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人文精神

诸暨人文精神,第1张

  “ 吃力”未必要“讨好”

  深圳(广州)诸暨人联谊会会长 方马忠

  “吃力不讨好”是诸暨民间传播较广的俚语。何谓“吃力不讨好”呢?人们常举的例子是:夫妻吵架,你去劝架、评理,指出双方的是非,不久这对夫妻和好了,却反过头来认为你当时的评判是不恰当的。这就是吃力不讨好!也有人说,热心的诸暨人爱出点子,出了点子别人学了去,最后成功了,可人家却谢谢都不说一句,这也属于“吃力不讨好”。

  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我们做不做呢?在诸暨人文精神大讨论的今天,我们有必要辩证地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诸暨人“重情重义,乐善好施”,“吃力”是肯定的,但是,如果事事都先考虑能否讨到好处,对自己是否有利,那诸暨人的“刚直豪爽、敢作敢为”的人文精神恐怕也就无从谈起了。就企业来说,如果人人都怕吃力不讨好,那创新的活力就会被扼杀,企业就不会向前发展。就政府部门来说,如果每个公务员做事都想讨点好处,都怕担责任,那谁还会主动为百姓服务?谁还算得上人民的公仆?所以,我觉得我们应倡导一种主动做事,不图回报,不计个人得失的人文精神。只要你做的事情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哪怕个人吃点亏也要勇敢地去做,这才是诸暨人的“豪爽”!

  个人以为,“吃力不讨好”如果理解成“吃力,不讨好”,那它就成了一种境界,一种美德。

  “当真”“木柁”最可爱

  武汉第二炮兵指挥学院教授 宋恩夫

  说到我们诸暨人文精神,首先要谈谈诸暨人的“当真”精神。每当诸暨人在一起要干一件事较起劲,或者托别人要办一件事对方满口答应时,都会脱口而出:“当真?”对方也会斩钉截铁地说:“当真!”言简意赅,道出了认真办事的姿态。诸暨人这种“当真”精神,是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一句名言:“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人最讲认真。”正是这种求实态度和认真精神,才使古越大地有今天这样“俱往矣”的创业发展。如今,诸暨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今后要继续“当真”,用义无反顾、争创一流的精神,建设和谐新诸暨。

  其次是“木柁”品格。诸暨“木柁”是周边萧山、绍兴等县市人们送给我们的别称。乍听,心里很不是滋味,细想,这种“木柁”品格,正是诸暨人发奋努力,艰辛实干的真实写照。也正是这种“笨鸟先飞”,“以勤补拙”的勤奋精神,造就了诸暨人走在时代前列的今天。 当今,建社会主义大厦,就得要有像精卫填海那样“木”,像愚公移山那样“傻”的精神。时代需要诸暨人的“木柁”品格。

  拥有“当真”精神、具备“木柁”品格,这样的诸暨人最可爱,这样的诸暨人是我们诸暨人文精神的精华。

  创造新文化传统 争做新诸暨人 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 宣炳善

  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下来谈诸暨人文精神,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太及时了。

  说实在的,当代的诸暨在其发展过程中,往往会陷入文化比不过绍兴,而经济又比不过义乌的困境。这情形,有点像春秋早期允常面临的问题,只是允常面临的主要是政治与军事问题,而我们现在面临的则主要是经济与文化的问题。也正因此,我们特别需要发扬传统的越文化人文精神——即忧患意识与自强不息的人文精神。因为,我们不能忘记,越国正是在允常定都诸暨的时候,越国才逐渐走向强盛,这一发愤图强的传统也为儿子勾践所继承。除了继承越文化的文化传统、发扬越文化的人文精神之外,我们特别需要创造我们当代的新文化传统。这个新文化传统应该是一个新经济传统。

  诸暨的文化传统中有一个很可怕的缺点,那就是不重视商业经济,诸暨人在历史上普遍缺少商业文化人格,也就是说缺少商业意识,没有形成强大的商业文化传统。在当代,诸暨人外出经商的人越来越多,但是从整体上比起义乌人,则还是有相当的距离。不信,你看诸暨在政治、文化领域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很多,但是在经济领域,却相对缺乏。虽然诸暨历史上,也有范蠡这样的商圣,但范蠡在越国主要从事政治活动,其商业活动主要是在北方。

  我以为,现在是争做一个新诸暨人的时候了。新诸暨人他应该是具有开放意识的新时代的公民,既有越文化尚武重情义的文化人格,又有商业意识与全球视野。此外,新诸暨人在创造诸暨新经济传统的时候,还应特别关注移民文化传统。因为只有人才趋之若鹜的移民社会,才会有更多的活力与创造。这样的诸暨,才会是个生机勃发的诸暨。

  敢于追求 坚韧不拔 诚实守信

  河南郑州诸暨人联谊会会长 李国庆

  对诸暨人文精神的理解,我用以下三条来表述:

  一是敢于追求。追求是人的欲望、理想、勇气共同作用的体现,诸暨人为实现理想达到目标,总是不怕吃苦,不懈追求。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理想,这种永不言败的人文精神,才成就了今日商界一批批诸暨的知名企业家。我身边的一些诸暨同乡的成功也佐证了这一点,他们中的许多人是靠一把砖刀起家,然后成为包工队长,到工程项目经理,到开发公司董事长。这样的精神我们绝不能丢,因为未来诸暨人的跨越式发展还是离不开这种勇攀高峰的人文精神。

  其次是坚韧不拔。坚,硬也,硬就是刚性,诸暨人的人文精神中充满着刚性,诸暨人刚正不阿,正直无畏,富有正义感,说话办事直爽,不虚情假意等等。这一点,不仅在诸暨人中有共识,而且跟诸暨人打过交道的人,也对诸暨人的这些品质很认同。同时,诸暨人不仅有刚而且“韧”劲实足。我们的先人王冕,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读书。假如说没有这种韧劲,怎么能成就一代名画家、诗人呢!因此“坚韧不拔”的人文精神,使得诸暨人自强不息,能遇难而上,诸暨的袜业、珍珠养殖业、五金业发展之初都艰难异常,但诸暨人硬是靠着“坚韧不拔”的精神迎来了产业的辉煌。

  第三是诚实守信。我们民间土话称“讲话能当铜钿用”,这是诸暨人讲“诚信”的最好诠释。现今,商业社会,我们更应该弘扬和倡导诚信的人文精神、把“讲话能当铜钿用”的优秀人文精神发扬光大,树立诸暨人的良好形象,使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都知道诸暨讲诚信,诸暨有约有诺必兑现,让他们愿意、乐于、放心和诸暨人打交道。假如能够创造并达到这种境界,诸暨的经济社会该是何等的繁荣?

  诸暨需要新形象

  舟山诸暨联谊会会长 陈生传

  文化之于城市,犹如精神之于人,当今时代,城市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文化的竞争。

  诸暨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就更有条件,更有必要致力于城市人文精神的建设,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为诸暨新一轮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这无论是诸暨的自然历史,人文地理和现实背景来讲都是完全可行的。

  从历史图景看,诸暨人文精神应体现历史的传承与积淀。诸暨作为吴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先贤、精英的风骨中凝结着诸暨人最典型的人文精神。佳人西施以身许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这为发愤图强、坚忍不拔、励精图治、自强不息这些词汇,寻觅到长远清澈的源头。而王冕、陈洪绶、杨维桢等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又为暨阳大地带来了崇德、崇文、尚美的文化气息。中共早期革命中催生了俞秀松、张秋人、宣侠父等志士仁人,他们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抒写了忠勇刚强、艰苦奋斗的诸暨人性格;当代有赵忠尧、金善宝、毛汉礼等科学家,他们更是自强不息、求知上进、开阔创新的典范。诸暨人文精神都可以从先贤身上找到原动力。这些个性的、历史的、传统的精华,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

  从地理意义上看,诸暨的人文精神应与诸暨的山水密切相关,诸暨“七山一水两分田”的生存条件,使得诸暨人具有南人北相的特征。诸暨人的耿直、刚毅、强硬,与这样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这种生活环境形成了诸暨人敢闯敢冒、激越奋进的性格,但也留下了急躁、激动、莽撞的臭脾气。现在我们重新审视这一切,就要设法弥补因环境熏陶而产生的消极因素,充分挖掘山美、水美、物美、人美的内涵,让生活在其间的人们更好地安顿身心,让人们的心灵和谐律动………

  从现实背景下看,诸暨人文精神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现代气息,诸暨目前的发展是前有标兵,后有追兵,负重前进。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挣脱有形与无形的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的传统束缚,克服安于现状、抱残守缺、关门苦熬、不思进取的不良倾向,树立负重自强、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新形象。(应柳漪)

不是。出生在齐鲁大地上,生活在海边的青岛人,性格会比较直接,但不是都比较冲,因青岛人嗓门大,语速有时候也比较快,还会带上一些不太好听的字眼,导致外地人感觉比较冲但大家都明白,但是真的不是跟冲,也绝对没有骂人的意思,不好听的词汇只是青岛人一个语气助词和语言习惯。

1、战国第一倾奇者——前田庆次(1533—1612)

