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丁事迹和对世界的影响

但丁事迹和对世界的影响,第1张

但丁·阿利盖利(即但丁·阿利基埃里)出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一个没落的城市贵族家庭,生于1265年,按他自己在诗中的说法“生在双子座下”,应该是5月下旬或6月上旬。5岁时生母去世,父亲续弦,后母为他生了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 [2]  。其父因家道中落,长期经商。

但丁的生平记载很少,但写作的人很多,有许多并不可靠,他可能并没有受过正式教育(也有人说他在波隆那及巴黎等地念书),从许多有名的朋友兼教师那里学习不少东西,包括拉丁语、普罗旺斯语和音乐,年轻时可能做过骑士,参加过几次战争,20岁时结婚,他妻子为他生了6个孩子,有3子1女存活。

当时佛罗伦萨政界分为两派,一派是效忠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齐柏林党派,另一派是效忠教皇的盖尔非党派,1266年后,由于教皇势力强盛,盖尔非派取得胜利,将齐伯林派放逐。盖尔非派掌权后1294年当选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想控制佛罗伦萨,一部分富裕市民希望城市的独立,不愿意受制于教皇,分化成“白党”,另一部分没落户,希望借助教皇的势力翻身,成为“黑党”。两派重新争斗,但丁的家族原来属于盖尔非派,但丁热烈主张独立自由,因此成为白党的中坚,并被选为最高权力机关执行委员会的六位委员之一。他有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1301年教皇特派法国国王的兄弟瓦鲁瓦的卡罗(Carlo di Valois)去佛罗伦萨“调节和平”,白党怀疑此行另有目的,派出以但丁为团长的代表团去说服教皇收回成命,但没有结果,果然卡罗到佛罗伦萨后立即组织黑党屠杀反对派,控制佛罗伦萨,并宣布放逐但丁,一旦他回城,任何佛罗伦萨士兵都可以处决烧死他,从此但丁再也没有能回到家乡。

1308年卢森堡的亨利七世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预备入侵佛罗伦萨,但丁给他写信,指点需要进攻的地点,因此白党也开始痛恨但丁。1313年亨利去世,但丁的希望落空。

1315年,佛罗伦萨被军人掌权,宣布如果但丁肯付罚金,并于头上撒灰,颈下挂刀,游街一周就可免罪返国。但丁回信说:“这种方法不是我返国的路!要是损害了我但丁的名誉,那么我决不再踏上佛罗伦萨的土地!难道我在别处就不能享受日月星辰的光明吗?难道我不向佛罗伦萨市民卑躬屈膝,我就不能接触宝贵的真理吗?可以确定的是,我不愁没有面包吃!”

但丁之墓

但丁在被放逐时,曾在几个意大利城市居住,有的记载他曾去过巴黎,他以著作排遣其乡愁,并将一生中的恩人仇人都写入他的名作《神曲》中,对教皇揶揄嘲笑,他将自己一生单相思的恋人,一个叫Beatrice的女子,25岁就去世的美女,安排到天堂的最高境界。

但丁于1321年客死他乡,在意大利东北部腊万纳去世。

但丁的作品基本上是以意大利托斯卡纳方言写作的,对形成现代意大利语言以托斯卡纳方言为基础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因为除了拉丁语作品外,古代意大利作品只有但丁是最早使用活的语言写作,他的作品对意大利文学语言的形成起了相当大作用,所以也是对文艺复兴运动起了先行者的作用。

创作经历

但丁早年曾师从著名学者布鲁内托·拉蒂尼,系统学习拉丁文、修辞学、诗学和古典文学,对罗马大诗人维吉尔推崇备至。在绘画、音乐领域,但丁也造诣不凡。此外,但丁精心研究神学和哲学,古代教父圣·奥古斯丁的思想对他影响尤深。

但丁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爱情,在其文学创作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那是在他的少年时代,他随父参加友人聚会,遇上一位名叫贝阿特丽切的少女。少女的端庄、贞淑与优雅的气质令但丁对她一见钟情,再不能忘。遗憾的是贝阿特丽切后来遵从父命嫁予他人,婚后数年竟因病夭亡。哀伤不已的但丁将自己几年来陆续写给贝阿特丽切的三十一首抒情诗以散文相连缀,取名《新生》(1292-1293)结集出版。诗中抒发了诗人对少女深挚的感情,纯真的爱恋和绵绵无尽的思念,风格清新自然,细腻委婉。

这部诗集是当时意大利文坛上“温柔的新体”诗派的重要作品之一,也是西欧文学史上第一部剖露心迹,公开隐秘情感的自传性诗作。

流放初年,但丁曾写了《飨宴》(1304-1307)和《论俗语》两书,前者希望以道德和知识消除各城邦之间与城邦内部各派之间的倾轧、攻伐;后者则批驳只重拉丁语、轻视意大利语的倾向。这不仅表明但丁超越了狭隘的党派偏见,以理性意识思考民族现实与未来的胸襟,而且显示出他对民族语言文化的重视,这对意大利文学的发展意义深远。

但丁有诗人的柔肠与激情,也有学者的锐利与智慧,他是当时最杰出的语言学家之一,又是在时代激流中冲浪的政治家,这是博大精深的《神曲》问世的基础。

个人生活

编辑

1.一次,但丁出席威尼斯执政官举行的宴会。听差捧给意大利各城邦使节的都是一条条肥大的煎鱼,给但丁的却是很小很小的鱼。

但丁没有表示抗议,也没有吃鱼。他用手把盘子里的小鱼一条条拿起来,凑近自己的耳朵听,好像听见了什么,然后再逐一放回盘子里。

执政官见状,很奇怪,问他在做什么。

但丁大声说道:“几年前,我的一位朋友逝世,举行的是海葬,不知他的遗体是否已埋入海底,我就挨个问这些小鱼,看它们知不知道情况。”

执政官问:“小鱼说些什么?”

