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治愈精神分裂症?

怎么治愈精神分裂症?,第1张

概述

一种在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存在障碍的重性精神疾病

主要表现为妄想、幻觉、思维和行为的紊乱或异常

无法自愈,需要及时就医治疗

主要使用药物治疗,恢复自知力者可使用心理治疗

精神分裂症是什么?

 

病因

生物因素

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本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与本病患者血缘关系越近、亲属中患本病的人数越多,则个体患本病风险越大。

神经发育因素

母亲孕期感染、精神应激,母亲在妊娠期吸烟饮酒或接触有害毒素,以及妊娠并发症等因素,会导致胎儿在胚胎期大脑发育的过程中出现神经病理改变,继而导致心理整合功能异常。

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有边缘系统和颞叶结构的缩小,半球不对称。这提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有脑结构发育异常。

神经生化因素

多巴胺假说认为,精神分裂症是中枢多巴胺功能活动亢进所致。

5-羟色胺假说认为,5-羟色胺功能过度是精神分裂症阳性和阴性症状产生的原因之一。

谷氨酸假说认为,中枢谷氨酸功能不足是精神分裂症的可能病因之一。

精神分裂症可能还与其他神经系统异常,如神经肽、肾上腺素、乙酰胆碱、氧化应激、第二信使(细胞内信号分子)等的改变和/或这些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心理因素

目前尚未发现能决定是否发生精神分裂症的心理因素。研究认为,心理因素可以促发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但常难以左右其最终的病程和结局。

常见的相关心理因素有个体易感性及某些人格障碍(偏执型、边缘型、分裂型等),这些因素对疾病有促发作用。

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不是精神分裂症是否发病的决定因素,但对其发病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可能会导致有遗传与神经发育等生物易感因素的个体更易发病。

常见的社会心理因素包括:

应激等负性生活事件

研究表明,负性生活事件发生后的半年时间里,发生精神分裂症的危险性会增加1倍。

职业和社会阶层

研究表明,社会低收入阶层的精神分裂症发生率较高,患病率与阶层或收入高低呈负相关。

移民因素

有研究报道,部分移民群体精神分裂症患病率高,这可能是环境变化与个体易感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

高危因素

尽管尚不清楚精神分裂症的确切病因,但某些因素似乎会增加发生或引发精神分裂症的风险,其中包括:

有精神分裂症的家族史。

一些妊娠和分娩并发症,例如母亲妊娠期营养不良,接触可能影响胎儿大脑发育的毒素或病毒。

在青少年时期和成年时期服用影响心理过程(如认知或情感功能)的药物(精神活性物质)。

就医

就医科室

精神心理科

精神分裂症患者通常缺乏自知力,因此在就医和治疗过程中需要家人或朋友的帮助。若发现亲人或朋友出现幻觉、妄想、行为古怪等情况,请及时帮助其前往医院就诊。

急诊科

若出现伤害他人或自伤行为等紧急情况,请立即拨打120或当地的紧急求助电话,到急诊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患者的个人生活史是作为判断患者主诉中是否存在妄想、幻觉症状的重要依据,若患者的家人或朋友能提供详细、准确的资料,可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

特别提醒:由于本病患者通常缺乏自知力,且主诉中多包含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妄想或幻觉描述,因此医生问诊时会结合家属所提供的患者个人生活史进行诊断。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是否看到过任何异乎寻常的景象?

是否怀疑有人会伤害自己,或有人控制了自己?

是否认为自己得了病,或认为自己表现异常,与以往不同?

还有其他心理或身体上的问题吗?

病史清单

有患有精神心理障碍的血亲吗?

是否伴有其他疾病?

以前在别的医院就诊过吗,诊断是什么?

最近有没有经历什么变故?

