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校的校规应该在刚进校就对学生们进行宣传,并且以后要重复宣传;
2课堂应该建立课堂常规,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部分,应该注意人性化课堂常规主要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而对不能接受课堂教学内容的学生应该多一些宽容比如可以睡觉,可以看其它书本之类但不可以讲话,打电话,随便走动,吃东西等所谓认真听讲那样的规定其实是很不现实,也是没有办法实行的,因为有些教学内容对一部分学生而言根本听不懂,或者早已掌握了,要"认真"是不可能的,既然做不到,为什么还要规定呢
3应该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与老师一起来讨论课堂规定我所以不喜欢对学生有太多的命令就是因为这一点,学生们如果从来没有对规定进行过思考,命令只会让他们一味的听从,而失去了自主的意识应该让学生充分理解课堂的规定,这是第一重要的事情
4对"处罚方式与量"应该作明确的规定,这点尤其在法律上应该明确!近来有不少报道,或者说媒体一直最关心的体罚事件就是过分的惩罚甚至是侮辱性的惩罚方式,伤学生自尊的,让学生身体承受巨大伤害的事件也挂着"教育惩戒"的名虽然这些事件人们一看就会觉得过分,但正是因为缺少对惩罚方式的明确规定,所以才会有这些事件的发生因为没有惩罚,教育活动就会很难进行
5对于惩罚方式,我想到以下一些:迟到或者不能准时交作业等与时间相关的,也许可以通过一定量的抄写等方式来进行处罚;对上课破坏教学活动的,可以请学生站到教室外面去反省,并注意时间的把握,10分钟其实并不为过,有必要时,一节课也是可以的,但不应该超过一节课;对于体育课,罚站更是不为过,因为体育本身就是身体的活动,惩罚与身体相关也是很自然的事,罚跑或者俯卧撑等都不为过,但对没有能力完成者或者身体不适者,应该禁止采用罚站或者跑步等方式但抄写与检讨书等并不为过
6惩罚不能走向体罚。“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而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教育所必需的惩罚来自于学校的的规章制度,来自于法律法规,其根本目的不仅是为了简单地制止某种错误的行为,更是为了帮助学生深刻认识错误并形成正确品行,以此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准。只要学校或教师对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处理得合理合法,不致损害他们的身心健康,都应是合理的。而体罚则往往发生于教师自己的情感化,它很可能是一种主观的、超越法律限度的不当行为。惩罚是教育,而体罚则是伤害。可见惩罚教育和体罚(包括变相体罚)的严格区别,所有的依法惩罚教育都不会有体罚。在教育中,体罚这种违背教育法规的行为是必须反对的。
合理的惩罚是一种教育策略,教师应该有惩罚权,也应该合理利用惩罚权。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特殊要把握惩罚的“度”,合理的惩罚是教育,不合理的惩罚就是体罚。超越一定的“度”,合理的惩罚也会变成体罚,因为,它伤害了学生,而不是教育了学生。比如,对学生迟到、早退、上课开小差、不参与集体活动等行为,它们够不上行政惩罚,而在教师规劝等教育无效的前提下,适量地罚学生打扫卫生、罚学生跑步、罚学生抄写单词等,不应属于体罚范畴。例如:假如说学生没有履行值日的职责,本来要扫教室一天,现罚扫教室二天,这就是合理的惩罚,假如罚扫一个星期、甚至一个月就属体罚。
7惩罚教育的五大原则
(一)实事求是原则。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往往很复杂,教师在处理学生的错误时切忌感情冲动,更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地惩罚,而应首先冷静地分析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弄清事实真相,再决定是否惩罚,如何惩罚。
(二)罚要及时的原则。及时的惩罚能使学生的不安、内疚等体验更深,能使他们更清楚地看到错误造成的后果。延迟的惩罚和处理会因事过境迁而使学生忘记,淡化错误行为,惩罚意义也不大。教师对学生的错误行为不能听之任之,等到学生的错误行为造成危害后再来“揭伤疤”,“算总帐”这样易使学生产生情绪上的反感和对立,不利于学生从思想上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
