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主要是以主人公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主线,以他的恋爱和婚姻为小说的主要情节,为读者刻画了一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小说主人公方鸿渐的性格是双重的。下面是我为你整理了“《围城》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帮助到您。
《围城》读后感范文(1)再翻开《围城》之前,我对这本书没有什么了解,甚至还以为这是一本讲打仗的书。我完全是经同学推荐才买下来这本书。
初中语文老师讲过,题目是一篇文章,一本书的灵魂。所以我便在阅读的过程中寻找这本书的灵魂。
和其他所有书一样,刚开始读会有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而语言细腻,情节琐碎的《围城》更是将这种感觉推向了极致。我一度想扔掉这本书不看,但不知是什么促使我看完了一整本书。
我对这“围城”第一次有感觉是读到方鸿渐和赵辛楣进入三闾大学遭遇各种人情世故,各种派系纠纷,各种明争暗斗后先后离开的情节时。在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入围城里面,而在围城里面的人想要出来。这个围城,小一点说是三闾大学,大一点说是当时病态的官场,病态的社会。作者将方赵二人当初急切地想去就职与后来烦恼,失望地离开做了对比,辛辣地讽刺了当时这个社会的冷漠与无情。
这本书第二次给我围城的感觉是鸿渐与柔嘉的婚姻。鸿渐爱柔嘉,柔嘉也爱鸿渐,他们都想迈入婚姻的殿堂,谁知事与愿违,结婚后的甜蜜,两人对爱情的向往,憧憬与期待都被时间的洪流冲走,在柴米油盐与日常琐事中淹没,消失的无影无踪。最终鸿渐与柔嘉分开了,小说戛然而止。我觉得这本书中的第二个比较明显围城是婚姻,外面的人想进去,进去的人想出来。
《围城》对于一个十几岁的中学生来说,想读懂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里面有很多内容也是晦涩难懂,并且夹杂着很多时代背景。
这本书可以从很多方面去分析,语言,人物形象都可以作为切入点。在这里我只是就题目浅谈了一下自己的感受,如果过几年有幸能重读这本书,也许我会品味出更深的东西。
《围城》读后感范文(2)印象中,好象有人说:“《围城》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小说!”
对于什么是小说,怎样称得上是小说,我不敢置喙?被誉为现代文学奠基人的卡夫卡,在他的《变形记》开头就是“一天早上,格里高从不安的梦中醒来,发现自已在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小说,原来还可以这样写!
再往深一层想,也许这句许真的说对了,说《围城》是一本小说,倒不如说是一本充满睿智的书更适合。
小说,一般都是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思想,可并不是所有的小说都能给人启迪,能让读者省视自已的灵魂。
但《围城》就像一面镜子,映出了人性的种种美和丑!“什么都有”,就算不能等同包罗万有,但至少是能反映出人生百态。
我真的很惊诧,惊诧于作者有这种洞若观火的本事,对人性的理解,人情百态的观察,细腻和深刻得让人难以致信。
《围城》全都是生活中种种细节,极其普通的琐事,然而正是在这些琐事中,在这些微不足道的细节中,一个个活生生的生活场景,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呈现在读者眼前,是那样生动和逼真。
文中对当时社会环境的着笔很少,所谓的历史容量,时代风云只是点到为止,一笔带过,我却觉得这正是本书的成功处,因为它不以特定社会下的典型人物为目的,而是反映共同的人性、生活世态。
