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有哪些原因使晋文帝对李密叹为观止,霁怒为怜,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陈情表有哪些原因使晋文帝对李密叹为观止,霁怒为怜,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第1张

李密写《陈情表》的情感分析

大致有这样三个原因:第一,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自然有怀旧的思想,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第三,古人讲: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皇帝不高兴时,臣为君之土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极不稳固,政权就像走马灯似的变化,出于历史的教训,李密不能没有后顾之忧。晋朝刚刚建立,李密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所以李密“辞不就职”,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李密此时已是惊弓之鸟,实在不敢把宝压在晋朝上面,所以他还说了“且臣少仕伪朝(即,蜀汉政权,在这里为了达到自己辞官不受的意图只能称前朝为伪朝了),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李密不想马上出来做官,而晋武帝方面却催逼得很紧。“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轻慢皇帝,违抗皇命是要杀头的。为了摆脱这个困境,达到不出来做官的目的,李密就在“孝”字上大做文章,把自己的行为纳入晋武帝的价值观念中去。李密是蜀汉旧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古人讲“一仆不事二主”,“忠臣不事二君”。如果李密不出来做官,就有“不事二君”的嫌疑,不事二君就意味着对晋武帝不满,这就极其危险了,所以李密说自己“不矜名节”,“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我不出来做官完全是为了供养祖母刘,是为了“孝”。但是这里又产生了一个问题,事父为孝,事君为忠。李密供养祖母是孝,但不听从君主的诏令,不出来做官,就是不忠。古人云“忠孝不能两全”。《韩诗外传》卷二记载:“楚昭王使石奢为理道,有杀人者追之,则父也。奢曰:‘不私其父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于是刎颈而死。”为忠臣不得为孝子,为孝子不得为忠臣。李密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个矛盾,即先尽孝,后尽忠。“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等我把祖母刘养老送终之后,再向您尽忠,这样晋武帝也就无话可说了。

李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除了在“孝”字上大作文章外,还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来打动晋武帝。从文章中可以想见,李密在构思《陈情表》时,有三种交错出现的感情:首先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其次是对晋武帝“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最后是对祖母刘的孝情。但是当他提笔写文章时,便把这三种感情重新加以整理,经过冷静的回味,压抑了前两种感情,只在文中含蓄地一笔带过,掩入对祖母刘的孝情之中。而对后一种感情则大肆渲染,并且造成一个感人至深的情境,即“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从这样一种情境出发,作者先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然后反复强调祖母刘的病:如第一段的“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第二段的“刘病日笃”;第三段的“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这样,李密的孝情就不同于一般的母孙之情,而是在特定情境中的特殊孝情。

《陈情表》是写给晋武帝的,是为了达到“辞不就职”的目的。从这个目的出发,李密并没有把孝情一泄到底,而是用理性对感情加以节制,使它在不同的层次中,不同的前提下出现。第一段先写自己与祖母刘的特殊关系和特殊命运,抒发对祖母的孝情,“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如果从这种孝情继续写下去,会有许多话要说,如对祖母的感激,对祖母的怜惜等等。但作者却就此止笔,转而写蒙受国恩而不能上报的矛盾心情,写自己的狼狈处境。第二段表白自己感恩戴德,很想走马上任,“奉诏奔驰”。为什么不能去呢因为“刘病日笃”,这就从另一方面反衬了他孝情的深厚,因为孝情深厚,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所以才有“实为狼狈”的处境。前面抒发的孝情被节制以后,又在另一个前提下出现了。第三段作者转写自己“不矜名节”,并非“有所希冀”,不应诏做官,是因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排除了晋武帝的怀疑这个前提之下,再抒发对祖母刘的孝情,就显得更真实,更深切,更动人。

好一个巧言令色的李密!

当然,李密时代,读书人还是有尊严的,农夫诸葛亮为考验主公计,硬是折腾刘皇叔三顾茅庐,为佐证。

我们看看《陈情表》后传吧,李密在祖母去世,服丧期满后出仕。先为尚书郎,后为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令。在任政令严明,政绩显著,以刚正见称。过去中山诸王(中山国在今河北定县,去晋京洛阳必经温县)每过温县,必苛求供给,当地人民以此为患。李密到任后,中山诸王过境苛求如故。李密引汉高祖过沛,对家乡老幼之供宾礼相待,不苛求烦扰的史实,进而谈到当朝也应效法,使诸王不便苛求,为百姓办了件好事。时盗贼猖獗,河内其他县常遭抢掠,却不敢犯温县。

李密很有才能,本望在朝担任高职,充分施展其才能。但山于刚正不阿,当政权贵惮其公直,无人推荐,不久竟去官,为州大中正,后任汉中太守。由于心中有所怨愤,一次晋武帝赐宴东堂,诏李密赋诗。他便在诗的末章写道:“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宫中无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见后大怒,有人秉承帝意趁机上奏,李密只任了—年太守,被罢官归田。太康八年(287)病死家中,终年64岁。

李密对经学、训诂也有一定研究。著有《述理论》十篇,论中和仁义儒学道化之事。以上著术均散失,流传至今唯《陈情表》一文而已。

能说出 “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宫中无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这样的话说明李密还是有正义感的,而且在任期间也没有做过出格的事情。总的来说,还算是个好人,只不过那个动荡时代的文人说真话不易啊,所以才会催生出《陈情表》这样的文章来。其实,晋武帝司马炎有何尝不明白李密不想做官呢,只不过伦理道德这层窗户纸不便捅破罢了。

用一言来说《陈情表》一文寓孝道的真情于不认同新朝晋朝不想受牵连而辞官的假义当中,作为一个独立有自尊的文人来说写这篇文章的感情是复杂的,是矛盾的,他是一个好人却不敢完全说真话,这也反映除了一代文人的悲哀。写这篇虽是一个险招,但最后还是成功了,所以这篇文章才作为“经典案例”流传于世。

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却绝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中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文章语言十分生动形象,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都如在目前。此外本文在语言上还十分精练准确,有些词句,成了成语。

本文排偶句的运用极有特色,不仅音韵和谐,节奏鲜明,简洁练达,生动形象,而且感情真挚,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例如“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运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将祖母危在旦夕,自己不忍废离的深情形容得淋漓尽致;“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通过对比,既突出了李密进退两难的无奈,又将尽忠之,与尽孝之情表现得真切而感人。

情感强烈

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329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3
下一篇2023-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