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喜欢一个人,心情总是波动起伏很大?

为什么喜欢一个人,心情总是波动起伏很大?,第1张

绝大多数人都知道,女人有时会作的要死,有时会无缘无故地心情沮丧难受,你去宽慰她,她会朝你发脾气。或许你足够宽容,但长期以往,如果你不试图了解这种情绪,再多的耐心也会慢慢消磨掉。爱情让我们忘记时间,时间也可以让我们忘记爱情。那么她从来没对你有过异样消极的情绪、没有任何不满的样子,就一定代表这是真OK吗?不一定!

实际上,坠入爱河的女人,情感就像波浪线一样,上下起伏,不断波动。

波浪线上升,是爱意,是甜蜜

当女人情感波浪线呈上升阶段时,一切都是那么美妙。她对你满怀爱间,温柔体贴,心里脑袋里想的都是你。她希望能够给别人带来幸福。而且波浪线上升之时,女人为了爱会做出一定程度的牺牲,压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忽略自己的真实需求,以讨对方欢心!可以说波浪线上升之时,是女人最有爱意的时刻,当波浪线达到巅峰,此时的女人全身心是最愉悦的。男人无论做什么小小的举动都能让她心花怒放,爱情会无限放大!

波浪线下降,是痛楚,是沮丧

当女人情感波浪线开始下滑时,她开始体会之前竭力隐藏自己的不快与郁闷,以及不被满足的需求所带来的心灵痛楚。此时一旦遇到有违心意的事情,她马上就会变得沮丧消极想不通。这就像一个空洞。此时她最需要的是别人能耐心地听她诉说,并报以理解与同情。此时也是她最渴望爱的时分。当波浪线跌倒谷底,眼看似乎就要崩溃,如果这时她能得到爱人的支持与情意,她的情绪就会开始反弹,从波谷向波峰攀升。她又会回到原来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样子,她的心情眨眼间恢复,给予男人更多的爱作为回报。

面对情感波浪线,男人会困惑

很多男人往往不懂得女人这一天性。他们看到女人如此光芒四射以为会永久下去。但生活本身就充满了不同的韵律和节奏,日夜交替,冷热转换,四季变迁,世间没有恒常不变的事物。男人与女人感情关系也一样有其自身规律与循环。男人就像橡皮筋,弹开后又回来;女人就像波浪线,起起落落、变幻无常。面对女人的上下波动,男人感到困惑。他常常以为,女人阴晴不定的情绪是他造成的。当女人快乐时,他归功于已,扬扬得意;当女人悲伤沮丧时,他认为是他的责任。而当他无力扭转局势时,就会感到非常受挫。

放弃“拯救”与“矫正”,尽快触底

很多男人都犯了这样的一个错误:当女人在悲伤沮丧、波浪线在下沉触底时,男人企图把她从坏情绪中拯救出来,将她拉出情绪的深渊。而实际情况是,女人最难接受的,就是在波浪线下沉阶段时,有人告诉她不应该下降。女人在下降阶段需要尽快触底,只有这样她才能尽快地好转起来。可是很多男人往往是不知道这一点的。女人此时根本就不需要男人多此一举将她拉上来、

此时女人最需要的是男人的倾听,听她诉说,在她身边默默地支持,而不是火上浇油、来一句“你不需要如此苦恼!”当然也有的男人在了解了女人情感就像一根波浪线后,他选择在一旁静静的聆听。可是,他耐着性子听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女人仍然沉浸在悲伤沮丧的情绪里无法自拔。

似乎你越是听她说话,她的情绪会越低落。此时,你劝她不必如此自寻烦恼,根本没什么大不了的,她却冲着你叫嚷了起来,你们大吵了一架。此时,男人是困惑茫然的。在他眼里,她好像仍然沉湎于坏情绪中,越陷越深。他的倾听,似乎并未给女人带来宽慰。从中我们会发现,虽然男人也在倾听女人说话,但还是改不了“拯救”与“矫正”的老习惯。

女人在进入低谷后,即便有男人的支持与安慰也不可能马上摆脱忧愁和烦恼,恢复往日的欢颜。但男人的帮助与支持会让她尽快“触底”,波浪性开始回升,她的心情也会逐渐好转。所以,女人的坏情绪完全没有规律,根本无法预测,每次的情况还不一样,这次可能陷得比上次还要深。

我们要明白,在波浪线回升以前,我们必须让它尽快“触底”。这样,我们只需心平气和地等待女人再度好转,就这么简单!

短句歌词的形式之美,是根据“奇偶相生、轻重相权”的八字法则加以错综变化而构成的。它一方面依照每一曲调的抑扬抗坠的音节,参之以曲中所表感情的起伏动荡而给以妥善的安排;一方面吸收《诗经》《楚辞》以至汉魏六朝乐府诗和唐代各大诗家所创古、近体诗的特殊音节而予以“各适物宜”的调剂;这样取得音乐与语言的密切结合,经过无数诗人与民间艺人的不断实践,使得每一词牌的句式和韵位,都有了它的定型。我们要在有丰富遗产的古典诗词基础上推陈出新,以利新型格律诗和各种戏曲或曲艺唱词的发展,这问题是值得仔细探讨的。

根据个人对唐宋曲子词的学习经验,并以同一类型的词牌的分析比较,乃至对勘同一词牌不同作家的作品,深切感到这一特殊形式,虽然宋元以后已和原有曲调的音乐脱离,以至成为“句读不葺之诗”,但它的句式参差,看来好像非常自由,而实际得受多方面的制约,对表达喜怒哀乐等等不同情感,关系却是十分重大的。

一般说来,每一歌词的句式安排,在音节上总不出和谐与拗怒两种。而这种调节关系,有表现在整阕每个句子中间的,有表现在每个句子的落脚字的。表现在整体结构上的,首先要看它在句式奇偶和句度长短方面怎样配置,其次就看它对每个句末的字调怎样安排,从这上面显示语气的急促与舒徐,声情的激越与和婉。例如第三讲中所举的《六州歌头》,就因为它接连使用三言短句,构成繁音促节,所以适宜表达激昂慷慨的壮烈情感。在小令短调中,有如《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放翁词》

