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土豆的大爷吝啬的李婶作文
卖土豆的老爷爷作文
共享文档2019-11-181页
巫赞云的店
@巫赞云
卖土豆的老爷爷作文
导读: 在一个寒冷而不失温意的一天,我与姥爷一同,在大街上。雨刚停,看到人们赶着路,匆匆走过,我不经叹了口气,呼出的热气,与冷空气同行,显得格外清晰,我不经缩了缩身子,打了个寒颤…… 树稍轻轻划过,我与姥爷一同来到卖土豆的车前,只听姥爷说,卖土豆的。突然一声"来了"一个身穿着军大衣,皮肤幽黑的老爷爷,匆匆的走了,两个老人用那熟悉的老家口音,相互交流,只见那老人一跳上车。手里随之拿了一个白色的麻袋,先放秤上,再往里放土豆。"一个两个三个……41个44个。"听见老人说了一声,"好了。"随之把口封住,用一个白色的绳子,用了一捆,打了一个简单的姐,一会儿,便扛在肩上间头,两手紧紧抱住,往下跳。便放进一个小车子里。老爷爷问:"送平房还是送楼房里?"姥爷说:"送楼房吧,放的久。"老爷爷说:"下午一点的时候,差不多就到了。"
只见老爷爷百40块钱给老爷爷,老爷爷用手接住了。脸上充满了笑容,似乎刚才那姥爷干活的时候,也是笑着的。他小心翼翼地放入衣内的口袋里,手被显得是黑黑的,旧旧的,双手黑的似乎更能显出那一片白白的。是什么呢?应该是茧,手也像洗不干净似的,仿佛刚从地里出来……
走的时候,对我们说:"下回记得来啊!"我们走远了,感觉他似乎还在看。
在路上时,听见姥爷说起那个老爷爷,从40岁开始,一直到现在,快60了,一直都在种地,是一个朴实,地地道道的农民,早上卖菜,下午卖土豆。有的时候瓜出来了,就留着晚上买。姥爷说,喜欢从他那儿买,便宜些!不用有心眼儿,为人老实,憨厚……
我脑海里一直浮现,那老爷爷的黑黑的双手,一个土豆放进袋子里的动作,我提着一袋水果,那水果也是从那里拿的,我似乎看见一片金黄的麦田,有几个带着草帽子的,拿着铁锹的人,快乐的能干着。
下午,我又看见那老爷爷,
四川人讲话,即是一种 表演艺术 ,还是一种 玄学 。
最典型的,当一个外地人 问路 ,热情的四川人好像说了很多地方,什么 坝坝边边拐拐咔咔角角 ,问了个寂寞。
一到节假日,成都的巷巷里充满了游客。
图/四川文旅
李伯清 散打评书中,就说过这事——
外地人问:“李先生,你住在哪里?”
李伯清:“春熙路过去一滴点儿,
盐市口倒转 一丝丝儿 ,
高房子的 边边儿 ,矮房子的 咔咔儿 ,
倒三个 拐拐儿 ,转四个 弯弯儿 ,
街沿 衔衔儿 ,栽根 桩桩儿 ,
钉个 牌牌儿 ,两个字 巷巷儿 。”
北方人大抵喜欢说东西南北,大多南方人可能偏爱前后左右,而四川人执着于用一种非常 模糊的方式 来描述参照地点,仿佛所有人都生活在一颗只有四川人能懂的 “快乐星球” ,这颗星球的流行语是 “叠词” 。
四川人的“叠词”有多奇妙?
用普通话的发音读出四川话的味道,你试试?
有些成都方言的一声是普通话的二声。
设计/吴玖洋
它们可以将清晰的地方变模糊,“咔咔角角”到底在哪里; 大的概念变细小 ,上当受骗成了吃别人的“麻麻鱼”; 尖锐的表达变圆滑 ,“瓜兮兮”一出口,气势就没了。
晒晒太阳喝喝茶,四川人的生活巴适的板。
图/小红书@小包同学
这也是四川人在人际交往中所追求和践行的 生活哲学 :差不多就行了, 不用特别较真 ;不管什么状态,到了极致都不好, “二”才是最优 ;喝酒喝麻麻了伤身体, “二麻二麻”才是最好的状态 。
二乖二乖的熊猫仔仔。
图/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人生不是一条 “端端走” 的路,既然已经 “抵拢” ,那就 “倒拐” 。
在四川,也许 “坝坝” 是出现最多的地名。
东坡湖广场坝坝茶,一座难求。
图/人民
广场这类 空阔的场地 在四川话里叫坝坝,但它的 定义十分飘忽 ,到底多大的空地算坝坝?
