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

科学活动教案,第1张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了解蛋壳与醋之间会发生化学变化,从而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通过幼儿参与实践,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

 活动准备

 抽空蛋液的蛋壳、水彩、画笔。

 小铁盒(也可用易拉罐)、酒精灯、蜡烛、回形针、醋酸、塑料小刀(若干)

 活动过程

 1、想一想、说一说

 (1)出示鸡蛋壳,教师启发幼儿说一说蛋壳上能不能雕刻图案,让幼儿自由发挥,想办法。

 (2)出示老师的雕花蛋壳,让幼儿想一想,猜一猜老师用什么方法做的。

 2、试一试,做一做

 (1)鼓励幼儿在蛋壳上画图案,作为底稿。

 (2)教师用小铁盒在酒精灯上溶化一段蜡烛,引导幼儿用干净毛笔蘸上蜡烛均匀地涂在蛋壳上。

 (3)稍后,用曲别针按照底稿的线条刻划图案,并提醒幼儿小心地仅把线条上的石蜡划掉。

 (4)再用干净的毛笔蘸上醋酸在蛋壳上的线条刻划处反复涂2―3 次。

 (5)过15分钟左右,把蛋壳上的蜡全部用塑料刀刮掉。

 3、比一比,说一说

 让幼儿把制作的作品拿给大家看一看并说说是如何制作的。

 延伸活动

 1、引导幼儿用彩色水笔把图案涂成彩色。

 2、开个“雕花蛋壳展示会”,让幼儿互相欣赏、交流。

 3、引导幼儿知道,我们的牙齿是怕酸的,食物的残留物在口腔内时间长了也会变酸,所以要认真刷牙,保护牙齿。

 活动建议

 1、在酒精灯上用铁盒取蜡油时要注意安全,用曲别针在蛋壳上刻划图案时要提醒幼儿注意别扎着手。

 2、鸡蛋可不抽蛋液,若抽蛋液要把蛋壳口封上。

 3、用红皮鸡蛋效果最佳。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学会目测有明显大小差异的物体,懂得物体的大小是通过比较来认识的。

 2、通过游戏使幼儿初步体会到由大到小和由小到大之间的转变,初步发展幼儿的多向思维。

 3、激发幼儿探索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大猫和小猫的头饰、皮球、大箱子、小箱子各一个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知球的大小

 老师最近发现咱们班的小朋友特别能干,老师想要把这两个球放在这两个盒子里,谁愿意帮助老师?(出示一大一小两个球,并出示两个小盒子)请两名小朋友到前面来装球,大球装不进小盒子里,为幼儿制造矛盾从而设疑揭示课题"大和小"。

 二、变魔术:感知物体大小

 现在老师要变魔术啦!看哪个皮球不见啦?小朋友闭上小眼睛,我数三声数,我们一起睁开眼睛,看~咦!哪个皮球不见啦?(反复进行)

 实际操作,感知物体大小

 现在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把手伸出来,请你们看一看老师的手和你们的手有什么不一样。

 请幼儿说出老师的手大,我们的手小。

 出示实物让幼儿感知物体的大小(大小杯子;大小手套;大小桌子等)

 三、玩游戏:超级比一比

 1、请幼儿将手放在眼睛前当望远镜,大家一起来找找教室里的"大"和"小"。

 2、将幼儿分成两组,玩超级比一比的游戏:比比谁的鞋子最大?谁的头最大?谁的嘴巴张得最大?谁的手最大?谁穿的衣服最大?

 四、玩游戏:大猫和小猫

 1、出示大猫和小猫的头饰,引导幼儿辨别大和小。

 2、游戏:大猫和小猫。大猫的音乐响起,大猫到猫妈妈身边,小猫的音乐响起,小猫到猫妈妈身边。

 五、游戏:小兔子回家

 皮球宝宝今天出来玩,可是忘记了回家的路,你们能把他们送回家吗?小朋友每人拿一个皮球,大皮球放回大的箱子里,是小皮球要放回小的箱子里。如果你送错了皮球宝宝们会伤心的。