前田庆次,战国中后期的名将,幼名宗兵卫,本名利益(利太、利贞),通称庆次或庆次郎。幼年过继予前田利久当养子,为前田利家之侄。

永禄十年(1567年),织田信长命令前田利久让出家督之位给前田利家,并在命令书上写道:“前田家中有异行者(庆次),对继家督来说是无所用,又左卫门(利家)常在我身边为近习而仕织田家,而且立功无数,家督之位由又左卫门继承,正符合正理!”而后,利久与庆次四处流浪。

根据《米泽人国记》的记载,庆次于(1567—1582年)期间到了京都与关白一条兼冬及右大臣西园寺公朝的屋敷活动,学习文学、音乐,又听学大纳言三条公光讲解源氏物语及伊势物语、向名茶道家千利休学者茶道,更学懂乱舞、猿乐、笛吹、太鼓的舞技,且向连歌第一大师绍巴学习连歌、俳句和歌等艺文。庆次于当时又同时向伊势松阪城主古田重然学习骑马弓箭之术,自命文武相全、十八般武艺皆通。

天正十年(1582年),织田信长命丧本能寺,其后,羽柴秀吉打败明智光秀,又于贱岳之战打败柴田胜家,掌握织田势,前田利家倒向秀吉,得到极大的信任。同时利久、庆次回到能登,利家以七千石之地给予二人,利久分予庆次其中五千石。

天正十二年(1584年),佐佐成政攻打末森城,守将奥村永福以寡兵死守半年,利家命庆次前往救援,庆次到达后,立即与成政激战,并且成功击倒成政,正当众人期望成政之死时,向来我行我素的庆次因敬重成政而放其离开,这使利家非常愤怒。

天正十八年(1590年),庆次随利家出战北条氏,战后协助利家为陆奥地方的检田使。

天正十九年(1591年),利久病死,庆次决定出走,利家得知后大为愤怒,并扬言必将其杀之!这时的庆次再入京都,于各大名及贵族的屋敷间出入,同时在京都遇上了一生中的至友直江兼续,两人一见如故,不时往来。

庆长三年(1598年),直江兼续极力推荐庆次予上杉景胜,据《上杉将士书上》记载,当时的庆次自称名为“谷藏院了斋”,有趣的是当时为盛夏,庆次却穿著厚衣,据说当时景胜见到后,惊言:“此果为倾奇者也!”。

庆长五年(1600年),德川家康向上杉用兵,派大军直指会津,但由于石田三成于畿内起兵,九月十五日,家康引兵到关原与西军决战,而上杉则向最上义光用兵以扩大版图。但却被伊达、最上联军打败并且追击,庆次担任殿后军以换取撤退时间,并与直江兼续八百人共战最上联军,使向来号称于羽州纵横无忌的最上军损失惨重,几次斗争后,最上撤离,庆次成功的阻止其进攻。

庆长十二年(1612年)六月4日,一代战国倾奇者于米泽病逝,葬于堂森善光寺。保留甲胄、朱枪及和歌五首,收录于“龟冈文殊奉纳诗歌百首”中。其子正虎后出仕前田利常为藩士。庆次虽为倾奇者,但其实是文武相全的全才,连歌、音乐等艺术于当时非常出名。

2、石田三成

石田三成,一直以来是妄臣、傲慢的小人形象,导致家康胜利的最大原因等等。

然而近年来,司马辽太郎、小和田哲男、界屋天一的人对其评论的改变了他多年来人们心中的形象。

在历史上谁善谁恶似乎都只有当时的胜利者与统治者说了算,常常为后人产生误导。 在关原之战后,德川幕府成立,致力将三成渲染成为一个怀有小人之心的恶人,将千利休的被迫切腹、丰臣秀次的逼杀、丰臣政权后期的衰弱各责任推在了他的身上!!造成了人们对他为人的误导。

首先,千利休的切腹与丰臣秀吉的被杀全都是丰臣秀吉的意思,真正的谋害人是丰臣秀吉。三成不过是执行人而已。(有点象当年曹操杀伏皇后而世人皆痛骂华韵)

关原之战是在德川家讨伐上衫家时开始的,东军在一日之内大获全胜。在战初,东军个个胆战心惊小心翼翼的,家康形容有如履薄冰的感觉~。结果确实历史的齿轮违背了大多数人的愿望将胜利交给了东军而使西军大败而走。

其中有一种说法是石田三成阻止了岛津丰久夜袭东军大营的方法,错过了胜机而导致了西军的失败。可是,夜袭战献策本身的事实就非常的可疑~。即便是事实,当时石田三成也对东军的部署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家康的失败也就是东军的失败,而对于久经沙场的家康来说,夜袭的成功率也就非常的小了~。

纵观全局,当时石田三成总领地194000石,加上毛利与岛津的领地,总共只是全日本的十分之二,而家康在当时就占了全日本的十分之五,对比之悬殊是如此的可怜与柔弱~~西军的破败也是可想而知的。

丰臣秀长与秀吉的对话中有着“军中有善立功而善求丰厚之俸禄者,不可限制其赏,将吾之俸禄赠与亦可。”的对话。三成有着丰厚的高俸禄,在秀吉时代的后期为了报答秀吉的恩惠,拼尽了自己所有的能力为丰臣家奔走作战,鞠躬尽瘁…………

永禄3年(1560)石田三成做为次子出生在近江坂田郡石田村的佐吾右卫门(后来的石田正继)家中

天正2年(1574)在近江见到秀吉,出仕为家臣

天正5年(1577)跟随秀吉的中国攻略军讨伐毛利~

天正11年(1583)成为水口城城主,领有4万石领地。寝返领有1万5千石的岛左近贱乐合战中发挥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天正12年(1584)被任命为太阁的检地奉行

天正13年(1586)被任命为从五位下治部少辅

天正15年(1587)担任朝鲜攻略基地搏多之町的奉行

天正18年(1590)成为近江佐和山城194000石的城主 担当武藏忍城攻略军的总大将,但是失败

文禄元年(1592)担当为朝鲜讨伐军的总奉行,随军渡海

庆长3年(1598)丰臣秀吉去世

庆长4年(1599)前田利家去世

遭到加藤清正等七将的袭击 被迫辞去奉行之职,返佐和山思过

庆长5年(1600)关原合战开始 战后被家康在七条河原斩首~年41岁

3、天下第一陪臣——直江兼续(1560—1620)

直江兼续,战国后期的名将,人称文武兼备、内外皆能之才将,更与伊达之片仓景纲并称“天下第一陪臣”。永禄三年(1560年),生于越后鱼沼郡上田庄阪户城,父亲为城主长尾政景长臣樋口与三卫门兼丰,初名樋口与六重光。是日本战国时代、安土桃山时代和江户时代初期的武将。后来继承直江氏。

幼年的兼续早已被赞为智勇兼备。初为上杉谦信的近侍,受到谦信的鼓励,努力研究学问。不久成为景胜近臣,天正六年(1578年)三月十三日,谦信病死,上杉家遂爆发“御馆之乱”,兼续为景胜赢得了主动,于数日后宣布“谦信之遗命”而立景胜为新家督,并帮助景胜快速占领春日山城,使景胜势快速得到压倒性的优势,以便攻击景虎,其间兼续也在乱事中为景胜出谋献策,其才智谋略为景胜及其他老臣所承认,成为平定乱事的功臣之一。

天正十年(1582年),重臣直江信纲因口角被毛利秀广所杀,一向活跃于上杉的直江氏从此断后,景胜立刻命兼续娶信纲之妻以入赘直江家,正式改名为直江兼续。从此正式开始辅助景胜治理越后,并且发挥出内政、军政的才干,成为上杉的管家。但此时的上杉家面对进退两难的局面,外有柴田势猛攻越后,内有新发田之乱,兼续于其间协助景胜一一应付作出不少贡献。终于随着本能寺之变及羽柴秀吉的快速行动,间接为景胜舒缓不少困境。天正十一年(1583年),景胜与秀吉正式结盟,以牵制柴田势主将佐佐成政以便秀吉攻打柴田胜家。天正十三年(1585年),兼续陪同景胜于越水城会见丰臣秀吉,并立下“越水会盟”正式臣服秀吉,兼续在该时认识了秀吉及其近臣石田三成,后来更成为好友,据说秀吉见到兼续后大加赞赏道:“此人非凡大才,必为天下之能人也!”天正十六年(1588年),兼续陪同景胜上洛,叙任从五位下山城守,从此以“直江山城”之名广知于全日本。

在御馆之乱以后,成为了上杉景胜的重要人物。其后,景胜的部下杀害了直江信纲、山崎秀仙和毛利秀广,最后与直江信纲的女儿阿船进行婚姻,继续了直江氏。之后,与狩野秀治共同执政,后来在秀治死后,由他一人担当,直到兼续死后为止。自从景胜被丰臣秀吉移封自会津以后,拥有当中的30万石(另说6万石)。

