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的传统节日

阿昌族的传统节日,第1张

阿昌族

 阿昌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等县,此外,也有少数分布在盈江、潞西、瑞丽及保山地区的龙陵和腾冲,截止2000年人口为33936人。

 阿昌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缅语支,分为梁河、陇川、潞西三个方言。没有本民族文字,习用汉文和傣文。

 阿昌族在汉文书中,有“峨昌”、“获昌”、“俄昌”等字音相近的名称。阿昌族的先民早在公元2世纪就住在滇西北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约公元13世纪,始定居在今陇川、梁河地区。

 阿昌族的男子一般穿蓝或白色的对襟或大襟上衣,有的还打包头,但许多人都已穿现代衣服。阿昌族妇女服饰有三种类型。一是云南梁河县的,以打包头为显著特点。二是云南陇川县腊撒的,穿藏青色对襟衣服和短到膝下的筒裙,小腿裹绑腿,胸布满银饰,腰系银链子。三是陇川县户撒的,身着各色裤子(已婚的穿筒裙),再扎绣花长飘带(腰带)。对襟衣服上的纽扣,都是用银币做成,以此同汉、傣族的服装区别开来。

 阿昌族妇女的飘带特别的引人注目,黑底上用各色(主要是红、黄、白)丝线绣出各种花纹,光彩夺目,十分好看。关于美丽的飘带,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户撒阿昌族姑娘原来不扎腰带,一位最有名猎人的女儿,为了偷偷学习父亲打猎的本领,扎着腰带勤学苦练,暗暗地从父亲那里学到了一身的好武艺,连拜她父亲为师的小伙子都不如她。霜降射箭比赛时,她得了第一名。姑娘们问她,怎么成了神箭手她讲了扎腰带打猎、干活的好处。从此,户撒阿昌族姑娘都向她学习,扎上了美丽的绣花腰带。腰带扎好后故意在身前一侧留一长一短两截,长的拖地,短的至大腿,风一吹来,或快步走时,腰带像一对彩龙飞舞,所以又把腰带叫飘带。干活时,把飘带往腰上一绕,姑娘则显得更精神。

 阿昌族有嚼烟的习俗。大家聚在一起时,无论男女都要互相敬送,接待客人时更是少不了。嚼烟的原料是一种辛辣而有香味的植物—芦字,加上“撒挤”(一种用槟榔根、李子树皮、栗树叶熬成的黑褐色胶状混合物)和少量熟石灰、烟丝。放人口中咀嚼一会,口中唾液便会变成红色。据化验,上述混合物中含有少量生物碱,有消炎止痛的功效,对口腔和牙齿有一定保护作用。嚼烟的唾液还可治疗蚊虫叮咬伤。如有蚂蝗爬到腿上,吐一口嚼烟唾液在蚂蝗爬处,蚂蝗就会自动掉下来。

传统节日以及颂扬开发自然和驯服野兽的英雄事迹等。同时,阿昌族的传统节日与宗教信仰也存在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很多传统节日都是带有宗教色彩的。阿昌族的节日因地区的不同而内容略异,但总体上基本是一致的。

 阿昌族长期与汉族、傣族等杂居,岁时节日习俗深受多元文化影响,阿昌族将汉族、傣族的一些节日移植过来,嫁接在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将异文化与本民族文化重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节日习俗。阿昌族的节日繁多,内容丰富多彩。

阿昌族春节

 云南省阿昌族的传统节日,阿昌族在正月年节即将来临之际,便要准备春联、年画、鞭炮、新衣等,家家户户还要清洗家具,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新春。年节一到,阿昌族家家都要在门上贴对联,贴年画,并宰鸡杀猪。三十晚上全家团聚吃年饭,当时还要守岁,全家老小围坐在火塘边,抱着麻枥树柴块儿,烧起熊熊大火,一直到深夜。阿昌族守岁还有这样一个传说:从前有个叫腊福的穷苦人,大年三十买不起年货,他一时性起,抱来一大堆麻栎树枝,烧起熊熊大火。半夜时分,堂屋中央突然掉下一根碧绿的树枝,腊福感到奇怪,捡起树枝扔进了空米囤,不一会儿,空米囤盛满了白米。阿昌族人得知此事后,每到大年三十晚都仿效腊福,以求米粮满仓,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阿昌族烤火守岁的习俗。过年时,人们要走亲串友,还举行各种娱乐活动。

