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师傅,弟子过几天去五台山,能否有幸遇到一位得道高僧,每次拜佛时,就想哭。望得到高僧指点

阿弥陀佛师傅,弟子过几天去五台山,能否有幸遇到一位得道高僧,每次拜佛时,就想哭。望得到高僧指点,第1张

以戒为师

学佛到底应该怎样学,这是我们最常听到的问题。很多的朋友学佛看着三藏经典,无从着手。面对着禅、净、唯识等等宗派,无所适从。佛法广博,如同浩瀚的海洋,我们怎样能够在这里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向、快捷的道路,以便今生能够获得佛法的无穷利益呢?其实释迦牟尼佛早已为我们指出了其中的规则。三藏佛法并非无迹可循。该如何学习佛法的原则是很简单的。

学佛的朋友经常会问的问题就是我该学什么法门?我该念佛?还是该持咒?是该参禅?还是该修止观?很多人就徘徊在这样的犹豫中。更有许多争论。有人说要一门深入,有人说要多方参学。有人说要系统学习,有人说这太费事,念佛足以。在这些纷杂的言论中,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学,不知道该怎么修,有人甚至经过了长年累月的时间,依然是没有感应,没有受用,感觉不到学佛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按照世尊教导去学习。被上面所说的繁杂遮住了我们的眼睛,迷失了我们的道路。这些内容其实不过是细枝末节,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在这些问题上困扰。因为这些都是修行的方法,不是修行的原则。就如同我们要达到一个目标,手中的地图是指引我们方向,这是原则、宗旨。那么我们是坐船,乘车,这是方法。如果我们太关注于方法的区别,却忽略了所要行进的方向,那么当然不会到达目的地。

原则其实是十分简单的 。《楞严经》 中说: 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戒定慧就是原则,就是我们学佛的方向。 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就是我们学佛的宗旨。掌握自己的心不犯恶业,奉行善业,这是戒律,由戒律的成就会出生禅定,由禅定而产生智慧。

只要我们按照这个原则来修行,都会有成就,都会得到益处。你想求现生的福报,想往生净土,想获得禅定,想辩才无碍,没有问题,都可以获得。但是如果我们不按照这个原则修行,那么结果就十分有限,甚至会有副作用。

《佛遗教经》 中讲: 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后世我们就把这句话概括为“以戒为师”。世尊说:在我离开以后,应该尊重戒律,如同黑夜遇到光明,如同贫穷的人得到宝藏。应该知道戒律是你们伟大的老师,就如同我住世教导一样。

世尊为什么这样教导我们?因为这是我们要犯的毛病!我们学佛都有各自的目的,福也好,慧也好,具体起来还有各种各样的愿望。但是这些目的怎样实现?靠什么实现?要靠戒。要 摄心为戒 。学佛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习这个。你用什么样的方式,那是个人的因缘,也绝对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念佛?持咒?念那本经典?这都是方法,而且也不能概括 摄心为戒 的含义,因为我们普通人,甚至出家人,在现在这个社会中少有机会24小时去念佛、持咒。更不会每天都闭关打坐。这都是帮助的方法。摄心为戒是要我们把自己修正到一个正常的状态,把自己维护好,远离恶业痛苦。我们学佛的基础、基石就是这一条。没有这一条,用什么样的方法也不可能有所成就。哪怕是一点点人天的福报也难以获得。

学佛的朋友这一点一定要注意。学佛第一步不是去琢磨着怎样得定,怎样得神通感应。因为福报也好,智慧也罢无不是由戒产生的。经常见到有的同修一学佛就把目标定在“一心不乱”上、定在往生上、定在实现什么愿望上。但是什么是戒,不知道,什么是善恶业?不知道。什么话都敢说,什么样的事都敢做。这个样子学再长的时间也没有用。为什么?福报是从善业来的,不 修善哪里有福报,哪里能实现我们的愿望?一心不乱是定,定是怎么来的?是由戒生定。如果身口意的恶业不断,想得到一心,简直是缘木求鱼。

相反只要我们把 摄心为戒 这一步做好了,那么一切都好说。不需要特别的方法,自然得定。能够没有贪欲、嗔恚、嫉妒、邪见的人自然在定中,我们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都能轻松得益,顺利成就。

就拿往生净土来说。大家都十分希望的 。《观无量寿经》 中讲的清楚。想自主往生,那么最低要中品才行。那么中品最低的条件是什么?戒律成就。没有这个条件,你念再多的佛也没有用,不会有十足的把握。一切都是未知数。其中的道理在哪里,我们在后面的十善业中会详细说明。

学佛是一件十分简单,十分幸福的事情。我们要把握住‘ 以戒为师’ 的原则,只要落实了,那么学佛就上路了。不是我念了多少佛,磕了多少个头,就说明我们有修行,说明是佛弟子了,不是的。

……摘自地藏论坛

——

用功的入门方法

虚云大师开示

用功办道的方法很多,现在且约略说说:

