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奔流的黄河远远望去,好像和天上的白云相连,玉门关孤零零的耸立在崇山峻岭之间,不要用那哀怨的<<折杨柳>>来埋怨春光来迟,因为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一带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注释
国破(国家残破)山河在,城春(都城的春天)草木深(丛生)。感(感叹,感伤)时(时事)花溅泪
(见了美丽的花儿,禁不住涌出眼泪),恨别(怨恨和家人隔离)鸟惊心(听到悦耳的鸟鸣,便惊动愁肠)。 烽火(指战争)连(连续)三月, 家书(信)抵(值)万金。 白头(白发)搔(抓)更短,浑欲(简直要)
不胜(受不住)簪(古人别住发髻的条状物)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晚年曾定居成都,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广泛、深刻地
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政治、社会生活,人称“诗史”。
题解
这首诗写于公元七五七年春,当时杜甫被困在安禄山叛军占领的长安城内,触景伤情,发出了国破家
亡的沉痛感叹。春望,在春天的遥望。
燕歌行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的主旨是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的结局。各段之间,脉理绵密。
诗的发端两句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貌似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不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见《史记·季布传》)所以,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唐汝询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唐诗解》卷十六)这样理解是正确的。紧接着描写行军:“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透过这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反衬。战端一启,“校尉羽书飞瀚海”,一个“飞”字警告了军情危急:“单于猎火照狼山”,犹如“看明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张孝祥《六州歌头》)不意“残贼”乃有如此威势。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宽缓渐入紧张。
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落笔便是“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迅急剽悍,象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所以紧接着就写力竭兵稀,重围难解,孤城落日,衰草连天,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阴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回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业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
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悬念中的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蓟北征人,徒然回首,毕竟“绝域苍茫更何有!”相去万里,永无见期,“人生到此,天道宁论!”更那堪白天所见,只是“杀气三时作阵云”;晚上所闻,惟有“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间,不由人不想到把他们推到这绝境的究竟是谁呢?这是深化主题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最后四句总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最后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他们是何等质朴、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诗人的感情包含着悲悯和礼赞,而“岂顾勋”则是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最末二句,诗人深为感慨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八九百年前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诗人提出李将军,意义尤为深广。从汉到唐,悠悠千载,边塞战争何计其数,驱士兵如鸡犬的将帅数不胜数,备历艰苦而埋尸异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万万!可是,千百年来只有一个李广,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杜甫赞美高适、岑参的诗:“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高使君、岑长史三十韵》)此诗以李广终篇,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
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气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诗人着意暗示和渲染悲剧的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尤可注意的是,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全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最为沈至”(《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语),这种对比,矛头所指十分明显,因而大大加强了讽刺的力量。
