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我的姑父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的姑父作文1去年一个深夜,天黑漆漆的。我家的电话铃突然响了。电话传来姑姑急促的声音——姑父患急性胰腺炎,需要立即转院。急性胰腺炎?非常要命的疾病。
据当医生的外公讲,这种病来得快,而且非常地疼痛!第二天,我和爸爸、妈妈急急地赶到医院。医院里,姑父手脚被固定在床沿上,鼻孔里插看五、六根可怕的不知名的`管子。后来,据医生讲,有的管子是从鼻腔里插到肺部,用来辅助呼吸的;有的从食道,经胃插到小肠,用来供给营养的……之所以要固定,是因为得这种病的人很痛苦,会不自觉地不配合医生的治疗,所以只能强行进行。病床上,姑父静静地躺着,脸色苍白,牙紧咬着,汗水从他的面颊上不停地往下淌。从他痛苦的表情里,我读懂了他身体上此时的痛苦。姑父轻轻地握了握我的小手,我知道他是在告诉我——他能坚持住。药物、营养液不停地输入姑爷的体内,他的身体也一天天地好转,我看到姑父笑了,我知道他在往胜利方向努力着。
随着时间的推移,终于有一天,我拉着姑父的手走出了医院。我知道,如果没有姑父的坚强,也就没有姑父今天的康复。
我的姑父作文2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老师是我们的第二任父母;教师播放知识的种子;把我们带进知识的海洋去遨游;去学习知识;探索奥秘;去学习知识。
他是个50多岁的老师,有1米5的个子;有一双圆溜溜的眼睛;高高的鼻子;他从事教育工作四十多年;他爱岗敬业、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深受领导和学生们的认可:每年被评为’优秀教师‘。在生活上,他勤劳、朴实、有爱心、,在社会上,他维护正义;热爱人民;在家庭里;他是个好丈夫、好父亲,也为我们亲戚朋友树立了好榜样。
记得有一次,我亲自去二中让他帮我对作文进行指导,他有耐心给我讲解一篇作文怎么写?写作文需要是你抓住中心思想去写,结尾点明主题;多看书;多写作;多背好词、好句、好段、名人名言等;写完作文多修改。这表明他对孩子们用心、认真的态度。
他们家庭是非常和睦,无论亲人遇到困难,他都会尽力帮助;他们可以是年轻人的楷模。
这就是我的大姑夫—,还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人名教师—吴兴明。
我的快乐体验
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就像一个绚丽多彩的舞台,而每个家庭成员都担任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但在这个时常上演闹剧的家庭舞台上,我永远只是个孩子。于是,我便有了当家长的“雄心壮志”。
终于,“黄天不负有心人”,在我的苦苦央求下,我争取到了家职互换这次难得的体验活动。
“万岁!我能当家长啦!”这句话惹得我一夜没睡好,但第二天,我还是带着两个黑眼圈,精神焕发地当起了家长。
先得烧早饭,可我平时在家里是个小公主,娇生惯养,哪会烧呀!当我进退两难之时,一袋面包跃入了我的眼帘。对,早饭不一定得是泡饭面条嘛,总得偶尔换换口味。于是,我凭面包牛奶混过了早饭关。
吃过早饭后,我带着“大孩子们”看电视、打牌,平平安安地度过了几个小时。可转眼又快11点了,我便匆匆忙忙去菜场买菜。在人声鼎沸、琳琅满目的菜场里转悠了20来分钟,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我买了菜便又匆匆忙忙赶回家去做午饭了。午饭由我掌勺,我弄得手忙脚乱了。可我弄也弄不清楚,味精、盐都不分不清,就是错把辣油当成了麻油,害得大家吃饭时直吐舌头,还一个个叫苦不迭。此时我才发现,原来我的家庭常识是那么少,对这个家所做的也那么少!
虽然闹剧多多,可这快乐的一天还是在阵阵抱怨声中结束了,听着爸爸妈妈那一声声:“辛苦了!”我的心里好惭愧,我深切体会到:爸爸妈妈为了这个家把心都操碎了!
快乐体验,体验快乐,乐在苦中,苦中有乐!这短短四句绕口的话足以表达这一天下来我的深刻感受。记住:做好孩子难,做好家长更难!
引导语:对于自己家的姑父,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那么要怎样写一篇有关姑父的作文呢?接下来是我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姑父的作文一一直以来都有人说我有爱心、很宽容,但我认为自己做得并不好,至少没有我的那个我在他家呆了两年半的姑父好。我一直都很记挂他,感谢他!
读高中时,因为学校离姑父家近,所以我有机会接近他家,并且在那度过我的高中时代。虽然在那我要做点家务活,但我很愿意,因为我还省了好多生活费。可为什么我会记得他呢,那是因为他的好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那时姑姑早离开他了,但亲戚他照样认包容着一切,在当时是谁也做不到的。
姑父懂得医术,擅长骨科,因此家中长来长往的人很多。我记得他家经常有长客(治病接骨),而且还是些远客。那些人都是一住就是半月甚至是一月两月的,不会有生活费交,但是回去后再来时就会带些土特产品来,以敬救命之恩,其实那些东西抵生活费都不够。但姑父都会笑纳,他常说只要够吃就好了,要那么多钱干什么。说真 的,他家还真的没存过钱但也不缺钱。接受过他的帮助的人数都数不清,他从不盼望有回报,也许他根本就不记得帮助过谁,去向谁要回报呢?是不是?在他家生活了几年,不受他的影响才怪呢。我常想自己好有钱,那样可以多帮助别人,其实那都是借口,一元、两元、十元、百元都是帮助,拿出100元去帮助一个人对一个有生活保障的人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但人们就是做不到。是没有爱心还是心已麻木?
