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这个!绝对正确!
(接楼主)……旷工的鬼谷工作室成员之一是风雨萧瑟阁,就在维也纳那两个身披黑衣的汉语外教旁边,那个身高老高的怪物就是。你上去要求他回去,他会让你去取剑。出维也纳,回到威尼斯的右上角的那个教堂中,会看见教堂的最左下角,鬼老头旁边,有一个身披黄衣的人,即剑气冲霄。上去说话,他会让你帮忙铸剑。选“水象矿石”与“珍珠”,点“铸成”即可。取得剑,回维也纳,找到风雨萧瑟阁,他会回去。然后进客栈,和一个站在木桶上的小娃娃对话,他就是吟风舞墨。他会让你找出画面中的五处不同,即:陈靖仇头上的飘带、那把剑的剑柄末端、玉儿的左脚、画面最右方的柳枝,还有一处,我是随手乱点的,所以没看清,不过应该是在画面的下方吧。抱歉。找全后,出客栈,来到客栈的左上方,会发现另一个宇文拓,与他对话即可。
接下来的我就找不出来了!劳烦楼主自己找吧!或许这本来就是不行的!毕竟是测试版嘛!还有!对客栈中左上角的那个人持严重怀疑态度!
楼主……分就给我吧……人家打出来也不容易……玩出来更不容易……
你好,建议:1,先向公安机关报案,命案公安局必然会受理,保护现场,确认嫌疑人。
2,找一个职业律师,准备打民事诉讼。
3,申请撤销或者确认嫌疑人的精神病的资格证,即申请对嫌疑人作司法鉴定,并作为证据。
4, 参照2,咨询专业律师,甚至法官
1、朱光亚:遥远苍穹中最亮的星
颁奖词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
事迹2011年2月26日,“两弹一星”元勋、著名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因病辞世。巨星陨落,德艺留芳,以他名字命名的“朱光亚星”在苍穹中绽放恒久的光芒,激励科学道路上的后人。
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朱光亚在核领域奉献了大半辈子,直至2005年退休。
“祖国的父老们对我们寄存了无限的希望,我们还有什么犹豫呢?”——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还在密执安大学读书的朱光亚组织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然后毅然选择回国,先进入北大教书,后转到核武器研究所。
1964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朱光亚望着腾空跃起的蘑菇云,禁不住潸然泪下。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当晚,作风严谨的他竟然喝得酩酊大醉。三年后,朱光亚与同事们又将中国带入了氢弹时代。
重要的核试验,朱光亚几乎都会亲临现场指导,不解决问题不罢休。对待需要撰写或修改的文件,朱光亚力求深入浅出,字斟句酌,连一个外文字母、一个标点符号都保证准确无误。
淡泊名利,身边人喜欢用这个词来评价朱光亚。1996年,朱光亚获得一笔100万元港币的奖金,转身就捐给了中国工程科技奖励基金会;1997年,又将积攒的4万余元稿费捐给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解放军出版社曾策划出一套国防科学家传记丛书,报请审批时,他毫不犹豫地划掉了自己的名字。
2、胡忠/谢晓君:怒放高原的并蒂雪莲
颁奖词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事迹刚刚过去的龙年春节,胡忠留在福利学校照顾孤儿们,谢晓君带着女儿回成都探亲。“能够担的就多担一些,春节嘛,让老师们都回去,我来陪着。”作为校长,胡忠眼中的福利学校是另一个家,这里的孤儿都是他的孩子。进藏至今,一家三口很少有机会聚在一起过年。
“成都少了一个我这样的老师,没有任何损失;但对藏区的孤儿而言,我的到来或许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在颁奖典礼现场的胡忠,比视频中看起来更显苍老。11年前,这位成都中学的化学老师辞掉工作,告别妻子与刚出生的女儿,来到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支教,每个月仅有300多元的生活补助。
福利学校海拔3800米,甘孜州13个县、4个民族的143名孤儿被安排在这里寄宿制读书。除了上课,胡忠每天清晨5点多打开校园广播,叫大家起床、做操,平时要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一听说哪里有孤儿,他立马赶过去接人。久而久之,当地百姓把胡忠叫作“菩萨老师”。
丈夫离家的前两年,谢晓君都是利用假期过去探望,教音乐的她偶尔还客串几回代课老师。与孤儿们接触的次数多了,川妹子动了留下来的念头。2003年,谢晓君报名支教,在旁人不解的目光中,她抱着女儿,与丈夫在福利学校“会师”。
从盆地到高原,适应的过程充满了委屈。刚来的几个月,3岁的女儿整晚咳嗽,谢晓君也因缺氧头疼,无法入睡。尽管也会抱怨,但不服输的性格让她迎难而上,“既然来了,说什么也不能打退堂鼓。”
通过自学朋友寄来的教材,谢晓君尝试过音乐老师以外的4种角色——数学、生物、生活老师以及图书管理员,顶替离开的支教同行。“这里只有老师适应孩子,只要对孩子有用,我就去学。”2006年,谢晓君调去了位置更偏、条件更苦的学校“木雅祖庆”。她把工作关系转到康定县,许诺“一辈子待在这儿”。
3、吴孟超:坚守肝胆事业的医者
颁奖词60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事迹在中国医学界,肝脏医学曾长期处于荒芜。上世纪50年代,从同济医学院毕业的吴孟超投入了肝脏外科研究,与同事做出了中国第一个肝脏解剖标本,提出了“五叶四段”肝脏解剖理论。1960年3月1日,他成功完成了我国首例肝癌切除手术。
半个多世纪的呕心沥血,吴孟超推动了中国肝脏医学的起步与发展。1999年建立的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每年收治逾万名患者,年均手术量达4000例。肝癌术后五年的生存率,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16%上升到今天的53%。
年近90岁,他依然坚守在一线。据统计,吴孟超做了1。4万余例肝脏手术,完成的肝癌切除手术9300多例,成功率达到98。5%。2006年1月,他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吴孟超是医院院长,平时不但忙于院务,还要经常外出主持学术会议。(励志名言 wwwlz13cn)即便如此,他仍坚持在每个星期二的上午看门诊,若是出差错过了,回来还得补上。
从医近70载,吴孟超始终认为医德比医术重要,“德”是他挑选弟子的首要标准。吴孟超定下规矩:在确保诊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用便宜的药,尽量减少重复检查。据说这样做,每年能给病人节省7000多万元。
4、刘伟:用灵魂演奏生命音符
颁奖词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
事迹当一名职业足球运动员是刘伟的青葱梦想,但10岁那年的一次触电事故,不仅让他失去了双臂,更剥夺了他在绿茵场奔跑的权利。
耽搁了两年学业,妈妈想让刘伟留级,他死活不干。在家教的帮助下,刘伟利用暑假将两年的课程追了回来,开学考试,他拿到班级前三名。重回人生轨道的刘伟,一直对体育念念不忘,足球不行,那就改学游泳。12岁那年,他进入北京残疾人游泳队,两年后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夺得两金一银。
“在2008年的残奥会上拿一枚金牌。”刘伟跟母亲许诺。谁知厄运又来纠缠,过度的体能消耗导致免疫力下降,他患上了过敏性紫癜。医生警告说,必须停止训练,否则危及生命。无奈之下,刘伟与游泳说再见,走进了后来带给他成功的音乐世界。
练琴的艰辛超乎了常人的想象。由于大脚趾比琴键宽,按下去会有连音,并且脚趾无法像手指那样张开弹琴,刘伟硬是琢磨出一套“双脚弹钢琴”的方法。每天七八个小时,练得腰酸背疼,双脚抽筋,脚趾磨出了血泡。三年后,刘伟的钢琴水平达到了专业七级。
“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在《中国达人秀》的舞台上,刘伟演奏了一首《梦中的婚礼》,全场静寂,只闻优美的旋律。曲终,全场掌声雷动,他是当之无愧的生命强者。去年,刘伟又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
5、杨善洲:不负群众的草鞋书记
颁奖词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事迹杨善洲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生前曾任保山地委书记。在任期间,面对家属“农转非”的多次机会,杨善洲要么直接推脱,要么将申请表藏进抽屉,直到去世后才被发现。“大家都去吃居民粮了,谁来种庄稼?我们全家都乐意和8亿农民同甘共苦建设家乡。”到了退休的年纪,组织上想安排杨善洲去昆明安享晚年,他又一次婉言谢绝。
长期乱砍滥伐,大亮山生态受到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我要为百姓做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冲着这句承诺,杨善洲在卸任后一头扎进了荒草丛生的大亮山,住竹篾搭的屋子、睡树桩搭的床,他希望给乡亲们再造山清水秀。
自那以后,杨善洲与林场职工同吃同住,每天从早忙到晚,雨季植树造林,旱季巡山防火。创业初期资金短缺,老书记把平时种下的几十盆盆景全部移栽到大亮山上,他甚至跑到大街上去捡别人丢弃的果核,积少成多,用马驮上山。
担任林场负责人的20多年间,杨善洲不要分文报酬,只肯接受每月70元的伙食补助。他为林场争取了近千万资金,却从未私自动过一分钱。走了不知多少路,吃了不知多少苦,杨善洲带领工人植树造林7万多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超过87%,修建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4公里多的输电线路。
6、阿里木:烤羊肉串的爱心巴郎
颁奖词快乐的巴郎,在烟火缭绕的街市上,大声放歌。苦难没有冷了他的热心,声誉不能改变他的信念。一个人最朴素的恻隐,在人群中激荡起向善的涟漪。