阿昌族地母祭

 又称地鬼祭,云南省梁河一带阿昌族的传统节日,属民间宗教节日,每年农历二月马日、五月二十八日、六月二十五日举行三次。

雨水拌金沙做成太阳,又用雨水拌银沙做成月亮,还用五彩石做成了天,最后用自己的 做成太阳山和太阴山,此后男人就没有了 。遮米麻拔自己的脸毛织地,从此女人没有了胡须。随后血流成海,世界有了生机。天公与地母的结合,产生了人类。天公教会人们狩猎、熟食与筑屋;地母教会人们刻木记事,用占卜和咒语来躯赶疾病和灾难,因此天公和地母成为人们崇拜的神祗。祭祀仪式在大青树下举行,祭祀时不得动土,不能舂米。第一次祭祀,是为了祈求地母保佑全寨人平安。届时,全寨阿昌族忌工一日,各户去一男人聚餐一顿,不准外人进寨,以免不吉。第二次祭祀是为了祈求地母保佑牲畜兴旺,祭毕,共商牧畜之事。第三次祭祀,祈求地母保佑五谷丰登。到时全寨聚集在一起,设供焚香,行祭祀之礼。祭毕,阿昌族将洒有鸡血和贴有鸡毛的竹片插在每块田里,边插边念咒语,祈求丰收和驱逐灾害。

阿昌族清明节

 云南省德宏一带阿昌族的传统节日。

 这一带的阿昌族清明节前,家家户户进行大清扫,节日这天,各家各户清扫祖先墓地,以表示对先辈的尊敬和思念之情。有的人家这一天还请佛爷念经。清明扫墓不仅祭扫自己家的祖坟,还要祭拜本民族的英雄和所敬仰的亡灵。

阿昌族泼水节

 又称桑建节或浇花水节。云南省德宏一带阿昌族的传统节日,每年清明节后第七天举行,节期四天。

 第一天的主要活动是采椎栗花。相传,桑建是阿昌族椎栗树神的名字,他战胜恶魔,给人们带来了幸福。节日里,身着盛装的阿昌族青年男子汇集起来,进山采花。行进途中,要由一人在队伍前面挥舞阿昌刀,其他人边走边放枪,到山上采花前还要放鞭炮。采花返回时,一路上要敲象脚鼓。留在村里的阿昌族妇女们早已准备好苏子把把,听到枪鸣,立刻到村外迎接采花队伍。小伙子们向姑娘献上椎栗花束,姑娘们将把把献给小伙子。吃完把把,大家一起边歌边舞回村。村里的老人们早已在广场上立好了竹竿,迎接采花队。人们来到场地,把椎栗花一圈圈扎在竹竿上,使之成为花塔,有的则做成花轿。夜晚,阿昌族人边围着花塔、花轿,载歌载舞到深夜。第二、三天的活动主要是浇花,男子敲响象脚鼓、锣等,扛着四色彩旗在前面开路,姑娘们则排成一长串到河里挑清水来浇花塔、花轿,并用清水沐浴花轿里供着的佛像。第四天是节日的 。人们互相泼水祝福。首先,阿昌族请村子里五十岁以上的老大妈按年龄依次排成一排,姑娘们将清水泼洒在老人们的衣袖或手里捏着的汗巾上,以示消除灾难祝福长寿。然后,阿昌族未婚男女青年互相泼洒。泼水用的器具必须干净,水也必须是清水。泼水时还得先用歌声问对方是否同意,如同意,则先由男的主动泼,女的后泼,并互相祝福,说声“阿弥陀佛”。

 泼完后,有情者则相约到草地或山坡上对歌,直到太阳落山才散去。

 在户撒、腊撒一带的阿昌族中,有浇花水节,这是阿昌族青年男女的节日。节日活动在每年的农历三月间举行。这一天,阿昌族青年男女们三五成群地从一个寨子逛到另一个寨子,用新盆盛水,互相浇泼,十分热闹。浇水后,相互邀约,成群地来到村寨外河边或林荫草地上,互相对唱情歌,倾吐彼此间的爱慕之情,有的甚至借此机会确定了恋爱关系。

