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绝唱》是一部悲欢离合的爱情绝唱,精致整齐的歌词,句句押韵,具备了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点,同时也是一首叙事歌曲。
作者为我们勾勒出一段凄美,跨越千年的爱情故事。带领我们穿梭古今,找寻难忘爱情的影子,人海茫茫,两心相映,主人公多情痴狂,期盼与相爱的人相守地老天荒!
现在鲜少听到对爱情至上论的赞美之词,“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单车后座上笑”让人莞尔之余,其中的现实成分默默博得一波赞同。
爱情好像变成奢侈品,有钱, 有权,有颜的人才配谈爱情,我们无名碌碌之辈只谈生活的一地鸡毛,家长里短,职场上的小心翼翼,利益纷争,聊投资理财,八卦新闻。如果哪天哪个说到某某被爱情冲昏了头脑如何如何,就好像是许多年没听到的笑话一样,遥远又陌生。昨晚无意中翻找出来的昭和经典**《寒椿》里,来自那个年代的,降旗康男导演关于爱情,人生,社会的思考和近乎于理想主义的结局让我看完**之后久久不能释怀。
《寒椿》这部上映于92年的日本老**给观众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昭和初期,以艺妓牡丹(艺妓艺名)为主线的故事。**一开始从艺妓中介人富田岩伍的儿子健太郎的叙事角度出发,将富田和妻子之间爆发的家庭冲突作为起点。妻子因为不满丈夫富田赖以谋生的低下职业,趁富田不在家的时候带着儿子逃回娘家,下定决心绝不再回去。富田发现后,立马跳上摩托车轰隆隆地开到岳母家中,奈何妻子死活不肯跟自己回去,他一把抓起儿子,硬生生地把健太郎给绑了回去。自此父子之间的矛盾一发不可收拾。
在一次健太郎不成功的离家出走途中,女主角贞子首次登场。彼时她是一个21岁的公交车售票员,有着明媚笑容的她仿佛世界上只有光明,没有黑暗。见健太郎不愿跟父亲回去,贞子蹲下身亲切地安抚他激动的情绪,她的善解人意成功化解了一场父子危机,健太郎乖乖地跟在父亲身后回了家,并放弃多次未果的离家出走。
之后她的再次出现竟是被自己嗜赌成性的父亲拖到富田家中,卖身为艺妓来为父亲还赌债。场景里贞子穿着暗色的和服越发衬出苍白的脸色,深埋着头缩着肩膀,和之前穿着深蓝色制服朝气蓬勃的明朗少女判若两人。富田大声斥责牺牲女儿来保全自己的贞子父亲,并将其安顿在阳晖楼里信任的“妈妈”手下,悉心教导她舞蹈,礼仪并取艺名“牡丹”。自此之后,贞子正式成为一名卖艺不卖身的艺妓。只可惜牡丹的人生却不如牡丹女子那般顺遂,工作不久,仪表出众,气质温婉的贞子被迫将自己的处子之身交予位高权重的寻欢客多田,并不知不觉成为两大银行竞选势力暗中较劲的棋子。
富田虽然只是艺妓中介人,但却一直暗中关心并小心保护着牡丹。牡丹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一旦遇到难题拿不定主意的时候,她总会到富田家中找他商量。即便后来成为阳晖楼响当当的头牌,画像被男人们追捧争抢之时,牡丹对待富田的态度仍然如当年被父亲带入他家中一样。在别人眼里只会一味卑躬屈膝,忍让做小的富田对于牡丹来说,是如避风港一般的存在。她敬他,虽然靠着上不了台面的艺妓生意营生却最大限度地为女孩们争取权利,甚至爱他,爱他在妻子逃离之后依然执着于对妻子的感情,身在万花丛中却并从不不借机沾花惹草。
牡丹在每次见到富田时绽放出来的,从心底里涌出的灿烂笑容让另外一位牡丹的狂热的追求者仁王山心生嫉妒。仁王山深知自己这样的黑道小人物并没有接近牡丹的机会,却无法忍受自己败给其貌不扬,同样身份低微的富田。他给富田留下挑战书,要与他决一死战。年轻气盛的他被对牡丹排山倒海式的爱情蒙蔽了双眼,甚至不惜和自己的老板起冲突。在得知牡丹将要被多田赎身并嫁人的消息时,仁王山不顾一切地将正陪多田出游的牡丹劫走。在海边的茅屋里他大声质问牡丹对富田的感情,强烈的嫉妒心驱使他不顾牡丹的反抗强行占有了她,无奈之下牡丹只能选择妥协。第二天清晨仁王山一睁眼就看到热乎乎的早餐,好想两人是最亲密的恋人一样。可惜他的美梦只持续不到一天的时间,很快富田就找到他们的藏身之处,并将牡丹解救回阳晖楼。但是她做梦也没想到,这次事件成为自己正当红的艺妓生涯里致命的转折点。
被带回阳晖楼的牡丹再次面对多田时,等待她的不是抚慰,却是侮辱和打骂。多田因为牡丹失去了贞操而耿耿于怀,对她的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她默默哭泣着承受多田言语上的侮辱,却还是选择跟随竞选成功的国会议员多田前往东京。可让人没想到的是,到了东京的牡丹无异于踏入魔窟,议员夫人的身份是骗局,多田早已计划将她卖到满洲去做皮肉生意。牡丹拼命抵抗不肯前往,却惨遭多田的帮凶田村(黑道势力的头目)的手下残酷的蹂躏。
无意中得知此事的富田马上动用自己的一切关系,将牡丹从魔鬼手中救出。看到被折磨得憔悴不堪的牡丹,他暗暗下定决心要从人面兽心的议员等这帮权贵手里为牡丹讨回公道。一向崇尚中庸“能忍则忍,可让则让”的他这次没有选择回避,富田气势汹汹地冲进多田办庆功宴的酒楼包厢里,抓住这新晋议员一顿暴打。权势上他根本无法伤害到多田,还不如一顿拳打脚踢来的痛快干脆。