(一) 办道的先决条件 - 深信因果

无论什么人,尤其想用功办道的人,先要深信因果。若不信因果,妄作胡为,不要说办道不成功,三途也少不了他。佛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又说:「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楞严经说:「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故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乃必然的道理。

(二) 严持戒律

用功办道首要持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生慧。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告诉我们不持戒而修行三昧,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亦落邪魔外道,可知道持戒的重要。

持戒的人,龙天拥,摹外敬畏。破戒的人,鬼言大贼,扫其足迹。从前,在罽宾国近着僧伽蓝的地,有条毒龙时常出来危害地方。有五百位阿罗汉聚在一起,用禅定力去驱逐他,总没法把他赶跑。后来另有一位僧人,也不入禅定,仅对那条毒龙说了一句话:「贤善远此处去。」那毒龙便远跑了。众罗汉问那僧人。什么神通把毒龙赶跑?他说:「我不以禅定力,直以谨慎于戒,守护轻戒,犹如重禁。」我们想想,五百位罗汉的禅定力,也不及一位严守禁戒的僧人。

或云,六祖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参禅?」我请问,你的心已平直没有?有个月里嫦娥赤身露体抱着你,你能不动心吗?有人无理辱骂痛打你,你能不生嗔恨心吗?你能够不分别冤亲憎爱,人我是非吗?统统做得到,才好开大口,否则不要说空话。

(三) 坚固信心

想用功办道,先要一个坚固信心,信为道源功德母。无论做什么事,没有信心是做不好的。我们要了生脱死,尤其要一个坚固信心。佛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又说了种种法门,来对治众生的心病。我们就当信佛语不虚,信众生皆可成佛。但我们为什么不成佛呢?皆因未有如法下死功夫呀!

譬如我们信知黄豆可造豆腐。你不去造他,黄豆不会自己变成豆腐。即使造了,石膏放不如法,豆腐也会造不成。若能如法磨煮去渣,放适量的石膏,决定可成豆腐。办道亦复如是,不用功固然不可以成佛,用功不如法,佛也是不能成。若能如法修行,不退不悔,决定可以成佛。故我们应当深信自己本来是佛,更应深信如法修行决定成佛。永嘉禅师说:「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他老人家慈悲,要坚固后人的信心,故发如此弘誓。

(四)决定行门

信心既具,便要择定一个法门来修持,切不可朝秦暮楚。不论念佛也好,持咒也好,参禅也好,总要认定一门,蓦直干去,永不退悔。今天不成功,明天一样干,今年不成功,明年一样干。今世不成功,来世一样干。

沩山老人所谓:「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有等人打不定主意,今天听那位善知识说念佛好,又念两天佛。明天,听某位善知识说修禅好,又参两天禅。东弄弄,西弄弄,一生弄到死,总弄不出半点名堂,岂不是冤哉枉也。

楼主你好:

先赞叹楼主深心!能入念佛法门者,多为心行调柔、善根深厚之人。这一类人多能与佛法相应。

然而贵在持久,有长远心;俗语云:“念佛一年,佛在心间;念佛三年,佛在堂前;念佛十年,佛在西天。”。为何初入之时尚且信心满满,念佛日久反而信心退失。或者是心性躁动之人,企图求于更为殊胜之法门;或者念佛有小成而生慢心,以为此法过于简略,将此法门当做一种浅法看待,或者善根不足,受恶知识笼罩而转入邪法。种种情形不一而足。

因此,念佛人当生“身为佛子”之想,以弥陀世尊为皈依,生必生西方之想,勇猛精进。终生持此法门,不忘初入时之深心。

念佛法门,自古以来就是修学者最多,成就者也最多的法门。在事相上讲,是摄取众生最广大的法门。下至五逆凡夫,上至等觉菩萨,莫不修行念佛法门。在义理上讲,一切法门都要归于净土法门。所以,作为年纪不小且是初入的学佛人。净土念佛法门应是最佳选择。

简单来讲,净土法门就是一句话“念佛求生西方”。需要具备的最基本条件就是“信愿行”:

信:信西方实有,信念佛可生,信自己必定往生;

愿:愿生西方,愿随佛修学,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行:持阿弥陀佛名号(出声或者默念),最好是心念之中,随时随时不离阿弥陀佛,以阿弥陀佛为最终皈依。

往生西方,有三辈九品之分。若是上品上品上生,往生之前就需要开悟明心。若是下品下生,就算是一辈子作恶的凡夫,因临终众苦所逼而有了基本的信愿行(西方实有,愿生西方,念佛十声)就能往生。

修学净土,当力求品位高升,不可妄自菲薄,只求下下。

三昧者。可以理解为“精髓”“真义”。能够得念佛三昧之人,必是悟后菩萨,必能通达念佛法门的一切义理。此一类人(菩萨),世所罕见。亦能随愿往生诸佛国土,乃至随愿往生三界六道,在恶道中度众生。非是小根小器者所能。