(三)对事不对人原则 。惩罚是否定学生的不良行为,而不是否定学生本人。要把惩罚限制在学生的不良行为上,就事论事,避免使用伤害性语言,也不能让学生感到老师内心对他的冷淡、轻蔑的态度。
(四)寓教于罚原则。对犯错误的学生实施一定的惩罚,是教育和管理学生的必要手段,但必须清醒认识到,惩罚仅仅是一种手段,教育才是目的。任何形式的惩罚,都应蕴含丰富的教育内容。班主任对犯错误的学生,万不可罚不择法、罚而无度、为罚而罚、以罚代教。
(五)依法施罚的原则。惩罚必须以校纪校规为依据,必须与班规相符合,而班规要求全班同学民主讨论确定,这样的“惩罚”已不是来自教师的一人说了算,而是来自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的集体意愿。这样做,犯错误的同学容易接受,不会认为是老师对他过不去,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法治精神。
总之,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学生的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格,能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但是,我们同时也应清楚,惩罚不能代替教育,运用惩罚手段不等于提倡惩罚。我们需要怀着一颗爱心,科学的、合理的、富有人情味的使用惩罚教育,才能使学生在惩罚中规范自己的言行,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责,而且感到是一种责任,从而健康、茁壮的成长。
对于学生的犯错行为,惩罚本身当然不是目的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是应该做好的工作而就在这一点上,却常常成了惩罚的问题所在,因为只是惩罚而不进行心理的疏导对孩子的成长是害处很大的教师的爱与指导是犯错受罚后的孩子们最需要的这一点在法律上很难规定,因为这毕竟不能量化也没有固定的形式,需要每一个教育者的良知 其实合理的校规与课堂常规再加上合理的惩罚方式的制度化是让"教育惩戒"得于进行而又不伤害学生的最佳方式让学生理解规定本身是实现学生自主意识的关键 教育不能没有惩罚,但是惩罚需要有法可依合理的体罚应该写入法律
兄弟,你和我的情况太像了!!想听听我的故事么??
初中的时候我混过帮派,好不容易花钱上了个高中,读书爆差,每次都考个10几分,那还是150分的卷子,当时想考大学根本没希望了,但我遇到了一个朋友他的处境也和我差不多,虽然没好好读书但对自己的未来却充满了信心,他说虽然他考试总考10几分但是他一定会考上大学的,现在想想这可笑的信心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啊!高3的下半学期我和物理老师吵架,整个半年物理课没上,别的科目也还是那个鸟样。那年高考没悬念的失败了,尽管我很努力的学了,但还是差2本线80多分,不过那次高考我比从前练习时的分数都高,我那位可笑的同学自然也和我一样。
不甘心上专科的我们就去报名了高复班,高复班的1年时光我和我那个朋友就在电脑房里不知不觉的渡过了,尽管我第2次高考前2个月开始努力读书,但是命运就是不给我这个虚度时光的投机者一丝机会,我又一次失败了,这次离本科线差20分。。。我那个朋友那年的结局你也应该猜到了哦。就在我要放弃的时候我那个朋友作了一个决定,他要再读一年,他一定要进本科,这是他的梦想,这种近乎偏执的决定震撼了我,于是我们又开始了第3年的高考之路,我倒是不像我那个朋友,我没什么偏执的梦想,现在想想我当时只是一个赌徒,输了2次第3次一定要赢回来,不然就真的输了。
快进掉第3年在电脑房虚度的时光,你一定会觉得我是个不思进取、不知廉耻的垃圾,3年了还在电脑房鬼混,没错,当时的我就是这样的。在刚拿到第3年高考分数的时候,我想老天TM对我真是苛刻,要我花3年才达到我想要的目标,进而马上又转念,老天对我不薄啊,我这个学习态度还能考进本科。整个3年我父母没有给过我一丝一毫的压力,没有对我学习多问过一句,一直是在默默的关心我,给我好吃好喝的,他们怕给我压力所以在一起的时候连我的学习都很少提起,好像我根本不在高考一样,在我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妈在电话里哭了。。。。。。我不知道这3年他们是怎么熬过来的,他们的压力无疑比我大的多,尽管他们从不在我面前表现出来,但我能感受到。孩子不好好读书,最对不起的就是父母,这个道理每个人都懂,但是“对不起父母”这个罪过有多大不是每个人能够感觉到的。能感受到“对不起父母”这个罪过有多大的人是不会不好好读书的。那年我考进了上海一所公立2本大学。而我那个偏执的追求梦想的朋友现在是我的校友,我们都是今年这所学校大4的应届毕业生,马上就要毕业了。happy ending??!!
