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王永红,任教于甘肃省镇原县翟池中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具有培养审美情感、铸造美好心灵,陶冶高尚情操的力量。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这些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我们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净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相应的情感因素,运用情感的语言,去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即把教材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让学生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使之“沁人心脾”,让学生读书明理,不但“知之”,而且“好之、乐之”。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必须由于它的重要地位而迈出新步。语文学科课时多,教学时间长,学生几乎每天接触课本中思想性较强的课文,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它所产生的教育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同时又具有丰富、生动的特点,但并不是依靠教室的理性说教,而是感染作用的充分发挥。所以,我觉得,语文教学中的情感陶冶显得犹为重要。一、设置导语,引入感情氛围导语就好像一台戏前的序曲,导语的设置为课堂教学定下了情感基调,所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就是写的导语切入的效果。在教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我设置的导语是:“同学们,你知道人世间最真挚的感情是什么吗?你又曾仔细的观察过你的父亲的背影吗?今天我们将学习著名学者朱自清的亲清散文《背影》,来感受朱自清笔下的父亲对儿子的那份亲情。”开篇导语定下了饱含深情的基调,以唤起学生的深情回忆,打下了阅读课文的感情基础。二、加强学习主题的情感体验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所以,笔者清楚地认识到:只有启动情感的闸门,才能引起学生理性的思考,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从教学过程来看,它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学生对概念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由于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感情、有性格的个体,他们的价值、情感、意志和审美等评价标准不同,而这些因素对认识过程起着始动、维持、调节的作用,所以,学生得到的感染也是各不相同的。所谓“知之越深,则爱之越切”,而“爱之越切,则知之越深”。所以,笔者认为,要注意从教材和学生的年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优化教学环节的组合,使教学的每一步骤都利于学生经理情感过程,并由于教育活动的积极后果产生愉快的体验,促使学习情感逐步丰富,而且得到多方面的陶冶。以《桂林山水》为例。笔者向学生提出了几个小问题:“你们去过桂林、欣赏过那儿的山水美景吗?或是在电视里看到过桂林山水的美景吗?想去看看吗?”于是,笔者就像一名导游,把学生引到享有美景甲天下的桂林,畅游在桂林山水的美景中。学生欣赏了桂林山水的录象,还欣喜地交流了初步的感受,就这样,学生愉快地开始了对课文的学习和探索。结合对这节课的欣赏和朗读,促使学生产生了丰富的联想,使学生和作者一样因为桂林山水秀丽的风景而惊喜、激动,陶醉在其中。1准确地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语文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因素。文章是一个承载多种情感信息的载体。教师就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细心地体味感情,必须吃透教材。教师要把知识和感情传授给学生,必须在备课时首先增强自身对课文的真切感受,应拥有丰富的知识和饱满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种情感融入到教学当中,引发学生的共鸣,使教学情境进入最佳状态。2创设情境,激发情感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如果能以灵活多变、新颖独特的导入语,或是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精神活跃的问题,把学生带入新鲜的情境中,就很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要根据教材的内容预先设计一些与教材有关,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环节,创设能激发学生表现欲望的情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3从朗读中体会情感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蕴含着美的情感,给读者赏心悦目的美感。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范读课文,尤其是成功的表情朗读,可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它会将无声的语句变为有声的语言,通过对文字信息的再创造,把课文中最美、最富情感的地方凸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教师的朗读中进入角色,不仅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妍的春天之中,而且将从这篇散文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中受到强烈的感染熏陶。正确、动情的朗读是连接教师、教材、学生三者感情的桥梁。它会让语文课变得朗朗有声,情趣盎然。4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课堂气氛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地位和极大认识潜能的实践者,因而要把教学过程组织成学生动脑学习、积极获取知识、增长智慧和才干、陶冶情操的过程。作为教师来说,不能心存偏见,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够用渊博的知识、用博爱之心,仁爱之情去陶冶学生,理解、尊重、亲近和关心学生,以热烈的情绪、真挚的感情、和蔼的态度、生动的语言来吸引学生,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的感染、美的陶冶、理的启迪。这样,语文教学才会取得理想中的效果,语文课才会获得学生的青睐。四、言传身教,体会情感德国伟大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我们认为,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心?”教师的精神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它可以使学生产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感,所以,教师应以饱满、真挚的热情进行教学,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有机地溶进讲课之中,做到言为心声,言之有情,盛情并茂,使学生体验到教师同样的感情,从而使师生双方情感共振,课堂沉浸在美好的情感激荡之中。此情此景,学生就不仅仅是用耳朵聆听教师的讲授,更是用整个心灵接受教师的影响。总之,如果我们既能注意发挥学习主体情感体验的积极性,又能发挥教师情感传导的主导作用,那么语文教学将会迈出可喜的一步。作者单位:甘肃省镇原县翟池中学
实践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因素对学生有着一定的影响,尤其是智力方面的影响。教师积极的情感容易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受到轻松自由,精神振奋,思维也会异常活跃。相反地教师消极的情感,则容易让学生产生压抑感,使课堂气氛沉闷,扼杀学生探究、讨论问题的欲望,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影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所以说,在实施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发挥和利用情感的教育作用。