检查清单

血常规检查结果、脑CT检查结果、心理检查结果、脑电图检查结果、心电图检查结果、甲状腺功能检查结果、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眼动检查结果、激素检查结果、B超检查结果

用药清单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氯丙嗪、奋乃静、氟哌啶醇、硫利达嗪、舒必利、洛沙平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喹硫平、奥氮平、阿立哌唑、利培酮、齐拉西酮

心境稳定剂:碳酸锂、丙戊酸盐、卡马西平、拉莫三嗪

抗抑郁类药:帕罗西汀、氟西汀、文拉法辛、阿米替林、舍曲林、米氮平、多塞平、安非他酮、艾司西酞普兰

抗焦虑类药:地西泮、劳拉西泮、丁螺环酮、坦度螺酮、氯硝西泮、艾司唑仑、阿普唑仑

在临床上,精神分裂症的诊断实际上是依靠排除法做出的,精神分裂症常需与以下疾病鉴别:

继发性精神病性障碍

颞叶和中脑受到损伤会引起大脑功能异常,从而使患者表现出精神病性症状。既往的精神症状可能是未被诊断出来的脑肿瘤所致。需要首先排除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这些疾病通常有以下共同特点,可据此与精神分裂症相鉴别:

躯体疾病与精神症状出现的时间密切相关,病情消长常与原发疾病相平行。

精神病性症状多在意识障碍的背景下出现,幻觉常以幻视为主。

体格检查可有某些阳性发现。

实验室检查常可找到相关证据。

某些精神活性物质及治疗药物的使用可导致精神症状的出现,对于患者服药史的严格采集可找到相关证据。

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分裂样精神障碍、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分裂情感性障碍及妄想性障碍,可以表现出与精神分裂症类似的症状,需要鉴别诊断。

分裂样精神障碍主要特点是病程不足1个月。

急性短暂性精神障碍的特点,是在没有前驱期症状的情况下突然起病,在2周内达到疾病的顶峰状态,通常在数天内完全缓解,部分患者病前有明显的应激因素。

分裂情感性障碍的特点,是在一次疾病发作过程中精神病性症状和情感障碍(躁狂或抑郁)均很明显,且差不多同时出现或消退。

妄想性障碍的特点是妄想结构严密系统,妄想内容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一般不伴有幻觉。精神分裂症的妄想内容常离奇、荒谬,常人不能理解,且常伴有幻觉及精神或人格衰退。

心境障碍

严重的抑郁或躁狂发作患者,也会表现出与心境相协调的妄想或幻觉,但这些精神病性症状在情绪症状有所改善时就会较快消失,不是主要的临床症状,可据此与精神分裂症相鉴别。

焦虑与强迫障碍

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尤其在疾病早期,常出现焦虑、抑郁和强迫等症状。

焦虑与强迫障碍患者多数有较好的自知力,了解自己的病情变化和处境,求治心切,情感反应强烈。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期虽可有自知力,但通常不迫切求治,情感反应亦不强烈。

儿童、青少年患者需要一定时间的随访观察,才可确诊精神分裂症。对药物的治疗反应也可为诊断提供参考价值。

人格障碍

某些人格障碍,如分裂型、分裂样、边缘型及强迫型人格障碍,可表现出某些精神分裂症的特点。精神分裂症,尤其是青少年起病、病情进展缓慢者,也可能表现出性格特征的改变。

鉴别两者需从童年时期开始详细了解患者的生活和学习经历:

人格障碍通常表现为一个固定的情绪、行为模式,一般无明显、持续的精神病性症状,无确切的发病点。

精神分裂症的病前病后有明显转折,情感和行为有明显异常,且具有某些特征性的精神病性症状,如妄想、幻觉等。

心理量表

精神分裂症患者通常不适用自评量表。医生会使用一些他评量表来帮助诊断及评定疗效。最常用的两种量表为:

简明精神病性量表(BPRS)

BPRS对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变化敏感,可以用于合作或不合作的患者,适用于疗效评定。许多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疗效观察和国际协作研究都应用BPRS作为评定工具。

BPRS原有16个症状项目,后增补为18项(增加了工作能力和自知力两项)。BPRS主要用于近一周的精神症状评定,医生根据患者的口述对其进行评分。

评分等级分为7级:0为未测;1为无症状或可疑;2为很轻或为轻度;3为中度;4为偏重;5为重度;6为极重度。

阳性和阴性症状群量表(PANSS)

PANSS可以提供阴性和阳性症状的信息,具有独特的临床评估价值。其包括3个分量表:7项阳性症状群量表,7项阴性症状群量表,16项一般精神病理学量表。

PANSS的独特之处是其有临床检查和评估的严格操作标准和评分指导,对每一项目均给出定义,并按7级评分,从1分(无症状)到7分(极严重)。

此量表对治疗中的症状变化反应敏感,且其详细的项目设置能够对不同症状群进行评估和区分,所以该量表也广泛应用于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的研发和临床研究。