十米见方 仅够来回踱步的算;大爷大妈们随着音乐起舞的场地当然也算,于是广场舞到了四川就变成了 坝坝舞 ;大到川西的 一大片草原 ,也可以是坝坝。
红原草原坝坝上的瓦切塔林。
图/小红书@阿雪JustA
所以当四川人说坝坝,你还真不太好和脑海里的想象对应上。
川西坝子,也许是四川最大的“坝坝”。
制图/孙璐
比“坝坝”更难琢磨的是 “咔咔角角” 。角落就叫“咔咔”,如果特别窄小,还可以加上“角角”。
“咔咔角角”是四川人用来形容 逼仄之处 的常用词汇,在不同语境里还引申出别的意思。当一个四川人说“咔咔角角”的地方, 口吻多少是带着点嫌弃的 。
春熙路附近的“边边”、“角角”有不少网红。
图/锦江发布
告诉你一个话外音: 常呆在“咔咔角角”的,可不都是好人哦 ~
转弯的地方叫 “拐拐” ,这倒挺好理解。可四川人就非要用叠词,好像描述出来不那么直接也就不那么生分了。同样的例子还有 “边边” ,本意指旁边,但这里的分寸感被叠词完全抹去。
乐山上的拐拐,一到假期就拥堵。
图/小红书@达布溜
紧挨着的是“边边”,隔了一条马路的还是“边边”。 具体有多远全靠说的时候边的发音拖得有多长长长长 ……四川人最好给外地人出一个“长音指南”,发音1秒对应多长的距离,到底是说清楚噻。
所以当你问路时,四川人说: “前面有一个坝坝,它的边边有一个拐拐,不要管那些咔咔角角。” 不知道的,还以为大哥这是来了一段即兴rap?
四川人的可爱,遍布四川大地。
设计/吴玖洋
倒也不是所有的四川地名或者方位都如此模糊, 四川有不少地方叫“包包上” ,确实那个地方有小山或者土包,十分传神。
此外, 坎坎上、沟沟上、岭岭上、梁梁上,岩岩弯、坑坑头、尖尖山、洞洞沟 ,这些简单直接的地名,充满了 乡土气息 ,但也是四川人对家园最亲切的称呼,仿佛叠词一用, 家就变得可爱了起来 。
乐山市,坝坝上的包包和几条沟沟。
图/网络
如果说四川人在描述地名方位的时,用叠词只会让清晰的位置变模糊,那么当这种用法进入餐饮领域, 四川的一道道 美食 除好吃之外,更显得乖巧可爱了起来 。
头顶香肠来打牌,太安逸了。
图/视觉中国
逛逛菜市场,买两把 藤藤菜 ,称两斤 鸡飞飞 ;做冒菜,要用 花椒壳壳 ;吃一顿大餐,叫 吃莽莽 ;逢年过节,吃完 坝坝宴 ,再摆龙门阵,不可或缺一道 坝坝茶 ……更不用说 串串香、钵钵鸡、担担面 早已冲向全国。
四川 美食 中,不少名字是经典叠词。
设计/吴玖洋
钵钵鸡把各种食材 用签签串成串串 ,放进 盛满汤汤的钵钵 , 吃完再数签签 。食材是荤是素、汤底是红油还是清汤,对于四川人来说都是无所谓的, 包容一点 ,想吃啥就吃啥。
钵钵鸡也是串串中的一大美味。
图/四川文旅
四川人对待 美食 足够真诚却不教条, 享受是第一位的 。
这种包容在 担担面 的身上尤为明显。四川人对待担担面的亲切, 就像是见到舅舅家的小孩 ,至于是大舅二舅还是三舅,倒是无所谓的。
担担面巷巷面都是好面。
图/网络
所以一碗四川担担面 不管有汤还是没汤、无论纯面还是加菜 ,只要面上加上一勺麻辣鲜香的肉臊,那就是一碗好担担面。
好等不等于正宗? 四川人一听正宗的问题就头疼 ,生怕有人非得要求把面放上扁担沿街叫卖才行。 不要那么古板朋友,时代变啦 。
吃担担面,边吃边搅拌,在舌尖感受面条与佐料缠绵的滋味。
图/网络
宜宾把把烧、乐山油炸串串、洪雅卤水串串、江油沾沾 ……无论哪种串串,都是荤素不忌,不仅是因为四川物产丰富,也是 四川人对待 美食 的一种包容 。
四川人好吃、会吃天下皆知,四川人不仅告诉你什么好吃, 还会告诉你什么不好吃、不能吃 ,即使听起来一个样, 也神似指路般的迷惑 。
四川特色九斗碗坝坝宴。
图/网络
这里面的代表就是 “米米” 。