一、通过课文的情感因素感染熏陶学生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塑造了许多感人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利用这些人物形象感染熏陶学生、开启他们的心灵。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位平凡而普通的父亲形象,表现了父亲爱子心切。课文中的淡淡的记叙、朴实的话语、深情的思念,朴实无华、催人泪下;人物身上流露出来的真挚的、毫无修饰的情感,使教者感动,读者动心,这父子间的深情,这崇高的境界,处处感染着读者――我们的学生。抓住学生热爱父母的感情与作品中的形象进行沟通,就会产生感人的力量。在朱父的淳朴身影中,同学们仿佛看到了自己父母的辛劳,仿佛听到了父母那慈祥的教导。父母是孩子们的守护神,不孝敬父母就是亵渎了神灵,不孝敬父母,怎么会关心别人,不热爱父母,怎么去爱祖国、爱人民朱父平凡的举止,让学生感受到了亲情的可贵、亲情的伟大,并以此激励自己,热爱父母,为报答父母,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去努力学习。
二、营造课堂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首先是教师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情感。作为语文教师,热爱自己的学生,是必备的基本职业素养。鲁迅先生说过:“教育是植根于爱的”。师爱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教育取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个语文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学生才能从教师那里体会到温暖,才能从内心涌现出一股强大的力量,如饥似渴地学习。
其次要设计好导语和板书并注意美读。导语设计得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一堂课有个良好的开端。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聚拢过来;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启迪,催人奋进。
板书要注意形式多样,运用变换的字体,亦可用图表、图画,以便学生容易明白。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板书或回答问题,或归纳课文内容,或写段意。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的美读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情感的重要方法之一。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很多情感丰富、意境优美的文章,假如教师上课时能饱含激情地诵读,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把文章中所表现的情感表达出来,学生就会随着教师情感的指引,入文、入境、入神、入化,最终受到情的感染、美的熏陶。
其三,运用多媒体技术,以生动直观的形象激活课堂情感氛围。把多媒体电脑提供文本、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相结合,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打破了“粉笔加嘴巴”的传统教学模式,为语文教学提供了生动直观的教学形象。另外,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电脑在显示器上或投影器上显示相应的文本、图形、图表、动画、视频,或打印出所需要的图文资料,用以实现自己的直观想像。
三、通过学习写作文激起学生的真情实感。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生理特征,来布置作文,可以使得学生在作文中宣泄自己的情绪,而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给以正确的引导,则可以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
比如初一年级的新生,非常想家,思念爸爸、妈妈,甚至有人暗自落泪。面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们写作文《我的初一生活》、《进入中学以来的感受》、《我长大了》等作文,引导他们观察初中的生活以及自己的变化。通过写作文,他们惊喜地发现,短短的几个星期,自己已经长大了,即使没有父母在身边,他们也能照顾自己,自己洗衣服、自己处理零花钱。并且随着科目的增多,他们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对自己充满了希望,对未来充满了激情,因而更加努力地去学习。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加强师生的情感沟通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内容可以设计成活动课,比如对一些情节生动、戏剧效果较好的课文,教师可以给学生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还可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进行书法比赛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玩得很开心,变得无拘无束,师生心灵之间好像搭起了一座宽阔的桥,感情在交流、心灵在互换。
情感是学生追求真理的动力,是智力发展的翅膀,是师生共同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能源。语文知识的传递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冷冰冰的思想,学生是不会接受的。加强师生的情感沟通,这样语文的教与学就达到高度的和谐,使得语文教学走上成功之路。
情感教育具有非理性、非逻辑的特点,其教育方式也是没有模式化的,应以渗透为主。所以,根据教育现状和面临的问题,结合数学教学的本身需要,我觉得情感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渗透:
1、 通过数学教师自身渗透情感教育
古人所说的:“亲其师,而信其道”吧!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自己对数学的情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教师应热爱自己的学科,应有严谨的教学态度,并有发自内心的对数学的感情和思维,把讲数学课当成是一种享受,那么对于你的学生而言,很自然的也会去爱数学,把听你的数学课当成一种享受。换言之,如果数学教师本身就不热爱数学,又没有严谨的教学态度,那么在他的教学过程中也就不可能培养出学生学习数学、热爱数学的情感。
2、“爱”是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金钥匙
教师情感生活的核心是热爱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不热爱学生的教师永远不可能成为优秀教师。我国近代教育学家夏丐尊先生曾经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名言说得多么透彻: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说明情感和爱在教育中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真诚的关爱学生,面对学生时才会产生亲切感,形成自身的愉快心境和良好的教学情感,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此基础上的师生双边活动,学生才能更多的参与,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爱学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教师对学生的挚爱和期待,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激发他们刻苦、顽强学习的精神。热爱、关心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教师一方面要热爱学生,深入了解学生,高度信任和尊重学生;另一方面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坚定不移地要求和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前进,决不迁就和放任自流。长此以往,学生也会获多获少的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从而实现我们意想不到的教与学的“双赢”。
