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简介:林,女。汉族。出生于浙江杭州。建筑师兼作家,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也被胡适誉为中国才女。20世纪30年代初,她和丈夫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一学术领域的先驱。后来,她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这篇文章将详细地告诉你林的爱情故事。梁思成和林有什么难忘的情史?林有后代吗?如果有,林有几个孩子?林的孩子是谁的?林三个有着刻骨铭心情史的孤女被崇拜,奉为女神和偶像;还有人说,“喜欢林的女人,人品有问题;喜欢林的男人脑子有问题。”有这样一个桥段:诗人徐志摩收到一封来自大洋彼岸的电报,倾吐他在美国的孤独和苦闷,说只有他的来电才能让他感到舒服。大诗人欣喜若狂,像猫挠心。第二天早上,我赶到邮局,我想把我写了一夜的深情的话送给远方的美人。看完内容后,经理一脸惊愕:“今天,在你之前,已经有四个人给这位**发了电报。”诗人们抢了单子,都是熟人,于是一个个对质。他们无能为力,其他人都收到了同样内容的信。单看这一段,难免对这位姓林的美女生出腹诽,认为钱钟书《猫》中的李夫人分明就是林啊。她对随意指导他的男朋友很感兴趣。“好像一个杂耍的人有扔或者抓的能力,双手同时在空中照顾七八个菜。”林很可能同时抄了几封信。但是我们来看看这个场景描述,“我一个人坐在一个大书房里看着雨。这是英国持续不断的雨。父亲去瑞士参加国联会议,我能闻到楼上上下厨房里的炒牛腰和洋腊肉的味道。晚上我一个人坐在饭厅里,提着一盏昏暗的灯,一个人吃饭,咬着手指哭,哭到实在忍不住哭!”这是抗战时期林写给沈从文的一封信,回忆了他16岁随父在欧洲生活的一个片段。我想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孤独的女孩把写信作为缓解抑郁的一种方式,做了所有女孩的梦。“理想中,我总是希望生活中发生一些浪漫的事,或者有人敲门进来,坐在我对面和我说话,或者和我一起坐在楼上的炉火边给我讲故事。最重要的是会有人来爱我。”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武士犯了重罪,被皇后处理。女王让他回答一个问题,如果回答正确,就不砍他的头。问题是,“女人最大的愿望是什么?”结果武士给出的答案是“有人爱她!”女士们经过一番讨论,一致认为说出了心里话,于是武士保住了脑袋。林喜欢被所有的明星崇拜是事实,她喜欢争强好胜也是事实。就像《我们太太的客厅》说的,“我们的老婆”只有一个女朋友,又黑又胖,以此来衬托她的白皙苗条。为了不让别的女人抢走男人对她的注意力,可能会有这样的小心思。但是,希望有人爱自己,是女人的共同愿望。希望很多人爱,是女人的共同愿望吗?不是每个女人都是“有扔或者捡的本事,同时用双手在空中照顾七八个盘子”的男朋友。然而,她是否也有这种幻想?那么谁想知道。蓝天爱上了大地的绿色。说到林,人们喜欢谈论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男人:徐志摩、梁思成和金。在我看来,徐是她的初恋,她心中的情人;梁是她合适的伴侣,现实的选择;金是她最好的朋友和一生的知己。
1920年,16岁的林随父亲在英国定居一年,徐志摩也恰好来到伦敦。诗人和父亲一见如故,他们甚至玩起了交换情书的游戏。林长民扮演了董,一个有房的男人,徐志摩扮演了一个已婚的年轻女人。林去世后,徐志摩曾发表《菊苣董致》一书,称赞“至少比他写的中华民国大宪法更有趣、更有意义,甚至更有价值。”林长民和徐志摩是知心朋友,而林长民和她的女儿是知心朋友。借用数学公式,因为A=B,B=C,所以A=C,林和徐志摩很愉快地相识,顺理成章地有很多共同点。“如果有一天我得到了你的爱,那么我流浪的生活就有了归宿。只有爱能阻止我匆忙的脚步。让我在你身边呆一会儿。你知道悲伤就像锯子在锯我的灵魂。”这位诗人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样的爱情诗。姑娘的心弦被触动了,据说她回了一封信。“我不是那种滥用感情的女人。如果你真的爱我,你不能给我一个尴尬的位置。你要在我和张幼仪之间做出选择。你不能对两个女人都不负责任。”当时,24岁的徐志摩,两个孩子的父亲,第三个孩子,正怀着妻子张幼仪。