但丁说:“它们对我说,它们都还很幼小,不知道过去的事情,让我向同桌的大鱼们打听一下。”

执政官听后哈哈大笑起来,吩咐听差马上给但丁端一条最大的煎鱼来。

2.但丁年轻的时候,喜欢在他的家乡翡冷翠(佛罗伦萨)的广场上仰天枯坐。尤其是在仲夏之夜,他常常伴着满天的星斗坐到天明。这个孤独的青年诗人有着十分惊人的记忆力。

一天晚上,有个陌生人径直向但丁走去,躬下身说道:“久仰您的诗名,知道您是翡冷翠的骄傲。在下承诺回答一个问题,但苦于自己学识浅薄,无法解答,特请先生襄助。我要回答的问题是:世上最好吃的东西是什么?“鸡蛋。”但丁脱口而出说。那人点点头走了。几年之后的某一天,但丁仍然坐在那个广场上仰望星空,还是那个陌生人走上前去,继续数年前的对话:“那么,如何烹调呢?”但丁看了来人一眼,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放一点盐。”

3.佛罗伦萨无名氏曾对但丁在圣波罗科洛街区的生活进行过记录,其中一段是这样的:“有个贝拉夸是佛罗伦萨一个公民,手工业人,制作诗琴和吉他的琴颈,是从未有过的最懒惰的人。据说,尊师(指但丁)也许与他很熟;因此,一天,尊师拿他取笑,贝拉夸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答复他:‘坐着,心神平静,灵魂就会有许多知识。’尊师就此回应他:‘确实,倘若一个人坐着就能成为智者,无怪乎从没有任何人比你更有知识了。’”

个人作品

编辑

爱情诗歌《新生》

哲学诗歌《宴会》

抒情诗《诗句集》

长诗《神曲》(全书包括三部:《地狱》《炼狱》《天堂》) [3] 

拉丁文文章《论俗语》

政论文《王国论》

拉丁文诗歌《牧歌》

但丁的被收集的《书信集》

个人思想

编辑

伦理思想

但丁雕塑像

恩格斯对但丁的论断一直是我国学界研究但丁的经典性依据:“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但恩格斯这一富有诗性的论断却在学界形成了一个刚化不变的传统。

人们在但丁及其代表作《神曲》中反复挖掘着这样两类事物:一类属于旧时代的痕迹,例如将象征理性与哲学的维吉尔排斥在天国之外,杨周翰先生在《欧洲文学史》中便指出,“认为信仰和神学高于理性和哲学,这完全是但丁作为中古诗人的偏见”;另一类属于新时代思想的萌芽,亦即《神曲》在许多场景中表现出的人文主义意识。

人类的信仰与理性、哲学与神学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它既不是孰高孰低的简单比较,也不是互不相容的二元对立,而是一种精神取向的相互联系与相互渗透。因此,将但丁对理性与信仰关系的表述一勺烩入“中古诗人的偏见”,这未免对但丁缺少了辩证的分析。维吉尔未能进入天国,并不能说明但丁思想中有“信仰和神学高于理性和哲学”的“偏见”,因为但丁在《神曲》中仍将其同时代巴黎大学的西基尔博士引进了天堂,而西基尔正是“肯定理性真理,对抗信仰真理,主张哲学独立于神学,以摆脱神学的束缚”,倡导了这个时代“理解而后信仰”的思潮,强调了人的理性。

在学界颇有影响的另一个观点,是将但丁在炼狱中对净罪行为的礼赞一概说成是“中世纪陈腐的原罪说以及灵魂拯救思想”,这显然也对但丁及基督教伦理思想缺少具体的分析。原罪与灵魂拯救思想只是在极端的意义上才会走向禁欲主义并导致对人类现世幸福的否定。而但丁的态度决非如此简单,他固然在《神曲》中赞颂人们的净罪行为,但他对人类的现世幸福也是同样关注的,他的《帝制论》反复表达的就是“给尘世带来幸福”的思想;另外,我们也必须看到,原罪与灵魂拯救说在伦理学意义上仍对人类有着相当重要的价值:它强调了传统的伦理观念对人自身欲望的约束,使人与人之间拥有了面对同一个上帝时的最高诚信。

历史的交替总要表现出对前一个时代的否定,而这种否定只能是辩证的否定。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但丁所展现的所谓“旧时代”的内容全然归于谬误,而应当认真思考一下其中的价值。但丁思想中确有两个时代的种种印痕,然而他更有一个前后统一的思想;他的作品所表现的内容主要涉及的是对人类的行为价值的估量,这使他更像一个哲学的或伦理的诗人,因此我们提出从伦理学角度来把握他。

《神曲》叙事起点的选择是耐人寻味的:这个构思宏伟的梦幻历程始于1300年,现实中的但丁此时正处在人生的巅峰时期,他作为诗人和哲人在佛罗伦萨享有广泛的美誉,他在这一年里达到了自己从政生涯的最高阶段;不过,但丁的从政经历说明他实际上是一个严肃的伦理思想家,而不是一个佛罗伦萨政客,他总是把合理性奉为行为的准则。

《神曲》序曲中的但丁同样表现出伦理思考的特点:他成了一个被那象征性的三兽困在幽暗森林里的迷惘者,他不能登上那“一切欢乐的开端和原因”的“令人喜悦的山”(il dilettosomonte ch e principio e cagiondi tutta gioia),亦即不能追求“现世幸福”(田德望语);他放弃这一追求,是因为畏惧那三兽,亦即不愿成为肉欲、强权和贪婪的牺牲品,这实际上表现了但丁的自我约束,因此,但丁对三兽的畏惧实际上是一种伦理层面上的畏惧,他决不肯让欲望来主宰自己的灵魂。

但丁所表现的迷惘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与普遍意义,因为它象征了中世纪末人们的伦理疑惑;他的《神曲》便表达了“个人和人类怎样从迷惘和错误中经过苦难和考验,到达真理和至善的境地”的主题,从而使这部文学作品同时也成了一部形象的伦理学专著。