我敢说,象方鸿渐的不学无术,董斜川的附庸风雅,曹元朗的庸俗无聊,褚慎明的欺世盗名,孙柔嘉的胸府心计,鲍**的轻浮肤浅,李梅亭的厚颜无耻,高松年的老谋心。
这一类人,以前有,今天有,以后还会有;至于“文化沙龙”的无聊,三闾路上的奇闻逸事,学校里的人情世故,上海滩上的稻梁谋,大家庭内的口舌是非,无不这样真实,又这般深刻。
《围城》读后感范文(3)合上书本的最后一页,久久不能忘怀,满脑子都是方鸿渐与孙柔嘉吵架时的情景。那末了的句号,似乎并没有意味着终结,反而像是在向人们宣告着另一个新故事的开始。
读完《围城》后,总是感觉心中有种莫名的压抑。总是感觉有种难受的感觉,一方面是有太多的人生活在那种虚伪,软弱,优柔寡断的气氛之下,有太多的人都像围城中的方鸿渐一样。终日碌碌无为,消耗家中的钱财,浪费别人的机会,欺骗家中人的感情,可最悲哀的是他们本人却活的毫不知情,恬不知耻。太多的`人活在自己封闭的区间中,躲在一边不问世事,他们只知道为了自己的饭碗而努力,却对水深火热的广大人民而无动于衷,身为读书人,作为当时中国思想最为开放?接受最先进的理论学习的一部分人,他们还仅仅如此,那其他思想还处于封建中的更广大人民还有出头之日吗?作为国家最优秀的人,就应该负担起自身的责任。既然连出国留学的这些人都麻木成这样,那整个中国社会就被外国的殖民统治思想所包围一样,躲在那坚固围城下的一群麻木的人。他们都是那个社会中悲哀的人。一群被困在思想之城的人。
作者在文章中两次提到过“围城”。一次是通过苏**说出来的:“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去”,另一次是方鸿渐在甲板上的感慨:“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在本书中,作者所展示的围城现象主要是婚姻和职业,以此表明“人生的愿望大多如此”。这是一种人生哲学的问题。方鸿渐就在不停地进城出城,这似乎多少说明了人总有一种盲目性,不停地奔走反复。这也带给人些许对人生的茫然人的性格是围城,人的经历也是围城……这一堵堵城墙将一个人牢牢地围住,制约他的思想,他的行为,使他演绎出一幕幕的悲喜剧。也使他终究成为一个被堵在城墙之中的鳖。一个只有生命却无思想的人。
由此,我不得不想到我自己,我是一个学生,我的那座城堡有是什么?是学校吧,我是城内的人,拼命地想逃出去,城外的人呢?是那些过去的记忆,他们正无比兴奋地期待着进入这座华丽的城堡,就像十几年前的我一样。这是一座坚不可摧的城,在扣留我们十几年后才放我们出来,不,应该说出去,然后,我们再满怀希望地步入下一个城——工作。
人生,围城,我们就在这一个个城堡间,进而出,出而进,周而复始,没有止境。
《围城》读后感范文(4)我一直都很喜欢钱老先生的作品,尤其是《围城》。闲来无事,总爱细细品味。
《围城》是一部风格独特的现实主义讽刺长篇小说,也是一幅市井百态图。作家阿诚在谈到《围城》时曾说“他笔下的世俗情态,轻轻一点,即着骨肉。”
《围城》从主人公方鸿渐的留洋归来,到一场双恋的悲剧,到主人公离开上海找工作遇到的挫折,再到返回上海,结婚,再然后就是主人公生活的无聊,婚姻的死亡。一本《围城》就这样娓娓道来。钱老先生用辛辣的笔锋,一针见血的把人物的灵魂展现在我们面前,让人读来感触良多。
小说里说主人公方鸿渐的婚姻就像一座围城,他迈进了就想出来,没进去前却拼命的想进去。作为学生,婚姻并不是我应当讨论的话题。但我想,钱老先生以《围城》命名,并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婚姻像围城,其更多的用意是在告诉我们人生更像是一座围城。而我们总在兜着圈子,重复着做同一件事,找个笼子把自己关起来,而后发现对面的风景比这里好,于是出了这个笼子,进了那个笼子,就这样重复着,乐此不疲。其实,人就是这个样子,糊里糊涂的为自己筑起一座围城,然后自己把自己困起来,然后自怨自艾,终老至死。“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人生亦如婚姻。其实,何必呢?何不打开心中的城墙,你会发现,这边风景独好。《围城》真的是一本好书,每读一次都会让我有新的感悟。让我