《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运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诗用韵依次为入声“职”部、平声“删”部、上声“麌”部、平声“微”部、上声“有”部、平声“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间,抑扬有节。除结尾两句外,押平韵的句子,对偶句自不待言,非对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如“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碍石间”;押仄韵的句子,对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对也是很严整的,如“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这样的音调之美,正是“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磐鸣球之节”(《唐风定》卷九邢昉评语)。
蒿 里 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是汉乐府旧题,为古代的挽歌,汉乐府古辞尚存,见于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相和歌辞·相和曲》。曹操的《蒿里行》是借旧题写时事,内容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堪称“汉末实录”的“诗史”。�
袁绍等关东诸将起兵讨董卓,结果虽然造成自相戕杀的军阀混战局面,但其始未免不心存忠义,是“心在王室”的正义之举,故首四句仍予以肯定。“军合”以下六句一转,写关东诸将各怀异心,不免导致争权夺利的混战。“踟躇”句以“雁行”喻诸军貌合神离,尤其生动。“势利”四句,扣紧“势利”二字,写尽诸将的自私心理。“铠甲”以下四句写战争给军民带来深重的苦难,概括而形象,“生民”二句直抒胸怀,怜世悯人热肠自见,使本诗更具思想深度。�
全诗气度雄阔,笔力雄健。诗以叙事起,以抒发战争带给人民深重灾难之情终,是诗亦是史,“诗史”之誉,足以当之
著名诗人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有代表性: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诗中的“走马川”、“轮台”、“金山”、“车师”都是常见的北方或西域地名,这里用来做地名的代号,并非实指,所以读诗时不必求真,只注重理解诗意诗情。这首诗一开始,就大笔淋漓地描绘出西域狂风弥天、飞沙走石的恶劣环境。匈奴(代表强悍的北方民族)来犯,狼烟四起;将军带兵奔赴战场迎敌。夜行军兵器互相碰撞,尽管寒风如刀,落雪的五花马背上依然热汗蒸腾,很快又结成冰凌。在帐幕里起草讨敌的檄文(战书),还未等写完,砚台里的墨水已冻成冰块。这样吃苦耐劳勇武向前的军队,一定会使敌人闻风丧胆,不敢交战;那我们就在车师的西门等待胜利凯旋的捷报吧!诗中表现的乐观豪迈的气概,正是盛唐时期时代精神的体现。此诗作于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载)或755年(天宝十四载),当时岑参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这期间,封常清曾几次出兵作战。岑参对当时征战的艰苦、胜利的欢乐,都有比较深的体会,曾经写了不少诗歌来反映。这是岑参封常清出兵西征而创作的送行诗,与《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系同一时期、为同一事件、馈赠同一对象之作。
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写得惊心动魄,绘声绘色,热情奔放,气势昂扬。
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自然环境。这次出征将经过走马川、雪海边,穿进戈壁沙漠。“平沙茫茫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色,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一派混沌的景象。开头三句无一“风”字,但捕捉住了风“色”,把风的猛烈写得历历在目。这是白天的景象。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狂风像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
下面写匈奴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了进攻,“金山西见烟尘飞”中“烟尘飞”三字,形容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既表现了匈奴军旅的气势,也说明了唐军早有戒备。下面,诗由造境转而写人,诗歌的主人公——顶风冒寒前进着的唐军将士出现了。诗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如环境是夜间,“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行军,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写边地的严寒,不写千丈之坚冰,而是通过几个细节来描写来表现的。“风头如刀面如割”,呼应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画,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幕中草檄砚水凝”,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这样的军队必然无人能敌。这就引出了最后三句,料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行文就象水到渠成一样自然。
全篇奇句豪气,风发泉涌,由于诗人有边疆生活的亲身体验,因而此诗能“奇而入理”,“奇而实确”,真实动人。
全诗句句用韵,除开头两句外,三句一转韵,这在七言古诗中是不多见的。全诗韵位密集,换韵频数,节奏急促有力,情韵灵活流宕,声调激越豪壮,有如音乐中的进行曲。
希望能帮到你~~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注释