我认为人心就是要为善。人如果不是真的需要帮助,他才不要欠别人那么多的情呢。帮助那些需要你帮助的人吧,会使你快乐每一天的!我衷心感谢姑父对我的影响,我要把那善心继续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得到帮助,让更多的人得到温暖,让更多的人看到阳光!
中秋节将至,在这祝愿姑父健康平安!
姑父的作文二姑父离世时,年仅37岁,前来瞻仰遗容的人无不痛心疾首:多好的一个人啊,还这么年轻,怎么就走了呢?姑父生前是个老实的人,只不过性子烈,好酒不贪杯,有时脾气来了,简直就像匹脱缰的野马,我的姑父作文1400字。但是,姑父的脾气总拗不过姑姑,没人说他“妻管严”,姑姑也并非是“母老虎”。
其实,所有人都知道这其中的缘由:姑父是深爱着姑姑的。作为晚辈的我,不敢去乱加评论他们之间的这种爱,总之,我也是明白的,姑父对姑姑的这种爱是甘愿倾之所有的,也是至真至纯的。姑父21岁那年,姑姑刚满20,她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决然地与姑父远走。当时的我尚为年幼,只知道一向疼我的姑姑突然不见了,还记得我那时拽着母亲的衣角,哭着喊着要姑姑“抱抱”。在那之后的一年里,姑姑音信全无,家里人对她的惦念也大都忘却了,只有爷爷整天唠叨:“阿芳,这个不孝女啊!”在大家都快忽略了姑姑这个人时,姑姑却回来了,她领着姑父,还带着比我小两岁的表弟。爷爷和奶奶并没有生气,只是嘴中念叨着:“回来啦,回来了就好!”我当时谈不上高兴,只是至此有了一个整日陪我做伴玩乐的小家伙,我的地位开始提高,姑姑在回来的第一天就告诉我:“立伟,你现在是大哥了,要照顾好弟弟啊!”在那之前,我几乎没见过我的姑父,那天,他抱起我,把我凑向表弟面前,说:“祥祥,快叫哥哥!”那时的表弟还只是个牙都没长齐的小宝宝,我一下子觉得自己高大了许多,再看看眼前这个男人:浓浓的眉毛,衬出脸部的瘦削,细看之下,眼角深处仿佛不可窥探的一汪明水,我开始喜欢起这个男人来。爷爷没有再放姑姑走,当然也留下了姑父和表弟,并且还为他们补办了婚礼。
我知道,爷爷和奶奶同我一样,开始欣赏起他们的女婿来。姑父,这个总觉得莫名出现的男人,从此进入到我的生活中来。我记得,他总是不厌其烦的回答我问他的问题。譬如,我曾幼稚地问他:姑父,妈说我是村前的垃圾堆里捡来的,真的吗?他笑笑,回答我:你知道吗?祥祥是从哪儿来的?我来了兴趣,拉着他问,他告诉我:祥祥是你姑从煤堆里刨出来的。我听完大笑,说:怪不得,祥祥那么黑啊!他摸摸我的小脑袋,指着我脏兮兮的袖口说:这就是垃圾堆里捡来的小孩,你自己看看!我撇着小眼睛看他,跑开了。姑父的文化水平不高,谈不上是知识分子,有一次,我问他文学题目:姑父,“三个臭皮匠”后面是什么啊?他放下手上的活,想了想:这个,姑父真的不知道。我不饶他,非要他说,没办法,他编了一句:三个臭皮匠,臭味都一样。我听了,也顾不得嘴里吃着东西,笑了起来,结果喷了姑父一脸的面包屑。大多时候,姑父都在陪姑姑,甚至为此还学了一身厨艺。我记得,在姑姑生气或者因为什么事不快乐时,姑父总有一套措辞:老婆最大,儿子第二,老公,炒菜做饭、洗衣刷碗一把揽;全家不许犯错,老婆错了,就罚无条件享受笨老公的伺候,儿子错了,就罚考试考第一,不得有误。最后还会补一句:哈哈,我公平公正吧!这并非是花言巧语,我知道姑父也都一一落实了。
姑父对姑姑的爱就像一盏永不灭的灯,越点越亮,但没有人能料到,这盏持续点了十余年之久的灯在一朝居然碎了,但是,灯能碎,心不死。就算姑父和姑姑不能等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烂,他们的这份情也会成为一段佳话。在我看来,他并不伟大、并不高尚、并不无私,但他确确实实就是全天下好男人、好父亲、好丈夫的典范,他用自己短暂的一生诠释了一个叫“爱”的动词。愿姑父泉下有知,保佑姑姑和表弟一生平安!
姑父的作文三“感恩的心,感谢有你。让我一生……”小的时候,这首歌时常回荡在我的耳畔。
早晨,我蜷缩在温暖的被窝中,听着外面淅淅沥沥的雨声,一阵秋风吹来,让我再次拉紧了被子,心里更不想起床了。“吃饭了……咚咚咚……”姑父在厨房喊道,锅碗瓢盆与案板碰撞的声音一并传来。听到这些,我便快速穿衣服,急急忙忙去洗脸了。哎!姑父可真辛苦啊!
