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老人病重,子女在家中翻出一“破纸”,结果怎样了?

河南一老人病重,子女在家中翻出一“破纸”,结果怎样了?,第1张

众所周知,乱世之中战争不断,百姓们可谓是饱受战争的摧残,无数的无辜百姓被残忍的杀害。这种时候就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无恶不作为了填饱自己的肚子,就去抢劫老百姓的粮食,这些人就是土匪。所幸的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出现了很多保家卫国的大英雄,他们在战场上拼死抵抗,抛头颅洒热血,最终才迎来了伟大的胜利。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这样一位英雄,他活捉了豫西土匪头子李子奎,后被陕州军分区和河南军区授予“特等功臣”荣誉称号。但是他却隐藏了这份荣誉,回到家乡务农,在村中先后担任过生产队长、民兵营长和大队治保主任。40多年后老人病重,子女在家中翻出一“破纸”才知道老人的真实身份。

老人名叫卢文焕,1921出生在河南省灵宝市阳平镇九营村,从小失去双亲,给地主家当长工。这一切的苦难,并没有让卢文焕消沉,反而从小就养成了独立自主,明辨是非的能力,后来,他毅然选择参军,为解放家乡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灵宝、阌乡两县地处豫陕晋三省交界,山大林密,管理松懈,便于土匪活动。自清末以来,两县匪患不断。 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的深入,两县周边地区大部分地县先后获得解放,被击溃的各县残匪和国民党部队,不断流入灵宝、阌乡,并和当地土匪相互勾结,融为一体,继续为害百姓。

当时,活动于两县的土匪武装主要有国民党国防部暂编第3纵队所属第1师、陕西省保安第6旅、黄河支队、绥远支队以及当地的土匪和地主武装。其中,灵宝县境内主要土匪有12股,匪徒7220余人,由李子奎指挥,当时李子奎被胡宗南任命为国防部暂编第3纵队司令员。阌乡县的主要土匪有3股,匪徒1600余人,由阌乡县县长王琏和县卫总队长李勋指挥。在这15股土匪中,以李子奎匪部气焰最嚣张,活动最为猖獗,影响最恶劣。

李子奎是何人?

李子奎,1907年出生于今函谷关镇马家寨村一户马姓人家,一岁时由父亲过继给焦村镇辛庄村李可奇为子,取名李贤娃,曾用名李占彪。因家境贫寒,李子奎仅读过一年私塾。1922年,15岁的李子奎投奔到土匪屈三省门下,干起了打家劫舍的行当,后又投奔土匪张光存。1930年,李子奎得到灵宝县虢略镇区区长李学正重用,镇压各路土匪。因剿匪有功,1935年,由李推荐其任陕州保安团第一营少校营长,后多次“清剿”朱阳镇内的红74师。

1949年6月河南省第二次党代会在开封召开,专门部署剿匪斗争,会议确定洛阳和陕州为剿匪重点地区。剿匪第一仗在朱阳打响,解放军第155师第464团和朱阳民兵800多人,对盘踞在佛山由李子奎亲自率领的国民党国防部第3纵队第11师第2团实施合围。23日发起总攻,经过一天一夜激战,歼灭匪徒500余人。激战中,李子奎化装潜逃。

9月下旬,匪首李志高被生擒,标志着阌乡县境内土匪全部被剿灭,全境解放。在强大军事和政治攻势面前,两县匪徒纷纷自首,上缴武器,接受处理。但豫西最大的土匪头子李子奎,仍负隅顽抗,屡屡变换藏匿地点。期间,剿匪部队曾两次围捕未果。

12月初,虢略镇情报站副站长卫安锋获得可靠线索,李子奎躲在今函谷关镇马家寨村地主建治安家窑洞中。陕州军分区得知情报后,迅即命令部队包围附近3个村,并从中抽调精干战士12人组成突击队。时年27岁的阌乡县武装大队侦察员卢文焕被选中。

突击队直奔李子奎的藏身地点建治安家。李子奎藏身的地洞有两个出口,一个在屋内,一个通向野外。两个洞口中间还有一个暗洞,李子奎就藏在暗洞中。突击队分成两组,一组在屋内洞口守候,另一组控制野外洞口。

卢文焕手握冲锋枪,从野外洞口向内摸进。地洞内一片漆黑,从洞里借光看外面很清楚,从外向内背光什么也看不见。在幽暗的洞内李子奎身影一闪,还没等李子奎反应过来,卢文焕闪电般地冲上前去用枪顶着李子奎的腹部,抓住他的衣领,严肃的问道:“你就是李子奎?”李子奎回答说:“是我。”卢文焕在验明对方的身份后,将他押出洞外,洞口的突击队员迅速把李子奎捆的结结实实。

