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禅定的开示》

星云大师《禅定的开示》,第1张

关于禅定,其实,禅就是定,定就是禅,一定要来解释它,禅可以说是我们跳跃的、动态的生命。定是我们进入到永恒静止的生命,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就说到:「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我们在生活里面,比方说话,说得很巧妙,这个叫禅语。我们的动作有禅意,所谓:「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就是你怎么样的生活、穿衣、吃饭、睡觉,如果有一点禅,那个生活就不一样了。就好像家里面摆放一些花,就比较漂亮一些;在客厅里面挂两幅画,客厅里面的气氛就不一样了;妇女本来很美丽,再有一点胭脂花粉就更增加妩媚;你吃菜,菜的味道很好,假如你有一点调味料的话,就更好吃了。

禅是什么?禅就是我们生命中的花、画,就是一种艺术。在佛教里面,禅也好,定也好,都比喻我们的心,所以有禅心。这个禅心是什么心呢?就是有智慧的心,就是有佛法的心,就是有慈悲的心。就是一种升华、广大、永恒无限的心。我们人人都有这个禅心,可是我们现在没有发现到。当初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发现到,这个禅心,他就拿了一朵花,拈花示大众,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意思,唯有大迦叶微微一笑,释迦牟尼佛就说,我们心心相印,说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这个禅,这个法门,就传给大迦叶。禅像一朵花,过去有一首歌:「蔷薇蔷薇处处开,蔷薇蔷薇处处在」。这个禅也是这样,它这朵花,到处都开,到处都在。

可以开在我们心里,开在我们心田,你有发觉到吗?禅是一种大自然,禅是一种幽默。如果你懂得幽默,能与大自然调和、结合,全世界都在我们的心里。等到我们一旦有了禅,有时候你得罪我、批评我,对我不好,但是因为我有禅心,我会哈哈一笑。所以,我们学禅,比方说,要有定力,要能安定,要能稳定,不动心。禅不一定要打坐,行住坐卧都是禅;定,只要你能可以随止息调息,不随境界转动,那定的境界就会现前。假如我们能过一些清素的生活,简单的生活,思想境界就会不断的得以升华。止息,甚至呼吸都停止了,这种状态,不是死亡,也不是冻冰,生命还是很活跃的,那叫入定。

一湖清水,微风吹动,波浪现起,就看不到水下面的东西。假如风平浪静,你定了,就会慢慢看到自己,看到你想要知道的东西,所以就觉悟了。在入定以后,没有了时间,也没有了空间,也没有痛苦,也没有烦恼,那个时候的你,好像把自己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所以,宇宙就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宇宙。据说,虚云老和尚参禅入定三个月都没有出定;也是近代的佛教领袖--太虚大师,他在普陀山禅堂里面,晚上打坐,一直到第二天做早课了,他竟然浑然不知,不是睡觉了,他入定了。

入定的时候人在哪里呢?据说,在禅门里面有一位金碧峰禅师,他世寿已经到最后,阎罗王派狱卒来请他,他不愿意跟着狱卒走,他就赶快入定,狱卒忽然就不知道金碧峰禅师到哪里去了,后来,狱卒经过了解,知道金碧峰禅师十分心爱他的钵盂,于是就摇动他的钵盂,金碧峰好像功力还是不够,很关心他的钵,就出定要保护他的钵,狱卒就抓住金碧峰,金碧峰这时也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不能有贪心,他赶快把钵打碎,又再次入定,并且还这样说:「若人要拿金碧峰,除非铁链锁虚空,虚空若能锁得住,再来拿我金碧峰」。我们一般的人,所谓参禅入定,也要有一个护持的人。有一位禅师入定了,停止了呼吸,有人一看他没有气了,以为他死了,就把这个禅师抬去火葬了。实际这个禅师是入定没有死,他回来了,哎呀,我的身体没有了,被烧了,所以他一直在叫:「我的房子呢?我的房子呢?」后来方丈大和尚出来跟他讲:「什么房子?一个禅者,虚空为家,哪里还有房子呢?」所以禅者,假如说有了禅,就不一样了。现在好多的人,总是说:「哎呀,我有压力。」假如你参禅,就可以缩减压力;有了禅,会有慧巧,静下心来,很多的思考会超越常人。有了定力,像今天这个世界、社会上,我们如果能有一些禅定,金钱买动不了我们,爱情诱惑不动我们,威力也不能压迫我们,又加之于我的力量,这个世界上外在的很多什么东西不能左右我们,能够不变应万变,我的定功能够抵挡一切,那就自在了。

