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农民战争(1524-1526)失败的原因

德国农民战争(1524-1526)失败的原因,第1张

德国农民战争——1524-1526年

   德国农民战争

   德国农民战争 1524—1526年,德国农民(得到部分市民支持)反对封建压迫的一次规模最大的起义。

  起义遍及德国整个西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农民战争,是宗教改革运动(十六世纪西欧各国反对鼓吹封建制度不可动摇性的天主教会的社会政治运动)的组成部分;是长期反封建斗争在宗教改革运动时期达到的顶点。恩格斯把宗教改革运动称为德国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大决战和欧洲第一号资产阶级革命。

  农民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封建主和教会力图巩固农奴制以及因商品货币关系发展而力图增加农民的封建贡赋;以封建主为一方,以资产阶级、农民和城市贫民为另一方的阶级斗争的尖锐化。这种尖锐化的表现在宗教改革运动时期一些宗教性反封建口号中均有反映。反映农民和城市贫民利益的托马斯·闵采尔学说,是起义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闵采尔的信徒传播说,必须通过革命,即必须通过推翻公侯、封建主及其他压迫者来根除罪恶。1524年底至1525年初制定的《书简》,是农民运动的第一个纲领。《书简》中贯穿着通过群众斗争进行社会变革的思想,强调必须把“穷苦的普通人”从所有领主和当局的压迫下彻底解放出来,必须依照“共同利益”和“上帝的法律”来重新安排生活。然而,在农民战争过程中,市民阶级中一些比较温和的阶层也加入农民运动,并制定了自己的纲领(“十二条款”、“海尔布琅纲领”)。这些纲领十分忽视农民的要求,并有与封建主谋求妥协的趋向。这种含糊不清的纲领削弱了起义军,从根本上说则是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之一。

   据一些资料记载,当时起义军计有15万人左右,分成若干股数量不等,按地区建立的独立农民武装。其中人数最多的有8OOO—12OOO人。起义军以步兵为主,几乎没有骑兵,只装备有少量火炮(“博姆巴尔达”炮)。封建主结成施瓦本联盟,其军队总计拥有700—1200名骑士,11OOO—15000名雇佣兵(主要是瑞士人),3500名骑兵和炮兵(数十门“博姆巴尔达”炮、长炮和鹰炮)。封建主军队的优势在于拥有强大的骑兵和炮兵,更主要的是有统一的指挥。起义军恰恰缺少这一点,事无巨细,都要召集统领会议或全体人员大会决定。

   1524年6月,黑林南部农民首先举义,揭开了农民战争的序幕。农民拒绝负担封建徭役,并建立起武装。当时,封建主军队正在意大利对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作战。封建主一时无力对付起义军,为赢得时间调集军队和雇佣新兵,遂采取大谈(同大股农军首领举行谈判)小打(袭击小股农军)的策略。1525年春季,农民战争蔓延到黑林北部,巴登、弗兰肯、符腾堡、图林根、萨克森、阿尔萨斯和奥地利(阿尔卑斯各州)。各农军统领都是由农民和骑士中推选出来的,他们是:耶克莱因(雅各布)、罗尔巴赫、弗洛里安、盖叶尔、格茨·冯·伯利欣根、米哈埃尔·盖斯迈尔等人。上施瓦本成了起义中心,这里先后建立起巴尔特林根农军、阿尔郜农军、湖滨农军等农民起义大军。起义军夺取城镇,同参加起义军的部分市民宣布成立新教兄弟会,占领和捣毁寺院与城堡,强迫封建主将粮食和武器交给农民。