看着桌子上热腾腾的饭菜,不禁对姑父心生感激之情。在前天的散步中,姑姑无意间提到了姑父,并说:“你姑父和你没有一点血缘关系,但是对你却如同对自己的孩子一般,要是再不好好学习,你对得起你姑父么!”我心中一震,今后可得更加努力,要是在学习上对不起姑父,那不就是白眼狼么。
饭碗中的热气续续不断地往上升,最后消失在灯光下,我隐隐约约的看见了姑父又开始忙碌的身影。
姑父手中的活从来没有停止过,忽然他停下来对我说:“今天外面的雨下得很大,走时千万不要忘记带伞,路上要小心点,注意安全。”说完,姑父转身走到屋内,不知又去忙什么了。我的眼眶中不由得泛起了晶莹的泪花……
吃完饭,刷了碗,拿起雨衣便向补习班赶去。刚出门,一股妖风就从顺着我的袖口钻进来,随即打了一个哆嗦,大脑神经命令我赶快裹紧衣服。
一粒粒豆大的雨珠砸向树叶,叶子承受不住重量便赶紧弯下了腰。地面仍没有显得特别滋润,人们都在雨中享受着快乐。路上,我还在想着,姑父你如果累了就休息一会吧!坐在补习班的教室里,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就到了十二点钟。
刚回到家中,就感到一股热气环绕着我,不一会儿,全身都变得十分温暖。我快步走向厨房,去帮忙洗菜,希望可以减轻姑父的负担,我打开火,姑父便在旁边静静的看着我,水开了,他便将面条丢进了锅中,原本沸腾的水面一下子就变得风平浪静了……
吃完饭,全家人都在休息,于是我便烧了一些水泡了一壶茶,返回客厅一看,只见姑父斜靠在在沙发上,脸上挂淡淡的笑容,已经轻轻地打起了呼噜!
我不愿打搅他,就从屋里拿来条被子,轻轻地搭在姑父的身上。姑父你累了,就好好歇会儿吧!
2005年夏天,我在姑姑家度假,姑父逗我,便闹出了一个让大家苦笑不得的大笑话。
有一天,姑父坐在沙发上,他一本正经的对我说:"安琪啊,你妈妈对你怎么样""就那样呗"我回答接着姑父又说:"要不你在聘个妈妈吧!"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就若无其事的答应了。 "安琪啊,来到我这里来""干什么""聘妈妈呀!找张纸我教你怎么聘"姑父笑着说我想:反正也没什么事就陪他聊一聊。
姑父又说:"来,吧中间写上"聘认合格妈妈"我照着姑父说的去做写下了这几个字,坐在一旁的姑姑说:"你别上他的当"姑父连忙反驳:"谁骗她了,你这话说的" 姑父问我:"你妈妈平时都有哪些不好的习惯啊,你给我们透露透露,你妈妈平时打你吗你说我给你做主""真的"我喜出望外,惊喜之余,竟然把情况一五一实的全都写了下来。
然后姑父又对我说:"你这样不行,你还得找一个见证人,要不然到时你妈妈狡辩"我想了想,也是啊,就这样我和姑父你一唱我一和的写下了这一篇聘书。 我回家拿给妈妈看,妈妈一看当时就跟我翻脸:"谁让你写的,你还是不是我的女儿,你竟敢出卖我,看我不打你的屁股。妈妈不我狠狠的教训了一顿。
过了几天我来到姑父家,说:"姑父,看你干的好事,害我挨打。"没想到姑父哈哈大笑,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姑姑告诉我说:你姑父骗你的,你这傻孩子。 一想其这件事,我就想笑。那时候的我年幼无知,那时侯的我活泼可爱,这是我快乐的暑假。
篇一:那一次我很受启发
翻开发黄的扉页,我含着泪一读再读,不得不承认因为你,我改变良多,受益匪浅。因为你,我放飞理想,去拥抱彩虹。
那是暑假的一天,我无心学习,只是在电视机前守着一部部的偶像剧。因为广告,我随意地换台。不知道是一股怎样的力量,令我停止了换台……
几张破旧的书桌,几本印刷得歪歪斜斜的课本,几张发黄的瘦小的面孔映入了我的眼帘。这是宁夏的一个小山村里唯一的一所学校,极其简陋。无疑,这是我无法想象的。我忍住眼泪继续往下看。
有一个小女孩只有九岁,她有一个弟弟,比她小三岁,他们都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每月寄回家一百元。她的家距学校有二十三公里,中间隔着三座山。一个星期她回家一次,每次她需要用六元作为乘车的路费。而她为了给弟弟省下两元做零花钱,徒步翻过了一座山。途中有泥泞难走的路,有杂草丛生的路,有陡峭难行的路,可她一个九岁的小女孩竟走得如此之快。我的心仿佛被什么震了一下,是一种难以名状的辛酸。两个小时后,她回到了家。只见她快速冲向弟弟,这时眼前只剩下他们一起玩闹的画面,耳畔只剩下他们的欢声笑语……
这时有一股暖流从我心底缓缓流出。
记忆犹新的便是她说的一番话:“我不觉得命运不公平,我有弟弟,他可以陪我玩;我可以上学,可以和同学一起学习。”
她不介意学校环境简陋这是悦纳,她愿意为了弟弟而走十几里山路这是奉献。想到这儿,我的眼泪不禁夺眶而出,我关上电视机,走向属于我的书房,嘴角扬起四十五度的微笑,我想我明白了什么。
篇二:那一次我很受启发
我曾经读过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对我启发很大,它使我从非常小气变得乐于助人。这个故事的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一年,高尔基在岛上修养,他儿子放寒假时,跟着他妻子来岛上看他,他儿子在岛上中下许多花。儿子回去上学了,而他种的花留了下来。春天到了,高尔基看到儿子在岛上种的花全开了,他写了一封信发给儿子,信中说:
儿子,你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花,如果你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到那时候,你会感到自己是多么快乐。儿子,你要知道,给永远比那愉快!
