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掌权后,立刻赐死和珅,乾隆另一宠臣纪晓岚的结局如何呢?

嘉庆掌权后,立刻赐死和珅,乾隆另一宠臣纪晓岚的结局如何呢?,第1张

1799年,嘉庆四年初一,在位60年、称帝三年零四个月的爱新觉罗皇帝和被称为“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临终,死在紫禁城阳新殿。他89岁了!

正月十三日,嘉庆皇帝公布了和田的20大罪状,并下令抄袭其家族。他得到了8亿两银子,相当于清政府15年的财政收入。正月初十八,他被送去白翎自杀,享年49岁。

和珅是乾隆后期的一位大官,也是乾隆后期的一位大官。他是乾隆后期的一位大官。他先后在朝廷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包括内阁学士、军机大臣、官部书记、户部大臣、刑部大臣、李凡元尚书等。他还曾任内务院总经理、翰林书院院长,以及司库全书卫内务大臣、布军司令官等数十个要职,供奉文华殿大巴、冯氏一等忠心相公,极为大臣!

当我们看到铁牙铜牙的纪晓岚时,纪大烟袋与和二经常斗智斗勇。我们可以认为纪晓岚和和珅是乾隆皇帝最喜欢的大臣。其实纪晓岚比他大26岁,不是一代人。纪晓岚只是乾隆皇帝朝廷的一位学者,他的地位远不能与“大臣”和何礼相提并论。他不能和他打架,但他没有勾结他。当时,敢于顶撞他的不是刘勇,而是军机部部长、光棍王杰。嘉庆初年,王杰是内阁第一助理。他被调查后,主审法官是王杰。

此外,纪晓岚也不是乾隆皇帝最喜欢的大臣。历史上,纪晓岚实际上是“短视”。他很丑或者目光短浅。此外,他还有口吃问题,这意味着即使他很聪明,也不能得到乾隆皇帝“相公会”的青睐。有一次,纪晓岚为内阁学者殷庄古求情时,被乾隆皇帝当众训斥:“我用你的文采,所以我领了四库的全套,但事实上,我不是白谈国事。”

说到纪晓岚的结局,与和珅的“没有好结局”相比,似乎他“万分荣幸地做好了准备”!

嘉庆元年(1796年),纪晓岚被任命为军部部长兼左督督察。1797年,他担任礼仪大臣。嘉庆九年(1804年)6月,纪晓岚80岁生日,嘉庆皇帝派人送珍宝庆祝生日。嘉庆十年(1805年),纪晓岚授予学士、少宝太子的称号。

嘉庆十年二月十四日,纪晓岚因病去世,享年81岁。嘉庆皇帝赐给他500两铂金哀悼,并亲自为纪晓岚题词。因为他“学得快,学得好,可以当作家,被授予“文达”的称号。

在中国的清朝,正史和野史上都有一个耀眼的人物。他不仅在正统史传中占有一席之地,在民间也有很好的口碑。

这个人物,纪晓岚,乾隆时期的学术领袖,成为一代文学大家。

云,小兰,春帆,茶星,三十六亭法师,道士,固始老人,李河间府县。他是顺天第一举人,甘龙丁卯支。他改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负责编辑和处理院务。曾任日报社驻点播音员,左仆人,学士。后来因与子女有姻亲关系,淮北运盐使陆成三年,被恩召回复编。从那以后,他的事业一帆风顺。先后担任日语解说员、现场播音员,获中国演讲学士、站务学士、内阁学士、图书馆事务硕士。又任兵部侍郎、左都察院御史、兵部尚书、礼部尚书。他受到光禄大夫的表扬,在故宫得到一匹马。

纪晓岚一生做了很多事情,最多的是两件,一件是主持科举,一件是主持编纂。曾两次担任省考考官,六次担任军民考考官。所以他在士林读书人多,影响大。他主持编辑工作的次数更多了。曾任五营堂、唐三堂、陈宫堂、国史堂、方略堂、四库全书堂、国胜陈宫殉难录主编,官台主事,八旗同治堂主事,石碌堂副主事,会殿副主事。称之为暂时的慷慨并不是一种恭维。晚年,纪晓岚自制对联:“海鸥随海浮沉;死亡之书就像一条乌贼,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纪晓岚才华横溢,自小以爱读书、爱背诵著称,但他的渊博学识主要是不懈努力的结果。三十岁之前,他致力于考证。“他坐的地方,古书像雷克斯节一样围绕着他。三十年后,这篇文章与世界同步,对话用**画出,构思了一夜。