这一曲调,上下阕各叠用四个三言短句,两个四言偶句,一个三字叠句,而且每句都用仄声收脚,尽管全阕四换韵,但不使用平仄互换来取得和婉,却在上半阕以上换入,下半阕以去换入,这就构成整体的拗怒音节,显示一种情急调苦的姿态,是恰宜表达作者当时当地的苦痛心情的。

又如《撼庭秋》: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晏殊《珠玉词》

这一曲调的组成几乎全部都是用的偶句,而上半阕在开首一个六言偶句之后,接上一个改用逆入的上一下四句式,把冲动的感情勉强拽住,恰如书法家所谓“无垂不缩”的道理,以下接着三个四言偶句,句句仄收,显示一种倔强的情调。下半阕在前后重复运用这个形式中间,只加一个承上领下的去声字(“念”字),使整个音节呈现着一种劲挺的姿势。应用这类的曲调来表达离情,是不会流于软媚的。

推演这类句式的节奏声容,从而构成适宜抒写凄壮郁勃情绪的长调,有如《水龙吟》是最好的范例: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见《稼轩长短句》

这一长调的整体结构主要是以十七个四言偶句构成,而上下阕各以三个偶句组成一个片段。但从整体上看,又复偶中有奇,俨然如岑参《走马川行》中“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那样三句一气联翩直下的变格,和《撼庭秋》的句式配置则完全相同。除了前半阕的句脚字用了两个平声,后半阕又用一个平声,从而使音节略转谐婉外,其余并用仄声收脚。而在前半阕的后段,用了一个“把”字,领下两个四言偶句、两个三言奇句;后半阕的后段,用了一个“倩”字,领下三个四言偶句,结尾更用上一下三的特殊句式,予以逆折顿挫,恰好显示本曲的凄壮郁勃的声容态度。

至于多用三言短句构成短调小令,乍看有些和《钗头凤》组织形式相像的,有如《更漏子》: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见《花间集》

这一短调虽然上下阕同样用了四个三言奇句,但落脚则一平一仄更迭使用,韵部亦平仄互转,这就构成和婉音节,情调迥不相同了。

连用多数仄声收脚而又杂有特殊句式组成的短调小令,常是显示拗峭劲挺的声情,适宜表达“孤标耸立”和激越不平的情调。例如《好事近》: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数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秦观《梦中作》,见《淮海居士长短句》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朱敦儒《渔父词》,见《樵歌》

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唯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

——韩元吉《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见《南涧诗余》

这一短调的声容所以拗峭激越,主要关键在上下阕除第一句落脚字用平声外,以下连用仄收;而且下半阕的第二句必得使用“仄仄仄平仄”,构成拗怒的音节,两结句又必须用逆入的上一下四句式;全阕必须选用短促的入声韵部,才能使“情与声会”,恰好烘托出上面所举诸例的特定内容。

还有和《撼庭秋》同一类型而和《钗头凤》《好事近》的声容态度差相仿佛的短调,例如《盐角儿》:

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

占溪风,留溪月,堪羞损、山桃如血。直饶更疏疏淡淡,终有一般情别。

——晁补之《亳社观梅》,见《晁氏琴趣外篇》

又如《忆少年》:

无穷官柳,无情画舸,无根行客。南山尚相送,只高城人隔。

罨画园林溪绀碧,算重来、尽成陈迹。刘郎鬓如此,况桃花颜色!

——晁补之《别历下》,见《晁氏琴趣外篇》

这《盐角儿》上半阕的句式和声韵组织,几乎全部和《撼庭秋》的下半阕相同。下半阕虽然开首就用了两个三言对句,而且句脚用了平仄声递收,似乎转入谐婉;但接着连用两个上三下四的特殊句式,直到末了,都用仄声收脚。韵部又选用短促的入声。这就充分显示着拗峭劲挺的激越情调,恰称梅花标格。《忆少年》的上半阕连用三个四言偶句,和《盐角儿》同一机杼;接着又用一个“平平去平仄”的拗句,一个逆入的上一下四句式,它那激越的情调已经充分呈现出来了。下半阕第二句又运用了上三下四的特殊句式,接着又是一个“平平去平仄”的拗句和一个上一下四的顿挫句,加上整个仄声收脚,而且用的都是入声韵,这就构成它那迫切凄厉的声容,恰好表达出作者的万般感慨。

至于平仄韵互换,和《更漏子》略相仿佛的单调小令,有如《调笑令》:

河汉,河汉,晓挂秋城漫漫。愁人起望相思,江南塞北别离。离别,离别,河汉虽同路绝。

——韦应物《韦江州集》

杨柳,杨柳,日暮白沙渡口。船头江水茫茫,商人 断肠。肠断,肠断,鹧鸪夜飞失伴。

——《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辞》录王建作

这一曲调,首尾并用两个二言叠句,接着一个六言偶句,中腰又用两个六言偶句,违反了“奇偶相生”的和谐法则。虽然韵部平仄略见谐调,取得婉转相应的效果,总的说来,情调是迫促的。

提到慢曲长调,在音节上呈现拗怒激越声情的,一般更是多用仄声收脚的四言和六言偶句,杂以二言或三言短句,并押入声部韵。例如《兰陵王》: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周邦彦《清真集》

据毛开《樵隐笔录》:“绍兴初,都下盛行周清真咏柳《兰陵王慢》,西楼南瓦皆歌之,谓之《渭城三叠》。以周词凡三换头,至末段,声尤激越,唯教坊老笛师能倚之以节歌者。”这《兰陵王》的曲谱,现仍保留于日本,灌有留声机片。我们单就周词的句度安排和声韵组织来试探它的“至末段,声尤激越”的原因。在句式上,末段用了一个二言、三个三言短句,又以一个去声“渐”字领两个四言偶句,一个去声“念”字也领两个四言偶句;而在一句之中的平仄安排,又故意违反调声常例,有如“津堠岑寂”的“平去平入”,“月榭携手”的“入去平上”,“似梦里”的“上去上”,“泪暗滴”的“去去入”;又在每句的落脚字,除“渐别浦萦回”独用平声,较为和婉外,其余并用仄收:这就构成它的拗怒音节,显示激越声情,适宜表达苍凉激越的情调。再看它的整体结构。第一段用了一个二言、三个三言短句和三个四言、一个六言偶句,虽然中间参错着一个五言、两个七言奇句,好像符合“奇偶相生”的调整规律,但在句中的平仄安排,却又违反调声常例,有如“拂水飘绵送行色”的“入上平平去平入”,“登临望故国”的“平平去去入”,“应折柔条过千尺”的“平入平平去平入”,又都构成拗怒的音节。第二段用了一个以去声“又”字领两个四言偶句和一个以平声“愁”字领两个四言偶句,虽然参错着两个五言、两个七言奇句,似乎有了“奇偶相生”的谐婉音节,但句中的平仄安排却又违反调声常例,有如“闲寻旧踪迹”的“平平去平入”,“回头迢递便数驿”的“平平平去去去入”,“望人在天北”的“去平去平入”,加上偶句“灯照离席”的“平去平入”,“一箭风快”的“入去平去”,都是一些不能自由变更的拗句。把这三段的声韵组织联系起来,仔细体味,确是越来越紧,充分显示激越声情,和一种软媚的靡靡之音是截然殊致的。

