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中的第三个孩子,从常规意义上来说,周秉昆是最没出息的那个,他自然是嫉妒过哥哥姐姐的。一是周秉昆曾经和父亲大发脾气,觉得得不到父亲的认可;二是周秉昆曾经和周秉义干架,透露出他的自卑;三是他对周楠的一番话,也表明过自己没用。
曾因得不到认可,和父亲大吵在家中,父亲常常夸奖哥哥和姐姐,也总是以他们为荣。因为两个孩子考上了北大,在光字片说话都更有底气了。而此时的周秉昆,明显心情跌落到了谷底,他得不到父亲的认可,觉得父亲认为自己是最差劲的孩子,甚至怪罪父亲自己只是没有考大学的机会。周秉昆还因为这件事,和父亲在火车站大吵了一架。由此可以看出,周秉昆是嫉妒哥哥姐姐的成就的,他把自己不成才短暂推给过父亲,推给过时代。
曾因自卑,和周秉义打架在《人世间》中,可以看到,和周秉昆更像亲兄妹的,不是周秉义和周蓉,而是光字片的六君子。周秉昆没有更亲近哥哥姐姐,有多重因素,但其中,因差距而产生的隔阂是一个。看到哥哥姐姐社会地位的变高,而自己工作还不顺心,他自是自卑的,有过嫉妒也在所难免。在剧中,周秉昆就曾因这种复杂心理,跟周秉义打了一架。
曾对周楠推心置腹,说自己没用周楠长大后,周秉昆曾对他说过一番推心置腹的话,中间有一段的意思大概是,我没什么出息,也就能做到这样了。在社会成就上,周秉昆是承认自己不算成功的,所以,他没有办法阻止周楠去找有钱的亲爹。无疑,对成功的哥哥姐姐,他也有过嫉妒,但除了嫉妒,他更多的是祝福,是高兴,是自己去过好自己的生活,这又是周秉昆这个人的人性魅力了。
看到身边的亲人变好,而自己却很一般,有嫉妒之心在所难免。但周秉昆并未因嫉妒蒙了心,而是重情重义,始终是家里付出最多的,这种饱满的有血有肉的人物,才是普通老百姓的样子。
让我们重温烈士们蘸着理想的热血写就的诗歌,记住那段不可忘却的历史!
蝶恋花· 答李淑一
毛泽东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囚歌
叶挺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 由!
我渴望自 由,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冲腾,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梅岭三章
陈毅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 由花。
就义诗
夏明翰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狱中诗
恽代英
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
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
自誓诗
车耀先
喜见东方瑞气升,不问收获问耕耘,
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平。
带镣行
刘伯坚
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
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
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
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
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
拚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
愿把牢底坐穿
何敬平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
我们愿——
愿把这牢底坐穿!
我们是天生的叛逆者,
我们要把这颠倒的乾坤扭转!
我们要把这不合理的一切打翻!
今天,我们坐牢了,
坐牢又有什么希罕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
我们愿——
愿把这牢底坐穿!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在烈士纪念碑前
——少先队员在烈士墓前献诗
为什么我们的脚步轻轻
为什么我们的心情沉重
为什么苍天落泪
为什么松柏也动情
这是一所伟大的学校,
播撒着革命的火种。
这是一片圣洁的净土,
安放着先烈的英灵。
从戊戍六君子的甘洒热血,
到狼牙山五壮士的惊世壮动;
从“四一二”的白色恐怖,
到秋收起义的隆隆炮声;
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
到抗日战争的滚滚硝烟;
从三大战役的辉煌胜利,
到天安门城楼上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冉冉升起……
先烈们斗志昂扬、势不可挡。
先烈们视死如归、气贯长虹!
把滚烫的热血倾洒,
把鲜花般的年华奉献。
枪林弹雨中,
您挺起坚毅的身躯;
硝烟弥漫中,
您发出震天的吼声!
前面的战士倒下了,
又有无数的战士冲向前;
一面红旗倒下了,
又有无数面红旗高高举起。
热血奏响壮烈的凯歌,
青春谱写光辉的历程。
烈士长存!
丰碑永恒!
诗一首
方志敏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
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
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
乃是宇宙的真理!
为着共产主义牺牲,
为着苏维埃流血,
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
我的自白书
陈然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
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
我不需要什么自白,
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
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这就是我——一个***员的自白,
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囚 歌
叶 挺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就义诗
夏明翰
砍头不要紧,
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
还有后来人。
把牢底坐穿
何敬平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
我们愿——
愿把这牢底坐穿!