事迹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辈子,阿里木都不会忘记刘老二,这位素昧平生的酒吧老板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施以援手,借了100元给他。一次微不足道的义举,让阿里木在异乡站稳了脚跟,也成就了后来那位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2001年,新疆青年阿里木只身来到贵州毕节,摆起地摊卖烤羊肉串。热情风趣的吆喝,使他的生意渐渐红火起来。收入增加了,但他的日子依旧过得寒酸:租每月100元的房子,每天花10元钱填饱肚子。
如此吝啬为那般?阿里木自有打算。刚到贵州时,他参与扑灭了一次山火,当地政府奖励他300元。他随后就找到毕节的妇联组织,连同自己身上的200元,全部捐给了一个因贫困而濒临辍学的学生。阿里木与“草根慈善”结缘后,烤羊肉串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得知大方县一所小学的学生没有书包,阿里木买了181个新书包,翻山越岭两个多小时,送到了孩子们的手中;另一所学校的41名学生交不起学杂费,他随即冒雨送去了5000元……
这么多年,究竟帮助了多少学生,阿里木已经记不清了。可以这么说,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处处都有阿里木资助过的对象。这位“草根慈善家”还拿出积蓄,在贵州大学与毕节学院设立了助学金。据说每串羊肉串可以赚3毛钱,阿里木迄今捐出了15万元,相当于烤了50多万串羊肉串。
捐资助学并非阿里木事迹的全部。汶川地震与贵州雪灾,他都踊跃捐款。玉树地震发生后第三天,阿里木携带装有行军床、被褥以及锅碗瓢盆的两大包行李,从贵阳赶往西宁,购置了8000多元的牛肉与蔬菜送到灾区。
7、张平宜:跨越海峡的希望之翼
颁奖词蜀道难,蜀道难,台湾娘子上凉山。跨越海峡,跨越偏见,她抱起麻风村孤单的孩子,把无助的眼神柔化成对世界的希望。她看起来无比坚强,其实她的内心比谁都柔软。
事迹初见张平宜,打扮时髦,举止优雅,没有任何理由将她与四川麻风村的“疯婆娘”划上等号。唯有事实,才能颠覆印象。在凉山州越西县的大营盘村,当地人都认识这位台湾来的“张阿姨”,她每年都会来:把辍学的孩子“抢”回学校、为征地与政府官员吵架……衣食无忧的张平宜,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
“我是一个金牛座的女人,热情固执,会为正义两肋插刀,为理想勇往直前。”张平宜曾是台湾《中国时报》的记者,1999年进驻大凉山采访麻风村现状,目睹被遗弃的病人与无知的眼神,她决定亲手改变这个群体后代的命运。
在麻风村小学教了12年书的民办老师王文福打算转行了,因为日子过不下去了。张平宜出面挽留,“你千万别走,我来想办法。”为了筹款,她写文章、做演讲,甚至在圣诞夜的街头卖蜡烛。2002年,破落的麻风村小学盖起了6间砖木结构的教室与2间学生生活用房,这是张平宜用30万元善款换来的。
腼腆的孩子露出了笑容,她继而又萌生了更大胆的想法。2003年,张平宜辞去了报社的工作,在海峡对岸创办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致力于打造大营盘村的希望工程。十余载的奔波与操劳,张平宜在大凉山当地建立了国内麻风村第一所正规学校,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大营盘也于2005年成为正式的行政村。
麻风村走出的初中毕业生越来越多,为了解决他们的出路,张平宜委托弟弟在青岛的工厂建立了职业培训中心。在那里,孩子们白天学技术,晚上学文化。张平宜最看重英语与电脑,以及完善的人格教育。
“在学校坡地高处兴建一座书香亭,亭子四周要种蔷薇,花季时蔷薇灿烂绽放”。这是张平宜的浪漫情怀,她想象自己坐在那里听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与友人诉说大营盘的前尘往事。
8、孟佩杰: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
颁奖词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每个细节。虽然艰辛填满四千多个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
事迹命运对孟佩杰很残忍,她却用微笑回报这个世界。
五岁那年,爸爸遭遇车祸身亡,妈妈将孟佩杰送给别人领养,不久也因病去世。在新的家庭,孟佩杰还是没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养母刘芳英在三年后瘫痪在床,养父不堪生活压力,一走了之。绝望中,刘芳英企图自杀,但她放在枕头下的40多粒止痛片被孟佩杰发现。“妈,你别死,妈妈不死就是我的天,你活着就是我的心劲,有妈就有家。”
从此,母女二人相依为命,家中唯一的收入来源是刘芳英微薄的病退工资。当别人家的孩子享受宠爱时,八岁的孟佩杰已独自上街买菜,放学回家给养母做饭。个头没有灶台高,她就站在小板凳上炒菜,摔了无数次却从没喊过疼。
在同学们的印象中,孟佩杰总是来去匆匆。她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替养母穿衣、刷牙洗脸、换尿布、喂早饭,然后一路小跑去上学。中午回家,给养母生火做饭、敷药按摩、换洗床单……有时来不及吃饭,拿个冷馍就赶去学校了。(励志** wwwlz13cn)晚上又是一堆家务活,等服侍养母睡觉后,她才坐下来做功课,那时已经九点了。
“女儿身上最大的特点是有孝心、爱心和耐心。”刘芳英说,如果有来生,她要好好补偿女儿。为配合医院的治疗,孟佩杰每天要帮养母做200个仰卧起坐、拉腿240次、捏腿30分钟。碰上刘芳英排便困难,孟佩杰就用手指一点点抠出来。
2009年,孟佩杰考上了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权衡之下,她决定带着养母去上大学,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房子。大一那年暑假,孟佩杰顶着炎炎烈日上街发广告传单,拿到工资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养母最爱吃的红烧肉。
“我只不过做了每个女儿都会做的事。”不少好心人提出过帮助,都被孟佩杰婉拒了,她坚持自己照顾养母。孟佩杰的毕业愿望是当一名小学老师,安安稳稳,与养母简单快乐地生活。
9、吴菊萍:托举生命的最美妈妈
颁奖词危险裹胁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
事迹物质生活富足的时代,信仰迷茫、价值紊乱的新闻接踵而来,吴菊萍用柔弱的臂膀,托起了生命奇迹,唤醒了普罗大众对传统美德的自觉。
2011年7月2日下午,杭州滨江白金海岸小区。两岁的妞妞趁奶奶不注意,爬上了窗台,接着被窗沿挂住,随时都有坠落的可能。这可是在10楼,楼下的邻居都惊呆了。坚持了一分钟左右,妞妞还是掉了下来。说时迟那时快,刚好路过这里的吴菊萍踢掉高跟鞋,张开双臂,冲过去接住了妞妞。
被紧急送往医院后,吴菊萍被诊断为左手臂多处粉碎性骨折,尺桡骨断成三截,预计半年才能康复。逃过一劫的妞妞在10天后苏醒过来,开口叫了“爸爸、妈妈”。
“这是本能,是一个母亲应该做的事情。”躺在病床上,吴菊萍一脸平静。事件发生时,她的孩子只有七个月大,尚在哺乳期。
荣誉铺天盖地,吴菊萍保持了清醒的认识,“我只是普通人,问心无愧就好。”公司奖励了20万元,她留作自用,为此背负了不少压力。“我需要好好生活,好好工作,才有能力去帮助身边的人。”赡养父母、培养孩子、还房贷……任何普通人,都无法对这些现实问题视而不见。
“我会把重心调整回工作、家庭中来,减少媒体活动。”吴菊萍年后将重返工作岗位,她最大的心愿是看着妞妞与自家孩子健康长大。
10、刘金国:烈火锻造的铁血将帅
颁奖词贼有未曾经我缚,事无不可对人言。是盾,就矗立在危险前沿,寸步不退。是剑,就向邪恶扬眉出鞘,绝不姑息。烈火锻造的铁血将帅,两袖清风的忠诚卫士。
事迹回忆起“7·16”大连新港火灾事故,许多人心有余悸。
2010年7月16日傍晚,大连新港的输油管线在油轮卸油作业时发生闪爆,造成管线内原油泄漏发生火灾,火势顺排污渠蔓延。火情就是命令。公安部副部长、纪委书记刘金国第一时间率领专家组赶赴现场,指导救灾。面对长达数千米的火线、数十个储量巨大的油罐随时爆炸的危险,刘金国在前沿连续指挥了七个小时,直至将大火扑灭。
每逢重大突发事件,刘金国都亲临一线指挥。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救援中,他担任公安部前线总指挥,紧急调集、指挥全国2万多名公安专业救援力量,从废墟中搜救出被埋压人员8335人。
铁血将帅的另一张面孔,是两袖清风的忠诚卫士。1995年,刘金国调到河北省公安厅,搬家时他的全部家当只有半卡车旧家具,和一台黑白电视机。单位分给他一套房子,需要交4。6万元的集资款,但刘金国硬是拿不出这笔钱,最后只能找银行贷款。担任领导职务的几十年,刘金国亲手审批过近20万个“农转非”指标,可他自己的38个亲属无一跳出“农门”。
词的发展经历有哪四个阶段
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南梁代,形成于唐代,五代十国后开始兴盛,至宋代达到顶峰,故俗称宋词。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阕。”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词的流派主要有两种,一:婉约派;二:豪放派。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令。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以脂粉气浓烈的崇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词起源于民间,但在1900年敦煌石室开启之前,研究中很难见到民间作品。直到敦煌卷子中的词曲面世,才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敦煌词曲数量很大,其中有温庭筠、李野(唐昭宗)、欧阳炯词共五首,其余为无名氏之作。作者范围广泛,多属下层,写作时间大抵起自武则天末年,迄于五代。其中最重要的抄卷是《云谣集杂曲子》,收词30首,抄写时间不迟于后梁乾化元年(911),比《花间集》的编定(后蜀广政三年,940),早出近三十年。所用词调,除《内家娇》外,其余12调,《教坊记·曲名表》均有著录。其中有慢词,亦有联章体。敦煌词创作的早期与作者成分来源的民间性,使作品从内容、体制到语言风格,都表现出这些初期的词,初步脱离一般诗歌的大文化系统,开始独立成体的过渡性特征。朱祖谋跋《云谣集杂曲子》云:“其为词拙朴可喜,洵倚声椎轮大辂。”可以用于对整个敦煌词的评价。