参禅不一定打坐。有一位禅者,在禅堂里面坐了两年以后,他忽然觉得:「禅不一定是坐的」。后来,他就跑到大马路的边上,在那里参禅,他就这样说:「一个禅者,如果头不能顶到青天,脚没有踩到大地,眼中没有云云众生,怎么能叫参禅呢?」怀让禅师教诫青年的马祖说:「一个牛拉车,如果不走,是打牛还是打车呢?坐禅,你不用心,光是身体枯坐,不容易入门」。所以,禅要调身、调息、调心,要把身心、呼吸都能降伏,达到自然、均匀,听自己的话,那样才能与禅定稍有相应。我们现在的呼吸,都是很粗,这就表示心脏的浮动;假如呼吸若有若无,气息悠悠扬扬,那个是神奇的世界,会慢慢扩大。所谓调身:这个身当然是打坐了,一坐下来,就是身心的统一,精神的集中,那个时候就会感觉到:大地山河,天地日月,所有宇宙世界都在我的当下。打坐双盘很辛苦,初学的人不容易,但也不能两个腿交叉,那样散漫没有用的,最好是单盘,一个腿在上,一个腿在下,这个就容易精神集中。所谓调心:心猿意马,都在外面奔驰、跳动,你能把心收回来,等于制猿猴于不动。如能这样的话,你会身体慢慢感到轻安,感到愉快。

假如各位每天早上起来不要下床,晚上睡觉不忙倒下来,坐在枕头上、棉被上,坐五分钟,你试一试,会慢慢身心有不一样的感觉。我们一个人的身体都可以把它禅定化:眼睛,你就把它当照相机,所有的东西都把它储存到我的眼睛里面,有的人一看到什么东西,几十年,好像明明都在眼前,不会忘记;耳朵,它会是收音机,声音收进来了以后,等于现在的CD,储存到电脑里面,都不会散失;鼻子,好像一个探子、情报员,嗅一嗅,哪里香、哪里臭,不过鼻子有了禅意,它嗅到的都是芬芳,一呼一吸,都能听话,均匀、微细。舌头,它本来是一个善、恶的根一样,可以善、可以恶,不过有了禅,禅语、禅意、禅风,舌头就能表达禅的意味。身体,好像温度计,冷了、热了,有的时候我们对于寒冷抵御没有力量,稍微冷一点,就受了风寒;稍微热一点,自己也受不了,其实,所谓:「心静自然凉」。假如有了禅,身体会感到柔软,对温度能够调适。双手就是万能的,像我们动员的机器一样,甚至有的东西,不一定用手。像过去一些禅门里面武功很高的人,弹指神功、无影神拳、般若神功,不一定有动态,他的手轻飘飘的一扬动,意念一动,那个禅力力量就很大。假如我们有了禅定,我的心中的肠胃、五脏六腹,都是我们的后勤部队,会帮助我们运作自由,达到我们所要求的状态。我们有了禅定以后,头脑就好像我们的计算机、发报机、发电机一样,很多的电波、潜能都能发掘出来。为什么身体有这么多的功用呢?主要的就是有禅心,禅心就是总领导,它领导身体上的各种机能发挥更高的妙用。在我的《人间佛教的定学》那本书里面,有写到参禅入定还有六妙门、毗卢七支坐法、五停心观、四禅八定,种种的方法都可以进入到另外一个奇妙的世界。

关于参禅与开悟的问题,参禅的目的,不是为了要成佛,成佛还要有另外的修行。参禅的目的很简单, 说的最透彻的,就是为了要开悟,「只要能开悟,何愁不得度」呢?参禅打坐入定,至少不开悟也会感到能承受压力,感到身心轻安。我记得在五十年前,我在一个小庙里面打佛七,也禅净双修,也打坐,坦白的告诉大家,那一个礼拜之中,好像腾云驾雾,在虚空里面生活一样,没有着地,后来在生活里面,种种一切的体验,是不是得利于那一次禅净双修的佛七,我也不敢确定。过去苏东坡先生有参禅前、参禅时、参禅开悟后的观念,就等于青原禅师的那种:参禅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一直到了开悟了以后,看山又是山,看水还是水。苏东坡先生文采很高,他也是参禅的高手,就说参禅之前他的心境是什么样呢?用庐山做比喻。我们也常常有好多问题不知道,忽然觉得,噢!我知道啦!噢!我懂了!原来是这样啊!当然这个不是禅门的悟道,还差的很远。 不过,忽然心开意解,那也是一种感受。所以觉悟的人,虽然很多事情过去了,不过悟道了以后,那许多事又会浮现在眼前;有时候很远很远的人、事,好像没有什么时空,都慢慢集中到我这里来。我再举些例子,什么叫悟道。一位法师,他是学唯识学的,在寺庙里挂单结束后,庙里的禅师送他赶路,忽然,禅师就指著路边的一块大石头对他说,你们唯识宗的,是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你说这块大石头,究竞在心里还是在以外呢?法师说:「以唯识的意义来讲,这个石头应该在我的心里」。禅师就说:「为什么你要这么辛苦,把这么重的石头放在心中,背着去旅行呢?」这个法师在这样的激励之下,他对禅也入门悟道了。有一个禅师晚上睡觉,忽然大叫,我开悟了,我开悟了,别人听了,唉呀!不要大声叫了,开什么悟呀?睡觉!「我开悟了,我开悟了。」 一直叫个不停,好像神精病似的。怎么办呢?把大和尚叫起来,来处理这个问题。方丈大和尚起来以后,就问:「你开悟,悟的是什么道理呀?」这位禅者真有趣,他说:「我悟了一个道理:师姑原来是女人。」佛教里面,结过婚的妇女称作师姐,没有结过婚的,在寺院里面带发修行的妇女称作师姑。结果这个悟道的人说他悟到:「师姑原来是女人。」这句话等于废话,师姑是女人,谁不知道?要你这么辛苦,参禅悟道才知道吗?但事实上这句话不简单,为什么?悟道者,他有一些话不好解释,不容易说明,他就用这种很含蓄的、意有他指的那种味道,来说明这个悟道的境界。像各位大家来参加这个佛学讲座,你们回去以后,我想多少也会有一些悟道。