有的慢曲长调,虽然在句度上显示“奇偶相生”之美,但奇句多用逆入式的特殊句法,偶句多用六言句式,而且在句中的平仄安排上又多拗犯,也一样可以构成激越的声情。例如《浪淘沙慢》:

晓阴重,霜凋岸草,雾隐城堞。南陌脂车待发,东门帐饮乍阕。正拂面垂杨堪揽结,掩红泪、玉手亲折。念汉浦离鸿去何许?经时信音绝。

情切,望中地远天阔。向露冷风清无人处,耿耿寒漏咽。嗟万事难忘,唯是轻别。翠樽未竭,凭断云、留取西楼残月。

罗带光销纹衾叠,连环解、旧香顿歇。怨歌永、琼壶敲尽缺。恨春去、不与人期,弄夜色,空余满地梨花雪。

——周邦彦《清真集》

这一长调的句法变化和拗句太多了。有如“掩红泪玉手亲折”(上平去入上平入)是上三下四的拗句;“连环解旧香顿歇”(平平上去平去入)和“恨春去不与人期”(去平去入上平平)是上三下四的平句。又如“正拂面垂杨堪揽结”(去入去平平平上入)是以一领七的平句,“念汉浦离鸿去何许”(去去上平平去平上)和“向露冷风清无人处”(去去上平平平平去)是以一领七的拗句,“凭断云留取西楼残月”(平去平平上平平平入)是上三下六的平句,“怨歌永琼壶敲尽缺”(去平上平平平去入)是上三下五的平句。这都是一些错综变化的特殊句式。还有一些拗句,如“雾隐城堞”的“去上平入”,“东门帐饮乍阕”的“平平去上去入”,“望中地远天阔”的“去平去上平入”,“耿耿寒漏咽”的“上上平去入”,“唯是轻别”的“平去平入”,“罗带光销纹衾叠”的“平去平平平平入”,“弄夜色”的“去去入”,都是构成拗怒音节的主要条件。把这许多拗句和特殊句式联系起来,取得和谐与拗怒的矛盾的统一。这也就是王国维所称:“读其词者,犹觉拗怒之中,自饶和婉,曼声促节,繁会相宣,清浊抑扬,辘轳交往。”(《清真先生遗事》)这一切都是由原有曲调错综变化的节奏来决定的。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要构成和婉的音节,在长短句的安排上,怎样最为适合“奇偶相生、轻重相权”的八字法则?我们首先就得注意哪些调子是最接近近体诗的形式,哪些是掺杂了其他不同句式,它的落脚字的平仄又是怎样安排的,就可以推测到每一音节和婉的曲调,哪种比较适宜抒写缠绵凄艳的感情,哪种比较适宜抒写雍容华贵的风度,哪种比较适宜抒写波澜壮阔的襟抱,哪种比较适宜抒写跌宕开阔的胸怀。这一切都得先仔细体会它们的声容,才可以够得上具备“倚声”的条件。

例如以三、五、七言句式构成而又使用平韵的词牌调,音节是最流美的。前几章中所提到的《忆江南》《浣溪沙》《鹧鸪天》一类短调,它们的句式都属奇数,而在整体上看,必得加上一两个对称的句子,这就使参差和整齐取得一种调剂,而使它们的声容态度趋于流丽谐婉。在五、七言近体诗的基础上再加变化,借以增加它的声情之美的,有如下举诸调。

1《小重山》:

春到长门春草青。玉阶华露滴,月胧明。东风吹断紫箫声。宫漏促,帘外晓啼莺。

愁极梦难成。红妆流宿泪,不胜情。手挼裙带绕阶行。思君切,罗幌暗尘生。

——薛昭蕴,见《花间集》

2《南乡子》: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

——苏轼《送述古》,见《东坡乐府》

3《南歌子》:

雨暗初疑夜,风回便报晴。淡云斜照著山明,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

卯酒醒还困,仙村梦不成。蓝桥何处觅云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苏轼《东坡乐府》

4《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见《东坡乐府》

上述第一例《小重山》以三、五、七言参错间用,落脚字的平仄也很调匀,就使它的声容极掩抑低徊之致,恰宜表达缠绵悱恻的情感。第二例《南乡子》只是两首失黏格绝句诗的变体,前后阕首句减掉两字,而把它拉移到第三句下面,增多一个韵脚,使音节益趋于完美。第三例《南歌子》前后阕并以两个五言对句和一个七言、一个九言单句组成,由舒徐渐趋急促,末多两字,显得摇曳生姿,有余音袅袅、缠绵不尽之致。第四例《江城子》前后阕并以七、三、三、七、三、三中间夹一个上四下五的九言句式组成,上紧促而下沉咽,又复异其情态。上述四例基本上是属于音节流美的。至于《阮郎归》:

旧香残粉似当初,人情恨不如。一春犹有数行书,秋来书更疏。

衾凤冷,枕鸳孤,愁肠待酒舒。梦魂纵有也成虚,那堪和梦无!