第二天陕州军分区司令部印发了活捉李子奎的消息,灵宝、阌乡两地群众无不欢欣鼓舞,卢文焕从此一举成名成了百姓眼中的大英雄。

1950年1月15日,卢文焕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中河南军区评为特等功臣,同年3月,河南军区又给卢文焕发放了特等功臣的奖状。

并且,政府人员还对卢文焕承诺,在卢文焕退伍之后,他可以拿着这个奖状去找政府,从而获得一个体面的工作。但是卢文焕却没有这么做,而是回到家乡务农,和妻子过着低调平淡的生活,两人育有子女6人。据老人的大女儿回忆说:“包产到户前,父母起早贪黑挣工分,粮食仍不够吃,他们兄妹常为争一口饭哭闹不休,老两口也因为饿肚子经常吵架。“父亲负责看护生产队的庄稼。别家的娃偶尔偷嫩玉米吃,我们兄弟姊妹从来没吃过嫩玉米。”

尽管这样,卢文焕也没申请过一次救济粮。数名原任现任镇村干部证实:“老英雄是个硬骨头,凡事不求人,一辈子没向谁伸过手……”

就这样卢文焕从来没有找过任何一届领导,说自己是功臣。1984年的时候国家对符合条件的复员军人实行定期补助,每名老军人每月补助6至9元,卢文焕是最高等级的9元。

1994年的时候老人病重住院,缺少住院费,儿女在家整理东西的时候发现了一张泛黄的破纸,上面写着奖状,卢文焕同志,1950年3月3日评为特等功臣。子女们才发现了卢文焕的真正身份,其实他是一个大英雄。

图为灵宝市法院人员陪老人过生日

图为灵宝市法院人员陪老人过生日

子女找到灵宝市法院的工作人员查询当年的剿匪档案才发现了卢文焕的事迹,并走访了老人。再后来老人的事迹被公开,满身伤病的卢文焕夫妇被接到镇敬老院安度晚年,医疗费全部报销。

天下没有完美的婚姻,幸福的生活需要长久的经营才能获得。今天的主人公是一位豪门千金,她富贵一生,唯独在婚姻上寻寻觅觅许久,到头来却还是惨淡收场,她就是孔令仪。

孔令仪出生于大富大贵之家,她的父亲是民国有名的大财阀孔祥熙,富可敌国,从小她就过着光鲜亮丽、锦衣玉食的生活。孔令仪像许多崇尚自由的女子一样,想要自在的恋爱,最终不顾家中的阻拦,毅然决然的嫁给了一位穷小子。婚后的孔令仪并没有如愿过上她想象中的幸福生活,这段婚姻才维持了不到两年就一拍两散了。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

母亲宋霭龄

提到宋霭龄的名字,许多人会觉得有些耳熟,会让人联想到宋美龄和宋庆龄。没错,她们之间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宋庆龄、宋霭龄、宋美龄是宋家的三姐妹。宋家的这三个姐妹花里没有一个是甘于平凡的,良好的教育使她们拥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在那个封建的年代展露出了女性的聪明与独立。宋霭龄是家中的小女儿,出生于上海,家中丰厚的财富底蕴提供她平常人所享受不到良好教育。宋霭龄曾留学美国的高等女子院校,留学归来的她顺理成章的获得了一个不错的工作机会,成为了孙中山先生的秘书。

宋霭龄是个非常优秀的女性,在那个中国很落后的时期,她就能流利的用英文来与国际友人对话。她的外表非常端庄,待人接物热情又友善,是个坦率自然的人,她用独特的魅力与智慧打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孔祥熙也是这样因宋霭龄的独立和美丽而情根深种。宋霭龄嫁给孔祥熙时才刚25岁,他们是自由恋爱的,两人因孙中山先生结识于日本,宋霭龄被孔祥熙不凡的气度和谈吐所吸引,芳心暗许。两人一拍即合,短暂的恋爱后就在日本横滨结了婚。

父亲孔祥熙

孔令仪有一个出身不凡且非常有能力的父亲,孔祥熙除了在政界与商界混的风生水起,其实还是孔子一脉的后人,这等身份与家产,世上难得几人。孔祥熙出生于1880年,其家庭是个书香门第,所以从小便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酷爱读书,年纪不大就能将许多经典书籍倒背如流。他的父亲是私塾的先生,经常教导孔祥熙书法与经书,所以孔祥熙的整个童年时代都在文学的海洋里畅游。9岁时他患上一场大病,经传教士医治后方才痊愈,自此孔祥熙就对西方基督教颇为仰慕。