第一次看到张幼仪的照片,他不屑的说了三个字“土包子”。后来张幼仪和他一起住在英国,评论他的一个女同理论,“西装和小脚不搭。”他意味深长地重复道:“西装和小脚不搭。”火与冰是两天,讲的是诗人的情怀。他对林的热情不亚于对张幼仪的热情。在收到林的信后,他甚至强迫妻子堕胎,以促成离婚。妻子生孩子后不久,他强迫妻子在离婚协议上签字,从而成为中国离婚第一人。爱情是疯狂的,诗人更是如此。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人是疯狂的。然而现实粉碎了他的梦想,命运对他就像对张幼仪一样无情和冷漠!林和她的父亲一年前以诗人的身份回到中国。一旦他们回到了传统的现实社会,曾经发生的爱情故事仿佛变得不真实。中国人民一致反对,我们怎么能容忍银辉插手别人的家庭?你怎么能容忍这样的荣誉被玷污?林回到了现实。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林为什么会毅然放弃徐而选择梁呢?按照我的推理,这和她的童年是分不开的。我看过林早年的一张照片:她漂亮的脸上满是婴儿肥,眼神里满是忧郁。她的朋友威尔玛曾说:“家里的亲戚把她当成了大人,所以骗走了她的童年。”的确,她很难像其他人一样有一个纯真的童年。她的母亲何雪媛是林长民的第二任妻子。林的第一任妻子因病去世,没有留下孩子。何雪媛也运气不好。八年后,她生下林,随后又生下一儿一女,均不幸夭折。第十年,林长民又娶了一个名叫程贵林的小妾,长得很可爱,生了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完全失去了林长民的宠爱。人们住在宽敞明亮的前院,而林母女却被安置在一个狭小黑暗的后院。这不能归咎于林长民。何雪原出生在浙江嘉兴的一个小业主家庭。她娇生惯养,不会做针线活,不识字,脾气暴躁,爱管闲事。全家没几个人喜欢她。父亲一直爱着林,但她是在一个大家庭中长大的。作为失宠的长女之妻的女儿,她对世界的体验比一般人更深刻。毕竟她也不忍心像她妈一样因为她而被抛弃吧?1947年,病危的她以为自己快不行了,于是特意请来了张幼仪和母亲。她虽然虚弱得说不出话,但还是仔细看了看面前的两个人。她的行为耐人寻味。
徐志摩走火入魔了,但林冷静下来了。要求离婚的信是否考验了她迷人的少女心?也许她自己也无法解释。但在关键时刻,她知道谁才是适合她一生的伴侣。林并不否认自己与徐志摩有着心灵上的契合和共鸣,也不掩饰对他的真情实感。“他成了我生命中的兴奋剂,或恨或怨,或喜或悲,或悲或苦,我无怨无悔。”志摩飞机失事后,她致悼词悼念,甚至让梁思成捡起一块飞机残骸挂在卧室里,直到去世。和闺蜜威尔玛在一起,有一个话题是她经常谈论的,那就是徐志摩,她心中的名字叫朱砂痣!不过,林是个旗帜鲜明的女人。在她的悼词中,她仍然说:“如果他还活着,我恐怕改变不了他。”"这证明了我爱我现在的家胜过一切。"“蓝天爱上了大地的绿色,它们之间的微风叹息!”泰戈尔被他们的感受所鼓舞。金,蓝色知己,又是一个传奇。1931年,林因病在北平休养。那时,梁思成还在东北大学教书,徐志摩经常去看望林。为了避嫌,他打电话给金在国外留学时的好朋友等人。这位著名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对一个才貌双全的绝代佳人毫无免疫力。这也难怪,别说男人,就连冰心这样的女人,虽然写了《太太的客厅》这样的文章,也承认“林漂亮,陆小曼不漂亮。”这两位和凌叔华、韩一起,曾被称为文坛“四大美女”。说实话,除了林,其他三个只能算是才女中的才子,而林真的是才子中的才子,才女中的才女。金毕竟是一个哲学家,他的爱情比一个诗人更内敛。他是个单身汉。徐志摩去世的时候,住在梁的后院。当时最热门的话题是徐志摩。诗人共同的思想和哀悼加深了他们的感情。那时,林怀孕了,而梁思成经常外出检查。老金一定是把她照顾得很好,哄得很好。林对他产生了一种感情,与其说是男女之欢,不如说是需要理解和精神上的渴望。于是,当梁思成考察回来后,林哭丧着脸对梁思成说,她很苦恼,因为她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是对丈夫的完全信任和依赖。林这次的做法不像是她平时的做派。梁思成自然矛盾得不得了。经过一夜的苦思冥想,她终于告诉妻子她自由了。如果她选择了金,我祝他们永远幸福。林把的一切原原本本地告诉了金。金的回答出奇的直白和坦率:“看来思成是真的爱你。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这场风暴没有影响他们的友谊。林的诗人气质使她向往极端的感情,但她善良的天性和清醒的理智使她不可能做出伤害梁思成或玩弄纯情的事情。梁思成是一个坦荡的君子,对妻子和朋友都深信不疑,所以表现出难得的大度和风度。金没有辜负的这份信任。他从未结婚。他爱林和他的整个家庭。他几乎一直和梁家住在一起。在抗日战争期间,他们曾一度分开,金说:“我离开了梁家,就像失去了灵魂。”从那以后他们几乎没有分开过。后来,林被病魔蹂躏,不得不经常卧床休息。她不再是绝对美丽的女人了。金,依然每天下午三点半,出现在林的病床前,或端上一杯热茶,或送上一块蛋糕,或念一段话,然后带着两个孩子去玩耍。