——晏几道《小山词》

除后阕开端化七言单句为三言对句外,并以七言和五言更迭组成。它在整体上的平仄安排,每句的第二字都用平声,恰和《南乡子》的全用仄声相反,在情调上此较低沉而彼较高亢,所以适用的意境也有所不同。这一短调小令几乎句句押韵,一气紧逼而下,是较宜抒写缠绵低抑情调的。

至于例用平韵而以四言和五言或六言和五、七言混合组成的短调小令,它们的音节态度基本上也是属于流丽谐婉这一类型的,举例如下。

1《少年游》: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周邦彦《清真集》

2《临江仙》: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小山词》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东坡乐府》

这两个短调,虽然句度长短各家略有出入,但都音节谐婉、声情掩抑,对整体的安排是异常匀称的。

接着再来谈谈仄韵短调的句式安排对表达不同情感的关系。例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和《御街行》: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文正公诗余·渔家傲》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范文正公诗余·御街行》

这《渔家傲》前后阕除一个三言句外,约略相等于一首七言仄韵绝句,在句中的平仄安排是和谐的,而从整体的落脚字来看,音节却是拗怒的。加之句句押韵,显示着情绪的紧张迫促,是适宜于表达兀傲凄壮的爽朗襟怀的。《御街行》则是以三、五、七言的奇句和四、六言的偶句参互组成,看来好像最为适合“奇偶相生”的谐调规律,但前后阕除了中间一个七言句用了平收外,其余全用仄声收脚,这就构成了整体的拗怒多于和谐;而且下半阕连用一个六言、两个四言的偶句直逼而下,才用一个五言单句使劲顿住,这就显示着心胸开阔、英姿飒爽的苍莽气度,便是用来抒写儿女柔情,也绝不至流于软媚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千姿百态的,即使用的是同一题材,不同形式也能表现不同作者的不同性格。且看李清照的《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漱玉词》

这后阕的内容和词汇,不都和范仲淹《御街行》的后阕大致相仿吗?但是我们把来对读,细味两者的音节态度,后一作者的“亦易飘飏于风雨”(刘熙载评韦端己、冯正中诸家词语,见《艺概》卷四《词曲概》)的娇怯性气,不是很容易体味出来的吗?这《一剪梅》用了全部的平声收脚,充分显示着情调的低沉,是没法把它振作起来的。

至于慢曲长调,它的句式的错综变化更是多种多样的。怎样构成拗怒的音节呢?前面已经约略谈到过了。这里且再举几个用平韵构成和谐音节的长调为例,对句式安排上的声情加以分析。

极参差错落之致,藉以显示摇筋转骨、刚柔相济的声容之美,我觉得《八声甘州》这一长调是最能使人感到回肠荡气的。且把宋人诸名作举例如下。

1.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乐章集》

2.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寄参寥子》,见《东坡乐府》

3.吴文英:

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幻苍崖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时靸双鸳响,廊叶秋声。

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问苍天无语,华发奈山青。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

——《灵岩陪庾幕诸公游》,见《梦窗词集》

上述三人的作品,在句读节奏方面虽然有些出入,而激楚苍凉的情调基本上是一致的。宋人传世之作以柳词为最早,我们要做声律上的分析,当然必须以柳词为标准。且看他是怎样来处理这节奏关系的:开端就用一个去声“对”字,领下一个七言平句和一个五言拗句;接着又用一个去声“渐”字,使劲顶住上面两个单句,领起下面三个四言偶句,而三个四言句中,又以最末一句紧束上面两个对句,就格外显得此词句法和章法如何取得参互和谐的声容之美。跟着递用六、五、五、四的句式,错综奇偶,婉转相生,不着一些滞相。过片使用一个六言偶句,作为过脉。接着又用一个去声“望”字顶住上句,领起下面两个四言偶句,构成参差和齐整的调协。再用一个去声“叹”字,把上文加紧束住,并即领起下面一个四言偶句和一个五言单句,对上文折入一步,愈转愈深。跟着换上一个上三下四的特殊句式,挺接一个上三下五的特殊句式,做出回眸却顾的态势,到此千回百折,跌宕生姿。更用逆入的上三下四,并于下四变二二为一三的特殊句式,紧接一个四言平句,总收全局。它的整体结构,是异常谐协的。

至于适宜铺张排比、显示宽宏器宇或雍容气度的慢曲长调,常是多用四言偶句作成对称格局,并于落脚字递换平仄作为谐调音节的主要手段。这该以《沁园春》作为最好范例: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蒙蒙?

——辛弃疾《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见《稼轩长短句》

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铜雀台。唤厨人斫就,东溟鲸脍;圉人呈罢,西极龙媒。天下英雄,使君与操,余子谁堪共酒杯?车千两,载燕南赵北,剑客奇才。

饮酣画鼓如雷,谁信被晨鸡轻唤回?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披衣起,但凄凉感旧,慷慨生哀。

——刘克庄《梦孚若》,见《后村别调》

《沁园春》长调格局恢张,饶有雍容气象。一起首叠用三个四言平收偶句,显示从容不迫的姿势。紧接一个仄声(最好用去声)领字,领起下面四个四言偶句,于严整中取得和谐。跟着又是两个四言对句,紧接一个七言单句,借以展开格局。挺接一个三言短句,再以一个仄声(最好用去声)字领下两个四言对句,于整齐格局中见参差抑扬之美。过片变三个四言偶句为一个六言平句和一个以一领七的特殊句,使得它在换气的地方呈现着骀荡生姿的风致。下面和前阕全部相同。像这类和谐开展的曲调,最宜抒写壮阔襟怀,表现恢宏器宇,因此历来多被豪迈磊落的英雄志士所爱采用。

和《沁园春》的恢张格局约略相近的,还有《风流子》:

木叶亭皋下,重阳近,又是捣衣秋。奈愁入庾肠,老侵潘鬓,漫簪黄菊,花也应羞。楚天晚,白

烟尽处,红蓼水边头。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

玉容知安否?香笺共锦字,两处悠悠。空恨碧云离合,青鸟沉浮。向风前懊恼,芳心一点,寸眉两叶,禁甚闲愁?情到不堪言处,分付东流。

——张耒《柯山诗余》

这个曲调的组成,也很符合“奇偶相生”的和谐规律,并见掩抑低徊的恢张局势,但运用对偶不及《沁园春》的疏宕跳脱,所以只能成为缠绵悱恻的凄调。

此外如《忆旧游》《高阳台》一类的长调,亦饶和婉凄抑之音,留待下面再讲,这里就暂不举例了。

1 词

[编辑本段]词解 拼音:cí 什么是词 词是一种押韵的可以配乐歌唱的文体。

语言学里,词是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作为诗歌的一种,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诗和词都属于韵文的范围,但诗只供吟咏,词则入乐而歌唱。

