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石牌岭巷子怎么找

武汉市石牌岭巷子怎么找,第1张

导航。

使用手机并打开导航搜索湖北省武汉市石牌岭巷子,跟随手机导航指向即可到达武汉市石牌岭巷子。

武汉市石牌岭巷子是武汉小龙虾的发源地,与雪松路齐名分居武汉南北,成为武汉首批网红街,连接着两大堵霸,街道口与雄楚大道。旁边就是亚贸,和广州军区武总医院。这条街很神奇,白天冷冷清清的,晚上热闹无比。

崇文尚德的文化传统

石牌村的池、董、潘等几大姓都是从中原迁徙南来的,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中原主流文化与岭南本土文化,华夏文化与海外文化互相兼容,城市文化于农村社区文化相互交融的特点。这个特点主要表现为崇文重教,弘扬祖德,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石牌村历史上办有不少书塾、家塾、书室、义学、书堂、书院,最早可追溯到清代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石牌村北三娘庙附近兴办的鹿山书院。它既是邻近石牌、猎德等13乡最高学府,也是石牌地区最早的学校。由于石牌村有办学的传统,历史上出了不少文人学士。据史料记载,自明代隆庆四年(1570)以来,石牌村出过进士3名,举人4名,秀才2名,其中最为杰出的是在清代咸丰年间考上进士后官拜翰林院庶吉士,国史馆纂修的潘衍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石牌地区已逐渐成为广州的教育地区,比如,解放军于49年10月就在石牌跑马场(原总统府旧址)开办军政大学。1950年1月1日,军政大学改为南方大学。其后一间有一间的大专院校、中等专业学校、普通中学纷纷创办。这些高等院校都征用了石牌村的土地。据统计,至2000年,石牌地区有普通高等院校、成人高等院校16所、各种职业技能培训院校24所。可谓人文荟萃,熠熠生辉。

石牌传统文化中那种溯本思源的民族传统是比较突出的。石牌人对自己的“根”向来重视。他们在城市化进程中不忘祖德,做了两件大事:一是修谱撰志,资治后人;二是修建祖祠,弘扬祖德。他们仅在修志期间,收集来的族谱就有17部,其中最远的是清代康熙年间的族谱,撰写《石牌村志》,寻找祖宗根源。再就是通过修建祖祠宗庙,把祖宗出处,渊源都在祖祠中立碑记载,使后人增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凝聚力。比如董姓祖祠中厅,“三策堂”三个大字牌匾高悬,加上文字说明,使董姓后代子孙都了解全国各地的董姓祖祠都立有“三策堂”,追思汉朝的远祖董仲舒的功业德行……

在20世纪50年代前,每年元宵节村都举办盛大的抬菩萨游乡活动,俗称“菩萨行乡”,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是日,村民一般都不耕作,穿上节日的盛装,参加或参观游乡队伍。外嫁女也偕眷回娘家欢度佳节。村民的亲戚朋友和邻近村乡的村民也有前来看热闹。特别是观音庙(俗称大庙)一带和村中心的山前更是人头攒聚,热闹非常。最后一次游乡活动是在1950年。

城郊型的传统文化

石牌村处于广州市的东郊,属中国南方沿海地区,村民从中原迁移已有数百年历史,近代以来,受较多的西方文化影响,保留有较多地方文物,在文化观念上具有较大的兼容性,有较丰厚的文化底蕴。这一方面可以体现在源远流长的姓氏文化上,另一方面体现在丰厚的文化载体上。

而文化的载体包括了宗祠、厅、庙宇等。在建国前石牌村的祠堂土地就占全村耕地的四成,包括几十个座祠堂公厅和坊厅(为纪念祖先或为提供小区域氛围内族人的公共活动场所而建立的厅)。祠堂与厅的区别反映在建筑结构上是不同的,前者规模更大,里边也更讲究,是三进两天井结构,后者是两进一天井结构。所有这些宗族性建筑里,主要包括六大姓氏,即池姓、董姓、潘姓、陈姓、冼姓、梁姓的祠堂与厅,其中,池氏宗族性建筑就有13座,董姓有11座,潘姓有10座,而潘姓先祖祠就有3座。宗祠这个场所,现在已成为历史文化整理和积累、群众文化艺术体育、娱乐、休闲的理想去处。