 师:现在请小朋友排好队,每人拿一个皮球按顺序把皮球宝宝送回家。

 六、结束活动:播放歌曲《大大的小小的》

 备注:此教材选自《甘肃省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教师用书p33页。

  教学反思

 1、有的孩子将小饼干放进大箱子。平时在园利用玩具等让幼儿多次复习所学内容。课件上面吸引幼儿注意。

 2、环节清晰,但语言不够精练。应该多思考孩子会怎样说,更加合理的问出自己的问题。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在猜猜、找找、说说的过程中了解动物与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关系,获取初浅的科学经验。

 2、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述,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3、乐意用自己的本领表达对朋友的祝福,体验礼物的意义。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PPT

 2、分组操作材料:礼物与动物的

  活动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活动。

 1、今天是狮子大王的生日,让我们去参加他的生日派对吧!

 2、过生日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事?

 (二)集体讨论,观看PPT:想想、猜猜,获取动物与物品的相关经验。

 导入语:今天狮子大王过生日,森林里的小动物会送什么礼物给他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情景一:猜一猜奶牛会送什么礼物?

 情景二:想一想蜜蜂会送什么礼物,为什么?

 情景三:母鸡有什么本领呢?想一想母鸡会用鸡蛋做了哪些不同的礼物呢?

 小结:奶牛送了香香的牛奶,蜜蜂送了甜甜的蜂蜜茶,小母鸡把鸡蛋做成各种各样的蛋制品。他们都用自己的本领,做成礼物送给狮子大王。

 (三)分组操作:找找、说说,分析动物与物品之间的关系。

 1、情景四:讨论动物的本领。

 又来了几个小动物,他们是谁?会送些什么礼物?

 2.幼儿分组操作并交流:配对游戏找一找,分析动物与物品之间的关系,并进行配对。

 3、集体展示并交流:理解动物与物品的关系。

 (四)表达祝福,理解礼物的意义。

 情景五:小鸟用清脆的歌声作为礼物,送给狮子大王。

  延伸活动:

 用自己的本领表达祝福,进一步理解礼物的意义导入语:小动物们能用自己的本领作为礼物送给狮王,那你们有什么本领可以送给狮子大王作礼物呢?

 小结:小朋友,其实礼物不需要有多么贵重,只要你用心去准备,用自己的本领去表达祝福,这就是送给别人最珍贵的礼物!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喜欢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究生活中的问题。

 2、知道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水盆若干、教师表演魔术用的水杯两个(两个水杯外观要一样,下半部分要有杯套,一个水杯下半部分塞有干毛巾,一个不用塞),幼儿实验用水杯人手一个(底盖能打开,并做成红色底盖),酸奶盒人手一个、实验记录卡人手一份、水彩笔每组一盒、擦桌布每桌两块,将幼儿分成四组。

 2、干毛巾、塑料花片、泡沫块、海绵块、石块、豆子、棉花,以上物品每组若干。

  活动过程:

 (一)通过变魔术让幼儿产生兴趣

 1、猜谜语:(水)

 有样东西用途大,无色、无味、透明的,鱼儿爱在里面游,人们口渴喝个够。

 2、师:你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到了是水。那好,今天赵老师要给你们表演一个关于水的魔术,你门想不想看?

 幼:……

 ⑴教师边表演边讲解:A:老师这有一个空杯子(没有塞毛巾的杯子),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证实杯子确实是空的),我用酸奶盒舀满满一盒水倒进杯中,然后把杯子倒过来(哦,水有流回到酸奶盒里了。)

 B:用一块红布遮住,换另外一个塞有毛巾的杯子,再倒一盒水进这个杯中:“现在赵老师要把水变没,我变!我变!我变变变!(边摇晃杯子边说)。然后把杯子倒过来,(咦?水呢?到那里去了呢?谁知道?)

 幼:……

 师:你们说出了这么多答案,那那个是正确的呢?还是让我来揭开秘密吧,闭上眼睛大声数一、二、三,(幼儿数到三的同时把两个杯子都拿出来,并把杯套取下来,让幼儿看到原来是两个杯子,发现不同,一个有毛巾一个没有。)

 幼:……

 师:有的小朋友说,水跑到毛巾里去了,是不是真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把毛巾从杯中取出,拧一下,确实能拧出水来)

 师:你们真聪明,猜对了,水果然是被干毛巾吸走了,那请你想一想还有什么东西也是容易吸水的呢?