在忙碌的生活,学习之余有一片闲暇时光;让我于书中读得市井百态,从而笑看世间百态;让我飞过重重高墙,不做围城里的人;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
《围城》读后感范文(5)从小学到现在,《围城》只看了三遍,却一直不能忘怀苏文纨那句:“冷若冰霜,艳若桃花。”
官**出身的苏文纨本身就有了高人一等的权利,再加上留学博士的头衔更是让她把爱情看得特别珍贵,不肯轻易施与。
然而留学归来的她,也许是受到了方鸿渐和鲍**亲热的刺激,也许是回国后受到封建正统思想的“熏陶”,她的“冷若冰霜”早已热得蒸成了汽了。
在赵辛楣、方鸿渐和曹元朗中游离,看着他们三个男人为她“争斗”成了她最大的乐趣。
有人说,一切都会变,除了改变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
也许正是如此吧,时光如梭,命运如滚滚车轮将我们带往未知的世界。
看到赵辛楣与方鸿渐的针锋相对时,有谁会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曹元朗来,还最终和苏文纨结了婚。
在看到唐晓芙和方鸿渐之间的不断互相爱慕、猜疑和争吵这些小打小闹的时候,有谁又会想到晓芙将会远去,而方鸿渐却被孙柔嘉“骗婚”。
也许正是因为方鸿渐和孙柔嘉之间本身并无感情基础,平常的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才会发展成为最后的离家出走。
良好的感情基础对于婚姻来说真的很重要啊。
在书中,婚姻中的“平等”也是从头到尾反复强调的一个问题,假如婚姻中有一方过于强盛而一直对另一方不公平的话,婚姻便时刻处在崩溃的边缘了。
方逐翁说过:“嫁女必须胜吾家,娶妇必须不若吾家。
”只可惜后来他儿子并没听他的话,娶了个背景比他好得多的孙柔嘉,仗着个好管闲事的姑妈,压迫得方鸿渐喘不过气,逼得婚姻进了死胡同。
也许这正好应了那句话:围城里的人想出来,而围城外的人想进去。
我们的世界正像这么一个大染缸,缸外的人瞅着这鲜艳多彩的繁华而羡慕不已,而缸里的人,却回想着这外面的纯洁干净的好。
婚姻不过是两个人的一种协议,却有着这无穷的吸引力,让全世界的人们都为之疯狂。
围城里的好戏还在上演,而围城外,羡慕的人们仍在继续渴望着。
围城读后感作文1:
《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一部长篇作品,该作品凝聚了他对社会腐败、学术堕落的感叹,堪称一部现代版的《儒林外史》。
钱钟书在文中塑造了方鸿渐、赵辛楣、苏文纨、孙柔嘉、李梅亭等鲜活的人物形象。我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故事的主人公――方鸿渐,对于他,我更深的感触应该说是同情。钱钟书对方鸿渐的描写可谓是出神入化,但最终却为他选择了一个悲惨的命运。方鸿渐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走入了围城般的社会。在城中,他感受到了社会的不如意,但想要出去时,却发现城门已经关闭了。抱着无奈的心情,他一头钻进了婚姻、事业和家庭的圈子里。在婚姻的围城里,他爱上了博学多才的苏文纨,但对方的漠然却注定这是一场失败的的单恋。颇有心计的孙柔嘉利用他的同情心,成就了他那并不美满的婚姻。在事业的围城里,方鸿渐同样也不如意,他经历两次转系后大学勉强毕业。在岳父的资助下,他踏上留学之路,却因无心学业而与一纸博士文凭失之交臂。为了搪塞岳父及家人,只好买了一张假文凭交差。生活所迫,回国后的方鸿渐和赵辛楣等人一同踏上了前往三闾大学的求职之路,学校虽地处偏远,但绝非一方净土。清高孤傲、无所作为的方鸿渐终于在十几个知识分子间的勾心斗角中败下阵来。