能教授念佛三昧者,若其所说无缪。当知此人必是悟后菩萨。很多“大师”教授念佛三昧,其实本人根本未得三昧。

因此,初学者应先修持名念佛,以增长信愿行;不可生一蹴而就之念。

末学得善知识教诲,整理了一篇短文;若蒙不弃,不妨一阅:

http://hibaiducom/t%C9%EE%C9%EE%BA%A3%B5%D7%D0%D0t/blog/item/566f42feb767e4365c600880html

另:佛经浩瀚,甚深微妙。因各人根器、因缘、证量之不同而能受持其中一部分。若在凡夫位,多数佛经仅能得熏闻之功德,而不得其中真实义。净土五经,摄取各种根器的广大信众,文字有深浅而含义甚深无穷。净土行者应当反复阅读,思维整理,终生受持。则不为诸方所动。如是则为入正法门之捷径。若有障碍,仍以念佛之功德作为消障之法,则信愿行三者良性循环。道业增长而业障减轻。

唯大福德始念佛,发菩提心修十善;

佛说无上深妙禅,浅人当做浅法看。

南无阿弥陀佛

1、起源不同

(1)天台宗:

天台宗学统自称是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慧威、玄朗、湛然九祖相承。该宗思想,虽称出自龙树,实则启蒙于北齐慧文。

(2)禅宗

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北宗神秀是以“坐禅观定法“为依归,渐进禅法,渐修菩提。

所以称之为“渐悟”。南宗慧能大师是以“即心即佛!”“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依归。不拘泥”坐禅“”观定"与否即成佛道,所以称之为“顿悟”。

2、思想不同

(1)天台宗:

实相和止观,以实相阐明理论,用止观指导实修。实相渊源于南岳慧思。他建立“十如”(即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的诸法实相说。

(2)禅宗:

禅宗思想体系的内涵、结构、核心来看禅宗的基调是以心性论为基点,通过心性修持获得心性升华的心性学说,是一种摆脱烦恼、追求生命自觉和精神境界的文化理想。贯穿于禅宗心性学说、文化思想的本质内容是:自然——内在——超越。

3、宗教经典不同

(1)天台宗:

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旨,《大智度论》作指南,《大般涅槃经》为扶疏,《大般若经》为观法。智顗的天台三大部,是该宗的根本典籍。

(2)禅宗:

《六祖坛经》《五灯会元》等是禅宗的佛经。 《百丈清规》是禅宗的律。百丈禅师认为《瑜伽菩萨戒》和《璎珞菩萨戒本》虽属大乘,却是佛陀根据印度情况而制定的戒律,不便生搬硬套。

他根据风情、地理、人士风俗等,博采大小乘戒律中适合中国国情的合理部份,制定出一部新的管理制度,这就是《百丈清规》。

-天台宗

-禅宗

先说句,手机打字不容易……楼上的仁兄……什么时候道教也能在世界上排名“几大”了?还有恕我冒昧的纠正下楼主,根本就不存在“世界五大宗教”之说,倒是国内有“中国五大宗教”之说——基督公教(天主教),基督新教(就是国人一般说的“基督教”,实际上是以偏概全),伊斯兰教,佛教和道教;道教在国际上根本就没什么太大影响力,属于中国小范围内的本土宗教,如果楼主指的是中国五大宗教的话,那么我以这五个宗教给你解释下,首先分为两类一类是一神论的宗教,包括:基督公教(一般人说的天主教),基督新教(我就简称新教了),伊斯兰教,首先公教和新教本来都是基督教的一部分,这两个教的冲突主要在于关于“教会”的重要性,公教认为只有通过教会教徒才可与神达成一种连接,新教认为人人只要凭借信仰都可与神相连,这就是这两个基督教的分支争执的主要地方,但都属于基督教,而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同属于一神论的宗教,而且信仰的是同一位真神——基督教称为主或是天主,伊斯兰教称为真主(当然,这是从汉字翻译后的区别,主要称谓来源还是来自于犹太教对神称做“主”(Adonai)的习惯,因为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根源是犹太教,有兴趣你可以分别百度一下,废话我就不多说了,说主要矛盾),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冲突在于对“耶稣”的身份的认定,基督教认为“耶稣”是圣子,你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是神的儿子,这是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是根基动不得的,而伊斯兰教虽然也认可耶稣,但却认为他的身份只是一位“弥塞亚”(就是“先知”的意思,就是在人与神之间沟通传递神意之人,虽然伟大,但还不能认定为是“圣子”,因为一神论的宗教的根本就是只承认有一位神,基督教为了解决圣父和圣子之间关系对一神论的前提的破坏,创立了三位一体论,你可以去……解释起来实在太麻烦,抱歉),由于这个分歧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不合,而犹太教甚至不承认耶稣是“弥塞亚”,对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不接纳,由于这点教义冲突所以这三个宗教不合(其实犹太教不接受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还有关于被“救赎”对象的范围,犹太教认为只有虔诚的信仰犹太教的犹太人才能被救赎,后两者认为人人都可获救,只要皈依他们的宗教);
另一类是多神论的宗教:佛教和道教,首先中国五大宗教里的佛教已经不是纯粹的当初那个印度产生的佛教了,是佛教的“汉化版”(我主要指的是禅宗),还有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你也懂得汉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吸收,道教为了扩大影响和让自己的神仙体系看起来更“可信”更“完美”,吸收了很多佛教的“佛”或是“菩萨”之类的进入自己的体系,看过西游记或是封神演义都有佛教和道教界限模糊的感觉,佛教的观世音在道教还有一个称呼是慈航道人,其他例子很多……我就不多说了,手机打字不方便,所以佛教和道教本身在中国没什么冲突也不会怎样相互攻击,历史上道士甚至可以去僧人的寺庙“挂单”——就是吃住修行的意思,反过来也可以,多神教的好处是轻易不会起冲突,“爱信这个神不信,反正还有别的神”,缺点是信仰不坚定,容易转移,看看国内信仰现状就知道,乱七八糟的,拜这个拜那个,忌讳很多,还要时不时说自己是“唯物主义者”……唉……所以在这两类宗教之类冲突不可避免,因为一神论宗教是无论如何不可能接受多神论宗教的,很简单,一旦接受自己的信仰根基就完全崩坏了,就打这么多吧,我简单解释了下中国五大宗教矛盾,还顺便提及了世界三大宗教的冲突根源,望采纳,还有疑惑可以单独问我……


