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是真太监还是假太监?

魏忠贤是真太监还是假太监?,第1张

我认为魏忠贤肯定是一个真的太监,他在年少的时候,家里面虽然说很穷,可是还是娶了一个妻子,并且为他生了一个女儿。但是他成家立业之后,依旧不思进取,整日混迹于街头,所以说最后挥刀自宫当了太监。他在进宫之后,凭借着自己的能力,一步一步爬到了权力的巅峰,可以说是风头无两。他是权倾朝野的九千岁,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向他献殷勤。

魏忠贤的坏可以说是在中国历史上面都非常的罕见的,撇去他在把持东厂期间的一个劣迹斑斑不说,光是在天启三年的时候,就有四位后宫的妃子,相继遭到他的一个虐害。他是一个毫无原则,无底线的宦官,让他手底下的人也感觉非常的害怕,毕竟他杀人不眨眼的,全国各地都是他的眼线,他想干嘛就干嘛,想杀谁就杀谁。

有很多大明朝的一个其他宦官都是只针对官员,是我们的魏公公就不一样了,他不光是对官员下手,还对百姓下手,也就是因为这个样子,所以说他在民间的一个名声特别的臭,后来崇祯皇帝干掉了他之后,也算是为那些忠臣和老百姓出了一口恶气。虽然说有人说杀掉他,也加速了明朝的一个灭亡,可是这样祸国殃民的一个货色,留着也不是好事。

对于明朝的一个天启皇帝而言的话,魏忠贤绝对是一个大大的忠臣,可是对那些老百姓来讲的话,他一定是一个大大的奸臣。因为他在皇宫当中主要干的事情,就是想方设法的帮皇帝搞钱,来维持朝廷的一个运转,那这样的一个人,怎么能够不得到皇上的一个喜爱呢?哪怕就算知道他是坏蛋,也不会随便的去对他下手,毕竟还要依靠他。

在我们的印象中,魏忠贤就是一个十恶不赦,谄媚逢迎,艰险阴狠的小人形象,这都是因为近些年许多电视剧对于魏忠贤这个人物单一的刻画造成的。魏忠贤确实有这样一面,但是魏忠贤也有另外的一面,这一些的性格因为剧情需要都没有被影视剧所呈现出来。所以要判断魏忠贤究竟是个好人还是坏人,判断依据还是要更全面一些的好。

历史上的魏忠贤

魏忠贤,明末太监,市井无赖出身。嗜好赌博,赌到最后,可谓是倾家荡产。当时的魏忠贤在偿还赌债时,连一点家当都拿不出来,于是挥刀自宫,进入宫廷。一开始魏忠贤是由太监孙暹引入的,后面又巴结另一位大太监魏朝,凭借着和魏朝的关系,魏忠贤才算在太监这个"圈子"站稳脚跟。但是魏忠贤并不满足于此,还将手脚伸入了朝廷。

天启七年的时候,朱由校驾崩了,朱由检继位成为了皇帝。朱由检是一位极度厌恶贪污的皇帝,主张为官清廉。朱由检深知魏忠贤的罪过,按部就班的把魏忠贤给设计了。魏忠贤出逃,被朱由检逼得上吊自尽,客氏也被鞭打致死在了浣衣局。到了崇祯二年,朱由检才将魏忠贤的党羽铲除殆尽。而魏忠贤死后,没有了人对江南大夫和文臣的控制,他们很快的便将原来的赋税转移到农民头上,因此在魏忠贤死后全国开始了农民起义的狂潮,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魏忠贤的另一面

在初期魏忠贤维护大局、知人善任、赏罚分明,是一个十分称职的臣子。魏忠贤掌权之间,他大胆的启用袁崇焕等人,在明朝晚期大大的维护了主权的完整;此外魏忠贤对江南商业的征税也使得国库充实,经济发展迅速同时有充足的军费扩展军队;最后出身农家的魏忠贤体恤农民,不给农民加赋,这也是明朝能够在风雨飘摇的末期依旧能够万众一心抵御外来侵略者的重要原因。

但是魏忠贤一死,东林党人重新控制了朝政,他们将有损他们利益的各种政策全部进行了废除,比如工商税、海税等,还积极主张和后金议和,给了后金喘息之机。他们的政策导致了国内农民起义四起,他们也没有办法去平息这些内乱,让国内的形势越来越糟糕。

魏忠贤一死,明朝瞬间走入深渊,很快就走上了灭亡之路。有人说,魏忠贤一个太监,如何能影响国运?不知道各位怎么看。

有传闻魏忠贤可以利用自己的关系,没有让自己净身时未净全身,认为他是一个假太监。其实在真正的历史上,魏忠贤应该是一位真正的太监。魏忠贤在进宫的时候并不叫这个名字,后来得以靠近皇上的身边,才被皇帝赐名为魏忠贤。当时明朝的皇宫管理制度还是比较严格的,不可能不经过净身就可以进宫的。在一些影视剧中,说魏忠贤也是一位假太监,可是影视剧毕竟是影视剧,很多都是改编的,并不能够真正的遵循于历史。所以说魏忠贤是一个真太监,这是毋庸置疑的。