方鸿渐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在围城中的格格不入。方鸿渐自视清高,手持的却是一张假文凭。自我感觉颇好的他,课堂效果却死气沉沉。正是他对自己过高的估计,使他越来越不如意,也使他在围城里陷得越来越深。他渐渐感受到了自己的无知,以及和别人的差距,转而在心中筑起了一座新的围城,一座自卑的围城。其实,这大可不必,只要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虚心求教,并对生活的不如意微笑面对,那座虚幻的围城也就自然消失了。生活中,也有人时常抱怨社会的不公,对生活比自己好的人十分的羡慕,万分的嫉妒。与其嫉妒他人,不如踏踏实实做好份内之事,要相信,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自视清高或一蹶不振,都不免使人走上方鸿渐的老路,抱憾终生。
还是那句老话,社会是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婚姻也罢、事业也罢,整个生活都似在一个围城之中。人永远逃不出这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我们又何必让自己的心态处于围城中呢
围城读后感作文2:
钱钟书说:“婚姻是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我说:“心灵也是一座围城,生活在自己的阴影中,只会越困越深,只有战胜自己,才能走出围城。”
——题记
先哲们曾说过:“外在的敌人纵然强大,但最大的敌人莫过于自己。要征服世界,首先就必须征服自己。”
的确,面对生活,有的人因为曾有过失败,便不敢主动去接触;有的人因为平凡,便以为无能而不想去接触;有的人则因为已经取得过成绩,怕弄不好有损自己的荣誉而不愿去接触。……他们总是生活在自己心灵的阴影中,受到心灵的束缚而不愿去尝试,不愿去拼搏,最终也只能在心灵的围城中越困越深。因而,只有不看自己才能有所突破,才能有所超越。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面对困境与束缚,只有战胜自己,才能取得成功。爱迪生作为美国的发明大王,在他的发明中,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就如发明灯丝而言,他就历经了1000多次的失败,但他并没有放弃,并没有因此止步不前,而是在困境中振作,从失败中奋起,坦然地面对挫折,最终,他取得了成功,成为大名鼎鼎的发明大王
弥尔顿曾说:“人是有意志的动物。”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就是这么一个人,一个真正的人。他很平凡,甚至比平凡人还要平凡。因为他先天残疾。但他并没有就此而放弃自己。他坚信“瀑布是江河走投无路时创造的奇迹。”因此,他努力克服着自己的自卑心理,战胜自己并不断尝试,不断奋斗,最终成为意大利首屈一指的小提琴家。被人称为是:“在琴弦上展现了火一样的灵魂。”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新一代哲学家们的提法。在世界各国的印象里,中国女排是一个神话。她们曾经创造了奥运会的五连冠,她们创造了骄人的战绩,她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她们并没有在成绩面前沾沾自喜,更没有怕有损自己的荣誉而不愿拼搏,她们没有像克拉克那样束缚在心灵的围城里。她们不断地奋斗拼搏,因此她们成功了。她们再次取得了奥运冠军。
的确,“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在失败面前,我们不应当气馁;在平凡面前,我们更应当执着;在成功面前,我们更应当拼搏。人生最大的对手莫过于自己,只有走出心灵的围城,才能取得成功。
《围城》读后感作文3:
合上书本的最后一页,久久不能忘怀,满脑子都是方鸿渐与孙柔嘉吵架时的情景。那末了的句号,似乎并没有意味着终结,反而像是在向人们宣告着另一个新故事的开始。