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个花店招人手,三个人前来应聘,老板很细心的观察他们三个人的表现,哪怕是小节。一个星期的试用期过了,老板留下了第三个人,问起原因时,老板说:“每天卖花都会剩下一些,第一个人是把这些花扔掉,第二个人是把这些花带回家,只有第三个人,他把这些花送给过路的行人。我留下他的原因是:只有他懂得‘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读这些故事前,我是一个很小气,爱占小便宜的人,而读完这些故事,我变得乐于助人,很大方,因为我懂得了给永远比拿愉快,我也明白了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有一次期末考试,一个同学忘带尺子了,我正好带了一套,我借给他一把,他非常常感激,我也很高兴,不知为什么,一种喜悦感浮上心头,我带着喜悦的心情参加考试,考得很好;而那位同学因为尺子的帮忙,也考得很好,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给永远比拿愉快!”和“予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两句话我会一直铭记在心!
篇三:那一次我很受启发
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最怕失去的是信心。妈妈的话在耳边清晰地回应着。
哨声响了,我们第三组排着队进场了,“糟糕,这家伙这时候却来捣乱,咚咚咚地跳个不停。”我浑身瑟索着,额头上直冒冷汗。风还在刮着,似乎在对我们进行考验。
“11号。”评委员叫到,我的脚却有点不听使唤,怎么也挪不开步子,但总算有惊无险,我是满分,但接下来这一项却让我的良心不断地受着谴责。这项是实心球,我的弱项,我祈祷着,不要投的太差,但上帝似乎在告诉我那是徒劳,种下多少种子便会结出多少果子。“590。”评委员说着。我的心一下子跌落到了谷底,我有了心里准备,接下来的800米,我便失去了信心。
上跑道了,我快要窒息了,突然感觉心跳加速了,枪声一响,我便冲了出去,可是一圈过后我支持不住了,但听到老师 的呐喊,我还是坚持着,挪着那沉重的脚步,我默数着,一步,两步……当时什么也听不见了,仿佛到了另外一外世界,“加油!”老师和同学一起喊着,叫着,可我却疲惫到了极点,脚下感觉轻飘飘的,风一吹便会倒下了,但是还好,我跑到了终点,我全身瘫痪般躺在草坪上,使劲呼吸。
接下来便是重重一击,成绩出来了,但我并不满意,我很自责,拳头转的紧紧的,后来,眼泪就如洪水般的向下飞溅着,我哭了,我怎么面对那些因为帮我加油而把嗓子喊哑的老师,怎么面对那些身带疲惫却依然给我鼓励加油的同学,怎么面对一如既往支持我的妈妈。我脑子乱极了,一个人坐在那里呆呆的一动不动,任凭泪水往下流,朋友来劝我,安慰我,好久才把泪水止住。回到家后,我便进房了,妈妈似乎知道发生了什么似的,轻轻地推开门,蹑手蹑脚的走进来,和蔼可亲的说:“怎么了?”我抬起头,望着妈妈那张慈祥的脸,这时泪水又来了。
“哟,瞧这小脸儿红的:跟妈妈说怎么了?”我像受了天大委屈似的汪然出涕。“我考的不哈,我好难过。”妈妈没有问我的成绩,避开话题说:“没关系,最严峻的挑战还在后头呢!放宽心啊!“妈妈安慰着,可她每安慰一句,我便会愧疚一次,因为我觉的我对不起太多人了,特别是一直支持我的妈妈。妈妈说:“你长大了,也许大道理都懂,我就不说了,但是你要知道,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最怕失去的是信心,不懂吗?”我点了点头。妈妈抚摸着我的头说,“别灰心,你才打完第一仗就垮了吗?那都过去了,你需要的是不断努力,而不是灰心丧气。”
我茅塞顿开,突然明白了许多。是啊,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最怕失去的是信心。
篇四:那一次我很受启发
生活中,无处不充盈这快乐与希望,坚强与威严;自信与成功。但是,最重要的是,要在生活中给予你的启发中自信、坚强、坚持不懈。
还记得,在六年级的时,我学习了一篇名叫《碧螺春》的课文。在作者的笔下,碧螺春茶叶那蜷缩着的样子,那翠绿的颜色,一直在脑海里回荡。那时,真有一种冲动—要亲自一睹它那令人陶醉的样子,品尝那细腻的味道。
终于,那天,姑父买了一包碧螺春茶来孝敬奶奶、爷爷。于是,我便忍不住向奶奶要了几粒茶叶。回去后,我赶忙拿来一个杯子,沏上一杯水,把茶叶一粒一粒放进去。那茶叶,好似一条蛟龙,在水里腾飞。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啊!那碧绿的碧螺春茶已被浸润。那水里无不充盈着希望的绿色。轻轻泯上一口,那沁人心脾的清香扑面而来,徘徊在唇齿之间。我有忍不住在尝一口了。哇!那香气似乎在我的全身里蹿动,好像这个人都变的神清气爽起来。我享受着那无穷的乐趣。但不久之后,嘴里突然泛起了一股苦涩的味道,这种味道余留在口中。我端起茶又喝了一口,瞬间,清新又扑鼻而来,我有感觉到了那种美!那种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仿佛在无数的花草间萦绕一样。
这不是人生的写照吗?这不正是一种对世人的启发吗!只有经历了重重困难后,只有翻过无数高山后,理想境界才终将实现!
此刻,我感受到了一种美,我感受到了一种启发!我要对自己说:“加油,只有尝到人生的苦涩后,才能成为一代英豪!放飞翅膀,在人生里飞翔吧!”