 幼:……

 (二)让幼儿自己进行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师:你们想出了这么多东西,真不错。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有棉花、石头子、豆子、海绵等,你们可以用这些材料试试看到底谁能吸水。每个小朋友都有一个水杯,杯子红色的底盖是能打开的,打开后你可以把你要做实验的物品放进去,比如说毛巾(边说边作示范操作)把毛巾塞进去后再把红色底盖盖上,舀一盒水从杯口倒进杯里,再把杯子倒过来,看一看水是流回来还是被吸走?做完实验后把结果记录到你的实验记录卡上。(幼儿进行实验,教师提醒幼儿实验后记录实验结果)

 (三)交流实验结果,教师进行总结

 师:XX用太阳来表示干毛巾能吸水;用月亮来表示石块不能吸水,XX用“V”来表示棉花能吸水;用“X”来表示塑料花片不能吸水,老师也有自己的记录方法,我用“”来表示XX能吸水,用“”来表示XX不能吸水。(在黑板的大记录表上进行总结)

 (四)活动延伸:

 生活中还有很多能够吸水的东西,比如你们刚才说的土壤、布、等我们还可以回家后试一试,然后自己做记录卡,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当然在实验过程中,也许幼儿将会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为什么毛巾能吸水,石头不能吸水?为什么往塞满了毛巾的杯子里倒一盒水进去就能被毛巾吸掉,而再倒一盒进去,把杯子倒过来水就能流回一点来?等等,如果发现问题,我将引导幼儿继续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准备作为延伸活动或继续组织下一次活动。)

  教学反思: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通过多让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以及对相关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一步唤起学生对生活的亲近感,使他们更加热爱科学。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设计意图:

 小班的孩子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食物。食物的变化过程更是他们的兴趣所致。通过观察发现物体形态变化的过程,孩子们不断收获惊喜和快乐。在大大小小的这个环节中什么是大?什么是小?他们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得出来。为解决这一问题我设计了可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实验,让孩子感受小变大的过程,从而引发他们的兴趣。

 活动目标:

 1、感知常见的可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有趣现象。

 2、愿意动手尝试泡发食品。

 活动准备:

 1、木耳 塑料盒

 2、铁观音茶叶,菊花,胖大海,小玉米粒及这四种物品的,小筐子,透明玻璃杯

 3、电饼铛 课件

 活动过程:

 1、用夸张形象的语言肯定孩子们有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从而引发幼儿兴趣。请幼儿观察木耳,和生活中见到的有何不同?并通过看、摸的形式说出他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表扬让孩子有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能够更加认真的配合老师的教学,孩子在老师的肯定下会更加注意看,注意观察。而这时老师适时的拿出木耳这一生活中的常见食品,让孩子运用各种感官对这一物品有了总体的认识,在认识的'基础上来用简单的语言说出木耳的特征。

 2、引导、猜测

 这些木耳能吃么?他们长得和妈妈做的饭菜里一样么一个个又瘦又小怎么办?怎么让它变大?妈妈是怎样把它变成食品的?引出猜测。

 设计意图:孩子对木耳有了基本的了解,再联系实际,让孩子说出平时吃的是不是一样,联系到生活中来,让孩子通过回忆或猜测来发展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选取一种方式---泡发,做实验,让幼儿进行对比观察。

 把木耳放进杯子,并用热水浸泡。待一会后将泡好的木耳捞出,请幼儿通过看摸的方式说出泡之前之后的区别。(一句带过营养)

 设计意图:在猜测的基础上选择孩子们说出的方法来试验,孩子对于这个实验会更有兴趣,从而观察的也会更认真。在木耳泡发的过程中孩子们会聚精会神的观察它的每一点变化。泡发好之后拿出干木耳和泡发好的木耳,通过对比及幼儿的看摸让孩子直观的感受到到泡发前后的区别,知道泡发的物品会变大,符合小班幼儿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

 4、讲解可泡发食物

 其实我们平时吃的很多食品都是泡发之后才可以吃的(ppt银耳、紫菜等) 是不是所有的东西加水之后都会很快就变了呢?