四川话里的米米原意指小粒的东西,用来形容“米粒一般的小物”,可到了食物领域就成了薛定谔的“米米”。
西瓜米米 是西瓜的籽, 樱桃米米 是樱桃的核,吃瓜子要剥了瓜子的壳壳、吃里面的米米, 葡萄米米 要吐了, 核桃米米 要吃了。就没有一个和米有关系,你就说你晕不晕吧。
热爱 美食 的四川人,不知不觉中也把自己的性格特征、生活习惯都暴露在一道道 美食 里。 看上去可爱的叠词,有时候既在说菜,也是一种生活智慧 。
来美味的四川,一起吃莽莽。
图/网络
“耙耙菜” 是四川农村有名的小菜,将豇豆、茄子、土豆等等一起煮耙,再配上蘸水即可上菜。在四川男人的聊天里,这道菜也是在自嘲。 很爱很爱老婆的男人 ,在四川被称作“耙耳朵”。 几个耙耳朵聚会,自嘲这是一桌“耙耙菜” ,也是四川男人的一种风趣。
四川男人爱老婆,做饭也是一把好手。
图/网络
名小吃 “棒棒鸡” ,得名于制作时用木棒敲击切鸡肉的刀背。在四川俚语里, “敲棒棒” 这一过程被引申为在做生意过程中被宰了。 “你不要敲我棒棒哈” ,是四川人讨价还价时最常说的话。
四川人的日常,少不了鸡脚脚、鱼摆摆、花椒壳壳。
图1、图2/视觉中国,图3/张灿彬
川东、川南以及重庆地区流行的 “麻麻鱼” ,是一道火辣辣的河鲜菜。从名字就能听出里面加了多少花椒。而麻在四川话里有另一个意思,就是 欺骗、哄骗 。
小时候的糖油果子,脆脆甜甜。
图/网络
当四川朋友提醒你 不要吃别人的“麻麻鱼” ,可不是劝你少吃鱼,而是让你小心别上当。
如果说地名上的叠词抽象模糊让人摸不着头脑,食物里的叠词凸显个特征明显一目了然, 四川人在描述现象时用到的叠词就有点玄学了 。
四川金钱板,边喝茶边听。
图/网络
一块肉要炖到什么程度最好吃?四川人会用 “二耙二耙” ,一个极致暧昧的叠词来描述。
耙是软的意思 ,如果想描述特别特别软,四川人会直接用叠词“耙耙”安排上。
喝喝茶采采耳,巴适的四川生活。
摄影/李志勇
那软又不是特别软怎么说呢? “二”就是神来之笔 —— 通常用于描述还没有到达完美程度但也不远的境界。
就这么一个词,四川人都还要再叠一次, 用“二耙二耙”来强调距离彻底耙软细微到肉眼不可测的距离 。
邻居聚在院子里摆摆龙门阵,四川人的快乐。
图/网络
如果你要问 “二耙二耙”到底有多耙? 恐怕四川人自己也说不出来,环顾左右后无奈告诉你: 用心去感受。
于是你只能默默盯着锅里的肉,暗自问它:你耙了没有?说不定四川的肉也会回你一句:还没有, 我现在“二耙二耙”的 。
炖得二耙二耙的鸡脚脚。
图/网络
二式叠词,在不好直说的场合,这种委婉至少显得不那么冒犯。
别家的宠物看着也不是那么可爱,当着主人的面,说一声 “二乖二乖” 的总是没错;领导交代的事情没有多大把握,领导问起来,讲一句 “二稳二稳” 的也八九不离十。
成都老年人公园扎堆下象棋,场面热闹和睦。
图/网络
和“二”异曲同工的,还有“小”字,这女孩 “小乖小乖” 的,这男生 “小帅小帅” 的。
说者将一些看似尖锐的表达变得圆滑,使言语攻击性没有那么强,即使在吵架中也显得挺可爱的。
天凉的时候,盖碗茶更受欢迎。
图/小红书@LainOnJuly
“瓜兮兮”“哈戳戳” ,试图形象地表现出对对手的智商压制。可这词啊一旦叠上,就显得拖泥带水, 伤害指数骤减 ,以至于模糊了吵架和打情骂俏的边界。
有时候, 听四川人吵架就像看综艺节目 ,仿佛每一句话都有特效弹幕。
马路边边坎坎上面扛杆杆。
摄影/李志勇
叠词的运用体现的四川人性格中的一些元素, 是由这片土地的地理和丰富物产所孕育出来的文化气质 。
这种气质和 “天府之国”崇尚安逸 的生活氛围不谋而合,随处可见的四川叠词们, 正是这一场安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音符 。
两千年前的四川人说叠词吗?
