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论七情

《内经》论七情,第1张

  《内经》对心理活动的认识常用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来表述。就生理而言,认为七情是对情感活动的总结,是情绪的表现形式;就病理而言,神志病变可以表现出七情的变化;而七情变化亦可引起神志病变。后世医家对此多有发挥,如刘完素一方面指出「五志过极皆可化火」,即五志过度,势必精神烦劳,扰动阳气,所以都可以化火化热,火热亢盛又可以扰乱神明,而致情志失常;另一方面又指出火扰神明而引发生各种情志病变。其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说:「五脏之志者,怒、喜、悲、思、恐也(悲一作忧),若志过度则劳,劳则伤本脏,凡五志所伤皆热也……情之所伤,则皆属火热。」而张介宾则强调七情「从心而发」、「互通为病」。其在《类经·情志九气》中指出:「世有所谓七情者,即本经之五志也。五志之外,尚余者三。总之曰:喜怒思忧恐惊悲畏,其目有八,不止七也。然情虽有八,无非出于五脏。……此五脏五志之分属也。五志有互通为病者,如喜本属心,而肺喜乐无极则伤魄,是心肺皆主于喜也。盖喜生于阳,而心肺皆为阳脏,故喜出于心而移于肺,所谓多阳者多喜也。……是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就七情的具体含义及其与五行五脏的关系,下面简述如下。

喜:喜是因事遂心愿或自觉有趣而心情愉快的表现,因其活泼而表现于外,故有火之机动、活泼、炎上之象,属火而配属于心。故《素问·阴阳应像大论》称:心「在志为喜」。

怒:怒是因遇到不符合情理或自己心境的事情而心中不快、甚至愤恨不平的情绪表现,缘其气机条达不畅而起,怒后又可引起气机上逆即升发太过,且怒象忽发忽止颇具木之象,故属木而配属于肝。故《素问·阴阳应像大论》称:肝「在志为怒」。

忧:忧是对某种未知结果而又不愿其发生的事情的担心,以至于形成一种焦虑、沉郁的情绪状态,因其内向而趋于气机之收敛,故属金而配属肺。故《素问·阴阳应像大论》称:肺「在志为忧。

思:关于思,一般较公认的看法认为其指思考、思虑(如王冰注),而把它列为认知、思维、意志范畴,提出认知与情志关系密切,难以分开。其中有的人认为,思由脾所主,其与怒、喜、悲、恐等情志的关系,正与脾居中属土、灌溉四脏的特点相应;更有人认为「无论是喜怒还是悲恐,均由思之而后生,故《素问·阴阳应像大论》言:『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不提思志,就是因为各志俱已含思在内」,把这种情况归于脾居中央、为气机枢纽,有主持其他脏腑气机之功,甚至认为思是情志活动中心,是七情的出发点和归宿。另外,还有一种认识,有人从先秦语言文字角度出发,认为「思」还有一种含义,属于情志范畴,具有悲哀忧愁等多种含义,是忧愁悲哀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复杂情绪反应,正反映脾为土脏、居中央、灌四傍、为四脏之本的特性。这些认识,均强调了一点,即「思」在七情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其他情志活动的基础,因而属土归于脾,亦说明脾土具有调节其他情志活动的作用。实则,我们认为七情中「思」具体所指应结合人外在情绪状态的表现来考虑,不是指思维活动,而应指人认真思考问题时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是其他情志表现于外的基础,因为其他情志均是「思」后而发,只不过思的精神状态有时表现得较为明显,如悲、哀、忧、愁等,有时表现得不甚明显,常常一带而过容易被忽略,如喜、怒等。

悲:悲是精神烦恼悲哀失望时产生的痛苦情绪,其象如秋风扫落叶之凄凉、毫无生机、气机内敛,故属金而主于肺。故《素问·阴阳应像大论》称:「悲胜怒」,明确了「悲」属金归肺。

恐:恐是机体面临并企图摆脱某种危险而又无能为力时产生的精神极度紧张的情绪体验,由于其发自于内且常引起气机下陷而属水主于肾。故《素问·阴阳应像大论》称:肾「在志为恐」。

惊:惊是在不自知的情况下突然遇到非常事件时,精神骤然紧张而骇惧的情绪表现,可以影响多个脏腑,故后世医家有认为属心包络者,也有认为当属胆者。我们认为因惊易导致气机紊乱使木之调畅异常,又具突然性而类风象,故应属木而主于肝。