词是诗的别体,它最初是配音乐唱的。词的特点在于它是长短句,词牌诗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的形式有以下特点: 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词牌)。一般说,词调并不是词的题目,仅只能把它当作词谱看待。

到了宋代,有些词人为了表明词意,常在词调下面另加题目,或者还写上一段小序。 2、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不分段或分段较多的是极少数。

3、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

5、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释义 ①语言中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单位:词典|名词|用词不当。

②语句;话语:台词|歌词|词不达意。③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句子长短不一:词曲|宋词。

词起于五代与唐,流行于宋的一种文学体裁。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 起于唐代,盛于宋代。

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 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有的词限定也就是在某些字上可以不压韵。明人顾从敬刻《类编草堂诗余》,将分类编排的旧本改为按调编排的新本,将词重新分为长调、中调、小令三类: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编辑本段]词的起源 词起源于民间,但在1900年敦煌石室打开之前,研究中很难见到民间作品。直到敦煌卷子中的词曲面世,才补救了这方面的缺陷。

敦煌词曲数量很大。其中有温庭筠、李野(唐昭宗)、欧阳炯词共五首,其余为无名氏之作。

作者范围广泛,多属下层,写作时间大抵起自武则天末年,迄于五代。其中最重要的抄卷是《云谣集杂曲子》,收词30首,抄写时间不迟于后梁乾化元年(911),比《花间集》的编定(后蜀广政三年,940),早出近三十年。

所用词调,除《内家娇》外,其馀12调,《教坊记·曲名表》均有著录。其中有慢词,亦有联章体。

敦煌词创作的早期与作者成分来源的民间性,使作品从内容、体制到语言风格,都表现出这些初起的词,初步脱离一般诗歌的大文化系统,开始独立成体的过渡性特征。朱祖谋跋《云谣集杂曲子》晕:“其为词拙朴可喜,洵倚声椎轮大辂。”

可以用于对整个敦煌词的评价。 [编辑本段]词的种类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别称有长短句,曲子,曲词,乐府,乐章,琴趣,诗余,是配音乐的。

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文人的词深受律诗的影响,所以词中的律句特别多。 词是长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数是有一定的。

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词大致可分为三类:⑴小令;⑵中调;⑶长调。

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这种分法虽然未免太绝对了,但是,大概的情况还是这样的。

敦煌曲子词中,已经有一些中调和长调。宋初柳永写了一些长调。

苏轼、秦观、黄庭坚等人继起,长调就盛行起来了。长调的特点,除了字数较多以外,就是一般运用韵较疏。

长一点的词还可以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 [编辑本段]词 牌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人们不好把它们称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给它们起了一些名字。

这些名字就是词牌。有时候,几个格式合用一个词牌,因为它们是同一个格式的若干变体;有时候,同一个格式而有几个名称,那只因为各家叫名不同罢了。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⑴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

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

《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

《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

《念奴娇》又叫《大江。

2 求歌名,求歌词,我只记得开头是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送别

词:李叔同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 惟有别离多

扩展资料:

李叔同作于1915年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如今《旅愁》在日本传唱不衰,而《送别》在中国则已成骊歌中的不二经典。沈心工也曾根据《梦见家和母亲》写过一首《昨夜梦》,但最终没有抵得过李叔同《送别》的光芒。

《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堪称完美。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

3 请问一下创作歌词的韵律怎么样的

歌词创作跟填词实际上是差不多的,只不过歌词创作中的长短句全由作者安排而不是按照模式。一般歌词中先有一段在歌曲的开始用以渲染气氛,接下来就进入高潮部分,这部分如果有要反复的旋律的话第二次的字数最好和第一次一样(反复一般情况下有时是整个高潮由两段相同的旋律组成,此时两段的歌词字数一样;有时是一个高潮中只有两小段旋律一样,此时这两小段歌词字数一样。)。

歌曲大部分会有第二个高潮,两个高潮的旋律一般大体上是一样的,如果两次旋律的时间一样长则第二高潮歌词的字数与第一次一样(有些歌曲也会直接重复上一次的歌词),如果第二次比第一次短则字数只于第一次中旋律一样长短相同的一段保持相同。

在欧美歌曲中往往在两次高潮间插入一小段用以抒发情感,这一段一般只有两三句,句型短促,不用按照任何前面已有的格式。

以青花瓷为例: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

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

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

你的美一缕飘散

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到这里都是开头的阐述和渲染,字数自由由作者自己把握)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 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刻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第一次高潮中的第一部分,字数自由,需注意不要和前面一段保持同样的格式)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 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你眼带笑意

(第一次高潮中的第二部分,部分旋律与第一次相同,所以字数与上面保持一致,)

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

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

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

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

篱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

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

在泼墨山水画里

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第二段的开始,因为旋律与第一段的开始相同,故格式也相同)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 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刻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 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 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你眼带笑意

(第二次高潮,因为旋律与第一次高潮相同,故格式也相同)

总体而言,歌词字数的多少主要在第一部分是就确定下来了,如果你看到的歌词比较短没有重复且只有两或三段的话,一般就是整首歌将这两段歌词重复了两次。而一句歌词的长短最好是四字、五字、七字或九字,这样不仅音韵和谐,而且好写。六字的歌词写时需要注意,这种不是很好写,谱曲时处理不好的话听起来也别扭

4 边个知道歌词幽美个歌

李叔同根据英国奥特威所作旋律填词的一首著名的学堂乐歌。

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

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

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

这首广为传唱的歌曲就是李叔同的代表作。

全诗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喜欢写作的我们,首先要明白,现代汉语语法中句式变化是一项基本内容,而在众多句式中,长短句式又是运用的最为频繁的。所以理解长短句式的结构特点和修辞效果,了解长短句式的区分,掌握长短句式的转换,在我们的写作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长短句式主要是从修饰词语的多寡、句子结构的杂简和修饰效果的不同来进行区分的,只有理解了长短句的区分,我们才能更好的进行长短句之间的转换。其中,长句变成短句的时候,可以从提干、梳枝、拆分、整合这四个步骤来进行,而短句变长句时,可以从找主语、分层次、做润饰这三个步骤来进行。