阿昌族祭色曼

 云南省阿昌族的传统节日,属民间宗教节日,每年分两次举行,一次在农历五月,另一次在农历七月,祭祀之日必须是牛日或猪日。

 色曼是阿昌族所信奉的诸神的化身,山、地、水诸神均包括在色曼内,这两次祭祀,旨在祈求色曼保护寨子。色曼庙有三种样式,一种是在寨旁立一根石柱或木柱,柱的顶端安放一块石板或木板;一种是用土夯成宽一米半高二米的墙,上梁盖瓦;一种是在祭供前临时盖个小庙。

阿昌族火把节

 云南省德宏一带阿昌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下旬举行。

 节前,阿昌族家家户户要自制松木火把。据说烧火把是为了驱逐疾病,以祈人畜兴旺,节日这天,家家户户要吃米线,比较富裕的人家要吃火烧小全猪。当夜幕降临,阿昌族人燃起火把,先在室内转一圈,将蜘蛛网等不洁之物烧掉,以示驱邪保安。然后,全寨阿昌族人手持火把汇集到寨内广场上或原野上,再绕村寨、山坡和田地漫游,以祈消灭虫害、预祝丰收。最后青年男女聚集在广场上,围着火堆,唱歌跳舞到深夜。跳舞时,由一个最善歌舞的人领头,其余的人均双手叉腰跟在后面随唱,唱一句、舞一步,旁观的人也常常呐喊助兴,场面十分热闹,常常通宵达旦。

阿昌族祭塞们

 云南省德宏一带阿昌族的节日,每年农历七月的马日举行。

 “塞们”是一个士兵头领的名字,也代表战神。相传在一次战斗中,塞们被敌方打死,这天正好是七月马日,后来塞们变成神。故每逢这天,阿昌族就要用整猪来纪念他,祈求他保佑村寨平安,人畜安康、五谷丰登。平时,如果村里有什么损财、灾祸等,人们要临时祭求塞们。

 过去,遇到战祸,也要祭塞们,以保佑战胜敌方,士兵安全归来。

阿昌族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举行。

八月十五这天早上,阿昌族家家户户都要用新收获的大米煮饭喂狗,而后走亲访友,欢聚娱乐。

阿昌族赶摆

 赶摆又称做摆,云南省阿昌族的传统节日,属宗教节日,原则上是每年过一次,但因赶摆消耗太大,因此也可以三四年过一次,时间一般在农历八、九月间,节期三天。

 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因而,赶摆从内容到形式与傣族大致相同。阿昌族认为,赶摆可以使五谷丰登、村寨安宁、人丁兴旺,他们还认为,赶摆是一种积德的事,将来死了,灵魂可以上天过好日子,不再受苦受难。赶摆前,阿昌族人要准备大量的猪肉、米、油、纸张、香烛和七尊菩萨。赶摆期间,主办寨子有大量的来客,必须要热情款待,提供吃住等。做摆的三天里,人们全在赶摆场上吃喝,由于人多时间长,加上节期饭菜必须有肉,花费惊人,故此俗现已不多见。节日头一天,阿昌族敲锣打鼓,到佛庙迎佛,等佛像一到,人们献上供品,当晚狂欢。第二天是最热闹的一天,清晨,人们要拜佛祖,听佛爷讲经。早饭后,鞭炮一响,表示绕佛寺游行开始了,各街立刻挤满了人,游行队伍最前面由几个阿昌族小姑娘抬着供品,最后是几尊佛像,另外有几个人边走边撒米花,几个人不住地放鞭炮,最后有锣鼓队。游行一直延续到下午。晚饭后,人们照例狂欢一番。第三天是赶摆的尾声,外寨人纷纷离区,本寨的人们在广场上竖起一根高杆,系上旗蟠,据说高杆可以指引人找到天堂里的位置。最后,阿昌族人聚在一起美餐一顿,赶摆即算结束。

阿昌族换黄单

 云南省德宏一带阿昌族传统宗教节日。每年农历九、十月间择日举行。

 届时,各佛寺所辖区的群众要抬上香烛、纸以及食物,同时还要将准备好的佛像穿的黄单和在佛寺里挂的各种布单,一起送到佛寺供祭。到寺院后,阿昌族先进香拜佛,然后由佛爷为进香拜佛的人们把新黄单给佛像换上,以示其信仰的虔诚。