读完《围城》后,总是感觉心中有种莫名的压抑。总是感觉有种难受的感觉,一方面是有太多的人生活在那种虚伪,软弱,优柔寡断的气氛之下,有太多的人都像围城中的方鸿渐一样。终日碌碌无为,消耗家中的钱财,浪费别人的机会,欺骗家中人的感情,可最悲哀的是他们本人却活的毫不知情,恬不知耻。太多的人活在自己封闭的区间中,躲在一边不问世事,他们只知道为了自己的饭碗而努力,却对水深火热的广大人民而无动于衷,身为读书人,作为当时中国思想最为开放接受最先进的理论学习的一部分人,他们还仅仅如此,那其他思想还处于封建中的更广大人民还有出头之日吗作为国家最优秀的人,就应该负担起自身的责任。既然连出国留学的这些人都麻木成这样,那整个中国社会就被外国的殖民统治思想所包围一样,躲在那坚固围城下的一群麻木的人。他们都是那个社会中悲哀的人。一群被困在思想之城的人。
作者在文章中两次提到过“围城”。一次是通过苏**说出来的:“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去”,另一次是方鸿渐在甲板上的感慨:“我近来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感想”。在本书中,作者所展示的围城现象主要是婚姻和职业,以此表明“人生的愿望大多如此”。这是一种人生哲学的问题。方鸿渐就在不停地进城出城,这似乎多少说明了人总有一种盲目性,不停地奔走反复。这也带给人些许对人生的茫然人的性格是围城,人的经历也是围城……这一堵堵城墙将一个人牢牢地围住,制约他的思想,他的行为,使他演绎出一幕幕的悲喜剧。也使他终究成为一个被堵在城墙之中的鳖。一个只有生命却无思想的人。
由此,我不得不想到我自己,我是一个学生,我的那座城堡有是什么是学校吧,我是城内的人,拼命地想逃出去,城外的人呢是那些过去的记忆,他们正无比兴奋地期待着进入这座华丽的城堡,就像十几年前的我一样。这是一座坚不可摧的城,在扣留我们十几年后才放我们出来,不,应该说出去,然后,我们再满怀希望地步入下一个城——工作。
人生,围城,我们就在这一个个城堡间,进而出,出而进,周而复始,没有止境。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本书主要围绕留洋学生方鸿渐留学回国后的生活和爱情经历,来展示当时社会环境下的人性与选择。
书中并没有明确的故事线索,而是一些由作者琐碎经历和见识构成的琐碎情节。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多如此。如果以以往读小说的心态去阅读会很难坚持下来,因为《围城》里面的惊言妙语才是这部小说的特点。
01意外获得留学机会
方鸿渐还在读高中时,随家里做主与未曾谋面的周家**订了婚。周家丈人在上海开铁铺子发了财,又开了一家小银行,名叫“点金银行”。方鸿渐的父亲在当地是个很有威望的乡绅。丈人衣锦还乡时与同乡的父亲往来密切成了朋友,从朋友又攀到了亲家。
到了方鸿渐上大学期间,看到了校园里同学一对对谈情说爱,想起了自己学问不高的未婚妻心生厌恨,于是壮着胆写信到家里要求解除婚约。没想到父亲来了封家书把他臭骂一顿,并要方鸿渐休学明年与弟弟同时结婚,吓得他从此不敢再妄想。
转眼到了大学第四年,就等一毕业遵从家里意愿结婚生子。这时父亲来了快信,告知方鸿渐未婚妻感染伤寒不幸去世,安慰他不要太悲痛,要求他给丈人发一封信吊唁。
方鸿渐虽为那从没见过面的短命女子惋惜,但同时因为重获自由而开心不已。于是给未过门的丈人寄了一封慰唁的长信。丈人看了信,觉得方鸿渐懂礼数,并且对自己死去的女儿情深意重。便回信说原本给女儿准备的嫁妆愿给方鸿渐毕业后做留学费使用。
方鸿渐做梦也没想到自己有这样的运气,在大学时,自己完全是个无用之人,学不了土木工程,从社会学系转哲学系,最后转入中国文学系才勉强毕业。
0 2不学无术的留洋生活
在欧洲留学生活尤其懒散,四年中从伦敦、巴黎、柏林换了三个大学,功课都是随便听听,兴趣颇广,心得全无。也没有混下一个博士。
学期结束,受父亲和丈人的两面夹攻才意识到留学文凭的重要。万般无奈下买了个“克莱登大学”的假文凭糊弄父亲和丈人。
03夭折的初恋