我们是天生的叛逆者,
我们要把这颠倒的乾坤扭转!
我们要把这不合理的一切打翻!
今天,我们坐牢了,
坐牢又有什么稀罕?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
我们愿——
愿把这牢底坐穿!
滨江抒怀
赵一曼
誓志为国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
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
一世忠贞兴故国,满腔热血沃中华。
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让死的死去吧
殷 夫
让死的死去吧!
他们的血并不白流,
他们含笑的躺在路上,
仿佛还诚恳地向我们点头。
他们的血画成地图,
染红了多少农村,城头。
他们光荣地死去了,
我们不能向他们把泪流。
敌人在瞄准了,
不要举起我们的手!
让死的死去吧!
他们的血并不白流,
我们不要悲哀或叹息,
漫漫的长途横在前头。
走去吧,
斗争中消息不要走漏,
他们尽了责任,
我们还要抖擞。
狱中诗
杨匏安
慷慨登车去,临难节独全。
余生无足恋,大敌正当前。
投止穷张俭,迟行笑褚渊。
者番成永别,相视莫潸然。
带镣行
刘伯坚
带镣长街行,蹒跚复蹒跚,市人争瞩目,我心无愧怍。
带镣长街行,镣声何铿锵,市人皆惊讶,我心自安详。
带镣长街行,志气愈轩昂,拼作阶下囚,工农齐解放。
身上征衣杂酒痕
何叔衡
身上征衣杂酒痕,
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生合是忘家客,
风雨登轮出国门。
商鞅变法,事成车裂而死;王莽改制,招致国破家亡;张居正厉行新政,死后被抄家问责;光绪帝戊戌变法,“六君子”惨遭屠戮,当事人流亡海外。
在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改革大业中,尝试者一直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稍有不慎,不仅自身性命不保,还要落得个奸贼窃国的骂名。这种难度,相当于在珠穆朗玛峰顶上放一块砖头。
因此,改革不仅要求有精明的宏图设计者,还要有一位英明强悍的君主来鼎力支持。在这些变法领袖中,运气比较好的当属王安石了。
王安石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还是名学者、诗人、散文家。他的文章可以和韩愈、柳宗元相抗衡,诗词在“八大家”中也是数一数二的。
历史对王安石的评价大多有失公允。只有抛开那颓丧唬人的外表,才能发现内心潜在的真善美。
天才遇见天才
在王安石的童年世界中,发生过这么一件奇事。有一次他和父亲去舅舅家做客。舅舅住在金溪县,位于现在的江西抚州。
去了之后,外婆无意间讲起了一件奇闻:原来,邻村有一户姓方的人家,祖上几辈都是种田的。其实说白了,整个村里读书的人也没几个,整个县上中进士的也就小王的外祖父,以及他的几个舅舅。
外婆说,小方长到五岁,还没见过笔墨纸砚,忽然就嚷嚷着要这些东西。他家人从别处借了来给他,只见唰唰唰,四句诗便出来了。而且是有模有样,有理有据。王安石说:“这哪儿能啊,这我也可以。”于是央求外婆带他去一探究竟。外婆年纪大了,经不起来回六十里路的折腾,他舅舅们就说:“得,明天带你去看。”
见了面之后,一问年龄,这小孩只比自己小一岁,年方十二。
王安石说:“听说你诗词水平很高,写几句出来让我亮亮眼。”
小仲永说:“我只会写诗,不会作词。”
王安石疑惑了:“这是怎么回事?”
小仲永半天回道:“实不相瞒,我还没学诗词格律呢。”王安石懵了,说道:“那你就随便写出几句来瞧瞧吧。”
这仲永小手一挥,写出一首古诗,水平着实一般。王安石想,为什么曾经的天才儿童会变成这个样子呢?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自从方仲永出名后,他父亲就整天带着儿子走穴捞钱,丝毫不顾及他的学业。以至于他现在水平还停留在五岁的时候。
王安石想:看来,决定一个能力高低的只有学习。而天才更需要学习。他后来写了一篇文章,就是世所周知的《伤仲永》。可以说,因为亲眼目睹了天才的泯灭,所以王安石的一生都在勤学苦读当中,这种精神连苏轼也十分钦佩。
春风得意马蹄疾
庆历元年,王安石从家里北上考试,十月,终于到达了繁华的东京。他不喜欢到处转,没事了就待在房间复习。可能就在喝茶吃饭的空闲,王安石认识了同住客栈的一位颇有才华的青年——曾巩。
曾巩比安石大两岁,两人攀谈了片刻才知道,原来他们之间还有着亲戚关系。这位曾先生竟是安石的远方表叔。缘分向来就是如此奇妙。王安石初次出门,就遇上了亲戚。
说到曾巩,运气比起来他表侄来就差太远了,一直考到三十九岁才考中。也就是说,王安石此番入京,明年考中进士;而表叔曾巩,得等到十几年后,和苏轼做同学才能考中。这不是欺负人吗!但没奈何,科举制已经将大多数人的青春年华无情地蹉跎掉了。
要做官就得考试。尽管王安石也对科举十分讨厌,但是为了以后能够给国家做贡献,他必须经历这一步。
表叔读了侄儿的文章,立马将其推荐给了欧阳修。欧阳修见是江西老乡,二话不说就给予好评。接着,又写了一首诗来称赞: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朱门歌舞争新态,绿绮尘埃拂旧弦。
常恨闻名不相识,相逢罇酒曷留连?