图/网络
最后, 去二仙桥,要走成华大道 ?!
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修车人,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人找他修车,每次路过他的店门口,就让我回想起那件事。
记得那一次早上,我的车链掉了,便急忙把车推到他店门口,那儿还是和往常一样,人很多,只见他十分吃力地修着车,他连个递工具的帮手也没有,只得自己慢悠悠地从外面走到屋里,找了一把把修车工具,看起来好象很累的样子,毕竟这位老大爷已经老了,工作了那么久,早就该歇歇了。正当他想坐下来休息一下的时候,等待着修车的人说“快点!快点!我赶时间呐!”此时,我真想对刚才那个人说“老大爷需要休息一下!” 老大爷听了那个人的话,便吃力地站起来,蹒跚地走出屋子,继续修车,约过了半个小时,终于轮到修我的车了,“老大爷,您休息一会吧!”我说,谁知,他抬起头来,朝我微笑着说:“我不累。”这一笑,使我永远记住了他的样子:圆圆的头上白苍苍,高高的额头上镶嵌着几条弯弯曲曲的皱纹,眉毛粗粗的,眼睛眯成一条线,眼角边有几条深深的鱼尾纹,脸上有许多块黑色的机油印,下巴上长了一片白胡子,显出了他经历的苍桑岁月。但他修起车来却一点也不含糊,只见他左手拿着螺丝刀,顶住链子一头固定,再用右手把链子另一头按上,然后抽出螺丝刀,只听见“啪”一声响,链子就不歪不斜正好套进齿轮,不一会儿,车就修好了,我一摸口袋,呀!没带钱,老大爷似乎看出了我的为难,微笑着说:“没关系,钱以后再付好了。”我总算松了口气说:“谢谢您,老爷爷!”便骑上车走了。
虽然老大爷那瘦小的身影渐渐远去,直到消失在我的视线里,但我永远也忘不了他那慈祥的笑容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有一天放学后,小军背着书包高兴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忽然,他看见前面的马路旁有一位盲人爷爷想过马路,但是他看不见,显得很着急。这时小军想,我应该帮助这位盲人爷爷过马路。于是,他走到老爷爷面前说:“老爷爷,我来扶您过马路吧。”说完,他轻轻地拿着老爷爷的拐杖,扶着老爷爷小心地往前走。这是,前面开来了一辆小汽车,小军连忙停了下来,等汽车开过去了再继续往前走,他终于把老爷爷安全地送到了马路对面。老爷爷激动地说:“你真是个好孩子,谢谢你!”。小军不好意思地说:“不用谢,老爷爷,这是我应该做的。”说完,他高兴地唱着歌回家了。
偶的路过村里的老年活动中心,看到这里荒凉了起来。健身器材下面长满了杂草,原本雪白的墙壁布满了雨水冲刷留下来的黑渍,屋顶的角落里密密麻麻的悬挂着蛛网并时不时的往下面掉落一些碎瓦屑。这里再也没有往日热闹的景象,那一代曾经把这里当作第二个家的老人们早已不见了踪迹。
但对于我来说他们的故事早已经和这个地方融为了一体。
(一)三爷
在我印象里第一个逝去的老人是三爷,他是当时的村长,建设这座老年活动中心的发起人,也是村子里威望最大最受人尊敬的人物。他的名字除了几个年纪和他相仿的老人外,没有人知道,但是大家见了他都打心眼里叫他一生三爷。
三爷本不是我们村的人,因为他家乡遭荒年,好多人都饿死了,迫于无奈三爷背井离乡一路向东要饭,这样才活了下来。
三爷到我们村,是个偶然,也是个必然。
据说,三爷到我们村时,整个人就像是从土里爬出来似的,当时的天又冷,村子里的人发现昏倒的三爷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的早上。当时刚嫁给爷爷没有多久的奶奶早起扫院子的时候,看到门口躺着一团泥泥糊糊的东西,离近一看才知道竟然躺着的是个人。奶奶赶忙把爷爷喊来,将三爷带到屋里为他清理了身上的泥泞,让他吃饱了饭,得知了他的情况,与爷爷一合计就把他收留了下来。三爷康复之后非常感激奶奶,希望做点什么来报答奶奶的救命之恩,但他又想不出该怎么报答,而且也不好意思在奶奶家白吃白喝,于是就要走,奶奶费力好大劲才将三爷劝了下来。奶奶是信佛的,所以不忍心看到三爷再去要饭,思虑过后,决定以长工的身份将三爷留下来,他的食宿费就从工钱里扣,这样三爷才答应留下来。
