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蹈的河北舞蹈

民间舞蹈的河北舞蹈,第1张

河北省的民间舞蹈,蕴藏丰富,绚丽多姿,素有北方汉族民间歌舞之乡的美誉。据中国舞蹈家协会河北分会1983年的调查统计,全省民间歌舞达一百四十六种,为了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全省各地每年都定期举办民间歌舞训练班,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不断发掘整理民间舞蹈。在每年的新年、春节传统的迎春花会等群众性业余文艺活动中,民间歌舞异常活跃。

河北民间舞蹈人们比较熟悉的有:徐水狮子舞,唐山的地秧歌,昌黎的跑驴,石家庄的井陉拉花,沧州的落子舞,盐山的武术扇、高阳的竹马洛子,邯郸的永年小曲、曲周花车,邢台的秧歌鼓,衡水的凤秧歌、七巧灯,廊坊的胜芳胯鼓、胜芳花灯,保定的地平跷、花鼓洛子,张家口的插花洛子、二人台,承德的春鼓、棒棒舞等等。现将几种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作一简略介绍。

冀东地秧歌和跑驴

冀东地秧歌广泛流传在河北省唐山地区。据《中国古代舞蹈话》(王克芬著)记载:“秧歌是由古代的‘村田乐’演变而来”,它们的源泉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地秧歌,徒步于地上表演,不受演出场合和道具的限制,比较机动灵活,易学易演,是自娱性和表演性相结合,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一种民间舞,传统的活动形式,基本上分过街秧歌和场子秧歌两种。过街秧歌,走街串巷,沿途表演。它的主要特点是:节奏与动作统一,表演各异,舞姿简洁,边走边扭。场子秧歌,遇到广场或十字街头,拉开场面,大扭一番,有时还扭一会儿,唱一段,用锣、鼓、钗间奏,然后表演带故事情节的“小出子”(即小型舞蹈节目)。主要特点是:具有典型人物性格,舞姿舒展、健美,画面灵活多变。

地秧歌的传统表演形式,大多是前边有两个武生打扮的人物(有的扮成武松、鲁智深),手舞花棒,开路打场,后跟提花篮、佛尘的童子及田公、渔妇、樵夫、书生等角色。在行当上分“妞”(少女或小媳妇)、丑(诙谐、幽默的滑稽角色)、擓(中年或老年妇女)、公子(文质彬彬的书生)。表演上的共同特点是脚下步伐上下颠颤,结合肩部与腰部扭动和双手摇摆为主,就好象凤摆杨柳一般。手中的道具根据人物性格,分别手持彩扇、花绢、团扇、拨郎鼓、棒槌、烟袋等,手部的基本动作以八字翻花为主,上下左右,前后抖动扇花,变化万干,如双双对对的彩蝶在花丛中飞舞,既抒情、优美、典雅,又火爆、泼辣、热情、欢快,富有诙谐、幽默、质朴健康的生活情趣。伴奏以悠扬的大唢呐为主,配以中、小钗作打击乐。大多习惯于吹奏《满堂红》、《句句双》、《柳青娘》等喇叭牌子曲,易于表现乐观、欢快、喜悦的节日气氛。

地秧歌中的妞、丑((文丑、武丑)、公子等各种人物的舞姿动作非常细腻,富于表现力,能在地秧歌的“小场子”、“小出于”中,塑造各种不同人物的艺术形象,善于表现有故事情节的双人舞、三人舞和小舞剧。著名的地秧歌表演艺术家、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国舞蹈家协会河北分会理事周国宝和周国珍、张迁合作,根据“王小赶脚”、“傻柱子接媳妇”加工创作的民间舞“跑驴”,主要舞蹈语汇,就是选用地秧歌的素材。这个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舞蹈,在参加1953年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时,曾荣获优秀节目奖。随后,由中国青艺术团带到布加勒斯特,参加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荣获国际舞蹈比赛二等奖。

此外,唐山市、秦皇岛市和昌黎县的专业和业余舞蹈爱好者作,以地秧歌为素材创作了许多新的舞蹈节目,如《娶女婿》、《盲人摸象》、《中秋之夜》、《扑蝶》、《抢亲》等等。这些舞蹈已在全省普及,深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赵县扇鼓、战鼓、挎鼓