——《赠王介甫》
得,你的水平已经是李白、韩愈了,以后便是我们江西老乡的骄傲。现在我也没啥表示的,就是想请你来喝一杯。
王安石回复:“吃饭是必须吃的,但是您说我像李白、韩愈,就不敢认同的了。韩愈那些人太厉害,我就想好好学习,将来如果能做一孟子就可以了。”
欧阳修都懵了,心想:这小子可以啊,拐着弯说自己比我想象的还要厉害。但其实王安石压根就没这么想,他的理想不是做一个写写画画的读书人,而是一位真真正正的实干家。
没过多久,朝廷的皇榜发下来了,王安石中了进士第四名。他给老家的那几个舅舅写了封信:
世人莫笑老蛇皮,已化龙鳞衣锦归。
传语进贤饶八舅,如今行货正当时。
这首小诗没有题目,姑且将其名为《寄舅》。他舅舅,就是前面带他去见方仲永的几位,以前有事没事就嘲笑外甥的相貌,说:“像你这样刘伶一般的人物,也想学别人——习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吗?”
舅舅们毕竟是读过书的,不敢拿包拯做比喻,因为人家这时候也是朝廷命官,知道了要问责。王安石听了默默无闻,只知埋头苦读。终于,他狠狠地还击了老舅们。至于曾经见过的那个伙伴方仲永,如今已经只知道种地了。
小官最能磨砺人
考上进士不久,王安石被认命为淮南签判,做韩琦的助手。他的工作内容就是整理文件,写写材料,几乎没有什么乐趣。等到了晚上,终于可以自由安排了。王安石拿出《商君书》《史记》,开始通宵彻读起来。
他不是一天这么做,而是已经变成了习惯。经常是一大早起来,牙也不刷,脸也不洗,着急忙慌地跑去上班。衣服更是很长时间不换。几个月后的一天早晨,王安石又蓬头垢面地走到门口,这时恰好碰到韩琦。
作为前辈,韩大人亲切地问:“小王,昨晚又去KTV了吧?年轻人不能老这样,身体吃不消。你应该趁着大把的时光多读点书,将来像我这样搞一变法,为国家尽份力。”
王安石对这位主持过庆历新政的前辈还是颇为尊重的,只是点头,没有辩解。过后也曾私下吐槽:“韩公不了解我啊!”