三爷很能干,干活很卖力,而且还很有学识,经常教我父亲他们几个,就这样,三爷在爷爷家干了五年的长工。
那一年公社里通知说要一队选一个队长,负责每队的生产情况报告,那时的村里很少有人识字,这时候大家想起了奶奶家的三爷。后来三爷当了队长,再后来又当了会计。改革开放后,虽然公社化制度不实施了,但大家还是习惯把三爷这个队长兼会计当做主心骨。在分地的时候,虽然三爷是外来的,但讲过大家的一致商量过后,都赞成分给三爷一块自留地,并凑钱给三爷盖了一间房子,兼做家和办公的地方。
再后来,三爷娶了媳妇,三大娘给介绍的,是她的表妹。三爷和新来的媳妇关系很好,并从未争吵过,二人相敬如宾,婚后第二年生了一个儿子。三爷总算在这里有了一个完整的家。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三爷的背影开始渐渐淡出我的视线,有几次我看到他从我家门口过,车链子的“咔咔”声和着他的咳嗽声,留在了他的身后,夕阳下,自行车上的背影被斜斜的拉的很长很长······
某天半夜,三奶奶着急的拍着我家的大门,邻居家的狗叫声,三奶奶着急的哭喊声惊醒了睡梦中的乡亲们,原来三爷这几年身体一直不好,今晚三爷咳的特别严重,咳出了很多血,而且大便里还带着脓状物质。
二叔、我爸、爷爷、奶奶、三爷爷、五爷爷他们几个用平板车拉着三爷去了镇上的医院,听我爸后来说,那晚真的算是“惊心动魄”。二叔在前面拉着车,我爸他们在后面推,凹凸不平的小道上溅起了一朵朵冰花,因为跑得急,五爷爷差点掉进了小河的冰窟窿里。等到医院时,寂静的医院里回响着我爸他们焦急的呼喊声:“大夫大夫,有没有人。”值班医生用手电筒照了照三爷的眼,随即对身边的护士说:“赶紧送急诊室。”
一行人焦急的坐在急诊室门前,三爷爷、五爷爷各自端着一杆老烟锅默默的蹲在门口,一下一下吸着烟,五爷爷的裤腿上还沾着一片片的冰碴子······
漫长的等待过后,医生一声推开了急诊室的门,摘下口罩无奈的摇了摇头,“对不起,我们已经尽力了。”
三奶奶发了疯似得冲了进去,看着三爷静静的躺在病床上,失声痛哭了起来,空旷的走廊上不停的响着那震人心弦的哭声,连二叔和我爸那样坚强的汉子都忍不住默默的在一旁擦着眼泪。
三爷走了。
我清楚的记得,队里的人都在三爷出殡的那天聚齐了,随着管事人一声:“前后起”,伴着人们的哭声,他的棺材被放进了坟里,然后一点一点被土掩埋。
这座老年人活动中心便是三爷给村子里做的最后贡献,只可惜他并没有在里面享受太长的时间。
(二)孙大娘
首先解释一下,孙大娘并不是孙二娘的姐姐,她只是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农村妇女。
和三爷一样孙大娘并不是一个本地人,她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四川“辣妹子”。早年和去四川打工的孙大爷一见钟情,然后为了爱情她背井离乡,跟随孙大爷来到了完全陌生的这里。
孙大娘刚来的时候,由于操着一口流利的四川话加上本地人对外来户的偏见,便在背地里称呼孙大娘为“蛮子”。
对于这种带着点侮辱性的外号,孙大娘倒是不以为然,依然乐观的对待着生活,对每个人都尽可能的做到友好。队里有什么活她都是抢着干,从来不说苦、不说累。时间久了,大家对她的态度有了大幅度的改观,至少不再称呼她为蛮子。
一声“孙老大家的”代表着孙大娘已经融入了这个整体。
为了适应这里的生活,孙大娘改掉了自己在四川养成的习惯,甚至改变了吃饭的口味,其背后付出了多少的艰辛,无人知晓。但有一样东西始终没变,那就是她那特殊的口音。
在接下来的几年,孙大娘先后生了两个大胖小子,乐的孙大爷整天笑不拢嘴。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农村的生活的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为了给家人更优质的生活,孙大爷在村里做起了一些小买卖,没日没夜的工作。据说,那段时间没有人见他走过路,全是一路小跑,只为节省一点的时间。