梁思成的家人和他相处得很好。去世前,他与林和梁思成的儿子梁从杰住在一起。他们称他为“金爹”,尊称他为父亲。他死后,与林葬在同一个墓地,成了如旧的近邻。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君子,那个时代的爱情。这种爱让我相信玛格丽特著名小说开头的经典桥段在林那里已经变成了现实。琴与琴的和谐,也是林在学习选择上的典型风格。虽然热爱艺术,但她选择了需要艺术细节、更实用的建筑。她天性浪漫,但后天的经历让她明白,关键的选择必须有强大的理性支撑。丈夫的选择也显示了她的聪明和冷静。决定抛弃浪漫不靠谱的诗人,选择各方面都很优秀的梁思成。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他是个浪子吗?受林的影响,也决定学建筑。夫妻俩互相扶持,互相关心,一起创业一辈子,无论顺境逆境。这些都让林对自己的选择感到满意。民国时期文人中流行一句妙语:“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别人的好。”梁思成的说法是:“文章是妻子的好,妻子是她自己的好。“别说梁思成是以自己为荣。留美学生也表示,“思成能赢得她的芳心,连我们同学都以此为荣。要知道她的仰慕者就像是过河的鲫鱼,竞争异常激烈。“林知道自己的美,也知道如何去享受。据说,30年代初,她在北京香山疗养时,有闲暇时间。她手捧一卷书,香香袅袅,身披白袍,沐浴在融融的月光中。她对梁思成很小家子气,很自恋:“任何男人一进来”看到她这个样子都会晕过去。我老实的老公说:“我没晕。这听起来像一个醉汉在说,“我没醉,我没醉。”“然而,一个女人再漂亮,也要过平凡的生活。林曾写信给沈从文说,“我是女人,当然,我立刻变成纯粹的渣滓。”林一心扑在事业上,不喜欢别人干涉她做家务,浪费有限的时间。但是不管你喜不喜欢,真的很漂亮。她是梁家的大嫂,林家的大姐,经常有亲戚。光是安排游客吃喝睡觉就很不容易。据说她画了一张床图,一共排了十七张床,每张床都标明了谁要睡。拿专业做家务,自然和她的专业一样好。林太傲慢了,她不想和普通人说话。她认为无意义的废话是浪费时间和精力。不说话不等于不愿意帮助别人。我注意到了两件情节相似的事情:沈从文曾经经济拮据,林因怕沈从文不收,向他的堂弟借书。当他还书时,他塞了几张票进去;后来,她用自己的钱资助来京求学的同乡朱林,还善意地骗她说:“我借给你建社的钱”。可见,林对的理解不仅仅体现在妻子的客厅里!梁思成和林的婚姻生活非常有趣,除了关注他们的事业。闲暇之余,夫妻俩对照回忆,互相试探,哪个雕塑在原处,哪个石窟,哪几行诗出自谁的诗集,甜蜜的家庭文化氛围。怀疑李清照和赵明诚已经重返人间。其实这一对也不是不吵架。林对直言不讳,这使她有了好脾气。好在梁思成善于隐忍,被亲戚称为“烟囱”,只是烟囱偶尔会被堵住。两个人都长得很好看。如果他们在附近遇到仆人,他们会用英语代替。他们新婚时,梁启超曾写信问:“你们两个过去幼稚,爱吵架,现在都成年了,希望你们都成人,处处互相体谅,为终身的和睦幸福打下基础。“这是一片好心,也是出于对儿女性格的理解。
小说《猫》中,钱树有一段恋情,说女主的丈夫被妻子的男朋友“提醒”,和一个长相普通、内敛的学生妹坐火车旅行,疑似有外遇。有人说这里暗指的是梁思成。事实上,林和梁思成确实有过激烈的争论。之后,梁思成坐火车去上海出差。林痛哭了二十四小时,只睡了三四个小时。梁思成在火车上发了两封电报和一封信,他们又和好了。当时,沈从文高调爱上了高,并与发生了非常不愉快的争吵。他给他的教母林写了一封信,抱怨并征求意见。刚刚哭了二十四小时的林尤其感动。“情侣之间因为爱情产生纠纷是很自然的,但那种痛苦也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快乐。”她认为夫妻吵架是因为关心对方。“对彼此漠不关心的情侣来说,这才是真正的悲剧。”林虽然风流,但骨子里却是冷静而清醒的。她可以理性面对婚姻,就像她理性面对爱情一样。那时钱树与他们相邻。他是不是根据自己的所见所想,在小说里放了一些素材?梁思成有没有出轨过?而林心里对徐志摩和金又是什么感觉呢?我们很难考证,有兴趣的人都会有自己的解读。在我看来,林和梁思成就像是带齿的轴和带齿的帽。经过旋转和磨合,它们恰当地咬合在一起,彼此成为一个更有用的整体。他们深情款款,感谢第三者的共同事业。他们深情的眼神除了凝视对方,更多时候是看着同一个方向。在事业上,他们有太多的心血,太多的过程和回忆。闲话,在他们结婚20周年的家庭聚会上,林招待茶点,庆祝的最重要的节目之一是做一个