在晚唐,西域的胡乐,特别是龟兹乐,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原,与汉族原有的以清商乐为主的各种音乐相融合,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燕乐。燕乐曲调繁多,有舞曲,也有歌曲。歌曲的歌辞,就是后来词的鼻祖,当时叫做“曲子词”。
唐代的燕乐歌辞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显著的特点,即严格按照乐曲的要求来创作歌辞,包括依乐章结构分片,依曲拍为句,依乐声高下用字,其文字形成了一种句子长短不齐而有定格的形式。到了中唐以后,众多文人用这种制辞方式进行创作。燕乐中有很多曲调是民间歌谣的曲调,其有曲有辞,歌辞有着长短不一或用衬字的形式。这些歌辞在结构上有篇幅也是或长或短。可见,这些歌辞都是配合或依照音乐演唱要求而变化其形式的,这说明因乐写词的燕乐歌辞是词的一个源头。词的另一个来源是文人的诗歌。唐代某些乐曲的曲拍声调与诗尤其是《杨柳枝》等曲调的歌辞,与格律诗并无多少的区别。不过,以诗入曲也有不相合的。为了适应曲调格式、需要做一定的变动处理,如破句、重叠等。据宋人沈括、朱熹等的解释,在唱这些齐言的歌辞时,还需要加“和声”、“泛声”,才能和长短不齐的曲拍相合。这最终导致文人直接按曲拍作词。诗入曲,促成了曲子词的抒情趋向。从曾入乐的诗歌来看,
以五言、七言绝句为多,内容大多是吟咏山水、抒情发志,或反映朋友情谊、离愁别绪的,这使词逐渐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点:内容以抒写日常生活的情感为主,意境比较细巧,表现手法比较委婉,语言比较凝炼精致。
词于宋代达到顶峰后,在元明时代衰落了三百多年后,在清代重新进入发展状态。在文学史上,词以其特有的抑扬顿挫的音乐美、错综变化的韵律、长短参差的句法以及所抒发的浓烈深挚的感情,成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学体裁。
家庭的发展经历了哪四个阶段1蜜月期:
此时正是标准的“情人眼里出西施”,两个人只要能在一起,什么都无所谓,在这个阶段就像蒙住眼睛谈恋爱,充满幻想兴奋与期待,一股神秘又迷人的力量把有情人紧紧牵系在一起。
2困惑期:
就像那首“梦醒时分”,从蜜月期的激情中清醒,随之而来的往往是对伴侣的失望,以及对彼此关系的失落。
“他(她)怎么和原来我认识的人不一样”或是“天哪!我怎么和这样的人在一起”……诸多疑问涌上心头。浪漫逐渐褪色,对方的缺点一一浮现,于是很多人就展开“改造伴侣”这一项困难重重,并且常是徒劳无功的“浩大工程”。
3权力斗争期:
“我为什么要听你的”,“我都是为你好,所以要听我的!”,“凭什么要我改变,应该是你自己改变才对啊!”。在这段时期双方都处于情绪不稳定的阶段,“干脆分手算了”这个念头开始出现,关系里充满争执与对立。于是,有些伴侣从此变得冷漠疏离;有些动不动就吵架;有些往外发展另结新欢;有些则干脆分道扬镳。
4承诺与接纳:
在我咨询案例里,最感动的不是那些一帆风顺始终太平无事的伴侣(坦白说这种幸运的伴侣也几乎微乎其微),就如同古诗所云“未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尽管身经困难,但当我们愿意提升自己的智慧与耐心,开始调整并且接纳对方和自己的差异,那么所得到的这一份爱的礼物确实能够让人享用一生,这也是最令人感动的。
货币的发展经历了哪四个阶段一,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物物交换偶然发生; 二,扩大的价值形式,表现为一种物品的价值可以有其他很多种物品表现出来; 三,一般价值形式,用一般等价物表现所有物品价值; 四,货币形式,价值都用货币来
武术发展经历了哪四个阶段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创造、逐渐形成的一个优秀民族传统专案。
在原始社会,兽多人少,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严酷斗争中,人们自然产生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跳跃翻滚一类的初级攻防手段。后来又逐渐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的工具作为武器,并且产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斗捕杀技能,这便是武术的萌芽。
从现有的考古发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旧石器时代,已出现了尖状石器、石球、石手斧、骨角加工的矛,而到了新石器时代末期,则出现了大量的石斧、石铲、石刀和骨制的鱼叉、箭镞,甚至还有铜钺、铜斧等。这些原始生产工具和武器,后来大部分成了武术器械的前身。
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战争的频繁发生,进一步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在部落战争中,远则使用弓箭、投掷器,近则使用棍棒、刀斧、长予,凡是能用于捕斗搏击的任何生产工具都成为战斗的武器。据史籍记载,大禹时期三苗部族多次反叛,征伐多次未能使之降服。后来,禹停止进攻,让士兵持斧和盾进行操练,请三苗部族的人观看这种“千戚舞”以显示武力雄厚,三苗部族从此臣服。这是原始社会一次盛大的武术自卫演练。古代的“武舞”为后来武术套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社会的战争实践向人们提出了军事技能的要求。于是人们不断地总结从战争实践中获得的攻防技能和经验。并代代相传。
传说炎黄时代,东方有个以野牛为族徽的蚩尤部落,崇尚武技,勇猛善斗,特别善于徒搏角抵(摔跌)。他们头戴牛角或剑戟样的装束,当与人交斗时,除用拳打、脚踢外,最善抓扭对方,用头顶触对方,使之不敢接近。后人称其为“蚩尤戏”。蚩尤的角抵是一种徒手搏斗,包含赐、打、摔、抵、拿等多种方法,既可用于战场,又可用于平时演练,对后世对抗性专案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进入阶级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兵器的改进,武术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商周时期,由于青铜业的发展,出现了矛、戈、戟、斧、钺、刀、剑等精良兵器,以及运用这些器械的方法,如劈、扎、刺、砍等技术,还有了较量武艺高低的比赛。当时的武技多称“手搏”、“手格”、“股肱”等。据《史记》记载,夏王桀、殷王武乙和纣王都是徒手生擒猛兽的技术能手。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七强图霸,战争十分频繁。武术的格斗技能在军队和民间得到重视和迅速发展。这时铁器的出现和步骑兵的兴起,使武器的内容更加丰富,不仅质量精良,长短形态多样,武术的技击性进一步突出,同时武术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视。这时比试武艺已非常普遍并很讲究攻防技巧,拳术打法也出现了进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当时诸侯各国“以兵战为务”,对拳技、臂力、筋骨强壮出众者都很重视。齐国宰相管仲,为使齐国强盛,实行兵制改革,责令官兵进行实战性武技训练,凡是民间有拳勇而不报告者按隐匿人才问罪。每年春秋两季,齐国都举行全国性的“角试”,选拔武艺高强的豪杰充实到军队中去。因面齐军举兵如飞鸟,动兵如闪电,发兵如风雨,前无人敢阻,后无人敢伤,独出独入,如入无人之境,赵国人荀况(又称苟子)目睹齐人崇尚武技的情况,回国后与赵王谈起齐国强盛的原因时说:“齐人隆技击。”而剑本在当时的吴越则十分兴盛。古代有一位著名女击剑家就出在越国,时称“越女”。她不但剑技出众,而且有一套技击理论。据《吴越春秋》记载:“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猛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一人当百,百人当万。”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就已有较为成熟的技击理论记载,井提出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见解。
我们都知道楚汉之争时钥“鸿门宴”的历史事件,其中有一个著名典故——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可以看出,当时的武术已由过去单纯的攻防动作逐步发展成可以单独演练的套路形式。
汉代是武术大发展的时期,在宫廷的酒宴中常出现剑舞、刀舞、双戟舞等单人的、对练的或集体舞练的套路运动。徒手的拳术表演和比赛也深受统治者重视。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记载汉哀帝就是一个“卞戏”迷,说他“雅性不好声色,时览卞射武戏”。汉代还通过“试弃”(拳技的考试)选拔武职人员。后汉名将甘延寿就是通过“试弃”,被选用为“期门”军职的。
汉代拳术除了“防身杀敌”、“以立攻守之胜”的实用之术外,还出现了观赏性和健身性的象形舞,如“沐猴舞”、“狗斗舞”、“醉舞”,还有“六禽戏”、“五禽戏”等。这些均可视为早期的象形拳木。这一时期的武术著述也明显增多。仅《汉书·艺文志》就收录《剑道》38篇,《手博》6篇,这都是论述“攻守之道”的专著。
隋唐时期,由于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停滞状态相比,武术可以说又重新崛起。唐朝推行“武举制”,以考试的办法选拔武艺出众人才,这从政策上又促进了民间和官方的练武活动。在隋未就以武功闻名于世的少林寺,在唐武德年间(618一626年),因助李世民铲平隋未割据势力王世充有功,少林寺更加声名大震,官府许其自立营盘、演练僧兵。
僧徒一度达2000余人,练武之风日盛。传说少林寺稠禅师“拳捷骁武”,能“引重千钧,横塌壁行”。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四子李元吉骁勇善战,是率军独挡一面的将军,而李渊的次子李世民“结纳山东豪杰”,在秦王府蓄养“勇士”800余人,其中有大家熟知的《隋唐演义》中的历史人物——尉迟恭、程咬金、秦琼,他们都是武艺超群的骁将。尉迟恭能空手夺枪,临阵作战时,常单枪匹马冲入敌阵,虽然刀枪如林,终不能伤他,反会被他夺枪刺杀,出入重围,如入无人之境。有一次李元吉要与他比试“空手夺枪”,元吉执枪跃马拼杀,尉迟恭左避右闪,不一会儿将元吉手中的抢夺走三次。可以看出当时尉迟恭的武艺已是十分高超了。