赵县扇鼓的鼓,是用狗皮蒙的一种盘状圆扇形手鼓,带有长把,把上有九个铁环,细长的鼓锤富有弹性,鼓声清脆悦耳。

扇鼓的历史久远,它起源于商代的巫舞。巫舞在古代是娱神舞蹈,所使用的主要道具是扇鼓(又名“太平鼓”或“太平神”)。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前进,巫舞逐渐由娱神的舞蹈演变成为人的舞蹈。相传公元前424到公元前387年,邺县黎民百姓为念西门豹治邺为民除害的功德,每逢年节都要敲打太平鼓(即鼓),载歌载舞,以示纪念。

巫舞中的扇鼓传到清代,已基本上形成为民间娱乐活动。清何耳作《燕台竹板词》中云:“铁环振响鼓蓬蓬,跳舞成群岁渐终。”就是反映当时扇鼓表演活动的场景。

赵县扇鼓多为集体舞形式,每逢喜庆丰收之时,农民们手持扇鼓,在场院里扭起舞步,敲打着轻快活泼的鼓点,唱着民歌小调,表达欢悦的情绪,很有生活情趣。建国以来,一些专业和业余舞蹈工作者继承传统,运用扇鼓表现形式,创作出不少新的舞蹈节目,受到群众欢迎。国庆三十周年文艺献礼演出时,河北省民间歌舞业余演出队带着经过加工整理的赵县扇鼓《庆丰收》进京,荣获了演出二等奖、创作三等奖。赵县战鼓,是表现古代战阵生活的一种很有气魄的民间舞。以大架鼓为中心,鼓面直径为一点八米,由四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擂打,十六名健壮的男子手持大钹,列队随着大架鼓的节奏,前后左右,上下飞舞,不断变化着敲击乐器的姿态,很有气势,这与纤细、优美、抒情的扇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赵县的挎鼓(又名背灯挎鼓),是一种很别致的民间舞蹈。表演者背上背着一盏特制的龙灯或西瓜灯,将鼓挎在腰间,双捶击打圆鼓。时而欢腾跳跃,时而旋转着敲打着轻快有序的鼓点。每值灯节之夜,数以百计的“背灯挎鼓”涌上街头,排成一字长蛇阵,在鼓乐声中,灯火之下,于欢乐的人群中往来穿梭表演。表演者与观赏者融为一体,共同享受着一种太平盛世,歌舞升平的喜悦,增强了喜庆的节日气氛。

沧州落子

沧州落子是冀中一带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歌舞。据沧县县志记载:落子是大秧歌中的一个小场子,起源于清代嘉庆和道光年间(1796一1821年)。传统的落子,女的脚踩寸跷(又名踩寸子),手持花扇或小竹板,男的手打霸王鞭。落子的舞蹈特点是,扇花少,舞姿造型多,注重曲线美,讲究韵味儿。扇舞的风格潇洒,板舞的动作幅度大,节奏变化多,非常明快。落子的传统节目,内容大多是表现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以及爱情故事和人们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如《茉莉花》、《放风筝》、《叹情郎》、《绣手绢》、《尼姑思凡》等。其中《荣莉花》、《放风筝》经过加工、整理,更加优美动人,成为舞坛上久演不衰的保留节目。

已故的著名民间舞蹈家周树棠在继承和发展沧州落子方面有突出的贡献。周树棠从小在“落子坊”学艺,经过四十多年的磨练,自成了落子舞的一个艺术流派。他的舞蹈动律特点是,突出地刻画了女性“三道弯”的舞姿造型:头是歪的,腰是拧的,腿是曲的,线条儿美,韵味儿浓,使人感到典雅、秀美、端庄。在舞蹈步伐上,吸收了中国古典舞和兄弟民族舞的优长。周树棠认为,民间舞不发展,不创新,就没有生命力。为了发展落子舞中的板舞和扇子花,他从各民族民间舞中,曾记下许多舞蹈语汇和舞姿动律,经过一番剖析和钻研,把许多舞蹈语言溶化到落子舞当中,进而加工整理出二十多套扇子花和板舞动作组合。这些瑰丽多采、千姿百态的动作,增强了落子舞的表现力,发展了落子舞的传统艺术。