治疗

治疗目的和原则

治疗目的

控制病情,提高临床治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病残率和自杀率。

提高生活质量,恢复社会功能。

治疗原则

提倡全病程治疗、分疗程治疗和个体化治疗。

全病程治疗

不论是首次发作还是复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均应作为首选的治疗措施。心理辅导、社会干预等措施应该贯穿治疗的全过程。

分疗程治疗

急性治疗期(一般4~12周):主要目的是尽快控制症状,防止疾病所致的继发性伤害。

巩固治疗期(至少6个月):主要目的是防止疾病复发,协助患者恢复病前社会功能。

维持治疗期(时间不定):主要目的是防止疾病复发,进一步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个体化治疗

药物疗效取决于药物的药理作用、患者的个体差异及患者对药物治疗的态度。

让患者和/或其家庭成员充分了解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需防止患者过早停药。

安全监测患者用药期间的反应,对不良反应及时处理。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强调个体化治疗原则,很难推荐适用于全部患者的一线抗精神病药物,不同个体对相同的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反应(疗效和不良反应)都会存在差异。

目前抗精神病药物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均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各种亚型和其他相关精神障碍。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经典抗精神病药物)

常用药物及疗效

指主要作用于中枢多巴胺D₂受体的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有效。常用药物包括:

吩噻嗪类:包括氯丙嗪、甲硫哒嗪、奋乃静、氟奋乃静及其长效剂、三氟拉嗪等。

硫杂蒽类:包括氟噻吨及其长效剂、氟哌噻吨及其长效剂、氯普噻吨等。

丁酰苯类:包括氟哌啶醇及其长效剂、五氟利多。

苯甲酰胺类:包括舒必利等。

不良反应

主要包括锥体外系反应(包括肌张力升高、震颤、烦躁不安、不能闭口、吞咽困难等一系列异常)、泌乳素升高、抗胆碱作用(如口干、便秘、排尿困难、视力模糊等)、直立性低血压、嗜睡等。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

常用药物及疗效

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相比,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具有较高的5-羟色胺2A受体的阻断作用,在精神病学领域比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对阳性症状疗效较好,对阴性症状、认知症状和情感症状有效。

常用药物包括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和奎硫平等。

不良反应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锥体外系反应明显减少。

可有体重增加及糖、脂代谢异常等不良反应。

用药提醒:精神类药品均为处方药,需要凭医生处方购买,并应严格按医嘱使用。用药期间不要从事驾驶、操作危险机械或精密仪器工作,以免造成身体伤害。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的目的是减少精神病性症状引起的不良后果,减少负性情绪的发生,促进患者积极主动地预防复发和提高社会功能。主要方法有:

认知行为治疗(CBT)

认知行为治疗应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已有近20年的历史,对于那些经药物治疗后仍残留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尤其适用。

治疗主要目标是针对药物不能消除的症状,减轻幻觉与妄想症状及这些症状产生的困扰。精神分裂症的认知行为治疗大致步骤如下:

建立并维持良好的治疗关系,形成治疗联盟;对患者的整体心理状态进行评估。

针对导致症状持续存在的因素,发展应对策略。

应用“应激易感模式”(指精神障碍的发生主要受到个体易感性因素与应激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影响),帮助患者理解疾病及其症状。

帮助患者应对幻听和妄想等症状,减轻其带来的应激与困扰。

识别患者的自动思维,处理患者的情感症状与对自我的负性评价。

发展应对症状恶化的策略,降低复发危险性,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

精神分裂的认知行为治疗有时间限定,通常患者需要接受每次15~45分钟,每周1次或每两周1次,共15~20小时的治疗,对于难治性患者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家庭治疗

在我国,绝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家人生活在一起,家庭关系与家庭支持的好坏是影响精神分裂症复发和转归的重要因素。

家庭治疗的重点在改变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上,治疗的过程是去发现与个体心理障碍发生、发展有关的家庭内部因素。