日子过得很快,孙大爷的两个孩子都快到了成家的年龄,为了方便介绍对象,孙大爷拿出了这些年攒下的积蓄,盖了一栋两层的楼房,一层给老大,一层给老二,而他和孙大娘依旧住在已经有几十年历史的土坯房中,依旧过着辛劳的生活。
终于,积劳成疾的孙大爷没有看到自己的两个儿子成家,便撒手人寰了。孙大娘伤心了一段时间,不吃不喝,对着天空发呆,任谁劝都没有作用。一时间,所有人都以为孙大娘不行了,八成是要跟着孙大爷一起走了。但孙大娘这时候却振作了过来,她还不能倒下,两个孩子还没有成家,老伴没有完成的任务她要接着做。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孙大娘每天都在超负荷的工作,身体自然大不如前,面色迅速的苍老了不少,头发也都变成了花白色。好在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儿子们顺利的成家了。而她又搬回了她的土坯房,把好的生活环境留给了孩子。
但是命运总是爱捉弄人,这次便和孙大娘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一天晚上,老二开着新买的五征车去车站接打工回来的老大夫妻,结果由于天气的原因发生了车祸。老二和老大媳妇当场死亡,老大重伤成了植物人,半个月后也跟着去了。新婚不久的老二媳妇自然不愿意守一辈子的寡,所以半年之后也改嫁了。一时间,热热闹闹的一大家子就只剩下了一个人,独自守着那所大大的二楼洋房,数不尽的痛苦与思念。
受到如此打击,孙大娘之后就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一样,沉默寡言。
就这样又过了几年,孙大娘的头发已经白的彻底,不到六十岁的她看着像百岁的老人,随时可能倒下。直到村长三爷做了一个决定,建一所老年人活动中心。
中心落成后,基本上不与人交流的孙大娘竟然成为了常客,人也精神了起来。而且有了一项新的爱好,斗地主。
……
两年多以后,三爷去世了。
人们已经两天没有见过孙大娘了。
人们已经一周没有见过孙大娘了。
人们已经半月没有见过孙大娘了。
忧心的老人们找到了孙大娘的家里,到处布满了灰尘,空无一人。
孙大娘失踪了。即使后来警方介入也没有任何的结果,她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
直到现在也没有人再见过孙大娘。
(三)白胡子兄弟
记得小时候到活动中心来玩,经常看到在院子中间摆了几张桌子,一群老人围在那里打牌下棋,好生热闹。其中有一桌的三个人从来没有改变过,玩的项目也从来没有变过,永恒不变的斗地主。而且这三个老人也非常有特色,两个蓄着长长白胡子的老头带一个满脸皱纹,体型无比瘦弱的老太太。
这个老太太便是一生困苦不幸的孙大娘,而那两个老头,真名估计也只有那几个年龄与他们相仿的老人知道,不过由于他们都留着胡子,我们这群晚辈便给他们一人取了一个外号。那个瘦弱一点,我们叫他白胡子;那个两颊满是络腮胡子的,我们叫他毛胡子。渐渐的,这两个外号竟然真的在村子里流通了起来。真有点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觉。
白胡子爷爷年轻的时候是生产队的二号人物,年年受到公社的表彰,很快便成为了生产队长。一度带领生产队跃上公社生产的头名,是队员们最为尊敬的人物之一。
但世界上总存在意外,一次生产活动中,白胡子爷爷的左腿不小心被拖拉机碾到,成为了一个残疾人。生产队也因为失去了主心骨一度消沉了下去,直到三爷出现,才重新振作起来。后来,白胡子爷爷装了一只橡胶做的假腿,恢复了一定的行动能力,但再也没有了往日的风采。
不过,俗话说“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农村改革的进行,白胡子爷爷也上演了一次“塞翁失马”。