嘉庆皇帝的碑文说:“敏而好学,可视为文学作品,不可教其政治。”纪晓岚一生才华横溢,学术成就卓著。他是清代公认的文学领袖、学术领袖和一代文学巨匠,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文化巨人。他一生机智诙谐,足智多谋,才华横溢,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他被称为“浪漫智慧”和“幽默大师”。他是清代著名的学者、诗人、目录学家和小说家。

至于他和小沈阳打架的影视剧,都是编造的。事实上,纪晓岚和小沈阳的关系就像是忘年交。年轻的沈阳外向进取。纪晓岚渐渐老了,他的生活逐渐克制和稳定。他会一直真诚的提醒小沈阳。两人都因为政见不同,配合默契而吵架。工作上,更多的是小沈阳对纪晓岚的关心;在人际关系方面,这更多的是纪晓岚对小沈阳的帮助。

“穷不与富斗富不与官斗”,这句话在清朝乾隆年间,还要加上五个字:“汉不与满斗”。所谓《官场斗》(又名《满汉斗》)只是评书或单口相声而已,借给刘墉几个胆子,也不敢跟和珅斗,他见了和珅就得下跪磕头,那倒是真的。

在和珅眼里,他需要忌惮的公爵以下满汉文武大臣只有三个,这其中当然不包括刘墉和纪晓岚。事实上按照正史记载,和珅根本就不在刘墉和纪晓岚,甚至还有点不把他们放在眼里。

在乾隆朝,刘墉最大的官职是工部尚书署理直隶总督、协办大学士,直到嘉靖二年,在被任命为体仁阁大学士。刘墉一生没当过军机大臣,按照雍正以后“大学士不入军机不为真宰相”的惯例,刘墉就是驼背称呼啦圈,也没资格被称为“宰相刘罗锅”。

纪晓岚名气虽然大,但是很遗憾,他连假宰相都不是,因为他一辈子也没当过正牌大学士,直到嘉靖十年,纪晓岚才在临终前被授予协办大学士称号,一天“中堂”都没当过。

清朝大学士被称为“中堂”,那是有典故的:清朝实行皇帝直管下的六部制,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每一部有一满一汉两位尚书。满尚书地位高能力差,汉尚书地位低本事强,此消彼长就成了平起平坐。两个尚书经常闹别扭甚至在部里吵架打架,弄得手下一帮郎中、员外郎无所适从。

为了给各部满汉尚书拉架,皇帝让大学士每人监管一个部,召开部务会议的时候,大学士居中而坐,满汉尚书一左一右,隔着大学士就掐不起来了。大学士因为居中而坐,所以被称为“中堂”。

清朝的大学士,同一时间最多只有六个(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乾隆年间撤中和殿大学士而新增体仁阁大学士,形成了三殿三阁制),最少的时候只有一两个,给满汉尚书拉架的工作,由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承担,比如胤禛胤祥都曾管过某一部。

和珅不但是一人监管数部的文华殿大学士(从乾隆五十一年到嘉庆四年),而且在乾隆四十八年受封一等男爵,五十三年晋升三等忠襄伯,嘉庆三年,和珅晋封一等忠襄公。

虽然位极人臣,但是和珅在朝堂上也有惹不起的人物,比如和硕和亲王弘昼、固山贝子福康安。

弘昼和福康安跟乾隆都是实在亲戚,弘昼是乾隆最疼爱的弟弟,福康安是乾隆最亲近的小辈(疑似比侄子还亲),和珅还没上班,弘昼就没了(乾隆三十五年薨,三十七年和珅入宫当侍卫),不管和珅是几等公爵,见了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都是要下跪磕头的。

清朝的皇室之外有九级爵位,分别是超一品公、侯、伯,正一品子、正二品男、三品轻车都尉、四品骑都尉、五品云骑尉、七品恩骑尉,和珅一上班就是三品官(世袭三等轻车都尉),刘墉的父亲刘统勋虽然很受乾隆器重,但是却连个男爵都不是,刘墉自然也就没有恩荫世袭的爵位,也就是一个白丁,唯一能享受的待遇,就是不用参加乡试,可直接以“恩荫举人”的身份参加会试。