民间舞蹈,顾名思义,源自民间的舞蹈。它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

人们常把民间舞蹈称作“艺术舞蹈之母”,因为民间舞蹈源自中国原始舞蹈,原始舞蹈是最古老的舞蹈形式,民间舞蹈含有原始舞蹈的遗留成份。

民间舞蹈的特性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民间舞蹈也随着社会在不断发展、前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六大特性:

1、继承性。民间舞蹈保存着许多古代生活的形象特征,积淀着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文化因素。它和人们的传统观念,民俗活动紧密结合,世代相传,不断发展。

2、群众性。它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成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自娱性。它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娱自乐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自人们心中最真挚的情感流露。

4、即兴性。它是表演程式规范性不强,舞姿造型因人而异,随情而发。

5、适应性。它是以历史时代为背景,适应着潮流与发展,有着与时俱进的特点。

6、地域民族性。它受地域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特点和地域文化色彩。

发这个确实有点动机不明,是在试探你,还是在开玩笑,不清不楚的,有时两个人的感情不是一两句话说的清楚的,而是长期接触产生互有好感,这种暧昧不清的关系,就差谁先捅破这层窗户纸,所以说不清楚。发这个确实有点动机不明,是在试探你,还是在开玩笑,不清不楚的,有时两个人的感情不是一两句话说的清楚的,而是长期接触产生互有好感,这种暧昧不清的关系,就差谁先捅破这层窗户纸,所以说不清楚。

陕西民间舞蹈形式多样,绚丽多姿。长期扎根于民间,世代流传,具有农耕文化特征,鲜明的民俗祭祀属性,加之原始舞蹈、百戏、军阵乐舞及宋元杂剧的影响,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艺术风格。陕北秧歌是陕西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每逢春节和元宵节前后,陕北各地村村闹秧歌。

秧歌队由伞头带领,在锣鼓唢呐的伴奏声中,以踢场子、霸王鞭、跑毛驴、腰鼓、龙灯、高跷、水船、狮子等组成综合性的民间歌舞队,挨门拜年,搭彩门,踩大场,与火塔塔、转九曲结合起来,尽兴玩乐。

陕北秧歌

陕西各地的民间舞蹈,种类和形式较多,其有名者如下:

一、安塞腰鼓

腰鼓为民间舞蹈中常见的活动,古往今来一直不绝于世。至今,陕西民问,特别是陕北一带,青少年男女一有空暇,他们腰间斜跨带子,系上腰鼓,两手各执小木棍,于前后左右击打,并有锣、钗相敲配合,“嘣一嚓嚓”之声清脆响亮,格外入耳悦目。陕西各地学校、团体,每遇节日,青少年组织演出腰鼓,是最引观众赏目的,而陕北安塞腰鼓,则是独树一帜的佼佼者。

安塞地处边关要塞,古代为兵家必争之地。据传,守望者发现敌情后,即用腰鼓报惊。后来,它逐渐由报惊工具转化为娱乐形式。安塞腰鼓在明清以后的数百年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逐渐形成了一套独有的表演风格,其动作豪迈矫健,鼓点遒劲有力,有气吞山河之势。其舞蹈动作有“十字步”、“平侧蹬”、“双腿蹬”、“三角阵”、“四方阵”、“野马分鬃”、“白虎甩尾”、“青龙摆尾”、“凤凰展翅”等花样和程式。在年节、喜庆、集会时,腰鼓是最显眼的舞蹈。1951年在北京天安门前演出时,观众云集,齐声喝彩;1952年在布达佩斯“世界青年和学生联欢比赛”中,曾获得特别嘉奖;**《黄土地》、大型电视系列片《黄河》均有录相;1986年获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大奖;1988年在全国农民运动会开幕式上又获好评。

二、洛川蹩鼓

陕北洛川民间舞蹈中的蹩鼓,别具一格。相传,由秦、汉时军士操练发展而来的。这种边蹦边跳边打鼓的活动,已扎根民间,代代相传。表演时,鼓手头戴武士巾,上扎英雄花,身穿战服,背插靠旗,腿系云纹战裙,扎绑腿带,脚蹬战靴,胸前横挂二尺面宽的圆鼓,边蹦边击,激烈猛狠,队伍变化多端,时分时合,整齐有序。1989年9月27日“世界旅游日”庆祝活动在西安举行开幕式,洛川蹩鼓的精彩表演,受到中外观众的热烈欢迎。

