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第1张

理想的课堂氛围,师生之间有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做到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课堂教学不能是教师的表演,不能是事先预设程序的再现,更不能是教师的“满堂灌”。学生的参与是激发其思维的基本前提。

营造理想的课堂氛围方法: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教师具备一定的课堂学习管理能力。

2、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养。

3、教师要讲求教学艺术。

4、重视情感在教学中的应用,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

5、鼓励表扬为主。

6、注重师生心态调整。

7、教师的自我控制和对偶然时间的控制。

8、采用科学的班级管理方法。

9、教师要有体察学生情感反应的能力。

10、保持中等水平的焦虑。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这是创设积极课堂氛围的基础。

理想的课堂氛围特点:

1、课要保持清新自然。

一堂好课,不在于刻意制造什么,更不能做作。好课需要设计,但设计不等于作秀,一些另起炉灶的上课,往往是公开课,像演戏一样。教学应该像生活,一句话:顺其自然才是真。

2、课要充满时代气息。

上课应是学习共同体的“对话”、“协商”、思维的“碰撞”。好课应有民众的声音、社会的声音、世界的声音,还有学生的声音,这种课堂教学,才会生机盎然。

3、课要留有思考空间。

教师讲话滔滔不绝,学生针插不进,这种课决不是好课。没有空间,就没有遐想与深思;也就没有个性与创新,留下空间,有时就是留下期待,留下韵味,留下创新。

志当存高远,笔下走风雷

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张苑勋

我们与一个人交往时,往往很看重他的风度气质。如果一个人心胸宽广、气质高雅、风度不凡、卓而不群,我们常常会很欣赏他,称之为“很大器”。其实,对于文章,我们也是一样。也是喜欢“吐纳珠玉之声,卷舒风云之色”的作品,谓之为“有气势”。古人说的好,“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三国魏 曹丕),“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韩愈)。这里的气,指的就是胸中所蕴积的意思形成文字时的气势。作文的文采有时就表现为把文章写的有气势。那么,一篇文章如何才能写的让人觉得“有气势”呢?

第一、作者应该有凌云之志,豪迈之情。

诗言志,不言而喻,文章就是作者心中思想感情的表达。一个没有远大理想志向、宽阔心胸的人,很难写出“大器”的作品。试看古今中外能把文章写的气魄雄浑的,多为慷慨壮志之人。一个人志存高远,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坦荡无私,有以奉献为快乐的情怀;侠骨豪情,有敢与帝王平起平坐的无畏;忠肝义胆,有视富贵如浮云的洒脱;自信自强,有身处逆境而泰然自若的练达;不屈不挠,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德性。那么,他就可能写出让人热血沸腾、血脉贲张的文章。正所谓有“乘长风破万里浪”之志,“下笔则烟云飞动,落纸则鸾回凤惊”(唐·卢照邻)。我们都知道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少年时就曾为祖国的将来担忧,把“努力救国”当成是“一个人的天职”。因此很小时就离家求学。在离家求学之前他曾改写了日本人西乡隆盛的一首诗留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正是这种报国之志,使得这首离别诗没有凄凉,没有哀伤,没有留恋,没有彷徨。而是充满了一种豪迈,一种勇往直前的坚强。我想也正是这种以拯救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己任的博大胸怀,才使主度的诗作常常是有一种大气磅礴、奇伟雄浑的意境。比如同样是写秋,古人多是悲秋――凄凉感伤,而在毛泽东笔下却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浪淘沙·北戴河》),充满了一种改天换地的豪气。为文者,气为先,如果能胸中有豪气凌云,那么我们笔下的文章自然就会流露出一种英雄气象,“厉鬼不能夺其正,利剑不能折其刚”(明 谢榛 《四溟诗话》)。从这一点上说,要达到语言有气势,文笔的好坏则并不是最主要的了。

另外,要想写出有气势的作文,我们必须对生活充满着热情、激情。刘勰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只有胸中情如海,才能笔底思如潮。没有火,矿石不能化为钢,铁也炼不成钢。没有真情也就没有了好文章,更不要说写出有气势的感染人的好文章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对人生都能保持一种旷达的热情,不向厄运低头,也会造就有气势的好文。历史上有个苏轼,一生一贬再贬。但是他始终保持一种高昂的劲头,“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终创豪放词风。

第二、要学会恰当使用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

要想使语言表达有气势,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能够帮助我们达到这个目的。比如夸张、反复、排比、反问等。