第二年,王安石回了趟老家,回来之后就从单身青年变成了小丈夫。但其实他骨子里是想做个大丈夫。关于这位吴姑娘,她是王安石的表妹,比其小四岁,时年十九。模样因为作者没有见过所以不方便透露,不过说到性情,我想大概就是普通的贤妻良母一类。次年,王夫人生下了儿子。
庆历七年,王安石被认命为鄞县知县。这个职位对王安石的意义相当重要。因为就从这儿开始,他兴修水利,实验青苗法,开办教育。在此时期,王安石的青苗法是很成功的,农民有借有还,衙门的库房也渐渐有了盈余。
这种成功背后的原因就在于地方领导的英明实干,他是真心想为百姓做点实事的,若是换了其他人立马走形。其实,我们不妨作一个假设,如果当时有千千万万个王安石,那么后来变法的结果可能是无从预料的。
三十而立,王安石在舒州通判任上。这时朝廷就开始千方百计地给他送官了。宋仁宗说:“你来考试吧,考完了到馆阁就职。”王安石说:“京城花费太高,我实在没钱去啊。而且还有几个弟弟妹妹没有婚嫁,这些都要用钱。”这事就算暂时搪塞过去。
到了至和元年,宋仁宗说:“算了,不用考试,你直接来做集贤院校理吧。”王安石又说自己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欧阳修说:“整天哭穷。皇上,求您赐给他一肥差吧。”宋仁宗一想也是,这种从不贪污的人,就应该高价养着。于是就把王安石调去群牧司工作,当起了弼马温。
那时的友谊最纯真
在做弼马温的日子里,王安石结识了几位好朋友,这其中就有吴仲卿、韩维和司马光。大家经常见王同学脸上脏兮兮的,衣服常时间不换。虽说是养马吧,但卫生还是要讲的,尤其司马光,是个比较爱整洁的人。这天,大家伙就商议,要带王安石去撮个桑拿。
搓完澡出来,王安石拿起衣服就穿上,丝毫没有意识到已经“以旧换新”了。韩维惊奇:这哪儿跟哪儿啊?!还有这么好玩的事。他是真不知道还是装作不知道?于是决定第二天继续捉弄王安石。
次日,吴仲卿请客,把大家都叫来吃饭,八个小菜,有荤有素。手下人前日弄了只鹿,小吴吩咐厨房做成肉丝,听闻安石近来劳苦,特意给他放在面前。大家有说有笑,王先生不喝酒,就只夹菜。酒过三巡后,大家发现王安石面前的盘子已经空了,其他的菜却一筷子未动。小吴如获至宝,忙跑去向王夫人报告:“你家相公喜欢吃鹿肉丝。”
王夫人听了一脸疑惑,想了想算是明白了,问:“你把肉丝摆在什么位置?”
“就他面前啊。”小吴不假思索地回答。
“这就难怪了,我家王先生吃饭只吃他面前的,至于什么味道他是根本不知道。”小吴不信。
王夫人笑道:“下次你们再吃饭,换下菜,看他有没有变化?”小吴第二天又请客,换了盘豆芽,发现王先生依旧吃的津津有味。这下绝了,天底下竟然还有这种人!
紧接着,轮到司马光登场了。司马光把王安石叫来夜谈:“老弟,就在前几天,我夫人回娘家时给我房里放了一小妾,我问她干嘛呢?她说是夫人派来伺候我的。我训斥了一顿,让她走人。最后夫人回来还抱怨我不近人情。老弟,你说说,如果这事发生在你身上该怎么办?”
“这事还真就发生在我身上了,”王安石说,“我夫人也给我买了个侍妾,我问她怎么回事?那姑娘说自己丈夫给朝廷运货翻了船,为了抵押不得已把她卖了。我问卖了多少钱,她说九十万。我便让人把她老公叫来,说:'钱也不要了,把媳妇领回去好好过日子。再怎么难也不能卖老婆啊,再有下次我就要治罪了。'夫妻俩听了感激涕零地走了。老哥,你说我这事办的咋样?”
“高,你这不是一般水平。”司马光对他的品德大加赞服。两人接着一同研究学问,那时的岁月是他们一生中最融洽的相处。
一生事业属变法
治平四年,英宗病逝,二十岁的神宗登基了。宋神宗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杰出帝王之一,他一上台,立马就开始规划着要干一番大事业。
要干事业,肯定离不开左右手。这天,神宗问韩维:“你觉得王安石这个人怎样?”韩维见时机到了,忙说:“安石这个人,那是真正想为国家做点实事的,而且他也的的确确有这个能力。”
神宗疑惑地问:“那为什么之前先帝召他进京做官,总被推辞呢?”韩维说:“那时他家里的确有些困难。不过现在弟弟妹妹也成家了,皇上再召他的话,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皇帝拿了主意,第二天继续问曾公亮、吴奎、韩琦等人。他们意见不一,但反对声音居多。宋神宗想,你们这么反对,说明王安石是真有才能,我必须要召见他了。
王安石收到宋神宗的圣旨,终于决定出山。这次的情况和以往不同,以前你就是拿着官职委任状追到厕所,他也不会接受。因为在目睹了范仲淹等人的失败,王安石知道前面那几位皇帝都不是办事的人。而现在,这位新登基的年轻皇帝一上台,他立刻感觉到了一股风向,一股力图改革的浓烈之气。
短短数月,王安石变成了皇帝身边的红人。次年,担任副宰相,成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均输、青苗、市易一个接一个推行。王安石在诗中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新年总会有新的开始。无论是放爆竹还是和喝屠苏酒,家家户户总要在这时贴上新艳艳的春联。而对于王安石来说,这可能是他人生中最高兴的一次春节了。
英雄败于时世
新年,变法刚开始,第一个跳出来公开反对的就是苏辙。接着,好友司马光等人也纷纷倒戈,指责王先生这么做是不对的,如此下去会引发国家大乱。王安石不理会他,司马光和韩琦就接二连三地给皇帝上书。
宋神宗心想:“你上归你上,我继续做我的。”没过几天,苏轼又写了篇揭露新法弊端的《上神宗皇帝书》。
王安石气愤地说:“你知道我们这是干嘛的吗?就跟着瞎起哄。”忍了一段时间实在忍不下去,终于下定决心要以强力来压制了。于是把那些反对变法的人通通外放。但其实这里也忽视了一个问题。试想一下,那些被无情流放的官员,到了地方就会落实你的政策?