早在《内经》之前,中国古贤就对情感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不仅认为情感具有两极性特征,如《礼记·礼运》「欲恶者,心之大端也。」而且认为情属「弗学而能」,即人之本能。还认为情乃受外界 而后发。《内经》继承了古贤的认识,确定了情感的具体内容即七情,并提出情感的表现与产生是以五脏精气活动为基础的,正如《素问·阴阳应像大论》所言:「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不仅如此,《内经》还根据七情各自的特性而进行了阴阳五行的划分,将之与五脏分别配属,而且提出所划分的七情之间具有五行相克关系,即「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另外,又由于七情作用于人体可引起人气机的不同变化,如《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从而为临床治疗因情志异常导致的疾病提供了依据。这些认识至今仍然指导著中医理论与临床的发展。而运用情志治病的医案也不胜枚举,如《三国志·魏书·方技传》之华佗以怒愈病案、《医部全录·医术名流列传·文挚》之以怒愈病案、《儒门事亲·内伤形》之因忧结块的喜胜悲案、病怒不食的喜胜怒案、惊门的「惊者平之」案、《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术》之恐惧胜喜案、《续名医类案·癫狂》之喜愈因忧致癫案、《续名医类案·哭笑》之悲胜喜案等等,均属此类。

七情是对人外在情绪变化的总结,它概括了人的各种情志变化,也可以说是对人情感内容的划分,且由于其各自含义较为清晰并具有一些特性,因而将之分属阴阳五行五脏较能令人接受,以至于一直指导著中医理论的发展及中医临床的运用。但是,也应看到,虽然七情分属五行而配属五脏,但其间又相互影响,关系亦十分复杂,故其致病也常不按五行规律。《内经》多篇谈及各种情志可以伤心,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愁忧恐惧则伤心」、《灵枢·口问》云:「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灵枢·百病始生》云:「忧思伤心」等皆是;而《灵枢·本神》则又提出怵惕思虑伤心、愁忧伤脾、悲哀伤肝、喜乐伤肺、大怒伤肾,其病机的传变既未集中于心再分散到五脏,也未按五行配属的格局。这些一方面说明心主神明为君主之官的观念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反映到情志致病上;另一方面也说明情志伤人,错综复杂,有常有变,不可用五行一概而论,故临证治疗也不必拘泥。

看它在文章中的意思和位置。

开头的话一般就是:点明主题,为下文做铺垫,渲染感情色彩,奠基感情基调,点名故事的人物时间地点等。

中间的段落的话一般:承上启下,为下文做铺垫,转折。

最后的话:总结文意,升华主题,点明主旨,照应开头。

如果段落的文字比较文艺,大部分还有增加文化底蕴丰富文章内容的作用。

总结时要答出对烘托人物形象(小说)突显文章主题有什么辅助作用。(就是提现了某某怎样怎样的人格或突出文章的风格,作者表达的情感之类的)

高考加油啊。我明年今日。

歌曲:爱到死心塌地(电视剧《八大豪侠》主题曲)

演唱:董璇

说明:董璇在剧中扮演的是侠女扁素问,而扁素问的情感传奇也正符合了《爱到死心塌地》表达的情绪。

[歌词]

也许是玫瑰的香味,

让我尝到了爱的滋味,卸下自己的防备,

也给了你伤害我的机会,

也许是我伪装不够完美,

让你轻易看出爱的纯粹,

我还在这里直迷不讳,

而你已决定要远走高飞。

爱上了你我死心塌地,

就算你走了至少还有回忆,

爱到了底害了自己,

在美的回忆也只是冷冰的泪滴。

《出招》

[歌词]

爱来自心动 有种冲动请别再沉默不动

我从来不懂 寻找一种爱情它不伤不痛

手机信号保持畅通 短信留言真情相拥

恋爱中的奇妙感觉,我感到与众不同

不再暴露我的行踪 不再显露我的从容

爱情中的每一秒钟都为你 为你疯狂

我想要为你炫耀 我想要为你轻佻

是你在陪我和时间赛跑

我就要让你心跳

我就要个性舞蹈

SHOW出动感的音调

我已经向你出招

(one two three准备就好)

我已经向你出招

我认为是这样,精气神好就说明这个人状态非常好。

《黄帝内经》虽然没有把“精气神”三个字连在一起说,但“精气”和“精神”的概念随处可见,说明三者有密切关系。养生要重视“精气神”,比如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又说:呼吸精气,独立守神。”

什么叫精?

“精”这个字,大家都会写,米字旁加一个青。米字就是粮食,稻谷。那个青是代表声音,所以念“精”。这里的米实际上指的是精微的物质,也就是说人体有一种非常细微的物质,这种物质就叫作“精”。也就是构成人体生命的精华,也就是构成人体形态、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什么是气?

“气”字,在我们中国人的话语当中,几乎是无处不在的。甚至可以说,中围人离开这个“气”字就说不成话了。比如说我们说一个人生气了,叫“怒气冲天”;高兴了叫“喜气洋洋”;如果萎靡不振,叫“泄气了”;如果精神抖擞,叫“神气十足”。中国人有一句话叫“人活一口气”,人就是有了这个“气”才活着的。“气”字在《黄帝内经》当中,出现了3000多次,是出现最多的一个词,整个《黄帝内经》都在讲气。

什么是神?