关于参禅的时间、空间、地点怎么样才适当?其实禅没有时间、空间的观念,好像读书一样,应该随时随地都好读书。我记得自己童年的时候,不聪明,常常老师教我背书,不会背,当然不会背书老师就要打你了。后来我发现一个妙决,就是晚上,把书稍微看一看,有一点印象,再睡觉,睡觉醒来不要动,就想昨天晚上念的书是什么?很奇妙,早上就会背诵。你们说:「你们夜里面做梦了,这个梦,你如果一翻身,你的梦就会忘记。如果你做了梦以后,不要动,回想一下,刚才的梦是什么,明天就会记得。所以禅定,还是能在寂静,没有动态的状态之下,虽然说热闹场中做道场,但是,谈何容易?过去有一个快川禅师,是个日本人,军阀来烧他的寺庙,大家没有地方躲,都跑到屋顶上,大火也烧到屋顶上来了,一寺的僧众都很畏惧,快川禅师这个时候对大家说:「大家提起正念,在熊熊的大火里面,我们如何转法 轮?」「这时候要命要紧,还什么转法 轮,」弘法讲经,哪里想到呢?快川禅师又在大叫:「参禅何需山水地,灭却心头火也凉。」他说:「我们参禅的人,哪里一定要找山清水秀的地方?只要把心中的恐怖、颠倒、妄想伏息下来,大火里面也可以乘凉。」赵州禅师和徒弟在一起谈话,有个信徒来供养一块烧饼,这个赵州禅师说:「这一块烧饼,我们两个人,哪一个人吃呢?」徒弟就说了:「师父请用!」师父说:「我吃,这个也不公平呀!这样好啦,我们来打赌,谁赢谁吃这一块烧饼。」徒弟说:「怎么个赌法呢?」师父就说:「我们谁把自己比得最脏、最臭、最 ,谁就赢。」弟子文偃禅师就说:「师父,你先来、先说。」赵州禅师就说:「我是一头驴子。」就是畜牲呀。徒弟一听,师父把自己比作畜牲,他就说:「我是驴的 。」赵州禅师就说:「我是 里面的大便。」徒弟说:「我是大便里的蛆。」师父再往下不知道怎么比,他就问徒弟:「你这个蛆在大便里面做什么?」徒弟回答的真妙:「我在大便里面乘凉呀!」各位如果听得懂的话,回答的真妙!有了禅定,他在大便里面都能乘凉!我们因为没有禅定,在荣华富贵里面很烦恼,所以有了禅定,这个清凉自在,随时随地都妙趣横生。在《人间佛教的定学》里面有说到:现代的佛光山禅堂里面在推动的人间生活禅。比方说,‘狮吼禅’--狮子吼,狮子吼就是大声叫。现在在台湾有一个趣谈,台湾有一个时期,红杉军一个一个的都在喊:」下台!下台!…「 天天叫,天天叫,叫到最后,台湾忽然神经病的人减少了许多。所以我们觉得有压力,能到原野空旷的地方,或者大声的唱歌、朗读,舒散自己的身心,那也是参禅。现在做义工,义工也有好多的禅味:放下的禅,自在的禅,快乐的禅,我想这个生活中的禅意是很多的。