有效的家庭治疗至少需要6个月,长期的家庭治疗(大于9个月)可显示出持久(2年或更长)的疗效。

社会技能训练

社会技能训练主要应用学习理论来纠正患者在日常生活、就业、休闲、交往等方面的问题,可以帮助患者提高或重获社会技能。特别适用于以阴性症状为主要表现的患者。

研究发现,社会技能训练对于预防疾病复发具有一定的疗效。接受训练1年后,社会技能训练组中54%的患者未复发,显著高于对照组,但疗效维持时间较短。

其他治疗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

原理:基于电磁感应与电磁转换的原理,通过刺激线圈中电流产生的磁场作用于颅脑,使颅脑内产生感应电流,从而使脑血流、脑代谢、脑电、脑功能等发生变化。

具有无痛、无创、操作简便和安全可靠等特点,已被较为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治疗。

rTMS能影响认知功能、言语功能和情绪等,可改善精神分裂症的某些症状。

改良电抽搐治疗(MECT)

MECT是目前所使用的电抽搐疗法的主要治疗形式。在具体操作中,医生会对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给予电刺激。患者会短暂丧失意识。

MECT可改善患者的情绪,并明显降低患者自杀死亡率,其疗效可达867%~94%。MECT的适应证包括:

严重抑郁,有强烈自伤、自杀行为者。

明显的自责自罪心理倾向。

极度兴奋躁动,有冲动、伤人行为。

拒食、违拗和紧张性木僵。

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无效或对药物治疗不能耐受。

特别提醒:脑器质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患者,老年人、儿童及孕妇等特殊人群不适用。

预后

治愈情况

精神分裂症无法自愈,其长期结局难以预测。

抗精神病药物的研发和应用及社会环境的改善,使精神分裂症的预后得到很大改善。研究显示,初次发作后如能得到有效治疗,约40%的患者可获得临床痊愈、症状彻底缓解或仅残留轻微症状。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程特征具有很大的异质性,将近半数患者在平均6年的随访期内会有明显的改善。病程的变化在疾病的前5年最大,之后则进入一个相对的平台期。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总体预后差于分裂情感性障碍和心境障碍,病程和结局的差异与所选用的诊断标准有关。

预后因素

共病情况对预后的影响

共病明显的强迫症状时,预后较差。

共病边缘型人格障碍或合并该病的某些症状时,预后较好。

共病物质滥用时,预后差。

提示预后良好的因素

具有以下因素的患者,预示着其预后可能较好。

女性。

已婚。

初发年龄较大。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病前性格开朗。

人际关系好。

职业功能水平高。

以阳性症状为主症。

症状表现中情感症状成分较多。

家庭、社会支持多。

家庭内部氛围良好,情感表达适度。

治疗及时、系统化。

服药依从性水平维持较好。

危害性

可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病程一般迁延,可反复发作、加重或恶化,部分患者最终可出现精神残疾。

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因为缺乏自主行为判断及控制能力,可能做出危害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精神分裂症通常起病于成年早期,其明显的功能损害和慢性化的病程,会造成患者本人及家属在劳动生产力方面的巨大损失。

日常

个人护理

病情监测

按照医嘱服药,不要随意增减药物或停药。

观察、监测自己的病情及感觉变化,有不适随时和医生沟通,全力配合医生治疗。

生活护理

做好个人卫生,保持干净整洁。

学习压力调节的方式,培养有益的、温和的兴趣爱好。

训练自己日常料理生活的能力,逐步恢复社会功能。

睡眠及饮食护理

注意饮食卫生,注重营养均衡。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安排休息时间。

避免摄入辛辣刺激及生冷食物,忌烟酒,减少茶、咖啡等精神刺激性饮品的摄入。

多食用一些钾含量丰富的食物,如香蕉、瘦肉、坚果、绿色蔬菜等,可以有效稳定血压、舒缓心情。

若出现进食障碍或睡眠障碍,及时到医院就诊。

患者家属

帮助缺乏自知力的患者监测病情,观察、记录典型症状的发作时间和具体表现。

由于缺乏自知力会导致患者服药依从性差,因此家属需监督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如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就医。

给予患者关爱,为患者提供充足的支持。

营造和睦的家庭气氛,给患者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鼓励患者多参加户外活动,进行一些社交。

预防

预防疾病发生

目前没有确定的方法可以预防精神分裂症,但遗传筛查可帮助发现高风险个体,并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家属应关注儿童及青少年的成长状况,及时察觉异常表现,及时制止或纠正有害的行为习惯(如酒精或药物滥用)。

