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老太太读《老子》颇有心得,她认为,世间之事均应顺其自然、水到渠成,治理国家也是,当官的做好分内事,哪怕回家卖红薯都没啥,只要有事没事别去骚扰百姓(宽政待民),则天下必定太平。大家所熟悉的“文景之治”,就有窦太后的功劳。�0�2�0�2�0�2 许多史书在记述窦漪房生平时,都不忘提及一个故事,好像非常有图有真相似的,说窦漪房不光自己熟读《老子》,还经常搞一些类似如今的研讨会之类的学术活动。有一次,她邀请当时的知名学者(博士)辕固参加研讨,没想到这辕固是个死脑筋,不会哄老太太开心,把个研讨会开成了批判会,公然说《老子》“此家人言矣”。“家人言”在古代泛指普通人或下人说的话,意思是不值一提。�0�2�0�2�0�2 窦漪房一听就火了,好你个辕固,胆儿不小啊,敢指责我肤浅,当即反唇相讥:“安得司空城旦书乎!”用白话翻译就是,你说《老子》不好,是啊,它怎么能比得上你们管制犯人似的儒家诗书呢!�0�2�0�2�0�2 如何惩罚眼前这个不知趣的儒生,窦漪房想出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法子,把辕固关进猪圈跟野猪打架,若辕固打败了野猪,这事儿就当没发生,如果辕固连野猪也打不过,那就不客气了,人生自古谁无死,早死晚死都得死,啥意思?你懂的。�0�2�0�2�0�2 别说跟野猪干架了,就是跟家猪干架,对手无缚鸡之力的辕固来说,也不是一件易事。当时猪圈里发生的情形,赵炎不得而知,但可以想像,辕固定是要多狼狈有多狼狈。�0�2�0�2�0�2 汉景帝原本是在一旁看西洋景的,此时有些不落忍了,派人偷偷往猪圈里递进去一把刀。辕固有了刀,就好比孙悟空有了金箍棒,穿上了小短裙,野猪开始倒血霉,心脏中了一刀,死翘翘了。�0�2�0�2�0�2 辕固干赢了野猪,但太后的气并未消,死罪可免,活罪难饶。她跟汉景帝说,这人不适合在京城做官,我看见他就心烦,让他去外地吃点苦头吧。于是乎,辕固卸了博士职位,下放去给清河王刘承当太傅(老师)。从京城到清河,上千里的路,辕固乘坐的是马车,这一路颠簸,着实受了不少罪。�0�2�0�2�0�2 那么,崇尚淡泊无为的窦太后为何让儒生跟野猪决斗呢?是学术之争,还是公报私仇?前者吵架总是不好的,但毕竟已经吵过了,人家辕固也没还嘴,等于接受了批评,何必还不依不饶?后者就算干架,总该给人家约个合适的对手啊,譬如找某个书生什么的,起码在战斗力方面比较对等,跟野猪干架算哪门子事儿?所谓“士可杀不可辱”,让人跟野猪打架,不是把人当猪了嘛。�0�2�0�2�0�2 若仔细阅读窦漪房生平事迹、人生遭际及思想,不难推测出她做出此等“荒谬之举”的背后心理成因,她确实厌恶儒生,不是一般的厌恶。早在她做汉文帝皇后的时候,似乎就已经对儒生种下了这种情绪。�0�2�0�2�0�2 约公元前177年(文帝三年),窦漪房(当时是皇后)的视力因病下降。女人失去了顾盼之姿,离美丽基本就到了说拜拜的时候了。汉文帝立马移情别恋,喜欢上了慎夫人。慎夫人因宠而骄,常与皇后争高下,漪房无奈,只好一味忍让。有儒生借机就给窦漪房下套。有一次朝廷搞庆典,中郎将袁盎(儒生)看见慎夫人的座位也安排在与皇后对等的上席,佯装大怒,令内侍把慎夫人的座位撤至下席,理由是不合礼制。�0�2�0�2�0�2 此举的后果很严重,既使得慎夫人更加激起对窦漪房的嫉恨之心,又会招致汉文帝对皇后的疑虑与不满。由于儒生的多事或别有用心,窦漪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一次危机:汉文帝产生了废后的想法。若非窦漪房有薄太后的支持(窦漪房的儿子刘启,娶了薄太后的娘家侄孙女薄巧慧),若非窦皇后肚皮争气,育有二子一女,若非汉文帝很快再次移情别恋,开始喜欢尹姬,窦漪房的皇后地位还能不能保得住,还真难说。�0�2�0�2�0�2 还有两个例子也能说明窦漪房对儒生的极度不满。一是汉景帝主政十六年里,由于窦漪房(太后)坚决反对录用儒生,“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史记》)。