1999年,他被中国环境记者论坛和香港地球之友授予“地球奖”,并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大熊猫奖”。2010年10月28日下午4点,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79岁。
据了解,顾少强和于夫的吵架始于两人合作的一档综艺节目中。在节目录制期间,两人因为意见不合而产生了矛盾,最终导致了激烈的口角和争执。据知情人士透露,顾少强认为于夫在工作中表现得过于强势和霸道,而于夫则认为顾少强不够专业和认真,缺乏对工作的热情和投入度。双方的争吵逐渐升级,最终导致了对方的攻击和指责,情绪失控的场面令人震惊。虽然事后两人都表示愿意和解,但是这次吵架不仅让他们的关系受到了影响,也让观众对他们的形象和职业素养产生了质疑。因此,作为公众人物,顾少强和于夫应该从这次吵架中吸取教训,认识到合作中的沟通和理解的重要性,以及保持专业和礼貌的态度对于职业生涯的重要性。
艺术家庄子和名学家惠施在濠水岸边散步。庄子随口说道:“你看河里那些舒鳍摆尾轻松遨游的鱼,比我们人还要快乐呢!”好斗而爱挑剔语言和思维错误的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也开玩笑地反唇相讥:“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施见庄子想回避问题,不肯轻易放弃,乘势追击道:“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所以也不知道鱼——我的逻辑无懈可击吧!”庄子不甘于服输,强辩道:“请你回到谈话的开头——你问我:‘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你这么问,说明你已经承认我知道鱼的快乐,所以才会问我怎么知道的。可见,你再说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就违反了你的所谓逻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岸边,知道鱼是快乐的。”
庄子与惠施是终生的好友,两人思维方式完全不同,但却棋逢对手。惠施死后,庄子哀叹“我再也找不到对话者了”。这段公案十分著名,由于是庄子或其弟子记录的,表面上看似乎庄子在辩论中胜利了,事实上庄子完全是强词夺理,他的逻辑破绽百出。庄子曾批评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逻辑学家公孙龙的坚白同异论、白马非马论“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至少在这场影响深远的辩论中,他对公孙龙的批评完全可以用在他自己身上。而且,“胜人之口”的根本原因也不是他把惠施驳得体无完肤、哑口无言,而是因为这段故事是由他或他的弟子记述的,他们运用“话语权”让庄子说了最后一句,至于惠施接下来还说了什么,后人就不得而知了。这就如同街头相骂者一样,“讼此而不决,以后息者为胜”(韩非),谁说最后一句话,谁就算胜者,所以街头相骂者往往已经辞穷,但还是翻来覆去地重复滥调,没人肯率先闭嘴。我相信如果这一事件由惠施或其弟子来写,情形就会完全不同。但是即便从庄子自我偏袒的记述来看,庄子也根本没有胜利。
惠施以名学家的敏锐,从庄子的一句随意的感叹中提炼出了一个需要证明的命题:“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并要求庄子作出证明。这个命题应该说是有相当意义的:人如何认识世界,人对世界的判断怎样才能与客观世界的真实情况相符,而不仅仅是主观想象?如果其认知符合客观真实,那么又如何证明,以便让更多的人心悦诚服地分享这一关于客观世界的真实知识?