一、长句和短句的区别

长句和短句从直观上来看,长句是指字数多,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短句是指字数较少,结构比较简单的句子。但是句子的长短又是相对而言的,并没有截然的界限。而从专业角度上看,长句和短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区分。

1修饰词语的多或少

长句之所以看起来比较短句长,主要是因为使用的修饰语更多更复杂,主谓宾这三个主要成分的前缀词更多,定语、状语、补语的成分更长。

比如这个长句:一个暖阳普照的冬日早晨,在巴黎的街道上,我居然遇到了我小学时的老班长。如果将它转换成短句就是:我遇到了老班长。从这两句对比看,就可以清晰看到,长句的修饰语更多,字数自然也显得更多,句式也显得更长。

2句子结构的复杂或简单

长短句的区分不能单纯从句子字数和长短来判定,还需要分析句子的结构。

比如这个长句:我们全体学生的一个共同认识是,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必须努力刻苦、团结友爱,营造积极向上的班风。转换成短句就是:学生的共同认识。长句“是”后面的宾语长达32个字,是一个复句形式,准确而严密地概括了学生的共同认识。

长句的结构形式一般包括四种情况:一是修饰语较多,二是联合成分多,三是某一成分结构复杂,四是分句中结构层次较多。例如长句:他是一个乐于助人、团结同学、认真刻苦并且有伟大志向的好学生。该长句就属于修饰成分多,“学生”前有一个定语是联合短语,层次多。转换成短句则是:他是好学生。短句结构往往就只有简单明了的主谓宾,结构简单,因而结构的复杂或简单是区分长短句式的关键方法。

3修饰效果的精确或简洁

不管是长句还是短句,最终是为了传达一个恰当的信息,在修饰效果上,长句是表意周密、严谨、细致的,短句则是简洁、明快、有力的。

例如长句: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又取得“四大突破”:超级杂交水稻晚稻亩产量高;稻谷结实率高;稻谷千粒重高;筛选出适合华南地区种植的两个新型香米新品种。该长句精确地描述了袁隆平的身份和地位,周密地叙述了他所取得的四大突破。相反,短句则是:袁隆平取得突破。长句和短句不同的修辞效果一目了然,长句更为精准,短句更为精简。

二、长短句式转换原则

在现代汉语的实际运用中,长句和短句在不同的语境中是可以互相转换的,但是也不能随意随性地转换,而是需要遵守两个原则:句变意不变;尽量使用原字、原词。否则,长短句式的互换不仅不能贴切地表情达意,更会改头换面,脱离本意,偏失意义。

1句变意不变

长短句式互换的根本原则是不能改变句子原意,在忠实句子本意的基础上,对句子的细枝末节进行删减,从而能在相应的语境中实现长短句式的互换。

例如长句:拥有巨大市场的某电子集团,在美国发生的“9·11”恐怖袭击事件对全球经济造成的沉重打击如雪上加霜般作用于今年以来已经不景气的世界经济信息产业时,也不能不做出裁员的反应了。短句:“某集团不能裁员”。该长句换成短句之后句子的结构没有问题,可是却改变了长句的原意,所以是不恰当的。应该是:某电子集团要裁员。由此可见,句变意不变是长短句式转换中的根本原则。

2尽量使用原字、原词

围绕不改变句子本意的中心,在长短句转换中的增、删、改等都不是任意而为的,而是要体会语境,根据题干和句子表达需要来进行。

例如长句:古人类学是研究化石猿猴和现代猿猴与人类的亲缘关系、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人类发展过程中体质特征的变化和规律等有关人类起源和发展问题的一个分支学科。转换成短句为:古人类学是一个分支学科。在转换过程中,“古人类学”不能改成“人类学”,虽然只是相差一字,可是谬之千里。所以在长短句式转换中要尽量使用句子中的原字、原词,避免出现歧义。

三、长短句式互换的方法

1长句变短句

长句变短句时要学会抽丝剥茧,找准中心词,确定主体结构,理顺细枝末节,具体分为四个步骤。

(1)提干。长句是修饰成分(定语、状语)多,并列成分多,或者某一结构比较复杂,适于表达有复杂、严密思想内容的句子。但是,一个句子总是不能少了主谓宾三个基本的句子成分。因而,长句变短句的第一步就是要将句子成分划分开,提取主干,弄清楚在复杂结构的背后,句子所要表达的最终含义。

例如将下面的长句改成由4个短句组成的句子:世界级小提琴家帕格尼尼是一位从上帝那里同时接受天赋和苦难两项馈赠而又善于用苦难的琴弦把天赋演绎到极致的奇人。解析:从分析句子成分得知,该句的主语是帕格尼尼,句子通过修饰要表达的最终含义是他是一个奇人。划分清楚句子的主干后,还需要对句子的修饰部分进行梳理。

(2)梳枝。梳枝的目的是为了弄清楚句子的层次和句子的修饰成分,能更完整和准确地贴近原长句的意思。同上例,题目要求将该长句改成由4个短句组成的句子。这时候需要把原长句中的修饰部分提取出来,再用置换法将主语“帕格尼尼”换成“他”来代替,作为其他短句的主语。如帕格尼尼是……,他从……,他最终……。

(3)拆分。梳枝后需要将原长句切分成几个短句,如“世界级小提琴家”“一位从上帝那里同时接受天赋和苦难两项馈赠而又善于用苦难的琴弦把天赋演绎到极致”可以划分成世界级小提琴家、从上帝那里同时接受天赋和苦难两项馈赠、善于用苦难的琴弦把天赋演绎到极致,将原长句中的修饰成分切分成三个短句。

(4)整合。对原长句进行了提干、梳枝和拆分后,最后一步就是要合理排序,形成有逻辑的语段,也就是第四步整合。题目要求将该长句改成由4个短句组成的句子,并保持原意,语句通顺,语意连贯。通过上述的步骤,可以将长句转换成四个短句:帕格尼尼是一位奇人,他从上帝那里同时接受了天赋与苦难两项馈赠,并善于用苦难的琴弦把天赋演绎到极致,他最终成为世界级小提琴家。