二是汉武帝即位后,窦太后成了太皇太后,因汉武帝欲用儒生,与窦太后产生了严重的分歧,直接导致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被革职。一直到窦漪房去世前,汉武帝再不敢重用儒生,可见她对儒生的厌恶程度。�0�2�0�2�0�2 显然,让辕固去跟野猪干架,窦太后是有把儒生当猪头的意思。在她的思想中,儒生和猪的区别就在于,猪不能变成人,但是儒生隔三差五会变成猪的,连“脑子进水”都不配,因为他们都是猪脑子。而跟猪吵架,简直就是白费数钞票的唾沫。�0�2�0�2�0�2 还有一个原因,似乎跟她疼儿子有关。窦漪房有两个儿子,长子刘启即汉景帝,小儿子刘武即梁孝王,兄弟俩感情很好,而老太太似乎特别溺爱小儿子。由于刘武在抵御七国之乱中功劳极大,汉景帝在一次家宴中酒后失言说,将来哥哥去了,皇位就是弟弟你的。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窦漪房听了,心里高兴惨了,两个儿子都能做皇帝,做母亲的该有多荣耀!没成想有人站出来反对了。�0�2�0�2�0�2 谁呢?不是外人,是她的亲侄子--大将军窦婴。窦婴极力劝阻说:“父子相传,是汉代的祖制,怎可如此?”窦太后一听这话,当即发晕,所谓“祖制”,正是儒家遵循的纲常之一,连亲侄子也被儒家洗脑成了大话精,可见儒生们是多么的讨厌。一不做二不休,没过几天,窦太后便下令把窦婴从皇戚的名册中除名。对亲侄子都这样,遑论无亲无故的辕固?不把他赶进猪圈也难。�0�2�0�2�0�2 刘武终究没能圆皇帝梦,而窦漪房对儒生的厌恶,也完全彻底地生米煮成稀饭。�0�2�0�2�0�2 那个跟野猪干架的辕固,运气还不错,虽然在窦漪房的干涉下没能再回朝廷做官,却一直活到九十多岁才挂;而以儒生袁盎为代表的数十个大臣就运气不佳了,因为他们坚持古制、祖训啥的,反对窦太后“疼儿子”,被刘武派刺客全部干掉。做出这么大的惨案,刘武也没抵命,太神奇了,为何?老妈当保护伞呢。�0�2�0�2�0�2 窃以为,儒生们啥都好,只两个毛病让人不待见。�0�2�0�2�0�2 譬如学术讨论,人家窦太后乃妇道人家,也知道做学问应该讲平等,百家争鸣,彼此尊重,所以才邀请儒生参加,没听说窦太后曾骂过孔子是野合产品,对吧;可再看看辕固,开口就诋毁老子是个下人,忒也狂妄自大!�0�2�0�2�0�2 譬如接班人问题,本来汉景帝若传位于刘武,未必就完全没有道理,上顺了母亲的意,是孝,下遂了弟弟的愿,是悌,有何不可?但儒生们偏要吃饱了横插一杠子,说什么违反“祖制”,试问,天下哪有什么制度是千年不变的?不存改革维新之心,死抱着老古董不放,这恐怕也是儒生们被人吐槽的原因之一。�0�2�0�2�0�2 以此而论,窦太后安排儒生与野猪干架,似乎也不怎么荒谬了,您说呢?(赵炎)
呃~ 这么严重的地步~ 生命是可贵的 无论这个人是十恶不赦还是善良美丽 一个人的生命都是要被尊重的 所以 你别那么极端~
有这样的女朋友 可以说是你的不幸 但是 反过来想想能有这样一个女生 每天都在想着你 担心你 对你死心塌地 也是你的幸运~
首先 希望你能够静下心来想一下 为什么你女朋友像神经病一样 每天这么紧张你跟别的女生交往 你是否给了她完全信任你的理由 是不是你的原因让她产生了强烈的不安~ 看过女人心计么?· 里面刘恒的爱 完全的信任 无论窦漪房做什么 他从来都不怀疑 是什么让窦漪房感动了刘恒 得到他全心全意的信任~
其次 你女朋友确实是挺过分的 或许是因为女孩子失去了自己最宝贵的第一次 所以更加紧张吧~ 但是 对另一半的信任 即使不是完完全全的 但是60%的及格分总该有吧 她都没能做到~ 这样的女朋友 其实挺不合格的 只会个对方带来困扰~
最后 看了你的情况 个人认为 这样的爱情 即使勉强维持也不会长久 话说早死早托生(囧~) 早点解决问题 早一点让彼此解脱~ 你可以先交上她的好朋友 让她的好朋友开导她一下 因为面对自己在乎的人 更容易失去理智 然后 你们找个相对安静的地方谈一谈 如果实在不行 就果断一点 分手吧~ 如果有条件 跟公司请个假 出去旅旅游 给彼此一段时间 各自考虑一下以后~ 她如果还是那样 死缠烂打 那么 你可以采取一定的法律措施 保护个人利益(当然 这个是最后的无奈的方法)~