禅宗与净土宗有何分别? 1 愿力- 禅宗 –生生世世不求生十方净土

生生世世六道轮回求开悟见自佛性o 净土宗 -求生西方极乐国净土

于西方净土修至开悟见自佛性o 2 修行方式 – 禅宗 –不念佛

行住坐卧参禅

求开悟见自佛性o 净土宗 - 行住坐卧念佛

求命终一心不乱称佛名

蒙佛接引生西o 2哪类人较适合信惮宗/净土宗? 上根利智 – 才能修「禅宗」 上中下三根 – 皆能修「净土宗」 请讲多些关于惮宗的资料,因为我见很少网友讲惮宗! bya/life/hokfu/new_page_8#84 禅宗大义 相传此宗是释迦佛成道后,第四十九年,于涅槃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唯大迦叶,破颜微笑。佛即赞叹大迦叶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于汝,汝其善护持之。」自此以后,历代祖师,以心传心,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虽说不立文字,而于文字般若,亦所不废,如达磨印心,付法有《楞伽经》四卷;五祖弘忍并弘金刚、维摩、圆觉等经。然特重宗通,而不在说通,重于证道,而不在教道。 此宗单传心印法门,从摩诃迦叶,传阿难尊者,辗转传至达磨大师,是为印度第二十八祖。菩提达磨大师,于梁普通七年,东来传法,是为中土禅宗之初祖,梁武帝闻师来,迎至金陵问道,机缘不契,师遂渡江至洛阳,止于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后传心法于二祖慧可。可传法于僧璨,为第三祖。璨传法于道信,为第四祖。信传法于弘忍,为第五祖。忍传法于慧能,为第六祖。慧能大师,承传衣钵,化行南方,世称南宗禅。神秀大师,亦承五祖教法,化行北方,世称北宗禅。南宗主顿悟,北宗主渐修,故有南顿北渐之称。 六祖大师门下,得法者有四十三人,是故五祖传衣钵后,对慧能说︰「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如悬丝。」之后,六祖祇传法而不传衣钵。其后诸祖,接化学人,各有其独特家风,因此乃有五家禅风:一临济禅风,机锋峻烈,如迅雷疾风,凡僧有问,即当头棒喝,或擒住、托开等。二曹洞禅风,其接化学人,稳顺绵密,谆谆不倦,君臣道合,正偏相资。三沩仰禅风,师资唱和,事理并行,父子一家,体用双彰。四云门禅风,孤危险峻,简洁明快,不用多语,片言只句,藏无限旨趣,无尽锋芒。五法眼禅风,简明处似云门,隐密处似曹洞,言语似颇平凡,而句自藏机锋。 此宗不依念佛、看经、修忏、礼拜、持、烧香等种种方法,乃以回光反照,单刀直入,参究话头,话头虽各不同,皆以一则无意味话,使人不用意识思想,静净参究一番,或参念佛是谁?拖死尸者是谁?生从何来,死归何处?死去烧了时还有「我」吗?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不思善不思恶,那个是我?清顺治皇帝说︰「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深入疑情,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如屋祇住一人,一日出外买菜,回闻屋内,有人讲话,必寻其人所在,久而久之,一时参破,万有皆空,并此无意味话,亦了不可得。树头果熟,因风堕地,五花八裂,着地无声,自然无着落处,而知有着落在。昔日枯木禅师,夜坐见僧剔灯,忽然开悟,偈曰︰「剔起灯来是火,历劫无明照破,归堂撞见圣僧,几乎当面错过。」悟后便知︰「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十方虚空,在我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照破五蕴诸法相,虚空粉碎大地平。 悟有顿悟渐悟,所谓理即顿悟,乘悟并消,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悟分三种:一先悟后修,即普通人,皆须悟后,更起修行,持戒及研究教理,即顿悟渐修。二先修后悟,此随顺劣根,使先持戒修定,经年累月熏习,亦有开悟之分,但非此宗本意。三悟修同时,此由夙根成熟,祇待此生证果,在未悟时,被现业所障,未能显露,及一时触悟,即一切具足,如六祖等。此种人必须利根上智,是故后世禅,必须以顿悟之后,始渐修为准则。又因悟而修,即是解悟,因修而悟,即是证悟。 此宗开悟,分为三段。第一本参,又名初关,由参话头,引出无漏慧,由无漏慧,明自本心,见自本性,名为初关。第二重关,既见性已,便以无漏慧,对治烦恼。至烦恼伏除时,而不起现行,方名重关。第三末后关,以上烦恼伏除,尚赖对治功用,必须烦恼净尽,任运无功用时,始透末后一关。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顿超佛地,即佛即心,即心即佛。 更有九种大禅︰一、自性禅,不向外求,观诸法实相。二、一切禅,自行化他之一切功德。三、难禅,为深妙难修之禅。四、一切门禅,一切禅定皆由此出。五、善人禅,大善根众生所共修。六、一切行禅,大乘行法无不含摄。七、除烦恼禅,能除灭众生之苦恼。八、此世他世乐禅,能使众生悉得二世之乐。九、清净净禅,惑业断尽,得大菩提净报。所谓︰「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净土灵堂