而这当中一些人是真正瞎起哄的。譬如李定、邓绍,章惇,这些都是导致变法最终失败的主要力量。王相公认定的事决意要坚持到底,从不听别人的意见。大家不敢指责宋神宗,只能源源不断地抨击王丞相。
导致王丞相走向下坡路的,除了天灾,就是人祸。大旱已经搞得人心不安,又是华山崩裂各种乱七八糟的,神宗说:“没事,我顶得住。”第二天就被奶奶和妈妈叫去骂了一顿。一肚子的委屈还没倒干净,第三天郑侠就上了《流民图》。
说到郑侠,他原本还是王安石的学生。不曾想,老师搞起变法,学生非但不支持,反而还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届时,各路人马一同发力,将神宗和王安石压倒。最后,神宗不得已下旨,将王安石罢相,新法暂停。等到次年二度罢相,王安石便带着家人回江宁了。这也宣告着整个新法的终结。
皇帝的终身挚友
宋神宗和王安石之间,早已经超越了普通的君臣关系,而是知己和师生之情。从一开始到京城来,神宗让其越次入对,到后来变法中竭力维护,再到最后关心他的晚年生活,无一不透露着神宗对这位老师的情义。
在官员们发表不合意见的时候,神宗说:“你们都别说了,这事我已经全权交给王安石了。”在所有人保守派都把矛头指向王相公时,他迫于压力,向皇帝提出了辞职。
神宗让人写了封信,挽留王老师。结果代笔的却是司马光。司马光和王安石是多年好友,但为了变法却拼了个你死我活。后来王安石说:“始终言新法不便者,司马光一人也。”可以想象,由司马光的笔能写出好话?
司马光先是将王安石指责了一番,最后隐晦地说:“你要走就赶紧走。”王安石心灰意冷,第二天一早就去辞职。
另一边,神宗看了司马光写的诏书一晚上后悔难言,无法没睡,第二天一早见到王安石就和气地说:“王老师,您别生气,怪我,是我太懒了,才把这事交给司马光。司马光是个什么样的人您还不知道吗?对不起,实在对不起。您就不要再计较了。”
王安石心一软,继续留下,但是没过多久还是辞职了。回到南京后,他修建了半山园,每天没事就骑着毛驴四处转。这天刚从外面回来,看见媳妇正和两个官差吵架,王安石一问究竟,原来是小舅子在外面惹了事,躲到家里,官差前来拿人。王夫人想把这事罩下,但人家根本不卖她面子。王夫人便和官差吵了起来。王老师气愤地呵斥两句,就回房间了。
众人慑于王老师的威严也都散去。谁知这天刚好神宗派了一个使者来看王安石,回去就把这事报告了。神宗二话没说,立马下旨罢免了那几个人。接着,每月依旧让人送绫罗绸缎、美味佳肴来,直到他去世。
由此可见,王老师在神宗心目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换言之:虽然他不做宰相了,但仍是我最好的知己,还轮不到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来践踏。
暮年的隐居生活
过回隐居生活,王安石的诗文水平可以说有了突飞猛进,不少的佳作应运而生。尤其擅长七绝。清末学者陈衍在他的《宋诗精华录》中说,王安石的绝句,好像是律诗未成,截了之后作成的。说是句子工整,但也见功夫之深。
诗是看心情的,他闲来无事,随手而就的梅花诗,在后世也能独树一帜。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
这首诗王老师其实是想说一个问题:就算我现在不做宰相了,受到冷落了,过起陶潜般诗酒田园的生活,那我的气质也是和他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不论他的政治作为,我们也要承认他是个君子的原因了。
他的这种心境,带有前时与今日对比的惜痛,但更多的,还是想说明自己无怨无悔。不管结果如何,起码我是比范仲淹那帮人强。他在另一首诗中写道: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北陂杏花》
纵然被春风吹得和雪片一样,那也是雪飘人间,光耀大地。总好比生在道路边,落在马路上,任人去无情践踏。此处的言外之意就更明显了。王安石说:“幸亏遇到神宗,让我一生的抱负得以展现。即便这个结果目前是不尽人意的,但那也比我默默无为地蹉跎时光强。”这就是王安石的气质。
元丰七年,王老师生了场大病,昏迷了两天两夜。神宗忙派御医去探望,好不容易抢救过来。恢复后,他搬出半山园,租了一所民宅,这下已经越发像个农民了。如果当初那个叫方仲永的伙伴还活着,两人兴许还能做个伴儿。
这天,大名鼎鼎的东坡先生来看望老王了。王安石颇有些感动地说:“没想到现在能来看我的,竟是子瞻了。”