祝你能早日解决问题 记得简简单单 快乐就好 有些事 不要总是去钻牛角尖 既然解决不了 那么就随他吧 别逼自己~
窦漪是很有魄力,但同时也手段毒辣。她一直都是最喜欢她的小儿子刘武,然后在一次宴会上向刘启提出要他把皇位传给弟弟,而不是儿子,结果被她的侄子窦婴打圆场给岔开了去,之后她对窦婴一直记恨在心,想法设法地他。她主张黄老思想,即无为而治,而她的儿子刘启和部分官员主崇尚儒学思想,她施加手段,逼得一些官员上吊自杀。
窦漪,从出身贫寒的赵国少女到吕雉的侍女,到代王妃,到皇后、太后,直至太皇太后,似乎世界上所有的好运气都被她撞上了,甚至连宫廷里最难得的爱情也拥有了。汉文帝似乎是中国历史上最不好女色的皇帝,历史上有文字记………
窦漪,从出身贫寒的赵国少女到吕雉的侍女,到代王妃,到皇后、太后,直至太皇太后,似乎世界上所有的好运气都被她撞上了,甚至连宫廷里最难得的爱情也拥有了。汉文帝似乎是中国历史上最不好女色的皇帝,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与汉文帝有关的女人屈指可数,与他的孙子汉武帝比起来简直是少得可怜,这对窦漪来说应该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可是中年失明的她却惊讶而又悲哀地发现,她的情敌不是同为女人的后宫佳丽,却是一个她怎么也想不到的没有一点本事的小男人--邓通。
历史上的窦漪
窦漪,又称窦太后(公元前-前),西汉景帝之母,名讳未详,传说有曰:漪、猗、漪,现代影视剧中多称作“漪”。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县)人,窦氏出身贫寒,她的父亲为了逃避秦乱,隐居于观津钓鱼,却不幸堕河而死,遗下三个孤儿,汉初,朝廷到清河召募宫女,窦氏年幼入宫。公元前年,高祖刘邦驾崩,吕雉作为皇太后操纵国政。当时,吕后挑选一些宫女出宫赏赐给诸侯王, 每个王五名,窦氏也在选中之列。
窦氏因家在清河,离赵国近,希望能到赵国去。她向主持派遣宫女的宦官请求,一定要把她的名字放到去赵国的花名册里。这个宦官在分派宫女时却把这件事忘了,把她的名字误放到去代国的花名册里了。她于是去了代国。虽然这不是她的心愿,但抵代国后,深得十二岁的代王刘恒喜欢,先与其生长女刘嫖(馆陶公主),后又生了两个儿子:刘启(汉景帝)和梁王刘武。窦后帮助刘恒成就了“文景之治”。她以善德服天下人。一生都为了他人,忘怀自己的得失。
汉朝皇后窦漪
窦皇后生病,失明。公元前年,汉文帝驾崩,景帝刘启即位,皇后窦氏成了皇太后,史称:窦太后。窦太后过于溺爱幼子刘武,赏赐不可胜数,恨不得让他登上皇位。最初,景帝对这位深得母亲喜爱,且在平叛“七国之乱”中立下大功的皇弟,感情颇深,不仅同辇进出,且在一次家宴中夸下海口要将江山付托。
刘恒和窦漪真实的爱情故事
窦漪有一个悲惨的童年。
在窦漪当上皇后的时候,她都不心回忆她的童年往事。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世界上最悲痛的事情莫过于此。已经荣华富贵的她却无法与自己的双亲共享,每每想到这一点,她都心怀愧疚,潸然泪下。其实,这又怎能怪她
窦漪是一个孤儿。
在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乱世,再加上连年的天灾,窦家生活的困顿已经达到了极限--一家人吃了上顿没下顿,有时候一连两天没有任何东西吃。
窦漪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当哥哥弟弟们哭着闹着说肚子饿要吃的时候,她总是低着头,默默地受。
爹娘问她肚子饿不饿,她总说不饿,其实她饿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这是一个很有耐力的孩子,这种性格与她日后成为皇后有很大关系。
爹感动得热泪盈眶,抚摸着窦漪的头,说要出去为他们找吃的。