在回国的船上,方鸿渐意识到二等舱只有自己一个中国人,三等舱的中国学生认为他是摆阔而对他充满了敌视。于是方鸿渐放弃二等舱在一间三等舱的空铺住下。
在船上,方鸿渐结识了苏**和鲍**。苏**是方鸿渐的中国旧相识,在里昂研究法国文学,也是学成归国的博士。在国内上大学时,她眼里是瞧不上方鸿渐的。
前几年苏**一心留学攻读,看不上追求自己的人,觉得那些人仅是大学毕业生,没有前程。如今自己是留洋回来的女博士,高傲又孤独,更是没有几个人敢攀谈上来。
他对方鸿渐的家世略知一二,见他人不讨厌,钱也充足,就有意给他一个亲近自己的机会。苏**理想的自己是:“艳如桃李,冷若冰霜”,让方鸿渐谦卑的拜倒在自己的石榴裙下求爱。
鲍**生长在澳门,有葡萄牙人的血统,皮肤暗而不黑,气质肥腻辛辣,在英国生活了两年,这次回国打算结婚。她不会讲英文,也不屑跟三等舱的广东侍者拉家常。
她看到方鸿渐是坐二等舱的,人还过得去,可以作为旅行中消遣的伴侣。于是,说方鸿渐和自己的未婚夫像极了,一看到他就让自己想到了未婚夫。
方鸿渐听了又害羞又得意,自以为鲍**在给自己传达喜欢。如果她没订婚,就有资格得到他的爱。或者是她已经另有未婚夫了,你可以享受她未婚夫的权力而不必履行跟她结婚的义务。
自此,他俩的感情像是热带植物那样飞快生长。这一切被苏**看在眼里,暗恨被她抢先一步。
船到香港后,方鸿渐看到了鲍**扑向一个半秃顶,戴大眼镜的黑胖子怀里。这位就是鲍**曾经说跟他长得很像的未婚夫,这简直是侮辱。方鸿渐还曾自鸣得意以为鲍**看中了自己,这让方鸿渐备受打击。
回头又看苏**,虽是有头脑,有身份的大家闺秀,是理想型女友,和她一同上饭馆或剧院并不失自己的面子,但方鸿渐对她并不感冒,认为他俩是两条平行线,无论彼此距离怎么近,都不会合为一体。
几日后船才能到上海,这期间苏**对方鸿渐实行很多善意的独裁,洗手帕、钉衣服上的扣子,方鸿渐抗议无用,苏**说什么就要做什么,让他倍感压力。
洗手帕。补袜子、缝纽扣都是妻子对丈夫的小义务,这两天他和苏**在一起,不是担心袜子忽然磨破了洞,就担心纽扣脱了线。他知道苏**的效劳是不好随便领情的;她每钉一个纽扣或补一个洞,自己良心上就会增一分向她求婚的责任。
04回到故土,走进假学历的尴尬围城
船靠岸和苏**分别后,方鸿渐先到了丈人周经理家。晚饭时发现丈人把自己取得“克莱登大学”博士事迹登了报纸,而且和苏文纨苏**的事迹在一张报纸上刊登。
方鸿渐羞愤得红了脸,恨不得把报纸撕得粉碎。这让苏文纨等内行人看到了岂不是笑歪了嘴,德国哪有克莱登大学,写信时只是含糊地说得了学位,丈人看信是德国寄来的,武断是个德国大学。
父亲开始忙着给方鸿渐张罗着相亲。方鸿渐平生最恨小城市的摩登姑娘,落伍的时髦,乡村气息的都市化,就像那一套中国裁缝仿制的西装。
因方鸿渐留洋归来名声在外,县中学校长来请求方鸿渐给在校学生做一场演讲,在方鸿渐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父亲答应了。自己在国外不学无术,肚子根本没有多少墨水,如何做这演讲?
方鸿渐提前写好稿子装在外套的口袋里,第二日却和弟弟穿错了衣服。演讲时没有稿子,方鸿渐吓得一身冷汗,胡说八道。校长、父亲都很不满意。本想把女儿嫁他的同乡人都认为他在国外一定花天酒地,便把以前寄给方家的庚帖要了回去。丈人给方鸿渐在自己的银行寻了份工作,吃住都在丈人家。
05 困于爱情围城,无疾而终
方鸿渐想到自己曾答应苏**去看他。来到苏府,方鸿渐见到了这个对自己青睐的苏文纨,苏**,同时见到了她的表妹唐晓芙。妩媚端庄的圆脸有两个浅酒窝,眼睛大而灵动的唐晓芙让方鸿渐确定这就是自己要找的女孩子。
唐晓芙有着一般女人要花大价钱和精力来保养的好皮肤。他觉得只有唐晓芙这样的摩登文明社会里的女孩子才是自己的真爱。
方鸿渐对唐晓芙说:苏文纨是既有才学又有头脑的女人。有头脑有才学的女人要叫天生愚笨男人向她倾倒。因为他自己没有才学,他把才学看的神秘、了不得,五体投地的爱慕,好比没有钱的穷小子对富翁的崇拜。唐晓芙明白方鸿渐并不喜欢表姐苏文纨。
同时方鸿渐又结识了身材高大,器宇轩昂从小追求苏文纨的赵辛楣。赵辛楣误以为方鸿渐是自己的情敌,处处刁难他。苏文纨很享受两个男人为自己争风吃醋。