当时在军旅之中,剑已逐渐被刀替代,但民间仍很盛行,不仅武人练,文人也以佩剑、舞剑为荣。涛人李白、杜甫青年时皆学过剑术。将军斐旻的剑术、李白的诗,张旭的草书被誉为唐代的三绝。有人赞美斐旻的剑是“剑舞若游龙,随风萦且回”,难怪画家吴道子请求斐旻舞剑,以激发创作豪情。更可叹为观止的是杜甫笔下的公孙大娘舞剑:“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嚯如弈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说明当时剑术套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两宋时期,内忧外患,战火频仍,广大人民常结社习武以求自保。如“角抵社”、“英略社”、“弓箭社”都是比较大的民间习武组织。此时武技在农村及边远地区多侧重军事实用性;而在城市的街头巷尾多侧重套路,把武术做为表演内容,统称“百戏”,表演的武艺有角抵、使拳、踢腿、使棒、弄棍、舞刀枪、舞剑以及打弹、射弩等,对练的叫“打套子”,有“枪对牌”、“剑刀牌”等。“十人般武艺”一词也出现于宋代的典籍之中。据宋华岳《翠微北征录》载:“臣闻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此文原意强调弓箭在征战中的重要性,但已反映当时的兵器远不上18种。
元代由于民族矛盾比较尖锐,蒙古统治者限制民间习武,不少武术家隐姓埋名,习武组织也转为秘密性的民间组织,使武术发展受到极大的抑制。
明代是我国武术全面大发展的时代。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拳派林立,仅抗倭名将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就记载“宋太祖三十二势长拳,绵张短打,温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锁,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共十六家拳法。”真是大有百家争鸣之势,而且拳名皆以擅长者姓氏命名。明代武术的大发展与明太祖先元璋重视文武全才的思想分不开。他主张“武官习礼仪,文人学骑射”。这样,明代不但拳法众多,而且器械套路也更加丰富多彩,开始有势有法,有拳谱歌诀。这说明脱胎于军事格斗技术的武术,到明代已逐步形成以套路为主的运动形式,并远远超过对抗性运动的发展。
以往的武术技巧多靠口传身授,以文献形式保留者甚少。由于明代的文武全才之风,使武术家著书立说达到鼎盛,而且图文并茂,保留了珍贵的武学遗产,为后世研究武术提供了重要依据。据统计,除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外,重要的专著还有唐顺之的《武编》、俞大猷的《正气堂集》、郑若曾的《江南经略》、程宗猷的《耕余剩技》、何良臣的《阵记》、茅元仪的《武备志》、吴朵的《手臂录》等。
清朝统治时期由于满清贵族为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一度限制练武,所以清代的武术活动不如明代。但由于武术在民间已有广泛群众基础,加之当时存在许多反清复明组织,人民群众习武练功以图推翻满清统治之风反而使各种流派的武术更加纷呈于世。以地区分有南派、北派,以山川分有少林派、武当派,以宗教分有佛家的外功、道家的内功,以门类分有太极门、形意门、八卦门、迷踪门,还有长拳类和短打类。武术流派林立,象征著武术事业的兴旺发达。但也存在各派之间缺乏交流不能相互弥补长短的不足。
武术之所以能繁衍至今且日益发展,是由于它具有健身防身的双重作用,武术在平时能满足民众强健体魄、陶冶性情的需要,遇到压迫或 则成为御强抗暴,抵抗外侮的手段。因此,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备受欺凌和迫害的庶民百姓对武术有着深厚的感情,因面促进传播与发展,并使我国的武术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
民国时期,由于社会的发展,火器的普遍使用,武术的健身作用更为明确,武术更主要是以体育运动的形式出现在社会生活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起先是很重视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的。国家不仅定期举行武术汇报表演,还在高等师范院校及体育学院开设武术专业,并组织专业人员在继承传统拳术的基础上,广收众家之长,整理出简化太极拳、中组长拳、初级长拳以及器械套路。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发展体育运动,全国各地还建立了武术协会,吸引武术爱好者前去习武健身;国家还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开展武术运动,将武术列为正式比赛专案。这些措施极大地推动了武术的普及和研究工作,使武术运动得到长足发展。不论城乡,群众性的武术运动都广泛推广。后来,在50年代末开始,武术一度进入套路化、表演化阶段,对武术的发展和传承起了巨大的阻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武术在技术风格上、结构布局上、质量和难度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和突破;散打运动也得到了新的复兴,这是武术发展史上的重要标志。
中华武术对周边国家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很早就传到日本和东南亚一带。据载,明代拳师陈元赟东渡日本,传授少林拳法,奠定了日本“柔道”的基础。至于日本的空手道、合气道,朝鲜的跆拳道,泰国的遢逻拳(泰拳),菲律宾的棍术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国武术的影响。
中国作为武术的发源地,近几年曾派人先后到五大洲60多个国家进行武术表演和交流,不仅宣传了我国的民族文化遗产同时也增进了国际友谊。目前中国武术已风靡了欧美及其他地区。美国已成立了“全美中国武术协会”,芝加哥、纽约、旧金山等城市还成立了“少林功夫学校”。在国际上,武术热正方兴未艾。“功夫”、“少林”、“太极”、“武术”的汉语拼音——“GongFu”、“ShaoLin”、“TaiJi”、“WuShu”已成为英语中的常用词。
中国武术所具有的技击、健身、艺术欣赏等作用兼备的独特功能越来越吸引了国外的武术爱好者。
源远流长的中国武术在它的发展演进的过程中,始终充满着人民的智慧。长期的社会实践,使它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特点,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武术作为国术、文化瑰宝,不但深受我国人民喜爱,而且也受到国际友人的青睐,成为传播友谊、增进健康的使者。
生态学的发展经历哪四个阶段?研究内容有哪些?目前对于生态学发展阶段并没有统一的明确界定,从国外土地生态学的发展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土地生态学的萌芽阶段,19世纪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指出营养元素在植物土壤与环境中回圈的思想,这可以看作土地生态学的开端。2,以土地型别研究型别为标志的早期生态学,到20世纪八十年代把景观划分为大小不同的等级,对不同的型别有深刻研究。土地生态系统概念的出现,促进了对土地利用条件的自然因素研究。3,以土地生态评定研究为标志的土地生态学阶段,分别包括60-70年代的土地自然潜力评价时期,70-80年代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时期,90年代的土地生态评价全面发展时期。研究内容有8类分别是土地系统结构与变化,生态功能与过程,生态分类与调查,生态评价,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恢复与重建,生态管护,生态经济。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经历了哪四个阶段
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大致经历了六个阶段。
上古到先秦两汉,这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酝酿和萌生时期。 主要是先秦的“寓言”(即神话),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擒蚩尤》《后羿射日》等。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志人”“志怪”小说,合称为笔记小说。这一时期,我国小说初具规模,主要作品有干宝《搜神记》,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
唐代出现了唐传奇,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著名小说有蒋防的《霍小玉传》、白行简的《李娃传》、元稹的《莺莺传》,是文言短篇小说。
宋代出现白话小说—话本,小说才成为故事性文体的专称。话本的出现是小说史上一大变迁,它对中国古代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代表作有《三国志平话》。
明代出现了拟话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话本的体制,形式进行创作的小说,如《玉堂春落难逢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沈小霞相会出师表》,小说集有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濛初的“二拍”。
明清出现了章回体小说,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到顶峰,产生了一批伟大不朽的小说,如四大名著,另有《儒林外史》《聊斋志异》。
程式设计语言的发展经历了哪四个阶段?