他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是个留过学的高材生,1908年回国后他与同学韩玉梅结婚,这是他的第一段婚姻。这位原配妻子在婚后的第四年便因病去世了,当时正陪伴孔祥熙在意大利做生意。一年后孔祥熙协助孙中山先生筹集革命款项时,遇到了宋霭龄,二人迅速陷入爱河,于1914年在日本携手步入婚姻殿堂。之后两人便回到了祖国,办学的同时经商,小日子过得很幸福。婚后6年内,二人育有三子一女,孔令仪是他们的长女。

大**孔令仪

宋霭龄与孔祥熙的第一个孩子孔令仪出生于1915年,是名副其实的孔家大**。因为是家中第一个孩子并且还是唯一的女儿,孔令仪从小就备受宠爱,她的长相不是很像母亲,更像父亲,小时候的性格也像个假小子一般。

家中十分富有的孔令仪,自然是轻易就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她觉得按部就班的学业生活不是非常适合自己,她对艺术、表演更感兴趣。高中毕业后,她拒绝了父母的安排,没有像家中其他孩子一样选择出国留学,而是留在研读文学与艺术。她骨子里是个风花雪月的人,对家中经营的生意与官场政治都不是很上心。

孔令仪有着所有艺术生一样的通病,对平常的穿衣打扮很是讲究,每每走出门去,都能让人感受到强烈的富家**派头。作为一个精致的富家千金,她热爱一切能让自己变美丽的东西,每天早上她都要来一碗燕窝,平时还经常不远千里到法国去挑选最好的香水和胭脂。她除了爱美,还爱美食,对于吃饭也是有很多要求的,每顿饭至少要六菜二汤,还得配上进口的点心,极尽奢华。

孔令仪嫁给“凤凰男”

在婚事上,孔令仪有些像母亲,崇尚自由恋爱,对于家中安排给她的豪门相亲,通常是不屑一顾。一开始父母还以为她只是不喜欢年纪大的,特意去帮她物色了几个英俊年轻的富家少爷,后来才知道,孔令仪自己对于另一半有不同的想法。拒绝了许多年轻有为又多金的小伙后,孔令仪在舞会上,邂逅了一位符合她期待的人。那个人一身西装,风度翩翩的向孔令仪发出共舞邀请,孔令仪心动了,一曲结束后,他们相约下次见面在咖啡厅,就这样一来二去,两个人相爱了。

孔祥熙得知此事后,差人去查了这陌生男孩的底细。得知他是一位陈姓男孩,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曾经留过学。孔家认为他们与中产阶级家庭实属门不当户不对,不同意孔令仪与陈姓男孩交往。孔令仪冲动下与父母发生争吵,还扬言非陈姓男孩不嫁,经过多次争执,父母亲还是心软了,为男孩在中央银行安置了一份配得上孔家的工作,无奈的同意了。孔大**与丈夫的婚礼很快来临了,孔大**的婚事当然要大操大办,孔家定制了专机把准备好的巨额嫁妆,运到了位于美国的新家,之后孔令仪就和丈夫生活在父母给准备好的洋房里。

结语

仅仅是浮于表面的几次约会,便认为是嫁给了爱情的孔令仪,婚后生活十分不好过。由于成长环境相差颇大,两个人在价值观念上有巨大的偏差,孔令仪常常觉得丈夫不懂她,也给不了她想要的生活,他们常常吵架,于婚后不到两年,就宣布离婚了。

大**与凤凰男的结合很少有幸福的,在这段失败的婚姻里,孔大**有了深思与反省,之后还是按照家中的安排,与一位名叫黄雄盛门当户对的男子再次走入婚姻的殿堂,之后夫妻二人一直生活在美国,幸福美满,携手白头。

陈赓是黄埔学生的代表人物,他与蒋先云、贺衷寒一起被称为 “黄埔三杰”

黄埔是孙中山“联俄联共”政策的产物,本身并不纯粹,所以,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黄埔内部也迅速形成了两个观点争锋现对的派别,即 由左派学生组成的“青年军人联合会”和由右派学生组成的“孙文学会” 。前者的代表人物是陈赓、蒋先云,后者的代表为胡宗南、贺衷寒。两排人虽然是同窗同学,却常常因为观点不同而发生争论,有时候甚至会动起武来。

1947年2月,莱芜战役胜利之后,时任济南第二绥靖区中将副司令李仙洲被俘,李仙洲也是黄埔一期的学生,当年他和陈赓等人在中山大学因为某事争吵了起来,大家最后都动了手,陈赓回忆说,李仙洲是个人高马大的山东大汉,自己个子低打不过,只能抡起凳子和他打……