夸张这种修辞方法一般重在情感的抒发,而不重在事实的记叙。所以能给人造成很深的印象。例如项羽说自己 “力拔山兮气盖世”,一读来就能感觉到楚霸王力能扛鼎的气势。

反复,不管是连续反复还是间隔反复都是在有意的重复使用同一词、句、段的,也就是为了突出和强调自己的意思,重点突出,加强语气和感情。比如《保卫黄河》的歌词:“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充满了战斗豪情,作者把全国人民高涨的抗日热情比喻为“黄河在咆哮”,两句连续反复,读起来铿锵有力,音乐性和形象性极强。结尾四句“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有节奏,有旋律,既充分体现了军民的战斗决心,又给人一种音乐美的感受。

排比,能使平列的多层内容和平列的多层形式统一起来,整齐匀称、音律铿锵、节奏感强。这种修辞方法能一气呵成地渲染艺术形象,充分抒发感情;还能够扩充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气势――论述则周密深刻,抒怀则强烈浓重。其表达效果与古代“赋”中的铺陈手法相当。例如:“当毕达哥拉斯选择阳光而抛弃凯撒时;当庄周选择‘掉尾于田间’而抛弃宫阙时;当张狂的阮籍长啸山间,潇洒的嵇康轻抚《广陵散》,淡泊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时──两个重逾千斤的方块字浮出水面:个性。”几个排比句环环相生,丝丝入扣,引出个性的话题,一气呵成,很有气势,也很有感染力。

反问则能把原来确定的意思表达地更加鲜明、不容置辩,因此,比正面表态更有激发鼓动力量。再加上反诘语气的运用,容易集中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力,给人们造成深刻印象,达到加强语言力量的效果。

如果能恰当使用排比、夸张、反复、反问等修辞方法,那么文章语言很容易达到有气势的效果。但是,要注意夸张不要没有了客观基础,反复不要变成了重复罗嗦,排比不要让人感觉在生拼硬凑,反问不要让人感觉在到处滥用。

第三、要注意作文时选取具有特定意象的素材来营造意境。

除了表达技巧上的方法外,要想使语言表达有气势――我们还要注意选材的问题――要选择那些具有阔大意象的事物融入我们的文章。通过对景物、事物的搭配组合形成文章的气势。这一点唐人李白的诗句很能说明问题。比如他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诗人以如椽大笔,彩绘长江雄伟气势:“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九道――长江;雪山――形容白波汹涌,堆叠如山。这几句诗的意思是:只见长江浩浩荡荡,直泻东海,一去不返;万里黄云飘浮,天色瞬息变幻;茫茫大江,白波汹涌奔流,浪高如雪山。诗人豪情满怀,笔墨酣畅,将长江景色写得境界高远,气象万千。何等雄伟,何等壮美!三国时期的曹操的诗也因喜从大处落笔、语言古朴,而显得气势宏伟,内涵厚重。比如他的《观沧海》,描绘大海的壮阔景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时空悠远,境界开阔,显示出鲜明的个性色彩。我们还可以回想一下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作者在 “望”字之下,以长城、黄河、山脉、高原这些最能反映北国风貌的雄伟景观营造了大气磅礴的意境。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我们在构造自己的作文时,应该学习前人,在文章需要的地方多选择并描绘如“大漠孤烟、长江落日”等具有雄浑气象的景物。那样文章自然容易让人在阅读时领悟到与众不同的气势。

第四、要尽可能形成简洁的文风,简洁的语言往往是最有力的语言。

秦牧说:“在要表达深刻思想、复杂的事物、沸腾的感情时,在作品中‘节骨眼’的地方,适当运用叠句,常常能给人一种‘百转千回,绕梁三日’那样的感受。”(《叠句的魅力》 《艺海拾贝》 上海文艺出版社P155)这话固然很有道理,但绝不是说,只有运用反复、排比等手法大量的铺陈叙述才能达到语言表达有气势的效果。相反,有时简洁更易于形成气势。“意真则简,辞切则简,理当则简。”(清 刘大櫆 《论文偶记》)古今中外许多大家都论述过文风简洁的问题,在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我只是想澄清一个认识,那就是喋喋不休不是语言有气势而是貌似强大实则外强中干。严羽说:“意贵透彻,不可隔靴搔痒,语贵洒脱,不可拖泥带水。(《沧浪诗话·诗法》)拖泥带水的文字永远不会让人感觉到掷地有声的气势。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写到成吉思汗回复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的战书,只有六个字“你要战,便作战!”读来真是让人感觉慷慨激昂、意气奋扬。荆轲的“易水寒――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止二句,用语虽简却感激悲壮、语短意长。千百年来一直使我们对临危赴命、舍身为国的英雄气慨神往不已。