庄稼旱死了,飞禽走兽跑完了,野菜挖尽了,野果采光了,不得已,窦漪的爹决定去大山深处的一个深渊,那里因为地势险要很少有人敢去,他去那里做什么呢钓鱼。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他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悲剧发生在钓完鱼的返家途中,窦漪的爹沿着陡峭的悬崖攀登,抓在手中的一块石头突然滑落,一脚踩空,窦漪的爹直直地掉进了万丈深渊,葬身鱼腹。
当窦家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时,全家痛哭,窦漪的爹的去世对这个破败不堪的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疾病缠身的母亲支撑了几年,也终于熬不下去了,含恨离世。
现在,只剩下窦漪和她的兄弟三个相依为命了,窦漪排行老二,有一个哥哥,还有一个小弟弟。
哥哥弟弟在母亲去世的时候哭得死去活来,她却没有哭,只是默默地流泪,她在心里暗暗地发誓,要挑起生活的重担。
为了生活,为了能够让哥哥弟弟吃饱,窦漪身为奴,为一个财主打零工,什么活都得干,一天下来精疲力竭,但当她看到哥哥弟弟吃饭时狼吞虎咽的样子,她所有的疲惫都消失了。
而这时候,窦漪自己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姑娘,放到现在,还是温室里的花朵,父母捧在手心的宝贝。
命运就在窦漪十三岁的时候发生了改变。
刘邦已经打下了江山,饱暖思*欲,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于是广招天下美女,美其名曰:充实后宫,以显示大汉江山的繁荣富庶。说白了就是供他老人家无聊的时候消遣。
说是选美,其实没有选,就是一个字:抢。
神气活现的选美官像是鬼子进了村,走到哪哪里哭成一片。选美官看见稍微长得有几分姿色的姑娘,不容分说,强行带走。不愿意去皇宫的,如果你有银子还好说,贿赂一下选美官,就把你放了。如果没有银子,除了哭泣毫无办法。但这时候女人的眼泪是没有用的,那些选美官的心肠比铁石还硬。
窦漪以及她的哥哥弟弟,还有村子里的父老乡亲,谁也不会认为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是一场幸运,只会认为是一场厄运。
在井边打水的窦漪被选美官发现了,生活的困顿并没有磨去她天生的丽质,她被抓走了。窦漪当然拿不出银子来贿赂选美官,但她也没有大哭大闹,少年早熟的她知道事已至此哭闹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她只是恳请选美官让她见哥哥弟弟最后一面。
选美官看在窦漪确实是个美女的分上,动了恻隐之心,答应了她。
哥哥劝她逃走,她说不,为了能让哥哥弟弟吃饱穿暖,她甘愿进宫,然后把每月的月钱寄回来。
写到这里,纳兰秋真为窦漪叫屈,她的哥哥是干什么吃的是饭桶吗后来也证实,窦漪的哥哥确实没有多大的出息,只会沾妹妹的光。
这一别就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次见面,也许永远也回不来了,坚强的窦漪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和泪水,和哥哥弟弟抱头痛哭。
对于年幼的小弟弟,窦漪更是割舍不下,她最后一次为弟弟洗了一次头,最后一次为弟弟做了一顿饭,看着他吃完,才在选美官的催促下,三步一回头地离开了家乡,离开了哥哥弟弟。
一入宫门深似海,也许那时候的窦漪无法有这样的体会,那时候的她,只是不愿意离开她的亲人。我们常常说,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但对于古时候的女人来说,更多的是被命运扼住自己的咽喉。窦漪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只不过扼住她咽喉的不是厄运,而是幸运。
按照规定,新进来的宫女要验身,本来这等烦琐的事情是不用皇后出面的,但作为后宫之主的吕雉不想再看到第二个戚夫人,于是所有的宫女必须先过了她这一关。
