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分离焦虑,是孩子走向独立的里程碑
你是不是听人说过,孩子哭着不肯去幼儿园,是缺乏安全感,不够勇敢、独立的表现?
千万别听他的。分离焦虑其实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成长过程,和孩子的性格无关。只不过性格和成长经历不同的孩子,表现出来的焦虑程度不同而已。
对每个孩子来说,第一次离开“家”这个熟悉的环境,离开出生后日日夜夜照顾自己的家人,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他怎么可能不焦虑,不害怕呢?
就像1岁前,孩子需要和家人建立起最初的信任一样,3岁时上幼儿园,孩子也带着“建立信任”这个任务。
他需要试探幼儿园是否真的安全,需要确认和爸爸妈妈说再见后,他们会不会准时出现在放学时的校门口,需要不断验证父母对自己的爱是否始终如一,不会改变。
既然是测试,那就意味着孩子一开始并不知道答案。他能否走向独立,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能否在内心建立起深层次的安全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大人的表现。
所以孩子害怕、抗拒去幼儿园,抱着妈妈不让走,是完全正常的!
就像树上的苹果会掉下来那么正常!妈妈们真的不必太担心。
02 你没有义务不让孩子哭
为什么送小班的孩子去幼儿园会如此煎熬呢?
因为很多家长给自己定了一个超纲的目标:让孩子笑着进幼儿园。
可是仔细想一想,刚上幼儿园的孩子会有“分离焦虑”,分离焦虑的典型表现就是哭闹,拒绝和家人分离,这不是和咱们的目标——笑着上学——刚好相反吗?
明明知道孩子会哭,还拼命不让他哭,结果当然会压力山大,只剩满满的失望啦。
所以说,我们需要重新设定一个正常一点的目标,把“笑着进幼儿园”改成“进幼儿园”就好了。
接受孩子会哭闹这个前提,想着只要坚持送他去上学就好。老师经验丰富,肯定能搞定孩子的。
这么想一想,是不是顿时松了一口气呢?
如果你能接受这一点,那小样妈就教你一个超级简单的方法,帮助你改善孩子哭闹的问题。至少可以保证,他不会一直拽着你,连幼儿园的门都进不去。
这个方法是一位资深幼儿园老师分享的。
她把父母和孩子在幼儿园告别的过程简化为4个动作。只要坚持每天完成这4个动作,就能大大缓解孩子哭闹、不肯上学的情况。
这4个动作依次是亲吻、拥抱、击掌和再见。
当你和孩子来到幼儿园门口时,蹲下亲一亲他的脸蛋。然后快速地拥抱,向他传递你的爱。
接着是击掌,用这个动作帮孩子提振精神,注入能量,避免他沉浸在悲伤里。
最后微笑着和孩子说再见。可以加一句引发期待的正能量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而幼儿的游戏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幼儿的游戏水平和游戏体验并非与教师介入的频率和深度成正比。即并不是说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介入的频率越高,或越积极地参与幼儿游戏,幼儿游戏的能力就发展得越快,幼儿的游戏热情就越高。反而,教师不适时地盲目介入幼儿游戏,不仅会打断幼儿正在进行中的游戏,干扰、转移或替代幼儿原来的活动意向,而且还会导致孩子在游戏中过于依赖教师,不利于幼儿游戏能力的发展,甚至使幼儿对游戏产生反感等。所以,教师不应该盲目介入幼儿游戏,而是要适时介入。教师的适时介入,能推进幼儿游戏的顺利进行,提高幼儿游戏的兴趣,促进幼儿游戏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如何指导幼儿游戏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指导游戏需要介入到幼儿的游戏当中,而介入的目的是引导幼儿继续游戏,促进幼儿游戏向高一级水平发展,从而提高游戏质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那么教师应如何介入幼儿游戏?以何种方式、方法介入?本人认为游戏的指导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必要性
1教育背景中的幼儿游戏必然有教师的介入
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进行的活动,是幼儿自发性的活动。教师的介入可能会影响幼儿的自主性,从而破坏游戏。因此,教师对幼儿游戏的介入是否必要就已经是一个问题。
而实际上,幼儿园游戏是教育背景中的幼儿游戏,即使是幼儿的自发性游戏,客观上也必然有教师的介入。与发生在自然状态下的幼儿自发性游戏不同,幼儿园教育背景中的幼儿自发性游戏,其最大的特点是教师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教师是游戏功能实现的主导力量
在幼儿园中,教育背景下的幼儿游戏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会为了适应幼儿的发展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介入,教师根据游戏需要担当幼儿游戏的准备者、协作者、参与者等角色,使得幼儿的游戏客观上离不开教师。所以,教师成为游戏发挥其功能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时机的选择
幼儿游戏是幼儿自愿参与的活动。教师何时介入幼儿的游戏会增强幼儿的游戏兴趣并提升幼儿的游戏经验,支持幼儿游戏行为的意念,不让自己成为一个“不速之客”,这取决于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游戏介入时机的判断和把握。因此,为了充分发挥游戏的功能,促进幼
儿的发展,教师需要对幼儿游戏进行不同程度的介入,并根据幼儿游戏的需要担当不同的角色。
1遇到矛盾,温馨调解
矛盾冲突是普遍存在于幼儿同伴交往过程中的互动行为,它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幼儿通过解决冲突事件学会相互协调各自的需要,学会谦让、协商、合作等解决策略,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教师应以矛盾为契机,深入了解情况,及时进行调解,给予帮助指导,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游戏,运用温馨调节的方式介入游戏,与幼儿年龄特点有明显的联系。小班和中班幼儿受自身能力限制以及有需要教师支持的心理,特别是游戏中出现的争执和告状行为较多。当幼儿在游戏中产生了认知冲突时,教师应该及时调解。
2定点观察,提升经验
每次区域活动时,教师进行有重点的观察。定点观察介入是指教师长时间在一个固定游戏区进行观察指导,是一种非常态的介入,往往出现在教室内外新增的游戏活动中。当幼儿对游戏本身还不熟悉,或者遇到了游戏困难靠自身无法解决需要教师指导时,教师要蹲点介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幼儿游戏经验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3关注游戏,动态巡视