其后关原之战前夕,与主张与德川家康和睦的藤田信吉对立。当中,他是直江状的笔名的人,有说是石田三成,合谋,但到现时没有可靠证据证实此事。在关原之战中,由他率领的部队,向最上氏的长谷堂城发动攻击。最后在对方力守之下,加上伊达政宗的援军,知道了东军在关原战胜,最终撤退而终。其后,上杉景胜被减封,景胜拥有6万石。为米泽藩的境内的经济和发展作出了不少的贡献。

文禄、庆长之役,兼续与景胜出兵朝鲜,并攻下数城,但与其他侵朝大名不同,兼续每下一城,并不奸*掳掠,而是把所有文献书籍及图册保存以增广见闻,扩充自身的知识,当时被传之佳话,也得到秀吉的赞扬。庆长三年(1598年),由于蒲生秀行管理会津不善,秀吉改封景胜到会津一百二十万石,但令人意外的是秀吉外加米泽三十万石予兼续,当时封地石高多于三十万石的大名只有十一名,作为大名臣下的兼续因获得如此丰厚的封赏而名重全日本,使天下人重新对兼续估量一番;也是表现了秀吉对兼续才干的肯定;另一方面,当时也有人认为秀吉是要分化景胜与兼续的手段。

至征朝以来,石田三成与德川家康的关系恶化,有见及此,石田曾会见兼续,承诺战后以谦信时代的土地加会津合共二百多万石的报酬回敬,由于有如此厚报及友情的关系,加上对家康的不满,兼续最终答应。但随着秀吉及前田利家于庆长三年、四年(1598—99年)相相逝世,家康的势力冠绝日本,对三成完全不利;加上丰家武臣派对三成不满良久,利家逝世两日后,三成立刻被围攻,在家康的调停下两方和解,三成被迫隐居佐和山城。兼续得知后,认为时机已到,力劝景胜回会津整建防御工事,准备开战。庆长五年(1600年),越后堀秀治及户泽政盛等反直江派及东军大名指称景胜谋反,同年四月,家康派丰光寺承兑催促景胜上洛解释,兼续藉机疾书著名的“直江状十六个条”逐点反驳家康的指控,并痛骂家康无视太阁命令等,家康阅后大骂道:“吾生六十三年阅状无数,此为当中最无礼放肆之书状!此小子岂人太甚,吾焉能容忍如此之作?”(但有人认为这是家康的诡计)

六月十八日,家康宣布出兵讨伐,七月廿四日到达小山制定战略;同时,兼续与景胜于革笼原布阵迎战。但刚巧石田于同日起兵于畿内,八月四日,家康命次男秀康守备,自率大军到关原对战西军。闻得家康西走消息的兼续,立刻劝景胜立即追击,道:“主公应出兵追剿逆贼,以安天下!”但景胜以不破坏太阁生前 “物总事令”的遗训拒绝,兼续唯有转以羽州攻略及越后攻略,可惜越后之战无功而回,而且在对战最上的长谷堂合战中,最后被伊达、最上联军赶出羽州,幸得前田利益(庆次郎年)殿后以争取时间撤退。兼续同时得知关原大战西军战败的消息,前功尽弃。

庆长六年(1601年)八月,兼续与景胜上洛请罪,最后上杉减封至米泽三十万石,然而兼续仍被封六万石俸给,但只自取六千石,其他分给其他大臣。家康知悉后赞叹道:“能得如此之能臣,取天下可无难矣!”。由于上杉请罪,两家的关系得以缓和,庆长九年(1614年),家康以重臣本多正信之次男政重过继为直江家养子。之后的兼续陪同景胜出战大阪冬、夏之阵。元和五年(1619年),令秀吉、家康都称赞不已的第一陪臣在大群名医都束手无策之下于江户病逝,享年六十岁,葬于米泽德昌寺。由于亲子景明早逝,兼续养子政重立为家督,后来政重回复本多姓,改侍加贺前田家,从此直江氏永远消失于历史上。

直江兼续一直冠以“文武两兼”的美名,因为他的内政能力早以名重于全日本,从庆长十四年(1609年)起,兼续专注于辅助景胜治理米泽,尽心发挥其内政的能耐,十年间把米泽发展成拥有繁荣城下町的丰城,同时修建米泽城,鼓励农民开荒,并于西北面的鬼面川建筑带刀堰,引水灌溉农作物;并着有关益农业的《四季农戒书》以教导农民正确栽种。

另一方面,兼续于其间撰写了不少书籍,医学上,着有以中国医学为本的《济世救方》三百卷,对日本医学史及医学作出重大贡献。另外,文学上着有以中国秦至三国时代的代表文章汇编《文选》三十一册,日后成为江户时代最受欢迎的书籍之一。

教育方面,兼续强调教育及学问的重要性,并动用金钱资助米泽禅林寺开办修堂,又设立禅林文库,成为不少藩士子弟修学的热门道场。对日本文化及教育都有深远、无比的贡献。

在科技上,兼续于矿山采矿的技术也进行改良,大大提高矿产量;另外,兼续于大炮的技术上也有作出贡献,与界地商人及近江的造炮技师合作改良,并引进至米泽,使其成为以大炮名闻于日本的藩国,而且得到极高的评价。

直江兼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的“爱”字头盔,当时无人不知,人人见到“爱”字盔到闻风而逃,也成为兼续的又一标志。无论如何,即使他对上杉家减封的事上有一定程度的责任,但无人可以否认,直江兼续对上杉家、米泽藩及全日本的文化科技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此,大正十三年(1924年)二月,大正天皇追封直江兼续为从四位,昭和十三年(1938年)迁入松岬神社供奉,这就说明日本人对兼续的贡献作出肯定吧!

1619年在江户的宅邸死去,墓所在米泽市德昌寺后来改为林泉寺。法名是达三全智居士。后来为英貔院殿达三全智居。

4、宫本武藏因与佐佐木小次郎决战而一举成名。当时小次郎声名正如日中天,号称不败,而武藏只是一个无名小子而已。决斗在严流岛举行,时间是正午。小次郎早早地赶到,武藏却迟迟还不露面,眼见太阳已经偏西,武藏才悠哉悠哉地坐着一艘小船出现在众人的视线里。早已经等得不耐烦的小次郎顾不得指责武藏的失信,拔出刀,扔掉刀鞘,徒步冲到岸边。宫本武藏不慌不忙地站起身,说道:“小次郎必败!”也跳上了岸,结果可想而知,武藏以逸待劳,稳操胜券。据说,决斗前武藏说:“刀与鞘本是一个整体,你却扔掉了鞘,说明你远远没有达到最高境界!”小次郎一时语塞。这似乎有点强人所难,因为实际上大多数的日本剑客在比武时都不带刀鞘的,带刀鞘反而碍手碍脚,而武藏正是二刀流的创造者。决斗后,小次郎受了重伤,他挣扎着说:“我未完成的事业,就交由你去完成了。”说完就挂了。未完成的事业,当然是宣扬剑道了,后来武藏游历日本,比武论道,并创作了《五轮书》,也算是“不负所托”。

5、1598年丰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是五大老的首领。1600年,他进攻上杉景胜。接着于当年九月的关原之战打败石田三成,掌握了全国政权。 1603年二月,被朝廷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右大臣、源氏的长者(即源氏的族长、家主)。同年,他在江户开设幕府。1605年,把将军职让给了儿子秀忠,退居骏府城,但作为大御所仍然掌握着军政实权。1615年五月大坂(今大阪)之役,灭掉丰臣秀赖,实现了所谓的“元和偃武”。1616年三月,出任太政大臣。四月十七日死于骏府城,终年七十六岁,葬于久能山。翌年,追谥正一位,受东照大权现的敕号,后改葬日光山。

6、立花訚(音银)千代

立花訚千代(たちばな ぎんちよ、永禄12年8月13日(1569年9月23日) - 庆长7年10月17日(1602年11月30日))是日本战国时代的女性。另有银千代、胜千代以及宫永样、腹赤样之称。法名“光照院殿泉誉良清大姊”,神号“瑞玉院”

她是大友氏重臣立花道雪之女,母亲是仁志姬(西姬、宝树院)天正三年(1575年)仅6~7岁便受到道雪让位而成为家督。这是基于道雪的意愿而成为女性当主的特例,也是战国时代少见的例子。然而立花道雪本身还是希望由男子继承立花家,因此曾经有让养女嫁给家中重臣荐野增时来继承的做法,但是被增时以自己不是血亲也不是大友家重臣为由拒绝。

訚千代幼年便生的美丽,拥有白皙的皮肤和明亮的大眼,因而被褒美为‘筑前的白梅’是连爱好美女的丰臣秀吉都传闻想染指的女性。 訚千代也具备父亲道雪一般的庄严,幼年即让同年的男童望而怯步,并且逐年成长之间,拥有极高的气质,因此被褒称为‘白慈的观音'

天正6年(1578年),大友家与岛津家爆发耳川之战,大友家败后,原本臣服于大友家的北九州筑前一地的国人众开始陆续发起反抗活动,立花道雪与高桥绍运为此出城迎战,当时在城中的訚千代也没闲著,虽然才12岁便招集城中妇女少女等,组织女铁炮队守卫。