   各股农军把各自的村社从封建主统治下解放之后,便在所占领的市镇、城堡与寺院内安营扎寨,反击各地领主的进攻。这种作战行动仅局限于一地的作法,务农军之间缺乏密切的协同,以及采用单纯防御战术,都严重地削弱了农民运动。施瓦本联盟利用农民运动的自发性和行动不统一的弱点,对农民领袖广泛进行诱说和收买,千方百计分裂起义队伍。封建主利用自己军队组织程度、纪律性、机动能力和武器方面的优势,利用农军某些统领行动踌躇和蓄意背叛,背信弃义地破坏停战条款,逐个击破农军队伍。4月4日和4月14日,施瓦本联盟的军队先后在莱普海姆和武尔察赫重创上施瓦本农军。4月中旬,农军在魏恩加尔滕附近集结重兵,但因湖滨农军统领与敌军指挥部签订了条约而未能对施瓦本联盟军队展开进攻。1525年3月底,弗兰肯的罗滕堡地区爆发起义。截至4月初,起义即已遍及整个弗兰肯省,农民屡次获胜。但是,1525年6月初,弗兰肯农军在克尼希斯霍芬(6月2日)和因戈尔施塔特(6月4日)附近诸战中被施瓦本联盟军击溃。尽管如此,农民运动并未衰落,越来越多的农民参加到运动中来。1525年5—7月,农民战争的规模达到了顶点。攻克弗赖堡城(5月18—25日)和施拉德明附近的会战(7月3日),是起义军两大辉煌胜利。 闵采尔领导的图林根和萨克森起义,是农民战争中极其杰出的事件。米尔豪森是这一地区起义的中心。武装暴动之后,于1525年3月17日在这里成立了革命政府。图林根起义军的行动比德国其他地区更为坚决。他们占领市镇、城堡、寺院和城市庄园,将封建主的财产分给农民和市民,宣布他们的这些行动是在国内外达到人人平等的开端。恩格斯把图林根起义称为整个农民战争的顶点。但闵采尔未能把起义者的力量联合起来,未能在图林根建立整个起义的革命中心。1525年5月15日,闵采尔率领一支装备很差的小部队,在弗兰肯豪森附近一次众寡悬殊的战斗中被黑森伯爵指挥的诸侯军所击败。闵采尔受伤被俘,于5月27日被处死。5月25日,米尔豪森陷落,图林根起义被镇压。从此,农民运动急剧衰落。在阿尔萨斯、奥地利,特别是蒂罗尔,起义者的斗争还持续了一段时间。最后一个停止抵抗的是盖斯迈尔农军,他们直至1526年才撤至威尼斯共和国境内。

   农民起义遭到残酷镇压,被杀害的起义者不下10万。农民起义的失败使封建反动势力、农奴制和诸侯权力得到加强,使德国政治分裂的状态更加巩固。农民重新被领主奴役,因军税增加,负担更为沉重。

  点评:恩格斯认为,农民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民和平民在德国大多数地区中也是没有共同行动……。”农民战争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农军作战带有自发性质,缺乏严密的组织,行动迟缓;战术上优柔寡断,某些农民领袖公然背叛;封建主军队在人数和武器质量上均占压倒优势。1524—1526年期间德国的农民战争,是德国人民解放斗争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

我想问一下。 你怎么给他说的 怎么责备的?你们在一起多长时间 了??说你做菜时间久的事情 我觉得你不应该用这一件事情来决定他对你的态度。 他们外国人很直的 要是不想跟你在一起会很明白的给你说,不会说什么拐弯抹角的。 我男朋友也是德国的 我们在一起快两年了。 劝你跟他主动联系,和他好好谈谈,把事情讲明白了,千万别放在心里这样难受的是你自己,因为他们一般不会把事情放在自己心里折磨自己的。很现实的

点击关注,每天都有名人故事感动您!

李崇霄成名已久,因主演《马文的战争》《我的青春谁做主》《李春天的春天》《谁来伺候妈》《夜幕下的哈尔滨》《妯娌的三国时代》《老爸的筒子楼》等影视剧,红遍大江南北。尤其是他在《老牛家的战争》中塑造的“牛志文”,更是成为影视剧人物画廊中的经典角色。

李崇霄曾是北京电视台的主持人,后改行拍戏。他的妻子茵娜是德国人,夫妻俩育有混血女儿李诗颖。

李崇霄爱家庭,爱妻子,爱女儿,是一位自得其乐的家庭妇男……

李崇霄1971年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父母都是普通工人,李崇霄上面有两个哥哥,其中有一个是著名画家。

小时候父母因工作忙,将李崇霄交给农村的爷爷奶奶照顾。他是一个内心世界丰富的孩子,经常蹲在院子里与小虫说话,坐在树荫下看连环画。

那时李崇霄前后左右都是淳朴的农民,长期置身这样的环境中,李崇霄也养成了朴实、低调、善良的性格。

身高180米的李崇霄,长相帅气,中学时代就是一位养眼的帅哥。1988年,李崇霄高中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4年后他大学毕业了,被分配到北京电视台,担任一档生活类节目的主持人。