禅宗由来: 《佛祖后记》记载:  大梵天王至灵山,以金色波罗花献佛,舍身为床垫,请佛为众生说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云: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分付摩诃迦叶。 由于迦叶尊者与世尊禅意心心相印,在不着文字相、语言相的情况下得到了佛陀正眼法藏的传承,故被奉为西天禅宗初祖。   禅(梵语Dhya-ana),有译作禅那、静虑。原意为瞑想而达至心灵处于安定状态,就称为禅定(Sama-dhi,又译作三摩地或三昧)。这种默想方式在公元前3000年的印度达罗毗荼文化时期已经开始,后成为印度人普遍的修行方法。释迦牟尼悟道前亦曾习甚深禅定,以此成就正觉。因此,禅定被列为戒定慧三学之一,为引发智慧之必要条件。佛教各宗派都有其各自的修习禅定方法。 而禅宗则把「禅」之应用超了传统范围,而包括了整个佛法。禅宗提倡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此真理是「离文字相,离语言相」,是「以心传心」的,掌握真理便是真正认识自我的本来面目了,见了人性之中深藏的「佛性」(本来面目)便谓之「开悟」。 因此禅宗标示著:「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有关禅宗更多资料,请参阅 homevigator/~hung024/poming/article/zenintro 净土思想亦渊源于印度。 “净土”是相对 “秽土”(即我等身处的娑婆世界)而言的,秽土中人们为名利虚荣搏杀,充满贪念戾气,不是一个适合大多数人修行的环境;而净土中无各种恶缘,众生可在最好最安全的环境中修行直至成佛。在东汉时,净土经典开始传入中国。净土宗在中国最初主要分为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两种。所依经典为《佛说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大阿弥陀经》、《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般舟三昧经》、《弥勒菩萨所问经》、《佛说弥勒下生经》等等,其中又以阿弥陀佛净土最为流行,其主张以阿弥陀如来本愿力为根本(外缘、他力),以修行者的念佛行业为内因(自力),内外相应,自他结合,临命终时,一心不乱,仗佛愿力接引往生极乐净土。在极乐净土中,无六道轮廻,众生寿命无尽,环境美好,想有什么便有什么,其实这全是以阿弥陀佛的大悲愿力成就。 当我们在物质世界苦苦追求的一切愿望(eg 长寿、财富、美貌、感情etc)都可以任意地实现之时,最终我们便会真真正正地认识到这些愿望都是虚妄而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在那一刻便可真真正正地「看破红尘」而专心修行。而极乐净土中无一刻不是阿弥陀佛在随机说法,我们又真正地专心修行,而且寿命无限,那麽无论是多么愚钝的根器,唯一的结果都只能是修成正觉。 禅净两宗是佛教在中国流传最广的两大宗系。一般而言,禅宗适合较有悟性慧根的人修行,悟性慧根与学历知识并无直接关系,而是历生的修行领悟积累下来的,例如中国佛教史上万众景仰叹服的禅宗六祖惠能便是个不识字的乡下人,因缘听到有人诵金刚经便悟本性。而净土宗则统摄一切根器,只要有真的信心,临终时有自力(平日念佛等等修行使自己可以一心不乱)和他力(深信阿弥陀佛的愿力便可感应到)交溶,push + pull,往生极乐世界后便一定可成正觉。 由于我们不知自己的悟性慧根如何,如果无明师指导,学禅便容易钻牛角尖,事实上中国历史上亦曾因禅宗的盛行而使当时的文人都流行「口头参禅」,一昧追求似是而非的语言禅机,却使妄念更多而离悟更远。佛陀开示由佛在世起计,正法时代五百年,众生根器好而修行环境好;像法时代一千年,众生根器较差且修行环境较差;末法时代一万年,众生根器更差而修行环境更差,然后佛教便会在这世界灭亡,这是众生的共业。而净土法门便是佛陀慈悲开示,使末法愚钝众生可有个安全的修行方法。 在大众观念中,禅宗好似较倾向于清高的士大夫知识分子级(因为古代文人流行口头谈禅的观念);而净土宗好似较适合阿婆级(因为好似最简单,个个不识字的阿婆都可随口念佛)。其实佛法本无分高下,只有适不适合,高下之分乃因众生心中有分别妄心。只要是适合自己的正信法门,最终可成正觉;选了不太适合的,也只是走了弯路而已。如果有上等资质,参禅而当下明心见性,当然是干净利落---但不知会成功或会走火入魔?而净土宗的念佛、观想等法门亦不是随口念的喃呒功夫,要修持到一心不乱谈何容易,若在生时便可修到一心不乱不生妄念,便是 “定” 境,与禅的 “定”殊途同归,然后便可由定生慧。 因此许多不同宗派的高僧大德(例如近代大众依止的禅门五宗祖师虚云老和尚、律宗十一祖弘一法师),多有提倡兼修净土宗,互补互利,以念佛修定,再于定中求悟,最为保险、稳中求胜。禅门法眼宗三祖兼净土宗六祖永明延寿大师其传世称颂的四料简云: 「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督尔随他去。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更多禅净双修资料请参阅: 虚云老和尚谈「禅净合一」 buddhist/magazine/507/507_05 永明延寿大师禅净双修 fgs/bonze-bio/48%A5%C3%A9%FA%A9%B5%B9%D8%A4j%AEv 共勉之,阿弥陀佛。