文物除宗祠公厅外,单件文物有石雕、牌匾、门额等。石雕,著名的有石龟、石狮、石狗、石马。经考证,这些文物的历史,长的有700多年,较短的也有500年。而据传石牌村名正源于这批石器文物。村民认为这些是镇村之宝。

文物中的牌匾石刻弥足珍贵的有民国13年(1924年),孙中山亲笔手书“为国杀贼”牌匾,现悬挂于村文化活动中心正厅(复制品)。此外,门额8块:“石牌”门额、“丽庄家塾”门额、“玉虚宫”门额、“朝阳”门额、“瑞藻”门额、“匡居里”门额、“潘氏宗祠”门额、“善平书室”门额,这八块门额中有两块是石刻的。但不论石刻木雕,都由近代或现代名家书写后加工,如“石牌”和“丽庄家塾”两块门额石刻的字,就是前清光绪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吴道镕所写。其他书写门额的还有清代的光绪年间进士、探花并授翰林的江孔殷;清代嘉庆年间进士、改庶吉士教馆授编修刘彬;清代光绪年间进士、国史馆编何荣楷等。

石牌的庙宇众多,原有庙10多座,较著名的有观音庙、玉虚宫、天后庙(娘妈庙)、康公庙、金花庙、华光庙、车公庙等。现存下来的只有玉虚宫和娘妈庙,其余均因政治和建筑本身的缘故而被拆。入庙拜神在旧时非常流行,现在虽有,但以成年妇女居多,另外还夹杂进了许多外地人,说明了众神在城市化的进程当中突破了地域的边界。农村中的多神信仰历史悠久,已成为习俗,所以,石牌村每家每户,农历初一和十五,逢年过节,烧香点烛,仍很普遍,但亦渐渐流于形式。

文化演进

一个地方的建筑文化,很能体现其文化特征,从这方面看,石牌村内潘、池、董几大姓的祠堂是历史与现代结合的典型,这三间重新修建的宗祠,都是气宇轩昂,造工精致,宗祠公厅的角落,存放有一些本姓的文物,还有放着群众文娱的器具,如舞狮用的狮头。逢年过节、喜庆假日,舞狮队就先在这里舞一通。村民平日不在其间烧香,没有一些宗祠的旧习,进入祠堂自然使人肃严起敬,使人怀念先祖。同时宗祠公厅现在又成为老人聚集、颐养天年的好去处。老年人有的在石阶排排坐,有的在厅内几个人或十几人一起围着坐,他们谈天说地,议论古今,抒发感情。如逢假日,幼儿园放假,许多老人还带着孙子一起玩,天伦之乐,津津有味。因此,这些宗祠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现代生活的活动场所。体现着历史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柔和。

石牌城中村内,有众多狭小的街巷,以前称“里”或“坊”,现叫“大街”。在这20多条主街道人口处刻着街巷传统命名的门楼,诸如:“朝阳”、“凤凰”、“长盛”、“迎龙”、“龙跃”、“笃行”、“绿荷”、“逢源”、“青云”、“河阳”、“上谷”、“天仁”

城市化进程促使石牌村民思想观念、传统习俗在变化。保留了传统的形式,但增加或淡化其中内涵与功能。如民间祭祖、参神、节日习俗、喜事等,继承了传统要素,但简化一些仪式,增加了联谊、聚餐等内容。又如爬龙船(划龙舟)、舞狮等习俗,淡化其宗族观念,加深助庆、联谊、商业化等成分。另外,在嫁婚方面上的传统束缚也逐渐被打破。

有。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白云学院周边有许多巷子,其中,最著名的是白云寺巷和石牌岭巷。白云寺巷位于白云寺旁边,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巷子,保存着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和文化遗产。石牌岭巷则位于白云学院东侧,是一个以小吃美食为主的商业街区,也是广州市民喜欢光顾的地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4255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30
下一篇2023-11-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