李仙洲被俘后,还专门给陈赓发去了一封电报,可见两人都没有把那件事放在心里。

陈赓不光和李仙洲打过架,还胡宗南进行过尖锐的斗争。胡宗南也是黄埔一期,人称 “天子门生第一人” ,一生备受蒋介石的宠爱,他在黄埔期间,就是孙文学会的骨干人物,而陈赓没少和他争吵,但是两人的私谊却并没有因此被破坏,陈赓说私下里他们 “照常往来,不伤私交”。

黄埔内的同窗相斗,实际上就是后来国共兄弟阋墙的缩影。 那个年代各种思潮风云激荡,很多东西都处在新生和懵懂的状态,并不只是黄埔,其他地方也有很多类似的左右派之争,比如粟裕大将就回忆过当年自己在常德二师时,左派以滕代远为代表的“救国义勇队”和右派以黄均德为代表的“ 体育 会”之间发生的一场械斗事件。

事实上,争论并不只是在学生中间,那时候的军界、政界、学界,哪里又不是如此呢?

无论在黄埔还是在二师,都是以右派学生获得了胜利而告终,这实际上是国民党右派在接下来的斗争中获得胜利的预演。当年那些朝夕相伴的同学,不顾一切投身革命的热血青年,最后或者为了信念,或者为了利益,不得不分道扬镳。

比如和陈赓一起报考黄埔的 宋希濂 ,两人当初的关系很要好,但是却不得不在战场上刀枪相对,十年内战之后,时任西安警备司令的宋希濂在西安请陈赓吃了一顿饭,随后两人一起走向了抗日的战场。两人再次相见已经是13年后,此时的宋希濂成了解放军的俘虏,这次轮到陈赓请他吃饭了……

1960年4月,陈赓专门在北京民族饭店宴请了6位黄埔出身的校友,他们分别是一期的杜聿明、宋希濂和周振强,三期的王耀武、五期的周庭笈、七期的杨伯涛。 陈赓见到他们后说的第一句话是:“我们又走到一起来了。”在敬酒时陈赓又说:“从此以后,我们应该团结走到底,永远不再分开了。”

陈赓在黄埔军校期间,发生的最著名的事就是他救了蒋介石一命。

当时是1925年10月,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讨伐陈炯明,总指挥蒋介石率领第三师和陈炯明主力部队遭遇后被击败,当时负责指挥部安全的陈赓,被蒋介石点名去代理谭曙卿的师长职务,结果还是难以挽回局势。

蒋介石羞愧难当,欲拔枪自裁,陈赓以第三师不是黄埔嫡系为由将他劝下,但蒋已经浑身哆嗦无法走路,陈赓就背着他跑到了一条河边,乘船离开了——陈赓的脚在惠州战役时受伤,背蒋时伤口还未完全长好。

此事震动黄埔,大家说 “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都灵不过陈赓的腿” 。此后陈赓被调任为蒋介石的侍从参谋,进出不受限制。

根据《陈赓传》记载,不久后,陈赓在整理黄埔军官学生花名册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名字上被画了个圈,后面一行批注: 此人是X,不可让他带兵。 陈赓因此识破蒋并非国民党左派,遂在请示组织之后,以母亲病重为由,离开了蒋去了汕头。

国军五大主力之首的74军军长张灵甫一生有两件谜团般的轰动大事,至今众说纷纭: 其一是为何杀妻其二是如何死在孟良崮上

本篇先解第一个谜。

张灵甫杀妻吴海兰案,有两个版本说法。一个是主流版本的因妒而杀,即张在前方听传言疑其妻的事,请假回家。除夕夜借口要吃饺子让妻子到地里割韭菜,然后身后一枪毙命。此说法在张的军中同僚中流传甚广;另一个是出自张的最后一个遗孀王玉龄之口的非主流版本,指张疑其妻为共军谍报人员,偷拿张的文件被发现,因谍而杀。此说法的理由是张灵甫曾向王玉龄解释那起案件时说过吴拿了他的东西,张的一位部下也曾告诉王,吴被杀是因为拿了张的文件。这个说法符合一些人重塑张灵甫形象的愿望,很快流行起来。

然而,研究张灵甫及相关资料,”妒杀”和”谍杀”两说均缺乏事件的内在逻辑,因而均不可信。张之所以杀妻,应该另有缘故。

(二)