先讲净土宗吧,修净土宗的人通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和保持一颗善心,死后就可以往生净土,或者叫极乐世界,但往生净土不表示就成佛了,你还要继续修佛的,只是那个净土的人和环境会容易一点令你最终修成佛。而且我们不用再轮回。净土宗适合一般大众去修。 禅宗讲的是即心是佛,禅师的开悟通常是顿悟的,就是说,他们修了很长的时间,智慧到了一定的程度忽然之间被一些东西启发而顿悟。不过禅宗的理论和其他宗派有点不同的是:禅宗不讲求文字,语言和概念。例如你问禅师什么叫苹果,他会给你一个苹果而不会通过文字和语言去解释的。他要你自己去悟。 不执著文字这也不表示他们不看佛经的,他们会读佛经,消化了佛经的道理之后,他们就不再执著于佛经本身的概念了。禅的意思不单单指的是坐禅,他们把禅应用在生活的点滴上。他们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佛法。 修禅宗的人不单要念经,还要参透一些的“公案”,“公案”是一些启发你的智慧的问题,例如:父母未生你之前,你是什么?”,“什么是只手之声?”等等。未开悟的禅师可能一参就参了几十年。所以禅宗是适合一些慧根比较高的人去修的。 还有什么问题的话,我可以再补充的。 楼上的同修,怎么回答任何佛教的问题都是一样的呢?还是我未参透你的答案? 2007-04-26 14:08:08 补充: 禅宗 –不念佛

行住坐卧参禅

求开悟见自佛性o是很大的误解的!

不能完全这么解释  念佛心里想着佛的名字 或形象 是一种观想的方法 帮助众生修行时可以一心不乱  不是必须这样 结果不能改变 

不是挂念的得到  这个是一种严重的执着心了 修行人不能用有所求的心 不然修行不能进步!

关于有求必应的事 这个必须看层次境界  “有求才应答”

如果你念佛可以自动念诵 或 没有思想 没有用心  内心虚空  自动念佛 那就是最好 最高级的境界 叫 无心念佛  这个是极难做到的 极少有人可以做到

 1、苏章二人游深山,来到一条深涧边,上面架着窄木板,下面有百尺光景,深流翻滚倾泻,两侧巨石陡峭。苏东坡不肯过去,章惇独自走过那条深界,在岩石上题了:舒适章惇游此。苏东坡用手拍了他这位朋友的肩膀说,总有一天你会杀人的。

章惇问:为什么?

苏东坡回答说:敢于玩弄自己性命的人,自然敢取别人的性命。

2、  子由很穷,住的房子又矮又小,东坡常对弟弟的高大取笑:

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

(谁叫你长那么高!)