机器
汇编
高阶
结构化
中国的教育发展经历了哪四个阶段(四个方面)1——先秦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春秋时期,孔子办学,开启了私学教育。
2——隋唐教育的系统化隋唐时期由于政治、文化、科学、经济等方面都发展迅速,国家教育模式也摆脱了汉代独尊儒术的观点,同时兼顾佛道思想,逐渐形成以儒学为主,佛道为辅,兼通六艺的发展方针明朝教育的兴盛[编辑] 教育机构逐步扩大和完善
3——民国教育
民国早期(约1918年)的中学生文选辛亥革命后,由于清末新式教育制度已基本完备,民国 基本上继承了清朝的教育体系。中华民国北京 将原掌管教育、文化的学部改为教育部,保留下属机构不变。在教育界,从清末借鉴日本转向在民初主要借鉴美国。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 院系调整与教育模式革命化
地理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是初期阶段 成长阶段 转型阶段 再生阶段
计算机的发展的经历了哪四个阶段?1第一代计算机(1946年~1957年)
主要元器件是电子管。
2第二代计算机(1958年~1964年)
用电晶体代替了电子管。
3第三代计算机(1965年~1970年)
以中、小规模积体电路取代了电晶体。
4第四代计算机(1971年至今)
采用大规模积体电路和超大规模积体电路。
主要特征如下:
第一代是电子管计算机时代,从1946--1958年左右。这代计算机因采用电子管而体积大,耗电多,运算速度低,储存容量小,可靠性差;
第二代是电晶体时代,约为1958--1964年。这代计算机比第一代计算机的效能提高了数10倍,软体配置开始出现,一些高阶程式设计语言相继问世,外围装置也由几种增加到数十种。除科学计算而外,开始了资料处理和工业控制等应用;
第三代是积体电路(IC)计算机时代。约从1964--1970年。主要由中、小规模积体电路组成。其电路器件是在一块几平方毫米的晶片上集成了几十个到几百个电子元件,使计算机的体积和耗电显著减少,计算速度、储存容量、可靠性有较大的提高,有了作业系统,机种多样化、系列化并和通讯技术结合,使计算机应用进入许多科学技术领域;
第四代便是大规模(LSI)电路计算机时代。从70年代到现在。大规模积体电路是在一块几平方毫米的半导体晶片上可以整合上千万到十万个电子元件,使得计算机体积更小,耗电更少,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几百万次,计算机可靠性也进一步提高。
201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详细事迹及颁奖词摘录
1、胡忠/谢晓君:怒放高原的并蒂雪莲
颁奖词: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推选委员于丹说:
这两位老师让我们知道:人最大的富庶在于爱和信念的坚持,他们用生命提携了孤儿的成长,在一个物质繁盛的时代里,他们仍然让世界相信:精神无敌。
刚刚过去的龙年春节,胡忠留在福利学校照顾孤儿们,谢晓君带着女儿回成都探亲。“能够担的就多担一些,春节嘛,让老师们都回去,我来陪着。”作为校长,胡忠眼中的福利学校是另一个家,这里的孤儿都是他的孩子。进藏至今,一家三口很少有机会聚在一起过年。
“成都少了一个我这样的老师,没有任何损失;但对藏区的孤儿而言,我的到来或许能改变他们的命运。”在颁奖典礼现场的胡忠,比视频中看起来更显苍老。11年前,这位成都中学的化学老师辞掉工作,告别妻子与刚出生的女儿,来到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支教,每个月仅有300多元的生活补助。
福利学校海拔3800米,甘孜州13个县、4个民族的143名孤儿被安排在这里寄宿制读书。除了上课,胡忠每天清晨5点多打开校园广播,叫大家起床、做操,平时要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一听说哪里有孤儿,他立马赶过去接人。久而久之,当地百姓把胡忠叫作“菩萨老师”。
丈夫离家的前两年,谢晓君都是利用假期过去探望,教音乐的她偶尔还客串几回代课老师。与孤儿们接触的次数多了,川妹子动了留下来的念头。2003年,谢晓君报名支教,在旁人不解的目光中,她抱着女儿,与丈夫在福利学校“会师”。
从盆地到高原,适应的过程充满了委屈。刚来的几个月,3岁的女儿整晚咳嗽,谢晓君也因缺氧头疼,无法入睡。尽管也会抱怨,但不服输的性格让她迎难而上,“既然来了,说什么也不能打退堂鼓。”
通过自学朋友寄来的教材,谢晓君尝试过音乐老师以外的4种角色——数学、生物、生活老师以及图书管理员,顶替离开的支教同行。“这里只有老师适应孩子,只要对孩子有用,我就去学。”2006年,谢晓君调去了位置更偏、条件更苦的学校“木雅祖庆”。她把工作关系转到康定县,许诺“一辈子待在这儿”。
2、张平宜:跨越海峡的希望之翼
颁奖词:蜀道难,蜀道难,台湾娘子上凉山。跨越海峡,跨越偏见,她抱起麻风村孤单的孩子,把无助的眼神柔化成对世界的希望。她看起来无比坚强,其实
她的内心比谁都柔软。
推选委员彭长城说:
为了一个底层群体的生活和尊严,为了打破这个群体的宿命,她勇敢地去挑战去行动。她对人性的关怀和尊重,已到了捍卫的程度。
初见张平宜,打扮时髦,举止优雅,没有任何理由将她与四川麻风村的“疯婆娘”划上等号。唯有事实,才能颠覆印象。在凉山州越西县的大营盘村,当地人都认识这位台湾来的“张阿姨”,她每年都会来:把辍学的孩子“抢”回学校、为征地与政府官员吵架……衣食无忧的张平宜,过着狼狈不堪的生活。
“我是一个金牛座的女人,热情固执,会为正义两肋插刀,为理想勇往直前。”张平宜曾是台湾《中国时报》的记者,1999年进驻大凉山采访麻风村现状,目睹被遗弃的病人与无知的眼神,她决定亲手改变这个群体后代的命运。
在麻风村小学教了12年书的民办老师王文福打算转行了,因为日子过不下去了。张平宜出面挽留,“你千万别走,我来想办法。”为了筹款,她写文章、做演讲,甚至在圣诞夜的街头卖蜡烛。2002年,破落的麻风村小学盖起了6间砖木结构的教室与2间学生生活用房,这是张平宜用30万元善款换来的。
腼腆的孩子露出了笑容,她继而又萌生了更大胆的想法。2003年,张平宜辞去了报社的工作,在海峡对岸创办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致力于打造大营盘村的希望工程。十余载的奔波与操劳,张平宜在大凉山当地建立了国内麻风村第一所正规学校,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大营盘也于2005年成为正式的行政村。
麻风村走出的初中毕业生越来越多,为了解决他们的出路,张平宜委托弟弟在青岛的工厂建立了职业培训中心。在那里,孩子们白天学技术,晚上学文化。张平宜最看重英语与电脑,以及完善的人格教育。
“在学校坡地高处兴建一座书香亭,亭子四周要种蔷薇,花季时蔷薇灿烂绽放”。这是张平宜的浪漫情怀,她想象自己坐在那里听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与友人诉说大营盘的前尘往事。
3、阿里木:烤羊肉串的爱心巴郎
颁奖词:快乐的巴郎,在烟火缭绕的街市上,大声放歌。苦难没有冷了他的热心,声誉不能改变他的信念。一个人最朴素的恻隐,在人群中激荡起向善的涟漪。
推选委员陈菊红说:
传说贵州晴天很少,阿里木的行动给这里带来了照亮人内心世界的热烈的阳光。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辈子,阿里木都不会忘记刘老二,这位素昧平生的酒吧老板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施以援手,借了100元给他。一次微不足道的义举,让阿里木在异乡站稳了脚跟,也成就了后来那位烤羊肉串的“慈善
家”。
2001年,新疆青年阿里木只身来到贵州毕节,摆起地摊卖烤羊肉串。热情风趣的吆喝,使他的生意渐渐红火起来。收入增加了,但他的日子依旧过得寒酸:租每月100元的房子,每天花10元钱填饱肚子。
如此吝啬为那般?阿里木自有打算。刚到贵州时,他参与扑灭了一次山火,当地政府奖励他300元。他随后就找到毕节的妇联组织,连同自己身上的200元,全部捐给了一个因贫困而濒临辍学的学生。阿里木与“草根慈善”结缘后,烤羊肉串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得知大方县一所小学的学生没有书包,阿里木买了181个新书包,翻山越岭两个多小时,送到了孩子们的手中;另一所学校的41名学生交不起学杂费,他随即冒雨送去了5000元……
这么多年,究竟帮助了多少学生,阿里木已经记不清了。可以这么说,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处处都有阿里木资助过的对象。这位“草根慈善家”还拿出积蓄,在贵州大学与毕节学院设立了助学金。据说每串羊肉串可以赚3毛钱,阿里木迄今捐出了15万元,相当于烤了50多万串羊肉串。
捐资助学并非阿里木事迹的全部。汶川地震与贵州雪灾,他都踊跃捐款。玉树地震发生后第三天,阿里木携带装有行军床、被褥以及锅碗瓢盆的两大包行李,从贵阳赶往西宁,购置了8000多元的牛肉与蔬菜送到灾区。
4、吴菊萍:托举生命的最美妈妈
颁奖词:危险裹胁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
推选委员朱玉说:她有一双最柔弱的臂膀,也是2011年中国最有力的臂膀