吕雉把姿色最好的宫女截住,直接留在了自己的宫中,充当各种各样的杂役,把一批次货假惺惺地送给了刘邦,当然这些次货刘邦是看不上的。
这样,窦漪连刘邦的面都没见上,就直接做了吕雉的侍女。这对大多数渴望被皇帝宠幸的宫女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对窦漪来说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她可没有什么当皇后的野心,她只不过想挣点银子,好供哥哥弟弟衣食。
接下来的日子,窦漪一心一意做自己的侍女,她也听闻了吕雉的厉害之处,不敢有半点差池。她的心灵手巧,她的善解人意,她的细致周到,和吕雉相处久了,吕雉也慢慢地喜欢上了这个丫头。
窦漪也奇怪,宫女们都悄悄地说吕雉如何的恶毒,但她却并不觉得,觉得吕雉最多只是脾气暴躁了一点,没干什么十恶不赦的事情,有时候还发现吕雉行善,比如释放一些思乡心切的宫女回家,并给足够的盘缠。对窦漪,吕雉也时不时赏赐她一些东西,这一切在窦漪看来,吕雉这个娘娘并不像别人所说的那么坏。
这只能说明,人性是复杂的,吕雉对某些人来说也许是魔鬼,但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就成了天使。
吕雉常常告诫窦漪,女人要安分守己,要有自知之明,要做自己该做的事,不要越轨,不要异想天开,宫女就要做宫女的事,你是妾就别想着做妻。
窦漪就这样在吕雉身边波澜不惊地过了几年。
巨大的丧钟在宫中响起,刘邦驾崩了。
宫女们哭哭啼啼,不知道今后的命运会如何。
这时候吕雉开始飞扬跋扈,她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刘邦的儿子们送到他们各自的封国,她好独掌大权。
当时刘邦有八个儿子,除了太子刘盈之外,其他七个都要离开。吕雉给这七个亲王每人配了五个侍女,窦漪就是其中的一个。
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直接影响了窦漪今后的命运。
窦漪听说有个叫刘如意的亲王,被封为赵王,封国正好就是自己的家乡。好几年没有哥哥弟弟的消息了,太想念他们了,于是窦漪哀求负责分配的太监把她分给赵王刘如意。但是太监并不理会窦漪的哀求,理由是窦漪偷偷塞给他的银子太少,不够他塞牙缝。
窦漪不死心,大着胆子,找了一个机会,跪在吕雉的面前,哭诉自己思念亲人的心情,恳求吕雉网开一面,把她分给赵王,这样她就离家乡近一点,好打听哥哥弟弟的消息。
不料,吕雉听了她的哭诉后勃然大怒,只说了一句,说跟着赵王没有好果子吃,然后就命人把窦漪拖开了。
多年以后,直到她做了代王姬,直到戚夫人&uot;人彘&uot;惨案的消息传来,她才明白吕雉对她说的那一句话是一个暗示,假使她跟了赵王,刘如意死了,她还能活吗
窦漪分给了代王,代王就是后来的汉文帝刘恒。
窦漪和其他四个宫女登上了马车,被送往代国,山西的晋阳,也就是现在的太原,离窦漪的家乡河北武邑相隔甚远,窦漪悲伤地想,也许一辈子都回不了家乡了。
马车一路颠簸,窦漪一路落泪,而其他四个宫女却一点也不悲伤,她们无法理解窦漪的心情,在她们看来,做宫女在哪里做不一样,有什么好伤心的她们嘻嘻哈哈,还时不时拿出胭脂水粉,给自己补妆,以期被新任的主子代王看上。
这四个女人把窦漪视为异类,没有把她放在眼里,她们打死也不会相信,代王会看上这样一个落魄的女人。
窦漪也没有想这些,她完全沉浸在远离家乡的悲痛之中,她的哥哥弟弟过得怎样是死是活
事情就在代王第一次接见这五个宫女时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代王刘恒的口味令她们咋舌。代王不喜欢花枝招展,不喜欢浓妆艳抹,不喜欢妖娆妩媚,不喜欢自满骄横,却偏偏看上了面容憔悴、素面朝天的窦漪。其他四个宫女傻了眼,这一路上她们所花费的心思全打了水漂,早知如此,她们也好挤点眼泪出来,把面容弄憔悴点。
一个人的气质是自然流露出来的,只能说明,窦漪身上流露出来的与世无争、弱柳扶风的气质吸引了代王。刘恒是一个善良的人,善良的人看见可怜的人就动心,觉得有义务有责任要保护这个女人。