要搞清张杀妻的缘故,就先得说张灵甫的婚姻及相关事件的发生时间。

张灵甫原名钟麟,字灵甫,后来出狱后为避晦气,才将名和字对换。像那时多数青年一样,张灵甫在中学时就应父母之命结下一门亲事。对方是邻村一位目不识丁但勤劳贤慧的村姑,叫邢(一说”刑”)凤英。邢过门后一直住张家。张灵甫青年才俊,当然不甘困守乡村。和大革命时代无数有为青年一样,张灵甫离家闯荡江湖,入北大,投黄埔,在战场上一刀一枪搏取功名。时间久了,见识多了,自然就不满意父母定下的”封建婚姻”了。于是,当张住军四川广元时,经朋友介绍相亲,和当地一位小家碧玉吴海兰**一见钟情。吴**出身广元富裕之家,上过学,有文化,人又如花似玉,眼界很高。但遇见英俊儒雅的中央军团长张灵甫,也是倾心相许。于是速战速决,两人明媒正娶,拜堂成亲。婚后甜甜蜜蜜,恩恩爱爱,很快吴就怀上了张的第一个女儿。

张灵甫所属胡宗南的一师,部队进驻广元的时间是1934年12月中。1935年1月下旬,徐帅率红四方面军就发起广昭战役,和张灵甫所在部队在广元大战。广元战后,红军西去,胡宗南的部队从3月起也尾随而去。因此张吴结婚时间应该就在1934年底。或35年的年头,张吴两人在一起共同生活时间不超过三个月。到1935年冬,张灵甫枪杀吴海兰,结婚未满一年,尚可称新婚。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胡宗南的部队从1935年3月起尾随红军而上了雪山草地。高原气候和缺粮的情况下,张灵甫不可能让有孕在身的妻子随军,一师的眷属都移到西安,但吴海兰并无住集体宿舍,而是住在张灵甫的堂兄张德甫家。

张灵甫又是什么时候和吴海兰再重逢的呢

胡宗南在高原上与红军对战。吃不饱穿不暖的可不仅是红军,国军也是如此。胡宗南在松潘曾经下令一天就开一次饭,结果大批伤病士兵饿死。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在包座消灭了国军49师,击破了胡的封锁线,中央红军北上到达甘南,胡的一师也在1935年10月下了高原来到甘谷县。此时,胡的部队和他本人都给红军拖垮了,部队已不能作战,胡本人病倒,被蒋委员长派飞机接到南京疗养去了。

部队解除了战斗任务开始休整,张灵甫请假回西安探亲。由于部队10月才下高原,作为团长肯定要在必要的安顿好之后才能离队,因此张可能的最早离队时间是在11月底。

各种资料中讲到张杀妻的时间是1935年冬,军中同僚传说是在除夕夜。军中对张杀妻的具体原因和经过可能以讹传讹,但对张请假离队的时间应该比较清楚。考虑到1936年春节是在1月24日,张应该是请假过阳历新年。休假时间应该开始于1935年12月中旬。。

比较可靠的是张灵甫的侄子张居正的回忆。张居正当时同住在西安张德甫家,年龄已十多岁,记忆应该比较清楚。

据张居正回忆,张灵甫回西安后和吴海兰关系很不错,经常一起出去玩得很开心,有一次两人还带张居正一起去看戏<韩宝英>。但有一天晚上,张吴两人忽然吵起来了,张德甫出来劝解。第二天,张吴两人一起回乡下老家。后来张灵甫一个人回来了,把吴的衣物一把火烧了,张德甫又把张灵甫责骂了一通。

(三)

如果张居正的回忆是正确的话,则”妒杀”和“谍杀”两说均不能成立。

张灵甫回西安不是找吴海兰算账的,而是过了一段小别胜新婚的甜蜜日子。可见张听了别人流言回家一枪打死妻子的说法根本不成立。况且吴海兰住在张的堂兄家,有无的事事张怎会不先问堂兄而只听流言呢从时间上算,张吴见面时,吴应该是产后才三个月左右,刚做妈妈,吴这个时候已有的事也不近情理。

因谍而杀更是天方夜谭。

如吴是共谍偷拿张的文件,可能发生的时间或者是在广元的约三个月的共同生活期间,或者是在张灵甫回西安探亲的前一段时间。

如偷文件是在广元发生的,张如何在当时没发现,反而是在吴离开后的几个月中想起来了如怀疑吴是间谍,张应该一回西安就和吴摊牌,又怎么会过了一段小别赛新婚的日子,到回老家的前一天才大吵呢显然不合逻辑。

如偷文件发生在西安,也没道理。张只是野战部队的一个团长,部队又解除了战斗任务,他一个人回家探亲还要带一大堆机密文件更不合逻辑了。

况且吴和张是正式成婚,从资料看吴对张和婚姻是很满意的。张只是一个小团长,有什么重要情报让共军有心赔上一个情报人员去放长线红军的当务之急是如何长征,是如何生存。哪有心思象抗战时那样去下冷棋闲子

(四)

那”妒杀” 和”谍杀”这两种说法来自何处 极有可能这两种说法均出自张灵甫自己!