总之,语辞的雄伟健壮,遒劲有力,能表现出开阔的境界和磅礴的气势。要靠我们在选择词语、句式、辞格和音律上下功夫。要靠我们对于生活中狂风暴雨、金戈铁马、江河奔腾、惊涛骇浪有敏锐的洞悉与体察。更要紧的是,要想写文章的时候能够 “笔下走风雷”,我们必须“志当存高远”。

如何使语文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x0d\记得我在第一次上公开课时,我们学校的老师给我提出的意见就是:上课的时候,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很高,课堂气氛沉闷。实际上,这个问题我在上课的时候也能感觉得到。老师热情饱满,可学生在听课时总感觉提不起精神来,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听课效率低,所收获的知识也不是很多,长期以来,还有可能造成学生厌恶语文,那将是最可怕的结果。针对我在教学中发现的这一问题,我请教了有经验的老师,并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尝试改变教学方式,锤炼教师的课堂语言,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改进。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现在的课堂气氛变的活跃了。现就针对这一问题,谈点我浅薄的认识和建议。\x0d\课堂气氛为什么会沉闷?主要是因为老师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兴趣不高。再追根而问,教师为什么没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是哪方面没有做好呢?大家可以看这样一个实际教学事例:那是在听一年级的公开课,老师上的内容是学习汉语拼音,老师教的很细很细,一个字母反复地指导发音,老师带读,孩子跟着读练习发音,鹦鹉学舌般地跟着念。老师带读完后,又指名学生读,学生读完后,老师就指着“b”、“d”教学生如何区分,“b”是一竖加个右半圆,“d”是一竖加个左半圆,老师又在黑板上书写,让学生来看。这个老师的教学非常认真,仔细,看起来是满满的一堂课内容。可我们来看学生的整节课的表现,学生在跟着老师刚念不久,声音就变底了,也开始东张西望了,在指导字母的书写时,孩子们就变的没有精神了,甚至在用小手不停地玩弄着东西。老师教得多,学生缺乏积极性,吸收的知识少,显然,这节课是不成功的。后来,我们在一起评课、议课时,我们达成了一点共识:教学方式单一,是造成这节课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听课效率差的主要原因。\x0d\要想使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首先我们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变成生动而精彩的表演。具体来说可从一下几个方面来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x0d\1、在课堂上增加情境教学。\x0d\说起情境二字,我感觉就是身临其境地接触课文中所描写的场景,身临其境地说出课文中的语言。据此,很多学校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能有更直观地感受。可我们在农村小学,没有这个条件,那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堂上去创设情境。实验证明,情境的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活跃学习。经常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我们会采用情境导入的方式,利用这一方式,学生的好奇心就会被激发出来。同样,在讲解课文的时候,我们也采用情境的方法,也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教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小木偶的故事》这一课时就增加了情境的成分。课文是一篇童话,里面有几个角色:小木偶、小灰狼、熊警察、兔子、小女巫、婆婆,课文生动地描写了这些童话角色的对话,描写了他们说话的表情和动作。我想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描述中运用提示语。那天我们班上刚巧得到卫生红旗,我就请班上平常积极发言的刘松晨同学来表演。我小声对刘松晨说:“今天我们班上得红旗,你高兴吗?”他点点头,我又接着说:“那你就告诉大家这个好消息,非常高兴地告诉大家,蹦蹦跳跳地跑进教室,最好说两遍,好吗?”刘松晨同学就一边跑着,笑着,报告这个好消息。接着我要学生把刘松晨的表情、动作、报告的内容说一说。结果看了表演后,大家都开心极了,之后,学生都争着要去表演课文中描写的角色,语言活动热烈地进行着,表情也丰富地变化着,思维也非常活跃。下课后,学生还争着要在操场上排演。这节课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小小的情境创设竟然能带给学生这么多的学习乐趣,带给学生这么大的学习劲头。\x0d\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儿童。教育缺乏儿童能够接受、愿意接受的方式,鲜明生动的形象不见了,剩下的就是空洞地理论化的概念。说教和训斥即便对于成人的教育也未必是好的方法,但却常常施加在儿童身上,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怎么能喜欢?课堂气氛又怎么能变的活跃?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上要创设孩子们喜欢的情境,感兴趣的情境,让课堂变得活跃起来了,把课上得好懂、有趣,学生真正喜欢。\x0d\2、在课堂上注意朗读方式的变化。\x0d\语文课堂教学很大一方面是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的。所以朗读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有的老师上课除了采用师范读、学生齐读、个别读之外,不会再用其他的方式了。这样的课堂从表面上看来还是很有活力的,可是学生是否真的愿意去读,是否真的用心去读,却不可知。换个角度,就是我们成人,在每一天的语文课上都是这样老一套的朗读,感觉不到新鲜的感觉,他们的学习劲头会高吗?显然是不会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要灵活地改变方式,除了以上朗读方式,我们还可以采用男女生合作读、小组合作读、老师与学生合作读,或者是文中讲到小松鼠在储存粮食,老师可以这样说:“小松鼠,小松鼠你在做什么呀?”就这样贴近孩子们那好奇的心,喜欢新鲜事物的心,孩子们的兴趣没有理由不高涨,课堂气氛也没有理由沉闷。\x0d\要想使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其次还需要我们教师要拥有很高的语言艺术。因为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工具,也是调剂课堂气氛的武器。教师语言除了要规范外,还要鲜明、生动、幽默风趣。教师使用趣味性的语言,学生听起课来会精神振奋,课堂气氛会活泼。\x0d\教师语言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45分钟的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的阵地,然而在45分钟的课堂上,如果是老师一味地说教,学生长时间会感到疲倦,造成了课堂气氛的沉闷。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就要灵活地改变语调的高低,把握好节奏;同时也要注意语气的变化,让学生感觉到你是在与他们对话。除此之外,要想调节好课堂的气氛,还要主要最重要的一点——趣味性,这样比空泛地说教更具有效力,可以使学生在愉快地气氛中自觉、主动地学习。记得在识字教学时,教“伐”和“代”这两个字的区别,我就生动地告诉同学们:那一撇就像是一个大刀,把树给砍倒了,就是伐了,学生听后,顿时从刚才的沉闷中一下苏醒过来,纷纷用动作做伐这个动作,学生的听课热情在这一句话中得到了触发了。还有一次,上课时有个别的学生在讲话,我知道他们不是真的想讲话,一定是在刚才的听课中感觉到累了,想放松一下,这时我说:“个别的学生赶快把嘴巴的小拉链拉上。”学生顿时都笑了,这样课堂气氛也得到了很好地调节,学生也感觉到有趣,在后面的教学中,学生更乐意去听去做。\x0d\教师是课堂的驾驭者,语言是必不可少的修炼对象。课堂气氛也需要老师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去调剂,使平静的课堂也荡起圈圈涟漪,使孩子们的内心也燃烧起智慧的火花。\x0d\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起着重要的功能。心理学表明: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状态、情感状态、意志状态、定势状态及思维状态都与学生的学习动机状态密切相关。如果教师的教学方式单调,教学方法枯燥,那么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无法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学生的注意力就不能集中于课堂学习、经常分心;学生就会不动脑筋、思维僵化。因此,要想创设积极的课堂气氛,教师就必须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同时用自己饱满情感性和幽默性的语言去唤醒孩子放纵的心。只有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起来,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这样的学生才是快乐而积极的。