苏轼说:“以前我和您政见不和,现在您不做宰相了,我依旧视您为前辈。记得上次乌台诗案,你虽然不管朝事了,但还给皇上写信,说我这个人虽然心直口快,但是个忠臣,不应该给予重罚。这事我一直铭记于心。”
王安石此时已经喜爱佛学,两人在文学上又都倡导豪放,因此相谈甚欢。
次年,神宗病逝,王安石痛失知己,含泪写下挽诗。接着,司马光上台,将新法废除殆尽。等到免役法被废时,王安石直言活着没有什么意思了。不久病逝南京。死后一些朋友和学生不敢去吊唁。司马光很不满,说:“介甫这个人,虽然喜欢惹是生非,但才华和品德那是没话说。”
转眼,王安石去世已经九百多年了,如果站在今人的角度去评价他,我想最好用他自己的词: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谈笑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明朝那些事儿》1~7终于全部看完了,看自己以前的读书笔记才发觉,断断续续地已经持续一年多了。我始终觉得好书看多少遍都不嫌多,看多久也不嫌久,因为太多值得回味的地方,太多需要慢慢理解的事,是在你当时看第一遍的时候不曾发觉的。
我们之所以历经黑暗,是因为光明它就在那里,不曾远离
《明朝》中的许多人,都是在黑暗中坚守着一道光明的人,这样的人,纵使岁月变迁,朝代更替,也依然带着自己的光亮存活在这个世界上,永世不灭。
朱祐樘。“他是一个好皇帝,也是一个好人。”这大概是无法再高的评价了。从黑暗和邪恶中走出来的朱祐樘,是一个光明正直的人。即使童年饱受迫害,忍受了很多不幸,但他像那些创造力奇迹的宫女和太监一样,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在以勾心斗角闻名的后宫中,人们放弃了私欲和阴谋,保住了年幼的朱祐樘。长大后的朱祐樘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善良的力量。一生中只有一个妻子的皇帝只此一人,他只有他的张皇后,只可惜没能相濡以沫便英年早逝。如果说他有任何不完美的地方,那就是他的儿子朱厚照吧。
王守仁。面对一切困难和痛苦,仍然坚定前行,泰然处之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为圣贤,王守仁(或者我们一直叫的王阳明)已经具备了这样的资格。赣南人民熟悉他是因为他曾在这里平定了叛乱,用他神秘而强大的工具——“知行合一”,在无数困难面前,他成功了。而更让他流芳百世的是另外一件事或者说是一个字——“理”。这个理很多人一辈子也参不透,王守仁却终于在他人生中最为痛苦的一瞬获知了秘密的答案。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此一瞬已是永恒。“理”在心中,天地圣贤之道并非存于万物,也无须存于万物,天人本是一体,何时可分?又何必分?这就是流传和影响了世世代代人的心学。临终前他留下的遗言是:“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足矣。
徐阶。说到徐阶,最适合他的词大概是“忍辱负重”。他的一生都在跟严嵩斗争,却选择了隐忍,背负着黑暗活下去吧,徐阶,坚持下去,你会找到光明的。历史又一次证明,正义和公道或许会迟到,却绝不会旷课。他做到了二十年来没有人能做到的事,搞垮严嵩及其党羽。其实我以为“忍受”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品质,很多时候,你只能选择沉默,但你心里也清楚,终有一天,它会成为你成功的不竭能量。
这几个人只是明代浩瀚人海中心守光明的代表人物,类似的人还有很多,他们在不同的领域,有的位高权重,有的只是不起眼的小人物,但此刻他们都一样,内心光明,无所畏惧。
就像当年明月在书里说的这段话:
“因为天真的理想主义者纵使执着、纵使顽强,却依然是软弱的。他们不明白,在这世上,很多事情你可以不理解,却必须接受。
只有真正了解这个世界的丑陋与污浊,被现实打击,被痛苦折磨,遍体鳞伤、无处循形,却从未放弃对光明的追寻,依然微笑着,坚定前行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
不经历黑暗的人,是无法懂的光明的。”
如果你正在经历黑暗,那么恭喜你,上天给了你找寻光明的机会。
你会拥有比别人更多。
何谓忠烈
杨涟,这个名字有着让人肃然起敬的力量。简单二字,铿锵有力,正如他的人生,清廉正直,光明磊落。《明朝》那么多重量级的人物,可以说,最打动我的,杨涟算是其中之一。杨涟在狱中所受之苦令人心惊胆寒却又忍不住泪流满面。