剑桥大学意大利文学专家帕特里克·波义德(Patrick Boyde)在《但丁〈神曲〉中的人类罪孽与人类价值》一书的序言中为我们指出了但丁作品的伦理学特征:“许多初次阅读但丁的人都会感到,诗人正越过许多世纪直接对他们讲话,他真实地描绘了人性本质的正面与负面,重新定义了人生的目标,提供了帮助他们在真实世界里进行选择的洞察力。”我们认为,但丁与读者间这种超越时空的对话感首先产生于《神曲》所提出的伦理道德方面的思考,它是但丁与读者共同关心的话题,也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永恒的话题;《神曲》所关注的中心问题就是人的罪孽与美德,而对罪孽与美德的评判依据,就是人的伦理观念。 [4] 

法律思想

1.世界法的思想

阿利盖利·但丁

但丁采用层进式的推演,由家庭而及地区,由地区而及城市,由城市而及国家,由一国而及天下,指出唯有单一的政府、统一的政体方能给城市带来幸福,而相互攻讦、内部纷争往往导致毁灭。因此但丁的结论就是:“人类注定只有一个目的,因而人类就应该实行独一无二的统治和建立独一无二的政体,而且这种权力应称为君主或帝王。由此可见,为了给尘世带来幸福,一统的政体或帝国是必要的。”

但丁指出,之所以需要一个统一的政体,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解决纠纷的需要。纠纷的解决需要有第三者居中裁判。但丁推论道:“这第三种权力要么是世界政权,要么不是。如果是,那我们已经有了结论。如果不是,那必然是在其司法权限之外遇到对等的权力;这时候它又需要对第三者进行裁判,如此循环,永无止境,这当然是不可能的。这样,我们就必然需要有一个最高的首席法官,他可以直接地或间接地裁判一切争执,这就是我们的世界统治者,即帝王。因此,就有必要在这世界上建立一个世界政体。”但丁卒后三百年,方有近代意义上的国际法产生。不过但丁在此处的论述,一定意义上预言了现代国际法的根本特点,或者说预言了现代国际法的重要缺陷。

但丁注意到了世界政体之疆域辽阔,故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协调诚为一难事。但丁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是制定世界法,但同时留给每一个城市针对具体特点的自治权。“并不是每一城市的每一细微的规章都直接来自世界政体,……民族、国家和城市都有其内部事务须要制订专门法令。……另一方面,世界政体是在人类共性的基础上统治人类并依据一种共同的法律引导全人类走向和平的,我们必须根据这一意义来理解它。地方政府应该接受这种共同的准则或法律,如同在运用中的实际智力从思辨智力接受它的大前提一样。”

2.法律目的论

但丁指出:“但凡关心国民利益的人,事实上都会关心公理的目的。……同时,任何社会的目的在于它的成员的共同利益,因而公理的目的也必然是为了促进共同利益;所以,凡是不能促进的,就不可能是公理。西塞罗在他的《修辞学》(Rhetoric)一开始就说得很好:‘我们解释法律始终应当是为了促进国民利益。’因为,如果法律对于受治于它的人没有用处,那么这些法律就是名存实亡的。法律应为互利的目的把人们联系在一起,塞内加在他的《四美德论》(On the Four Virtues)一书中说得非常正确,他说:‘法律是人类社会的纽带。’由此可见,关心国民利益就是关心公理的目的。”

3.自然法理论及自然法与神法的关系

自然法的思想源远流长,在西方哲理。法理思想传统中,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时代。从总体上讲,自然法思想理论指的是宇宙中最高主宰制定的法,适用于所有的人,区别于由特定的国家或组织制定的实在法。但丁的“世界政体”思想与自然法思想有着内在的契合之处。所以,在《论世界帝国》一书中,但丁也阐述了自己的自然法思想。“自然界的秩序是靠公理来维持的。……自然界对万物的安排分明是根据万物本身的机能而定的,而公理这一基本原则也渗透到万物的本性之中。”但丁的着眼点在于一人统治的世界政体,他接着写到:“我们无疑可以肯定,大自然注定了世界某一地区的一个民族来一统天下,否则,大自然就会有所欠缺,而那是不可能的。”

阿利盖利·但丁

一般认为,自然法思想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古代的自然主义自然法、中世纪的神学主义自然法、近代的理性主义自然法(又称“古典自然法”)和现代的自然法(即所谓“复兴的自然法”)。无论从时间还是从内容上看,但丁的自然法思想都属于第二阶段,即神学主义自然法。但丁认为,“凡是违背大自然的就不符合上帝的意旨”。所以,在但丁看来,自然法和神法是等同的,或者自然法是神法的一部分。

基于这样的逻辑前提,但丁提出了发现自然法的方法。“主宰世事的神旨有时显露,有时则隐蔽。它可以通过两种方式给予启示,即通过理智或通过信仰。”当人类理智不足以把握神旨时,当凭借信仰。藉信仰以发现神旨的方法有二:或通过《圣经》,或通过神启。

4.教权和世俗权力之间的关系

在但丁的时代,教会的作为和教士的行径已经显示出他们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堪为天人师表,但是如何从理论上论证教会并不高于世俗政权则是另外一回事。但丁在这一部分中的论述,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因为在当时,教会仍然拥有至高的权威。

但丁首先提出,神学家们以太阳和月亮比拟世俗权力和教会权力,认为月亮本身没有光,而只是太阳光的反射。同样,世俗权力本身没有权威,而只是仰赖教会权力的权威,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但丁反驳说,第一,上帝先创造日月,然后才创造人类。政权是为医治人类的罪孽恶疾而设,是上帝在创造人类之后设立的。上帝并没有在创造日月的时候便创造政权,把政权与教权比拟为日月是不恰当的。第二,即使这一比喻暂时可以成立,但月亮必须吸收太阳的光辉是一回事,月亮本身的存在和功能是另一回事,月亮本身的存在不依赖太阳,它的功能及其功能的行使也不依赖太阳。第三,从逻辑上说,月亮从太阳吸取光辉不能等同于世俗权力必须从教会权力吸取权威,光辉不等于权威。

神学家们提出,亚当的儿子雅各生了两个孩子,一名利未,一名犹达,利未是教士之父,犹达是王权之父。依《圣经》记载,利未年长,故此教会权威高于世俗权威。但丁反驳说,“权威”和“年龄”无论在实际上或者是在道理上都不能等同,权威并非来自年龄,年龄上的长者未必是权威上的长者。