阿昌族出洼节

 意为送佛出寺。云南省德宏一带阿昌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

 这时节,农田收割完毕,进入农闲期,故取消进洼节的禁令,阿昌族青年人可以自由玩乐。十五日,全寨的未婚小伙子带着花纸,敲着象脚鼓在寨中游行,阿昌族老人们则进佛寺烧香,并要把以前进洼时放在寺院佛座后面的供品取出来烧掉,表示佛已出洼。十六日,阿昌族举行佛爷出洼仪式,所有的未婚少女都要进佛寺拜佛。十七日,各寨青年男女集中,要听本寨佛爷讲诵经文,然后,人们欢歌纵舞,互相祝贺。阿昌族青年男女从这天起又可以谈情说爱,缔结姻缘了。

阿昌族撒种节和尝新节 八月十五日举行。

 这个阿昌族节日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个年逾古稀的阿昌族老婆婆,每当农历六月中旬的收获季节,总是精心地选留各种谷物的种子,然后分给各村寨的人,帮助乡亲们提高产量。为此,她受到乡亲们的爱戴。老婆婆一年比一年老了,终于在一年的八月去世了。人们为了弥补老婆婆没有吃到新粮的遗憾,就在她灵前供上新米做的饭。这之后,乡亲们为了纪念给人们带来幸福的老婆婆,每年农历八月十五,阿昌族家家户户都用新收获的粮、菜、瓜果做饭,这样就形成了尝新节。第二年春天,人们珍重地把她留下的种子撒到田里。由此,又形成了农历三月初十的撒种节。

 撒种节和尝新节的传说有很多种,一种传说在远古时代,阿昌族人民中有个年逾古稀的老婆婆,每逢农历八月中旬收获季节,她总是不厌其烦小心翼翼地将各种谷物良种选留下来,转送给各村寨的农民。由于帮助大家提高了耕种技术,她受到人们深厚的爱戴和尊重。一年的八月,老婆婆突然在收获前去世。为了弥补老人未能穿新、尝新的遗憾,人们在她灵前敬献香喷喷的饭菜和新衣。以后,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阿昌族家家都用新收获的粮、菜、瓜果做饭,这样就形成了尝新节。来年春天人们又将她留下的种子撒到地里,形成了每年三月十日的撒种节。还有的传说认为在八月十五这一天,天狗向天神借来谷种,从此阿昌族祖先才会种谷子,因此,这一天要“尝新”来感谢天狗。

 每年清明节前后,每户阿昌族人家都要选择吉日到秧田做象征性的撒种,并在秧田间插桃枝、李枝,在天边烧纸钱,献饭菜祭品,求田公地母保佑丰收。据说插下桃枝、李枝后,谷物就不会漂浮,并且生根快。撒种节期间,年前出嫁的姑娘和丈夫要带酒等物品回娘家过。

 农历八月十五举行尝新节这一天,阿昌族必须用刚收割来的新谷做晚饭,如果自家的稻谷尚未成熟,要向别家借新谷。饭熟后,分别祭献祖宗、财神、谷神,先拿一碗新米饭喂狗,然后全家人才能共进晚餐,欢欢喜喜地品尝新米饭。当年出嫁的阿昌族姑娘,这一天一定要带着礼物回娘家过尝新节。撒种节和尝新节这两天,阿昌族家家户户都按照传统的习惯,打扫庭院、房屋,准备鱼肉、米线、酸性食物和米酒,再到地里拔上一蔸子儿结得最大最多的芋头,砍上一株结了双穗的玉米,然后把玉米和芋头捆扎在一根三五尺长的竹竿上,放在堂屋的左角或右角。随后,用新谷舂成米蒸成饭,杀上一只肥鸡,摆在祭桌上,缅怀祖先。并接回出嫁的姑娘,全家团聚。饭后,男子穿着蓝、黑或素色对襟短上衣,黑色长裤;妇女着合襟上衣、裙,系围腰,颈上挂银质项圈,项圈上系有银链、银须、银元等装饰;少女则将辫子盘于头顶。大家聚集于村寨前后唱歌跳舞,热闹异常。

阿昌族赶会街

 赶会街是阿昌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古老的传统习惯,阿昌语叫“熬露”,汉语叫会街。