之后道雪听闻同是大友家臣的岩屋城主高桥绍运生有一子与訚千代年龄相近,其子便是千熊丸,日后的立花宗茂。道雪邀了千熊丸到自城立花山城游玩,并观察他的一举一动,认为将来必成大器,遂决定将他交给家老由布惟信教导,期盼能成为独当一面的武士好继承立花家。不久千熊丸元服,取名高桥弥七郎统虎,道雪便与高桥绍运说了希望让统虎成为养子继承立花家,起初绍运不答应,但在道雪苦苦哀求后总算是让统虎成功继承。

这段苦苦哀求的话,内容是这样的: ‘我(道雪)从壮年至今70多岁,为大友家征战好几十年,多有胜利时刻,可是近年大友家逐渐衰退,贼徒日日壮大,我方的胜机日日消逝,邻近有龙造寺、岛津,远一点有毛利等强敌,在我死后只剩你(绍运)能支持大友家,但所能做的还是有限的吧! 如今你有正值壮年的两个儿子,如果能让长子统虎继承我立花家,那么在我死后至少还有两个名族能守住大友家’

然而这其中还发生立花家另一位家老小野镇幸的反对,他只支持立花家血肉的訚千代继承,但最后还是被道雪及绍运给说服。

天正9年(1581年)8月18日訚千代正式与统虎结婚,起初两人相处和睦,但在道雪死后便开始不合,主因就是两人的性格气质相似,吵起架来谁也不让谁。 天正13年9月11日道雪于筑后远征中病死,此时统虎改名立花统虎,与訚千代两人继承立花家。

之后岛津大军攻略立花山城时,訚千代也领军备战,并随统虎杀敌。

九州经历了丰臣秀吉的征伐后,立花宗茂因功被封柳河13万2千余石的领地,訚千代知道后虽然为丈夫的表现感到高兴,但随后便郁郁寡欢,因为要离开从小便居住的立花山城,移居到父亲长年征战不下的柳河城,且道雪和祖母(养孝院)皆葬在立花山城,心中不免一阵不悦,离去前便在立花城境内建了"梅狱寺"悼念父亲,离城也比宗茂晚了三日

然而最主要的原因则是訚千代自己认为是立花山城城主并为立花家家督,坚持著这想法的訚千代怎样也不愿让出立花山城,为此在立花家准备离城之前都和立花宗茂吵架,闹别扭等等。

丰臣秀吉所发起的文禄庆长之役的几年间,因宗茂出兵朝鲜,他便在领地柳川组成女子巡逻队,严加防止火灾,小偷等,且每夜在街道,屋敷等地来回巡逻。此事常被后人诉说,也有些故事创作。

而此时秀吉身在肥前名护屋城,招集了各大名的妻子伺候,訚千代也受命参加,她也知道秀吉是好色出了名,便和侍女拿著大剃刀,且腰间系了胁差去参见,当秀吉看到了美艳的訚千代和侍女拿著武器参见时,便褒奖她:‘立花家的妻子就算平时也如此有警戒心,真是位女丈夫~!’

之后在1594年~1597年之间移居到柳河城南方的宫永村。原因是宗茂在朝鲜回国后(约1593年~1596年)因细川忠兴引荐下,娶了矢岛秀行(足利第十五代将军义昭之子)之女矢岛八千子(又名八重/八千子、瑞松院,大纳言菊亭晴季外孙女),一气之下便离开柳川城至宫永村,任凭宗茂亲自去招她回来都没用

关原合战之际,她因世仇岛津家加入西军且自身已预见东军胜机较大为由而劝宗茂加入东军,但宗茂为了贯彻对秀吉的恩义毅然加入西军。宗茂回国时,她命令家臣数十人前往丰后鹤崎迎接。

不久锅岛直茂,加藤清正,黑田如水(孝高)联军先后攻打柳河城,宗茂命令由家老小野镇幸等人在柳河北方国界布阵,并于江上八院一地死战锅岛胜了一阵后,因兵力不足撤退回柳河,此时訚千代为了捍卫领地,穿著紫系威铠甲,手拿大剃刀,腰系小胁差率领穿著唐红具足的女铁炮队200余人,由宫永村北上,并人人佩带由道雪所发明的"早入"(弹药+弹)铁炮,在柳河领地北郊以铁炮集体速射抵挡了锅岛军的军势,因为道雪发明的"早入"能使的铁炮射速比一般铁炮快三倍,而訚千代也从幼年便学习布兵阵型,使得锅岛无法进军,整个大军最终变成只能包围柳河城。

之后她为了拖延加藤军进攻,又率800人前往江之浦街道拦截加藤军,使的加藤清正绕路白鸟街道而不从原来的濑高街道进军,成功拖延了时间。

而訚千代的速射女铁炮队早先便有了"立花早击女"之名,之后也在九州更加出名,訚千代更被人称"花中的立花"(此称呼后来变成当地采茶歌~花阿柑橘,茶香~现在的立花后代除了在柳河经营结婚场所外也贩卖柑橘茶)

立花家改易后,宗茂与訚千代受到加藤清正保护,让宗茂住在玉名郡的高濑一地,訚千代与生母宝树院则一同住在腹赤村,虽然两地很近,但两人却都没在相见

宗茂流浪到江户期间,訚千代活的很痛苦,虽有立花家老臣米多比镇久扶养,扔衣食短缺,最后在庆长7年(1602年)10月17日,病死一说(跳井自杀)

享年34岁法名“光照院殿泉誉良清大姊”

后世的人们称訚千代为"筑前的白梅""西国的女丈夫""白慈的观音""宫永/腹赤夫人"

訚千代的菩提寺在柳川的良清寺,是立花宗茂让濑高上庄来迎寺的僧侣,即蒲池鉴盛之孙应誉所开。后来在熊本县玉名郡长洲町有相传是訚千代的墓,由形状而得到“牡丹饼样”的称呼。

7德川稻姬

稻姬,也被称为小松殿,是本多忠胜的女儿,德川家康的干女儿。小松殿出生于武士家庭,其父又是名将,所以小松殿从小就学的武勇尚武的精神。 著名的户石上田保卫战之后,真田昌幸将二子分送他家做为人质求自保 其中长子信幸被送到德川帐下,次子幸村被送到上杉景胜处。

长子信幸和次子幸村分别凭借自己本身出色的才能而受到了德川家康和上杉景胜的喜爱。均受到重用,其中信幸还和德川家康手下大将本多忠胜之女本多小松成亲。成亲之时,小松是以德川家康之女的身份嫁给真田信幸的可见家康对信幸的重视。后人质期满,二子均回到昌幸帐下,幸村留在昌幸身边,信幸则被封为沼田城城主 沼田城是真田的谱代之城,可见昌幸对信幸的重视。

1599年,五大老之一前田利家病逝,唯一可以压制德川和丰臣两派势力的人不在了, 德川家康开始密谋夺取天下的斗争。

1600年,德川家康借口同为五大老的上杉景胜违背太阁丰臣秀吉的遗命,招兵买马准备动武(丰臣五大老是:德川家康,前田利家,毛利辉元,宇喜多秀家, 小早川隆景,小早川病逝后由上杉景胜入替,这是丰臣秀吉封的天下势力最大的五家大名,丰臣秀吉遗命各大名不得开战,保天下和平,五大老辅佐丰臣秀赖治理天下) 于是家康纠集天下大名,入上杉领地讨伐上杉。

其中南信浓的大名真田昌幸得知后,自己和幸村由户石上田出兵,长子由沼田出兵 各大名的兵马汇合于小山城。停兵于小山城当天,丰臣五奉行之首石田三成打着保卫丰臣氏的旗号在近江起兵。 一日之内攻下德川控制的京都二条城,斩杀大将鸟居元忠。家康在小山得知后召集诸大名告知,立即决定回兵讨伐石田三成,史称小山评定。 三成曾经送信给真田昌幸请求援助并且许诺封给甲斐和信浓两国。这对只拥有南信浓半国的昌幸来说无疑很有吸引力。 昌幸被人称为文武双全的绝代谋臣,此时却陷入困境,他召集二子前来商量从此父子分道而行,信幸改名为真田信之,已表示和父亲一刀两断,并且带兵和德川家康走了而昌幸和幸村则带兵返回领地,途经沼田城的时候,昌幸想要进城休息这个时候沼田城的兵马已经全被信幸带走,城内只有女眷和一些老弱残兵但是信幸的妻子小松殿紧闭城门不让昌幸入内小松殿问到:听说丈夫和大将军(指德川家康)去讨伐叛逆了,公公如何在此?