关于禅门里面寻师访道的问题。禅门里面非常重视尊师重道,你看达摩祖师为了传法给二祖慧可,二祖慧可表示诚意,立在大雪里面,大雪过膝,最后把膀子剁下来供养,请老师开示。六祖慧能大师,从广东到湖北黄梅去亲近五祖弘忍大师,你看那时千山万水,要走那么远的路去寻道啊。在社会上流行一句话,叫做走江湖,「江湖」两个字,是出于禅门的故事,那个时候唐朝的江西,马祖道一禅师禅风很高,另外在湖南的石头希迁禅师,禅门也很高,所以那个时候一些青年学子,不是到江西的马祖道一那里,就是到湖南石头禅师那里,所以江西湖南走来走去,那个时候叫走江湖。所以我觉得,现在佛教徒不要自立门派、自我设限,我的寺庙是哪个,我的师父是哪个,其实佛教里面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过去赵州禅师,「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末悄然」,心里不明白,「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他也觉得,原来道不在远方,眼前就有。有一首偈语:「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这样看过来,我们为什么要寻师访道呢?其实寻师访道也要紧,自己内心的自我更要找到。

有很多禅堂的术语,假如各位有兴趣,要进哪个禅堂,术语也要学几句,表示我懂得。像维那师,维那就是他的***;像你进了禅堂:「要做佛门龙象,先做佛门马牛」。参禅打坐入定,主要的是要大死一番。个人吃饭个人饱,个人生死个人了。在禅门里面「有理三扁担,无理扁担三」。像在那个《普门学报》里面,我曾写过一篇论文,就是说明佛教的语言,假如各位对这个佛教的名相、语言多会一些,那么听经闻法就容易了。

关于念佛、参禅,所谓禅净双修是什么意思。中国的佛教,禅和净经常纷争不已,禅者就说,他们是靠自力来开悟,不像你们念佛的人,要靠阿弥陀佛来接引,太没有志气了;念佛的人说,我们念佛的人有阿弥陀佛加持、接引,比你们禅们那个自己狂妄自大要安全得多。在我的想法,这种纷争没有必要,因为念佛也是禅,可以禅净双修。禅净各修,自由就好了,也不必互相来批评。佛门里面有时候为了门派、思想、修行方法,或者戒律上的境界不同,相互的抵毁,很可惜。再举一个比喻:一个师父,两个腿有风湿,他规定大徒弟每天替他 右腿,小徒弟替他 左腿。大徒弟来 右腿的时候,师父就说:「你的师弟 的左腿怎么好、怎么好」,大徒弟听了不是味道;小徒弟在 的时候,师父又说:「哎呀,你的师兄替我 右腿的技术怎么好,怎么好。」小徒弟听了也不是味道。有一天,大徒弟 师父右腿的时候,小徒弟不在家,大徒弟心想:我就把你 的左腿打断,让你不能 。小徒弟回来一看,嗯,我 的左腿怎么没有啦?这一定是师兄搞的鬼,我也把你 的右腿打断,让你也不得 。这两个师兄弟各逞自己的嗔恨之心,让师父没有腿走路。现在的社会,各行各业,同样的都犯这个毛病,所以见不得别人的好,这个嫉妒心,同归于尽。所以到了宋朝永明延寿禅师,他就把这个禅和净土做了一个调和。怎么调和呢?他作了很多偈语说:「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无禅无净土,铜床并铁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关于参禅或念佛,都是佛法重要的修持法门,没有什么高低。你们参禅五分钟,假如念佛你也念五分钟,念到身体发热,念到滚熟,滚热了,那个效果就出来了。我过去曾在这里告诉大家怎么样念佛,念佛的方法太多了,不过我的这个念佛,有很简单的方法,可以进入。第一,念佛用欢欢喜喜的心念佛,像唱歌、跳舞一样,那样的欢喜。如果你说我欢喜不起来,没有关系,就用悲悲哀哀的心来念佛,好像带着要哭的样子,喊妈妈,妈妈。你说我也不欢喜,我也不悲哀,那么可以实实在在的念,把阿弥陀佛一句一句扣的很紧,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如果你说实实在在的念佛我见不到功,就空空虚虚的念,念的你也空,我也空,天也空,地也空,念到手也没有了,脚也没有了,手也空,脚也空,会感觉到身心轻松愉快。

参禅念佛的利益有什么呢?我想消除生活的压力,增进身体的健康,提升内在的修养,享受禅净的快乐,开发我本性的智慧,慢慢期许我自性里的宝藏。其实,参禅念佛的利益,语言是难以说尽。不过说没有用,不做是没有,过去有一个王子,叫跋提王子,出家了,在一个山里面修行,他就在叫:「快乐呀,快乐呀。」刚好佛陀经过,就很奇怪,「你们快乐什么呀」?跋提王子说:「佛陀,当初我们在王宫里面吃的珍馐美味,实在不好吃;现在托钵简单粗食,哎呀,好香阿;过去在王宫里面,多少的卫兵,保护我们都觉得恐惧,现在没有人来保卫我们,觉得真快乐。」