张杀妻后,吴的哥哥吴正有曾告到一师师部(后扩为一军),胡长官虽然护着张灵甫不作处理,但肯定要问清事情来龙去脉。张在军中解释是逃不过的。为了掩盖说不出口的真正原因,张灵甫很可能自己向长官坦白了”妒杀”。这也是”妒杀”说在张的军中袍泽中广为流传的原因。

张灵甫本以为胡长官能帮他遮盖过去,没想到他的大舅子能量也很大,竟然把状子递到蒋校长跟前了(此过程下面再说)。于是张不得不到南京投案,并在初审后内定判为死刑!

张灵甫这下虎落平阳了,在狱中又得疟疾,自暴自弃。幸亏典狱长和他友善,为他治病,又鼓励他申诉。结果张递上申诉书后,刑期马上从死刑改为十年,接着关了半年多的时间,在1937年初就释放了(注意,不是七七抗战前后放的)。

有什么理由使委员长夫妇两人都关注的案件急转之下理由应该只有一个,即张灵甫杀的是共谍!

不知张的申诉书现在是否还在台北的档案馆内能查到看一看肯定很有趣。

(五)

那张灵甫杀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不论是”妒杀”还是”谍杀”,这两种情况都是吴海兰犯错在先,张灵甫主动下手,虽然冷酷,但也颇显江湖大丈夫的英雄豪气。有点梁山好汉杨雄杀妻的味道。

但事件的实情可能恰恰相反!

有一段回忆的细节很有意思。是张灵甫亲口所说,张的最后一个遗孀王玉龄转述。

张,吴吵架后的第二天,两人坐马车回长安乡下(这和张居正的回忆对上号)。马车到张灵甫母亲的坟墓时,张下车祭奠,而吴竟拒绝下车同去。为此张灵甫心里更加火冒三丈。

吴海兰拒绝去祭奠张的母亲,这可是夫妻双方吵架中的一个重大的主动行为,是挑事的行为,不是息事宁人的行为。如吴有过的事的过错,她还不抓紧去上坟来弥补如吴是使美人计的共谍,还不抓住机会再哄哄张灵甫

而吴海兰选择的是继续吵,让吵架升级。

到了张的老家,两人还吵。张灵甫的儿子转述邢凤英的回忆,张吴两人在后院吵,邢没听到内容,后来只听到一声枪声。

什么事情让吴海兰一反甜甜蜜蜜过日子,在回张灵甫的老家探亲前一个晚上和张大吵

什么事情又让吴海兰第二天决定吵架升级,而不去履行儿媳妇的义务

什么事情还让吴海兰到了老家和张灵甫继续吵,最终吵来杀身之祸

冥思苦想吧。

想到的原因只有一个:吴海兰突然知道了张灵甫在老家还有一个妻子

张,吴两人结婚不到一年,相聚才三个月左右,其中一个月张还在对付红军的围城大战。张灵甫那时远离家乡,心理上也没把奉父母之命娶进门的邢凤英当妻子,所以在回家探亲前很可能压根没提起过老家还有这么个人。回老家前,张就当一件小事和吴打了个招呼。

可老张错了。吴海兰的特点是有文化,眼界高。

有文化的女人最看重的是面子,名分,妇女地位。

吴是在家乡由张灵甫明媒正娶,拜堂成亲的,一直以为是正牌夫人,家里人肯定也因为嫁了个英俊的中央军团长而光耀乡里。现在突然由夫人变二奶,落差太大了,传回家乡父母也脸上无光。想当年多少人拜倒在石榴裙下都没看上,心中实在懊恼啊,不能不吵。

怎么吵吵什么

吴海兰肯定先骂张灵甫欺骗啦,然后提条件,休了邢凤英,让他离开张家。

张灵甫也是气啊。老家的是父母找的,又不是我要娶的,有名无实嘛。有何重要休了人家,老父的脸往哪里搁人家回去又如何做人肯定不答应。

不答应就不做儿媳妇了,不去上坟。吴海兰的反应是很自然的。吴是知识女性,是否还有更进一步的施加压力的措施比如提出离婚

如果吴海兰真的用离婚来要挟张灵甫的话,最后引来杀身之祸就可以预期的。

张灵甫是谁是一直以大丈夫自诩的黄埔军官。如果被一个小女子休了夫,还有脸去见军中同僚

除了张灵甫脾气暴躁外,他可能还患有战争综合症。近年美军驻伊拉克,阿富汗的军人回国后和家人不能相处,采取暴力行为的明显增多,该病才引起重视。张灵甫连续几年加入军阀大战,几次负伤,特别是最近半年多和红军在高原上的残酷搏杀,目睹了尸横遍野,使他对生命的轻视和对武力的崇拜达到了非理性的高度。