3、 晁端彦和东坡同科考中,担心他向神宗上书后有生命之险。

苏东坡说:我曾殿试高中,多少高官显宦立刻把我看作朋友,皇帝已然接受我的忠言,我不坦诚进谏,舍我其谁?

晁一言不发,面色极其严肃。

苏东坡又说:没关系,皇帝若想杀我,我死而无怨。但有一件,我不愿一身就戮而使你拍手称快。

(看我这个小机灵鬼。)

(我就想看你羡慕嫉妒我,但是拿我没办法的样子。总之你不高兴,我就高兴了。)

3、有一天,苏东坡和一群人去逛庙,其中有一个妓女,大通禅师持法甚严,据说到他的修道处所去见他,必须依法斋戒,妓女当然不能进他的禅堂。

苏东坡与此老僧相交甚厚,心中一淘气,就把那个妓女带进去敬拜,老方丈一见此年轻人如此荒唐,心中不悦。

苏东坡说,倘若老方丈肯把诵经时用来打木鱼的木槌借给妓女一用,他就立刻写一首诗向老方丈谢罪。

苏东坡做了下面的小调,给那个妓女唱:

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借君拍板与门槌。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

《你(代指禅师)唱的哪家曲,承的是哪个宗门之风。表面是问和尚,实际是戏谑,类似俗语:你念的哪门经。借你的拍板和木槌,我也逢场作戏(像你一样)一盘,不要怀疑(不要记恨、生气)。讽禅师念经是在逢场作戏。》

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皱眉。却愁弥勒下生迟。不见阿婆三五、少年时。

《溪女(妓女)才偷偷瞟了你一眼,你不要(装模作样)怒形于色,只恨年轻僧人出生太晚,没见过你少年时代那放荡的色相。》

这正是戏台上小丑的独白,大通禅师也大笑起来,苏东坡和那个妓女走出禅房,向别人夸口说他俩学了“密宗佛课”。

佛教禅理很多,在此转录供参考:

一、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二、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三、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四、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五、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六、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七、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八、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九、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十、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十一、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十二、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十三、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十四、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十五、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十六、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十七、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十八、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十九、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二十、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二一、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二二、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二三、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

二四、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二五、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二六、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二七、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二八、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二九、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三十、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三一、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三二、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三三、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三四、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三五、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三六、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三七、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三八、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三九、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四十、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四一、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四二、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四三、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四四、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四五、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四六、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四七、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四八、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四九、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五十、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五一、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五二、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五三、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五四、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五五、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五六、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那一样是你的。

五七、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灾祸横生,多看看横死在你刀下的众生又有多少?

五八、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五九、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六十、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六一、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六二、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六三、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六四、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六五、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六六、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六七、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六八、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六九、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七十、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七一、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

七二、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七三、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七四、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七五、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七六、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七七、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七八、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七九、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八十、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八一、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八二、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八三、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八四、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八五、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八六、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八七、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八八、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八九、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沈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不被批评的。

九十、夸奖我们,赞叹我们的,这都不是名师。会讲我们,指示我们的,这才是善知识,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进步。

九一、你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九二、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九三、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九四、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九五、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九六、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九七、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九八、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九九、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一00、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一0一、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一0二、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用?

一0三、如果你自己明明对,别人硬说你不对,你也要向人忏悔,修行就是修这些。你什么事都能忍下来,才会进步。就是明明是你对,你也要向他人求忏悔,那就是修行了。

一0四、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

一0五、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

一0六、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一0七、别人永远对,我永远错,这样子比较没烦恼。

一0八、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一0九、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一一0、只要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一一一、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一一二、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一一三、学佛就是在学做人而已。

一一四、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一一五、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已,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一一六、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一一七、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正好可以调整自己的缺点。

一一八、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一一九、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一二0、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一二一、佛陀从不勉强别人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佛陀只是告诉众生,何者是善?何者是恶?善恶还是要自己去选择,生命还是要自己去掌握。

一二二、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

一二三、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一二四、一个常常看别人缺点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够好,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他自己。

一二五、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么办?

一二六、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烦恼、忧虑、分别和执著心通通放下。

一二七、如果你真的爱他,那么你必须容忍他部份的缺点。

一二八、要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你必须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会死去的观念。

一二九、所有的病患,医生最难治,所有的众生,自以为是的人最难渡。

一三0、一匹驴,吃再好的草,也不会成为一匹俊马。用执著和分别心去修行,再大的精进,也不会成佛。

一三一、了解永恒真理的人,就不会为任何的生离死别而哀伤悲泣,因为生离死别是必然的。

一三二、虽然你讨厌一个人,但却又能发觉他的优点好处,像这样子有修养的人,天下真是太少了。

一三三、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一三四、希望你常对自己说,闻到了佛法,我是最幸福的人,除了这幸福外,再没有别的了。

一三五、如果你能每天呐喊二十一遍「我用不着为这一点小事而烦恼」,你会发现,你心里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试试看,很管用的。