 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是阿昌族迎接“个打马”(阿昌语:菩萨)返回人间的宗教节日。从农历九月初十日起过五天。届时阿昌族要赶五个街子,一天一街,一直赶到十四日。在此期间,姑娘、小伙子晚上不睡觉,负责收斋米、煮斋饭、供斋等活动。原是在农闲时择日举行,现在一般集中在“十一”时候举行。节日期间,阿昌族男女老幼,人人身着盛装,载歌载舞。“会街”东边是耍花灯的队伍,五彩的宫灯、莲花灯、吊灯上下飞舞,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西边敲着象脚鼓的阿昌族青壮年大汉,可使人想到遥远的年代;北面是无数的人群簇拥着一头逗人喜爱的“白象”。耍白象是阿昌会街最富民族特色的活动。“白象”用木料做架,用各色彩纸糊身,鼻子用布制成,用绳子通过滑轮牵引。“耍白象”前,一人先藏进象的肚子里。当他用双手来回拉动带有滑轮的绳子时,就会使象鼻子上下左右甩动起来。会街开始,阿昌族男女老少簇拥着白象走出村寨,小伙子们敲着象脚鼓和锥锣,打着彩旗,放鞭炮在前开路,其他人拿着绿叶青枝随后,从四面八方来到会街会场。接着,青壮年男女伴着鼓声,手拿树枝起舞,舞伴对数不限,打镲人始终和击象脚鼓者对着跳,舞步动作一跨一退一蹲,连续三次,第三次往下蹲时,击象脚鼓者外甩鼓身,鼓尾从打镲舞伴脊背和头上扫过。然后,顺左脚甩回,鼓尾随击鼓者往前,弓腰半蹲,直到碰到地面。同时,打镲人也跟着跳跃下蹲,打响镣,霎间分开镲向地面按去,在未接触地面时即刻前后分开,然后迅速跳起,互相转身侧目。当耍白象活动达到 时,手拿树枝的阿昌族男子,翩翩起舞,发出一次次欢呼“哦——会会!”围观人群也爆发出一阵阵欢笑声。在欢笑声中,白象的鼻子也甩得更高更勤。

葫芦丝的历史较为悠久,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它是由葫芦笙演进、改造而来的。在构造上仍保持着古代乐器的遗制。其两支副管不开音孔与古箫一样,可用于发出持续的五度音程。但它的主管已开有7个音孔,与后来的箫、笛非常相似,又显示出它在历史上的激进。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族音乐工作者对葫芦丝进行了不断的改革。1958年,云南省歌舞团首先把音域扩展为14个音。北京的一些文艺团体又制成两种新葫芦丝。其中的六孔葫芦丝,可吹奏单音、双音、单旋律加持续音及两个和音旋律加持续音。

扩展资料

葫芦丝传说:上古时代有一头凶兽,经常下山来吃人和牲畜。此时,有位大英雄,名叫阿泰。他历经千辛万苦,到达了女娲娘娘的宫殿。女娲娘娘被阿泰的诚心感动,赐予他一葫芦,可以收付妖魔鬼怪。阿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待凶兽出现时,用葫芦将凶兽收付。

但凶兽依然在葫芦里乱撞,于是阿泰将一根竹子插在了葫芦的底部,凶兽终于在里面安静了下来,再也没有出来作怪。后来为了纪念阿泰的事迹,大家仿照这葫芦和竹子的模样,创制出了葫芦丝,并作为乐器流传下来。

-葫芦丝

谦 谦 君 子 风

644000 四川省宜宾市科技局办公室 陈雪萍

认识曾德宏老师已有一年的时光。在这一年里,他给我的感觉总是像柔风一缕,带来淡淡的幽香;又如谦谦君子,令人肃然起敬。

字如其人,他用心书写出每一个字,雅静宜人。

他把他的心力都交给了书法,他对书法的那种恭敬态度让人惊叹。

(一)初见曾德宏

当初,报社安排我做一次采访,要我去见一个名字叫做曾德宏的书法家。没有见面的时候,已经在一些现成资料上作了一个一般性的了解。

也如一般定势的思维,心想素未蒙面的他,应该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我怀着一种敬仰之情出发,去采访者这位书法家。

在珠玉街6号一单元8楼,我叩开了曾德宏先生家的门。开门的是一个30多岁的精干男子,偏分的头发,穿一件毛衣,套一件西装,眼神有些犀利,一脸的开心。他给我让座,沏茶。我一时真不知他是主人还是仆人。他的一句“我就是曾德宏”,才使我从七八十岁的老人的定势中一下子醒过神来,真没想这个身材瘦小的年轻人居然就是曾德宏。