参禅念佛会有什么毛病呢?你想求神通就有毛病了,各位护法信徒们,学佛老老实实的,千万不能求神通,神通对你们不利呀!门口有人骂你,你听不到,你还是安心在这里听我讲经,假如你有天耳通,听到那个人在骂你,你不要听我讲经,要出去跟他吵架。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尽通,所谓六神通。假如你有他心通,哼,你那个心里怀什么鬼胎,在想算计我。我和你过不去。我没有神通,明天就死了,不过我今天晚上活得很快乐;假如我有神通,三年、十年后要死,我就在挂念了,我没有时间跟你们说法,我快要死了,我心里不安了,所以神通对我们不利、不好,不能有。或者沉迷于禅悦的快乐里面,也是毛病,或者是只注重这个公案的禅,不能开悟。两个寺院,东寺和西寺,每天早上都派个沙弥去市场买菜,东寺的沙弥比较有禅、聪明,西寺的沙弥就不聪明,每次西寺的沙弥在十字路口遇到东寺的沙弥就问:喂,你要到哪里去?东寺的沙弥比较聪明,他就说:「风吹到哪里去,我就到哪里去」。下面再问什么,不会问了。回去告诉师父,师父就说:」哎呀,你好笨那,你可以继续问他,假如没有风,你要到哪里去呢?「第二天又遇到了,」喂,东寺的沙弥,你今天要到哪里去呀?「他说:「脚走到哪里去,我就到哪里去。」哟,变了,又不会问了,回去告诉师父,师父说:「你好笨那,你继续问他,假如脚不走,你要到哪里去呀?」第三天又遇到了,「你今天要到哪里去呢?」东寺的沙弥才把他的本意说出来:「我到市场买菜去。」所以这个禅,他有时候不说破,要意会。像念佛的人,妄想就是毛病,我们看到有一些人在念佛,敲著木鱼,「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看到旁边有老鼠,就说:「打死它,打死它。」又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说这怎么能行呢?总之修行的人,就怕有这许多杂事、杂念。

搞姬日常 (佃煮のりお创作的漫画)

 

《搞姬日常(ひめゴト)》是由日本女性漫画家佃煮のりお创作的搞笑伪娘漫画,在季刊志《わぁい!》(vol7-16)、《増刊わぁい!Mahalo》(vol1-6)、《月刊Comic REX》(2013年12月号-2015年8月号)、《Febri》(vol23-29)连载。并在《女装少年アンソロジーコミック ひめイチゴ组 》《女装少年アンソロジーコミック ひめリンゴ组 》登载番外篇漫画。

 

剧情简介编辑

霜科高校二年级学生有川姬在打工时被一些可怕的人追赶,即将面临贞操的危机。之后被霜科高校学生会所救,向姬听说情况后,学生会答应帮他还清债务,但有一个条件「要穿着女装度过高中生活,并成为学生会的狗」。 被迫穿上女装、向着都是姐姐的学生会,新锐漫画家新作、扑通噼通的学园喜剧生活开始了……

 

要是你和男朋友在某些方面因为意见不合而吵架,而他总是一言不合就说分手,并且每次都所说的话都很绝情,完全不顾你的感受,那么你可以考虑和他分手。

一个打心底里十分爱你的男生,他是万万不会说一些绝情的话来伤害你的,更不会将分手时刻挂在嘴边。真正爱你的男生,即使你将他惹生气了,他第一时间是会选择忍让的,而不是冲动用事,甚至总拿分手当做口头禅。正因为他是真的爱你,所以在他的心中,他知道对于所爱的女生,自己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疼惜和保护她。相反,一个总说分手的男生,本质上来说,他就是不爱你的,要是爱你,他就不会总将分手挂在嘴边,要是爱你,他更不可能说出一系列伤人的话,所以只有一种可能性,就是他根本就不爱你。其实,我也能够相信,你本人也是能够感受得到他是不爱你的,只不过你不愿相信事实罢了。你总是在幻想着他能够改正,但你一次次地给他机会,他却始终都没有做出一次改变,到最后就只有你一个人在苦苦支撑着这段感情。与其独自一人苦苦支撑,甚至次次选择退让,还不如大胆地向他提出分手,因为对于一个心已冷的人来说,你所做的一切,在他眼中都是无关紧要、甚至无所谓的而已。也许在你眼中看起来十分珍贵的爱情,在他眼中可能早已毫无价值可言,在你们两人的这段爱情中,可能从始至终就只是你一个人的执念而已,所以最好的选择就是与他分手,只有勇敢地提出分手,你才能够从执念中脱离出来。