3、通过教学内容联系生活渗透情感教育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数学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是学生的主动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学内容是客体,学生则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不仅仅要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更应该成为主动的探索者。因此,作为老师的我们,应充分的认识这种主体性,尊重学生的每一次回答,肯定学生的每一次回答,让学生在融洽,严而有序而又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学好知识技能和做人的准则,从而培养孩子对自己及数学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创造性地组织课时教学内容,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有情可发。以情景为手段,以情感为纽带,以发展为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故事情景、生活情景、形象动态情景、质疑情景、解决实际问题等情景,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生活中体验促进情感的发展。在这么多情景中,联系生活情景渗透情感教育尤为重要,只有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数学既来源于生活、提炼于生活,又在更高层次上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生才会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在教学《勾股定理》一节内容中我渗透爱数学、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4、通过多渠道的评价方式渗透情感教育
新课程中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所以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但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不但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数学教学既是知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交流过程,也是师生双方情感交融与共鸣的过程。评价方式有许多,比如:课堂观察、口述法、书面测试、调查报告、一帮一情况反馈、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作业批改评语、建立数学成长记录袋等等方式。每一种评价方式都有它独有的特点,作为我们教师要注意,不管你用哪种方式,都要注意做到以下几个关键词:真实、及时、对比、激励、表扬为主。就算批评也要语言委婉一点,古人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更要在评价中引起高度的重视。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对我们数学教学起着事半功倍地效果。无论是一个巧妙的比喻,还是一个有趣的故事,或者一个恰当的幽默都可使学生回味无穷,从而增强数学教学艺术的感染力。正如陕西师大罗增儒教授说的一样:知识只有插上了情感的翅膀,才会富有趣味性的幽默与魅力”。所以说,数学教育与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我们要使以后的数学教学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加贴近新课程的标准,努力探索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情感教育的效益,通过情感教育更有效地提高数学课的教学质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21世纪的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应该尽快成长起来,不要怕摔跤,不要怕挫折和困难,要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让实践之树常青。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借助课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能够为学生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进而使学生在美好情感的影响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积极面对生活。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课文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元素,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挖掘语文课本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其教材内容蕴含着更为丰富的情感,尤其是文学作品,或体现作者顽强的拼搏精神,或体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这些都需要学生对文章进行细细体会、慢慢分析。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资源,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渲染气氛,让学生感受不同文章中所蕴含的美好情感。中职语文教学目标更倾向于语言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培养,中职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文章风格类型不一,所表达的观点、人生态度等也各不相同,教师只有了解文章中蕴含的情感态度,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2通过语音语调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在中职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向学生传递情感的方式主要是语言。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有朝气、热爱生活,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幻想,因此在阅读文章时能够站在作者的立场思考问题,设身处地地感受作者的情感。基于此,中职语文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语言的情绪调动作用,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根据不同内容的文章选用不同的语言去感染和引导学生,引发学生的联想,让学生沉浸在作者所营造的语言氛围中。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注重语音语调、情感等方面的变化,根据不同的文章内容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引导。
3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体会作者的情感
中职语文教师应当采取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品读与鉴赏。可以让学生展开联想,体会作者的情感,进而感受文章的内在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全面发展。
以梁实秋先生的《雅舍》一文为例,略读时学生很难将文章内容与文章标题联系在一起,容易曲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认为作者实际上对雅舍是厌烦的。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学生的认识和理解相对片面,无法真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此时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向学生详细讲解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情感:实际上梁实秋先生是借雅舍的简陋与粗糙来衬托其精神境界的饱满与精神的永恒,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
孤零零的柱子、简陋的木头架子、墙体上单薄的泥灰,文中的种种描写与“雅”相差十万八千里,但是梁实秋先生却将其称为“雅舍”,表达的是梁实秋先生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而人若是拥有了较强的精神力量,即使身处“陋室”,依旧能够笑看风雨,抵御世间万物的侵袭。人们只有不过分追求物质上的享受,才能安稳地栖身于简陋的房屋之中,这绝不是对现实生活的妥协,而是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都能够对生活充满热爱、坚韧不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