这在李崇霄老家引起轰动,亲友都羡慕李家父母,说他们生了个好儿子。李家父母也觉得儿子进电视台当主持人,是一件很长脸的事。

然而,李崇霄在北京电视台工作得并不快乐,他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而台里的条条框框很多。况且同事之间的关系也很微妙,李崇霄不知自己说错了什么话,做错了什么事,就让别人不高兴了,这让他压抑而纠结。

工作之余,李崇霄在几部影视剧中扮演小角色,这打开了他人生的另一扇大门。他一遍遍在心里问自己:“你到底是喜欢做主持人还是倾向于演戏?”每次都有一个声音,在心里大声地告诉李崇霄:“我要当演员!”

1994年,李崇霄没有与任何人商量,就从北京电视台辞职了。当他拎着行李箱回到唐山老家时,父母问他在家里住几天,李崇霄说:“我现在自由了,想住多久住多久。”父母没明白李崇霄的意思,他这才说出自己辞职的事。

虽然父母没有批评他,但李崇霄看出他们心里很难过,一连数晚彻夜难眠。他这才意识到,自己草率地辞去主持人工作,其实对父母伤害挺大的。

一个星期后,李崇霄要回北京了。父母问他:“你将来干什么呀?”李崇霄说自己要当演员,父母红着眼眶将他送出门:“孩子,要是外面很难混,你就回唐山吧,咱在这边再找个工作。”那一刻,李崇霄想哭。

回到北京后,李崇霄接拍了李劲松执导的影片《烟雨长河》。可拍完这部戏后,他又陷入无戏可拍的境地。

李崇霄开始四处找戏拍,然而当时全国出品的影视剧数量有限,加上李崇霄不是表演科班出身,他的演艺之路走得很艰难。

试戏屡次碰壁,有时接的小配角都被临时替换,饿了一天只吃一顿饭等等酸甜苦辣,他都经历过。

为了省钱,他与人合租过房子,又住过地下室和平房,买一袋馒头挂在墙上也要算计着吃。为不让父母担忧,李崇霄从来报喜不报忧,这条路是他自己选择的,再难也要走下去。

1995年春节,李崇霄回唐山过年,他身上的毛衣破了,也舍不得扔。担心父母看见了难过,晚上睡觉时他就将毛衣塞在枕头底下。

一天早晨醒来,李崇霄睁开眼,发现母亲正抱着他的破毛衣掉眼泪。李崇霄尴尬地说:“妈,我准备穿两天就将这件毛衣扔掉,再买新的。”母亲没说话。当天下午,母亲给李崇霄买回一件崭新毛衣,那一刻他流泪了。

那几年里,李崇霄每年只接拍一部影视剧,挣的钱根本养不活自己。于是他给影视剧配音,还去婚庆公司主持婚礼,勉强能在北京生存下来。

1998年春天,李崇霄在北京西城区打出租车时,认识了德国女孩茵娜。她比李崇霄小1岁,出生于德国南部城市法兰克福,毕业于德国慕尼黑大学音乐戏剧学院表演系,在德国也是一名演员,现在德国驻北京的使馆工作。

李崇霄喜欢茵娜活泼开朗、热情奔放的性格,茵娜欣赏李崇霄的帅气和才华,两人相爱了。李崇霄告诉她:“我现在是一个穷小子,在北京没房没车没存款,演艺事业也没什么起色。”茵娜说:“这些我都不在乎,我也能养活自己。”

李崇霄的父母不支持儿子找一个外国女孩,觉得跨国婚姻不牢靠。但李崇霄与茵娜感情很好,父母不忍做棒打鸳鸯的事。

1999年,李崇霄与茵娜在北京裸婚,婚房是租来的。2000年,混血女儿李诗颖降生了。做了妈妈后,茵娜辞去了使馆工作,回归家庭做全职主妇,李崇霄独自承担养家的重任。

因为戏约不多,片酬也不高,李崇霄靠拍戏根本养不活自己和家人,他便找其他活干。他经常给影视剧配音到凌晨,回到家时天就亮了。

经他辛苦打拼,小家庭总算正常运转起来了。2002年,李崇霄接拍赵宝刚执导的海岩剧《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开始在影视圈崭露头角。