长句看似凌乱,语意不明,但是只要能够根据上述四个步骤:提干—梳枝—拆分—整合,就能将长句变成言简意赅的短句。

2短句变长句

短句短小精悍、节奏明快。短句能够简明扼要地叙述事实,表现果断肯定的情感。短句变长句之后,只能有一套主干,并且保证句意的完整和语意的连贯。以下三个步骤能够做好短句变长句的转换。

(1)找主语。短句变成长句最明显的一个改变就是只有一个主语、一个主干。怎样在几个短语中找到一个准确的主语,就要分析、归纳几个短句中重复出现的成分。例如,“他们都是60年代的老知青。他们都怀着远大的理想。他们志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奋斗。”解析:在这几个短句中不难发现,相同成分的主语是“他们”,联系上下句,这个“他们”就是“老知青”,因而可以确定长句中的主语就是“老知青”,其他句子中不同的成分变成宾语的修饰成分。

(2)分层次。几个短句变成一个长单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逻辑关系不当,造成层次不明。所以在找到几个短句的共同主语之后,还需要分清几个短句之间的层次递进关系,梳理语序,避免颠三倒四,语句不通,或者违背原意。同上例,将3个短句变成一个长句。第一层意思是:远大理想;第二层:60年代老知青;第三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奋斗。

(3)做润饰。有了共同主语和长句的修饰成分,已经完成了短句变长句的主体部分。可是如果只是将这些成分或辞藻生硬地拼接在一起,势必造成语句的不通顺或语意的不连贯。因而,必须对整理出来的句子成分进行适当的润色、修饰。同上例,短句变长句:怀着远大理想的60年代老知青志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奋斗。

综上所述,在灵活多变的汉语表达中,长短句式在句式类型中都具有及其鲜明的特点。长句字数多、成分多、结构复杂,其句子表意丰富、周密严谨,多用于书面表达。与长句相比,短句所具备的特点就是长句的反向。短句字数少、成分结构比较简单,传递的情感往往是生动明快、节奏短促的,多用于口语。

由于长短句式都有着各自不能替代的优势,所以在实际运用中其实并不存在优劣,而是要根据实际语境,恰当地选择不同的长短句式表情达意,发挥现代汉语的魅力。

1 文学修辞手法之长短句整散句(请详细说说,并多举几个例子,

长句,是指用词较多,结构较复杂的句子,它的修饰语(定语、状语)多,并列成分多,或者某一成分结构比较复杂长句特点:表意严密,内容丰富,精确细致,宜于表达较为复杂的思想内容和严密精确的思想 短句指的是短小精悍、节奏短促、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性强的句子短句能简明扼要地叙述事实,简洁生动地表现人物,反映事物的迅速变化,表现作者激越的情绪或果断肯定的语气 长句变短句 长句变短句,首先要认清长句的特点长句的特点一般有三:—是修饰语(定语、状语)多,二是并列成分多,三是某一成分的结构比较复杂 举例: 把下面的长句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不得改变原意,可以添加必要的词语\x0b 这出戏一开始,就给观众展现了草原上的欣欣向荣的大好风光和牧民群众为开辟草原牧场、架设桥梁而战斗的动人场面 参考答案:这出戏一开始就给观众展现了草原上的欣欣向荣的大好风光,展现了牧民群众为开辟草原原牧场、架设桥梁而战斗的动人场面 把下面的长句改成四个较短的句子,使意思表达得更清楚(不得改变原意,可以添加必要的词语(2005) 俄罗斯科学家最近设计出一种外形为不透光的黑色管状物,具有重量轻、能耗小、精确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和数字摄像、使航天器准确识别方向等功能的新型星际“指南针” 答案:俄罗斯科学家最近设计出一种新型星际“指南针” 整句是结构相似,形式比较匀称整齐的句子,如对偶、排比即属此类整句形式整齐,节奏和谐,富有气势,适用于散文、杂文等文体 散句则是形式错落,结构不整齐的句子散句表意灵活自然,可根据语境而灵活运用 (1)整句变散句 整句改为散句,只要将各个句子中重复使用的词语去掉,在不改变原句基本语意的前提下,不遗漏内容要点即可,这不是高考复习的重点,不再赘述 (2)散句变整句 将几个散句改为整句,一般是要先确定一个基准句,以此为标准来调整改造其他的句子,使各个分句的语法结构相同或相似这里特别注意三点:①读懂原句,找准对称点;②不变原意,改变结构,使句子整齐对称;③要注意字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欢乐、忧愁、深思 答案: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等 将下面文字中划线的句子改为整句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花然而,在我的记忆深处,使我终生难忘的却是这样一种花;它不是开在阳春三月而是开在寒冬腊月;它不是在花坛暖房里开放,冰天雪地才是它怒放的地方;迎接它出生的不是和煦的春风,而是凛冽的北风;是人民的眼泪和心血滋育着它成长,而不是春风秋露它,就是献给周总理的花,那天安门广场上一望无际的花 它不是开在花坛暖房,而是怒放在冰天雪地; 它不是迎接它出生的不是和煦的春风,而是凛冽的北风; 开在阳春三月,而是开在寒冬腊月; 滋育它成长的不是春风秋露,而是人民的眼泪。

2 长短句交错使用的效果与好处是什么

以短句为主与长句搭配,使整段句子错落有致,富有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整句指整齐匀称、句子结构相类似的句式,往往构成对偶、排比的修辞格;散句指字数多少不等,参差错落的。

长句是指结构复杂、词语较多的句子;短句是指结构简单、词语较少的句子。短句结构主+谓+宾 长句就是在短句的基础上加上形容词等。

在宋代以后,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但是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

有些辞典上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或者注释“长短句”为“句子长短不齐的诗体”。这两种注释都不全正确,在宋代以后,就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但是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所谓“长短句”,这“长短”二字,有它们的特定意义,不能含糊地解释作“长短不齐”。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长短句

3 使用长短句时有怎样的要求呢

汉语句子以结构繁简为标准,可以分为 长句和短句。

长句指结构复杂、修饰成分多、句子前后停顿的时间跨度大的句子;短句指 结构简单、修饰成分少、句子前后停顿的时 间跨度小的句子。句子的长短是相对而言的。

长句与短句的选择要适宜,不要在该用短句 的地方误用长句,造成词语堆砌拖沓;也不 要在该用长句的地方又用了短句,使句义表 达不够清楚明确。 例如下句: 近日,中国科学家打造出了一顶新颖的 纳米皇冠。