然而天才诗人庄子根本无法回答这个最基本的科学和哲学问题,他的杰出思想中从来就没有科学的成分,他不仅自己从来不作逻辑研究,并且终生以自己反科学的巨大天才反对逻辑研究。如果说他的某些深刻思想自然地合于逻辑,那仅仅是不知其所以然的暗合。因为所谓逻辑毕竟不是凭空而来,逻辑本身就是从人类的正常思维中提炼出来再加以高度形式化的思维法则,所以通常的思维在大部分情况下还是会暗合于逻辑的。但未经逻辑训练的头脑一旦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科学难题,几乎必然地会不自觉地违反逻辑法则而陷入诡辩,就像庄子此处所做的那样。
首先庄子没有按照“学术规范”用陈述句来正面回答惠施的命题(这真是万分遗憾,因为这很可能是中国科学发轫的一个千载难逢的最后机会,可惜庄子让它失之交臂了),而是以受到质疑的街头吵架者的口吻,使用了很不友好而且非科学的反问句:“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
实际上,惠施既没有否定鱼是快乐的,也没有肯定鱼是不快乐的。他只是以哲学和科学的态度假设:“鱼是快乐的”这一判断可能是正确的,但需要证明。在未经证明之前,这只是一个猜想和假设。所以惠施的话可以转换成更科学的语言:你不是鱼,你猜想和假设鱼是快乐的,怎么证明?惠施问的“你怎么知道”,就是“你怎么证明(你的猜想和假设)”。惠施根本没有断定说:“你不知道鱼是快乐的,你说鱼是快乐的是错误的。”如果是这样,那么惠施就必须对这一命题加以证明。
但庄子却偷换了惠施的命题蕴涵,他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意思是:“你不是我,有什么权利剥夺我猜想‘鱼是快乐的’的权利呢?”实际上,庄子强调的是诗人的想象权利——诗人的想象确实无须证明。要求诗人证明自己的想象,确实相当“煞风景”,像要求诗人为“月亮上面有嫦娥”这一想象提出证据那样煞风景。而惠施把庄子的诗意想象当成了科学假设,这就使两个人的对话变成了双向的对牛弹琴。
然而如果庄子明确声明所谓“鱼之乐”只是诗人的想象,那么惠施也就不会继续对牛弹琴下去,庄子不肯承认这只是他的想象,非要坚持鱼确实就是快乐的,非要坚持自己确实知道鱼是快乐的,非要坚持任何判断都无须证明。也就是说,庄子坚持用诗的想象,代替科学的判断——此后的中国人的格物致知大抵不出此范围。惠施只好也把科学原则坚持到底:“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所以才要请你对自己怎么猜想的加以证明);你不是鱼,当然也不知道鱼是怎么想的(所以你不能未加证明就声称知道鱼在水中优游时觉得快乐)。所以我的论证是完整的,我要求你对“鱼是快乐的”加以证明,没有任何过分之处。”
至此,庄子已经毫无退路,惠施把问题说得再明白不过了。惠施只要求庄子正面回答问题:你如何证明“鱼是快乐的”符合客观真实?