国破(国家残破)山河在,城春(都城的春天)草木深(丛生)。感(感叹,感伤)时(时事)花溅泪
(见了美丽的花儿,禁不住涌出眼泪),恨别(怨恨和家人隔离)鸟惊心(听到悦耳的鸟鸣,便惊动愁肠)。 烽火(指战争)连(连续)三月, 家书(信)抵(值)万金。 白头(白发)搔(抓)更短,浑欲(简直要)
不胜(受不住)簪(古人别住发髻的条状物)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晚年曾定居成都,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广泛、深刻地
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政治、社会生活,人称“诗史”。
题解
这首诗写于公元七五七年春,当时杜甫被困在安禄山叛军占领的长安城内,触景伤情,发出了国破家
亡的沉痛感叹。春望,在春天的遥望。
战争诗 《诗经》中的战争诗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歌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滥觞。《诗经》包罗万象,记录了远古时期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政权兴衰、劳动生产、祭祀燕飨、婚恋嫁娶等社会现象在《诗经》中都有描述和反映,而对于战争这一社会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亦有不少诗篇加以记录和描写,这些诗篇不仅成为后世研究先秦时期征战历史的宝贵材料,更以其极高的思想价值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传唱千古。《诗经》中直接或间接反映战争的诗篇有30多首,若细细品来,便会发现其中一些篇章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审视战争的态度,这便是《诗经》战争诗中的官方视角与民间立场,其各自统御下的诗篇亦呈现出不同的审美风格。
《诗经》战争诗主要反映了周王朝时期的杀伐攻略。自周王朝兴起开始,便与毗邻的北方游牧民族经常发生摩擦;终周朝一代,西北戎狄频繁入侵,南方荆蛮间或离叛,山东诸侯亦不时作乱,对中央王朝构成了极为严重的威胁。虽有文、武、成、康盛世威慑戎狄,有周公平叛、穆王伐戎以及宣王中兴,但周幽王还是被犬戎攻杀于骊山之下,强大起来的诸侯国亦时刻觊觎着京畿地区的丰腴土地与统领天下的权威。由此可见严峻的边患和无止无休的征伐成为周王朝时期重要的社会主题,战争自然被详赡、生动地反映在诗篇中。
首先来看《大雅·常武》、《大雅·江汉》、《大雅·皇矣》及《颂》诗中的一些篇目,这类诗篇多是对统治阶级、上层将领征伐武功的赞美。《大雅·常武》以激昂的文辞夸耀王师的兵强马壮与士气高昂,气势撼人心魄,《大雅·江汉》更是以不吝笔墨、近乎矫情的夸耀直陈功业的辉煌,这种 “主旋律” 式的风格体现在许多同类的篇章中,多是对君王、诸侯王、将领攻伐武功的歌颂。诚然,这类诗歌更多的是出于政治需要,或出于仕宦之手,或经过史官乐官的润色加工,也由此可以发现,战争对于统治阶层,是建立荣耀与功绩的机会,记录并反映战争的诗歌必定会着力表现国力的强盛、胜利的辉煌、王师的威武与武功的浩大,这便形成了审视战争的官方视角,在此视角统御下的战争诗,呈现出壮丽雄浑的艺术格调,折射出统治阶层的意识形态和审美要求。
而反观保存在《国风》中的一些诗篇,诸如《邶风·击鼓》、《王风·扬之水》、《秦风·小戎》、《豳风·东山》、《豳风·破斧》等,这些诗篇的字里行间则散发着浓郁的离愁别绪与厌战悲苦。且以《邶风·击鼓》为例,这首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是鲁隐公四年宋、陈、蔡、卫联合伐郑,这场统治阶级间的权谋利益之争给参战的士卒带来了灾难:“不我以归,忧心有忡”,面对国家强加给士卒的战争,“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战士们的心情糟糕到极点,因为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战争在民众心中毫无意义。厌战与畏死不是因为懦弱,而是战士们心中有家庭、妻子的牵挂,而这种柔情在随时会为不义之战送命的情境下更显温婉凄恻。“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句流传千古的诗句现在多被用于婚礼祝福,充满了喜乐与温馨,而当面临绝境、生死难料的士兵们在荒凉的郊外想起新婚时的情景,想起与爱人海誓山盟的这句誓言时,却是那样的苦楚与悲伤!“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这近乎歇斯底里的哀号令人寸断肝肠,唏嘘落泪。这类诗篇代表了下层士兵、平民百姓们的呼声,战争对于他们来说,荣耀与胜利毫无意义,而死亡与流离,却能带来致命的打击与难愈的伤痛。这类源自民间的战争诗,多是表达凄恻的相思、幽怨的愤恨与无边无际的怅然与伤感,这便是审视战争的民间立场,以其真挚深厚、感人肺腑的情蕴,呈现出悲伤的情调。
不难理解,战争的胜利是要以无数士兵的牺牲作为代价的,而普通士兵大都来自平民百姓,广大民众对战争的体验无疑是悲苦深重的。正义的抗敌也好,不义之战也罢,战争带给人民的永远是家庭的破碎、亲人的离散和生命的消亡。而作为统治阶层,他们眼中是权威与荣耀,功勋与利益,“一将功成万骨枯”,君王将领更在意丰功伟绩带给自己的流芳百世,无数死难士兵的亡魂只是他们通往成功的阶梯,这两种视角的分歧与对立可见一斑。而且这种对立是恒久的,不只在《诗经》中有所体现,亦贯穿在历代与战争有关的文学作品中。梦回国强尚武的盛唐,虽有诸如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这样的诗篇彰显着帝国的气魄,亦有杜甫那催人泪下的《兵车行》,“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这或许是对这两种视角最完美的诠释。
官方视角下的战争诗,辞采华美,气势宏大,却难以在读者心中激起情感共鸣的波澜,而民间立场下的战争诗,质朴无华,感情真切,更能如实反映远古战争的真实面貌,更能使读者体味战争的艰险与无情。在此立场下形成的厌战思乡、戍人盼归等题材也深远地影响了后世战争诗、边塞诗的创作。从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去对比审视《诗经》中的战争诗及后世有关征战的诗篇,相信会有别样的感悟与体味。
盛唐战争诗
在唐代的对外战争中,许多文人参与进去,对边塞和军旅生活有亲身体验,从戎而不投笔,写诗描绘苍凉的边塞风光,赞颂将士们的勇武精神,或诅咒战争带来的灾难,于是有了边塞诗派。著名诗人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有代表性: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