他的客厅正面挂着著名画家冯恩泰的牡丹水仙图横幅,对面是著名书法家李代煊的楷书六条屏。过堂的地方,是曾先生自撰自书的行书木刻对联“顺逆无常,吾唯思进取;得失有道,尔当慎经营。”从这里,大约可以见得主人的人生境界了。

上四五步阶梯,是一间与客厅连通的工作间,层沿装着铁花栏杆。工作间里摆一张大案桌,铺着毛毡,摆放着文房四宝。壁上挂着著名画家王兴全的山水横幅,极有韵致。墙的一边,挂着曾德宏老师自己的书法日课,一件是临写颜鲁公的《祭侄文稿》,雄浑,苍劲,大气磅礴,一气呵成。一边是临写米元章的蜀素帖,风流蕴藉,典雅别致,略殊风樯阵马之态。

我全然打乱了事先拟好的采访提纲,我们很随便地聊起了书法,侃起了诗歌,谈起了对联,论起了文学艺术和现实生活。

我说,想看你写字。曾老师说好呀。他抓起笔来,牵过一张纸,也不叠格子,顺手就写下一句“书山岂无路”;再拿一张纸来,写下一句“学海安有涯”,正好凑成一副对联,隶书,风格在《石门颂》和《张迁碑》之间,格局大,古拙,厚重。我正心下里喜欢,他已经题完款识,说:“送给你做个纪念。”

他的精湛的书法技艺,他的高尚的人格,特别是他的谦谦君子之风,令我迫不及待地想成为他的学生。

我说:“真想给你当学生,向你学书法。”

他说:“欢迎。”

我就在匆匆忙忙的采编工作之余,爱上了书法。

(二)教师曾德宏

曾德宏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盖过了他在教育界的影响。虽然他曾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三等奖,虽然他是四川省青年骨干教师、宜宾市第四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宜宾市高中教师资格评审专家组成员,但是,社会各界人士说起曾德宏,一般都和书法相关联。 而教育和书法,构成了曾德宏生活的全部,撕不开,分不了。作为一个在中学里呆了19年的语文高级教师,曾德宏对初中、高中(包括职高)语文教学可谓驾轻就熟。他教的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扎实,文学艺术修养好。问起他的同事,都说,他的学生,普遍是字写得好,作文有奇思妙想,总分高。

2005年下期,他在宜宾市一中所教学生苏扬,作文56分,为全市第一。同时,还有其他9名学生取得54分左右的高分。这10名同学的考试作文,先后在《宜宾晚报》刊载,成为高中作文应试教学的典范。

2007年6月,他辅导的学生作文《一部手机引发的事件》、《大妈办证》在香港“汇知·世界中学生华文微型小说创作大赛”中获得入选奖,他本人获得指导老师奖。

说起他的学生,他说,象鼻中学91级的学生,成材学生多。最值得骄傲的是,没有一个学生的书写不漂亮的,无论男生女生。

在曾老师的语文教学观里,书法,是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他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也格外注重学生平时作业和考试时卷面的书写,这和著名诗人流沙河在一篇散文中强调一个文人要写好字如出一辙。当然,这种观念和实践,也为他的学生在应试中挣了分。

如果说语文教学是曾德宏老师的左面,那么书法教学就是他的右面。

他在宜宾市商职中的7年里,培养了好几个省、市级书法家协会会员。

1991年以来,他先后在西南民族学院宜宾教学点、宜宾教育学院、宜宾师范学校、宜宾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宜宾市青少年宫兼职任教,培养的学生王连富、彭坚等考取了书法硕士研究生,培养了张涛、肖春霖、杨帆、钟卫、刘正权等成为宜宾有一定影响的书法人才。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对学生的教育循循善诱,注重培养学生对书法的兴趣。他让学生大胆去写,仔细点评不对之处。他时常忙碌得废寝忘食,但他朴素,为人和蔼,总能静下心来,和学生打成一团,在同学们一起练习书法的过程中总能听到他爽朗的笑声。同学们都非常佩服曾老师,总觉得曾老师会魔法一般,毛笔一旦握入曾老师手里就变得非常听话,乖乖地书写出流畅的文字。而在我们的手里总是不听话,怎么也写不出老师那样的感觉。更有的学生私下偷偷地把曾老师视为偶像,立志要像曾老师学习,希望有朝一日也能成为曾老师那样的书法家。