但这正是庄子完全陌生、根本不懂的科学思维,他要做“后息者胜”的人,必须再找出点什么话来强词夺理,他只好比刚才的混淆概念走得更远——诡辩。但可笑的是他还摆出一副公允的想说服惠施的面目。事实上,除了“你不是鱼”这一无须证明的事实,惠施从头至尾没有提出过任何一个命题,他的所有推论都是从庄子的“命题”中得出的合理推论,没有丝毫逻辑错误。惠施根本没有提出与庄子的命题相反的命题:鱼是不快乐的;或相关命题,比如鱼时而快乐,时而痛苦之类(否则他就会主动给出证明,这是所有名学家都能做到的,也正是先秦名学家比任何诸子都更富有科学精神的地方)。由于惠施没有提出任何命题,所以根本就不存在惠施需要被说服的问题。庄子的诡辩是这样的:“你不要把水搅浑,还是回到开头。你不是问我‘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吗?只有在你已经承认我‘确实知道’的前提下,你才能问我‘怎么知道’的。我告诉你吧,我是在濠河岸边,知道鱼是快乐的。”
庄子就这样非常无赖地以“在哪里知道的”,答非所问地回答了惠施的“怎么知道的”这个问题。一场本该极有意义的哲学和逻辑讨论,变成了艺术想象对科学思维的嘲弄,变成了偷换概念对逻辑萌芽的捉弄。按庄子的荒谬逻辑,“怎么知道的”这一科学追问,是不能问的——而中国人此后确实再也没有问过科学和哲学问题。正处于萌芽状态的中国逻辑思想就这样被庄子以艺术天才扼杀了。诗的文化战胜了真的文化,中国成了诗与艺术的国度,而非哲学与科学的国度。
最简单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林徽因,原名徽音,1904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林长民早年留学日本,是新派人物。1916年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920年4-9月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同年人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1921年回国复人培华女中读书。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同年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设计。1928年3月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婚后去欧洲考察建筑,同年8月回国。1949年以后,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只可惜她壮志为酬,在1955年4月1日清晨,经过长达15年与疾病的顽强斗争之后,与世长辞,年仅51岁。 林徽因16岁随赴欧考察的父亲游历欧洲,卜居伦敦一年,受邻居女建筑师的影响,立志将来一定要学建筑。1924年林徽因和梁思成都选择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建筑系,因为当时的宾大建筑系不招女生,林徽因改入该校美术学院,但主修的还是建筑。据《林徽因传》的作者张清平介绍,当年梁思成是因为林徽因喜欢建筑学而学建筑的。建筑学是他们夫妻二人共同的事业,也是情感沟通的基础。从1930年到1945年,他们夫妻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国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比如像河北赵州石桥、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也正是由于在山西的数次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有一幅两人一同倚坐在北京天坛祈年殿屋顶上,1936年的林自豪地相信自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敢于踏上皇帝祭天宫殿屋顶的女性。16岁时的林徽因她发表有关建筑的论文主要有《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与梁思成合著)、《清式营造则例》第一章绪论、《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署名林徽因、梁思成)、《由天宁寺谈到建筑年代的鉴别问题》(署名林徽因、梁思成)、《中国建筑史》(辽、宋部分)、《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与梁思成、莫宗江合著)。 父亲林长民 在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主要有《你是人间四月天》、《谁爱这不息的变幻》、《笑》、《清原》、《一天》、《激昂》、《昼梦》、《瞑想》等诗篇几十首;话剧《梅真同他们》;短篇小说《窘》。《九十九度中》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阳光》等。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 在当时,知识分子是社会少数、精神贵族,像林徽因这样受过良好教育才貌出众的女子,更是凤毛麟角。她承认自己是受双文化教育长大的,英语对于她是一种内在思维和表达方式、一种灵感、一个完整的文化世界。中西文化融合造就了一个“文化林徽因”。她是诗人,一生写过几十首诗,在诗歌创作上受徐志摩影响很明显,但又有自己的特点。 