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上有哪些大臣敢与皇帝当面对峙?

明朝历史上有哪些大臣敢与皇帝当面对峙?,第1张

明朝大臣中,敢于和皇帝顶着干的,主要有两种人。

第一种叫做言官。

所谓言官,就是指御史、给事中等监察机构的官员。这些人的主要任务就是找错,工作对象包括所有政府人员,当然也包括皇帝。历史上,各朝各代都有言官,而明朝的言官是出了名的凶悍。比如大名鼎鼎的海瑞。

想当年,严嵩权倾朝野的时候,海瑞就敢在朝堂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指着严嵩的鼻子骂,可是严嵩有嘉靖皇帝在身后撑腰,于是海大人干脆来了一招“抬棺上谏”,抬着棺材来到皇帝的宫门前给皇帝上谏,大有一种“如果皇帝不纳谏,就死给你看”的气势,嘉靖皇帝虽然暴怒,却又碍于海瑞的名声不敢把海瑞怎么样,只能把海瑞革职下狱。

那么,为什么明朝的言官这么牛逼呢?这件事儿,还要从明朝建立之初的洪武年开始说起。想当年,朱元璋刚登基的时候,因为担心官员上下串通,沆瀣一气,颁布了一条法令:言官可以“风闻言事”。什么叫风闻言事呢?简单的讲,就是言官可以无实证举报,也可以理解为说话不用负责任;如果再广泛一点的理解,就是造谣都可以不负责任。正因如此,言官们越来越牛逼,只要有人敢惹他们,他们就能在皇帝面前造谣生事。

但是,你可能会说,既然言官这么牛逼,那就不惹他们,毕竟惹不起还躲不起吗?我的回答是,你还真躲不起。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还要从历史上的谏臣说起。历史上,有一些谏臣,性格极其强硬,即使是面对皇帝,也极少低头服软,甚至是凭借犯言直谏来青史留名。这些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比干和魏征。这两位,其中一个因为犯言直谏被剜了心,另一个经常与皇帝对骂。这些谏臣的事迹被越传越神,最后成为言官们心中的偶像。

然而,并不是任何言官都能成为比干和魏征。首先,很多人并没有那份勇气,不敢于直接和皇帝对抗。其次,很多人并不具备比干和魏征的才能,毕竟是魏征之所以能跟皇帝对骂,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魏征说话有理有据。毕竟,除明朝之外的各朝各代,言官说话同样要负责任的。什么?你说没有明君治世?拜托,明君也不喜欢胡侃乱骂和造谣诽谤的好吗?

然而,明朝真的是一个神奇的朝代,竟然允许言官风闻言事。既然造谣诽谤都不用承担责任了,那还怕什么?于是,言官们觉得自己实现理想的时候到了,终于可以成为像魏征那样的名臣了。这就造成了一个奇特的现象:言官们为了出名,就开始胡侃乱骂、诽谤造谣。当然,言官们也不是谁都骂,他们只骂两种人:仇人和有权的人。骂仇人当然是为了报复,所以在这里主要讲第二类人——有权的人。

为什么么要骂有权的人呢?因为骂他们可以让自己出名。这种逻辑听上去好像很智障,但只要稍微一分析你就发现其中的秘密了。在古代封建社会,权力都是被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因此在朝堂上,真正掌权的只有那么三两个人,剩下的大部分都是无名小卒。

这时候,如果掌权者中突然有一个人倒台了,那绝对是超大新闻,能上好几期头条的那种,而人们在关注这一新闻的同时,都会习惯性地问一问:这种大人物是被谁斗倒的?这样一来,那个斗倒当权者的人也出名了。说到这里,大家可能明白了。言官们要的就是这么一种效果。

但是,言官除了说话不用负责之外,其实是没有任何实权的,那么该用什么方法与当权者斗争呢?思来想去,言官们拿起了他们唯一的武器——嘴,或者说笔。总而言之,他们通过不断的造谣诽谤来攻击当权者,而这个当权者,则包括了一切掌握实权的人。这也就造成言官们如疯狗一样,逮着谁骂谁。今天骂尚书,明天骂首辅,后天还可以骂骂皇帝。这种情况下,明朝的当权者几乎天天躺枪,但是还不能因为诽谤就惩罚言官。法律允许言官风闻言事,言官们是依法造谣诽谤的。

第二种叫做权官。

这里说的权官,并不是一般的权官。讲真的,我其实是很佩服明朝权官的。明朝的权官,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通过对皇帝阿谀奉承,从而获取皇帝的信任最后执掌大权的,像严嵩、魏忠贤、王瑾等人就是如此。

另一种则是通过苦心经营,把下属全都换成自己人,最终架空了皇权的,像徐阶、高拱、张居正就属于这一类。

不同朝代的皇帝,大臣,宦官之间的关系是不一样的。对于大臣来说,这要充分考虑到各个朝代对皇权的集中程度,以及各个朝代的官僚选拔制度。在科举制以前,大臣通常都是由有名望的豪门贵族子弟挑选出来的,这些人相互形成政治集团,这些人称为士族对皇权构成了一定威胁和挑战。但这要充分考虑当时的局势,国力等因素,例如汉朝的皇帝集权程度要高于魏晋时期的皇帝。但是在科举制形成之后越来越多的寒门子弟进入中央官僚机构,就形成了文官集团,在唐朝宋朝文官集团都是有较大权利的,但是皇帝依然改良了三省六部制,让文成们互相制约保障君权的顺利实施。

如果皇帝掌握实权,就不可以,如果骂了,叫做大不敬,是极大的罪过,无论你有多大的功劳,最轻的判罚是斩首,比如旧唐书中就列举了十大罪行,依次是谋反,大逆,谋叛,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其中不敬就是指辱骂君王啥的,君王做错事要能够指出,但是不能骂,不过像汉献帝那样的傀儡,骂了就骂了吧,估计曹丞相没少骂他

明朝盛产谏臣是因为明朝朱元璋有规定,御史有闻风奏报的权利,不用负任何责任。这就是体制问题,或者说是官僚制度。明朝的官僚制度从理论上来说是1元制的,从中央到地方几乎都是科举出身的汉族士大夫担任。这是一个独立体系。明朝从宣宗起,因为感到举出身的汉族士大夫,有着共同的价值观,以及大家的认同感,使皇帝感到权威的威胁。于是创造了另1个单元,宦官集团。

宦官集团(狭义是内廷太监、广义是阉党),使明朝开始有了2元制。但是宦官集团,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就是宦官集团,必须在皇帝充分信任并且不太喜欢管理朝政的情况下才能得势。像嘉靖、万历这些强势君主下,都没有著名的宦官集团形成。

于是有了嘉靖后期徐阁老把嘉靖吃得死死地,万历在争国本问题上的失败。因为没有听话的宦官集团,士大夫集团成为了唯一能有效治理国家的体系,所以君主只好妥协(什么六科、内阁封还权,都没有用,比如换个人要是不使用封还权 ,这个封还权也就是摆设),因为士大夫共同的价值观,导致皇帝的指令无人执行,才妥协的。

但是皇帝重用宦官时就不一样了,如刘瑾、魏忠贤,因为他们发展出来了阉党,可以代替传统士大夫建立一套有效的行政体系。所以明朝的很多大臣都敢跟皇帝叫板,盛产谏臣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4533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1
下一篇2023-12-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