被打的满地找牙的多田立马寻思报复,吩咐田村带领一大帮人到富田家中,仁王山为了保护牡丹留在富田家中一同对抗恶徒,可怜一片混战中牡丹被砍去一截手指,血流不止。庆幸的是三人最终捡回一条性命,恶人也得到了应有的报应。仁王山的痴情和不离不弃感动了牡丹,她最终决定嫁给他,作一对最平凡的夫妻。片尾分别之际,仁王山的那一句“你没有手指没有关系,我就是你的手指”着实让人动容。他对牡丹的爱是鲁莽笨拙的,却贵在真诚真心。牡丹对富田的爱里更多的是对长辈的敬仰,尊重。而富田对牡丹的爱是细水长流的关心,润物无声的呵护和尊重。
他们是这个时代里最微不足道的底层人物,却展现出以多田为代表的所谓上层阶级严重缺失的基本的爱人的真诚,以及对爱的敬仰和尊重。他们也许行为低俗,不曾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却难能可贵地拥有高贵的品格并勇敢地用行动去争取并维护自己的信仰。作为底层人物,他们没有能力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是被迫接受甚至忍受当下的状况,却用自己最笨拙的办法去奋斗,去跟命运抗争。影片的末尾,儿子健太郎瞬间理解了看似软弱无能,整天只会赔笑脸的父亲,他看到父亲笑脸背后是被生活重压的无奈,是巧力化解矛盾的生活智慧。但是一旦哪里有不公,他的父亲就会化身为真正的勇士,第一时间站出来,拔刀去维护爱的人。
在一切都变的越来越方便快捷的现代社会里,我们需要这样一部**来提醒自己,生活不止是柴米油盐酱醋茶,风花雪月也不仅仅是有钱有闲的人的饭后甜点。每个人因为环境,能力的不同必须按部就班的生活,但是作为人品质里对爱的追求和信仰是所有人的权力。在爱面前,众生平等。
《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者: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再别康桥》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对康桥的依依不舍、留恋之情。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新月派代表诗人。
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著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扩展资料:
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节”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再别康桥
谢邀:
开篇明义,“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出自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苏幕遮》一词,原词如下: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作为北宋早期的填词人,范仲淹的《苏幕遮》仍然没有完全脱离晚唐五代词作的窠臼,但词作已然呈现出不同于晚唐五代词的韵味,因为词人描写的是以宏大的时空背景为依托的词作境界,这已经不同于晚唐五代以花前樽下为主旋律的词作了。
范仲淹的《苏幕遮》分为上下两阕,上阕展现的是一幅壮丽辽阔的秋景图。整个上阕所写的辽阔高远、色彩斑斓、毫无萧瑟衰飒情味的秋景,在传统文人笔下还是很少见到的,在以“悲秋”为常调的词中,像范仲淹这样的词作更是少之又少。
开篇句“碧云天,黄叶地”,此人只用了六个字就将广阔的空间意象呈现在了读者眼前,那是一幅天空湛蓝深远、大地铺满黄叶的深秋景象。
不得不说,这六个字多蕴含的景象是辽阔旷远的。词人俯仰天地之间,以天地为依托,视线从上至下,极力创设词境、营造词意。
尤为可贵之处在于,词人天衣无缝地给这辽阔旷远的秋色渲染上双重的色彩:一个“碧”字形容天空的颜色,一个“黄”字用来描摹大地的色彩,这独属于深秋的景象被词人准确的捕捉到、并成功地填进词中。
这时的词人像极了一位油画大师,他准确地从颜料中选取了两种颜色,在背景板上涂抹起来,一幅“碧云天,黄叶地”的画面便呈现在了人们眼前。每一个读到这句词的人似乎都会拿起手中的画笔在背景板上渲染几笔,即使不会画画的人也可以凭借想象力填充出这美妙的画卷来。
接下来的“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词人移形换步,将视野聚焦到开阔的大地上,他看到那水天相接处的一江秋水。
这是词人的视觉体验,展现的是一幅美丽的秋色画卷,词人笔下的秋色是斑斓的、是绚烂的,是铺天盖地的极富感染力的斑斓色彩。
看,那湛蓝深远的天空,天空之下是那铺满金**落叶的大地,大地一直延伸到视线的尽头。视线的尽头,一江秋水与天色接壤,秋色也延伸到江面上,水天相接,天水一色,好一幅深秋江天远景图啊。
江上笼罩着一层薄薄的烟雾,在水光与天色的掩映下,也呈现出“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动人心扉的翠绿色彩。烟雾本来是白色的,但经过光线的折射,在词人的眼中就呈现出别样动人的色彩。
远远望去,烟雾好像和湛蓝的天空连在一起,又好像和秋水碧波连在一起。所以词人才会说“寒烟翠”,而这个“寒”字又恰恰突出了烟雾给人带来的秋意缱绻的朦胧美感与意境。