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建筑大师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 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游学的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情窦初开的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两位才情横溢的青年热烈地相恋了,徽因深爱着志摩,但志摩的妻子---幼仪的影子在她心中总是拂不去,经过痛苦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志摩不辞而别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诗是这样写的:“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这是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自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 之后林徽因经过一翻理性的考虑,同意了父亲为她定的一桩婚事,嫁给著名学者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启超的安排下,游学欧美主攻建筑设计。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渥太华梁思成姐夫任总领事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婚后梁对林呵护倍至,夫妻二人致力于他们所热爱的建筑事业,林徽因不仅具有诗人的美感与想象力,也具有科学家的细致和踏实精神,他们在山西对古建筑所做的调查和实测工作,不仅对科学研究贡献巨大,也使山西众多埋没在荒野的国宝级的古代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 金岳霖,哲学家,逻辑学家。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和北大。他终生未娶。一直恋着林徽因。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金岳霖始终是梁家沙龙座上常客。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金岳霖对林徽因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十分呵护;林徽因对他亦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金岳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爱了林徽因一生。
意思为:一身涌现的诗意简直就像千寻瀑布那样飞扬绵长,万古以来在人间出现的最美好的四月天。
这是在现代才女林徽因女士的追悼会上,对她终生爱慕的金岳霖先生写的一副挽联。上联为赞美林徽因的才华,下联则是借林徽因的小诗《你是人间四月天》抒发了林徽因的美好,把林徽因形容为万古以来在人间出现的最美好的四月天。
扩展资料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女,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男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和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金岳霖,哲学家,逻辑学家。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和北大。他终生未娶。一直恋着林徽因。
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金岳霖始终是梁家沙龙座上常客。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金岳霖对林徽因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十分呵护;林徽因对他亦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金岳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爱了林徽因一生。
五十年代后期,林徽因已经去世,追悼会上,他为她写“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的著名挽联。
参考资料: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桥》是我们从小就学习过的散文,这段诗句可以很贴切的描述与徐志摩同时期的另一位才子的一生,这个人就是朱湘。
他名列民国“清华四子”之首,另三位与他齐名的是饶孟侃、孙大雨和杨世恩。当时还是学生的他们已经在诗词方面有着较高的造诣,因而得名。
对于这样的才子,我们总会认为他们的人生本该像徐志摩一样,不说多么灿烂辉煌,至少不会平淡无光。可现实和猜想总是不大一致,清华四子之一的朱湘,一生穷困潦倒,最后竟落得自杀的地步。
在民国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不少人心里充满了对国家未来的担忧,对动荡 社会 的挂念。忧国忧民的才子们,因为倍感对时局的无能为力,只能靠着诗词来抒发自己的一腔热血,也寄托这些文字,希望唤醒国人沉睡的意识。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无数诗人相继涌出;但民国诗人千千万,能留下千古芳名的却没几个。朱湘就是作为一个推动现代诗词发展的一个重要人物,被鲁迅称为"中国济慈"。
不过这个朱湘有些自负,他曾说出"博士学位任何人经努力后都可得到,但诗非朱湘不能写"这样的话。
朱湘出生于1904年的湖南沅陵,出生时,父亲是位二品官员,母亲也是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用现在的话来讲,朱湘也是一个官二代的出身。
但命运并没有给他一个完美的童年生活,在他3岁时母亲因病去世,幼小的朱湘从此失去了母亲的呵护和关爱。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在朱湘还没有从丧母之痛中缓和下来的时候,父亲也在他11岁时不幸去世。本来拥有着完美家庭的朱湘一下子成为了孤儿,怪癖的性格大概也就在此时开始萌芽。