刘墉尚且如此,纪晓岚就更不用说了,他的前辈连个当道台的都没有,所以虽然考试成绩跟刘墉差不多(刘墉二甲第二,纪晓岚二甲第四),但是升迁却比刘墉慢得多。

在乾隆执政期间,刘墉和纪晓岚都不敢跟和珅发生正面冲突,一个是地位相差悬殊,再一个就是乾隆跟谁关系好,满朝文武都知道,聪明甚至有些圆滑的刘墉纪晓岚才不会没事找事儿去触霉头。

和珅也很聪明,他早早受封超品伯爵,最后还得到了异姓大臣的最高爵位(不算福康安,因为福康安算不算异姓大臣只有乾隆等少数人知道),但是他绝不与真正的八旗贵胄叫板,所谓和珅训斥王子贝勒,那都是小说家言,和珅奉承还来不及呢。

和珅一门两公爵(和琳也被追赠一等公),按理说对公爵以下的人,应该全都不放在眼里才对,但是我们看《清史稿》,就会发现至少有三个人很不给和珅面子,而和珅也不敢跟他们公开翻脸:“阿桂以勋臣为首辅,(与和珅)素不相能;王杰持正,恒与忤;朱珪为仁宗(颙琰)傅,和珅忌其进用。”

这三个人,和珅当面惹不起,只好背后下绊子,但是谁都没绊倒,因为这三个人的来头都不小。

阿桂是世代将门高官之后,跟乾隆是亲戚,而且还大一辈(阿桂的女儿嫁给了允禄之子弘融),和珅直到嘉庆三年才晋封一等忠襄公,而阿桂在乾隆四十一年就受封一等诚谋英勇公,按照清朝规矩,四字封号的公爵,地位是远高于两字封号公爵的。

和珅忌惮阿桂,两个人斗了半辈子,谁也没斗倒谁,但是在气势上,阿桂一直压着和珅,和珅主动示好,阿桂也不给面子:“和珅势渐张,阿桂遇之不稍假借。不与同直庐,朝夕入直,必离立数十武(半步为一武)。和珅就与语,漫应之,终不移一步。”

和珅惹不起阿桂,也不想让朱珪得势,这很好理解,毕竟一山不容二虎,朱珪是颙琰的老师,未来和可能成为朝臣之首。

但是他还十分忌惮王杰:“和珅势方赫,事多擅决,同列隐忍不言,杰遇有不可,辄力争。上知之深,和珅虽厌之而不能去。”

我们看王杰的履历,就会发现他有两方面的优势,可以跟和珅叫板:第一,王杰是乾隆皇帝钦点的状元郎,是真正的天子门生,属于清朝黄埔系,深得乾隆器重;第二,王杰清廉正直。

我们要是细看清史中对刘墉纪晓岚的记载,就会发现这二位虽然不如和珅贪婪,但也绝不干净,两人都有贪污或跟贪官合谋的记载,也有因此受过处分,刘墉因为下属贪污(说刘墉没份儿,估计没人相信)而被免去知府职务(事见《清史稿·列传八十九》),而且是按律当斩(没参与怎么会当斩?),是乾隆看在刘统勋的面子上才没有大开杀戒;纪晓岚也不是身边只有一个杜小月,而是三妻四妾一日五次不可或缺,他跟卢见曾那点猫腻,乾隆十分清楚,这才把他充军发配。

如果清朝真的撒下大网抓贪官,和珅当然第一个落网,恐怕刘墉和纪晓岚也未必逃得掉。

王杰与刘墉纪晓岚不同:“杰在枢廷十馀年,事有可否,未尝不委曲陈奏。持守刚正,历事两朝,以忠直结主知。”

看到这里我们似乎知道和珅为什么忌惮王杰而不怕刘墉纪晓岚了:自古邪不压正,王杰是乾嘉两朝少有的正人君子,他身上的浩然之气,令和珅望而却步。刘墉纪晓岚跟王杰相比,身上好像还少了点什么,至于少了什么,读者诸君应该十分清楚吧?

很多电视或者**里面都有反派与正派,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那种感觉,就是在追剧的时候,对于某些反派就是讨厌不起来,甚至还有点偏爱,在看到他的结局不怎么好的时候,还会为其狠狠捏几把汗。那你记忆中有没有喜欢的反派呢?下面就给大家盘点一些那些备受欢迎的反派,看看哪一个曾深得你心。

魔尊重楼

《仙剑奇侠传》里的魔尊重楼,虽然他目空一切、六界独尊,是魔界的魔尊,并且为了求一败,把不少人打成了重伤,但是他对紫萱的感情,却让人心疼,甚至不少观众,在追剧时很想他们在一起。

和珅

和珅这个“活宝”,在《铁齿铜牙纪晓岚》里,虽然在里面是个贪官、还喜欢拍皇上马屁,但是,虽然他坏,但是他也萌啊,和纪晓岚两人在一起吵架逗趣的时候,真的让人忍不住喜欢。

杀阡陌

“杀姐姐”这位堪称六界第一美男的杀阡陌,在《花千骨》里面可是圈了不少粉,为了小骨不惜一切,放弃绝世武功,因修炼邪功被反噬,就算负了全世界,也不愿负小骨,这样的杀阡陌怎么让人恨得起来?

