡招贤纳士基本都是李善长负责。之后朱元璋率军出征,也是李善长坐镇后方,负责为前线押运粮草。所以朱元璋最初对李善长非常信任,在建立明朝后还封他为韩国公,拜为中书左丞相。
那他为何后来被朱元璋所杀呢首先,李善长居功自傲,引起朱元璋不快。李善长看似宽厚温和,实则内心十分善妒。参议李饮冰、杨希圣冒犯了他的威严,他就立刻向朱元璋打小报告,罢免了两人。刘伯温与他争论法令,他当场辱骂刘伯温,吓得刘伯温辞官回乡。没人与他制衡后,他开始渐渐心生傲慢,引起了朱元璋的不快。
其次,没有及时感恩朱元璋,让朱元璋很生气。胡惟庸案爆发后,很多人受到了牵连,李善长的兄弟李存义和侄子李佑也牵连其中。朱元璋看在李善长的面子上,没有处置李存义父子。但李善长并没有表示对朱元璋的感激,所以让朱元璋很生气。最后,李善长知情不报。胡惟庸在阴谋造反前曾数次拉拢李善长,他虽没有答应,但也没有检举。后来蓝玉在捕鱼儿海俘虏了胡惟庸私通沙漠的使者,李善长也是匿而不报。
这一桩桩、一件件事,就像安在朱元璋心里的定时炸弹。当有一天爆炸后,即使李善长再年迈,再有免死金牌,也难以平息朱元璋的怒火。后来朱元璋以胡惟庸蛋追问李善长,将他及妻女弟侄70余人一并处死。
有一说,朱元璋是为了让儿子(实际是长孙)继承皇位后能坐稳江山而扫清障碍,开国功臣能量和影响力都太大了,杀光了就后继无人,自己儿孙平安。赵构杀岳飞后说“非卿不忠,非朕不明”。恐怕老朱内心也应该说“非卿谋反,非朕残暴”吧。都是有说不出的苦衷啊,只好“莫须有”地安上若干罪名,爱卿,对不起了。
其实漏洞百出,李都70多岁的人了,之前种种朱要杀他已经很明显了,而且老朱杀了那么多开国功臣他不害怕吗,还作死?说白了“欲加之罪 何患无辞”,老朱在让史官写下这些,好像都是他们作死,我才杀的,不写估计连屎史官都杀,开国皇帝里朱是最嗜杀的,起步太低根本无法容忍别人知道他的过去,当了皇帝就是天子,前尘往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人要有自知之明,打工是打工,老板是老板,莫弄混了。有些人自不量力,老板托管他看几天场子,他就以为自己是老板了,要以厂为家了。结果呢?老板自然不高兴,你都喧宾夺主了,老板干嘛去?纵观历史,很多二三把手都吃了这个亏。刘伯温功劳在李之上,但在开国被封时之相当封了个现今少将,但是他无怨无悔仍然不忘初心,埋头苦干,如果有一点艾怨,老朱立马杀之。因为朱知道了刘伯温这人能力太强,留着用之不放心,可想杀之又找不到借口,把老朱郁闷够呛。最后还是刘伯温明智,推病回乡养老,夹尾巴做一个闲农,躲过一劫,也算善终了。李善长他就没有这种胸怀了,最后作死了全家。
这李善长再转世可能就是李鸿章,喜欢拉帮结派,结党营私,淮西集团。 精致利己主义者眼里只有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发财不在乎把国家和人民置于危险苦难境地。李鸿章这种人最盼着中央权威不行的,中央权威不行了李鸿章长袖善舞谋私如鱼得水不会考虑是否卖国的,李鸿章这类人会给左宗棠这类人来阴的,以达到一派独大,阴结列强资本干掉左宗棠胡雪岩,东南互保削弱中央权威。 历史摆在那里,左宗棠死后中国丢了多少领土,赔了多少银子,最后买单的还不是老百姓。
杀功臣:皇帝兔死狗烹是千古走不出的怪圈,只是程度的轻重而已。大臣居功自傲,霸凌八方,蔑视皇权也是同样走不出的怪圈,所以,杀与被杀当然也是一个走不出的魔圈。冤不冤真的不好鉴定,站在皇权的角度,站在功勋大臣的角度,站在有利于民众休养生息的角度,应该可能有不同的结论。要是他培养多年的太子朱标不死,他也不会杀那些功臣。其他皇子不能服众,老朱活着,那些功臣还能压住。老朱死了,那帮开国元老都能拉大旗自立。要是你,你也会杀光杀净。给孙子铺路!
如果你身在其位,你会如何理政,稳定天下?一朝帝王兴盛,需要高超的驭人技巧。否则是做不稳江山的!说句不中听的话,我们身为一介平民,如果只是站在平民的角度,去评论历史沿革,那么,永远都不可能正确地去评判历史上的任何一位帝王。其实朱元璋虐杀开国功臣主要目的还是为给孙子朱允炆顺利接班扫平道路,然而朱元璋却恰恰忽略了那些真正掌握实权尤以燕王朱棣为首的藩王们,然而时事造化,不消几年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赶走了建文帝朱允炆,从而开创了大明永乐盛世,朱棣的这些丰功伟业恐怕朱允炆是永远做不到的。
朱元璋出身布衣,知道一切皆有可能,谁都可以做皇帝。他遭遇过贫苦,对人民有大爱。他恨官僚的私欲,无法从体系上根除封建弊端,只能杀净一切贪官污吏。他做皇帝的目的不是为了荣华,而是为了一时的天下公平。之所以老朱这么滥杀主要是个人素质决定的,开国皇帝就老朱的文化水平最差。无论是光武帝还是李世民和赵匡胤都是贵族出生,学识气度不可同日而语。和老朱相似的还有一个刘裕也很狠,从刘裕开始对前朝皇室那是一个斩草除根。
满门抄斩。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长已经七十七岁,因为年老约束不了部下。曾想建造府宅,从信国公汤和那里借卫士三百人,汤和悄悄告诉他所听到的事。四月,京城有百姓受株连而被发配到边疆,李善长屡次请求赦免其亲戚丁斌等。
太祖大怒,将丁斌治罪。丁斌以前在胡惟庸家做的事,他供出李存义等过去与胡惟庸互相交往的情况。
于是太祖下令将李存义父子逮捕审讯,他们的供词牵连到李善长,供词上说:“胡惟庸企图谋反,派李存义暗地里劝说李善长。
李善长惊叱道:你这么说到底为了什么?你们一定要慎重,否则九族都要被灭。不久,又派李善长的老友杨文裕去劝他说:事成之后,当以淮西之地封你为王。
李善长惊骇不已,仍不同意,却又颇为心动。胡惟庸于是亲自去劝说李善长,仍然不同意。
过了一段时间后,胡惟庸又派李存义去劝说,李善长叹道:我已经老了。我死之后,你们好自为之。有人又告发李善长说:“将军蓝玉率军出塞,到捕鱼儿海时,俘获胡惟庸私通沙漠使者封绩,李善长却匿而不报。”
于是,御史竞相上奏弹劾李善长。而李善长的奴仆卢仲谦等,也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之间互相贿赠,经常偷偷私语。
这些证言显示,李善长虽是皇亲国戚,知道有叛逆阴谋却不揭发检举,而是徘徊观望,心怀两端,大逆不道。
当时正好有人说将要发生星变,会有灾祸发生,占卜的结果是灾祸应当降临在大臣身上。
于是,太祖便连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
生平经历:
李善长少时爱读书有智谋,后投靠朱元璋,跟随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比肩汉代丞相萧何。洪武初年任左丞相,后封宣国公,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
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年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可谓位极人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