昌幸实言以告 小松殿说:那我们如今已是敌人,怎能放敌人入城呢? 昌幸道,我没有别的意思,只想看一下自己的孙子。小松殿说:这座城本是公公的,但如今的城主是我丈夫,丈夫不在,怎能擅自开门。 公公可派人去问丈夫,如丈夫同意,媳妇一定让公公进来看孙子昌幸无奈,只好回兵户石上田,之后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将德川秀忠三万大军托在此处的战役是昌幸一生中诸多经典战役最闪光的一次而小松殿智勇的表现也被德川家康赞叹。后来关原一战,西军败,家康本想将昌幸斩首,但是在信幸,本多忠胜和小松殿的苦求下 家康改判昌幸和幸村流放九度山和高野山

元月初五,“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此日做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的“路头五路神”无涉。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为“祖道”之俗;吴俗接路头,祭祀的也是路神,而这路神变成财神,是因商业的发展,财货流通的加剧。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接财神

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一一一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关于财神,民间有诸多传说:

说法一

宋朝蔡京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把。后蔡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玄字为“岚”字的一个组成部分,便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

说法二

“财神”何许人也?根据《封神榜》所载,财神姓赵名公明。他原在峨眉山罗浮洞修道,因助纣攻打武王,死后被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之神”,并统领“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四个部下。他们的职责都与财有关。道教供奉的财神,也是赵公明。根据道教传说,赵公明本为终南山人,自秦时就隐居深山,精修至道,功成之后,玉皇大帝封他为"正一玄坛元帅",简称"赵玄坛"。旧时财神庙和各家各户所供的财神,其尊容颇凶,乌面浓须,怒睁圆眼,头戴铁冠,一手执钢鞭,一手捧元宝,身下还跨有黑虎,故又有“黑虎玄坛”之称。传说这位赵公元帅职掌除瘟翦虐,驱病禳灾。凡有冤抑难伸,他会主持公道;人们买卖求财,他可以使之获利。他原先的职分并不是专职的财神,但能使人获利,别无他人可以代替,民间便把他看作财神了。过去,财神还有文武之分,崇文尚武的不同人家各有所司。崇文的人家供奉文财神,尚武的人家供奉武财神。文武之道虽不同,却都各有财可发。

初五接财神,赵玄坛最受尊拜。许多商店、住宅都供奉他的木版印刷神像:玄坛面似锅底,手执钢鞭,身骑黑虎,极其威武。

除了赵玄坛被尊为“正财神”外,民间还有“偏财神”五显财神、“文财神”财帛星君和“武财神”关圣帝君的说法。

“五显财神”信仰流行于江西德兴婪源一带。兄弟五人封号首字皆为“显”,故称“五显财神”。生前劫富济贫,死后仍惩恶扬善,保佑穷苦百姓。北京安定门外有五显财神庙。

“文财神”财帛星君,也称“增福财神”,他的绘像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财、喜。财帛星君脸白发长,手捧一个宝盆,“招财进宝”四字由此而来。一般人家春节必悬挂此图于正厅,祈求财运、福运。

“武财神”关圣帝君即关羽关云长。传说关云长管过兵马站,长于算数,发明日清薄,而且讲信用、重义气,故为商家所崇祀,一般商家以关公为他们的守护神,关公同时被视为招财进宝的财神爷。

7习俗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祭财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 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图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送穷

正月初五“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这一天各家用纸造妇人,称为“扫晴娘”,“五穷妇”,“五穷娘”,身背纸袋,将屋内秽土扫到袋内,送门外燃炮炸之。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送穷媳妇出门”。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开市

正月初五,各商店开市,一大早就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迎接财神。清人顾铁卿《清嘉录》中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词,描绘了苏州人初五迎财神的情形:"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头"。"抱路头"亦即"迎财神"。信奉关帝圣君的商家,在正月初五要为关公供上牲醴,鸣放爆竹,烧金纸膜拜,求关圣帝君保佑一年财运亨通。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

8话路神

正本清源话路神

——正月初五是“何路神”生日 陈天趣

春节俗称“过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也是最典型的一个古老的传统民俗节日。节日喜庆气氛浓烈,前后要持续一个月。整个春节从阴历十二月二十三送灶神开始,到正月十五闹元宵结束,前前后后会出现多个高潮。然而,苏州地区鞭炮放得最多的并不是大年夜,而是正月初五。从初四夜里到初五凌晨,整夜的炮仗年年要胜过大年夜,鞭炮声一家比一家放得响。

误将路神当财神

正月初五一大早人们都抢先打开大门,敲锣打鼓,燃放鞭炮。信奉赵公明的,求赵公明保佑;信奉关帝的,求关帝保佑。但谁也搞不清到底是何路财神生日,整夜的烟花爆竹“砰砰啪啪”,闹了一阵,真正有几人能晓得正月初五接的是哪一个路神!?

有人说是接财神的……可财神有好多,有正财神和邪财神;有武财神和文财神。武财神还有赵公明、关公;文财神还有范蠡、比干等等。总不会那么多的财神都是在同一天出生吧!那么到底是何路神生日?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出与 “财”、“富”有关的民俗闹剧,一般人不知从何年开始,反正大家稀里糊涂,热热闹闹。

关于财神,笔者查了相关史料,文武财神中赵公明生日是阴历七月廿二;关公的生日是阴历五月十三;招财童子的生日是阴历正月二十;财主娘娘的生日是阴历五月廿三。是范蠡?还是利市仙官、招财童子、刘海蟾?还是金元六(七)总管?还是邪财神四面佛、金星财帛星君?都不是。

那么,正月初五是何路财神生日?答案是——路神生日。妙处就在这里!因路神姓何,故称何路神。关于路神,民间的说法有很多版本。吴地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倭寇侵扰吴地,民间纷纷组织义军抗敌。其中何五路最为勇敢,是抗倭英雄。他带领义军,奋勇抗敌,最后为保卫家园而英勇战死。人们为纪念这位英雄,就立像供祀,但因何五路系普通百姓,没有功名,按照封建社会的规定,百姓是不能放在正厅里的,故放不进正庙。再说财神有文财神,武财神,何五路是没有官衔的草民,因此就不能进财神殿,只能偏居一隅,在大门旁边设立路头堂祭祀,所以被称为偏财神。偏财神当然非正财神,就好似警察与协警。然而,百姓包括商家不这么想,认为:文人信奉文财神,武人信奉武财神,我们这些皆非文非武的,供奉这位偏财神反而是正道。后来一些文武官员见大多数人皆信奉路神,也跟着信奉起来。

吴地的风俗演变

正月初五从五更开始,人们就敲锣放爆仗接路头,以争先得到利市。所谓“利市”包含三重含义:一是指做买卖时得到的利润;二是指吉利和运气;三是指喜庆或节日的喜钱如压岁钱等。所以后来越提越早,担心迟了“路神”被别人接去。再后来人们干脆在正月初四晚上就把路头接来供起。有人写诗描述这一景象:“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抢路头。”

到了近代,一到新年,老百姓,尤其是商人,还把利市仙官图贴到门上,并配以招财童子,对联曰:“招财童子至”,“利市仙官来”,隐喻财源广进、吉祥如意。路神接到,路通,路通当然招财童子、利市仙官也就都来哉。怪不得许多人将正月初五误认为是财神生日。在民间所供财神中,不管是赵公元帅,还是赐福天官,身边总要配以利市仙官,因此有人猜测利市仙官就是五路神。故正月初五时,把利市仙官图贴在店堂或门上。有关利市仙官的来历,在《封神演义》中有记载:利市仙官本名姚少司,是大财神赵公明的徒弟,后被姜子牙封为迎祥纳福之神。人们在路神生日时信奉他,是因为路通财也通,财通当然利市仙官到;同时人们希望得利市财神保佑生活幸福美满,万事如意。故不能张冠李戴的将利市仙官误认为是五路神,而初五那天把招财童子图贴到墙上、门上也是这个道理。另外还有“文财神”财帛星君,恰好是五个神,故许多人将财帛星君误认为五路神。财帛星君脸白发长,手捧一个宝盆,"招财进宝"四字由此而来。一般人家初五那天必悬挂此图于正厅,路神那里一通,当然要祈求“增福财神”了。

偏财神中还有一位“五显财神”。五显财神信仰流行于江西德兴婪源一带,因兄弟五人封号首字皆为“显”,故称“五显财神”。他们生前劫富济贫,死后仍惩恶扬善,保佑穷苦百姓。如今北京安定门外仍有五显财神庙,但人们将五显财神误认为是五路神也是一个错误。甚至许多人还误认为正月初五的五路神是赵公明、关公等五位财神的统称,就更是毫无根据了。

其实在吴地,特别是在农村,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大都知道正月初五是"路头菩萨生日"。家家户户都想将路头菩萨接到家中,为他祝寿,好好地对他孝敬一番;如果能由此而巴结上路神,路一通,什么都通了,那这一年就一定会财源滚滚。外地人见吴地人风调雨顺日子好过,便都来问苏州人:“接的是何路财神”?苏州人皆回答:“接的是何路财神!”一字不差,仅仅是语气问题。因吴侬软语,苏州话比较柔软,外乡人听上去难解。但外乡人知道苏州人不说谎话,苏州人皆如此回答必有其道理,故根据字面分析认为是财神生日。难怪大多数人张冠李戴,吃的是路头酒,接的却是财神爷。路神的作为和功绩被漠视,而人们谢的敬的却是财神爷。

其实这里面包含着苏州人这种既怕露富,又怕路头菩萨给外乡人抢走的心态。这样既不说谎语,又非常体面的作了回答。这种特色还表现在苏州人接路神时从来不贴路神像。贴了不就等于都告诉大家了吗?因此,供路头菩萨时苏州人挂的是各式的财神像,这样一来意喻着路通财也通,二来也是为了让大家搞不清,怕路头菩萨给别人抢走。不然就不叫“抢路头”了。