 设计意图:在木耳泡发前后对比的基础上,孩子们对食品经过泡发由小变大这一有趣现象有了基本的了解,老师再给孩子ppt来看到更多的食品的泡发,让孩子了解这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最后老师讲解它们的营养价值,让孩子知道这些对我们的身体有很大好处,对于某些挑食的幼儿会起到纠正作用。

 5、幼儿做实验,并用卡片做记录

 老师这里还有很多东西,请你选自己喜欢的放在杯子里,请老师加上水我们来观察一下。强调安全问题,轻拿轻放,并让小朋友稍微远离。(将胖大海,菊花,铁观音,玉米放在塑料盒中,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放在玻璃杯中,老师在加水时请幼儿退后一步,防止幼儿烫伤。并带好纸巾湿巾以防幼儿将水碰到洒出。)

 如果是会变的请你把它的卡片放在小筐子里,没变的不要动了。

 设计意图:对于泡发食品孩子们已经有了基本概念,而它们是怎么做成的,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泡到水里就变大了呢?这时候让孩子动手来进行操作,更满足了孩子们的探究欲望,同时它们对自己动手的物品观察也会更仔细。在孩子观察的基础上让孩子们做记录。小班孩子能力有限,让他们用写画的方式对于他们来说有一定的困难,老师改变以往这种方式,让孩子来选取卡片,把变化的放在小筐中。

 6、科学解析

 拿出幼儿的观察记录,讲解:谁变化了,变化前后有什么区别,这些物品的功效。

 科学解析:老师拿出幼儿的观察记录来和幼儿一起看ppt,验证幼儿的实验结果,而且幼儿在观看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结果正确会产生一种自豪感,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会让幼儿对科学探究产生兴趣。

 7、询问探究

 拿出幼儿放玉米的试验杯,做爆米花。

 设计意图:幼儿观察后会发现玉米在泡后没有明显的变化,那是不是它就没有办法变化了呢?

 玉米有没有变化?你有什么办法让他变一变吗?

 设计意图:幼儿试着猜想各种会让玉米变化的方法,孩子们的是天马行空的,他会想到各种各样的方式,老师在这里对孩子们要给予更多的肯定。

 老师有一个好办法能让它变的不一样。老师要变魔法了,小朋友们看好了。(做爆米花)奖励孩子认真,积极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在做爆米花的过程中,孩子们会对这里面会有什么,会变成什么充满好奇,爆出玉米花后孩子们会陷在兴奋漩涡中,觉得很神奇。同时他们也会增长经验,知道有的东西可以通过加温来让它变化。

 活动延伸:

 我们看了那么多东西经过加水,加温变的和以前不一样了,下课后请小朋友们也找一找,看还有什么东西通过这样会变化呢?

 设计意图:孩子们知道了让物品变化的方式,那是不是只有这些可以用这种方式变呢,还有什么会变呢,孩子会在生活中那个拿出物品进行尝试,将对生活,对自然充满好奇。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感知空气的存在,发现空气无处不在。

 2、能运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环境与材料

 1、各种塑料袋、胶带纸、棉线绳。

 2、活动前与幼儿开展有关空气的谈话,了解幼儿对空气的原有经验,引发探究空气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

 1、帮助幼儿回顾:空气确实存在,可以用塑料袋捕捉到空气。

 2、我们在哪里能找到空气?

 3、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二、捉空气

 1、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去相应的地方捉空气。

 2、教师指导幼儿实验,并帮助幼儿将装满空气的袋子系好。

 3、请幼儿相互介绍自己是在哪里找到空气的。

 4、教师将幼儿的发言汇总,引导幼儿思考:还有哪个地方我们没有找?那里是否有空气存在?

 三、吹气球

 让幼儿玩"吹气球"的游戏,再次体验空气的存在。

 四、空气作用大

 引导幼儿讨论空气与人类生活的密切的关系。

科学活动教案 篇7

  活动准备:

 卡通板、废旧纸盘、色卡纸、双面胶、彩泥、泡沫板、剪刀、录音机、小鱼的录音、海洋垃圾的布景等。

  有益学习经验:

 1、亲近大自然,爱护动物,有同情心,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2、知道大海中常见的几种鱼类的名称及其生活习性。

 3、参与变废为宝的活动,会用它们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喜欢装饰。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过程:

 一、海底观光:观看录象片——海底世界的美丽风光

 提问:你在海底世界中看到了什么呀?