魏忠贤虽然是一名太监,但是他对于整个明朝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魏忠贤在小的时候没有读过什么书,唯一的本事就是和朋友骑马和射箭。有的时候也会赌钱,说白了就是一个小混混,后来因为赌博输掉钱之后,便只能进宫了。

进宫之后魏忠贤认识了一位奶娘,而这位奶娘正是明熹宗的奶娘。魏忠贤讨好了这位奶娘,也让这位奶娘在明熹宗面前多说魏忠贤的好话。自然而然,魏忠贤就到了明熹宗的身边,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别看魏忠贤没有读过什么书,但是特别会使眼色办事,长此以往就得到了明熹宗的重视,从而魏忠贤的权力越来越大,而当时的“九千岁”这个名号就可以说明他的地位。在魏忠贤得势的这段时间内,他利用自己的权力打击异己,谋害了许多的良臣,想进一步的掌管朝中的政治大权,也就这个时候出现了宦官专权。一个小小的太监就可以在皇宫内呼风唤雨,很多大臣都巴结他,可见他当时的影响力是有多大。

不过魏忠贤的影响力之大,也就是在明熹宗在世的时候,当明熹宗一去世,魏忠贤的地位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很多大臣就开始弹劾魏忠贤,后来崇祯皇帝发现魏忠贤豢养死士,这时候崇祯皇帝大怒,忍无可忍,就开始对魏忠贤动手,魏忠贤知道自己离死不远了,就决定上吊自杀。

从总的来说魏忠贤的影响力在明熹宗这一段时间有一定的影响,不过他并不能够影响明朝的发展前景和大局

历史书籍或者剧集中常常出现这么一句:阉党误国,出演宦官的角色多是白脸无须、一脸奸诈,这些宦官也常是媚上欺下、心狠手辣之辈。《新龙门客栈》里面的东厂督公曹少钦,以及《笑傲江湖》中的东厂厂公,都是这样一类货色,这源于历史上自汉末十常侍,而到明末宦官留下的极其恶劣的名声。

但是,宦官这一特殊的人群,是历史发展中出现的特殊的产物,真正历史上的宦官也并非脸谱式千篇一律的白脸奸角。唐玄宗时辅助朝政的高力士被称为“千古贤宦第一人”,明成祖时期的三宝太监郑和以一残躯而名扬万国,而一位身负骂名数百年,常引起极大争论的,便是“九千九百岁”的魏忠贤。

魏忠贤少时没有什么才干,混迹街头,常与他人赌博输钱,人近中年后自行 ,改名参加宫内宦官选拔,于万历中期被选入宫中。明廷宦官选拔极其严格,自明宣宗起征学士为宦官讲学后,识文断字已经成为宦官的基本技能,而魏忠贤却少时贫寒根本不识字,可知他刚入宫时是多么困窘的境地。

内廷之中心计争斗往往十分激烈,不是狡黠聪警之人,根本没法生存,更遑论步入高位。魏忠贤却很有远见,聪敏机灵,极其善于结交贵人。先巴结到太监孙暹,进入掌管内廷布匹物资的甲字库,后又得到魏朝的赏识,得以结交司礼秉笔太监王安。“形质丰伟,言辞佞利”,长得不错又很会讲话,颇有远见地,牢牢吸引住当时还是皇长孙朱由校乳母的客氏,两人结为对食,关系越来越亲密。自此,魏忠贤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为日后飞黄腾达打下坚实的基础。

随后明熹宗朱由校即位,大肆封赏其东宫旧人,魏忠贤得此而升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并兼提督宝和三店。魏忠贤不识字但能博闻强记,又擅于揣测皇上心意,因此很得朱由校的信任,处心积略在宫内营结其他太监,后又设计除掉了王安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势力。

自明神宗多年怠政起,朝廷形成各方势力相互攻讦,肆意排挤,是为党争。而以顾宪成为首组织起的东林朋党“以危言激论相尚”,并且打着清谈廉政的名号,吸引了大量的士人依附,成为了明末一个相当具有争议的隐形组织。

而这些东林志士常常不顾场合和现实情况,对朝政做出激烈的讽刺,甚至攻击内廷之事,可见其熊胆极大。天启二年,初夏下起冰雹,东林党人周宗建上书说冰雹下的不合时宜,将此诬赖为魏忠贤的谗言和邪恶造成的,随后还有一批党徒附和。这些毫无说服力的理由,朱由校当然不会轻信,这些清谈之士暴露出极其幼稚的政治观,也让朱由检毫不犹豫的更加排斥不重用他们。