根据吴地风俗,初五那天早晨,苏州人皆吃路头糕和路头面。路头糕是荠菜炒年糕,隐喻年年高兴;路头面当然是面条,中国人习俗,生日吃长寿面,意喻祝路神长寿。苏州人对路头酒特别重视,特别是商人格外信仰路头,希望一年生意顺畅,财路通亨。这一天,老板要请全体伙计吃路头酒。在筵席上斟酒也务必要斟满,取财气满满的意思。如果店里要解雇伙计,老板就在吃“路头”酒时给予暗示,暗示的方法殊为别致,就是老板向伙计夹菜时,如把鸡头夹给谁,那个伙计就心中有数老板要辞退他了,吃过酒后,就主动提出辞职,老板也心照不宣,同意他离职。这风俗苏州人叫做“吃鸡头”。“路头”,顾名思义就是路的“头”,也就是行神。“何”拆字“人可”也,顾名思义“人可五路”,所谓“五路”,是指东、南、西、北、中五条路。经商的人常年累月在外,南来北往,如果路途不畅,在异地不认识人,即使很会经商,商业活动也无法正常进行,一会儿这个衙门寻你,一会儿那个衙门找你,这叫路不通。就是开个小店,无路者,官邸衙门、工商税官、黑白二道皆找你麻烦,如果你不找路,通路,那就走投无路了。如敬了财神,不敬路神,这就是虽有财气但没财路,财仍旧得不到,这叫财路不通。有的甚至财到身边无法享受,或到了手里的财,也会失掉,就是虽有财路但没福路,这叫福路不通。想做官,官做不上,这叫官路不通。身体欠佳,甚至命短,这叫寿路不通。看来这个路神在民间吉祥文化和信仰中实在非常重要。

苏州有一句歇后语:“路头菩萨——得罪不起!”苏州人一直将“路头”视为非常重要的神。苏州人还有一句歇后语:“谁得罪了路头菩萨,谁就走投无路穷一世,”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从前苏州人接路头菩萨,供台上列密枣、桂元等干果,面前陈酒盅五只,筷子五双,以敬东南西北中。素供有“五干”(南北货)、“五湿”(豆制品),中间放三牲(生猪头、鲤鱼、雄鸡),外加四碗四碟小菜,另备一只水盆准备放鲤鱼,鲤鱼必选其极活泼者。“鲤鱼”谐音“利余”,称为“元宝鱼”。鲤鱼用红线缚住鱼鳍,祭时有人从外走街串巷送上门来,叫做“送元宝”,祭后放生。祭品有不用猪头而改用羊头的,“羊”和吴语中“银洋钿”的“洋”谐音。商店凡秤、斗、缸、瓮等各种用具皆贴上有“日进斗金”、“黄金万两”等连体字的红斗方,招牌上结彩、贴红纸、插金花,有的供桌上放算盘帐本,挂金银纸元宝,放上一封铜钱或银元,点一对红烛,焚檀香,门口挂两盏红灯笼,燃放炮仗,向路头菩萨膜拜。有的供桌上还放一把刀,刀上洒一些盐,吴语谐音为“现到手”,意喻钱“现到手”。

传说何五路上任到天庭报到,玉皇大帝根据“何五路”其名奉其为路神,掌管天下东、南、西、北、中五条路。当时众神皆笑道:“天下之路还用管吗?天下之人,无路不创、不开、不走,谁听你?”这时观音菩萨来到说:“人有心,有心者,心中有路(何五路)才有路,心中没路(何五路),走投无路。”每时每刻有多少人因心中无路要上吊、投河……福路、禄路、寿路、喜路、财路,连着福缘、禄缘、寿缘、喜缘、财缘,不通行吗?从此,何五路掌管起天下东、南、西、北、中五条路。所谓五路,当时东西南北中耳。”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行神。

其实路神也就是行神,吴地所祀的五祀中之行神。清李玉《人兽关·园中掘藏》:“[丑寻介]路头菩萨,那里去了?”亦简称“路头”。《何典》第三回:“明日还要把小炒肉烧烧路头。”早前为了过往行人商客中途间歇,建起了最早的“行神”庙(也称路头菩萨庙)。在那里行人敬神许愿,祈求平安。由此看来路神的来历要比财神早的多。

清人姚富君说:“五路神俗称财神,其实即五祀门行中之神,出门五路皆得财也。”意为出门有五路神保佑可以得好运,发大财。所以古书上说:“五路神,俗称为财神,其实即……行神,出门五路皆得财也。” (《铸鼎余闻》卷四),这倒似乎有点道理。我们都知道,“若要富,先筑路”,如果无畅达的交通,或者路虽好而到处设卡建障,雁过拔毛,或者治安不佳,路途危险,商旅难行,那么商品流通也就成了问题,经济就无法搞活,富裕也只能是梦想。苏州自古以来商业发达,商品流通十分频繁,也许这就是苏州人对此"路神"大有感应的道理。“路头菩萨——得罪不起!”,他不但掌管着人们“财运”,还掌管着人们“官运、鸿运、命运”等生死大运的重大职责。故苏州人干脆将"路神"当作“幸运神”、“吉祥神”、“保护神”来看待了。

路神、财神,一个都不能少

流传民间最有影响力的财神应该是赵公明,据说早在殷商时代已修道成仙。姜子牙辅佐周武王伐纣,他跑下终南山管闲事,站在商纣一边对抗义师,不幸阵亡,一道游魂被敕封为专管迎福纳祥的真神,麾下有招宝天尊、纳珍天尊、招财使者、利市仙官四员小神供其使唤调遣。沾光于这套招财进宝的班底,赵公元帅便成了盼望发财者崇仰祀奉的对象。因其性懒而散淡,并且正月初五又不是他生日,故那天他不一定去往哪里。虽然有人打听到这位尊神生日是农历七月廿二日,但他们在轧初五“接路头”闹猛的同时,不忘悄悄备办盛祭,指望他从后门溜进来享用。从前,常能看到一些商家食肆在铺面店堂里置有或大或小的“财神龛”,平日香烛高低明灭,忽于此日悄悄地摆上了四菜一汤,路通财也通了,路神到了财神也来了,接好路神,也不忘届时再接一下财神。

但据说,财神爷是有钱人家供奉的,没钱的人供奉是不会显灵的。民间流传有“财神菩萨休妻”的故事:从前,财神庙财神赵公明身边总有一位端庄美丽的财神娘娘陪伴。后来这位善良的女菩萨突然不知去向,原来她被财神爷给休掉了。财神爷为什么要休妻呢?这要从一个乞丐说起。有个讨饭的叫化子穷得无路可走,讨饭路过一座古庙。进庙后,他什么菩萨都不拜,单摸到财神爷像前,倒头便拜,口里祈求财神爷赐财。赵公元帅见是一个叫化子,心想连香烛都舍不得点,还来求财?天下那么多穷叫化子,我能接济得过来吗?可乞丐心中想的正相反,他认为财神总会救济穷人的,富人不愁吃穿,求财何用?便不住地拜。这时,财神娘娘动了恻隐之心,想推醒打瞌睡的财神夫君,劝他发善心给这叫化子一点施舍。可财神爷不理睬,打了两个哈欠又闭上了眼睛。虽然是财神娘娘,可财权在夫君手上,夫君不点头,怎么好将钱赐给叫化子呢?娘娘无奈只得取下自己的耳环,扔给了叫化子。乞丐突然感到神龛上掷下一物,一见是一副金耳环,知道是财神所赐,急忙磕头,连呼“叩谢财神菩萨”。财神爷睁眼一看,发觉娘娘竟将自己当年送她的定情物送给了穷叫化子,气得大发雷霆,将财神娘娘赶下了佛龛。自此以后,数百年来就再也没有一个穷人是拜了财神而发财的。

想发财的人有那么多,可人们皆吃不透是哪位财神的生日。于是便有人主动出头,平衡供需矛盾,由此导致出一幅新的风俗画——“送财神”,每逢初五,贫民乞丐三五结伙,戴起面具,扮成各种财神班底,号称“送财神”,也叫“跳财神”。主人例须当场送上钱币酬谢,否则便在你家门口或店铺前闹个不停,徒惹围观者哂笑,倒不如破费一点,快把这班“活财神”送走完事。穷光蛋扮活财神,抢财神变送财神,这出充满讽刺意味的街头闹剧,倒也稀里糊涂的为现代迎财神风俗增添了不少格外的情趣。除了结伙跳的“送财神”外,取而代之的还有单独行动的“跳财神”——不声不响走到门前,拿张背面有不干胶的红纸财神像往门板上一贴,便随即伸手讨钱,正见得时进俗易、推陈出新。

几百年来,请路神的风俗从未停止,路神保佑着吴地百姓顺利、通亨、富裕、平安。沿传至今的吴地“接路神”风俗在不断的传播中演变发展着,传遍了神州大地,但均误演变发展为接财神的风俗,有趣的是,就是路神的原生态发源地吴地,倒反过来效仿起外地不接路神接财神的风俗了。这样一来,笔者怕假如真的路神来了,暂不说文武财神没有接到,反而“路神”也跑了。有趣的是听说韩国竟然有人一直在效仿吃路头面“抢路头”的风俗。