天启五年(1625)七月二十四日夜。许显纯把一根大铁钉,钉入了杨涟的头顶。被铜锤砸胸膛断了所有肋骨,没有死。布袋压身,没有死。铁钉钉入耳朵,还是没有死。然而这一次,奇迹没有出现,杨涟当场死亡,年五十四。
我想记住这一天,这是伟大的殉道者走完他光辉一生的日子。
杨涟就义之前,他知道自己活不了多久,于是咬破手指,对这个世界,写下了最后的血书。此时他已处于濒死状态,在那个寂静无声的夜里,他拖着伤残的身体,用颤抖的双手,将血书藏在了枕头里。他希望自己的血书能够在清理遗物时被亲属发现,然而这注定是个破灭的梦想,因为这一点,魏忠贤(提这三个字我都觉得恶心)也想到了。他下令对杨涟所有遗物进行仔细检查,绝不能遗漏。一位看守轻易的发现了这封血书。他本想开心的拿去请赏,但当他看完这封血迹斑斑的遗言后,改变了注意,他藏起了血书,带回了家。后来交给牢头,他并不理会,只是紧握着那份血书,一边痛哭,一边重复着:“我要留着它,将来,它会赎清我的罪过。”这封血书终于在三年后昭示天下:
“仁义一生,死于诏狱,难言不得死所。何憾于天?何怨于人?惟我身副宪臣,曾受顾命。孔子云:“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持此一念,终可以见先帝于在天,对二祖十宗与皇天后土、天下万世矣。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
曾有一人,不求钱财,不求富贵,不求青史留名,有慨然雄浑之气,万刃如身不改之志。
杨涟,千年之下,终究不朽!
然而这并不是结束。之后,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周朝瑞、顾大章全部遇害,史称“六君子之狱”。
这也不是结束,随后又有五人英勇就义。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五人墓碑记》
这五人有的是商人,有的是轿夫,有的是卖布的。不要以为渺小的,就没有力量;不要以为卑微的,就没有尊严。
弱者和强者之间唯一的差别,只在信念是否坚定。
东林党人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他们被认为是书呆子,是封建士大夫。所谓封建士大夫精神,就是没落,守旧,不懂变通,瞧不起劳动人民,自命清高,即使一穷二白,被误解,污蔑,依然坚持原则,坚持信念,坚持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坚信自己生来就有责任和义务,去关怀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无论对方接不接受。坚信国家危亡之际,必须挺身而出,去捍卫那些自己不认识,或许永远不会认识的芸芸众生,并为之奋斗一生,无论对方是否知道,是否理解。坚信无论经过多少黑暗与苦难,那传说了无数次,忽悠了无数回,却始终未见的太平盛世,终会到来。
任何人都没有权利评价任何人,在他们不了解的时候。你批评也好,赞扬也罢,他们就是那样的人,不会因为你的态度而有任何改变。
人都是复杂的 不复杂的都不是人
他被公认为明朝最伟大的政治家,他一手操纵了“万历新政”,使垂危的大明王朝得以延续,他当政的十年大明王朝可以改姓“张”,他死后被疯狂弹劾以致抄家,没有人站出来为他说话,他是张居正。
在黑暗之中,张居正接过了前人的火把,成为了又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在年幼的命神宗在位期间担任内阁首辅,其意义无需多说。张居正开始了他的改革,考成法和一条鞭法的实施可谓精妙。他大可以在最高指挥官的位置上舒舒服服的坐着,和那些官员一样享受着既得利益,但却偏偏搞什么一条鞭和考成法使得官员不能再随意鱼肉百姓,不能随意逃税,更不能随意偷懒。官员何必为难官员?因为张居正跟他们不一样,他相信,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公理和正义,所有的人,无论贵贱,都有生存的权利。这就是他的理想抱负,几十年不曾放弃。
关于他的评价也存在很多争议。是的,他有自己的欲望,有过犹豫和挣扎,有过贪污和污点,人性的真实在他身上毫无例外的体现了出来。正是这个真实的人不顾一切顶住压力坚持改革,只是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国家,以及那些和他毫不相干的平民百姓。