失去双亲的朱湘被堂哥一家领养,因为寄人篱下,朱湘不喜欢与人交往,常常觉的自己就是个累赘,听到别人说一点点小事中他就会联想到自己。
脆弱且敏感的他,就这样在抑郁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因为不愿和别人交往,他只好把文字书籍当做自己的朋友。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没有人会关心年幼的他心里到底怎么想的,也没有人会关心他的心情、感情和性格。
在这种生活环境中,文字成了朱湘唯一抒发自己 情感 的方式。他开始了自己的作诗、写词之路。
堂哥虽然没能及时的注意到朱湘性格上的缺陷,但他对这位弟弟视为己出。不仅照顾他的生活起居,深知知识文化重要性的堂哥,还拿出了自己所有积蓄供朱湘完成学业。
朱湘也确实没有辜负堂哥,或者说更没有辜负他自己。1920年,年仅16岁的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留美预科班。
进入学校后,朱湘非但没有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中停下自己的创作,反而在写作方面更上一层楼,还得到了杂志社的欣赏。
很快,朱湘的诗集被刊登在了当时较为著名的文学期刊《小说月报》上,从小生活困苦,命运坎坷的他似乎迎来了那个属于自己的春天。
可是在大家都认为此子前途不可限量时,朱湘开始走向了自我膨胀的道路。
当时的清华大学十分注重学生的修养和品德,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的校规。其中有一条是每日都会在早餐前进行点名,这时小有名气的朱湘认为这是一条很不注重人性化管理的规则,于是拒绝遵守,故意与之作对。
就在他第27次迟到后,学校决定开除这名有才气却自以为是的学生。
在朱湘考入清华之前,父亲为他定了一门娃娃亲。那个姑娘是父亲生前一位好友的女儿,名叫刘霓君。但朱湘在接受了新思想的灌输之后,认为指腹为婚这种带有老旧思想的亲事自己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接受的。
哪怕堂哥带着自己未过门的妻子来到清华大学的门口苦苦相商,朱湘也只是对那姑娘说了一句"你走吧,我是不会娶你的"。
但朱湘也万万没想到,这门亲事不只是父亲的安排,也是上天的安排。
无学可上又一心逃避这门亲事的朱湘只身来到上海,之后命运的大手却仍把他推向了刘霓君。
朱湘在上海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听闻刘霓君也在上海,他更是厌烦起了这个女人。但之后他发现,刘霓君并不是为了挽回和纠缠自己才来上海的。
男人就是这样,越被冷落反而越想靠近,朱湘经过打听才知道,原来就在刘霓君和自己堂哥从清华大学回到家不久,她的父亲也因故去世。她的几个哥哥非但没有对自己的亲妹妹疼爱有加,更是霸占了家产,夺去了这个曾经家中小公主的富裕生活。
从小性格坚毅的刘霓君并没有选择任哥哥们摆布而堕落下去,而是决定前往上海,要靠自己的双手打拼出一片天地。
朱湘不但同情刘霓君的遭遇,更是对她坚毅的品质打动,于是找到自己的堂哥,要到了刘霓君所在工厂的位置。在那低矮破旧的楼房中,朱湘看到了在一众女工人中显得格格不入的刘霓君。
二人的命运何其相似,坎坷又曲折;性格又仿佛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坚毅又高傲;摆在他们面前的生活,又是同样的艰难。一来二去,发誓不可能会娶刘霓君的朱湘,还是问出了那句"你愿意嫁给我吗?"
刘霓君早就听闻过朱湘的文采,也从报纸上阅读过这个有才气的男孩的作品。于是她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朱湘结婚的请求。
婚后不久,在朋友的举荐下,朱湘重新回到了清华大学并得到了赴美留学的资格。
他仍是那么高傲而偏执,在留学期间,因为教授诵读了一篇把中国诗人比作猴子的文章而愤然离校,又转去了芝加哥大学。
好景不长,在芝加哥大学的生活似乎也没有让朱湘感到开心。他在入学不久便又因为一些小事退学离校,厌倦了这种环境的他决定参加工作,想着这样也可以帮刘霓君减轻一些负担。
凭借自己的才气,朱湘跑到安徽大学做起了英文文学系的一名英文教师,一月工资300块。
在那个经济落后的时代,300块的工资足以让全家人衣食无忧。妻子刘霓君对于这样的生活很满意,常常是笑容满面,觉得好日子终于到来了。
但性格怪异的朱湘,还是让这"好日子"变成了一时绽放的烟火。
不久后,学校决定将“英文文学系”改名为“英文学系”,就是这么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触动了朱湘。对此表示不满的他在多次和学院交涉无果之后,再次辞去了工作。一家人又过上了贫困艰难的生活。
这时,朱湘和刘霓君的第三个小儿子出生,但因为辞掉了工作,就连生病都无钱可医。就这样,小儿子延误了治疗的时机,还未好好感受这个世界就离世了。
刘霓君悲痛万分但又无可奈何,朱湘开始一边写文章一边找工作,但工作四处碰壁,文章稿费也是杯水车薪,他们的生活陷入举步维艰的地步。
夫妻俩的矛盾开始全面爆发,吵架变成了家常便饭的事情。性格本就孤僻的朱湘常常借酒消愁。
接连的打击让他对未来没有了希望,一次次的争吵让他对生活失去了热情;在又一次争吵过后,醉意阑珊的朱湘感觉自己已经彻底被生活压垮了。
29岁的他来到江边,回顾着自己的一生,仿佛除了一次次的失败,他已经没有其他的记忆了。会写诗又如何?才子又如何?在生活面前,只能卑微如蝼蚁一般罢了。
他不愿再忍受命运给他安排好的生活,既然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如何活下去,那就选择在此时结束吧。
可怜一代才子,却不懂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他纵身跃入江面,如一颗烟花在空中短暂停留,未能绽放即被没入水中,民国才子朱湘就此陨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