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正常在3-4月龄时,应该可以双手搭在一起吃手,体现双手居中动作的发育和手、口、眼动作协调的发展过程。在3月龄前,宝宝多数表现为身体的不对称姿势,如吃单侧手。如果在3-4月龄后仍然不会双手搭在一起,或双手有向身体后侧后伸的表现,且在出生前、出生时或出生后存在异常高危因素,如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等,要及时到儿童康复科就诊,给予必要的早期干预。同时,吃手体现了手、口、眼动作的协调发育,如果吃双手这一表现发生于较晚的年龄,在儿童期会表现为严重的感觉统合失调症。
婴儿一到7个月,手的动作会变得更加灵活,逐渐学会拿东西时,大拇指和其它四指分开,特别是食指的能力有很好的发展,如伸食指进瓶口,掏出里面的东西;会用手伸进盒子里捡起掉入的玩具;当家长喂孩子吃饭时,他会伸手抓勺子;喜欢把手浸在饭碗里,然后将手放入口中,有趣地吸吮,往往这时候,爱清洁的父母总是急着说:“太脏了,不要把手放到嘴里!”其实,家长阻止婴儿这样做是不科学的。
因为小儿的运动发育过程,遵循头尾规律,即从头开始,然后发展至脚,感知觉的发育也是如此。 婴儿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一定的动作。他能用手把东西往嘴里放,这代表他的进步,这意味着他已经为日后自食打下良好基础,与此同时,也锻炼了手的灵活性和手眼的协调性。
儿童出现手抖呢,要注意以下方面的情况:
第一,如果孩子只是偶尔的出现手抖,大部分情况是比较正常的,同时没有其他的伴随症状,这时候就不需要特别的在意,注意仔细观察就可以了。
第二,如果经常出现手抖,就需要寻找原因了,首先要看一下是不是存在一些内分泌功能的紊乱,特别是甲状腺功能的异常,如果是甲状腺功能异常导致的手抖,会时间持续的比较长,那孩子还伴有甲功异常的其他表现。
第三、孩子手抖还要注意一些锥体外系的疾病,比如肝豆状核变性会影响到基底结,造成锥体外系病变也会出现手抖的情况,同时也会出现认知功能的障碍以及肝功能的损害。
因此,孩子如果出现手抖时间比较长,还是建议到医院就诊,完善相关检查,明确诊断,然后针对性的治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