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自己良好的心态,锻炼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良好的性格,能够尽可能减少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概率。

预防疾病复发

坚持系统、长期治疗,可以有效帮助预防疾病复发或症状恶化。

注意日常饮食的科学合理,加强饮食护理,饮食清淡,多吃蔬果,忌油腻。

1

、药物调理:

对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有很好的效果,它能控制患者自伤

或伤害他人。选用的药物主要有氯丙嗪、三氟拉嗪、氟奋乃静、氟哌啶醇、氯氮

平等,

这些药物通常都有让人安定嗜睡的能力,

不可多服。

对于轻度或中度精神

分裂症患者来说不建议吃,

或者少吃药物,

轻度与中度建议自己从各方面去调理,

但是不要依赖药物,否则状况会越来越差。

2

、中医调理:

通常情况下,建议患者采用中医调理,因为人的七情受到损

伤时,患者的身体气机就会发生改变,如:紊乱。所谓身心是一体的,通过调理

身体,能很好的帮助心理解困。中医的治疗方法有中药调理、针灸调理、按摩调

理等。

3

、心理调理:

心理上的调理是最重要的,如果心理上的问题没有解决,不

论治疗的情况如何,

精神分裂症都无法治愈。

无论以上两点如何调理,

最终都离

不开心理调理。

也就是说你若能自行进行心理调理,

那么可以说你会很快摆脱现

在的痛苦。

同时加以药物或中医调理的辅助,

身体会回归到健康状态。

但是若是

不主动进行心理调理,那么无论是药物调理还是中医调理,效果都不会太明显。

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普遍都是身心的双重受挫,

但只有勇敢的去面对,

要逃避,

积极正确的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才有好转的可能。

否则这种疾病很有

可能会伴随终身。

得了精神分裂症怎么办

以上内容的就是有关精神分裂症该怎么办的介绍,

希望通过上述内容的介绍帮助患者治疗疾病。患者可以多多走动,感受大自然,

缓解心中的压抑,便于解开心中的疙瘩,彻底治愈疾病。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病,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精神分裂症的终身患病率大概为38‰-84‰,美国的研究,终身患病率高达13‰;我国1994年调查数据,城市地区患病率711‰,农村426‰。精神分裂症病因复杂,尚末完全阐明。多起病于青壮年,表现为感知、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多方面障碍,精神活动与周围环境和内心体验不协调,脱离现实。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明显的智能障碍,可有注意、工作记忆、抽象思维和信息整合等方面认知功能损害。病程多迁延,反复发作,部分患者发生精神活动衰退和不同程度社会功能缺损。

  临床类型及表现

  1. 偏执型 以妄想为主要临床表现,常常伴有幻觉。以敏感多疑、关系妄想、被害妄想多见。其次为影响、嫉妒等。绝大多数病人数种妄想同时存在。

  2. 青春型 在青年期起病,表现兴奋、话多、活动多,言语凌乱,行为怪异、杂乱、愚蠢、幼稚,思维、情感和行为不协调。

  3. 紧张型 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以紧张综合症为主要临床表现。

  4. 单纯型 以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社会性退缩等阴性症状为主要临床相。起病隐袭,缓慢发展,病程至少二年,并逐渐趋向精神衰退。一般无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

  5. 末定型 不符合以上四种类型,难以分型或为混合型式者。

  6. 其它 如儿童或晚发性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或残留型、慢性衰退型等。

  疾病危害

  如未获得及时治疗,疾病症状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患者日常学习、工作、生活能力受损,学生因学习能力下降而退学、休学,成人因工作能力受损而失去工作,对家人不知关心照顾,不能承担家庭的责任。有的发展到精神衰退状态,造成精神残疾。有时受幻觉、妄想、逻辑障碍、情绪障碍等精神症状的影响,患者可能出现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需要特别指出:精神分裂症得到及时、规范的治疗,绝大部分症状都可以缓解,可以避免发生不良的结局。