当时,我们这里的特产土蘑菇很受城里人的喜欢,以至于后来有人专门跑到我们这里来高价收购土蘑菇。于是,很快便掀起了一场挖掘土蘑菇的风暴。时间不长,土蘑菇被挖掘一空,只得等到来年再做打算。
这是,由于身体残疾赋闲在家的白胡子爷爷发现了商机,他想如果要是可以人工培育土蘑菇的话一定可以赚上一笔。很快他把自己的想法付诸于行动,开始了自己的土蘑菇人工培植计划。
在经历了多次的失败之后,白胡子爷爷终于成功了。并在全村推行他的培植方法,后来村里成立了一家土特产销售公司,白胡子爷爷自然成为了总负责人。
就这样又忙碌了十几年,白胡子爷爷终于还是老了,便把工作都交给了年轻有干劲的后辈,和他的老伙计毛胡子一起在活动中心享受生活。
相对于白胡子的故事,毛胡子爷爷的人生经历相对而言就简单了许多。一句话概括,当了一辈子的人民教师,培养无数的年轻人。
在我们这种相对落后的地方,周围只有一所乡村小学,为附近几个村子的孩子提供学习的地方。学生不过百人,老师不过十几,毛胡子爷爷便是其中的一员。
据说,村子里我父亲那一辈的中年人都曾是毛胡子爷爷的学生,甚至比我年长几岁的同辈人也曾经接受过他的洗礼。后来,到了退休的年龄,不舍校园的毛胡子爷爷接受了学校的返聘,又干了五六年。最后实在老了,才和老伙计一起成了活动中心的常客。
两个胡子爷爷在进入活动中心的第一天就注意到了在中心门口探头向里观望的孙大娘,这两个老人自然是知道孙大娘的情况的。两个人一合计,就帮了孙大娘一把,自此,孙大娘便一扫阴霾,活跃了起来。
两年后,发生了两件大事,三爷去世,孙大娘失踪。两个老人便没有了兴致,去活动中心的次数越来越少。到最后,两个老人便和子女一块搬到了城里,除了每年清明回来祭拜一下先人外,便没有再回来过。
(四)追忆
忍不住内心的呼喊,我又往活动中心的里面走了走。天空几片乌云飘过,随即又随风飘散。微黄的树叶一片片飘落,在地面上形成了一张天然的地毯。
花开花落,年复一年,物是人非。
两个白胡子爷爷和孙大娘围坐在方桌上,孜孜不倦的一边斗地主,一边斗着嘴,引得众人一阵哄笑。
三爷牵着他那辆老旧的自行车从中心的办公室里走出来,一脸的忙碌。玩的正酣的老人随口一问:“三爷干什么去?”“镇里通知去开会,上面又有新精神了。”说完,三爷骑车而去,链条发出不算难听的嘎嘎声。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想法,也会为了自己的想法而去和其他人辩解,这个都可以理解。吵架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一种摩擦,适度的争辩确实能够让双方更加了解对方,增进感情。但是吵架一旦就火了就容易出问题,一旦出问题了,就应该要学会宽容,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双方都是比较开朗的那种,你甚至可以和对方约定,一旦吵架过火了,一人让步一次,各退一步,有些不必要的麻烦就可以避免了。
吵架对于关系的发展,无疑是具有破坏性的。关于它的危害,已经谈的太多,从积极意义的角度来看吵架是一种言辞激烈的交流方式,伴随着双方激烈的情绪变化,以及互相指责。程度轻一点的吵架还能着眼于具体的事情,严重的吵架已脱离了开始的起因,仅仅剩下互相指责。有时吵完冷静下来回想,都忘了为什么要吵。
但本质上,吵架是一种沟通方式,背后包含着双方改善关系的意愿。吵架是为了双方能达成一致结果。一件事,你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看法。双方都希望对方能放弃自己的看法,附和自己,这才吵得起来。什么都无所谓,是不会吵的;什么都不在乎,转身离开就好,也不会吵。吵架最重要的点在于,认为自己都是对的,希望对方为自己改变,不愿意为对方改变自己。在双方进行交流过程中,言语的因素只占到信息含量的30%,更多的交流发生在言语之外,包括语音语调语速,表现出来的态度和情绪。一般我们都会认为大事大情绪,小事小情绪。最好还是能在情绪要失控的时候稳定住自己,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毕业在即,最近大学的食堂大爷和宿管大妈意外在网络上蹿红,原因是用自己的方式给将要进入职场的学子们加油打气,显得非常的暖心。