三、牛拉鼓

陕西咸阳市的“牛拉鼓”,为民间鼓舞中的独特项目。

“牛拉鼓”表演时,两只牛身披红彩,各拉一车,上置大鼓,鼓手背向前方,面向后面数百名锣鼓手,边敲边作指挥鼓,落音铿锵,回音相配的锣鼓声响彻云空,鼓手个个身着彩装,头戴白巾,腰系彩带,前后呼应,配合默契。每逢大型庆典或节日,“牛拉鼓”为必演的节目,使观众一饱眼福。四、蛟龙转鼓

“蛟龙转鼓”是陕西民间民俗活动的独特项目。它流行于乾县王村乡一带,以其粗犷豪放、完整优美的色彩和表演,成为享名省内外的民间打击乐艺术活动。

据传,明代大王村一个叫梁梅的宦官,神宗万历二十一年(1593)告老还乡,曾组织过多种娱乐活动,其中“蛟龙转鼓”就是他亲自教习的。数百年来,这个传统节目,扎根于民间,完善于民间,历久不衰。每年到正月十三日,大王村各锣鼓队,从各条街道边打边行,最后汇集于村东“三义庙”前,对阵擂打,热闹非凡。

“蛟龙转鼓”乐队一般有六锣、七鼓、十四铙,另有两人吹长号,一人指挥,共30人。乐器以饰有“蛟龙”图案的大鼓为主,打时常有跳跃、旋转等象征“龙腾虎跃”的舞蹈动作,故名“蛟龙转鼓”。

其具体打法,分坐鼓、转鼓两种。坐鼓演奏时,鼓在前排,锣插期间,铙在后排,号排两边;转鼓演奏时,鼓摆成梅花形,铙、锣、号均成弓形站在后排。全乐鼓分三段:首先,长号引鸣,随后锣鼓响应,若“蛟龙”摆头,渐露水面,故称“蛟龙出海”;第二段为“潮”,擂鼓者按节拍舞动擂鼓,当此时,人在跳跃、旋转,鼓捶和铙上下翻飞,乐队如月,“蛟龙”狂舞,故称“蛟龙翻背”;第三段,节奏渐缓,乐声平和,称为“蛟龙入宫”。“蛟龙转鼓”音调高亢粗犷,节奏激烈紧张,具有振奋人心、激励向上的气魄,表现乾县民俗激昂豪放的气概,与其它民间鼓乐的《风搅雪》、《十样景》、《闪电铙》相比,独具风格。

1956年,“蛟龙转鼓”参加本县会演;翌年,参加“陕西省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荣获集体一等奖;1982年5月,参加咸阳地区“秦腔音乐会”,被评为优秀节目;同年10月,在“西北五省音乐周·长安音乐会”演出,又一次获得好评。

五、云垛

流行于陕西省扶风县的民间舞蹈“云垛”,相传已有千年以上历史,源自汉代汉族节日游艺,因小巧灵活,便于制作,便代代相沿。表演时,参与的青少年男女,均按古代人物扮演,穿作红绿不等,但成双成对,多至数百人,步踏乐曲,翩翩起舞。每个扮演者,脚面上结扎一个横形梅花状彩云,手执火把或花扇,碎步前行,如仙女驾云而舞。

“云垛”是群体舞蹈,演出时按广场、路途、白天、黑夜等情况区分。在广场演出,其套数有“掏八字”、“雁南归”、“扑四门”等;平时演出,按一般舞蹈表演进行。各种表演,都有锣鼓伴奏,并配合龙灯、竹马、狮子等社火项目。

六、跑鼓

流行于陕西麟游县的“跑鼓”,是汉族传统的鼓舞之一。

表演时,场内架大鼓两面,两个鼓手身着武士衣裤,头戴包巾或武士帽,边舞边到鼓前打鼓,打鼓的鼓点,要和锣、铙、钗配合默契,浑然一体。鼓手击鼓时,由慢到快,由缓到紧,都按一定的节拍进行;到激烈处,不但铙钗拍打变化多端,锣声插空相配,而且出现号子喊声,一阵接连一阵,声声互相呼应,气氛浓烈而不乱调。