物质生活富足的时代,信仰迷茫、价值紊乱的新闻接踵而来,吴菊萍用柔弱的臂膀,托起了生命奇迹,唤醒了普罗大众对传统美德的自觉。
2011年7月2日下午,杭州滨江白金海岸小区。两岁的妞妞趁奶奶不注意,爬上了窗台,接着被窗沿挂住,随时都有坠落的可能。这可是在10楼,楼下的邻居都惊呆了。坚持了一分钟左右,妞妞还是掉了下来。说时迟那时快,刚好路过这里的吴菊萍踢掉高跟鞋,张开双臂,冲过去接住了妞妞。
被紧急送往医院后,吴菊萍被诊断为左手臂多处粉碎性骨折,尺桡骨断成三截,预计半年才能康复。逃过一劫的妞妞在10天后苏醒过来,开口叫了“爸爸、妈妈”。
“这是本能,是一个母亲应该做的事情。”躺在病床上,吴菊萍一脸平静。事件发生时,她的孩子只有七个月大,尚在哺乳期。
荣誉铺天盖地,吴菊萍保持了清醒的认识,“我只是普通人,
问心无愧就好。”公司奖励了20万元,她留作自用,为此背负了不少压力。“我需要好好生活,好好工作,才有能力去帮助身边的人。”赡养父母、培养孩子、还房贷……任何普通人,都无法对这些现实问题视而不见。
“我会把重心调整回工作、家庭中来,减少媒体活动。”吴菊萍年后将重返工作岗位,她最大的心愿是看着妞妞与自家孩子健康长大。
5、孟佩杰: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
颁奖词: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每个细节。虽然艰辛填满四千多个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
推选委员王振耀说:童稚的年岁,她一力撑起几经风雨的家。她的存在,是养母生存的勇气,更是激起了千万人心中的涟漪。
命运对孟佩杰很残忍,她却用微笑回报这个世界。
五岁那年,爸爸遭遇车祸身亡,妈妈将孟佩杰送给别人领养,不久也因病去世。在新的家庭,孟佩杰还是没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养母刘芳英在三年后瘫痪在床,养父不堪生活压力,一走了之。绝望中,刘芳英企图自杀,但她放在枕头下的40多粒止痛片被孟佩杰发现。“妈,你别死,妈妈不死就是我的天,你活着就是我的心劲,有妈就有家。”
从此,母女二人相依为命,家中唯一的收入来源是刘芳英微薄的病退工资。当别人家的孩子享受宠爱时,八岁的孟佩杰已独自上街买菜,放学回家给养母做饭。个头没有灶台高,她就站在小板凳上炒菜,摔了无数次却从没喊过疼。
在同学们的印象中,孟佩杰总是来去匆匆。她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替养母穿衣、刷牙洗脸、换尿布、喂早饭,然后一路小跑去上学。中午回家,给养母生火做饭、敷药按摩、换洗床单……有时来不及吃饭,拿个冷馍就赶去学校了。晚上又是一堆家务活,等服侍养母睡觉后,她才坐下来做功课,那时已经九点了。
“女儿身上最大的特点是有孝心、爱心和耐心。”刘芳英说,如果有来生,她要好好补偿女儿。为配合医院的治疗,孟佩杰每天要帮养母做200个仰卧起坐、拉腿240次、捏腿30分钟。碰上刘芳英排便困难,孟佩杰就用手指一点点抠出来。
2009年,孟佩杰考上了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权衡之下,她决定带着养母去上大学,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房子。大一那年暑假,孟佩杰顶着炎炎烈日上街发广告传单,拿到工资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养母最爱吃的红烧肉。
“我只不过做了每个女儿都会做的事。”不少好心人提出过帮助,都被孟佩杰婉拒了,她坚持自己照顾养母。孟佩杰
的毕业愿望是当一名小学老师,安安稳稳,与养母简单快乐地生活。
6、刘伟:用灵魂演奏生命音符
颁奖词: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
推选委员陆小华说:
脚下风景无限,心中音乐如梦。刘伟,用事实告诉人们,努力就有可能。今天的中国,还有什么励志故事能赶上刘伟的钢琴声。
当一名职业足球运动员是刘伟的青葱梦想,但10岁那年的一次触电事故,不仅让他失去了双臂,更剥夺了他在绿茵场奔跑的权利。
耽搁了两年学业,妈妈想让刘伟留级,他死活不干。在家教的帮助下,刘伟利用暑假将两年的课程追了回来,开学考试,他拿到班级前三名。重回人生轨道的刘伟,一直对体育念念不忘,足球不行,那就改学游泳。12岁那年,他进入北京残疾人游泳队,两年后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夺得两金一银。
“在2008年的残奥会上拿一枚金牌。”刘伟跟母亲许诺。谁知厄运又来纠缠,过度的体能消耗导致免疫力下降,他患上了过敏性紫癜。医生警告说,必须停止训练,否则危及生命。无奈之下,刘伟与游泳说再见,走进了后来带给他成功的音乐世界。
练琴的艰辛超乎了常人的想象。由于大脚趾比琴键宽,按下去会有连音,并且脚趾无法像手指那样张开弹琴,刘伟硬是琢磨出一套“双脚弹钢琴”的方法。每天七八个小时,练得腰酸背疼,双脚抽筋,脚趾磨出了血泡。三年后,刘伟的钢琴水平达到了专业七级。
“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在《中国达人秀》的舞台上,刘伟演奏了一首《梦中的婚礼》,全场静寂,只闻优美的旋律。曲终,全场掌声雷动,他是当之无愧的生命强者。去年,刘伟又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
7、朱光亚:遥远苍穹中最亮的星
颁奖词: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
推选委员阎肃说:肃然起敬,卓越功勋,他代表的群英,使我们的民族——自强,自信,自力,自尊!
2011年2月26日,“两弹一星”元勋、著名核物理学家朱光亚因病辞世。巨星陨落,德艺留芳,以他名字命名的“朱光亚星”在苍穹中绽放恒久的光芒,激励科学道路上的后人。
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朱光亚在核领域奉献了大半辈子,直至2005年退休。
“祖国的父老们对我们寄存了无限的希望,我们还有什么
犹豫呢?”——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还在密执安大学读书的朱光亚组织起草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然后毅然选择回国,先进入北大教书,后转到核武器研究所。
1964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朱光亚望着腾空跃起的蘑菇云,禁不住潸然泪下。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当晚,作风严谨的他竟然喝得酩酊大醉。三年后,朱光亚与同事们又将中国带入了氢弹时代。
重要的核试验,朱光亚几乎都会亲临现场指导,不解决问题不罢休。对待需要撰写或修改的文件,朱光亚力求深入浅出,字斟句酌,连一个外文字母、一个标点符号都保证准确无误。
淡泊名利,身边人喜欢用这个词来评价朱光亚。1996年,朱光亚获得一笔100万元港币的奖金,转身就捐给了中国工程科技奖励基金会;1997年,又将积攒的4万余元稿费捐给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解放军出版社曾策划出一套国防科学家传记丛书,报请审批时,他毫不犹豫地划掉了自己的名字。
8、刘金国:烈火锻造的铁血将帅
颁奖词:贼有未曾经我缚,事无不可对人言。是盾,就矗立在危险前沿,寸步不退。是剑,就向邪恶扬眉出鞘,绝不姑息。烈火锻造的铁血将帅,两袖清风的忠诚卫士。
推选委员陈小川这样评价刘金国:内心有道德追求的人,行为永远不会逾越内心的道德底线。当他的道德追求具有高尚物质时,他的内心会有无限的满足感。我想,刘金国完成了这种道德实现。
推选委员涂光晋说:正因为头顶有国徽,心中有人民,他才能如此清正廉洁,嫉恶如仇,临危不惧,知难而上。
回忆起“7·16”大连新港火灾事故,许多人心有余悸。
2010年7月16日傍晚,大连新港的输油管线在油轮卸油作业时发生闪爆,造成管线内原油泄漏发生火灾,火势顺排污渠蔓延。火情就是命令。公安部副部长、纪委书记刘金国第一时间率领专家组赶赴现场,指导救灾。面对长达数千米的火线、数十个储量巨大的油罐随时爆炸的危险,刘金国在前沿连续指挥了七个小时,直至将大火扑灭。
每逢重大突发事件,刘金国都亲临一线指挥。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救援中,他担任公安部前线总指挥,紧急调集、指挥全国2万多名公安专业救援力量,从废墟中搜救出被埋压人员8335人。
铁血将帅的另一张面孔,是两袖清风的忠诚卫士。1995年,刘金国调到河北省公安厅,搬家时他的全部家当只有半卡车旧家具,和一台黑白电视机。单位分给他一套房子,需要交46万元的集资款,但刘金国硬是拿不出这笔钱,最后只能找银行贷款。担任领导
职务的几十年,刘金国亲手审批过近20万个“农转非”指标,可他自己的38个亲属无一跳出“农门”。
9、杨善洲:不负群众的草鞋书记
颁奖词: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推选委员陈淮说: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