阿利盖利·但丁

但丁强调:教皇并非上帝在人世的全权代表,由上帝执掌天国和尘世的大权是不能授予教皇和教会的,体现世俗权力和神圣权力的“两把刀”并不掌握在教会手中。政权先于教权而存在,罗马政权先前并不受教会的约束,故教会不是帝国力量的起源。教会不可能被上帝授予向尘世国家授权的权力。而世俗帝王,如康斯坦丁大帝,把王权赠与教会,实属无效行为。所以,尽管但丁知道自己的观点会触怒罗马教皇,但还是勇敢地提出了政教分离的观点。但丁以《圣经》为依据,以经院哲学的方式,反驳了中世纪流行的支持教权至上的“日月说”和“双剑论”,可谓是“以子之矛,攻子之后”,别具匠心,逻辑严密。 [5] 

政治思想

但丁的政治思想体现在他的政治著作《论世界帝国》中。

但丁的政治思想表现出对教会的激烈批判精神。

但丁坚持教权与王权分工的理论,并以此驳斥了君主权力来源于教皇的观点。

但丁政治思想的中心是实现意大利的统一。

但丁认为,最大的统一能够实现最大的和平。因此他主张建立一个大一统的世界帝国,由一个至高无上的君主实行统治,以保障人民所要求的和平。 [6] 

人物影响

编辑

但丁一生著作甚丰,其中最有价值的无疑是《神曲》。这部作品通过作者与地狱、炼狱及天堂中各种著名人物的对话,反映出中古文化领域的成就和一些重大的问题,带有“百科全书”性质,从中也可隐约窥见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在这部长达一万四千余行的史诗中,但丁坚决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抨击了旧世纪人物的种种恶行,歌颂了灵魂的美好与光明的引导,表达了执着地追求真理的思想,对欧洲后世的诗歌创作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除《神曲》外,但丁还写了诗集《新生》、语言诗学论著《论俗语》、哲学神学论著《飨宴》及政治学论著《帝制论》等著作。《新生》中包括三十一首抒情诗,主要抒发对贝雅特丽齐的眷恋之情,质朴清丽,优美动人,在“温柔的新体”这一诗派的诗歌中,它达到了最高的成就。

但丁是世界上的大文豪,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人物。

人物评价

编辑

恩格斯在《***宣言》中评价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恩格斯的评价准确地表明但丁及其创作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泰戈尔认为:“诗人不是用创作诗歌那样的方式,创造自己的生活,他的生活不是诗”(第22卷:37)。泰戈尔并不否认诗人的生活与他的诗歌有着内在的联系,但他认为只有但丁那样的超凡出众的诗人,才能同时在诗歌和生活实践中展现自己的天才,“但丁的诗凝结着但丁的生活,如果我们把两者结合起来读,那么我们将会更清己而不是他的客体对象”。

个人名言

编辑

1.爱惜光阴的人最怕浪费光阴。 [7] 

2.容易发怒;是品格上最为显著的弱点。 [7] 

3.爱为美德的种子。 [7] 

4.我们不仅要从自己的智慧中汲取清泉以供一饮,而且要掺杂一些从别人那里采摘或搜集来的玉液琼浆,才能够提供最甜美的蜜水。 [7] 

5.我们唯一的悲哀,是生活于愿望之中而没有希望。 [7] 

6.人不应像走兽一样活着,而应当追求知识和美德。 [7] 

7.一个人常常由这个思想引出那个思想,因而远离了他所追求的正确目标,第二个思想往往减少第一个思想。 [7] 

8.通向荣誉的路上并不铺满鲜花。 [7] 

9.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7] 

10.世界上只有一位最好的女性,她便是慈爱的母亲。 [7] 

11.让人家去说长说短!要像一座卓立的塔,决不因暴风而倾斜。 [7] 

12.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7] 

13.生活于愿望之中而没有希望,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7] 

14.爱情使人心的憧憬升华到至善之境。 [7] 

15.一个人坐在绒毯之上,困在绸被之下,绝对不会成名的;无声无息度一生,好比空中烟,水面泡,他在地球上的痕迹顷刻就消灭了。 [7] 

16.别人后退,我不退;别人前进,我更进。要攀登这座山的人,起初在下部是艰难的,越上升越没有痛苦,最后就和坐着顺流而下的小船一样。 [7] 

17.最聪明的人是最不愿浪费时间的人。 [7] 

18.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7] 

19.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 [7] 

20.一个人愈知道时间的价值,愈感觉失时的痛苦呀。

21 测量一个人的力量的大小,应看他的自制力如何。

22.语言作为工具,对于我们之重要,正如骏马对骑士的重要。最好的骏马适合于最好的骑士,最好的语言适合于最好的思想。

梁但丁有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既有躁狂症发作,又有抑郁症发作(典型特征)的常见精神障碍,目前正在积极治疗中。

抖音,是由字节跳动孵化的音乐创意短视频社交软件,上线于2016年9月,是一个面向全年龄的音乐短视频社区平台,创始人梁汝波。用户可以通过抖音录制或上传视频、照片等形成自己的作品,抖音会把用户上传的作品进行分类,推送给浏览用户。

神曲的创作与但丁的人生轨迹有着非常密切的。

首先有一点肯定的是他没有去过地狱或者是炼狱,这只是他的文学创作是对于现实社会的一种描绘。但丁是意大利诗人,我们对他所熟知也是因为他创作出了神曲这部极具代表的作品。

但丁能够创造出这么伟大的一部作品还是因为他所处的历史环境所造成的,受到强大的历史背景的影响。他生活在13世纪至14世纪之间,熟知历史的都知道在这一时期意大利国内的状况是很动乱的,基本上可以说是处在一个分裂的状态。

当然但丁创作神曲也与他的个人经历有着一定的关系,但丁出生在一个贵族的家庭当中,所以他的家庭情况还是不错的受到了一定的教育。他也拥有这一定的文学功底,同时也在不断地学习,在音乐美术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这一生当中影响但丁的有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他的初恋。他与自己喜欢的这个女孩子并没有在一起,因此受到了一定的打击。第二件事情就是当时的阶级斗争了。也是因为这件事而改变了淡定一生的命运。在当时的阶级斗争中主要分为两个党派。而但丁所在的这一党派没有获得成功,反而被打压。最终所得到的结局是使其流放终身而且不能够回到自己的国家。