年轻,天真,美丽的吴海兰的悲剧命运就此被确定了。

吴海兰还是因”妒”而被杀,只不过妒的是吴海兰而不是张灵甫。

这个杀妻的原因张灵甫是无论如何也说不出口的。

(六)

还有一件有关联的事,不知是否和吴海兰被杀有关

张灵甫和父母之命的妻子邢凤英事实上并非名义夫妻,而是育有一子的,是为张的长子。该子也不是生于张灵甫离家闯荡江湖前,而是生于吴海兰死后的1936年,是在张灵甫出狱后娶西安望族高家**之前。该子名张居礼,前段时间还有他在西安参加公开活动的报道。

按正统的资料,张灵甫是在到南京投案前回老家交待家事时让邢凤英怀上的。张灵甫正在南京狱中等待申诉结果时得知儿子出生。此段时间南京还派人到西安调查张的申诉,时间肯定是在西安事变前,即在1936年12月12日之前

张灵甫到南京投案前回老家交待家事是什么时间查遍资料不得,还是来推理吧。

前已说过,张灵甫探亲回西安的时间应该是12月中旬,两人在西安又过了一段神仙生活,到回老家时应该已是12月下旬。还有一个更有力的证据佐证。张回老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给母亲上坟。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上坟的两个时间点是清明和冬至。查一下老黄历,1935年的冬至正是12月23日。因此,张回老家及杀吴最可能的时间是在1935年12月下旬。

杀了吴海兰后,张灵甫回到西安,若无其事地继续住在堂兄家。直到有一天,<西安日报>将他的杀妻案给登出来了。谁登的吴海兰一个外来妹在乡下被神不知鬼不觉地干掉,怎会上媒体于是找亲朋打听,原来是和堂兄家的两个房客有关。

堂兄家住的是个大宅子,前院租给了一对姐妹花居住,她们平日和吴海兰极友善。吴失踪了当然引起姐妹俩怀疑。加上张回来后焚烧吴的衣物,堂兄又责骂他,想必姐妹俩听到了一点风声。合该张灵甫倒霉,该姐妹也非等闲之辈。妹妹的恋爱男友是西安一把手杨虎城的机要秘书周藩伯!那时圈子小啊,低头抬头就碰上皇亲国戚了。于是事情露馅了。

反正不是张灵甫自己给”案件聚焦”栏目投的稿,那从杀人到见报总得有2-3周吧这就到1936年1月中了。

事情公开了,当然传到了吴海兰的娘家四川广元。吴家遭此晴天霹雳,急忙派大舅子吴正有来西安讨人。张灵甫见事已泄漏,脚底抹油回部队去了。于是吴大舅追到乡下张老先生的家中。张老先生理亏啊,但人死不能复生,私了吧,反正张家有的是钱。于是谈判赔钱,完了吴大舅揣着银子回西安了。

考虑到那时消息传播的速度和交通的不方便,从消息传到广元,到吴大舅翻山越岭到西安,寻人不着再到长安乡下,再私了谈判,再回西安,其中还有春节,至少也要3-4周吧这就到1936年1月底2月初了。

拿着银子回到西安,吴大舅越想越憋气,吴家根本不缺钱,拿活蹦乱跳的小妹换一堆钱有什么意思要杀人偿命!于是开始走上了专业上访的道路。 )

先找人写状子,递进西安法院,给打了回票,涉军案件管不了;再到单位反映,你张灵甫跑了和尚跑不了庙,一军(一师已扩编)的军部就在西安,可是状子上去后连个回票也等不来; 家庭暴力案件,再找妇女协会。协会干部倒挺同情的,但气愤填膺的大姐们光嚷嚷解决不了问题,妇女协会能管到胡宗南的头上吴大舅在各单位间来回折腾上访,花一个多月不算多吧这样就到1936年的3月中了。这时,观世音菩萨到西安来了。

谁是菩萨国军副总司令张学良的夫人于凤至。别看张副总司令时不时地找些像赵四这类的路边野草,于凤至可是张司令的老子张大帅亲自定下的正牌夫人,是宋美龄换帖子的干妹妹,那时赵四只是挂个秘书头衔上不了台面的小蜜而已。