实则方鸿渐与唐晓芙互生情愫互相喜欢,但懦弱的方鸿渐一边无法拒绝苏文纨屡次像自己强势示好,一边也没勇气及时给自己心爱的唐晓芙求婚,夹杂在这两姐妹间痛苦不堪,同时又被赵辛楣当成情敌针锋相对。
因方鸿渐懦弱、犹豫的性格让苏文纨误解他对自己也是有着同样的感情,苏文纨也在一直找机会逼方鸿渐向自己求婚,在苏文纨的猛攻下两人吻了对方。
方鸿渐这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自己鼓起十足的勇气像苏文纨写了封道歉信,说了自己内心的想法。
这边,方鸿渐还规划着与唐晓芙的美好未来,那边气急败坏的苏文纨拿着方鸿渐写的信去找了唐晓芙,并把船上和鲍**的事,方鸿渐和丈人家的事、以及国外假学历的事一一添油加醋,告诉了唐晓芙。
唐晓芙伤心欲绝,和方鸿渐对峙,方鸿渐也并未解释什么。二人在深深的误会下错失彼此。苏文纨随后便嫁给了爱慕自己的曹元朗,唐晓芙和父亲去了内地。
痛失真爱的赵辛楣与方鸿渐聚在一起。赵辛楣称他俩是“同情兄”。同跟一个先生念书的叫“同师兄弟”,同在一个学校的叫“同学”,同有一个“情人”的该叫“同情”。
方鸿渐哈哈大笑说:我跟你同病不同情。此时赵辛楣才明白让方鸿渐魂牵梦萦的是唐晓芙。二人现在井水不犯河水,态度都轻松了许多,从此成了难兄难弟。
06启程三闾大学,踏入职业围城
借宿在周家的方鸿渐感到备受排挤和不自在。这时收到了三闾大学的聘书。三闾大学是今年才着手组织的,校长高松年是赵辛楣的先生,原本想聘请赵辛楣去政治系当教授,他不愿意撇下苏文纨,就给高松年举荐了方鸿渐,好让苏文纨和方鸿渐疏远。
高松年执意聘请赵辛楣,于是赵辛楣也答应了聘约之事。方鸿渐此时才恍然大悟,并要好好谢谢赵辛楣,为自己找到了饭碗。
二人打算启程前往三闾大学,一同前行的还有中国文学系主任李梅亭,是高松年的老同事。一位是高松年的远亲,被聘为历史系副教授。还有一位是孙柔嘉,刚大学毕业,是赵辛楣前辈同事的女儿,她父亲恳请赵辛楣为她谋得外国文学系助教之职。孙柔嘉长着圆脸,颧骨上有雀斑,两眼分的太开,使她常带着惊异的表情。
孙柔嘉在船上听到了赵辛楣和方鸿渐二人谈论苏文纨和唐晓芙,被发现后,赵辛楣告知方鸿渐,孙柔嘉这个女人不简单,让他留意别成了她的嘴中食。方鸿渐不以为然,认为她一个小姑娘能有什么心计。
后来,赵辛楣的话的确得到了验证,孙柔嘉为了和方鸿渐在一起煞费苦心,可这一切方鸿渐未察觉,只是被人牵着鼻子走。
去三闾大学的路途遥远又艰辛,途中因路上遇到突发状况,经费不够用,几经周折差点就打道回府,但是几人盘算着所剩的钱也不够折返回去。
同行中,赵辛楣和方鸿渐成为了最亲近的好朋友。同时也看透了一行人中,李梅亭老奸巨猾,为人阴险。顾尔谦阿谀奉承令人厌恶。艰辛的路上,他们看尽了事态下人性的丑陋。
到了三闾大学,才发现一切并非想象的那样美好。这所大学也只是刚成立,没有任何师资力量。校长计划请一批没有名望的人来,之前聘请好的教授里十个有九个打电报来解约。李梅亭的系主任身份被汪处厚顶了去。
高松年也没诚心聘请方鸿渐,只给他安排了一个旁系的选修课让他教。方鸿渐觉得自己是高松年大发慈悲收留的一个弃物,满肚子又羞又恨,却没有个发泄的对象。
方鸿渐教的这门课时非常得少,他教的也很勉强,在学校受到同事和学生的轻视。他只懊悔留学国外,没混个专家的头衔出来,可以声威显赫,把洋老师讲授的课程开它几门,何苦现在这样打杂,教一门毫无用处的选修课。
学生的轻视、同事的排挤、校长的不重用,还有学校内部明争暗斗,尔虞我诈,使得方鸿渐在这里生活得疲惫不堪。
赵辛楣在学校教书反响还不错,校长授予了他教授头衔,但因被误会和系主任汪处厚的太太暧昧不清,于是辞职去了重庆。
方鸿渐无从适应学校的人情世故,厌恶这里的政治争斗,心里也有了辞职的想法。
此时孙柔嘉一直和方鸿渐在一起,在她的推波助澜下方鸿渐误以为自己是爱孙柔嘉的。二人草草订了婚。订婚后方鸿渐发现这个平时没有主见,低头害羞的姑娘竟是如此的有想法,不免心生惆怅。
学期结束,学校里只有方鸿渐没有收到如期的聘书,这让方鸿渐离开得更是憋屈窝囊。他带着孙柔嘉辗转回到了上海,二人途经香港登记结了婚。
07步入婚姻的围城
回到上海,方家和孙家两家互不待见。方家恨孙家不懂礼数,怠慢了自己,孙家恨方家迂腐无能,双方背后都嫌对方不阔绰。