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
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
夜半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
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诗中的“走马川”、“轮台”、“金山”、“车师”都是常见的北方或西域地名,这里用来做地名的代号,并非实指,所以读诗时不必求真,只注重理解诗意诗情。这首诗一开始,就大笔淋漓地描绘出西域狂风弥天、飞沙走石的恶劣环境。匈奴(代表强悍的北方民族)来犯,狼烟四起;将军带兵奔赴战场迎敌。夜行军兵器互相碰撞,尽管寒风如刀,落雪的五花马背上依然热汗蒸腾,很快又结成冰凌。在帐幕里起草讨敌的檄文(战书),还未等写完,砚台里的墨水已冻成冰块。这样吃苦耐劳勇武向前的军队,一定会使敌人闻风丧胆,不敢交战;那我们就在车师的西门等待胜利凯旋的捷报吧!诗中表现的乐观豪迈的气概,正是盛唐时期时代精神的体现。李颀的《古从军行》也很有名: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军队白天要登上山头了望烽火报警的情况,黄昏时又匆匆赶到交河(在新疆吐鲁番,此代有水的地方,非实指)去饮战马。刁斗是一种铜制的锅,白天用它烧饭,夜里做打更的柝〔tuò拓〕用。军人们背着刁斗在刮得昏天黑地的风沙中艰难行进,这时联想到汉代从这条路远嫁乌孙王的公主一路上弹奏的琵琶曲,一定是充满幽怨。在荒无人烟的地方野营过夜,飘起弥漫天地的大雪,和远处的沙漠连成迷蒙一片。秋夜里南飞大雁的鸣叫声凄厉又哀伤,交战对方的胡兵也耐不住这艰苦生活而落下眼泪。听说朝廷已传下不准后退的命令,只能拚着性命跟随将军(轻车将军为官名)去死战。玉门被遮,即不准退入玉门关,用的是《史记·大宛列传》的典故:贰师将军李广利攻大宛失利,退至敦煌,请求朝廷退兵,汉武帝“闻之大怒,使使(派使者)遮玉门,曰:有敢入者辄斩之!”拚命向前的结果,十有八九是战死,年年有无数人抛骨荒远的异乡,唯一的成果是葡萄(蒲桃)从西域传入中原种植,供富贵者享用。诗中虽流露出哀怨的情绪,基调还是高昂进取的。
战争是残酷的。公元714年唐朝军队与吐蕃在临洮的长城堡附近有过一场大战,杀获吐蕃数万人。王昌龄的《塞下曲》写到这场战争: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战争过后多年,战场依然暗淡凄凉,漫漫的黄尘,杂乱的蒿草,白骨散弃其中,永远被人遗忘。无论死者是哪一方的,对其本人和家庭来说,都是凄惨的悲剧。
战争诗:
塞下曲
卢纶
月 黑 雁 飞 高,
单 于 夜 遁 逃。
欲 将 轻 骑 逐,
大 雪 满 弓 刀。
[注释]
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2.月黑:没有月光。
3.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将:率领。
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追赶。
[简析]
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作者简介:卢纶(748-800),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诗人。
你是初二的挖我刚也查过了,我也初2的
这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一首战争诗歌:
生命成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两者皆可抛
———裴多菲
也有我国古代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千尺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战城南
去年战,桑干原
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凶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为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备胡处,汗家还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熄征战无以时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鸟鸠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谇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器是凶器,
圣人不得以而用之
辛弃疾的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生
沙场秋点兵
马做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前出塞九首
戚戚去故里,
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
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士境,
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
吞声行负戈。
出门日已远,
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
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
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
俯身试搴旗。
磨刀呜咽水,
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
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
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麒麟,
战骨当速朽。
送徒既有长,
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
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
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
不复同苦辛!