一三六、诚实的面对你内心的矛盾和污点,不要欺骗你自己。

一三七、因果不曾亏欠过我们什么,所以请不要抱怨。

一三八、我们确实有如是的优点,但也要隐藏几分,这个叫做涵养。

一三九、无事莫把闲话聊,是非往往闲话生。

一四0、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一四一、太过于欣赏自己的人,不会去欣赏别人的优点。

一四二、活在别人的掌声中,是禁不起考验的人。

一四三、心是最大的骗子,别人能骗你一时,而它却会骗你一辈子。

一四四、坏孩子,父母总是比较心。所以对于罪业愈深重的众生,我们更应该特别宽恕他怜愍他,而不应该远离他舍弃他。

一四五、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一四六、用平常心来生活,用惭愧心来待人,心来处事,用菩提心契佛心。

一四七、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一四八、人家怕你,并不是一种福,人家欺你,并不是一种辱。

一四九、不是某人使我烦恼,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

一五0、不要刻意去曲解别人的善意,你应当往好的地方想。

一五一、世上的事,不如己意者,那是当然的。

一五二、我的财富并不是因为我拥有很多,而是我要求的很少。

一五三、吃了就一定要拉,人一定要学会随缘放下,否则就会便秘。

一五四、常以为别人在注意你,或希望别人注意你的人,会生活的比较烦恼。

一五五、我能为你煮东西,但我不能为你吃东西。各人吃饭是各人饱,各人生死是个人了。

一五六、看轻别人很容易,要摆平自己却很困难。

一五七、人类最大的错误,在于不敢承担圣人的心。

一五八、你只管活你自己的,不必去介意别人的扭曲与是非。

一五九、如果你准备结婚的话,告诉你一句非常重要的哲学名言「你一定要忍耐包容对方的缺点,世界上没有绝对幸福圆满的婚姻,幸福只是来自于无限的容忍与互相尊重。」

一六0、如果你能够平平安安的渡过一天,那就是一种福气了。多少人在今天已经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多少人在今天已经成了残废,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家破人亡。

一六一、是非和得失,要到最后的结果,才能评定。

一六二、你不必和因果争吵,因果从来就不会误人。你也不必和命运争吵,命运它是最公平的审判官。

一六三、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

一六四、你希望掌握永恒,那你必须控制现在。

一六五、恶口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你愈骂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你要想,他就是你的善知识。

一六六、当你明天开始生活的时候,有人跟你争执,你就让他赢,这个赢跟输,都只是文字的观念罢了。当你让对方赢,你并没有损失什么。所谓的赢,他有赢到什么?得到什么?所谓的输,你又输到什么?失去什么?

一六七、我们大部份的生命都浪费在文字语言的捉摸上。

一六八、你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委曲,你应该要想,他对我这样已经很好了,这就是修行的功夫。

一六九、别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有一颗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一七0、与任何人接触时,要常常问自己,我有什么对他有用?使他得益。如果我不能以个人的道德、学问和修持的力量,来使人受益,就等于欠了一份债。

一七一、出家是一生一世的事,修行是多生多劫的事。

一七二、信佛,学佛,不是为自己,乃是为一切苦海中的众生。

一七三、佛不渡无缘的人,不能渡的人,我们就把他当做菩萨来看。

一七四、如果一个人没有苦难的感受,就不容易对他人给予同情。你要学救苦救难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难。

一七五、一般人在遇到对方的权势大,财富大,气力大,在无可奈何的情形之下而忍,这算什么忍耐呢?真正的忍是,就算他欺负了你,对不住你,但他什么都不及你,你有足够的力量对付他,而你却能容忍他,认为他的本性和我一样,只是一时糊涂,或在恶劣的环境中受到熏染罢了,你不必与他计较,能在这样的情况及心境之下容忍那才是真正的忍耐。

一七六、如果我们放眼从累生历劫去看,那么一切的众生,谁不曾做过我的父母、兄弟姊妹、亲戚眷属?谁不曾做过我的仇敌冤家?如果说有恩,个个与我有恩;如果说有冤,个个与我有冤。这样子我们还有什么恩怨亲疏之别呢?再就智慧愚笨来说,人人有聪明的时候,也有愚痴的时候,聪明的人可能变愚痴,愚痴的人也可能变聪明。最坏的人,也曾做过许多好事,而且不会永远坏;好人也曾做过许多坏事,将来也不一定会好。如此我们反覆思索,所谓的冤亲、贤愚,这许多差别的概念,自然就会渐渐淡了。这绝对不是混沌,也不是不知好坏,而是要将我们无始以来的偏私差别之见,以一视同仁的平等观念罢了!

一七七、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一七八、宁可自己去原谅别人,莫让别人来原谅你。

一七九、当你用烦恼心来面对事物时,你会觉得一切都是业障,世界也会变得丑陋可恨。

一八0、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一八一、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这一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6320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0
下一篇2023-11-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