方鸿渐在赵辛楣介绍的报社工作,孙柔嘉在她姑母的厂里工作,工资比方鸿渐多了一倍。孙家一家上下都看不上方鸿渐,觉得他无德无能,为此方鸿渐和孙柔嘉经常吵架,争吵已经是他们生活中的家常便饭。
故事的最后,他们每日仍在无休止的争吵,生活一地鸡毛,生活却仍在继续。
结束语:
困住方鸿渐的围城,有学历、爱情;有人际关系、职业、婚姻。
初读不懂方鸿渐,再读已是城中人。与其说我们是被围城困住,不如说是被自己的欲望困住、被无知困住。
不清楚自己要什么的人,终其一生都犹如困兽之斗,苦不堪言。
方鸿渐还没有在事业的挫折中清醒过来,便受到孙柔嘉的诱惑,而逃避到了“一个自己并没确认是否爱他的孙柔嘉的婚姻中”,以为这里是一个可以逃避失败和压抑,追求自由生活的幸福港湾,或许是孙柔嘉在婚前过于心计。
婚后,方鸿渐忽然发现自己娶的好像是另外一个人,新家和旧家的矛盾又激化了他们之间的冲突,再加上他们性格不同,的确很难相容,终于不离而散,他丢下昨日的失望,怀着对明天莫名的祁盼,方鸿渐终于冲出了家庭的围城。
方鸿渐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小说《围城》的主人公,作品着重写了他和几位女性的瓜葛,以及他从上海转至内地三闾大学任教的遭遇、人事矛盾。他的性格特征是:既善良又迂执,既正直又软弱,既不谙世事又玩世不恭。方鸿渐的思想性格,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他的遭遇,也正是当时一部分较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和困厄。
扩展资料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
作品主题
《围城》包含着深厚的思想意蕴。
一是社会批判层面。作品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历程,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统区的国政时弊和众生相进行了抨击,包括对上海洋化商埠的腐败堕落、对内地农村的落后闭塞,对教育界、知识界的腐败现象的讥讽。
二是文化批判的层面。这一点,主要是通过对“新儒林”的描写和对一批归国留学生或高级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来实现的。《围城》中的人物,大多患有崇洋症,但骨子里还是传统文化起主导作用。方鸿渐是“新儒林”中尚有正义感的人物,他的出国留洋,目的是“光耀门楣”,好比前清时代花钱捐个官。
他的懦弱的性格,悲剧的结局,正是传统文化所致。李梅亭、韩学愈、高松年等人的庸俗、卑琐、无聊、虚荣、争斗等劣根性,也是传统文化影响的产物。封建遗老方遯翁不用说了,就是于柔顺之下深藏心机的孙柔嘉,在她的身上仍然可以看到旧式女性的面孔。作品通过这些人物病态性格的剖析,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
第三个层面则是对人生、对现代人命运的哲理思考,深入到人本的形而上的层次,诸如对人的基本生存处境和人生的根本意义的探讨,对人的基本根性和人际间的基本关系的探讨。钱钟书夫人杨绛在电视连续剧《围城》片头上写道:“《围城》的主要内涵是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小说中也多次点明了”围城“的含义。它告诉人们,人生处处是“围城”,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存在着永恒的困惑和困境。作家在围城中所提出的问题,涉及到整个现代文明的危机和现代人生的困境这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围城
-方鸿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