要是你和男朋友因为某些事情意见不合时,你的男朋友第一时间回答你的就是分手,面对这样的男人,最好的方式就是提出分手。总将分手放在嘴边,甚至动不动就说出一大堆伤人的话,可见他是一个没有担当的男人,要是你不选择与他分手,就算你和他最后圆满地步入了婚姻殿堂,你的未来也将痛苦万分。要是在恋爱中所暴露的问题,你们解决起来都十分困难,那么,你们是肯定无法将婚姻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解决掉的,与其在结婚之后后悔,还不如提前提出分手。在没结婚之前就提出分手,你完全有机会可以遇到比他还好的人,所以不要苦苦支撑这看似“廉价”的爱情了。

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六祖大师对智通法师说,你千万不要学那个心向外驰求的人,驰就是奔驰,像野马一样没有笼头。像猕猴一样,它就到处攀缘。你看猴子在山上走的时候,它不是抓树,就是抓石头,它总得抓一个东西。野马如果没有笼头,那它就疯掉了,它就到处狂奔。修道人也是这样,不要外求。每天嘴里都在讲智慧,都在讲菩提,遇到事情十有八九全傻眼了。没有事情的时候成天讲智慧,讲菩提,一有事情的时候,这个脑子就死机了,就短路了。像那个电线一样,就短路了,脑子就不灵活了,一点智慧都没有了。

了解别人是聪明,看清自己是智者!

讲到这里,大家要回光返照了。我们有很多的时候成天给别人讲,不要执著,不要执著,他其实就是最执著的人。成天劝别人看破,放下,最看不破,最放不下的就是我们这些人。好可怜哪。不自在呀。看不破,放不下,就不自在,烦恼就会缠绕。当你指责别人叫别人看破、放下,不要执著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告诉自己。因为我接触的法师比较多,有时候想一想就会笑出来。我们成天让别人看破、放下,我们自己都没有看破、放下,那叫什么呢?掩耳盗铃。自己把自己耳朵塞住,以为就没有声音了。所以说呢,要学会「观自在」,往心里头去观察、观照,而不要往外去驰求。

一日禅

有一个故事说,老师父和小徒弟两个住茅棚,经常有匪盗之流来骚扰。老师父就给小徒弟教了一套功夫,打拳。有一天,老师父说,你这功夫也练得差不多了,你到外边给咱们化一点斋饭吧。这小师父就下山了,从早到晚化了不少的斋饭,傍晚,准备上山了。在山口遇到了几个强盗,要抢他的东西,把东西抢了,把小和尚打了个鼻青脸肿,他就回来了。师父说你化的斋呢?他说我在上山的路上遇到了几个强盗,把我的东西抢了,还一顿臭打,我啥也没有拿回来。他师父说,那我给你教的那套功夫到哪儿去了?他一摸脑袋,全忘了。我们成天说般若,讲菩提,我们遇到烦恼的时候就忘了。

就像那个念佛的老太婆,说我跟你吵架的时候,我就吵架,我吵完架再念佛,真的让人看了以后哭笑不得。常常有这种情况。你看她辛辛苦苦做了很大的工作,修了很多的功德,到最后一发怒,一发火,一发狠,一把火全把功德烧掉了。就是这样,没有保任的功夫,不知道功夫是在日用当中;是在平时的吃喝拉撒睡当中,举手投足,扬眉瞬目当中。智慧忽明忽暗,不懂得真的去修行,在这里六祖说「终日说菩提。」

他又告诉智通法师说:「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跏定。」

六祖在这里怕他听不懂,就进一步跟他说:「大镜智本性清净」,什么叫大圆镜智呢?我在上午也跟大家说了,我们的心体原本就像一个大圆镜一样,上面没有一点点的尘垢,那就是我们的大圆镜智。在佛没有增加,在我们也没有减少。所以说它的体性是清净的,反复过来讲清净了才有大圆镜智。你不清净了,就没有大圆镜智。大圆镜是一个比喻,比喻我们的智慧等同于大海,等同于虚空,在佛菩萨那里没有增加,在我们自己身上也没有减少。我们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抱着它,但是我们不知道,我们睁开眼睛用着它,我们还是不知道。那就是通过修行之后,要我们从这里透过去,知道这个大圆镜智。这是在佛法当中开出的一个条目,叫大圆镜智。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平等性智心无病」,什么叫平等性智呢?看到佛菩萨和众生是平等的,心性平等,那你心里头没有病了,就平等了。如果心里头还有人我是非,有善恶,有长短,那就是不平等,不平等就没有平等智。那我们再用这个眼睛来观察一下人间。你看这个人穷的时候,他气就很短;富了以后呢,就财大气粗,这就是没有平等性智了。实际上,人穷和人富,穷富都不过三代。没有一个人永恒的穷,也没有一个永恒的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们大家就应该悟到人间原来是平等的,在富的时候不要看不起穷人,穷的时候也用不着巴结和羡慕富人。把这个心态调整一下,这个平等性智就有了。如果心里头有病的话,心理失去平衡了,那就是有病。什么病呢?精神分裂症、恐惧症、抑郁症。心里有病了,就没有平等性智了。

妙观察智见非功!