刘恒叫退了其他四个宫女,留下了窦漪。
而此时的窦漪紧张得连大气都不敢出,更不用说抬头看一眼刘恒了。
刘恒在她周围走了一圈,然后在她面前站定,叫她抬起头来,声音那么温柔亲切。
她不敢,虽然她非常想。刘恒又说了一遍。她才缓缓地抬起头来,她看到一张清俊的脸,微微笑着,清澈的目光里夹杂着淡淡的忧伤,这惊心动魄的一瞥激发了她一个女人对爱情的所有期冀。
而刘恒也被窦漪朴实无华的美深深地打动了,朴实无华,这符合刘恒的天性禀赋。
刘恒与窦漪,这两个看似八竿子打不到一块的人,在机缘的撮合下,走到了一起。
这就是缘分,你不得不相信的缘分。
几个月后,其他四个宫女还是宫女,而窦漪却成了代王的王妃,虽然不是王后,但实质上等同于王后。刘恒只恨和现任的王后结婚之前没有认识窦漪,如果认识窦漪,那么王后的位置绝对是窦漪的。
其他四个宫女再一次见到窦漪的时候,不得不向她行跪拜之礼,这个世界变化得太快,窦漪的好运气让她们妒忌得要死。
但窦漪还是以前的窦漪,没有因为身份地位的改变而连性格也改变了,要是换作其他的宫女,也许尾巴早就翘上天了,但她不,她对任何人都彬彬有礼,绝不骄横。
我们来简单地说说刘恒的第一任妻子代王后,之所以简单,因为实在没有啥可说的。
史书上连她的名字都没有记载,只说她是王后。这位王后除了是一个女人外,几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了。她太普通了,既不漂亮也不丑陋,不胖也不瘦,不高也不矮。她注定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注定要被刘恒遗忘。刘恒不喜欢她,对她没有感情。她也不在乎,只是尽一个母亲和妻子的职责。
这位王后生育能力比较强,在窦漪来到代王府之前,就已经为刘恒生下了四个儿子。当时,刘恒不过二十出头,她也不会超过二十。如此频繁的生育必将导致身体的衰弱,他们生下来的儿子身体也不是很好,这为王后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不过我们庆幸这位王后没有成为吕雉那样的女人,面对突然冒出来的窦漪,王后似乎并不在乎,即使有了窦漪后刘恒不再与她同,她也不计较。她形同一个木头人。可怜可悲又可叹。于是,我们不得不怀疑,这位王后是不是真的爱刘恒,还是身体有毛病或者她的天性就是如此
有了窦漪,刘恒的王宫等于虚设,这个专情的男人只进窦漪的,只上窦漪的床。
一个女人,尤其像窦漪这样的宫女,能够得到如此的宠爱,死也瞑目了。
窦漪确实很知足。她的知足、她的谦卑、她的谨慎、她的朴实、她的贤淑、她的守礼,为她在代王宫赢得了一片好名声。代王自然不用说,代王的母亲薄太后,甚至连被挤兑的王后都对窦漪印象奇好。
刘恒的发妻终究没有当皇后的命,几年后,患了麻风病而去世了。
刘恒的后宫并没有因为一位王后的去世而增添几分悲戚之色,因为所有的人都知道,代王早就与王后没有了感情,刘恒只是象征性地为王后了葬礼,王后的来去匆匆,仿佛就是为了衬托窦漪的与众不同。
王后尸骨未寒,但后宫不可一日无主,刘恒迫不及待地想立窦漪为后。窦漪没有立即答应刘恒的要求,聪明的她对刘恒说,王后刚死又立新王后,难免有不利于代王的流言飞语,等过一阵子再说。
刘恒把窦漪的话转告了母亲薄太后,薄太后听了满心欢喜,夸她确实是当王后的料。
假使窦漪也表现出迫不及待想当王后的样子,那么薄太后对她的印象就会大打折扣。这并不是窦漪的虚伪和心机,而是知书达理的表现,任何事只有合适才能圆满。
这事以后,刘恒越发珍爱窦漪。
更何况,窦漪的肚子也很争气,与刘恒缠绵悱恻的结果是,为刘恒生下了二男一女:长子刘启,次子刘武,长女刘嫖。
唐玄宗是历史上一个争议很大的君王,因为他改变太大。前期的他算得上一个明君,可是晚年却被冠上了昏庸的名号。最让人想不通的是他还纳了自己的儿媳妇当妃子。因为长相太美杨贵妃就被唐玄宗看中,唐玄宗对她极其宠爱,连杨国忠都沾了她的光。
杨贵妃是一个聪慧的女人,她不仅仅只是靠美貌,她很懂唐玄宗的心思,并不会恃宠而骄,每一步都拿捏的很好。否则她也不会让唐玄宗晚年专宠她一个,还连带提拔了杨国忠。要知道皇帝最不缺的是美人。这份宠爱不假,只是为什么他宠爱杨贵妃,却并不给她皇后之名?