实施教育,观察先行。教师只有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才能对幼儿游戏做出正确的判断,有的放矢地引导,并使区域游戏得以延伸。
动态巡视即教师边走边观察,关注每个区域游戏的开展情况,这种介入较为随机。但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不是走马观花,而是用心观察,关注幼儿的游戏进展情况。教师一般以指导者的身份介入幼儿游戏,这种介入对掌控班级的活动进程、了解每个幼儿的游戏状况都是必须的。
三 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策略
1隐性指导策略
隐性指导策略指教师在幼儿附近,和幼儿玩相同或不同材料的游戏,而不与之交谈。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模仿,教师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这种指导是隐性的,这样幼儿也可能注意到教师如何游戏,而学到不同的游戏方法。例如:教师提供了一些废旧报纸及挂历纸,目的是想让幼儿自己动手通过画、剪、贴,制作出各种物品,结果无人问津。这时,教师用这些材料制作出一些美丽的水果,紧接着就有一部分小朋友围拢过来,活动便进行了下去。
2角色扮演策略
教师在游戏中担任某一个角色,实际参与幼儿的游戏。在扮演这个角色时,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当幼儿处于主动地位时,教师可扮演配角。例如:在区域活动中,娃娃家里的“妈妈”抱着孩子换衣服,这时教师走过来,对“妈妈”说,“呀!孩子好像发烧了,赶紧去医院看看吧!”“妈妈”看看四周说,“老师,我没有电话,你帮我打电话叫救护车吧。”此刻,教师打电话叫医院的幼儿来给娃娃看病。教师对幼儿游戏过程的介入和指导,就是对游戏活动本身的现场指导,是游戏实施计划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 3直接干预策略
在美食区中,有一些非常逼真的食物,汉堡包、面条等都是一些塑料玩具,服务员正在给顾客上菜,服务员说:“你的汉堡包好了,可以开始吃了。”顾客回答:“好的。”只见幼儿真的张大嘴巴把汉堡包往嘴里送。老师见此急忙说:“这汉堡包不能吃,是假的。”于是,两个幼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开始假装吃起来。
当年幼的幼儿沉溺于游戏的情景时,往往会将假想与现实混淆,以假当真。特别是当游戏情节中出现假想的食物时,幼儿会真的把它放入口中咀嚼一下,然后再吐出,这样既不卫生又不安全。这就需要教师及时采取直接干预策略。教师直接介入游戏这一策略一般不经常使用,而用于非常态下。
4提问指导策略
提出问题,是教师介入幼儿游戏常见的一种方式。为了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力,提升幼儿的创造力,教师通常的做法是少干预,避免幼儿的思维受到他人思维的干扰。同时,教师要多鼓励幼儿积极大胆地表现自己的创意,学习运用多种方式去解决问题;多问幼儿开放性的问题,取代直接给予信息;鼓励幼儿自己去尝试,允许幼儿犯错,而不是急于得到答案,从而提升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5能进善退,适度介入
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性活动,它的主体是幼儿,教师之所以介入游戏是为了幼儿能够更加自主地、顺利地开展游戏,因此当教师通过对幼儿游戏的介入使游戏能够继续进行时,教师就应该立即退出游戏。否则,教师的过度介入,往往会干扰、转移或者替代幼儿原来的活动意向,降低幼儿的自信,挫伤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幼儿的游戏世界里,教师应本着尊重幼儿意愿、支持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念,注重观察幼儿游戏的反馈,适时适当地退出幼儿游戏,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无效干扰,不要使自己成为不受幼儿欢迎的“不速之客”。
总之,教师在幼儿游戏指导的过程中,介入时机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因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活动,教师的介入是否会烦扰游戏的自主性,除了要把握好介入的时机外,还要注重介入的方式方法,避免因为教师的介入而干扰、转移幼儿原来的活动意向,影响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观察,及时发现问题,把握介入的时机。同时,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决策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需要教师的童心、细心和耐心,需要教师对幼儿尊重、理解和包容,采用灵活有效的策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教育引导和适当介入的责任。适时适宜地介入幼儿的游戏活动,不断调整和反思,使游戏活动真正成为幼儿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
幼儿教师如何处理与家长的矛盾
家长工作是幼儿园的常规工作之一,如何正确面对和处理家长矛盾是家长工作中的难题。家长矛盾主要可以概括为两方面:家长之间的矛盾和家长与教师的矛盾。正确面对家长矛盾,要细究其根源,对症下药;教师处理家长矛盾时要运用智慧,讲究方法,注重策略。
一、家长矛盾面面观
幼儿教师都会经历或耳闻目睹这样一些家长矛盾:谁和谁的家长发生了口角,甚至动了手;谁的家长将教师告到园领导、局领导那里了;谁的家长对教师大发牢骚或当面指责,甚至打骂„„种种问题和矛盾,既影响了教师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又损害了幼儿园的声誉,有些还会在幼儿的心里蒙上一层阴影,对幼儿的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处理家长矛盾的方式,折射出教师不同的工作态度、责任心和智慧。家长工作的好坏影响着班级能否正常运行,决定着班级的保教质量。所以,正确面对和处理家长矛盾,协调好与家长的关系,是一名幼儿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之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