在张居正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也依然坚持操劳国事,他经常晕倒,有时还会吐血。然而信念依旧坚定,他相信国家的前途,相信太平盛世的奇迹,相信那伟大的抱负终会实现,以他的生命为代价。
毫无疑问,如同每个正常人一样,如同当年明月给的评价一样,张居正不是一个好人,也不是一个坏人,而是一个复杂的人。也许我没有读懂张居正,但我依然相信这个答案:他用他的人生告诉我们,良知和理想是不会消亡的,不因富贵而逝去,不因权势而凋亡。不是好人,不是坏人,他是一个有理想,有良心的人。
万历十年(1582)六月,张居正年五十八岁,去世,死后抄家。长子自尽次子充军。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世间已无张居正。
没有比气数已尽更无力和更有力的解释了
故事的开始之后,我们便已知道了结局,却依然被这其中的精彩、悲苦、愤怒、荣耀以及一切的一切所深深打动,也会期望着如果一念之差的决定能够改变历史,挽救这个危亡的王朝又会是怎样一番情景。然而历史终究不会重演,如同日月山川的变化,此消彼长,由衰亡到兴盛再到衰亡。当很多事情无法解释清楚的时候,它也许会回归到一个最简单的答案:气数已尽。通俗点说,这就是命。
最感慨的莫过于崇祯同志了吧,自打他继位以来,饱经忧患,灾荒不断,流寇四起,又无能臣帮忙,自个儿已经足够努力,却得不到任何回报。然而他的故事,是真实的,也是残酷的,他每天做着这样的工作:没有工作范围,没有工作界限,什么都要管,每天上班,不是跟人吵架(言官),就是看人吵架(党争),穿得破烂,吃的也少,跟老婆困觉较少,只睡五六个小时,时不时还有噩耗传来,什么北边打过来,西边打过去,祖坟被人烧了,部将被人杀了,东西被人抢了等等。
整一个悲惨世界。最不幸的是,崇祯同志以上所有的不幸,都无法换来一个幸福的结局——他的努力,终究失败。但比最不幸更不幸的是,崇祯知道这点。然而他依然尽心尽力,全力以赴,不到长城心不死,撞了南墙不回头,往死了干,知道兵临城下的那一天,依然没有放弃。
纵观整个明朝,最打动我的属于这个时代的品质就是气节。无论在什么时期、什么领域,总有这么一些人,无论这个世界多么混乱,还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无论希望多么渺茫,也绝不妥协。他们撑起了大明王朝的灵魂,他们让人相信无论眼前多么黑暗,公平和正义始终存在,他们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正直的意义,他们或许被人遗忘,但终将不朽。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 去度过人生
这是整套书的最后一句话。明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新西兰登山家希拉里,在登山珠穆朗玛峰后,经常被记者问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爬?他总不回答,于是记者总问,终于有一次,他答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无法再问的答案:因为它(指珠峰),就在那里!
因为它就在那里。
其实这个世上很多事,本不需要理由,之所以需要理由,是因为很多人喜欢找抽,抽久了,就需要理由了。
正如徐霞客临终前,所说的那句话:
“汉代的张骞,唐代的玄奘,元代的耶律楚材,他们都曾游历天下,然而,他们都是接受了皇帝的命令,命令前往四方。”
“我只是个平民,没有受命,只是穿着布衣,拿着拐杖,穿着草鞋,凭借自己,游历天下,故虽死,无憾。”
完。
辛弃疾有句话:“事无两样,心有别。”所以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这个世界包容了各种各样的人和心,每个人都在发挥着自己或大或小或好或坏的作用。
所有的历史都是悲剧,所有的悲剧也许会影响我们看待生活的态度,但我不会排斥悲观主义,就像最开始说的那样,我们之所以经历黑暗,是因为光明它就在那里。你所经历的一切不美好,都会给予你力量,你不会妥协,你也不必妥协,因为你可以说,这就是我的生活方式。
黑雨滴一样的鸟群/从黄昏飞入黑夜/黑夜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走在路上/放声歌唱/大风吹过山冈/上面是无边的天空
——from海子《黑夜的献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