你有了大圆镜智,有了平等性智,自然就有了妙观察智,什么叫妙观察智呢?这是一个佛教的理论。实际上我们每天都在用,像你们大家用自己智慧的眼睛,用自己的肉眼去分析判断人物,知道外面的树是绿的,花是红的,房子里头是空的,妙华在这里讲经,在这里听经。由于妙观察智。写成文字就是文学作品,盖成楼房就是一个建筑。都是在我们的心里头。如果你的心里头很平、很明,那你就有了妙观察智了。我们有时候为什么对人和事看不清呢?是你的心里头迷著。心里头如果亮了,个妙观察智就现前了。

为什么叫「见非功」呢?一般的人认为,这个人有了妙观察智了,是有功夫了,实际上他的后台老板是大圆镜智和平等性智,有了前两种智,后面的智就有了。

「成所作智同圆镜。」成所作智就是成佛度众生的这个智慧,和前面的大圆镜智无二无别。

打的念头死, 许汝法身活!

「五八六七果因转」,在这里给大家简单地说一下。我们平时要打佛七,那为什么叫打佛七,不叫打佛八呢?老百姓不懂,说打佛七是七天,叫佛七。我告诉大家,从心理学讲,我们有眼、耳、鼻、舌、身、意,还有一个摩那识、阿拉耶识,加起来是八识。为什么不打六,不打八,单打七?打的是摩那识,它是我们善恶的瓶颈,把这个瓶颈的口扎住,把这里打碎,就不造作恶业了。所谓打七,打七天,有七七四十九天,有一个七,有二个七,有三个七,有四个七,那仅仅是一个数目字而已。真正打七打的是摩那识,我们的第六意识是分别识,用自己的小脑瓜子在想问题是分别识。个摩那识是个瓶颈,是个传声筒,把上面的传下去,把下面的勾起来。那个阿拉耶识呢,是一个黑罐子,你做了恶业与善业,善与不善,黑豆和红豆装在那个里头。上上下下。做了善事装红豆,做了恶事装黑豆,永远是在里取舍。打蛇打七寸,就打那个七寸。用念佛的那个净念打得那个妄念翻了身,它想造恶造不成,就成功了,所以这是打佛七。

那么,在这里六祖惠能因为他是平民化的佛教,是直指人心的。面对知识分子,他不得跟他说这个。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他讲了四智。然后最后讲到「五八六七果因转」,就是为了把这个恶业转成善业。所以专门给他讲了从第一识一直到第八识的这种因果关系。

但用名言无实性!

在座的各位,只是安了一个假名。为什么是安了假名呢?我希望我讲的这个道理,你们大家都能够举一反三。我的嘴现在说话,你们回答我说,是我的嘴在说,还是我的心在说?(大众说:心在说。)那没有嘴说不出来呀?那你会说我的嘴在说。那我死了以后人还在,不说了,是啥在说?好好参一参,就是说它是具起的,心和嘴是同时的,也是同步的。你不能够把它分开,是同起的。嘴是一个传声筒,心里头没有,就说不出来。有的人心里头明了,由于没有妙观察智,不善学人间的技术,「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来」。我们寺里好多的老修行就是这样。修得很好,悟得也很好,他嘴里说不出来。冷不丁说出一句话,把人能撞到南墙。他说的是很有道理,但是那个道理到他嘴里头就变了。为什么呢?电话不好。我是什么呢?我是那个不但扩音器好,而且电话线好,能传达出来,仅此而已。所以说,是安了个假名。

如果我在过去时没有修行智慧,那今天看着佛经说、照着文字说都会说错。因为从心里头没有通达。所以说,佛法妙不可言,只是安了一个假名,没有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在因果相转的时候手下不要留情,打得念头死,方有自性活。死过去,再活过来。如果妄想的假我不死,那个真我就不现前。如果用人生的经验来告诉大家,一个人曾经想到过死,乃至于死过一次,再活过来以后,他的面貌大变,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有一个女士追求美貌,追求名牌衣服,追求事业成就,总而言之,她在人世间任何事情都要拿第一。有一天,他们一起去采访,翻车了,五个人四个死了,就活下她一个,昏迷了四天。没有人给她讲佛法,没有人给她讲生的道理,病好以后非常潇洒。别人争名争利,她说我不要,我要命过。为什么呢?死过一次以后,她接受了教训。