有过这样的一份经历之后但丁便开始创作了他的神曲。在神曲的创作过程中,主要分为了三个部分为地狱,炼狱和天堂,这也相应对应了他对于现实生活的描述,对应的就是现实。而地狱,炼狱,天堂看似与我们的生活很远,但其实所描绘的就是我们现实的生活。主要是时代背景不同,使我们没有这样的体验。但是,在但丁的这部作品中,我们还是可以感受到但丁有着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他所想表达的一种情感。

是爱也,动太阳而移群星——人生旅途中迷失的流亡诗人但丁冷和平 年轻的时候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听起来杠杠的,义无反顾,但不知谁说的,直到读到了《神曲》才知道它的出处。《神曲》是“一首神秘的深不可测的歌”,是一部极其晦涩的书,晦涩到你在读完前两章的时候,就会弃之高阁。这本几乎包罗中世纪一切学问、极尽想象之能事而成的诗作,连但丁自己都在作品第三部的序诗中写上这么一句:“记忆力也无法在后面跟踪”。他认为再没什么人能读得懂“天堂”篇了,因为在作品的第三部,作者用中世纪流行的托勒密天体学说为他的“天堂”篇营造了一个完美的架构。法国的思想家伏尔泰为此都不得不感叹地说:“但丁是一个疯子……没有人真正理解他。”这就是但丁,一个桀骜不驯的诗人;一个恩格斯评价的“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那么但丁为什么写这本书呢?是政治上的挫折和个人的不幸遭遇?还是对祖国和人类的命运怀着深切的忧虑?抑或是爱情创造了但丁的奇迹?据说但丁9岁的时候,在一次宴会上和一位和他年纪相仿的女子相识,便油然而生爱意,那是情窦未开的柏拉图式的一种朦胧:“在那一瞬间,潜藏在我内心深处的生命的精灵开始激烈地震颤,连身上最小的脉管也可怕地悸动起来”,“苦了!因为从此以后,我经常不得安宁”。9年后但丁和这位女子在佛罗伦萨旧桥又见过一面,就是这一生中的两次见面,便成就了这么一位新旧交替时代的最伟大的诗人。这女子名叫贝亚特丽采。长的如何,无从得知,翻遍但丁的每一部著作,每段文字,都没有发现关于贝亚特丽采外貌的片言只语的描写。令人讶异的是但丁曾作过一首叫《六十》的诗,诗中提到了60个美丽女人的名字,贝亚特丽采只排名第九。但60人当中,唯有贝亚特丽采是超凡脱俗的,“有种启示真理的气质”。可惜她在24岁便死去,但丁极其悲痛,为她做了许多诗,这些诗都记在他的著作《新生》里面:“我抬起噙满泪水的眼睛,看到呜哪从天而降;天使们身前驾起一片祥云。”“这时爱神说:我不再隐藏真情。来吧,看看我们的女郎已在休息。这是一场梦还是事实——他竟陪我去见我死去的女郎……”

有学者说,中世纪的文化名人,“他们像崇拜上帝那样来崇拜自己所爱的女人,像热爱自己心爱的女人那样来热爱上帝。在他们心目中,上帝和他们所心爱的女人常常是合一的”,一如彼特拉克和劳拉。由此看来,贝亚特丽采无异于但丁心目中的圣母玛利亚。在诗歌的结尾,但丁大胆的写道:“是爱也,动太阳而移群星。”而这种爱像一根红线将但丁个人的“小爱”和祖国的“大爱”连系在一起,表现一种由爱而怨的悲悯情怀。《神曲》便是爱的结晶。但丁44岁那年,因为政治关系被放逐,为了返回故里,他作过多次努力,都没有成功。50岁时,从佛罗伦萨传来一种消息,说是如果但丁肯付一笔罚金,并于头上顶灰,颈下挂刀,游行街市一周就可免罪返国。但丁气愤至极,他给朋友写信说:“这种方法不是我返国的路啊!要是损害了我但丁的名誉,那么我决计不再踏上佛罗伦萨的土地!难道我在别处就不能享受日月星辰的光明吗?难道我不向佛罗伦萨市民卑躬屈膝,我就不能亲近宝贵的真理吗?”但丁至死都没能踏进佛罗伦萨一步,59岁客死异乡拉文纳。他在自己的墓碑上这样写道:“我但丁躺在这里,是被我的祖国拒绝的。”他以自己对理想的渴求昭示了亲近真理的宝贵。没有《新生》就没有《神曲》。《神曲》是两希文化的总合,是精神朝圣的净化,是人生惊心动魄的旅行,作品以“地狱”、“炼狱”、“天堂”的三界游历形式,浓缩着诗人忧愤的心路历程。在“地狱”篇中,他谴责暴君:“沿着那沸腾的血河的边缘,被烧煮的人在里面尖声叫喊……这些都是爱杀戮掠夺的暴君”。“一批贪婪,妒忌和骄傲的人……两个党派(黑党和白党)都如此需要你,但是青草必须远远离开山羊”。他痛恨买卖圣职的教皇:“我在人世装进了钱财,在这里装进了自己。”令人叫绝的是但丁在地狱中给活着的教皇预留了位置,因为他们把“金银当作上帝”,“使世界变为悲惨,把善良的踏在脚下,把凶恶的捧在头上”。“炼狱”是浮在南半球海面上的一座净界山,山有七层,表示人类有七宗罪:骄、妒、怒、惰、贪财、贪食、贪色。在宁静的苍穹下,四周是碧蓝澄清的大海,它是灵魂赎罪的场所。那犯了罪的灵魂唯有洗心革面、改正恶习,方可登上净界山顶的人间乐园。“在那里,人的灵魂在涤净罪过”,只求“身心纯净,准备好登天去会繁星”。