七、转鼓

流行于陕西西府凤翔、岐山、千阳、扶风等县市的转鼓,以场面大、气氛浓烈而著每。

表演时,一般挑选10~20名鼓手,准备18~20面大鼓,由其中一个鼓手任总指挥,众鼓手把鼓摆成一圈,几十名锣、钗手环立周围(随乐器数定人),鼓手打鼓,众锣手、钗手呼应配合,边拍边舞,雄伟壮观。

鼓手多为技艺超众者,他们的鼓点有正打、倒打、定位打、转圈打等多种打法;锣、钗手也有配合拍打的锣钗点。

扶风县揉谷石家的“转鼓”,是西府名享一时的表演单位,建国后多次赴地区、省城西安演出。

八、牛虎斗

“牛虎斗”是一种民间舞蹈娱乐活动。陕西周至县的楼观镇、哑柏镇、马台乡等地的“牛虎斗”,较各地有名。

表演时,由两名男青年分别身披仿牛仿虎的衣罩(如毛皮一般),模仿牛、虎动作,你争我斗。仿虎的动作,一般有“四大势”、“八小势”、“二十四个平阳势”;仿牛动作有“望月”、“趔叉”、“舔背”、“吃草”、“挖耳”、“缩叉”等。这些动作,看似粗笨,但活灵活现,逗人喜爱。

周至县的“牛虎斗”,建国后曾多次赴北京和省城西安演出,获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一、二等奖,并被电视录相。

九、三山刀

流行于陕西榆林地区的“三山刀”,是一种民间舞蹈与国术相结合的娱乐形式,曾于1988年赴莫斯科参加国际民间艺术联欢节。

表演时,由七名男演员头戴钢盔,手执形如山状的大刀,进行各种连打、对打等刀功舞蹈,其舞姿犹如戏剧中武生对打,列势不同凡响,优美舒畅,引人注目。

十、霸王鞭

“霸王鞭”多流行于陕北榆林、绥德、佳县、吴旗一带。民问相传,这是明代百姓称颂李自成革掉苛捐、不纳粮的一种歌舞。长久以来,由陕北流传至关中一些县。有不少地方,民间男女青年经常逢集会表演,但以陕北榆林最有名。

“霸王鞭”用杉木或较好的木条制成,涂以红色,两端系有小铁环或铁键,舞蹈时敲打身体上下左右各部分,发出不同的声响,显得格外清脆、和谐;有些地方,男女人数均等表演,但也有不拘人数的,男青年打鞭,女青年配以竹板敲打之声;可几路纵队,也可以双人行进,边打边舞边跳,并有锣鼓配合。

2018年,湖南卫视推出的电视综艺《声入人心》让美声、音乐剧这类高雅文化走进大众视野,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似乎是看到了这类小众文化的市场,并且找到了让小众走向大众的一个结合点,湖南卫视在最近又推出了一档舞蹈综艺,旨在给普通观众打开一扇欣赏舞蹈的大门。

同时段卫视节收视率第一、豆瓣86、播映指数排名第一,湖南卫视在本月5日新播出的电视综艺《舞蹈风暴》来势汹汹。

事实上,国内的舞蹈综艺从发现到现在已经有了近20年的历史。只不过,真正掀起舞蹈热潮并让大众喜爱上舞蹈的节目还是有限,舞蹈依旧停留在有限的圈层内。

中国舞蹈综艺“已经跳了20年”

要说中国最早的舞蹈综艺,可以直接追溯到1999年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舞蹈世界》,距今刚好20年。重要的是,虽然在这20年里有过短暂的停播,但这档节目现在仍在央视播出,有着深厚的观众基础。

真正产生影响力的舞蹈综艺要从2006年东方卫视推出的《舞林大会》以及2007年湖南卫视推出的《舞动奇迹》两档节目开始。因为这两档节目都是明星舞蹈竞技,相对而言,明星的传播力要更广、影响力要更大一些。