欧阳锋

梁朝伟版的欧阳锋真的可以称得上坏的离谱,为霸占江山造反,毒死了国王,还在追赶三公主的路上杀死了王重阳,等等坏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欧阳锋做不到的,但是顶着一副香肠嘴的他,还不是照样招人喜欢嘛。

嫌弃夫妇

在《无心法师》还没有播出的时候,“嫌弃夫妇”因为自带萌点,就圈了不少粉,就算后来他们在剧中做了不少坏事,但是岳绮罗一句“张显宗,我牙疼”,还是把人虐的心疼不已。

绿袍尊者

绿袍尊者作为《蜀山战纪》里大反派之一,却是个悲剧人物,成魔的原因是为了自己的爱妻,宁背叛自己师门和辜负苍生,也不愿失去自己心爱的女人,终其一生为了重拾妻子的爱的他,又怎会让观众不感动?

汪曼春

《伪装者》里面的汪曼春,作为一名心狠手辣的反派,杀起人来毫不眨眼的她,却对明楼表现出温柔如水、小女人般一面,最后以悲剧结尾,但是就是这样的汪曼春,让观众对她满是心疼。

秋山君

《择天记》里女角青梅竹马的师兄,因为被魔族操纵和自己的心魔作祟,干了不少坏事,但是每次他痛苦地在正与反之间抉择时,以及最后为了师妹不惜牺牲自己时,还是让人讨厌不起来。

雪姨

《情深深雨濛濛》里的雪姨,又奸诈又狡猾、除了针对依萍母女俩,最后还出轨把陆家洗劫一空,把一连串坏事都做了,别说你最讨厌雪姨了,你讨厌她,为什么手机里还有她的表情包?

不知道做什么时候开始,“反派”二字已经不是贬义词那么片面了,看了上述那些反派,其中有没有你觉得很喜欢的反派呢?

铁齿铜牙中的纪晓岚和真实的纪晓岚有这两个方面的区别,第一是他们的外貌不同,第二是他受重视度不同。

受重视程度不同

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纪晓岚是一个惩奸除恶,专门为人打抱不平而且每次都能够呛一下和珅这个大奸臣,让观众大呼过瘾。剧中的纪晓岚和和珅是皇帝的左膀右臂,他是与军机大臣平起平坐的人,在朝中也是有一方势力的。但是在真实历史中,纪晓岚比和珅年长二十多岁,而且他只是一个编书的,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编撰《四库全书》以及在老年时光里编写了一本《阅微草堂》。

真实历史中的纪晓岚是皇帝的作为文化宣传的对象,皇帝并不信任他,也不重用他,后来更是因为一些捕风捉影的小事情把纪晓岚流放了。他对于和珅而言只是和珅手下的一名小官,不可能有机会和皇帝一起下江南,更不可能有能力去对抗和珅。

外貌形象不同

在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张国立老师饰演的纪晓岚仪表堂堂,风流潇洒,衣袍一抖也是迷倒万千少女。但是真实历史中的纪晓岚并不是这样,纪晓岚相貌奇丑,身材矮小,而且是一个深度近视。他不帅也不威武,反而可以说他是一个渣男,根据史料记载纪晓岚一生娶妻七位,六房姨太太,一位正妻,一周七天不重样。就是这样他依然还要出去寻花问柳。

朝政,为民伸冤,为国家除奸臣这样的事在纪晓岚的字典里根本就没有出现过,他这一生的追求就三样,第一女人,第二就是大眼袋,第三是吃肉。

综上所述,真实历史上的纪晓岚和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的纪晓岚就是两个人。

分类: 人文学科 >> 中国文学

问题描述:

我不曾读过《阅微草堂笔记》,只知道它多是讲鬼狐故事,请问《阅》与《聊斋》有何异同?