迢迢万里馀,
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
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
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朴,
几时树功勋?
挽弓当挽强,
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
列(一作立)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
岂在多杀伤?
驱马天雨雪,
军行入高山。
迳危抱寒石,
指落曾冰间。
已去汉月远,
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
可望不可攀。
单于寇我垒,
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
彼军为我奔。
虏其名王归,
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
一胜何足论?
从军十年馀,
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
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
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
安可辞固穷?
九咏寄从兄湛之塞垣(并序)
兄卓荦经奇,与予读书罗浮,有扶风、越石之志。以骠骑从袁督师死于边。
边风
地角寒初敛,天歌云乍飞。大旗危欲折,孤将定何依?
送雁侵胡月,惊霜点铁衣。可能吹妾梦,一为达金微?
边月
秦时一片月,万古照边州。白动狼烟塞,寒生驿火楼。
关山和泪到,圆缺及乡愁。盈手梅花色,难将寄陇头。
边尘
紫塞三关隔,黄尘八面通。胡笳吹复起,汉月照还空。
杂沓仍随马,萧条暗逐风。将军休拂拭,留点战袍红。
边角
片角吹残夜,雄关铁锁开。古城连堞响,奔马踏霜回。
玉塞降羌泪,天山旅雁哀。何人闻此曲,不上望乡台?
边笛
吹笛上高城,城秋月正明。胡儿双泪下,汉塞一龙鸣。
沙柳愁中折,梅花梦里惊。徘徊三五弄,肠断忆南征。
边雁
候雁发金河,纷纷带雪过。阵连关月小,声断塞风多。
高举愁梁稻,低飞怯网罗。羽毛非敢惜,书礼奈君何!
边马
天马应星晨,金羁虎豹茵。骄盘春草短,叱拨桃花新。
窟冻长城雪,蹄穿大漠尘。百战交河道,功成还与人。
边柳
叹息阳关柳,青青能几时?春光不可度,绿鬓已成丝。
岁岁愁扳折。依依绾别离。故园有奇树,日夜忆连枝。
边草
王孙去不返,马足共车轮。万里连天色,终年出塞人。
几经金海雪,不见玉关春。独夜寒塘梦,相思愁白苹。
江城子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谩悲凉。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青玉案
伤心误到芜城路,携血泪,无挥处。半月模糊霜几树,紫箫低远,翠翘明灭,隐隐羊车度。鲸波碧浸横江锁,故垒萧萧芦荻浦,烟水不知人事错,戈船千里,降帆一片,莫怨莲花步。
江城子
醉来长袖舞鸡鸣。短歌行。壮心惊。西北神州,依旧一新亭。三十六峰长剑在,星斗气,郁峥嵘。古来豪侠数幽并。鬓星星。竟何成。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一掬钓鱼坛上泪,风浩浩,雨冥冥。
边雁
候雁发金河,纷纷带雪过。阵连关月小,声断塞风多。
高举愁梁稻,低飞怯网罗。羽毛非敢惜,书礼奈君何!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千尺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