“天堂”是最后的幻像:“那些圣洁的神灵在那光明里,也一边飞翔一边歌唱”,“那些交织在一起的灵魂为自己甜蜜的幸福欢欣鼓舞,他们构成的美丽形象,在我面前展开了翅膀”。“那些圈环闪闪地发出光芒,一如熔铁在滚沸的时候射出粒粒的火花”。九重天上,有他心爱的姑娘贝亚特丽采所处的地方,那里无忧无虑,至善至洁,谦卑欢愉,充溢了圣灵的光辉。但丁将整个世界放在了“地狱”和“炼狱”里,而将天堂放在了人的脚印永远无法到达的地方。这就是但丁的世界,他借神的名义演绎着光怪陆离的矛盾人生。从死海古卷到神曲,一切的文字都假托着神祇的名,被蒙上了神圣的色彩。当三大宗教的圣城耶路撒冷忽地成为但丁笔下的地狱中心时,但丁就已经大胆的撩开了宗教的面纱。这是中世纪令人发怵的自由思想,于是在但丁的地狱里就有了*媒诱拐者、嫉妒欺诈者、贪财奢靡者、阿谀奉承者、卖买圣职者、贪污伪善者、阴谋分裂者、假冒伪造者、叛卖国家者……这哪里是中世纪现实的写照,分明是现实世界的一副人间百态图。就是这样的但丁,他却把改造世界的希望寄托在一个充满“爱”与“光明”的新的统治者身上,就像100年后的马丁路德将责难赎罪劵的九十五条论纲贴在教堂的大门上一样。于是,在但丁的作品中,我们读到了彷徨、信仰、救赎、博爱、节制、天堂,我们体味到了情感和理智、宗教与人文、蒙昧与知识的交织。历史和现实有太多的重叠。时间过去了700多年,但丁用梦幻般的形式创造的这种启示文学,从根本上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当我们一次次翻读这部倾注着作者对祖国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怀着深切忧虑的作品时,我们仿佛明白了诗人所要表达的一种意愿、一种心态,亦或一种情感,那就是对祖国的赤诚,“是爱也,动太阳而移群星”,在这点上,屈原和但丁别无二样。

5

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

立即获取

是爱也,动太阳而移群星--人生旅途中迷失的流亡诗人

是爱也,动太阳而移群星

——人生旅途中迷失的流亡诗人但丁

冷和平

年轻的时候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听起来杠杠的,义无反顾,但不知谁说的,直到读到了《神曲》才知道它的出处。

《神曲》是“一首神秘的深不可测的歌”,是一部极其晦涩的书,晦涩到你在读完前两章的时候,就会弃之高阁。这本几乎包罗中世纪一切学问、极尽想象之能事而成的诗作,连但丁自己都在作品第三部的序诗中写上这么一句:“记忆力也无法在后面跟踪”。他认为再没什么人能读得懂“天堂”篇了,因为在作品的第三部,作者用中世纪流行的托勒密天体学说为他的“天堂”篇营造了一个完美的架构。法国的思想家伏尔泰为此都不得不感叹地说:“但丁是一个疯子……没有人真正理解他。”

第 1 页

这就是但丁,一个桀骜不驯的诗人;一个恩格斯评价的“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那么但丁为什么写这本书呢?是政治上的挫折和个人的不幸遭遇?还是对祖国和人类的命运怀着深切的忧虑?抑或是爱情创造了但丁的奇迹?

据说但丁9岁的时候,在一次宴会上和一位和他年纪相仿的女子相识,便油然而生爱意,那是情窦未开的柏拉图式的一种朦胧:“在那一瞬间,潜藏在我内心深处的生命的精灵开始激烈地震颤,连身上最小的脉管也可怕地悸动起来”,“苦了!因为从此以后,我经常不得安宁”。9年后但丁和这位女子在佛罗伦萨旧桥又见过一面,就是这一生中的两次见面,便成就了这么一位新旧交替时代的最伟大的诗人。

《神曲》中的重要出场人物之一,甚至可以说但丁是为了贝雅特丽齐而写的神曲,在但丁的一生中,她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神曲》中不断提到的这位圣女,她曾是是但丁的恋人。但丁对她的爱是一种精神上的爱情。传说在但丁九岁的时候,见到一位小姑娘。小姑娘的名字就叫贝雅特丽齐。他第一次见到贝雅特丽齐,心中就油然地萌发出一种异样的情感,一种爱慕之情。后来,但丁在他的诗集《新生》中曾描写他九岁时见到贝雅特丽齐时的感情:“这个时候,藏在生命中最深处的生命之精灵,开始激烈地颤动起来,就连很微弱的脉搏里也感觉了震动。” 然而诗人对这位女子的爱并非是世俗的爱,而是一种纯粹的精神上的,就像基督徒对圣母的虔诚的爱一样。这种爱陶冶他的情操,洗涤他的灵魂,使他的心智得到一种升华。这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和道德力量,使他变得更纯洁,更高尚。八年以后,但丁又一次在佛罗伦萨街头(具体说是在阿尔诺河的一座桥边)见到了贝雅特丽齐。他的心再次剧烈地跳动,感情再次受到猛烈地冲击。关于这一次相见,有很多画作留传至今。但丁第二次见到贝雅特丽齐时。她穿着浅色的长裙,深褐色的衬衣,手上拿着一枝美丽的玫瑰花。但丁惊呆了,不知怎样开口,她给他留下了一种震撼心灵的印象。后来,贝雅特丽齐嫁了人,没过多久,在1209年就去世了。但丁感到非常悲哀,他把自己对贝雅特丽齐表示怀念的诗歌和散文串联起来,写了一部散文和抒情诗相揉合的作品——《新生》。在以后的很长时间里,但丁不能静下心来读书和写作,就像诗人自己在《神曲——地狱篇》第二章中通过卢齐亚之口说出的那样:“上帝的真正的赞美者贝雅特丽齐呀,你为什么不去救助那个那样爱你,由于你而离开了凡庸的人群的人哪?……”但后来他终于明白,这样下去他只会更消沉,沉迷于对贝雅特丽齐的悲哀之中,这是和他对贝雅特丽齐的爱不相称的。他感到要振作起来,决定开始认真写作。他要从感情的世界跳跃到哲学的世界,他要去探索人性完善的道路,去探索意大利在政治上,道德上复兴的道路。他要把自己创作的成果作为礼物奉献给他钟爱的贝雅特丽齐。于是他开始写作《神曲》。我们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他对贝雅特丽齐的真挚崇高的爱情,他是不可能写出《神曲》的。贝雅特丽齐对但丁一生的作用是无可估量的,也正因为如此,但丁游历地狱。炼狱时,有一位古罗马的诗人维吉尔作向导。但丁尊称他为自己的导师,智慧的海洋。维吉尔引导但丁游览了地狱和炼狱,而在到达天堂的第一重天时便悄无声息的离开了,接下来的指引者就换成了委托维吉尔救助但丁的贝雅特丽齐。通过《神曲》这样的安排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在哲学的引导下凭借理性认识罪恶,悔过自新成为一个全新的人,又通过信仰的途径和神学的启发认识真理,达到洁净自身的境界的过程。同时也可以从侧面感觉到贝雅特丽齐对但丁一生的影响。