魏忠贤因此意识到外廷的重要,逐渐在私下培植个人势力,凭借朱由检的宠信和权威,在一些官职上安排植入自己的亲信之人,打压与其对抗的官员。此时的魏忠贤,还不敢太过于嚣张,更多的只是和一些低位的言官过招。

在打压王文直之时,撤换违背其意的执掌镇抚司刘乔,引起东林党众的全面反击,御史李应升就内廷操练士兵的事进谏,给事中霍守典因魏忠贤乞求祠堂匾额而进谏,御史刘廷佐以魏忠贤滥加荫封进谏,全部都被魏忠贤矫旨捉拿,此举引起拥戴熹宗即位有功的副都御史杨涟的极大愤怒,上书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宗罪。

魏忠贤慌不择路,向时任礼部尚书的东林元老韩p哭诉请求调解,韩p不答应后,只能向朱由校求救,在客氏和王体乾的维护下才得以幸免。由此可见,魏忠贤并非一手遮天,敢擅权处置的不过是一些低级别的言官,而当真正引起高官的反感,魏忠贤的处境也是相当危险。

这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到,官员上达天听之路并未堵塞,朱由校虽在内廷摆弄木匠之活,却实时掌控着外廷的动向,稍有风吹草动都能立即获知,朱由校任由魏忠贤在外廷攻击官员,其一是乐得清闲,其二也是想借此压制外廷党争。

此事过后,满朝文武都看出朱由校对其信任有加,不可轻易撼动魏忠贤在其心中地位。魏忠贤则异常恼怒,随后更加肆意营党结私,展开对东林党的全面反攻。朱由校也乐于利用魏忠贤打压东林党众,平衡朝中势力。

从天启二年直至天启七年,魏忠贤将东林党众几乎全部排挤出朝廷,肆意安插自己的亲近之人。对朝臣和百姓都采取高压的措施,四处流民起兵但都很快被平灭,辽东战事相久持平,与荷兰两次在澎湖交战都取得胜利,不得不说魏忠贤且具有一定的军国政治手腕。

但是明末朝纲崩塌,党争纷扰,东林党众所提倡的廉正奉公,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反对权贵贪纵枉法也不过是面子工程,在庙堂之高尚且无人真正关心民间疾苦,处江湖之远反而清谈廉政爱民,处处阻碍朝政。无论是哪一方势力,都未能真正想办法解决,明末最为关键的百姓生存问题,无非都是维持势力均衡,太平即可。

魏忠贤获得朱由校全心信任之后,更加嚣张跋扈,肆意封赏亲近之人。满朝文武巴结认作干爹,出行带刀锦衣卫开路,士大夫行五拜三叩头礼,口呼九千九百岁爷爷。更为过分的是,魏忠贤竟然派其侄子魏良卿代天子供祭南北郊社,祭祀太庙,朱由校竟昏聩而至如此!天下之人都觉得皇权已经旁落,而当任何权臣影响到皇帝的权威并引起大众的猜疑时,那么他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

天启七年八月,明熹宗驾崩,信王朱由检即位,是为明思宗,时年十六岁。朱由检还是信王的时候,就表露出对魏忠贤等的厌恶,刚一即位,杨所修等官员攻击阉党“五虎”之首崔呈秀,来试探皇帝心思,朝堂之上也都议论纷纷。

朱由检虽然尚未发作,可满堂文武心知肚明,于是由一贡生弹劾魏忠贤十宗罪:一并帝,二蔑后,三弄兵,四无二祖列宗,五w削藩封,六无圣,七滥爵,八掩边攻,九K民,十通关节。仔细研读这十条罪证,我们会感觉到魏忠贤并没有后世史者描述的穷凶极恶、罪大恶极。

朱由检最不能忍的其实就是第一、二条,这点也是朱由检诛杀魏忠贤的主要原因。魏忠贤“九千岁”的势头意味着皇权的旁落,而初登极位者最关心的事情便是集中权力,树立权威。第三条纯属牵强附会,魏忠贤劝明熹宗在宫中操练会武功的宦官,是为保护熹宗,毕竟那时党争严重,形势颇为恶劣。倘若魏忠贤有心起事,在崇祯开始准备动他时,就不会束手就擒,更不可能畏罪自杀。

第五、七、九、十条,试问明末,除了少数极其清廉、像海瑞那般偏执狂的官员,谁没有做过?就连袁崇焕也替魏忠贤上书替其建立生祠。魏忠贤被弹劾之后,不足三月,朱由检将其发配至凤阳守陵,后来又下令捉拿魏忠贤时,他畏罪自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2000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4
下一篇2023-11-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