协会的大姐们将吴大舅的状子交给了于凤至,于夫人是协会的分管领导,该案新闻已报道,社会影响大,得管。于就去找张副总司令,张司令一看是中央军的团长,才赖得来管,推回来了。于是于凤至借着一次到南京见干姐的机会,又把状子带了过去。宋美龄一看不高兴了,自己正在全国推行新生活运动,军官杀妻算哪门子的事呢何况还是干妹妹托过来的。于是,最终枕头风吹到了委员长耳边。校长一看也不高兴啦,黄埔学生杀妻,成何体统一纸命令给胡宗南,将犯事军官押到南京处理。胡长官看到纸包不住火了,只能找来张灵甫,也不押送,让他自己到南京去投案。(是不是胡长官的意思你潜逃算了)这才有张灵甫回老家交待家事。

这一阵折腾,一个月不算多吧那张灵甫回老家已是1936年4月的事了。

如果是这时候邢凤英怀上了张灵甫的儿子,十月怀胎,当儿子出生时,应该已到1937年了。西安事变早发生并和平解决了,张灵甫的申诉早完成了,已在打铺盖卷出狱了。

和张灵甫在狱中申诉时得到儿子出生消息的时间对不上呵。是否有可能邢凤英是在张灵甫上一次回家时(即和吴海兰一起回家的那一次)就怀上张的孩子呢如是,儿子出生的消息传到张灵甫就应该是1936年的九月底或十月初。

这就可以对上了。

吴海兰和张灵甫在老家大吵的原因就更一目了然了。

自古以来,

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子女的婚事上,长辈们的意见在很多时候都是极具参考意义的,在以前古代的时候,子女们基本上都是老老实实听着自己家人的安排,和一个自己根本就没有见过、丝毫不了解的人结婚。

但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进一步解放,渐渐地会追求自由恋爱,讲究彼此间的情投意合,在这个过程中,虽说长辈们也会提出自己的建议,但是,最后采取与否,就是另一回事了。

都言“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句话在婚姻上,有时候确实是那么一回事。长辈们凭借着自己的经验,其实在很多时候很轻易地就可以看出对方是不是真的与你合适,只是,最后还是要自己经历了,才会懂得长辈们在最初时的良苦用心。

当时,宋美龄的外甥女孔令仪便也是在婚姻问题上不被自己的长辈看好,但是,孔令仪还是执意嫁给了当时的穷小子陈纪恩,最后,虽说在这出嫁的时候极为的风光,光是嫁妆就送了两架飞机,但是,孔令仪最终还是没能收获幸福,结局令人惋叹。

孔令仪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家世很是显赫,从小就是在“富贵乡”长大的女孩子,受尽了家人的宠爱。她是单纯的,也是美好的,但是,也对这个世界毫无所知,以至于,在遇见陈纪恩的时候,误认为那就是可以托付终身的爱情。

孔令仪拒绝了家里人介绍的那些青年俊杰,拒绝胡宗南和卫立煌,毅然决然地选择和孔令仪在一起,当陈纪恩被派往国外工作后,孔令仪甚至背着自己的家人偷偷出国,最后和陈纪恩在国外偷偷结婚。

孔家的人是愤怒的,陈纪恩并非是自家孩子孔令仪的良人,那个男人,虽说看起来是一副谦谦公子的模样,但是,却是个花幌子。家里穷并不是令大家介意的,关键是,他在遇见孔令仪之前,

也结交了不少的女性, 且无一不是富贵人家的女儿,可见其人,并非是值得孔令仪托付终身之人。只是,尚且沉浸在爱情幻影中的孔令仪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孔令仪和陈纪恩成婚之时,孔令仪的家人特地派飞机为她送嫁妆,只是,

似乎老天爷也不同意他们在一起,第一次运送的时候除了事故随后,孔令仪的双亲又派了一架飞机给自己的女儿送嫁妆。只是,这两趟飞机的嫁妆,到最后并没有换来佳话美谈。婚后,陈纪恩便“原形毕露”,他们经常会吵架拌嘴,后来,陈纪恩干脆和别的女人好上了。

这一段婚姻,最后以失败告终。但是,倘若是她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听从了父母的建议,将陈纪恩的真实面目看清楚,那么,兴许会少很多的波折吧,只是,人生又哪来什么“如果”。因此,在面对婚姻大事的时候,

还是可以参考一下家中长辈的意见,单纯被爱情冲昏了头脑而结婚,其实从某个角度而言,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你觉得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9742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9
下一篇2023-11-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