  疾病治疗治疗原则

  ①早发现,早治疗;②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绝大部分症状,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应作为首选的治疗措施,药物治疗应作为治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③治疗时需足量、足疗程,并积极进行全病程治疗;④精神分裂症治疗是长期治疗,药物选择考虑症状、副反应、个体耐受性,同时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和可获得性;⑤药物的剂量应个体化,并随不同的治疗阶段进行调整;⑥患者会面临心理和社会问题,是疾病表现的一部分,也是病后的心理应激反应,通常要进行心理社会的干预;⑦家庭对患者的治疗、康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属需要了解疾病知识,支持患者治疗,帮助选择正确的治疗途径;⑧精神分裂症治疗是长期治疗,患者和家属一定要掌握疾病的自我管理技能,防止反复发作,维持病情的长期稳定;⑨患者、家属、医务工作者建立良好的治疗联盟,共同应对疾病。

  药物治疗

  ①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绝大部分症状,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应作为首选的治疗措施;②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应作为一线治疗药物选用,副反应相对较小,具有较高的5-羟色胺受体阻断作用,同时也阻断多巴胺受体,称为多巴胺/5-羟色胺拮抗剂。包括利培酮,奥氮平,氯氮平,喹硫平,齐拉西酮,阿立哌唑,帕利哌酮,氨磺必利。氯氮平因其副反应大,作为二线药物使用;③第一代(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应作为二线治疗药物选用,主要作用机制是脑内多巴胺受体的阻断剂,目前常用种类包括:氯丙嗪,氟哌啶醇,五氟利多,奋乃静,氟奋乃静,舒必利;④长效药物:主要用于维持治疗和服药依从性不好的患者。第一代药物长效针剂包括氟哌啶醇葵酸酯、氟奋乃静葵酸酯、哌普嗪棕榈酸酯,五氟利多为口服氟哌啶醇长效制剂。第二代药物利培酮、帕利哌酮的长效针剂已在我国应用。

  治疗疗程

  需要全病程治疗和全方位治疗,持续的药物治疗和心理社会干预。①急性期治疗:缓解主要症状,足量药物治疗,疗程至少4-6周;②恢复期(巩固期)治疗:防止已缓解的症状复发,使用原有效药物和剂量继续治疗,疗程至少3-6月;③维持期(康复期)治疗:维持病情稳定,防止疾病复发,坚持药物治疗,根据个体病情确定维持药物剂量,疗程不少于2-5年。有许多学者提出,对于停药复发者,应长期维持治疗。对于难治性、有严重自杀企图或暴力攻击行为的患者,建议持续维持治疗。总之,维持治疗的剂量和时间应个体化,与病期、复发史、疾病严重程度、缓解程度、环境、病前性格、既往用药的剂量和时间等有关,需综合考虑。④如停药,需密切观察病情,如有复发先兆,尽早恢复药物治疗。

首先要知道:他为什么敲打墙壁?那是因为他的交感神经处于极度亢奋状态,他必须释放出来才能将内在的压力宣泄出来,否则自己难以承受。

其次要采取避险措施,防止因宣泄不当造成自身或他人及物品损伤。

最后是从治疗的角度解决其宣泄时的暴力问题,设计导入持续、长久而又稳定的发泄形式,避免情绪波动和压力刺激等。

精神分裂症的人很生气去打墙壁,在当时就不要制止了,不然容易伤到自己。发病时,劝说也是听不进去的。情绪稳定后,再好好沟通。

患者经常喜欢打墙壁,可以试着让其转换发泄方式,跑步,俯卧撑,打球等。

不想转换方式的,可以买个练拳击的人偶,能发泄又能锻炼。

在这多说一句,精神分裂症有常打墙壁的行为,是较危险的。要加强注意,做好防范。

谢谢平台邀请

题主您好

我是心理学研究生,确实精分发作会出现自残情况

此时此刻需要家人的陪伴与看护!另外可私信我免费提供解决方案。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精神疾病,其特征在于知觉障碍,思想障碍, 情感 障碍,行为和意志障碍以及认知障碍,其特征是精神生活缺乏和谐。精神分裂症可分为偏执型,青少年型和压力型,患者可能有多种暴力行为,例如冲动性,怀疑性和攻击性。那么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让我们首先解释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原因。首先是幻听。许多暴力倾向的人都有幻觉,常常“听”那些批评,侮辱,攻击并因此讨厌执行这些言论的人,甚至是不相干的人。并对他们采取暴力行动。

第二,欺骗。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思维和 情感 等诸多障碍而容易出现妄想。一些患者认为其他人对吐痰,咳嗽等有自己的见解。一些患者甚至经常感到有人想要伤害自己,即典型的“受害的偏执狂”,因此很容易将暴力行为强加于欺骗对象。