篇五:那一次我很受启发
生活就像天气一样,有时风和日丽,有时雷鸣闪电。但是,或许一个动作、微笑、关心对一个人来说就是一片冬日的阳光。——题记
暑假的一天中午,我骑车去花园小区的同学家玩。到了花园小区时,车胎扎到了玻璃,爆胎了。我便推着车到小区的修车铺去换胎。
我到时,修车老人正在给一辆车打气。他矮矮的个子,窄窄的肩膀,饱经风霜的脸上爬满了鱼尾纹;岁月和艰辛已使他两鬓染霜,常年操劳的手上布满了青筋。我往旁边一看,那里有七、八辆车正在“排队”等待修理,似乎还要等很长时间,我便把钱交给修车的老人,告诉他车子的毛病,又把车搁在“队尾”,就走了。
我和同学去小区里的空地踢足球。而那个空地,刚好就离修车铺不远。
夏日午后的天气很炎热,但我球踢得依然很痛快。不一会,我就口渴了,买了瓶水,坐在空地旁的石椅上歇凉。那儿是个“风水宝地”,刚巧被一片浓密的树荫遮住。而此时,我的目光却被修车老人给吸引住了。
现在正是夏季一天中最热的时候。修车铺的位置不好,四周没有一块阴凉地,完全暴露在烈日下,火辣辣的阳光直刺老人的后背。这时,老人仍在忙碌地工作着,一会儿也不敢歇息,因为活比较多。就连花白鬓边冒出了豆大的汗粒,也顾不得擦一把。
此情此景,使坐在树荫底下的我不由得心里一动,便站起身来跑到那位正在辛苦工作的老人面前,双手将水递给老人。这对我来说是从来没有的事,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位勤勤恳恳的修车老人。
显然,我的举动也让老人很惊讶,他小心翼翼地问:“我喝了你喝什么?”“我不太渴,您喝吧。”我答道。他肯定是渴极了,却也只倒了一半在他那个小水瓶里,余下的半瓶仍然还给我。
他直起腰,仰着头,“咕噜,咕噜”几口就喝完了,末了还意犹未尽地咂咂嘴。我可以清楚地看见他脸上绽放出快乐、幸福的笑容,这笑容在阳光下伸展着
随后,老人的话渐渐多起来,他先问我是哪个小区的,又问我住几栋楼几号,我都一一回答。最后,老人微笑着对我说:“有机会,我一定要上你那去修车,因为你那院里有像你这样好的孩子”一番话说得我不好意思起来。好在车很快就修好了,我骑着车,耳边回响着老人对其他顾客说的话:“呵呵,今天可真高兴。碰到了这么好的一个孩子。”
听到老人这样的话,我的心里也充满了快乐。因为,我仅仅用半瓶水,就换来了老人的快乐。别人是因为我而快乐的啊,我的心当然也就高兴啊。
原来,快乐的原因是很简单的东西啊,比如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话,就能生发出内心的快乐来。快乐与爱,是我们每个人都能给予别人的,在给予的同时,我们也能获得无限的快乐与爱——这就是那一次我受到的启发。
给你资料,你自己写一篇。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蒙古族的服饰似乎很简单,无非就是一件袍子,一双靴子而已。其实,蒙古族的服饰是非常复杂而丰富多彩的。不仅各地形制有别,而且有年龄、婚否及盛装与常服之别。 蒙古族服饰主要包括首饰、袍子、腰带、靴子四个部分。
首饰大致可分为头饰、项饰、胸饰、腰饰、手饰等五大类。头饰主要有头巾、帽子、头带、头圈、辫钳、辫套、头钗、头簪、耳环、耳坠等,是蒙古族首饰中最绚丽的部分。如"顾古冠"是元代蒙古族已婚女子流行的高冠,高约1尺,顶部为四边形,上面包裹着五颜六色的绸缎,缀有各种宝石、琥珀、串珠、玉片及孔雀羽毛、野鸡尾毛等装饰物,制作精美,绚丽多姿。 妇女们平时一般多罩头巾。头巾大约丈余长,颜色多种多样。质料有布、麻、绸、绢等。姑娘们喜欢将头巾缠在头上,然后在右侧挽一个小结,把头巾的穗头垂下来。已婚妇女们则用头巾包住头顶后,缠一圈,不留穗头。在庄重的场合还要戴上绣有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等花纹图案的帽子。帽顶上有红色穗子和闪光明亮的帽顶宝石。传说这种习俗始于成吉思汗时期。当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之后,下令每个人都要罩头巾,以表示头颅上飘有旌旗之角,希冀民族强大之精神常在。从结婚、告别姑娘生活的那天起,妇女们便要开始佩戴雍容华贵的盛装首饰了。蒙古族的盛装头饰,以鄂尔多斯地区的最为典型。这种头饰汉译为"头带",主要由"连垂"和"发套"两部分组成。不仅制作工艺精湛,而且多用数百颗珊瑚、数十条银链、珍珠串和许多银环、银片以及玛瑙、玉石等穿缀而成。装扮起来可谓珠帘垂面、琳琅满目。一付头带一般都重达三、四斤,有的可达十余斤。据说一付高档的头带,过去往往要用几群好马或数百峰好驼才能换取。
蒙古袍,在内蒙古、新疆等地牧区,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冬季穿皮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较肥大,女袍则比较紧身,以显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条和健美。其式样和颜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异。一般蒙古袍的特点是宽大袖长、高领、右衽,多数地区下端不开衩。袍子的边沿、袖口、领口多以绸缎花边quot;盘肠"、"云卷"图案或虎、豹、水獭、貂鼠等皮毛装饰。既美观大方,又具有良好的实用功能。冬天防寒护膝,夏天防蚊虫叮咬、遮暴晒。行可当衣,卧可作被。鄂尔多斯等地的蒙古人还喜欢在袍外套穿长短不一的坎肩。