紧接着,他又主演了海岩剧《平淡生活》《婚前四周半》《人大主任》《十月怀胎》等多部影视剧,靠拍戏能够养家了。

刚开始,李崇霄不会说德语,茵娜不会说中文,两人只能用蹩脚的英语交流,经常词不达意,闹出了很多误会和笑话。

为了夫妻俩能够正常交流,做了妈妈后,茵娜参加了一个中文培训班。仅半年时间,她就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了。而李崇霄觉得德语太难学,至今只能说几句简单的问候语。

女儿刚出生那几年,李崇霄与茵娜因生活习惯和文化背景的差异,经常发生磕绊。有时逢年过节回唐山老家,夫妻俩在北京吵过架,回老家也不说话。

母亲教育李崇霄:“你是男人,要宽容些,多担当些。茵娜一个人远离家乡和父母,在北京生活不容易,你要多体谅她。”

母亲这番话,勾起了李崇霄的伤感。是呀,妻子与自己结婚后,将大使馆的工作也辞掉了,一年只回一次德国。其实在这场婚姻里,她失去了很多,也付出了很多,自己理应对她多一份包容和体谅。

这样一想,李崇霄心里很是愧疚。从那以后,他将自己身上的棱角磨平,开始包容迁就茵娜。茵娜有时心情不好闹情绪,李崇霄总是耐心细致地开导她,而不与她针锋相对,两人的跨国婚姻渐入佳境。

后方稳固了,婚姻和谐了,激发了李崇霄的责任和动力。自从2007年主演《夜幕下的哈尔滨》后,李崇霄的演艺事业驶入快车道。

此后几年间,他相继主演了《五星大饭店》《马文的战争》《我的青春谁做主》《命运》《战火中青春》《老牛家的战争》《潜龙行动》《李春天的春天》《谁来伺候妈》《最后一枪》《老爸的筒子楼》《妯娌的三国时代》《深海利剑》等众多热播剧,成为家喻户晓的著名男星。

成名后的李崇霄,依然低调朴实。而茵娜在磨合中,也越来越适应中国式婚姻,不少做法和想法与中国妻子一模一样。

李崇霄是少见的好父亲,不想错过女儿的成长。因此不拍戏的时候,他就在家里陪女儿。每个周末,他都会陪女儿去书店买书,带她看**。

女儿有时带一帮同学来家里玩,李崇霄就扎进厨房给他们做饭。女儿和孩子们最爱吃油焖大虾,这道菜弄起来比较麻烦,但李崇霄不让妻子插手,一个人就能做出一大盆色香味俱全的油焖大虾。

李崇霄还会在女儿作业本上写批语,有时他忙不过来,茵娜就替他给女儿的作业写批语。

李崇霄也是一位好丈夫,每年再忙,他也要陪茵娜回一趟德国。茵娜的父亲已去世,母亲退休前是小学老师,一个人在法兰克福生活。

每次去德国前,李崇霄都要精心给岳母挑选礼物,还两次接她来北京 旅游 。

父母在唐山跟着大儿子生活,李崇霄每次回老家看望父母时,茵娜都会给公婆买吃的穿的,她还会用唐山话跟公婆交流。茵娜与妯娌相处得也很融洽,从未闹过矛盾。

虽是明星,但李崇霄不高调不张扬,他已经20年没去过酒吧了,平时在家里看书、健身,给妻女做饭,开车带她们去北京周边短途游。

李崇霄在家里养了几百只鸟,他经常带着妻子和女儿给鸟儿洗澡、喂食,忙得不亦乐乎。他还托朋友从台北运回一株咖啡树,将它移植在家里,一家人经常给咖啡树剪枝条。咖啡树结豆后,李崇霄还会采摘咖啡豆,给妻女磨咖啡。

李崇霄最爱吃的是炸酱面,一个星期吃5天也不厌烦。在他影响下,妻子和女儿也爱上了炸酱面。

好朋友宋丹丹对李崇霄赞不绝口,称他是模范男人,是演艺圈里少见的好丈夫好父亲。有人说李崇霄是家庭妇男,他不仅不生气,反而说:“当家庭妇男没什么不好,心里挺充实的。”

是呀,李崇霄所做的这一切,其实就是在用心经营、呵护跨国婚姻。与李崇霄同时期结婚,或比他后结婚的,很多跨国婚姻都破裂了。而李崇霄与茵娜的婚姻已走过了22个年头,却始终这边风景独好!