皇冠制作的原材料是柏金,制 作过程中运用了分子纳米技术。皇冠制作过 程中得到了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纳米科技重大研究计划”小组以及中国科学 院“百人计划”小组的支持。

这样一组短句读起来感觉十分啰嗦,如 果我们将其整合一下,改成一个长句,句义 就清晰多了 : “近日,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委员会‘纳米科技重大研究计划’小组以 及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小组的支持下,中 国科学家运用分子纳米技术打造出了一顶新 颖的铂金‘纳米皇冠’。 ” 短句明快、灵活、表义简洁,便于表达 和理解,一般用于叙事、描写、抒情、演讲等 文体及日常口语中;长句结构反复、内涵丰 富,逻辑周密严谨、表义精确细致,宜用于 科技、事务、政论等书面语中。

因此,使用长 短句时,应根据不同的语体和表达的意图与 需要来进行选择,以达到有效提高表达效果 的目的。 由于长句存在着结构层次多、语音段落 过长和意义较难理解等弊端,因此,在不影 响句义和感情表达的情况下,以及不减弱文 章的表现效果,从修辞上考虑可尽量少使用 长句,这样可避免因语法关系层次不清而造 成的顾此失彼的错误。

4 利用长短句写一篇关于校园秋景的作文

我们的校园秋色别具一格,到处充满欢声笑语,他的美显得实实在在走进校园,几棵樟树就会入你的眼帘,这些樟树的枝条伸向四面八方,在微风的吹拂下,树上的叶子纷纷的飘落下来,仿佛一群穿着黄衣服的姑娘在翩翩起舞落叶越积越多,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黄澄澄的金子,把我们的校园装办得更加美丽樟树上果实累累,引来了欢快的鸟儿,有的小鸟尽情的享受这美味佳肴;有的小鸟用脚把樟树的果实踢过来踢过去,像一群小孩踢足球似的;有的小鸟久立四望,好像在回味着这美丽的景色。。我静静地欣赏樟树那美丽的倩影,突然,一只小鸟唱着动听的歌并飞快地飞到了那棵树上,使原来的这棵柿子树显得更美,柿子树上好像挂满了红灯笼,给我们的校园增添了无限生机校园秋色的美引人注目,让我们在它的怀抱里尽情地奔跑,我爱这美丽的校园秋色

当树开始掉头发,草开始穿衣服的时候。神秘莫测、变幻多端的秋来了。它像无形的空气一样渗透在学校的每一个地方、让人看的见,摸不着就好比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一样。让树哥哥和草弟弟都穿上了舒适的秋装。

5 词中运用比兴主要有哪几种情况

“比兴”是一个含义丰富而又歧义颇多的概念。西汉毛亨所谓“兴”,包括两种情况。一个意义是指“发端”作用。《毛诗训诂传》说“兴,起也。”就是由物象引发情思的作用,物象与情思不一定由内容上的联系,有时仅是音韵上的联系。《毛传》所说的“兴”,还有另一意义,是指一种复杂而隐晦的比喻。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比兴的含义。“比”便是通过类比联想或反正联想,引进比喻客体,“写物以附意”;“兴”则是“触物以起情”,“它物”为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而这种景物必然蕴涵着诗人触物所起的情。“兴”是一种比“比”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在我国的诗词创作中,比兴手法的运用是较为普遍的。其不仅形式富于变化,手法灵活自如, 便于诗人抒情达意,而且为作品本身增添了一种含蓄委婉之美,既大大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 也丰富了它们的意蕴,使其具有悠长的韵味,让人回味,让人沉思。

其中,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便大量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这也是最早出现的比兴手法,正是这种手法的运用,才使得那些诗歌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并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韵味。如《卫风·氓》第三章即以传统的比兴开头,由“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写眼前鲜嫩的桑叶,对斑鸠提出不要贪食的劝告,从而由此引出对女子“无与士耽”的劝告, 并以桑叶的嫩绿润泽暗喻女子早年甜蜜幸福的恋爱时光。而第四章的前两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是比兴手法的运用。诗人通过这两句引发对主人公遭弃始末的追述,并以桑葚的枯萎凋零暗喻似水流年带走了曾经的青春,曾经亮丽可人的容颜;以不再新鲜润泽的桑叶的结局暗喻饱受婚后贫困生活煎熬的女子面临着被无情遗弃的命运。这样既强烈地激发出了读者的联想与情感共鸣,又增强了诗的意蕴与韵味,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诗经》之后的诗歌创作中,采用比兴手法的作品也是很多的,如汉乐府《长歌行》这首诗从 “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 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 “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孔雀东南飞》中,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激发读者想象,不由得人不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这样就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起了统摄全诗、引起下面故事的作用。又如《迢迢牵牛星》,整首诗借牛郎与织女隔河相望而不能团聚的民间故事来比喻一个饱含离愁的**的相思之情,含蓄蕴藉而又哀婉动人。

比兴发展到后来成了诗人、词人象征、抒情、言志的法宝,晚清词论家陈廷焯把寄托称为“兴”, “所谓兴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例如:(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春蚕”、“蜡炬”象征对爱情、事业的执着追求。(2)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那人”,是词中的幽独佳人,象征词人追求的不同流合污的政治理想,也象征一种人生、治学的最高境界。(3)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咏雁》)冷寒的,也不止是沙洲和桐枝。词中的“孤鸿”“幽人”互喻,象征义有多中说法,有爱情失落说、自我失意说、政治挫折说和放弃仕进说,可谓“寓意高远”。特别是后者,“孤鸿”“幽人”的意象分别来自《易经》中的《渐卦》和《履卦》,运用这两个文化意象,透射出苏轼在遭遇政治极大打击后渴望归隐、得以避祸的心态。此外,随着文学体裁的不断变化发展,比兴手法的运用在词的意境的塑造与艺术效果的表达中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说,没有了比兴,词便会少了一份婉约,少了一份含蓄,少了一份韵致。

总的来说,比兴手法的运用,拓展了诗词的意境,加强了诗词的生动性,增加了诗词的韵味,使得我国的诗词散发出了迷人的馨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675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