一、设计导语,奠定情感基调

导语是讲述一篇课文的前奏,如同一个故事的序幕。导语设计得好,充满感情,那么课文会更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1984年,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学《少年中国说》一课时,正值国庆节后,她便将国庆盛况引进课堂说:“我们还沉浸在国庆35周年的欢庆日子里,可是请同学们想一下,从1840年到1900年,在中国近代史上,发生了哪些丧权辱国之事?”学生们纷纷讲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海战等等。这个条约那个条约,一件件,一桩桩,都是丧权辱国的。老师说:“所以,凡是有爱国心的人,都去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尽管康有为、梁启超变法失败,梁启超逃亡日本,逃亡期间,他还念念不忘中国的崛起,向往着憧憬着有一个少年中国。梁启超所向往的‘少年中国现在已经成为现实。那么,我们今日之责任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国庆游行的电视屏幕上的最后几句话:祖国的儿女,祖国的命运就是你们的命运,你们的命运也就是祖国的命运。梁启超这个人尽管非常复杂,从维新派变成了保皇党,但是,他毕竟有‘一颗中国心啊。”当时,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刚刚红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学生对“我的中国心”非常熟悉,感情一下子掀起了高潮,全场活跃,顷刻由梁启超那种感情升华到热爱祖国的感情。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兴趣升华,精神振奋,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奠定了整篇课文的情感基调。