杨善洲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生前曾任保山地委书记。在任期间,面对家属“农转非”的多次机会,杨善洲要么直接推脱,要么将申请表藏进抽屉,直到去世后才被发现。“大家都去吃居民粮了,谁来种庄稼?我们全家都乐意和8亿农民同甘共苦建设家乡。”到了退休的年纪,组织上想安排杨善洲去昆明安享晚年,他又一次婉言谢绝。
长期乱砍滥伐,大亮山生态受到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我要为百姓做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冲着这句承诺,杨善洲在卸任后一头扎进了荒草丛生的大亮山,住竹篾搭的屋子、睡树桩搭的床,他希望给乡亲们再造山清水秀。
自那以后,杨善洲与林场职工同吃同住,每天从早忙到晚,雨季植树造林,旱季巡山防火。创业初期资金短缺,老书记把平时种下的几十盆盆景全部移栽到大亮山上,他甚至跑到大街上去捡别人丢弃的果核,积少成多,用马驮上山。
担任林场负责人的20多年间,杨善洲不要分文报酬,只肯接受每月70元的伙食补助。他为林场争取了近千万资金,却从未私自动过一分钱。走了不知多少路,吃了不知多少苦,杨善洲带领工人植树造林7万多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超过87%,修建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4公里多的输电线路。
10、吴孟超:坚守肝胆事业的医者
颁奖词:60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推选委员任卫新说:吴老以九十高龄,与患者肝胆相照。作为医生,作为军人,他都是一座丰碑。
在中国医学界,肝脏医学曾长期处于荒芜。上世纪50年代,从同济医学院毕业的吴孟超投入了肝脏外科研究,与同事做出了中国第一个肝脏解剖标本,提出了“五叶四段”肝脏解剖理论。1960年3月1日,他成功完成了我国首例肝癌切除手术。
半个多世纪的呕心沥血,吴孟超推动了中国肝脏医学的起步与发展。1999年建立的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每年收治逾万名患者,年均手术量达4000例。肝癌
术后五年的生存率,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16%上升到今天的53%。
年近90岁,他依然坚守在一线。据统计,吴孟超做了14万余例肝脏手术,完成的肝癌切除手术9300多例,成功率达到985%。2006年1月,他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吴孟超是医院院长,平时不但忙于院务,还要经常外出主持学术会议。即便如此,他仍坚持在每个星期二的上午看门诊,若是出差错过了,回来还得补上。
从医近70载,吴孟超始终认为医德比医术重要,“德”是他挑选弟子的首要标准。吴孟超定下规矩:在确保诊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用便宜的药,尽量减少重复检查。据说这样做,每年能给病人节省7000多万元。
国军五大主力之首的74军军长张灵甫一生有两件谜团般的轰动大事,至今众说纷纭: 其一是为何杀妻其二是如何死在孟良崮上
本篇先解第一个谜。
张灵甫杀妻吴海兰案,有两个版本说法。一个是主流版本的因妒而杀,即张在前方听传言疑其妻的事,请假回家。除夕夜借口要吃饺子让妻子到地里割韭菜,然后身后一枪毙命。此说法在张的军中同僚中流传甚广;另一个是出自张的最后一个遗孀王玉龄之口的非主流版本,指张疑其妻为共军谍报人员,偷拿张的文件被发现,因谍而杀。此说法的理由是张灵甫曾向王玉龄解释那起案件时说过吴拿了他的东西,张的一位部下也曾告诉王,吴被杀是因为拿了张的文件。这个说法符合一些人重塑张灵甫形象的愿望,很快流行起来。
然而,研究张灵甫及相关资料,”妒杀”和”谍杀”两说均缺乏事件的内在逻辑,因而均不可信。张之所以杀妻,应该另有缘故。
(二)
要搞清张杀妻的缘故,就先得说张灵甫的婚姻及相关事件的发生时间。
张灵甫原名钟麟,字灵甫,后来出狱后为避晦气,才将名和字对换。像那时多数青年一样,张灵甫在中学时就应父母之命结下一门亲事。对方是邻村一位目不识丁但勤劳贤慧的村姑,叫邢(一说”刑”)凤英。邢过门后一直住张家。张灵甫青年才俊,当然不甘困守乡村。和大革命时代无数有为青年一样,张灵甫离家闯荡江湖,入北大,投黄埔,在战场上一刀一枪搏取功名。时间久了,见识多了,自然就不满意父母定下的”封建婚姻”了。于是,当张住军四川广元时,经朋友介绍相亲,和当地一位小家碧玉吴海兰**一见钟情。吴**出身广元富裕之家,上过学,有文化,人又如花似玉,眼界很高。但遇见英俊儒雅的中央军团长张灵甫,也是倾心相许。于是速战速决,两人明媒正娶,拜堂成亲。婚后甜甜蜜蜜,恩恩爱爱,很快吴就怀上了张的第一个女儿。
张灵甫所属胡宗南的一师,部队进驻广元的时间是1934年12月中。1935年1月下旬,徐帅率红四方面军就发起广昭战役,和张灵甫所在部队在广元大战。广元战后,红军西去,胡宗南的部队从3月起也尾随而去。因此张吴结婚时间应该就在1934年底。或35年的年头,张吴两人在一起共同生活时间不超过三个月。到1935年冬,张灵甫枪杀吴海兰,结婚未满一年,尚可称新婚。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胡宗南的部队从1935年3月起尾随红军而上了雪山草地。高原气候和缺粮的情况下,张灵甫不可能让有孕在身的妻子随军,一师的眷属都移到西安,但吴海兰并无住集体宿舍,而是住在张灵甫的堂兄张德甫家。
张灵甫又是什么时候和吴海兰再重逢的呢
胡宗南在高原上与红军对战。吃不饱穿不暖的可不仅是红军,国军也是如此。胡宗南在松潘曾经下令一天就开一次饭,结果大批伤病士兵饿死。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在包座消灭了国军49师,击破了胡的封锁线,中央红军北上到达甘南,胡的一师也在1935年10月下了高原来到甘谷县。此时,胡的部队和他本人都给红军拖垮了,部队已不能作战,胡本人病倒,被蒋委员长派飞机接到南京疗养去了。
部队解除了战斗任务开始休整,张灵甫请假回西安探亲。由于部队10月才下高原,作为团长肯定要在必要的安顿好之后才能离队,因此张可能的最早离队时间是在11月底。
各种资料中讲到张杀妻的时间是1935年冬,军中同僚传说是在除夕夜。军中对张杀妻的具体原因和经过可能以讹传讹,但对张请假离队的时间应该比较清楚。考虑到1936年春节是在1月24日,张应该是请假过阳历新年。休假时间应该开始于1935年12月中旬。。
比较可靠的是张灵甫的侄子张居正的回忆。张居正当时同住在西安张德甫家,年龄已十多岁,记忆应该比较清楚。
据张居正回忆,张灵甫回西安后和吴海兰关系很不错,经常一起出去玩得很开心,有一次两人还带张居正一起去看戏<韩宝英>。但有一天晚上,张吴两人忽然吵起来了,张德甫出来劝解。第二天,张吴两人一起回乡下老家。后来张灵甫一个人回来了,把吴的衣物一把火烧了,张德甫又把张灵甫责骂了一通。
(三)
如果张居正的回忆是正确的话,则”妒杀”和“谍杀”两说均不能成立。
张灵甫回西安不是找吴海兰算账的,而是过了一段小别胜新婚的甜蜜日子。可见张听了别人流言回家一枪打死妻子的说法根本不成立。况且吴海兰住在张的堂兄家,有无的事事张怎会不先问堂兄而只听流言呢从时间上算,张吴见面时,吴应该是产后才三个月左右,刚做妈妈,吴这个时候已有的事也不近情理。
因谍而杀更是天方夜谭。
如吴是共谍偷拿张的文件,可能发生的时间或者是在广元的约三个月的共同生活期间,或者是在张灵甫回西安探亲的前一段时间。
如偷文件是在广元发生的,张如何在当时没发现,反而是在吴离开后的几个月中想起来了如怀疑吴是间谍,张应该一回西安就和吴摊牌,又怎么会过了一段小别赛新婚的日子,到回老家的前一天才大吵呢显然不合逻辑。
如偷文件发生在西安,也没道理。张只是野战部队的一个团长,部队又解除了战斗任务,他一个人回家探亲还要带一大堆机密文件更不合逻辑了。
况且吴和张是正式成婚,从资料看吴对张和婚姻是很满意的。张只是一个小团长,有什么重要情报让共军有心赔上一个情报人员去放长线红军的当务之急是如何长征,是如何生存。哪有心思象抗战时那样去下冷棋闲子
(四)
那”妒杀” 和”谍杀”这两种说法来自何处 极有可能这两种说法均出自张灵甫自己!
张杀妻后,吴的哥哥吴正有曾告到一师师部(后扩为一军),胡长官虽然护着张灵甫不作处理,但肯定要问清事情来龙去脉。张在军中解释是逃不过的。为了掩盖说不出口的真正原因,张灵甫很可能自己向长官坦白了”妒杀”。这也是”妒杀”说在张的军中袍泽中广为流传的原因。
张灵甫本以为胡长官能帮他遮盖过去,没想到他的大舅子能量也很大,竟然把状子递到蒋校长跟前了(此过程下面再说)。于是张不得不到南京投案,并在初审后内定判为死刑!
张灵甫这下虎落平阳了,在狱中又得疟疾,自暴自弃。幸亏典狱长和他友善,为他治病,又鼓励他申诉。结果张递上申诉书后,刑期马上从死刑改为十年,接着关了半年多的时间,在1937年初就释放了(注意,不是七七抗战前后放的)。
有什么理由使委员长夫妇两人都关注的案件急转之下理由应该只有一个,即张灵甫杀的是共谍!
不知张的申诉书现在是否还在台北的档案馆内能查到看一看肯定很有趣。
(五)
那张灵甫杀妻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不论是”妒杀”还是”谍杀”,这两种情况都是吴海兰犯错在先,张灵甫主动下手,虽然冷酷,但也颇显江湖大丈夫的英雄豪气。有点梁山好汉杨雄杀妻的味道。
但事件的实情可能恰恰相反!