神是人身三宝、三大元素之一,在人体生命三宝中,神是最重要的,因为神可以统领精和气。什么是神?《黄帝内经》有这样的论述:“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这是《灵柩·本神》中的一句名言。是说与生俱来的就是精,而阴精和阳精也就是父亲和母亲两精相结合了,就叫作“神”。这句话揭示了神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所以,神实际上是指先天之神,也就是来源于父亲和母亲的“元神”。我理解的这个“两精”还包括自然界天地阴阳两种精气,只有各具阴阳之质的两精相搏才能产生“元神”。

神和精、气是什么关系?

我们应该这么来看,精是生命最基础的一种物质,气是生命的能量信息,而神是生命活力的一种表现。精和气是神的基础,神是精和气的主宰。精和气在前,神在后。一个人如果有了精、气,那往往就有神了。这也就是我们老百姓经常讲的:“这个人很精神。”有了精就有了神。精满了以后气就足了,气足了以后神就旺了,这就叫“精满气足神旺”,“神采奕奕”就是一种精满气足的表现。

(原文)

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阴之所生,和本曰和。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解读)

“ 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 ” 脉搏鼓动 一阳( 来时有力,去时力减 ) 叫作钩脉 ( 指夏季正常的脉象。稍坚洪大,来盛去衰,如钩之状 ), 脉搏鼓动 一阴( 稍无力,来时轻虚而浮 ) 叫作毛脉 ( 指秋季脉来时轻虚而浮之象 );

“ 鼓阳胜急曰弦; ” 脉搏鼓动有力而紧张如按琴的弦叫作弦脉 ( 脉挺直而长,如按弓弦,有劲而弹力大,脉管的硬度强,为气郁,是肝胆病症及痛证的表现。常见于外感少阳证,肝病,胆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及各种疼痛病症 ) ;

“ 鼓阳至而绝曰石; ” 有力而必须重按,轻按不足,叫作石脉 ( 指冬季脉来沉滑之象,又叫沉脉:脉搏所在部位较深。轻取表现不出来,重按才能得到。该脉象主要代表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沉迟为里寒,沉数为里热,沉涩为气滞血瘀。水肿、腹痛,久病及多种虚弱性疾病的表现 ) ;

“ 阴阳相过曰溜。 ” 既不是无力又不 太 有力一来一去叫作滑脉 ( 脉来流利圆滑,如盘滚珠,多属邪盛,痰食内滞。正常人也可能出现滑脉,妇女妊娠或月经期间经常出现此脉,病脉一般为痰饮、食滞、瘀血、实热,如各种炎症,消化不良,实证闭经、癌症等病的表现 ) 。

“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 阴气争盛于内,阳气扰乱于外 ( 一般为 阴阳失去平衡 所导致 ) , 肺气不足 汗 ( 出虚汗、盗汗 ) 出不止,四肢厥冷,逆气从下而上 , ,蒸腾上来对肺进行蒸熏,发生喘鸣 ( 指一种由呼吸道产生的,以连续的、持久的、乐音性为特点的肺部呼吸音之外的一种附加音,这种声音的出现表示在喉、气管或支气管部位存在梗阻、狭窄,可由外源性的气道梗阻、压迫以及内源性的气道痉挛导致,常见于气道异物、气道损伤、急性喉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等,病情危急,常伴有呼吸困难、发绀、三凹征等症状 ) 。

“ 阴之所生,和本曰和。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 ” 阴之所以能生化, 和 根本阴阳平衡 为正常 。如果以刚与刚,则阳气破散,阴气也一定会随之消亡 ,需要 柔和 却又刚柔不和 ,经脉气血 就 没有出路了。

今天学习了脉象及阴阳不和 , 在这里多说一下, 六腑,六腑是体内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个器官的统称。腑,古称府,有仓库的意思。六腑主要功能是接受、消化食物,泌别清浊,运输营养,将糟粕垃圾排出体外。所以六腑以和降通畅为正常状态。六腑的功能具体表现:饮食首先入胃,经胃的初步消化,进入小肠,进一步深入消化,并泌别清浊,吸收营养,大肠接受小肠剩余食物残渣,吸收水分,将剩余糟粕转化成为粪便,排出体外。在饮食消化、吸收过程中,胆排出胆汁进入小肠,辅助消化。三焦是传化的通道,并且主持周身气机,推动消化功能运行。六腑在功能上紧密配合,共同协作完成饮食的消化吸收、运输和排泄的全过程。在病理上一损俱损,一腑有病,可以牵连到其它腑也出现疾病 。 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977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3
下一篇2023-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