(三)书法家曾德宏

曾德宏老师学文出身,多年周旋在文化圈中,学养丰厚,壮士文心,确是性情中人。

他之于书法极少功利之心,全凭一个与生俱来的兴趣和夙愿,追求着艺术的真谛,享受着其中的激情和惬意。在跟着曾老师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我发现他对书法的那种崇尚,用心去书写,融知识和灵性,潜心磨炼,以求得至真至美艺术圣境,真可谓清心游艺。他的书法清气浑然,雅静宜人,充溢着灵气、才气、书卷气。他的书法中点划起伏有序,行进中墨趣天然。看得出他调动成法的能力和随机应变的创造精神,看似简淡的字面充实平和,气意悠远;善于融气血于字体,气势磅礴,难能可贵。

1993 年以来,他的作品17次参加了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展览,他也因此成为我市较早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在宜宾市人民政府设立的最高文学艺术奖励中,他获得阳翰笙文艺奖一等奖3次,二等奖3次,三等奖3次。2006年,宜宾市委、市政府授予他“宜宾市拔尖人才”的光荣称号。

1996 年参加“全国首届行草书作品展”,他是我市唯一参展作者。2002年参加中国首届书法“兰亭奖”大展,他又是我市唯一参展作者。他是我市参加过中国“兰亭奖”展览、全国展览、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这三大展览为数不多的书法家之一。2003年,他在宜宾成功地举办了曾德宏书法作品展览,出版了《曾德宏书法集》,举办了曾德宏书法学术研讨会。他还多次组织曾德宏师生书法作品展览,为推动宜宾书法事业的发展,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此外,他的作品多次参加中日、中韩书法交流展和众多的区域性展览。

大浪淘沙。中国书法热之后,坚守者,都是耐得住寂寞的修道者。

(四)谦谦君子曾德宏

当别人都在宣称自己的能耐的时候,曾德宏老师却总是宣称他是一个农民。诚然,农村出身的他,有着憨厚、诚实、执著、坚韧、顽强等等优秀品质。他用勤奋点亮人生的航灯,他自己有一段自白:“余少时,以牧牛为乐,故染牛之素朴与倔强。精骑术,好戏水,村中人无出其右者。擅双钩及人物画,能文,善书而讷于言。不敏,常背过于人。行为举止有异同类。年十四,父殁,乃自觉发奋读书。愤世嫉俗,行侠仗义,关切时事,有换地掀天之想。弱冠从教,门隶遍野,难以数列。而立以来,幽居玄武山中,有隔世之感。读‘束狂入世犹嫌放,学拙论文尚厌奇’,乃叹岁月沧桑,人事蹉跎,人已老而志未酬,荣辱得失,何复为怀?偶忆少壮之吾,竟不知今之余为谁欤?”

即使是今天已经成为宜宾学院的书法副教授的曾老师,仍然是这样素朴、谦逊,平易近人,优雅如谦谦君子。无论是全国展览的消息,还是省里边的展览或培训,曾德宏老师总是复印了资料,散发给大家。有时,他还骑着自行车,给学生们送到家中。气候炎热,看到他汗流浃背还乐呵呵的样子,实在让人感动。我们说,曾老师,你说一句话就行,其余的事我们来做。他总说,给大家跑跑路,应该的,我乐意为大家服务。

跟曾老师学习书法一年多了,从没见他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说话,他总是和我们讨论怎么写。他不像一些人那样拥有资料密不示人,他总是把他的收藏品拿出来,大家一起欣赏。书籍、资料,也拿来大家看。他全然没有老师的架子,他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一个兄长,一个同路人,一个谦谦君子。