有一段回忆的细节很有意思。是张灵甫亲口所说,张的最后一个遗孀王玉龄转述。
张,吴吵架后的第二天,两人坐马车回长安乡下(这和张居正的回忆对上号)。马车到张灵甫母亲的坟墓时,张下车祭奠,而吴竟拒绝下车同去。为此张灵甫心里更加火冒三丈。
吴海兰拒绝去祭奠张的母亲,这可是夫妻双方吵架中的一个重大的主动行为,是挑事的行为,不是息事宁人的行为。如吴有过的事的过错,她还不抓紧去上坟来弥补如吴是使美人计的共谍,还不抓住机会再哄哄张灵甫
而吴海兰选择的是继续吵,让吵架升级。
到了张的老家,两人还吵。张灵甫的儿子转述邢凤英的回忆,张吴两人在后院吵,邢没听到内容,后来只听到一声枪声。
什么事情让吴海兰一反甜甜蜜蜜过日子,在回张灵甫的老家探亲前一个晚上和张大吵
什么事情又让吴海兰第二天决定吵架升级,而不去履行儿媳妇的义务
什么事情还让吴海兰到了老家和张灵甫继续吵,最终吵来杀身之祸
冥思苦想吧。
想到的原因只有一个:吴海兰突然知道了张灵甫在老家还有一个妻子
张,吴两人结婚不到一年,相聚才三个月左右,其中一个月张还在对付红军的围城大战。张灵甫那时远离家乡,心理上也没把奉父母之命娶进门的邢凤英当妻子,所以在回家探亲前很可能压根没提起过老家还有这么个人。回老家前,张就当一件小事和吴打了个招呼。
可老张错了。吴海兰的特点是有文化,眼界高。
有文化的女人最看重的是面子,名分,妇女地位。
吴是在家乡由张灵甫明媒正娶,拜堂成亲的,一直以为是正牌夫人,家里人肯定也因为嫁了个英俊的中央军团长而光耀乡里。现在突然由夫人变二奶,落差太大了,传回家乡父母也脸上无光。想当年多少人拜倒在石榴裙下都没看上,心中实在懊恼啊,不能不吵。
怎么吵吵什么
吴海兰肯定先骂张灵甫欺骗啦,然后提条件,休了邢凤英,让他离开张家。
张灵甫也是气啊。老家的是父母找的,又不是我要娶的,有名无实嘛。有何重要休了人家,老父的脸往哪里搁人家回去又如何做人肯定不答应。
不答应就不做儿媳妇了,不去上坟。吴海兰的反应是很自然的。吴是知识女性,是否还有更进一步的施加压力的措施比如提出离婚
如果吴海兰真的用离婚来要挟张灵甫的话,最后引来杀身之祸就可以预期的。
张灵甫是谁是一直以大丈夫自诩的黄埔军官。如果被一个小女子休了夫,还有脸去见军中同僚
除了张灵甫脾气暴躁外,他可能还患有战争综合症。近年美军驻伊拉克,阿富汗的军人回国后和家人不能相处,采取暴力行为的明显增多,该病才引起重视。张灵甫连续几年加入军阀大战,几次负伤,特别是最近半年多和红军在高原上的残酷搏杀,目睹了尸横遍野,使他对生命的轻视和对武力的崇拜达到了非理性的高度。
年轻,天真,美丽的吴海兰的悲剧命运就此被确定了。
吴海兰还是因”妒”而被杀,只不过妒的是吴海兰而不是张灵甫。
这个杀妻的原因张灵甫是无论如何也说不出口的。
(六)
还有一件有关联的事,不知是否和吴海兰被杀有关
张灵甫和父母之命的妻子邢凤英事实上并非名义夫妻,而是育有一子的,是为张的长子。该子也不是生于张灵甫离家闯荡江湖前,而是生于吴海兰死后的1936年,是在张灵甫出狱后娶西安望族高家**之前。该子名张居礼,前段时间还有他在西安参加公开活动的报道。
按正统的资料,张灵甫是在到南京投案前回老家交待家事时让邢凤英怀上的。张灵甫正在南京狱中等待申诉结果时得知儿子出生。此段时间南京还派人到西安调查张的申诉,时间肯定是在西安事变前,即在1936年12月12日之前
张灵甫到南京投案前回老家交待家事是什么时间查遍资料不得,还是来推理吧。
前已说过,张灵甫探亲回西安的时间应该是12月中旬,两人在西安又过了一段神仙生活,到回老家时应该已是12月下旬。还有一个更有力的证据佐证。张回老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给母亲上坟。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上坟的两个时间点是清明和冬至。查一下老黄历,1935年的冬至正是12月23日。因此,张回老家及杀吴最可能的时间是在1935年12月下旬。
杀了吴海兰后,张灵甫回到西安,若无其事地继续住在堂兄家。直到有一天,<西安日报>将他的杀妻案给登出来了。谁登的吴海兰一个外来妹在乡下被神不知鬼不觉地干掉,怎会上媒体于是找亲朋打听,原来是和堂兄家的两个房客有关。
堂兄家住的是个大宅子,前院租给了一对姐妹花居住,她们平日和吴海兰极友善。吴失踪了当然引起姐妹俩怀疑。加上张回来后焚烧吴的衣物,堂兄又责骂他,想必姐妹俩听到了一点风声。合该张灵甫倒霉,该姐妹也非等闲之辈。妹妹的恋爱男友是西安一把手杨虎城的机要秘书周藩伯!那时圈子小啊,低头抬头就碰上皇亲国戚了。于是事情露馅了。
反正不是张灵甫自己给”案件聚焦”栏目投的稿,那从杀人到见报总得有2-3周吧这就到1936年1月中了。
事情公开了,当然传到了吴海兰的娘家四川广元。吴家遭此晴天霹雳,急忙派大舅子吴正有来西安讨人。张灵甫见事已泄漏,脚底抹油回部队去了。于是吴大舅追到乡下张老先生的家中。张老先生理亏啊,但人死不能复生,私了吧,反正张家有的是钱。于是谈判赔钱,完了吴大舅揣着银子回西安了。
考虑到那时消息传播的速度和交通的不方便,从消息传到广元,到吴大舅翻山越岭到西安,寻人不着再到长安乡下,再私了谈判,再回西安,其中还有春节,至少也要3-4周吧这就到1936年1月底2月初了。
拿着银子回到西安,吴大舅越想越憋气,吴家根本不缺钱,拿活蹦乱跳的小妹换一堆钱有什么意思要杀人偿命!于是开始走上了专业上访的道路。 )
先找人写状子,递进西安法院,给打了回票,涉军案件管不了;再到单位反映,你张灵甫跑了和尚跑不了庙,一军(一师已扩编)的军部就在西安,可是状子上去后连个回票也等不来; 家庭暴力案件,再找妇女协会。协会干部倒挺同情的,但气愤填膺的大姐们光嚷嚷解决不了问题,妇女协会能管到胡宗南的头上吴大舅在各单位间来回折腾上访,花一个多月不算多吧这样就到1936年的3月中了。这时,观世音菩萨到西安来了。
谁是菩萨国军副总司令张学良的夫人于凤至。别看张副总司令时不时地找些像赵四这类的路边野草,于凤至可是张司令的老子张大帅亲自定下的正牌夫人,是宋美龄换帖子的干妹妹,那时赵四只是挂个秘书头衔上不了台面的小蜜而已。
协会的大姐们将吴大舅的状子交给了于凤至,于夫人是协会的分管领导,该案新闻已报道,社会影响大,得管。于就去找张副总司令,张司令一看是中央军的团长,才赖得来管,推回来了。于是于凤至借着一次到南京见干姐的机会,又把状子带了过去。宋美龄一看不高兴了,自己正在全国推行新生活运动,军官杀妻算哪门子的事呢何况还是干妹妹托过来的。于是,最终枕头风吹到了委员长耳边。校长一看也不高兴啦,黄埔学生杀妻,成何体统一纸命令给胡宗南,将犯事军官押到南京处理。胡长官看到纸包不住火了,只能找来张灵甫,也不押送,让他自己到南京去投案。(是不是胡长官的意思你潜逃算了)这才有张灵甫回老家交待家事。
这一阵折腾,一个月不算多吧那张灵甫回老家已是1936年4月的事了。
如果是这时候邢凤英怀上了张灵甫的儿子,十月怀胎,当儿子出生时,应该已到1937年了。西安事变早发生并和平解决了,张灵甫的申诉早完成了,已在打铺盖卷出狱了。
和张灵甫在狱中申诉时得到儿子出生消息的时间对不上呵。是否有可能邢凤英是在张灵甫上一次回家时(即和吴海兰一起回家的那一次)就怀上张的孩子呢如是,儿子出生的消息传到张灵甫就应该是1936年的九月底或十月初。
这就可以对上了。
吴海兰和张灵甫在老家大吵的原因就更一目了然了。
第二部是《逃出珊瑚海》。
《逃出珊瑚海》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rcYyfdKJDjjSnTmZgdVNjA
pwd=fqgv 提取码:fqgv《逃出珊瑚海》,张家振导演的香港悬疑**,由方中信、梁婉静、左雁翎、张耀扬、胡枫主演。讲述一班青年男女来到座落海滨的珊湖居渡周末并扬帆出海,兴高采烈之际却未发觉被一怪形物体跟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