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的词境交织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极为辽阔高远、色彩斑斓的秋意图。傍晚时分,落日将它最后一抹余晖洒在远处的山峦上。从词人的视角望去,这是碧水蓝天、芳草萋萋的极致视觉体验。
词人满眼都是秋色,词人眼中的秋色铺天盖地,一直延伸到视线的尽头,最后隐没在斜阳照映不到的天边,所以,当词人感知到这样的景致时,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上阕后三句“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这三句的词义隽永绵延,意境旷远悠长,将天、地、山、水的色彩通过一抹斜阳连接在一起,景物从词人的视线之内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尤其是词人笔下那萋萋的芳草,足以让读者将它与相思之情和离愁别绪联系起来。
因为自《楚辞·招隐》中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伊始,芳草便成为怀念远方与乡思离情的代名词,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同传统的文人一样,“芳草”在范仲淹的心中也成为乡思离情的寄托,这种情感也从词人对“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写中暗暗地流露出来。
词人的情感如涓涓细流一样绵延而来,词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词境从上阕的写景到下阕的抒情,过渡自然,彰显词人创作手法巧妙。
范仲淹笔下的芳草不只停留在这幅秋景图之内,一句“更在斜阳外”,让词中的“芳草”意象跳脱出画面,延伸在斜阳之外,延伸到远方,延伸到词人的故乡。此时的“芳草”已然成为词人的情感纽带,成为全词的抒情线索。
范仲俺是江苏人,自从他到延州、耀州戍边开始,他就远离故乡、远离亲人朋友,边塞的生活有时很艰苦的,所以在长期的边塞生活中,范仲淹那悠悠的乡思离情和离别愁绪不免会在他的情感世界里流露出来。
行文至此,词意已经呼之欲出了,原来词作中的每一样景物都被词人赋予了别样的情感,那就是词人心中那缱绻的羁旅之愁与思乡之情。
而这种种被词人赋予了情感的景物最后都汇聚到那“芳草”意象之中,词人的情感也是由芳草这一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意象引出来的。
过片两句“黯乡魂,追旅思”,词人紧承上片的芳草天涯,直接点出羁旅之愁与思乡之情,词中的“乡魂”就是思乡的情思。这两句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思乡和羁旅的愁绪愈来愈强烈。
乡魂和旅思在写作手法上属于互文,此处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由此也能看出词人边塞生活的时间之久,字里行间是词人乡思心绪的真情流露。
故乡在词人的边塞生活中成为他魂牵梦萦的地方,故乡的温柔与可亲也成为词人在枯燥生活中聊以自慰的情感寄托。
接下来的“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这两句是词人对边塞生活的描写。无尽的乡思与离愁牵绊着词人,也无时无刻萦绕在词人的心头。每到晚上,这种情感就变得更加强烈。词人回想白天的思乡之情延续进梦中,他也只有在梦中才能见到阔别已久的家乡。
梦中的自己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正待他与亲友一一寒暄之时,词人从梦中惊醒。梦醒时分,词人恍然不已,原来只是好梦一场。
漫漫长夜,词人难以入眠,于是他来到屋外,这是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月光洒在庭院中的片片落叶上;词人举头望月,只见皓月当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词人或许想起了唐代诗人李白同样在月明之夜的思乡之情来。
不同的时空,不同的地点,但是彼时彼刻的情感都是一样的,那是跃然纸上的思乡之情,那是跨越时空的思乡之情,那是人类永恒的情感。
范仲淹的思乡之情无法消除,他在此刻正好可以倚楼凝想这一轮明月,但是这种愁怀反而因为明月更加强烈起来,词人在这样的情境中不由得发出“明月楼高休独倚”的慨叹。
范仲淹从斜阳写到明月,这是时间的挪移,也是词意的递进。词人从寥廓的的秋景写到明月与高楼,所处的地点虽然没有变化,但是词人的视角发生了转变。这就好比**拍摄中的长镜头一样,从遥远的天边一直向后挪移,镜头和词人所处地点的距离越来越近,最后将镜头聚焦在词人的身上。
这是一个延续的画面,有一条明显的情感线贯穿其中,就是词人的思乡之情和离情别绪。画面中出现的景物,如天地、黄叶、烟波、斜阳、芳草、明月,都成为词人情感的寄托。这样写法最大的好处就是:不仅避免了结构与行文的平直,而且使上片的写景与下片的抒情自然地融为一体。