毕业在即,最近大学的食堂大爷和宿管大妈意外在网络上蹿红,而他们走红的“绝活”是颇具职业特色的食堂毕业套餐和宿舍楼下的黑板报,他们用朴实的行动传达出暖心的“我挺你”,让即将步入职场的95后信心倍增。
大爷大妈“我挺你” 毕业生专享的暖萌爱意。
“肚子里光有墨水没有油水可不行,中国梦就靠你们这些小伙子了!大爷挺你!”
在秒拍、微博等平台不断被转发的这个视频里,这位食堂大爷自制了一个“广告牌”:“毕业我挺你套餐 大爷特供”,为每位同学都献上了“撸起袖子加油干”等又红又专的鸡血鼓励语,还不忘来一个标志性的励志动作——“加油,我挺你”。
视频在网上引起许多网友关注,不少网友被食堂大爷又红又专的个性萌到了,戏称“这个大爷一定和达康书记有一腿”。
无独有偶,另外一组毕业生宿舍宿管大妈的“黑板报照片”在微博上也被疯狂转发。这组照片是宿管大妈每天在宿舍楼黑板上写给毕业生的留言,留言中夹杂着宿管大妈用拼音替代的不会写的字,还有调皮的童鞋为大妈改正的错别字。
“106的娃们,大妈每天给你们断电时听到那个要xian翻天花板的熬叫声啊,简直要耳鸣了!不就是个游戏吗,哪有身体重要!毕业了可别再这么玩游戏了!以后没人给你们断电了也要按时睡觉啊。”
平时唠唠叨叨的宿管阿姨们,虽然看上去很严厉,却时刻关心着全楼的生活点滴,这些朴实的黑板报戳中了每个经历过宿舍团体生活的孩子们的心。让众网友大呼“被这个拼音宿管大妈扎心了”、“最暖宿管大妈!与食堂大爷真是一对好CP”……
800万95后“就业上场”痛并快乐着
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多达795万人,创十年毕业生人数之最,95后则一跃成为绝对的主力军。
此次大爷大妈意外走红,是因为他们说的话贴近95后的内心,他们长期与95后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饮食起居,甚至知道他们何时面试碰壁,何时捉襟见肘,因此才能走心催泪,赢得众多95后共鸣。
伴随着改革红利成长起来的95后,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走出象牙塔后能否顺利步入职场,实现从天之骄子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一直是父母、学校和各方关注的焦点。梦想不断被现实折磨的95后,在求职中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据调查显示,95后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期待加入到一个高起点的平台一展身手。大多数毕业生想留在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工作。而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革的深化,目前实际最需要毕业生的却恰恰是那些边远地区、中小城市的基层一线中小型单位,与95后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有较大差距,因此面试过程不尽如人意。
此外,毕业季马上面临着租房、职场人际关系等一系列棘手的烦恼,涉世未深的95后能否勇敢面对一切,在碰壁和挫折中成长?他们需要更多食堂大爷、宿管大妈这样的走心之语、暖心之力给予鼓舞。
毕业季的95后,马上就该上场走向社会“唱大戏”了,从校园场向职业场的转变,必然会经历短暂的迷茫、不安、焦虑,但是想到背后亲友的鼓励,还有像食堂大爷、宿管大妈这样“最熟悉的陌生人”的默默支持,就能鼓起勇气迎接未来的挑战,一切都不是问题,一切都能挺过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