这就要从唐玄宗年轻的时候说起,他立过一个皇后,王皇后手段十分厉害,让人一看就想到了当年的武则天,他并不喜欢这种性格的女人,所以一直冷落她。有一次唐玄宗结识了一美人,对她十分宠爱。但对方的身份十分敏感,是武则天的侄女。所以即使对她很喜欢也不敢立她当皇后,据说她死之前让唐玄宗发誓,永不立后。所以杨贵妃再受宠也得不到皇后之位。
很多人都说他们之间的爱情是真爱,只要杨贵妃说一句话比得上大臣们说千句。最开始她是受宠,而杨国忠也靠着这一层关系得罪了不少人。晚年唐玄宗有心无力,大臣们要求处死杨贵妃,即使再怎么偏袒她,她的下场已经注定了。看到这个结局就知道杨贵妃也没有多么受宠。
说起身为四大美人之一的杨贵妃,可谓是这古代四大美女中影响力最大的一位,也是遭遇最为离奇波折的一位了。历史上光是描写她的相貌就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还有描写关于她与唐玄宗之间爱情故事的《长恨歌》也是非常出名。
不过《长恨歌》中的描写有很大的艺术加工成分,比如开头说的“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天生丽质没说错,但是选在君王侧就不符合史实了。杨贵妃最开始应该算是“选在王子侧”。
公元734年,参加咸宜公主婚礼的杨玉环被寿王李瑁一眼相中,李瑁就去请求自己的母亲为自己求娶杨玉环。李瑁的母亲是当时宫中最受宠爱的武惠妃,几乎等同于皇后。这一要求很快就被唐玄宗同意了,没过多久杨玉环就被册封成为了寿王妃。
武惠妃因为得宠,心思也活泛了起来,她想让自己的儿子李瑁当皇帝,于是就诬陷说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要谋反。宠爱武惠妃的唐玄宗对此深信不疑,下令处死了太子一行人。
虽然唐玄宗之前沉迷武惠妃美色害死了自己的儿子,可他毕竟是开创了开元盛世的一代帝王,很快就觉得不对劲起来。武惠妃因此十分害怕,没多久就因为受惊去世了。武惠妃一死,唐玄宗反而又记起来她的好,因此郁郁寡欢,忧思难抑。
这个时候反而是有臣子跳出来举荐寿王妃杨玉环,称其“姿质天挺,宜充掖廷。”要知道哪怕皇室一向多混乱,可是对于一些明显荒唐的行为,这些遵循儒家思想的臣子们总是会出来制止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对此行为加以制止,反而主动提议就显得格外令人惊讶了。
不过这也是有一定原因的。武惠妃为什么受惊而死,原太子又因何被杀,这些事臣子们都心知肚明。为了彻底杜绝李瑁篡位的可能,也是为了转移唐玄宗的注意力,就只能牺牲一下李瑁与杨玉环了。
唐玄宗也对风姿神秀的杨玉环心动不已,不过他还知道给这出闹剧留最后一层遮羞布。先是在公元740年下令让寿王妃杨玉环去为自己的母亲窦太后祈福,将她调离寿王身边,变成了一个女道;又在五年后公元745年的时候给寿王另外娶了一任姓韦的王妃。做完这些时候,唐玄宗的后宫终于迎来了这位能令“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