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多用棉布、绸缎制成,长三四米不等。色彩多与袍子的颜色相协调。扎腰带既能防风抗寒,骑马持缰时又能保持腰肋骨的稳定垂直,而且还是一种漂亮的装饰。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骑乘方便,又显得精悍潇洒。腰带上还要挂上"三不离身"的蒙古刀、火镰和烟荷包。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要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出娇美的身段。鄂尔多斯等地区扎腰带还有一定的讲究和规矩,未婚女子扎腰带,并在身后留出穗头,一旦出嫁,便是"布斯贵浑"(蒙古语,意为"不扎腰带的人"),代替腰带的是紧身的坎肩,以此来区分未婚姑娘和已婚妇女。
蒙古靴子是蒙古民族服装的配套部件之一。蒙古人爱穿靴子,蒙古靴分分布靴、皮靴和毡靴三种,根据季节选用。布靴多用厚布或帆布制成,穿起来柔软、轻便。皮靴多用牛皮制成,结实耐用,防水抗寒性能好。其式样大体分靴尖上卷、半卷和平底不卷的三种,分别适宜在沙漠、干旱草原和湿润草原上行走。毡靴用羊毛模压而成。蒙古靴做工精细考究,靴帮、靴靿上多绣制或剪贴有精美的花纹图案。靴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非常适应自然环境。骑马时能护踝壮胆,勾踏马镫;行路时能防沙防害,减少阻力,又能防寒防蛇。
蒙古礼帽一般用精致呢料制作,是一种椭圆形的、四周有一圈宽边檐的帽子,多为黑色、棕色或灰色。帽筒前高后低,帽顶中央稍凹陷,帽筒与帽檐相接处,缀以花纹镶边。穿蒙古袍或西服,佩带礼帽,显得文雅美观。
蒙古坎肩是蒙古民族服装的配套服饰之一,是蒙古长袍的一种外套。蒙古坎肩始于元代。蒙古妇女穿坎肩,一般不扎腰带。坎肩无领无袖,前面无衽,后身较长,正胸横列两排纽扣或缀以带子,四周镶边,对襟上绣花。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据《黑鞑事略》记载:"穹隆有二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南方罘罳,可以卷舒,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以毡为衣,马上可载。草地之制,以柳木组定成硬圈,径用毡挞定,不可卷舒,车上载行。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但其基本构造都是一样的,由网状编壁"哈那"、条木楞子"乌尼"、圆形天窗和门等构成,外面蒙上毡子,再用鬃毛绳子勒紧即可。蒙古包规格的大小,是由每顶包所用编壁(一般高一米五六,长2米多)的数量来决定的,如4扇、6扇、8扇、10扇、12扇、18扇、24扇等等。普通牧民一般多住6至8扇编壁的。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先选好地形,铺好地盘,然后竖立包门、支架编壁、系内围带、支撑木圆顶、安插椽子、铺盖内层毡、围编壁毡、蒙包顶衬毡、覆盖包顶套毡、系外围腰带、挂天窗帘、围编壁底部围毡,最后用毛绳勒紧系牢即可。
蒙古包的门一般朝向东南方向。包内中央为炊饮和取暖用的炉灶,烟筒从天窗伸出。炉灶的周围铺牛皮、毛毡或地毯。正面和西侧为长辈的起居处,东面为晚辈的起居处。周围摆设的家具主要有木质的碗柜、板柜、板箱、方桌等,其特点是小、低,占地少,搬挪方便,不易损坏。蒙古包看起来外形很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除天窗外,编壁墙底部还有一层围毡,夏天可掀开通风,冬天放下保暖),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搭建时将哈那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折卸时将哈那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勒勒车就可以运走,两三个小时就能搭盖起来,非常适合于经常移场放牧的游牧民居住和使用。
现在游牧生活逐渐被定居所代替,草原上富裕起来的牧民建起砖瓦房,蒙古包越来越少了。
勒勒车,古称"辘轳车"、"罗罗车"、"牛牛车"等,是蒙古族牧民使用的传统交通工具。一般多以桦木或榆木加工制成。不用铁件,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和修理。整个车一般分下脚和上脚两部分。下脚由车轮、车辐、车轴组成。车轮的制造一般是先用硬木削刻12付车辋,将12付车辋连结固定在一起便形成圆形车轮,支撑车轮的车辐条一般有36根左右。上脚由两根车辕和10条车撑构成。车辕长约4米左右,中间用10条车撑固定即可。一辆勒勒自重约一百斤左右,其特点是车轮大、车身小,载重可达数百斤乃至千斤。适于草地、雪地、沼泽和沙漠地搬迁和拉东西。牛拉勒勒车排成长长的队缓缓远行,显示了牧区特有风情。
勒勒车轻便宜驾,适宜在草原、雪地、沼泽、沙滩上行走,可用来拉米、牛奶,搬运蒙古包和柴草等货物。行驶时可一辆辆排成长长的车队,首尾相连,如草原列车般行进在广袤的草原上,一个妇女或儿童即可驾驶七八辆至数十辆,承担全部家当的运输任务。