二、运用背景音乐,烘托课文的情感气氛

文学和音乐之间向来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相辅相成,融会贯通。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背景音乐可以更加形象地展示课文内容,传达文章的情感信息。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就经常用音乐来烘托课文的情感气氛。比如,讲述《荷塘月色》时播放《月光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月光下的荷塘以及荷塘上的月色,使人仿佛置身于朦胧的月影之中。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文时,我总是先放一段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再向学生介绍作者的经历,让学生深刻领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然后,我以歌曲《母亲》为背景音乐,在它的烘托下,给同学们讲述史铁生对已逝母亲的怀念,对母爱的追思。每到这个时候,同学们眼里总是噙着泪花,心灵上也受到强烈的触动。在讲述柳永的《雨霖铃》时,可以配小提琴曲《梁祝》,那种恋人间的缠绵离别之情历历在目……可见,恰当的背景音乐更能渲染课文内容的情感,起到意想不到的授课效果。

三、示范朗读,传达课文的情感信息

语文教材选用的大都是一些名人的典范文章,也都是一些形质兼备的美文。教师授课时应范读课文,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课下多下些功夫,朗读时尽量做到声情并茂,能准确传达课文的信息,激发学生的情感。比如笔者在讲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之前,总是充满感情地示范朗读一遍课文,先用声音让学生领略一番荷塘月色的美好景致,这样就为他们接下来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涵做了有效的铺垫。如果教师感觉自己朗读得不尽如人意,也可以播放名家的朗读录音或视频,目的就是让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意境中,更好地感受文章的气氛,体会作者的心境。

四、设置教学疑难,激发求知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教师要经常设疑,而且要善于设疑。比如讲授贾祖璋的《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针对开头一段的叙述,教师可提出疑问:作者在此引用了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几句话,可并没把荔枝描述清楚,甚至还有让人无法理解的地方。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荔枝究竟是什么样的?为了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同学们迫不及待地读起了课文。

五、组织课堂活动,丰富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组织一些课堂活动,能够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课堂活动常见的形式有:

(一)演讲与交流

学生可以对所学文章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浅谈自己的感受,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讨论。

(二)学生讲课活动

对一些课文,教师可指导学生进行备课,由学生进行课堂教学。

(三)演课本剧

这是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相结合的一种活动形式,适用于记叙文,特别是小说的教学。比如在讲授莫泊桑的《项链》一文时,教师分析讲述课文之后,可指导学生把它修改成剧本,并由学生分担角色排演出来。这样,使文章内容更形象、更直接,同时,学生对它的理解也更深入、更全面。当然,这需要的时间较多,师生可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

总的来说,语文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它担负的责任是重大的。要搞好语文教学,营造良好的情感气氛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对于任何初上讲台的人来讲,感到紧张是不可避免的,你要做的只能是不停地暗示自己不要紧张,深呼吸几次,好好想想自己接下来要说的话,再理顺理顺思路,能够在讲台上将要表达的意思传达到位就可以了。如果你是在讲台上演讲,那么提前记住演讲词是必要的,但是有些时候,你一紧张可能会断片,忘掉一些词句,这个时候就是考验你随机应变能力的时候,根据你的记忆用自己的话补充上几句接续,尽量不要冷场,这是对于在讲台上讲话最基本的要求。

不要强迫自己对台词死记硬背,因为那样很容易忘记,很多时候自己动手来写,让台词的大体意思能在脑袋中过一过、有印象,即使你临时紧张忘记了,也能够及时补救;不要强迫自己做好什么事情,越强迫潜意识中反抗的力量越大,到最后可能什么都做不好,你所需要做得就是放下包袱、轻松上阵。你要知道走上讲台之前想得太多,可是会严重干扰个人发挥的,还不如什么都不想,对自己说,“好好发挥,完了就可以回去吃好吃的了”。

鼓励自己一步一步地来,不要怕出错,先达到某一步,然后再达到某一步,最后实现能够在讲台上轻松讲话的目的。说实话,适应讲台的过程,就是自己给自己不断刺激的过程,将这些刺激逐渐突破、循序渐进,在挑战中完善自我。哪一步没做好就继续做,直到自己不再那么害怕和紧张为止。