据说现今在无锡,除了正月初五的正式请路头以外,发展至后来只要家里有事,都会请路头。吵架道歉、大病初愈、意外发财、离乱团圆要请路头,乃至傻瓜做聪明事、笨蛋考出好成绩都要请路头。

虽然大多数人张冠李戴,吃的是路头酒,接的却是财神爷,路神的作为和功绩被漠视,而人们谢的敬的却是财神爷,但路头菩萨不会计较因为没有财神的封号而未得到人们名正言顺的对待。虽然人们一味的为了求财、求富而盲目的在他的生日之际只迎财神, 但他承担着帮助人们通往福、禄、寿、财、喜各道各路的职责,永远不会放弃对人们的赐福。这种追求信奉路神、财神的吉祥文化,千万不要用迷信二字来概念。失去了这些,也就失去了中国民俗真味。而笔者今日调查考证、正本清源话路神,目的正是为了让大家了解原生态的“何五路”,为传扬吉祥文化添一趣闻。

你大可想象一下,一匹脱缰不羁的烈马性情是如何的历史上有人称秦 宣太后 这个女人是一匹不羁的烈马,这个形容或许不为过,你要知道,秦 宣太后 开创女子执政先例,可见其胆魄和见识都并非是一般人能及,她读了很多书,目的是为了教育自己的孩子,却无心插柳成为辅助秦惠文王的好助手,又帮助自己的儿子坐上皇位,实际掌权的还是宣太后。

史书中亦有记载。太后专权,也自她始。宋代陈师道《后山集》(卷二二)云:“母后临政,自秦宣太后始也。”她以太后身份统治秦国长达三十六年之久,而且大大发展了国力,“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于天下,天下皆西向稽首”(《史记·穰侯列传》)。

 一开始芈月在秦国后宫的地位不高

芈姓乃楚国的国姓。可想而知,她是当时楚王的姐妹之一。秦国后宫分八级: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 这位芈八子在老公秦惠文王在世的时候,地位并不高,也谈不上多么得宠。至于她连生下三个儿子,那也很有可能是“无意插柳柳成荫”。当然,更大的可能是她确实还是比较得老公喜欢的(以她的性格,这种可能更大),所以招得惠文王嫡妻秦惠文后醋劲大发,千方百计要收拾芈八子,以至于老公一死,秦惠文后就和继位的儿子秦武王合谋,将芈八子的宝贝儿子嬴稷送到燕国去当了人质。眼看这母子俩的人生将要黯淡收场,事情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前途一片光明。

 为什么说秦武王是个草包

关键问题出在继位的秦武王身上。他是一个草包,非常鲁莽,几乎没有为王的素质。堂堂的一国之君,干什么不好,偏偏喜欢跟人比力气大。当然,秦人尚武,但是这位秦武王未免太过于发扬光大了,不但每天亲近力士莽夫,把他们一个个地封成大官,而且还要他们较劲。任鄙、乌获和孟说等人皆因力大而得高官厚禄。秦武王在位不过四年即与孟说(力士)举鼎绝膑而死。秦武王无子,国人迎为质于燕的芈八子之子稷(则)而立之,是为秦昭王(一作秦昭襄王)。芈八子被尊为太后,史称宣太后(号)。>     秦昭王年少,宣太后主政,以楚人魏冉(宣太后异父长弟)为将军,以樗里疾为相,控制了秦国军政大权。魏冉的将军之职,为秦置将军之始,也算是宣太后的一个创举。不过,这时的政局是动荡不安的,秦武王诸弟争立,武王母(惠文后)、武王后及大臣拥立公子壮(武王弟)即位,称“季君”,与宣太后、魏冉对抗,内乱三年不止。>     秦昭王二年 (公元前三零五年),宣太后、魏冉尽诛公子壮、惠文后、昭王异母兄弟及大臣,逐武王后(魏女)回魏,“季君之乱”遂平。宣太后封同父弟戎为华阳君,封子显为高陵君、悝为泾阳君,形成党亲专政的格局,威震天下。秦国原来重用客卿制的传统被打破,这也是宣太后独具胆识之处,以其强有力的政治手腕,维护了国家统治的稳定。> 历史网 推荐

芈月传历史人物 真实的春申君和芈月是黄昏恋

芈月传楚国后宫心机婊战斗力盘点:威后战斗力最强

芈月凭什么上位芈月是天生霸星亦是个心机girl

 历史记载了宣太后的政绩,同样也记载了她的风流韵事——

据《类聚》记载,魏冉被封侯于穰这个地方,所以称穰侯。穰侯举荐 白起 担任将军,为秦国打败了韩、魏、楚三国,攻取了魏国在黄河南边的属地,获得大大小小共六十余座城市。穰侯因此而专权独断,出入宫庭,与宣太后幽会。魏冉权倾一时,飞扬拔扈,以致国人只知道有穰侯,而不知道有秦王。由此可见,所谓的爱情具有自私和利他的双重品质。

不过,宣太后找情人很有原则:利国利家利己利民。她看前来朝贡义渠王年轻力壮,桀骜不驯,竟把色迷迷的目光投注在自己身上。秦惠文王在世时,义渠就已归附秦国,但因继位的秦昭王年幼无能,义渠虎视眈眈地注视着秦国,甚至明目张胆地侵扰边民,蚕食边土。

    出于无奈,宣太后宽衣解带,主动献媚。义渠王毫不客气地翻身上马,屁颠屁颠地耀武扬威,以为霸占她的 就能霸占秦国。宣太后心知肚明,日夜下套义渠王。只要义渠王稍微心不在焉,宣太后就红杏出墙,招蜂惹蝶,令其心无旁骛。不料,宣太后奉承义渠王三十年,直到秦国势力已经强大,直到义渠王无精打采,然后就在温柔乡中突然发难,杀掉已经被她浪费的义渠王,并切立刻派兵灭掉了戎狄。据说,和义渠王一同死掉的还有她和义渠王所生的两个儿子。(参见《汉书·匈奴传》)因此,秦昭王从不干涉宣太后找情人,宣太后就像脱缰的烈马随心所欲地寻欢作乐。

宣太后最让世人瞠目的,并不是她杀情夫夺地盘的事情,而是她论政风格之自由奔放的程度。 楚国不顾国际法,悍然出兵,进攻韩国雍氏,围城五个多月,韩国派遣尚靳出使秦国,希望秦国组建自愿军,雄纠纠气昂昂,跨过崤山,打击楚国侵略者。秦宣太后亲切地接见了尚靳。会谈中,尚靳表示:“秦韩两国是友好邻邦,两国人民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楚帝国主义,进攻韩国的目的,是为了颠覆新兴的秦国,为了瓦解我刚刚诞生的封建主义阵营。>     秦国不能坐视不管。”宣太后对尚靳的发言表示赞赏,同时表示,秦国的国策部门,将会郑重考虑韩国的意见,尽快提上议事日程。宣太后在发言的最后,一针见血地指出:“想当年,先王搞我的时候,他把大腿压我身上,我就累得不行;他把整个身子压在我身上时,我却不觉得沉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样比较舒服。秦国出于人权考虑,也会帮助韩国抗击楚国这个邪恶轴心,但我国目前景气不好,兵不足,粮不多,解救韩国的军费开支,很成问题。如果我国全力以赴,每一支箭,就是几十两银子,打仗,就是拼经济。请转达贵国国王,出兵是可以的,但至少,先要给点什么,让我国舒服舒服。”宣太后同时通过尚靳向韩国国王表达了亲切的问候,并邀请韩国国王在他认为适当的时候访问秦国(参见《左传·僖公五年》)。两千年后,清朝大文豪王士桢批点宣太后:“此等 语,出于妇人之口,入于使者之耳,载于国史之笔,皆大奇!”(《池北偶谈》)其实,秦国那时也被视作蛮族之邦,根本没有中原文明的种种计较,又因为这样的一种不计较,负累少,才能吞了六国,车同轨、书同文,顺利实现政治、文化和经济的统一。

宣太后曾有过许多的情夫,而最后一位也是最出名的是一位名叫魏丑夫的大臣。她喜爱魏丑夫,常常以共商国事为幌子,宣其入宫,以尽鱼水之欢。宣太后病重将死时传出命令:“为我下葬时,一定要魏丑夫殉葬。”魏丑夫闻讯十分恐惧。大臣庸芮帮助魏丑夫向宣太后进言:“人死了以后还有知觉吗”宣太后回答:“没有知觉了。”庸芮进一步说:“如果人死后无知,那么您岂不是白白牺牲了心上人的性命假如人死后有知,那么先王(秦惠文王)这几十年来,在地底下怒火已经积得够多的了,太后您去了阴间,补过还来不及,哪还有机会跟魏丑夫 万一让先大王发现了这个小白脸,岂不是更要惹出大麻烦来先大王可更是要大打出手啦!”宣太后一想,确有道理,于是应道:“你说得很有道理,就照你说的办。” (参见《战国策·秦策》)这才打消了把魏丑夫带去黄泉的主意,转而考虑自己身后的安全问题。