第三,自杀的扩大已成为“同情自杀”。这些患者通常由于严重的情绪障碍而具有自杀倾向,但是与一般的自杀不同,他们认为由于自杀会给家人和朋友带来痛苦和罪恶感,因此他们将首先被杀死,然后自杀,有时还会出现精神分裂症它们还会伤害陌生人,危害公共安全并引起严重的 社会 恐慌。

但是,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我们不应该戴有色眼镜来观察它,而必须小心照顾它们,注意并帮助他们尽快摆脱精神分裂症。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照顾精神分裂症患者。首先,我们必须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活动不协调,不要表现出恐惧和无聊,帮助他们做好个人卫生,为他们创造轻松的氛围,不要限制或强迫他们。 其次,尽早接入心理治疗,不建议服用药物,精分相关药物副作用本身比效果多,还有可能引发患者的药源性抑郁。

总之,尽管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暴力行为,但他们并不可怕,只要经过适当的治疗就可以治愈。因此,我们应该以一种和平的态度对待精神分裂症患者,不要害怕,没有歧视,要用爱温暖他们,影响他们,帮助他们尽快摆脱精神疾病,过上正常的生活。

先多找两个人控制住他,免得他伤害自己和他人,及时送到专门的医院治疗,精神分裂症得靠医院和家属共同配合,药物治疗,亲情关爱,不刺激到他。

有冲动的情况,属于病情不稳定,并且达到一个很严重的情况了。精神分裂症患者身体心理都承受着极大的困苦,有一些过激行为是很正常的,家属首先要给予理解,在出现这些事情时,不要当面责怪,可以在其正常状态下进行沟通。最好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强制治疗。以免伤害自己或他人。

在治疗精神分裂症过程中,患者的日常饮食需要注意。平时要多吃富含营养、对大脑 健康 有利的食物,少吃刺激性食物,避免某些不良症状的出现。除了饮食之外,家人的陪伴和关心也十分重要,需要多和患者进行沟通。通过精神疏导和心理治疗来减轻精神分裂的症状,对病情的康复有利。

精神分裂患者还需要避免接触不良的环境因素,不要让患者观看惊悚刺激的影片,以免刺激其精神,出现不良症状。除此之外,避免让患者独自外出,以免疾病发作时出现异常行为,或者做出伤害他人的事情。 精神分裂不可怕,患者、家属、专业人士要建立良好的治疗联盟,共同应对疾病。

1、心理治疗:解决精神分裂的方法有学会倾诉,保持良好的交际关系。朋友是患难中见真情,可以说上知心话,帮助自己解忧的人。生活中碰到解不开的疙瘩时,约上一两个知己,泡上一壶清茶,吐露出内心的愁闷。在这些闲聊中说不定就想到了解决难题的方法。在谈论与欢笑中你会发现,原来人人都有不快的时候,自己较他人而言还是幸福的。

2、药物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是可以采取药物治疗的方法的,然而在病情发作的时候,精神分裂症患者应该注意不要随意服用药物来耽误了病情。重度的精神分裂治疗起来是非藏困难的,所以在发现时就要及时治疗。这也是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方法。

3、集体治疗: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方法也会分为各种各样的治疗方法,比如集体心理教育、咨询以及心理治疗或者一些混合的治疗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制定治疗计划。发展社会性的互助作用,以及正确用药和处理不良反应。

4、中医治疗:精神分裂症最基本的治疗方法中医调节,精神分裂在中医属于癫狂之范畴,其病因病机主要为阴阳失调。病理过程中痰迷心窍,瘀血阻脑及痰瘀互结等,都能不断促使病情加重。患者家属对患者支持治疗,这种治疗对精神活动的社会康复、减少和预防精神衰退十分重要。

5、电休克治疗:电休克治疗法是一种电击疗法,它是指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脑中通过瞬间电流,让患者头脑中思维意识暂时性消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治疗效果。电休克疗法治疗显效快,能应对紧急情况,主要是针对有严重情绪倾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虽然临床上应用此方法也较为广泛,但是它只是作为一种应急措施,对患者病情的控制最终还要依靠药物。电休克疗法不能多次使用,它对患者的神经中枢会产生一定的损害,在应用方面要谨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9791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9
下一篇2023-11-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