我身边还有一个同修,更有意思。他的房间永远乱糟糟的,过日子吊儿郎当,把自己不当回事。遇到好饭就饱吃一顿,遇不著饭就不吃饭。有一天中午,我们都拿着碗去打饭回来,我说:「你怎么还不去吃饭?」他说:「我胃痛。」我说你得小心点,赶快去看医生。他说:「没事,不用看。」等我们吃完饭以后,他痛的要命,是胃穿孔,良性胃穿孔。然后赶快把他送到医院。因为是急急忙忙送进去的,到了医院没床位,只得躺在医院的走廊里头。那半个月我出差了,等到我回来以后他的病也好了。然后面貌大变,自己把自己的房间里头收拾得千干净净,衣服穿得整整齐齐,我说15天不见,你怎么变了一个人。他说你可不知道,那医院根本就不是人去的地方,我这一病我才明白,这个命好宝贵呀。他说我以后要好好地活着,我也向你学习,每天把地板擦得乾乾净净,把经书摆得整整齐齐。我可不敢这么流流浪浪了,他说那医院走廊苦得很。

所以说这个人呐,他的知识、他的人生经验是从生活当中得来的。佛所说的法,这些文字,只是给我们起到一个桥梁和窗口的作用,给我们一个启发。会参禅办道的人、会念佛的人,一定要死过去再活过来,千万不要做成夹生饭,不要当吊死鬼。什么叫夹生饭呢?你说他不做功德吧,他也做功德,说他做功德吧,他心还不死。你说他不修行吧,他还真的修行,20年、30年,他真的不错。但是呢,那个心做得不彻底。什么叫吊死鬼呢?你说他对佛法没有认识,他有认识,你说他有认识,他认识得不到位,这就叫吊死鬼。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所以说,我们在理和事情上面,一定要学会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啊!

「繁兴永处那伽定」。什么叫那伽定呢?叫楞严大定。罗汉们在泉边林下修行的时候,入定则有定,入定则有通。菩萨因为往昔积累了功德了,他有出入定。定也在定中,度众生的时候也在定中,对人间没有取舍心,没有得失心。有缘无缘的众生,他全部都要用一条大船把他们度走。那个定像虚空一样,叫楞严大定。也就是说,如果你真的死过去再活过来以后,就入了伽大定了。入了这个定以后呢,度众生就不累心了。我们凡夫做事情的时侯,心就会很累。是因为我们有是非心,有取舍的心,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像菩萨一样,发了菩提心,心量特别广大,我们在与众生相处的时候就不累。不累的方法当然很多。有的人需要我们理解,有的人需要我们原谅,有的人需要我们包容,有的人需要我们帮助,有的人需要我们软语相劝,有的人需要懂更多的道理。与众生同命运,菩萨心就不累了。观音菩萨寻声救苦,世界上有这么多痛苦,有这么多烦恼,那观音菩萨还不得累得吐血呀,观音菩萨不会的。

所以说,我们在表法的时候,用千手、千眼来表达观世音菩萨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他很有能耐,度众生但是心里头没有取舍。而我们呢,因为,心里头有千丝万缕的千千结,我们做事的时候心被扭拉得痛,那是因为我们的心不够大,不够宽,不够厚,没有智慧,没有手段,我们就觉得很累。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按道理说,我们为了讨生活得有钱。很多人挣钱挣得好辛苦,实际上,一个是智力不够,一个是能力不够。因为你智力不够、能力不够,没有经过这样一种修炼,所以说你要得很多,但你又得不到,你就觉得很累。中国有九亿农民,你看这个农村人,他的相貌特别的质朴,行为特别的本分,他就不狂躁。也就是说,他的物质生活水平虽然很低,他心里头也不要那么多,他心里就过得很安稳;城里人攀比,看着别人住的房子挺好,用的车挺好,钱很多,心里攀比,但是能力跟不上。很高的要求和很低的能力拉出了心里头的真空。这样一来呢,就患了的精神病。实际上像恐惧、焦躁、忧郁,有饭吃不下,有觉睡不着,已经是病态了,自己还不知道。甚至有的人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搭进去了。不要迷了,要赶快回头啊。有多大的能耐做多大的事情。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你要得再多,有什么用?良田百顷,一日不过三餐;家存万贯,卧床不过三尺。

正因为如此,我劝很多人,我说你少一份贪欲,就多一份快乐。这是一种短平快的方法。你讲很多的道理,他悟不透,他听不懂。少一点贪心,就多一份快乐。那如果我们把人间看破,看透了,‘并且有足够的能力,不执著法相,那就入了楞伽大定了。这样一来呢,你的修行,在火宅当中,就会成为一朵金莲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39168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9
下一篇2023-11-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