全词在“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伤感旋律中缓缓落下帷幕。因为长夜漫漫,明月之下独倚高楼的词人夜不能寐,所以他就饮起酒来,但酒一入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词人本欲借酒消愁,可是举杯消愁愁更愁;词人欲遣相思反而更增添了相思之苦、更增添了怅惘之情。
这两句历来好评如潮,被称为千古名句,抒情的成分是很明显的,也是很强烈的,而且词句也很新奇。写到这里,郁积在词人心中的乡思旅愁在外物触发下发展到最高潮,词人在这难以为怀的情绪中为词作画上了让人意犹未尽的的句号。
在传统写作中,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范仲淹的《苏幕遮》则突破了这一传统的创作手法,因为范仲淹在这首词中词作所描绘的秋景是辽阔高远的,是铺天盖地的,是色彩斑斓的。
品读《苏幕遮》中的词句,宛如欣赏一幅多色的秋景图。这一点在开篇几句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试看“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所以每当读这几句的时候,总能给人们无穷的想象空间,也能激发出人们无尽的想象力。
开篇几句极富画面美与意境美。显示了词人立于天地之间的广阔胸襟,以这样的胸襟反衬思乡与离情的怅然。元代戏曲家王实甫在《西厢记》中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就化用了范仲淹的这两句,直接化用了范仲淹《苏幕遮》的开篇两句,衍为曲子,竟成千古绝唱。
品读《苏幕遮》中的词句,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这一点在结尾几句中同样体现得淋漓尽致。试看“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虽然是最后几句,词人却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将羁旅之思与思乡之情推向了高潮。在这样的词意和词境中,词人所抒发的感情就显得柔而有骨,深挚真切不流于俗套了。
这首词的寻常之处就是:上片寓情于景写景,下片借景抒情,这本来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但是这首词又有自身的不同寻常之处:那就是秋景与柔情的融合交织。
范仲淹的《苏幕遮》声情并茂,意境宏深,与一般婉约派的词风确乎有所不同。《苏幕遮》一词中的秋景是辽阔高远的,是色彩斑斓的,是毫无萧瑟衰飒情味的;词中的柔情是缱绻动人的,是缠绵悱恻的,是羁旅之愁与思乡之情的交织交汇。
通过以上两点就可以一探《苏幕遮》在写景中所蕴含的永恒的情感了将这首词成为千古绝唱,是中肯而贴切的,也是实至名归的。
这句话表面是指歌女不知亡国恨仍在载歌载舞, 实际上暗指权贵们只知道吃喝玩乐而不知亡国恨。表达了作者感慨权贵无作为的心情,进而写出了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原文如下:《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
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还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注释
1、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历代均为繁华的游赏之地。
2、烟:烟雾。
3、泊:停泊。
4、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5、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皇帝陈叔宝(即陈后主)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赏析:这是一首即景生情之作,通过写夜泊秦淮所见所闻的感受,揭露了晚唐统治者沉溺声色,醉生梦死的腐朽生活。秦淮河两岸是六朝时的繁华之地,是权贵富豪、墨客骚人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场所。诗人夜泊秦淮,在茫茫沙月,迷蒙烟水中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歌艳曲,不禁触景生情,顿生家国亡思,将对历史的咏叹与对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从陈的荒*之国联想到江河月下的晚唐命运。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沈德潜称之为“绝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