秦昭王四十二年(公元前二六五年)十月,宣太后终于去秦惠文王了。至于秦惠文王是不是为宣太后给他戴了四十几年的绿帽子而大打出手,那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即使他有这个心,恐怕也斗不过曾经沧海的芈八子了。宣太后下葬在芷阳。据说,秦昭王孝心可嘉,竟然造了大批兵马俑陪葬宣太后——秦昭王是不是考虑到父王可能要跟母后吵架,特意给她安排的帮手有这一批“兵马”帮衬着,秦惠文王定然鞭长莫及这不羁的烈马了。

郭子仪拜寿

郭子仪经历了唐朝四代,两度担任宰相,被称为“中兴名将”。在郭子仪成为节度使后到他去世,26年间他成为了唐朝转危为安的中流砥柱。郭子仪与皇帝是亲家,与同僚关系友好,用爱心来对待属下,那么郭子仪的七十大寿应该是万众瞩目。

郭子仪拜寿

现在有不少以郭子仪拜寿为内容的作品,明代仇英就画过一幅郭子仪拜寿图,其中场面宏大,人物众多。不过想来也是,单是郭子仪的嫡亲就有七子八婿,各个在朝为官,前来庆寿,更不要说是旁系亲属了。郭子仪一生子孙众多,孙子有好几十,郭子仪端坐在正中,看着自己这么多的孙子孙女,有好多都叫不出名字。郭府算上郭子仪家人和奴仆,共计三千多人,让寿宴场面显得热闹非凡。

后世人作郭子仪拜寿图主要是借图比喻为国立功、家庭和睦的祥和景象。殊不知在这景象后头,还发生了一件差点让郭府株连九族的大事。

郭子仪六子郭暧娶了升平公主为妻,夫妻俩当时年纪都比较轻。升平公主平时受到代宗宠爱,时间久了任性妄为。郭子仪大寿当天,升平公主称身体不舒服推脱不去祝寿,郭暧大发脾气,不仅打了升平还说升平仗着自己是公主,自己父亲郭子仪只是不屑做天子,要不然哪有升平任性的份。升平受了委屈,跑进宫去向代宗告状,郭子仪听闻郭暧说了如此大逆不道的话,也抓着儿子前往宫中领罪。幸亏代宗信任郭子仪,甚至认为郭暧说的对,对其不降反升。后夫妻俩重归于好,共同前往郭府祝寿,郭家合府欢腾。

郭子仪封王

郭子仪赫赫军功被封为代国公,后被晋封为汾阳郡王。现在的人都用汾阳王代称郭子仪,可见“汾阳王”代表着不同寻常的荣誉。关于封号的由来,没有明确记载,猜测是以封地得名,因郭子仪的封地在汾阳,就被封为“汾阳郡王”。

郭子仪像

《旧唐书・郭子仪传》提到因河中军乱,皇帝进封郭子仪为汾阳郡王镇压绛州。郭子仪到了绛州之后擒杀李国贞,让在河东作乱的恶人都伏了法。以上说明了郭子仪的战绩,但是为什么封为汾阳郡王却没有得到解释。参照太宗的诏书发现唐朝的刺史就跟古时的诸侯一样,唐代的封号来源于封地。那么肃宗时代依旧依照古训吗?由肃宗以前给予封号的习惯来看,封号同样来自封地,与自己的姓没有关系。

那么古时的汾阳现在在哪里呢?唐宋文献中指出郭子仪的封地就是汾州。如今汾州有关于郭子仪的民间传说与之相吻合,一是提到郭子仪曾带领乡亲共同退敌,二是水马村是郭子仪当时的养马地。查看郭氏家谱,上面明确的写着汾阳是郭家的迁出地和世居地,汾阳也有很多关于郭家的记载。杜牧不仅去过汾阳还写过郭子仪,因此杜牧的《云梦泽》也是很好的历史证据。因此,如今的汾阳是郭子仪的封地可信度极高。

郭子仪以国事为重

武则天在执政时期提出“忘战必危”,兴起尚武精神,武举应运而生。郭子仪就是在那时候通过武艺和军事理论的选拔成为了一名地方军官。唐玄宗时期,郭子仪升为朔方军节度使。安史之乱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如果没有这场战乱,郭子仪这个英雄不会这么快出现。

郭子仪以国事为重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势如破竹挺近洛阳。当时有很多官员跟着变节投降,不少武将趁机向唐玄宗提要求,非得玄宗满足要求后才上战场。身为朔方军节度使的郭子仪被寄予厚望,没想到他二话不说奔赴战场。为了国家,郭子仪勇担重任。郭子仪分析了整个战争形式,派兵直捣敌人老巢,扼住了咽喉之地。史思明回到大本营进行防守,不料节节败退,差点被活捉。唐军的气焰高涨了起来,收复失地的信心开始建立。

正面战场的失利造成潼关失守。唐玄宗带着杨贵妃来到了马嵬坡,肃宗却与父亲分道扬镳在宁夏为王。当时的肃宗身边只有一些文臣,他急需郭子仪的人马前来护卫。当时的郭子仪占领了河北井陉关这战略要地,为了肃宗的安危,郭子仪牺牲个人甚至军队的胜利,派人迎接肃宗,自己也立马赶到宁夏。郭子仪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让唐朝能够存留。

在郭子仪打下潼关后,收复河东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郭子仪为了与郡中的原唐朝官员联系,亲自潜入河东策反,后非常顺利的收复了河东,解决了侧面威胁。郭子仪为了国家,不顾个人安危。一切的一切,都说明郭子仪以国事为重。

唤声亲翁郭子仪

《唤声亲翁郭子仪》是豫剧《打金枝》中的一个选段。那时升平公主与郭暧起了争执,郭暧动手打了升平公主,驸马打公主的事情在之前从来没有发生过。升平公主受了委屈,进宫向代宗告状。郭子仪绑了郭暧来到宫中谢罪。代宗唱出了这一选段,表明夫妻俩吵架是很正常的事情,家长们不需要过多干涉。

唤声亲翁郭子仪选段

代宗唤了郭子仪一声“亲翁”,称不应该为了夫妻俩吵架的气话让郭暧白白送了命。郭暧年纪还不大,是个孩子,遇事难免考虑不完全,两个人吵架也是常有的事情。俗话说的好,清官难断家务事,你一个长辈何必去管他们少年夫妻的事情?不要说你代替我想处罚郭暧,你们想处罚他我还不依呢。现在看着郭暧跪在金銮殿中,之前肯定遭到了你不少的打骂。让我来给我的女婿加官进爵吧,赐你官位再上三级。我把代表天子的宝剑赐给你,你能管理满朝文武。既然汾阳王仗着是你父亲欺压了你,我就给你也封个王。这样在地位上你们就处于平级,不会受他欺负了。只要郭暧成了王,宫里宫外、殿上殿下,随你去哪里。不要说满朝的文武百官管不了你,你的父亲如今跟你平起平坐也不会把你怎么样。

代宗为什么对郭暧打升平的事情不计较呢,其实郭子仪在其中占了很重要的原因。郭子仪本身担心因为功高盖主受到皇帝猜忌,平日经常与皇帝回想以前的种种经历,以真诚打动皇帝。

郭子仪鱼朝恩

郭子仪是唐朝一位名将,有勇有谋,英勇善战,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鱼朝恩则是唐朝的一位擅权宦官,曾已太监入宫深受唐肃宗的信任,后来任内务总管。当时郭子仪与鱼朝恩都是朝中非常重要的人物,两人中间也发生过很多事情。

郭子仪像

郭子仪是一名武将,善于领兵打仗,所以他手中掌握了朝中兵力大权。他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时候皇帝担心他有谋逆之心,鱼朝恩则毛遂自荐前往当监军。郭子仪对朝廷忠心耿耿,此消息传到军队之后,将士们都十分气愤。鱼朝恩压根就不懂得兵法,他仗着皇帝的宠爱在军队当中胡乱指挥。当时已经收复的失地又重新沦陷,士兵们要求郭子仪将鱼朝恩诛杀,郭子仪却没有那样做。后来皇帝也意识到国家不保,才把鱼朝恩调回京城,军队交回了郭子仪。

鱼朝恩回京之后,不但没有回改之意,他还认为是郭子仪在后面使坏。于是又向唐肃宗进谗言,将郭子仪的祖坟挖了。当时军队士兵听到这则消息之后,个个截然大怒,要求起兵回京。而郭子仪认为,如果现在回京,叛军肯定会卷土重来,还是要先安定国家叛乱为重。安史之乱平定之后,郭子仪率领军队回朝,朝中大臣个个为之不平。

唐肃宗见郭子仪十分惭愧,祖坟之事已无法挽回,让郭子仪提条件尽量满足他。郭子仪则说,此次叛乱能够成功是皇帝的福气,是士兵英勇善战的功劳。至于祖坟之事,不能责怪任何人,自己在外面打仗不知挖了多少百姓的祖坟,是上天对自己的报应。当时文武百官听了之后都十分敬佩他,没想到郭子仪尽有如此的心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5818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4
下一篇2023-1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