蒙古轿车是在勒勒车的基础上制作而成,是专门供乘坐人员的车。其特点是在勒勒车体上用柳木条弯曲成半圆形的车棚。棚周围包以羊毛毡,形成篷帐,用以遮阳光、挡雨、防雪、御寒。这种轿车主要用于外出探亲访友、接送亲人以及婚姻嫁娶等。现在富裕起来的牧民们已购买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勒勒车、蒙古轿车的使用逐渐成为历史。
蒙古包、勒勒车和配有精美马鞍的骏马是蒙古民族最重要的传统住行工具。蒙古包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勒勒车多以桦木或榆木加工制成,车轮大、车身小,适于草地、雪地、沼泽和沙漠运输。过去,牛拉勒勒车排成长长的队伍缓缓远行,显示蒙古草原特有的风情。现在,许多牧民都已经定居,住着宽大的砖瓦房,购有汽车、摩托车等交通工具。
婚俗 蒙古族有抢婚和聘婚两种婚姻制度。抢婚是奴隶社会的一种婚姻形式。公元13世纪以前,蒙古族社会多半为抢婚制。
公元13世纪以后,蒙古族进入封建社会,即普遍实行聘婚制。求亲,是青年男女在定亲之前,男方要向女方求亲,如果女方家同意,就可以定亲。
聘礼,青年男女定亲后由男方家送给女方的礼品,又叫彩礼。聘礼的多少根据男方家的经济状况而定。牧区常以牛、马、羊等畜牧为聘礼。嫁妆,女方陪送女儿的出嫁礼物。蒙古族非常讲究陪送嫁妆,男方送多少聘礼,女方就要陪送相应数量的嫁妆。
娶亲时新郎在欢乐的气氛中,穿上艳丽的蒙古长袍,腰扎彩带,头戴圆顶红缨帽,脚蹬高筒皮靴,佩带弓箭。到女方家后新郎和伴郎手捧哈达、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长亲逐一敬酒,行跪拜礼。礼毕,娶亲者入席就餐。次日清晨,娶亲者起程时,新娘由父或姑父抱上彩车。新郎要骑马绕新娘乘坐的彩车三遭。然后,娶亲者和送亲者一同起程离去。
拜火,蒙古族婚礼中的重要仪式。各地蒙古族尽管拜火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在婚礼上是不可缺少的内容。新娘、新郎从两堆旺火之间双双穿过,接受火的洗礼,使他们的爱情更加纯洁,坚贞不渝,生活美满幸福,白头偕老。尽管地区不同,形式各有差异,但都非常隆重热闹。一般牧区婚俗是:当娶亲回到男方家后,新郎、新娘不下车马,先顺时针绕蒙古包三圈,然后新郎、新娘双双穿过两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尘,表示爱情的纯洁,新生活的兴旺。新郎、新娘进入蒙古包后,首先拜佛祭灶,然后拜见父母和亲友。礼毕,由梳头额吉给新娘梳头。梳洗换装后,等待婚宴的开始。婚宴通常摆设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种奶食品、糖果应有尽有。婚宴席上,新郎提银壶,新娘捧银碗,向长辈、亲友逐一献哈达、敬喜酒。小伙子们高举银杯,开怀畅饮;姑娘们伴随着马头琴放声歌唱。婚宴往往延续两三天,亲友陆续离去。而女方送亲者还要留人陪新娘住一至三日。有时,新娘的母亲也送亲,要住十多日。通常婚礼举行后的第三天,新娘家要来人,看望新娘和拜见新郎家的亲属。来者多为姑姑、嫂嫂等人,她们各带礼品或食品来到新郎家举行认亲仪式。新郎家设宴款待,男女双方彼此相识,相互问安敬酒,充满着热情洋溢的景象。
一个男子同时和几个女子结为夫妻关系的婚姻形式现已废弃。蒙古族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奴隶主或封建王公贵族常以纳妾为俗。一男一女结合成夫妻的婚姻形式是蒙古族群众历来的婚俗,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抢婚或包办买卖婚姻逐渐被淘汰,男女自由恋爱、自愿结合的新婚俗已蔚然成风。
丧葬 天葬是牧区盛行的一种葬式,又称野葬或弃葬。人死后,脱掉死者的旧服装,换上新衣或用白布缠裹全身,将尸体放在勒勒车上,赶车急行,尸体掉在哪里,那里就是吉祥的葬地。天葬后,死者的子孙一般49天内不剃发,不饮酒娱乐,路遇行人不寒暄,以示哀悼。
火葬是喇嘛教传入蒙古族地区后出现的一种葬式。为王公贵族、大喇嘛、官吏等人死后所采用。普通人死后,多数不实行火葬,只有患传染病或产妇死后,才进行火葬。火葬次日,由死者家属拣拾骨灰,有的把骨灰撒于山川、江河,有的装入坛罐中埋葬,以示永远悼念。
土葬是农区蒙古族普遍实行的一种葬式。内蒙古西部农业区蒙古族的土葬,与汉族大同小异。人死后(或临终前),家人给死者更换新衣,将尸体放在木板上,用哈达罩其面,等待入殓。入殓时,尸体不能见太阳,一般在黄昏时刻,将尸体从窗户抬出去入棺。停放在院内,一般三至七天内出殡,东部地区蒙古族一般都当天出殡。出殡时死者的长子扛棺材大头,其余子孙抬小头,有的拉在灵车上,有的一直抬到墓地。到达坟地后,用吊绳把棺材放入墓穴。埋葬时,死者的子孙和近亲,围绕墓穴正反各转三圈,并用手抓土向墓穴撒去,然后大家一起铲土埋棺。老年人去世,一般全村的小伙子都来哀悼和参加葬礼。
待客 热情好客,待人诚恳,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美德。一见客人边握手、边问好:"塔赛奴!"(您好)。客人进入蒙古包后,家庭主妇便向客人双手敬献喷香的奶茶。同时摆上黄油、奶皮子、奶豆腐、奶酪、炒米等食品,供客人食用。客人要住宿,晚饭就是手把肉、美酒、面条或蒙古包子等。客人告别时,全家出蒙古包欢送,祝客人一路平安,欢迎再次光临。现在的农区一般同汉族一样,炒各种菜加美酒招待客人。