  作为贝雅特丽齐本人来说,也许她跟本就不知道但丁对她的爱有多么深沉。因为前面已经说过,但丁对她的爱,是一种纯精神上的,相当于柏拉图式的爱情。而在《神曲》中,贝雅特丽齐在但丁的描述下成为了上帝派来的使者。对但丁来说,她就是一位真正的天使。间接的来看,贝雅特丽齐在但丁心中的地位甚至比荷马,维吉尔等诗圣都要高。因为当但丁“迷失在人生的中路”时,是维吉尔来拯救的他。而维吉尔又说他是遵从了贝雅特丽齐的意愿来引导他的,可以说在《神曲》里,贝雅特丽齐的地位仅次于那位“三位一体者”了。

我的恋人如此娴雅如此端庄,

当她向人行礼问候的时刻,

总使人因舌头发颤而沉默,

双眼也不敢正对她的目光。

她走过,在一片赞美的中央,

但她全身却透着谦逊温和,

她似乎不是凡女,而来自天国,

只为显示神迹才降临世上。

她的可爱,使人眼睛一眨不眨,

一股甜蜜通过眼睛流进心里,

你绝不能体会,若不曾尝过它:

从她樱唇间,似乎在微微散发

一种饱含爱情的柔和的灵气,

它叩着你的心扉命令道:“叹息吧!”

(飞白译)

赏析

《我的恋人如此娴雅》出自但丁的抒情诗集《新生》,是但丁对贝雅特丽齐的恋情的结晶,是一颗炽热的灵魂对另一颗圣洁的灵魂所发出的由衷的赞美,也代表了“温柔新体”诗派的风格特征。

从这首抒情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但丁写诗时的一个特点就是特别注重反馈信息,突出客观上所引起的强烈反响。他没有直接刻画他对贝雅特丽齐的印象或者贝雅特丽齐的迷人的形象给他自己所造成的冲击,而是通过与她相接触的人的反响,作为一种反馈的信息,通过人们对她身上所散发出的“饱含爱情的柔和的灵气”的感知,来奇特地表现她的娴雅端庄、谦逊温和,来展现她天使一般的感化人的内心、转换人的灵魂的神奇的精神力量。而在诗的最后一句中,人们面对圣洁的形象,只能发出一声叹息来进行消解,不能产生任何世俗的联想,从而更加突出了她“似乎不是凡女,而来自天国”的独特的魅力。

但丁写诗时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善于将生理和心理的要素结合起来,恰如其分地展现抒情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的复杂而微妙的情绪变化和发展,“舌头发颤”、“双眼也不敢正对”等词语,突出地表现了贝雅特丽齐的魅力以及给人们带来的震撼和冲击,而“柔和的灵气”、“显示神迹”等词语,已经将女性的魅力净化成一种宗教情感,成为顶礼膜拜的对象,从而与中世纪的时代特征以及但丁作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和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的独特的世界观形成了吻合。

(吴笛)

在但丁的手下, 一部《神曲》它熠熠生辉了,无人可以超过,也无人可以模仿它划分出两个时代,它让但丁因此成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恩格斯在《宣言》中十分公正地评价了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恩格斯:《〈***宣言〉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承认了资本主义在先前所起过的革命作用意大利是第一个资本主义民族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现在也如1300年间那样,新的历史纪元正在到来意大利是否会给我们一个新的但丁来宣告这个无产阶级新纪元的诞生呢 )为何恩格思会对但丁的《神曲》评价之高呢 我们就拿但丁创作出《神曲》的过程来解说一下

但丁(1265-1321)是意大利从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运动过渡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家,诗人,人文主义的先驱者 生于佛罗伦萨他是古罗马人的后裔,丁出生时家道已中落,政治上没有什么地位,家庭经济情况恶化,实际上等同于一般市民他5,6岁时丧母,18岁丧父,孤苦伶仃,将全部精力倾注于学习他勤奋攻读得到著名大学者布鲁内托·拉丁尼的指导,对拉丁语,修辞学,逻辑学,诗学,伦理学,哲学,神学,历史,天文,地理,音乐,绘画等,无不潜心研究阅读荷马,维吉尔等,接触法国骑士文学和普罗旺斯抒情诗,还在修道院旁听一些课程,认真研究骑士文学,还广泛涉猎中古神学和经院哲学,除了中世纪必读的《圣经》外,攻读了亚里士多德,西塞罗等人的哲学,政治学著作《神曲》原名《喜剧》(Comedia),薄伽丘在《但丁传》中为表示对诗人的崇敬,给作品冠以"神圣的"称谓,后来的版本便以《神圣的喜剧》为书名,中译本通称《神曲》大约1307年前后开始创作一直到逝世前不久,历史10余年