值得一提的是,李崇霄的女儿今年已21岁了,这位混血姑娘不仅美若天仙,身材高挑,而且品学兼优。2017年,李诗颖签约北京一家艺人公司,开始进军演艺圈,至今已为多个 时尚 品牌代言,还参演了**《我们永不言弃》。

早在2014年,李诗颖作为国际联队选手参加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女儿的优秀,反过来滋润了李崇霄与妻子的跨国婚姻!

-END-

原创不易,敬请点赞关注!

德国是位于中欧的联邦议会共和制国家,北邻丹麦,西部与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接壤,南邻瑞士和奥地利,东部与捷克和波兰接壤,该国由16个联邦州组成,首都为柏林,领土面积357167平方公里,以温带气候为主,人口约8110万人 ,是欧洲联盟中人口最多的国家,以德意志人为主体民族。

德国人的祖先为古代居住在中欧的日耳曼人。10世纪时日耳曼人建立神圣罗马帝国,后发生分裂。1871年普鲁士王国统一除奥地利帝国以外的日耳曼各邦建立德意志帝国,曾先后挑起两次世界大战并战败。1945年分裂为东西两部分。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东德或民主德国)正式加入联邦德国,实现两德统一。目前,德国是欧洲第一大经济体,也是欧盟的创始会员国之一、还是北约、申根公约、八国集团、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重要成员国。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风俗,德国当然也不例外。

一、在德国,首先要记住这些忌讳

德国人忌讳数字13,视13日、星期五为不祥 。不喜欢红色,红黑相间色以及褐色,尤其是墨绿色。法律禁用纳粹或其军团的符号图案,讨厌菊花、蔷薇(只用于悼亡)图案和蝙蝠图案。忌讳核桃,送花时也要禁止送菊花、玫瑰、蔷薇,只数和花朵数不能是13或者双数,鲜花不用纸包扎。禁止送太个人化的物品。礼品包装纸不用黑色、白色和棕色,也不能用彩带包扎。

二、在德国,作客也是一门学问

过去德国人把“作客”分为礼节性访问,告别访问、致谢访问、回访、就职访问、留宿作客和未婚妻作客等等。后来有人还发现了先生作客和女士作客两种。首次接触性的作客,一刻钟或半小时已经够了。客人不带什么礼品,花束也不带,主人也不招待什么。作客的最佳时间是晚上6点到6点半,或者是中午将近12点钟。最好,事先通知一下被访者。

三、在德国,用餐有很多规矩

像样的用餐总要先喝点开胃酒。不管是在饭店里还是在家里掌勺,德国人总爱来点苦味的开胃酒,所有客人认识后,大家先围在一起站着聊聊天,讲些无关紧要的和轻松愉快的事情,因为美酒佳肴需要有良好的气氛。入席时,在女主人和其他女客人就坐前,男的不能先坐下,男的要帮助女的移动座椅 。要将身子挺直、放松、双脚踏在地上,不要多动。等女主人拿起餐具时,方可用餐。

四、在德国,社交礼仪很重要

必须指出的是,德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对礼节非常重视。与德国人握手时,有必要特别注意下述两点。一是握手时务必要坦然地注视对方,二是握手的时间宜稍长一些,晃动的次数宜稍多一些,握手时所用的力量宜稍大一些。

五、在德国,称呼需要重视

重视称呼,是德国人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个鲜明特点。对德国人称呼不当,通常会令对方大为不快。一般情况下,切勿直呼德国人的名字。称其全称,或仅称其姓,则大都可行。与德国人交谈时,切勿疏忽对"您"与"你"这两种人称代词的使用。对于熟人、朋友、同龄者,方可以"您"相称。在德国,称"您"表示尊重,称"你"则表示地位平等、关系密切。

六、在德国,他们的婚俗也是具有一定特色的

在德国农村,不论谁家结婚,都是全村最重要的庆典。婚礼一般首先从教堂开始,由一名神职人员逐一向新郎、新娘询问结婚意愿,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後,神职人员宣布婚姻(宗教上)的有效性,并将结婚戒指交双方佩戴。接着,新婚夫妇双双绕圣坛1周,仪式即告结束。如果双方家长葬在教堂墓地的,他们还要去扫墓。从教堂出来,队伍又以来时的队列前往预定饭店,由乐队开始,人们举着有彩带的旗帜前进,场面甚为壮观。婚宴是婚礼的高潮,人们饱食畅饮,席间载歌载舞,极为热闹。