献哈达是蒙古族人民的一种传统礼节。哈达是一种礼仪用品。拜佛、祭祀、婚丧、拜年以及对长辈和贵宾表示尊敬等都需要使用哈达。哈达以丝绸为料,一般为白色、浅蓝色和**。长度通常为五尺左右,宽度不等。有的绣有"云林"、"八宝"等民间花纹图案。对长辈献哈达时,献者略弯腰向前倾,双手捧过头,哈达对折起来,折缝向着长者;对平辈,双手平举递给对方;对小辈,一般将哈达搭在脖子上。
敬鼻烟壶是蒙古族牧民的一种日常见面礼。鼻烟壶用玉石、象牙、水晶、玛瑙、翡翠、琥珀和陶瓷等制成。晚辈同长辈相见时,晚辈曲身鞠躬,双手捧着鼻烟壶,敬献长辈,长辈用左手接受,闻后归还。同辈相见时用右手相互交换鼻烟壶,双方闻后归还。 禁忌礼节
火忌,蒙古族崇拜火,认为火神或灶神是驱妖辟邪的圣洁物,所以人们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从锅中取肉。
忌蹬门槛,是蒙古族禁忌之一。到牧民家做客,出入蒙古包时,绝不许踩蹬门槛。农区、半农半牧区的蒙古族也有此禁忌。在古代,如果有人误踏蒙古可汗宫帐的门槛,即被处死。这种禁忌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水忌,也是蒙古族禁忌之一。蒙古人认为水是纯洁的神灵。忌讳在河流中洗脏衣服或向河流中扔脏物。这由于草原干旱缺水,牧民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存。所以牧民习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并视水为生命之源。 忌摸头、忌别人打狗、忌产妇住处外人进入探访。病忌,牧民家里有重病或病危的人时,一般在蒙古包左侧挂一根绳子,并将绳子的一端埋在东侧,说明家里有重患者,不待客。
白节,蒙古语称查干萨日(白月、正月),意为新年、春节。古代蒙古人以白色为纯洁、吉祥之色,故称春节为白节。白节在正月初一。过白节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习俗。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就非常重视过白节。腊月三十晚上,全家即穿上节日盛装,欢聚一堂,拜贺新年,彻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烧香拜佛,然后晚辈向长辈献哈达或磕头、敬酒、礼拜。初一清晨,家族亲友开始互相拜年,到正月十五或月底才结束。
祭火,是蒙古族最古老的祭祀活动之一。也就是祭火神、祭灶神。普通农牧民的祭火一般都在农历腊月二十三;贵族和台吉则在腊月二十四。有个别的地方秋季祭火,在婚礼上还要祭火。
祭敖包,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或鼓包。祭敖包是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动之一。敖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头堆成的一座圆锥形的实心塔,顶端插着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四方放着烧柏香的垫石;在敖包旁边还插满树枝,供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祭祀时,在古代,由萨满教巫师击鼓念咒,膜拜祈祷;在近代,由喇嘛焚香点火,颂词念经。牧民们都围绕着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求神降福。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牧民观念的更新,今天的祭敖包,在内容、形式方面都有了变化。
蒙古族还有祭尚西(神树的意思)的习俗。通常是在一棵孤独的神树下,用五颜六色的花布条把树枝装饰得特别艳丽,一位扮装的尚西老人盘膝坐在神树下,男女老少汇聚在周围拜祭尚西,并推选几名主祭人手捧哈达、美酒、奶食品,向尚西老人敬献。仪式结束,便进行蒙古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文体活动。
祭成吉思汗陵,这是蒙古民族最隆重、最庄严的祭祀活动,简称祭成陵。成吉思汗是蒙古民族崇敬的民族英雄,他在13世纪初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汗国,横跨欧亚两洲,震撼世界,成为"一代天骄"。蒙古民族祭祀成吉思汗的习俗,最早始于窝阔台时代,到忽必烈时代正式颁发圣旨,规定祭成吉思汗的各种祭礼,并使之日臻完善。现今鄂尔多斯伊金霍洛旗成陵的成吉思汗祭典,就是沿袭古代传说的祭礼。祭礼一般分为日祭、月祭和季祭,都有固定的日期。祭品齐全,皆供整羊、圣酒和各种奶食品,并举行隆重的祭奠仪式。每年阴历三月二十一日为春祭,祭祀规模最大、最隆重,各盟旗派代表或个人前往伊金霍洛旗的成陵奉祭。
祭苏鲁定,苏鲁定是成吉思汗的军旗或军徽,蒙古民族最珍重的古代文物之一,珍藏于鄂尔多斯高原的成吉思汗陵园内。苏鲁定是成吉思汗远征时所向披靡的旗徽,又是太平无事时的吉祥物。蒙古族在每年阴历三月十七日,都隆重举行祭苏鲁定的仪式。祭祀时,祭桌上摆放了整羊,还有马奶酒、奶食品等供品。参加祭祀的蒙古族群众络绎不绝,各自带着祭品,虔诚地叩拜苏鲁定,借以表达对成吉思汗的敬仰,缅怀成吉思汗的丰功伟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