解析:

《聊斋》观察社会,基于底层的观点,写人写鬼,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然有时思想却不脱乡间秀才气,带着较多偏激色彩。比如抨击科举制度不公。其实科举制度应该被诟病的是选拔的内容与标准,而不是考试的程序。有清一代,对科场舞弊的惩罚尤为严厉,蒲松龄落榜并非考试不公正的结果。事实上,比照聊斋干净利落的叙事,再读读被他敝帚自珍的骈四骊六,就明白了。以落榜者的怨愤来观察科举制度,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一种文本“抒愤懑”的意识太强,往往会影响它反映社会现象的客观。

相反的,纪昀是一个“绝对正确”的人。乾隆虽然循例推崇理学,但暗里是打击理学家的。因为一旦一种思想获得了近于宗教的地位,哪怕它本身是维护皇权的,它的狂热崇拜者却有可能把“亘古不变之理”凌驾于皇权之上,造成与日益膨胀的皇帝个人权力的冲突。纪昀无疑对“最高精神”心领神会,所以在《阅微》里有大量对理学家“不近人情”的嘲弄(鲁迅先生曾论之)。既然他反对理学家的“不近人情”,自然要极力标榜他在天理人心之间的平衡技巧。读者可以发现,《阅微》无处不努力体现自己的持平与公允,也就是说,纪昀的道德评判,并非最严厉,也不会最前卫,而是“最正确”。他表述的观点,是比较接近当时社会舆论的普遍标准的。

《阅微》和《聊斋》不同,走的不是唐宋传奇,而是魏晋志怪的道路。《聊斋》是上天入地、曲尽其态的描摹想象,《阅微》则是近于“原生态”的短小故事。纪昀推崇孔子的“述而不作”,致力于考据,著述甚丰,尤其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00卷,而文学创作,就只剩这本小说(诗文集系后人辑录),偏偏在这本小说里,他极力淡化创作的痕迹。《阅微》多数篇目,都要注明故事的来源。每个讲述者都有名有姓,若非自己亲闻,则必注明流通环节,辗转相因,言之凿凿,推卸“加工”的责任。他有时提供一个故事两个不同版本,甚至会质疑故事的真伪,伪装得像对待史料般认真考据过一番。同时他也狡黠地提醒读者:你相信道理就好,至于故事,就不必太认真了吧。《阅微》的分卷标题之一就是“姑妄听之”。对一本谈狐说鬼、神道设教的小说,其作者极力撇清与创作的关系,是十分可笑的。但是这无疑标明了纪昀是借神鬼小说还原人情世态的意图。

《阅微》的文字特别的好。鲁迅先生曾经赞誉:“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固非仅借位高望重以传者矣。”聊斋以情节和描写引人入胜,纪昀则擅长不动声色地讲故事,寥寥数语,就包含丰富的信息,并把自己的价值判断,不知不觉传输给读者。他还非常喜欢做道德评价,往往在故事末尾,发一两句精警告白,或是作一幽默比喻。这使得《阅微》的说教既含蓄,又醒目。在说教的时候,他还格外注意“理和理打架时怎么办”的尴尬状况,有时甚至来一场真实或者虚构(借神鬼之口)的辩论,让读者看到多方的立场与判断。这一特色,使得它反映的社会伦理观更加完整。

纪昀和一切道德家兼小说家一样,都有虚伪的一面。兰陵笑笑生写的明明是“宣*”的大“毒草”,却偏偏总要记起扮演“惩*”的审判官。纪昀的出身和教养注定了他无论宣*或者惩*都不会像笑笑生那样直截了当,但是有时他“干干净净,开开心心”地讲一个个**小故事,转眼又要担负起审判官的职责。这角色转换得太快,脸上的笑容都来不及收敛,读者其实不难察觉其间的言不由衷。但是,我们考察文本,不单要看一个人说了什么,还要注意他为什么要这样说。纪昀既是一个“最正确”的人,他那些道德评判,可能不代表他真实的见解,但是他会有这样的见解,恰是社会“需要”这样的见解。所以纪昀道德判断的真诚与否,往往并不影响分析的结果。

从《阅微草堂笔记》的大量“原生态”故事里,我们可以窥见当时社会从底层到高层的众多趣事,人们对神仙的信仰,对鬼神的态度,对同性恋的观感,婆媳关系,主仆矛盾,京师风尚,边地民俗,窥见素来崇尚“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国人的为官之道,做人技巧,处世哲学……它无愧于一本清代乃至旧时中国的人情世故绝佳的教科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5832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4
下一篇2023-1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