 小结:海底世界可真神奇,许许多多的生物都生活在大海中。

 二、观看资料片:大海中的鱼(片中向幼儿介绍了一些常见的海鱼及其相关知识)。

 提问:生活在海底世界中最庞大的一个家族是什么家族?

 你们认识哪些生活在海底的鱼呢?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开开眼界吧!(看影片)

 观后提问:生活在海里的鱼可真多呀,你记住了哪些,说说看吧?

 小结:除了这些鱼儿外,还有许许多多生物生活在大海里,看来海底世界真是个好大的家呀,可是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近年来由于我们人类不注意保护这个家,致使海水遭受了严重的污染,给生活在海里的小生物带来了灾难呢!你们听,这是谁在说话?

 三、听录音:一条可怜的小鱼在叙述亲人、朋友和自己的不幸遭遇,由于家园受到严重污染,他们已经无家可归了,它在向小朋友请求帮助。

 四、向幼儿展示“垃圾密布”的海洋(用万通板和废旧物品、果壳、易拉罐等布置而成的展板)。

 小鱼的家变成如今这个样子,这是谁造成的呢?

 今后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海洋呢?

 现在,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小鱼呢?

 五、清理海洋垃圾,请小朋友用双手清理垃圾,还鱼儿一个美丽的家。

 六、美工活动——变废为宝。幼儿运用多种美工材料动手制作,共同装饰展板,布置美丽的海底世界。

  教学反思:

 利用多种感观让幼儿去认知事物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活动中,我发现幼儿们的态度积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创造力也得到发挥。

科学活动教案 篇8

  活动分析:

 沙子具有细小、松软、加水后可以任意造型等特点,容易诱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欲。但平时,幼儿园的沙池或沙箱中的沙经常是干的或是湿的,而且玩沙活动大多安排在户外活动时间,因此幼儿在玩沙时经常是在重复着铲沙、倒沙和堆沙动作,玩得不丰富,没有创造性。其根本原因在于幼儿不了解沙的特性,尤其不了解干沙河湿沙的区别,所以玩沙活动停留在浅表的动作上,玩法上没有创造性。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吹、分离、挖、塑造、经验回忆等活动,感知和探索沙轻、细小、不溶于水及加水后易造型的特性,了解沙的用途。

 2.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诱发想象力和创造欲。

 3.引起幼儿对周围自然物的关注,培养幼儿爱护周围自然物的情感。

 4.学习能两人和四人合作玩。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重点:感知和探索沙的特性。

 难点:加水后沙在造型功能上的不同。

  活动过程:

 一、用不同的感官感知干沙的特性:

 1.用纱窗布代替筛子分离出小石子和细沙,并通过触摸、抓捏感受和体验沙细小的特点。

 2.用吸管吹一吹干沙,体验干沙轻的特点。

 3.把筛出的细沙倒入塑料杯中,通过观察和搅拌体验沙不溶于水的特点。

 4.寻找宝藏——通过用手扒开沙子找玩具的游戏。体验干沙松软的特点。

 二、体验干沙与湿沙的区别:

 1.爱喝水的沙——往沙箱中加水,用手感知干沙与湿沙在捏合上的区别,即干沙轻,不易捏合;湿沙重,易捏合。

 2.小组造型活动,体验湿沙可以任意造型。

 三、谈话、讨论,了解沙的用途:

 1.交流、分享关于沙的用途的经验。

 2.介绍沙漏。

  活动延伸:

 1.沙能不能种养植物:

 提供两盆植物(一盆用泥,一盆用沙),提出管理要求:每天给于一定的阳光;浇同量的水,一周施一次肥;每组做好纪录。

 2.制作“七色彩泥”:

 在细纱中加入水和颜料,混合搅拌,把沙染成多种颜色的沙,然后将彩沙晾干,分层装入或分色装入物色透明的器皿内。

 3.制作“沙雕”。

  活动反思:

 孩子们都非常喜欢沙,因此在本次的活动里,孩子的兴趣是非常高的,但是要怎么在玩当中有目的的去引导孩子去观察和感受沙的特性,就是这本节活动的重点。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725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