全书包括三部:《地狱》,《练狱》,《天国》 (一)情节内容

《神曲》采用中世纪特有的梦游形式,但丁以自已为主人公,假想他作为一个活人对冥府一死人王国的一次游历

诗中叙述但丁在"人生旅途的中途",即1300年,35岁时,迷失于一个黑暗的森林他竭力寻找走出迷津的道路,黎明时分来到一座洒满阳光的小山脚下这是普照旅途的明灯他正一步步朝山顶攀登,忽然三只猛兽(分别象征*欲,强暴,贪婪的豹,狮,狼)扑面而来但丁高声呼救这时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出现了,他受但丁年轻时的恋人贝娅特丽丝的嘱托来帮助但丁走出迷途,并引导他游历地狱和炼狱

地狱形似一个上宽下窄的漏斗,共9层诗人幻想地狱在位于北半球的中心的圣城耶路撒冷的地下,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深渊第一层是候判所,生于基督之前,未能接受洗礼的古代异教徒,在这里等候上帝的审判在其余8层,罪人的灵魂按生前所犯的罪孽(贪色,饕餮,贪婪,愤怒,信奉邪教,强暴,欺诈,背判),分别接受不同的严酷刑罚

炼狱(又称净界)共7级,加上净界山和地上乐园,共9层炼狱则是一座雄伟无比的高山这座高山是卢奇菲罗被逐出天国向地球坠落时,南半球海底的土地为了躲避他而从水中涌出形成它立于海洋中,是南半球唯一的陆地,也是南半球的中心,和北半球的耶路撒冷遥遥对峙生前犯有罪过,但程度较轻,已经悔悟的灵魂,按人类7大罪过(傲慢,忌妒,愤怒,怠惰,贪财,贪食,贪色),特别在这里修练洗过,而后一层层升向光明和天堂在净界山顶的地上乐园,维吉尔隐退,贝娅特丽丝出现

贝娅特丽丝责备但丁迷误在罪恶的森林,希望他忏悔,并让他观看表示教堂种种腐败的幻景,饮用忘川水,以遗忘过去的过失,获取新生随后,贝娅特丽丝引导但丁游历天堂九重天这里是幸福的灵魂的归宿;他们是行善者,虔诚的教士,立功者,哲学家和神学家,殉教者,正直的君主,修道者,基督和众天使在九重天之上的天府,但丁得见上帝,但上帝的形象如电光一闪,讯即消失,于是幻象和《神曲》也戛然而止

《神曲》是部充满隐喻性,象征性,同时又洋溢着鲜明的现实性,倾向性作品但丁创作该作品的意图有两个:首先,歌颂他终生爱恋的娅特丽丝;其次,试图创作一部作品,把个人遭遇和祖国以及人类的命运联系起来,把书写个人迷途知返,悔过自新的过程和给意大利人民指出政治上,道德上复兴之路的历史使命联系起来即其思想内涵是映照现实启迪人心,让世人经历考验,摆脱迷误,臻于善和真,使意大利走出苦难,拨乱反正,寻得政治上,道德上复兴之路

2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深刻描绘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实,对企图主宰基督教世界的教会,对垄断中世纪全部文化的宗教神学,给予严厉揭露和批判

3暴露了教会僧侣颠倒善恶,犯罪造孽的种种败行劣迹,痛斥教皇,主教,教士"日夜在那里用基督的名义做着买卖",干着买卖圣职,敲诈勒索,荒*无度,迫害基督徒等丑恶行为,"使世界陷入悲惨的境地";他们沉湎于金钱的*秽污臭,"到处断绝上帝赐给人民的面包",树立了导致人民"走上邪路"的坏榜样但是但丁并不否认基督教信仰本身,相反但丁将宗教信仰视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在诗中,象征理性,知识的维吉尔只能在地狱,炼狱里充当诗人的引路人,而象征信仰,虔诚的贝娅特丽丝才有资格带领诗人进入天堂(信仰高于理性)这是但丁对人的生存现实和精神状态的深度思考

4但丁热情歌颂现实生活的意义,认为现实生活自有本身的价值赞颂理性和自由意志,召唤对现实和斗争的兴趣,追求荣誉的思想,这是但丁作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的特征之一——以人为本,重视现实生活价值 5表露了反对中世纪的蒙昧文化,提倡文化,尊重知识的新思路称颂人的才能和智慧,对于教会排斥和否定的古典文化,推崇备至他在诗中把荷马奉为"诗人之王",亚里士多德是"哲学家的大师"

6对新兴市民阶层的贪图私利,追逐金钱等,对正在形成中的资本主义关系的罪恶,也有清晰而深刻的认识,并予以严厉的遣责

神曲创作的艺术特征1创作风格受古典文学,尤其是中世纪梦幻文学的启示和影响,如维吉尔《埃涅阿斯纪》埃涅阿斯来到罗马城所在地后,女先知西比尔带领他游历地府,见到父亲的亡魂父亲指点他看到未来;他的后裔将是罗马国家的缔造者在地府他还见到了狄多等人

2结构严密,层次清晰,采用多层次,多色调的形象描绘,表达了诗人精辟而又抽象的哲学,神学观点他把地狱,练狱,天堂各分为9层,蕴含着深邃的道德涵义义在描绘不同境界时,采用不同的色调地狱是惩戒罪孽的境界,色调凄幽,阴森;炼狱是悔过和希望的境界,色调转为恬淡,宁静;天堂是至善至美境界,笼罩在一片灿烂,辉煌之中

3塑造了多姿多彩,形象鲜活的人物,对主人公但丁苦苦求索的品格和丰富复杂的精神境界刻画细微,饱满4在写人绘景时,善用通俗的比喻

5采用了精确的结构和对称的布局《地狱》《练狱》《天堂》各33歌,加上长诗的序曲,共100歌,计14233行这三个境界的结构也异常匀称,严谨,共有9层每部曲的最后一行都以"群星"一词作韵脚,彼此呼应这种安排建立于数字3(三位一体)和10(完美)对中世纪文化所具有的神秘的,象征意义上

6《神曲》的韵律形式是民间诗歌中流行的一种格律三韵句,即第3行为一音节,隔行押韵,贯穿全诗始终但丁摒弃中世纪文学作品贯用的拉丁语,采用俗语写作《神曲》,这对促进意大利民族语言的统一,丰富意大利文学语言起了重要作用但丁本人因此被誉为意大利第一位民族诗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154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3
下一篇2023-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