但是生活永远只有开始没有结束,在大学鬼混3年半后,目前我面临找工作的压力,我和老师关系不错,被推荐到一家外企上班,上了1个星期我就辞职了,成天游手好闲的鬼混日子和在外企里严谨工作作风的巨大反差让我短时间无法适应,所以我逃了出来,这就是上个星期发生的事。你可以骂我是懦弱的胆小鬼,我承认。
在我前半生20几年来我的形象一直是负面的,我也想改掉身上所有的坏毛病,我也有过梦想要当世界一流的人物,现在看来我正在一步步的离我的梦想远去。
在我的故事的最后,告诉你一点positive的事情吧,故事里面的我的朋友,就是那个偏执的梦想狂,他今年要去英国留学了,他的梦想是回大学做教授,你能想象么,一个考试只考10几分、连个2本都考3年、成天混迹电脑房的小混混的梦想是做大学教授,今年7月份他就远渡英伦去追逐他的梦想了。人只要能一直看着自己的梦想,一直不停走下去,等回顾往昔的时候,他就会发现自己做了多么了不起的事!
在我的故事里,我的朋友和我的父母是英雄,我非常感谢在我生命中能遇到他们,没有他们我可能现在在某次流氓地皮的斗殴中就已经死了。在写这些文字之前我也和你一样彷徨,对自己没有信心,但是写这些文字的时候让我想起了我生命中许多正面、积极的事。这些美好的事和我那些珍爱的亲人和朋友给了我追逐梦想的勇气,我已经决定不再消极的活着,我会朝着我梦想一步步的努力。希望你也恢复追逐梦想的信心,祝你高考成功!!!
文笔实在不好,请你谅解啊!
下面我们就掰开揉碎讲讲怎么跟老师交流:
1、注意跟老师交流的频率、分寸
很多家长因为“孩子不被老师喜欢”,碍于面子,不愿在老师面前多露面。殊不知,“逃避”的态度,更容易让老师认为你不关心、不在意孩子的表现,从而生出“他家长都不上心,我们老师一头热管什么用?”的消极心态。
因此,增加跟老师的交流频率,让老师看到你“负责任”的态度,老师看到你也在努力,才能对孩子更有信心。
但同时,跟老师交流要选择适合的时机,要考虑老师的作息时间,也要注意社交礼貌,这一点就不展开了。
建议每月跟老师交流一次。这个频率,能够及时跟老师交换孩子在家和在校的状况,也能够及时将一些“问题”解决在萌芽期。
2、不要被动“挨训”,要积极反馈孩子的优点
老师对孩子形成偏见,常常是因为老师对孩子的行为动机不理解,或者只片面关注了孩子行为的欠妥之处。因此,家长要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给予“解释”,或者至少提供一些“推断”,帮老师补全“视角”。
尤其孩子出于保护自尊心的需求,未必会告知老师自己真实的行为动机,而作为家长,可能更熟知孩子性格和行为习惯,因此,向老师提供一些“理解思路”,有助于老师重新定义孩子。
同时,多观察孩子在家的表现细节,挖掘孩子内心的善意、正能量,并反馈给老师,让老师看到孩子的进步,至少是“进步的意愿”。
如果孩子有什么特长,是老师和同学并不了解的,那么也可以创造机会适时的秀出来,增加一个“好标签”,也会有助于老师调整印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