总之,德国的风俗中确实有很多跟中国不太一样的地方,一方面是地域的差异,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文化的不同。如果要去德国,一定要记得先明白这些习俗。

在1929年经济危机中,德国农民的生活状况大大恶化。1932~1933年间,农业收入降至1913年以来最低数额。农业危机首先表现为农产品销售困难。1928~1932年,农产品出售利润由102亿马克下降到74亿马克,农业债务激增。在农业危机的冲击下,小农户都受到影响,就连有田250公顷以上的大地主也均负债。在债务重压之下,农民被迫出卖地产,其贫困化程度相当严重。

胡斯战争的背景是什么

胡斯战争是欧洲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农民战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它对欧洲诸多国家产生了广泛影响。那么此战发生的背景是什么呢?

德国移民

捷克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矿藏,引来了德国封建主贪婪的目光和野心。12—13世纪,德国人开始向捷克大规模移民。首先移入的是教士和僧侣。这些教士和僧侣很快把持了捷克教会和寺院的主要职位,广占土地,几乎达捷克耕地的一半。与此同时,教会为巩固和扩大势力,从德国招引大批骑士,让他们分享土地,役使捷克农民和来自德国的移民。

捷克国王为了增加国库收入,也让大批德国商人和手工业者进入捷克,并许可建立各种自治城市,享有各种特权。德国人大量移民的结果,在捷克国内形成了一个德国教俗封建主、城市贵族和矿山主的特殊社会集团。他们和捷克大封建地主相勾结,共同剥削捷克人民。农民、城市平民,身受民族和阶级的双重压迫,使他们“像流亡者一样住在自己的国内”。

天主教会

当时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和剥削者,教士的上层几乎全是德国人,因此人们的仇恨首先指向教会。教会征收沉重的什一税。教皇通过教会大肆搜刮,把捷克当作教廷收入的主要来源。

因此,从14世纪后期起,捷克人民掀起了一场浩大的反教会斗争。在反教会运动中,出现了由捷克教士组成的革新派,他们用捷克语讲道,揭露教会的罪恶。到15世纪初,运动的规模越来越大。领导这一运动的是捷克伟大的爱国志士、神学家、布拉格大学教授兼伯利恒教堂的传教士约翰·胡斯(1369—1415年)。

胡斯出身于一个穷苦的家庭,他认为教会占有大量土地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主张没收教会财产,收归国有。他指责德国的高级教士说︰在上帝的眼里,一个有道德的穷苦农民和老妇人,比一个富有而有罪的主教高得多。

德国贵族

他还揭露城市的德国贵族的罪恶。1412年,教皇派人到捷克兜售赎罪券,胡斯公开抨击,主张改革教会,否认教皇有最高权力。胡斯的言行,引起了德国教士以及罗马教廷的仇恨。胡斯被迫转入农村进行反教会宣传。1414年,胡斯被召参加在康斯坦次举行的宗教会议,并把他逮捕,于同年7月6日在康斯坦次广场上以异端罪名把他焚死。

皇帝西吉斯孟德在胡斯赴会时,曾答应保证安全,但这时却坐视不救。胡斯的殉道激起捷克人民极大的愤慨,1415年9月,布拉格举行多次集会,抗议教皇和皇帝的背信弃义,市民开始驱逐德国教士,并不顾康斯坦次会议的集会,实行俗人用酒杯领圣餐的宗教仪式。1417年起,出现了消灭一切领主的口号。到1419年7月,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在胡斯改革的旗帜下爆发了。

在德国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之前,农民反封建主的起义斗争就此伏彼起。1476年,法兰克尼亚的数万农民在牧人汉斯·贝海姆领导下举行起义。自1493年起30年间,农民在“鞋会”的旗帜下,多次发动起义。1502年,“鞋会”起义不仅主张废除农奴制,而且提出了没收教产分给人民和建立统一的君主国的要求。1503年,在士瓦本出现“穷康拉德”组织,其成员包括逃散的一部分“鞋会”成员。1514年“穷康拉德”也曾发动过武装起义。上述各次起义虽都遭到镇压,但社会基本矛盾却更加尖锐,更大的斗争风暴正在酝酿当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6800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