可以做一些周全的准备工作,提前搞好排练,是一种很好的办法。排练可以是一个人练,在放学后教师中空无一人时,抓紧时间在讲台上尽情表现、反复练习,如果想要达到更加真实的效果,可以约上几个好同学,坐在下边当你忠实的听众。有的人在讲台上害怕,是因为不熟悉这个环境和氛围,只要他熟悉了,就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有些人走上讲台,看到下面有那么多双眼睛盯着自己看,一下子气势就弱了下去,发挥也随之失常,这就是为什么说那些气场强大的人比气场弱的人更能“hold”住的一种解释。其实,有时眼神也有杀伤力,更何况是那么多双眼睛,如果心理素质不佳的人被那么多人盯着,肯定会倍感压力。这时,你要么就是不要把台下的人当回事,就当他们是空气,你自己表演好就行了;要么就是把这些眼光看作是鼓励和渴望,从而在心里为自己打气。无论如何,在你没有准备好之前,还是尽量不要与这些目光接触,因为你很容易受到牵绕产生情绪波动。

如果你一走上讲台就脚软,话也说不清,那说明你的心理问题已经很明显了,这可能与你以前受到过应激性情感创伤有关。即以前你曾经也走上过讲台,只是那时没有发挥好,发生了被很多人嘲笑等让你非常羞恼的情况,下来后也没有及时对你的负面情绪进行疏导,导致你觉得一旦走上讲台就可能会发生非常不好的事情。对于这种“陈旧病状”,无非是利用认知、干预、脱敏等疗法进行纠治,但有一点必须要注意,就是不能把这种情况简单地归结为恐怖症,能用交流和心理疏导解决的,就尽量用这些常用的方式解决。

手是人体的表情器官之一。手势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体态语言形式。由于双手活动幅度较大,活动最方便、最灵巧,形态变化也最多,因而手势的表现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也最强,最能表达出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寓意深刻、优美得体的手势,能产生极大的魅力,激发听众的热情,加深听众对演讲内容的理解,使演讲获得成功。运用手势要注意以下六个原则:第一,上中下三区的运用。上区,就是手势在肩以上,表示积极向上,一般用在号召鼓动、赞美、表扬的时候。下区,就是手势在腰以下,表示消极的、不好的,一般用在批评指责的时候。中区,就是手势在肩与腰之间,表示一般的描述表达。一般演讲过程中,大部分手势都在中区。第二,场面大,手势大;场面小,手势小。当会场大、人数多的时候,我们的手势做得要大气,要做出来让听众都能看见。当会场小、人数少的时候,我们的手势做得要小一些,做太大了,反而会让听众感觉有点张牙舞爪,和现场不协调。在这里还要分年龄,在对年龄大的人演讲时,手势要尽量小一些;相反在对年龄小的人演讲,手势要尽量大一些。另外还有男女之分,对于男士,手势可以大气一些,对于女士,手势可以做小一些。第三,肩发力,表示力量;肘发力,表示亲切。第四,手势应该停留足够长的时间。手势一做出去,马上就收回来,则会使听众对你立刻失去信赖感。如歌星在现场唱歌时,他的手势会指着一群人好长时间才放下来,然后再去调动另外一群人的情绪。第五,自己的思维“仓库”里要存储3到5个手势。在运用手势的过程中,切忌一成不变就做一种手势,这样显得太单调、太呆板。第六,在运用手势过程中一定要自然、协调。做手势就像猫抓老鼠一样自然,猫看到老鼠时,不会想姿势应该怎么摆,而是一下就扑上去,这就是最好的动作。在有些演讲比赛上,有些选手讲完“我们一定会取得圆满成功”这最后一句话时,忽然想起老师说过最后加上一个动作效果会更好,马上刻意地补上一个手势,结果就显得有点做作。所以不要为做手势而做手势。初学者刚开始可以多学学别人比较优美潇洒的手势,模仿是最快的学习,慢慢地形成自己的风格。当然,刚开始做手势时,会显得不协调甚至有点别扭,这没关系,习惯了就好了,所有的习惯都是从不习惯开始的。手势动作只有在与口语表达密切配合时,才最为生动具体。演讲者的手势必须随演讲的内容、自己的情感和现场气氛自然地流露出来。手势的部位、幅度、方向、力度都应与演讲的有声语言、面部表情、身体姿态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切不可生搬硬套,勉强去凑手势。如果手势泛滥,刻意表演,会使人感到眼花缭乱,显得轻佻作态,哗众取宠。当然,也不可完全不用手势,那样会显得局促不安,失去活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595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