其中像谢娜、陈伟霆、秦海璐、张一山等明星都参加过《舞林大会》。在2012年第五季结束之后,时隔6年,东方卫视在2018年推出《新舞林大会》,并邀请了迪丽热巴、许魏洲等话题较高的明星来参与,为节目带来了一定的热度。

《舞动奇迹》是湖南卫视引进英国BBC火遍全球的《Strictly Come Dancing》进行本土化改造而推出的。值得说明的是,这档节目是为了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加强内地和香港的文化交流和文艺合作的背景下制作的,所以节目邀请了很多香港艺人参加,而大陆艺人更多的是当年的快男快女以及湖南卫视台的主持人参加。

在这两档节目之后,舞蹈综艺发展速度较快。东方卫视在2013年推出了专业舞者竞技综艺《舞林争霸》,原版是风靡全球的美国舞蹈类节目《So You Think You Can Dance》。节目评委有杨丽萍、陈小春、方俊、金星四位,其中众所周知的金星与杨丽萍吵架事件便是来自这档节目。

同年,央视与灿星合作推出了《舞出我人生》,主打星素结合;2014年东方卫视推出《与星共舞》,是引进美国大热的《Dancing with the Stars》;2017年北京卫视的《舞力觉醒》。

一直到近两年网络综艺的发展,为舞蹈综艺带来了新的可能性。2018年爱奇艺推出《热血街舞团》、优酷推出《这!就是街舞》,这些综艺将舞蹈类综艺细分到了具体的舞种,探索小众出圈。

艺术需不需要“娱乐”?

在舞蹈综艺发展了这么多年后,湖南卫视新推出的《舞蹈风暴》又会有多少看点,表现又是如何?

首先,《舞蹈风暴》是聚焦中国年轻舞者的舞蹈比赛,和《声入人心》节目一样,挑选的都是高颜值、高才艺的选手,在视觉上给观众的是美的享受。中国舞蹈奖几乎大满贯的李响、与杨洋并称为“军艺双子星”的刘迦,甚至还有参加过《创造营2019》的王晨艺等,这让《舞蹈风暴》有别于以往的舞蹈类综艺,也具备了出圈的可能性。

其次,从导师阵容上来看,属于专业评委与观众视角的结合。三位专业导师都来历不凡:世界知名的现代舞编舞家沈伟,被国际媒体誉为“我们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扬扬是资深舞蹈电视节目制作人,而沈培艺是中国舞剧表演教育领军人,国家一级演员,总政歌舞团背景。另外两位观众导师则是刘宪华和彭昱畅,他们代表的则是观众视角,“兄弟”二人的组合也给节目增加了不少看点。

再者,从节目名字来看,这档节目最大的看点便是“风暴时刻。”节目采用了360全景相机系统展现舞者的风暴时刻,将此作为导师决定是否晋级的一个参考。

最后一大看点是,这档综艺节目融入了剧情采访的元素。“风暴合伙人”何炅在幕后会对舞者有一个简短的访谈,在舞者表演过后有一个一两句话的评价,这让综艺有一种“故事感”,给观众传达的是真诚的情感。

节目首播一期,从播出效果来看,虽然成绩显着,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风暴时刻”虽然展现了舞者的精彩瞬间,但舞蹈归根结底是一门连贯的艺术,仅依靠一瞬间的定格来评判舞蹈未免还有些不足,有媒体甚至评价“这体现了中国观众对舞蹈浅薄的认识——‘跳得高’‘举得稳’‘长得美’。”

腰鼓舞是一种中国民间传统舞蹈,以腰部为主要发力部位,通过腰部的扭动、摆动和抖动,配合手、眼、足的协调动作,形成富有节奏感和表现力的舞蹈形式。在腰鼓舞的打法技巧中,关键是要掌握好腰部的控制和协调,以及与上肢和下肢的配合。腰部的发力要自然而流畅,不过分用力,保持节奏感,同时要注重呼吸的控制,保持舞蹈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手、眼、足的动作要精准、协调,与腰部动作相呼应,增强整体的舞蹈效果。此外,舞者要具备良好的形体和肌肉控制能力,通过反复练习,逐渐掌握腰鼓舞的技巧要领,展现出舞蹈的美感和表现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0543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1
下一篇2023-11-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