2007年9月10日

与曾德宏只有着两个小时的对话之缘,却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讶异着这小个儿农家子弟身上怎么会有那么多雄强先锋的东西?也许是艰涩贫困的农村生活磨砺出他倔强的刚性。小小年纪便初尝人世炎凉,村干部倚权谋私,划分田土时把毗邻德宏家的好田土划到他的名下,而且把离得远且孬的田土划到德宏家。德宏不满又奈之不何,嫉恶如仇的他在大路边的石块上写下了抨击村干部不正之风的打油诗。他永远忘不了那场生命的炼狱。父亲病逝后,13岁的德宏必须分担家庭担子,耕田种地。一次大雨天,德宏驾驭着牛犁田,牛突然反常,拖着铧犁狂奔而去(拖山)。德宏拼命地追赶,拖住铧犁,将其插入石块地,而牛却挣脱缰绊跑了。德宏追得精疲力竭也没能追上。过后还是家人去寻找回来的。德宏因此大病了一场。此事令他悟到了意志和精神上的雄强对生存的意义。1984年考入宜宾师范,开始凸现他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和开拓精神。主动担纲组织英语演讲性趣小组,成立演讲协会并主持全校演讲和辩论会,非常认真,恐自己普通话演讲水平跟不上,抓紧课余时间哪怕十几分钟骑着单车去附近山坡上独自对着寂静的山野大声朗读一阵。喜爱文学,更热恋书法,将生活费的三分之二用于买纸墨。倡仪成立校书法协会,上门拜罗光清、刘伯元、侯开嘉为师,受侯开嘉直接影响,加入了侯开嘉门下的十三人书法小组,定期活动,理念先行,勤奋操练,相互切磋,受益匪浅。92年开始入展四川第一届新人新作展之后,便频频参加省及国家级展及赛事并获奖。擅长行草和隶书,汲取先人古法之营养,也在现代名家沙孟海书艺中寻找自我取舍。书风迭宕多姿、厚重、大气、时代气息浓。

二十多年过去了,今日的曾德宏已不是当年在耕牛拖山的威慑中稚弱的少年了。年届不惑的德宏能主动从容地驾驭着自己的命运,正昂首执教于讲台,同时在书林中有所建树并小有名气了。但他并不满足,仍在处心积虑、雄心勃勃地超越自己,超越他人。他将自己的过去作了一个小结,正作反思、调整、充电,以备新的冲刺。(丁芝萍)

傣族的词语解释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省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红河与高黎贡山、怒山、云岭等山川交错的河谷地区。

傣族的词语解释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省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红河与高黎贡山、怒山、云岭等山川交错的河谷地区。注音是:ㄉㄞˇㄗㄨ_。拼音是:dǎizú。词性是:名词。结构是:傣(左右结构;先左后右)族(左右结构)。

傣族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⒈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古代或称掸、金齿、白衣、白夷、摆夷等。人口约七十六万。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西双版纳、耿马、孟连等地。语言属汉藏语系僮侗语族傣语支。多事农业,善植水稻。

二、国语词典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省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红河与高黎贡山、怒山、云岭等山川交错的河谷地区。人口约一百余万。使用傣语,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文字则使用一种源自古印度字母体系的拼音文字。主要宗教为小乘佛教。男子成年前入寺为僧,婚前还俗。社会组织以一夫一妻的小家庭为基础,婚后女子有不住夫家的习俗。经济生产以农业为主,家庭手工业为副。词语翻译法语Dai(ethnie)_

三、网络解释

傣族傣族(罗马字母:Dai),又称泰族(泰文:___,罗马字母:Thai)、掸族(罗马字母:Shan)等,民族语言为傣语(泰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过去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傣族是泰国、老挝的主体民族,占泰国总人口的40%,傣族还是缅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国的少数民族。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傣族在中国境内共有126万余人。

关于傣族的成语

非我族类毁宗夷族聚族而居簪缨世族折而族之

关于傣族的词语

名门右族高门大族簪缨世族名门旧族方命圮族聚族而居朋坐族诛名门世族毁宗夷族簪缨之族

关于傣族的造句

1、按传统习俗,傣族男子到一定年纪都要文身,否则会受到岐视,特别是受妇女的岐视。

2、傣族居住在热带、亚热带河谷平坝地区,他们生活的环境,从山到水,从水到田,到处是一片绿色。

3、一大早,云南省德宏州风平镇芒赛村的傣族大妈孟咩所保,就挑着刚从自家树上摘下的咖啡鲜果,来到了村口的咖农合作社。

4、掷糠包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

5、其他的民族舞蹈是剑舞和云南傣族色彩绚丽的孔雀舞。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傣族的详细信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1863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4
下一篇2023-11-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