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解释错觉产生的几个主要理论。

简析解释错觉产生的几个主要理论。,第1张

答案:答案要点产生错觉不仅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目前对错觉的产生有三种解释:

(1)眼动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我们在知觉几何图形时,眼睛总是沿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做有规律的扫描运动。当人们扫描图形的某些特定部分时,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造成取样误差,因而产生各种知觉的错误。但进一步的研究认为,眼动不是造成错觉的真正原因。为了克服眼动理论的不足,人们提出了传出准备性假说。认为错觉是由于神经中枢给眼肌发出的不适当的运动指令而造成的。只要人们有这种眼动的准备性,即使眼睛没有运动,错觉也会发生。

(2)神经抑制作用理论。有人根据轮廓形成的神经生理学知识,提出了该理论,这是神经生理季水平解释错觉的一种尝试。理论认为,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视网膜的侧抑制过程改变了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的活动,因而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结果,人们看到的轮廓发生了相似的位移,引起几何图形和方向的各种错觉,如佐尔拉错觉、波根多夫错觉等。

(3)深度加工和常性误用理论。这种理论认为,错觉具有认知方面的根源。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人们把知觉三维世界的这一特点自觉、不自觉地应用在知觉平面物体时,就会引起错觉。常性误用理论把错觉与知觉的恒常性联系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错觉是恒常性的一种例外,是人们误用了知觉恒常性的结果。在大小知觉的场合,当距离改变时,视网膜投影的大小也相应发生变化,而知觉到的大小却相对不变。当环境提供了深度线索,使平面图形的不同部分在深度上分开,也就是使它们的显现距离发生变化时,而视网膜的投影大小不变,人们由于错误地利用了知觉的恒常性的特性,就会把“远处”的物体看得大些,而把“近处”的物体看得小些,因而出现大小错觉。由于这种理论强调了深度线索在错觉中的作用,因而也叫深度加工理论。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初步形成了阐释人类心理机能的社会认知理论。在1986年出版的《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一书中,班杜拉系统总结了其社会认知理论思想。

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与榜样相类似的感知会增强学习者的自我效能,导致对榜样行为的更为有效的学习

社会认知理论的主要观点有:①场论;②心理生活空间理论;③印象形成理论;④社会规范理论;⑤社会比较理论;⑥隐含人格理论;⑦归因理论;⑧社会公平理论;⑨认知不协调理论;⑩认知均衡理论;参考群体理论;自发知觉理论;知觉定势理论;社会期望理论;认知一致性理论;认知—情感一致性理论等。社会认知论内容十分丰富,应用十分广泛,在社会心理学的许多领域,人们都可以用它去思考和解释问题。

社会认知论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是一种用来解释社会学习过程的理论,主要关注人的信念、记忆、期望、动机以及自我强化等认知因素。源于20世纪20~30年代德国心理学家K考夫卡、W克勒和M魏特海默等创立的格式塔心理学。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并不被动地面对世界中的种种事物,相反,他们把自己的知觉、思想和信念组织成简单的、有意义的形式。不管情境显得多么随意和杂乱,人们都会把某种概念应用于它,把某种意义赋予它。对于世界这种组织、知觉和解释,影响着我们在所有情境尤其是社会情境中行为方式。

间接知觉可通过不可能图形、三维图形的知觉测验、知觉恒常性以及两可图形来研究的。

一、不可能图形。

1、不可能图形是一种无法获得整体知觉经验的图形,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错觉,它可以分离经验信息独立作用时和刺激信息独立作用时的两种不同的知觉结果。

2、荷兰画家的版画瀑布。我们的知觉结果要受到理论的修正,这便是知觉的间接性。

二、三维图形的知觉测验。

1、它表明深度线索方面的经验会直接影响到人们对这一测验中各个的感知。

2、科学家又设计了两个三叉戟图形,一个是常见的三叉戟图形,另一个是矛盾的三叉戟图形。

3、结果发现,具有三维知觉经验的儿童临摹矛盾图形所需时间远远超过临摹普通三叉戟,而那些没有三维经验的儿童临摹普通和矛盾的三叉戟所需的时间相等。这时因为经验在知觉间接性中所起的作用。

三、知觉恒常性。

1、知觉恒常性是指当距离、缩影比、照明改变的时候,虽然网膜影响已经在一定程度发生改变,但人们对物体大小、形状和颜色的知觉仍相对稳定。

2、知觉不总是尽善尽美的,它无法总是做到恒常,我们有时仍会不可避免的按照网膜影像对事物进行判断,从而出现错觉。

四、两可图形。

1、两可图形是指人在识别时,由于选择知觉的目标和背景不同,会将同一张图看成不同的内容。

2、这是因为人的知觉具有选择性特征。

1、内在的需要。需要是动机的内驱,当内在有归属和爱的需要时,就成为亲和动机的形成基础。反之,则很难有这一动机的激发;

2、外在的适宜层次唤起。当外界的刺激达到一定的唤起量时,就容易产生亲和动机。但是各人的感觉阈限不同, 这一因素因人而异;

3、情绪状态。通常在焦虑状态中亲和动机层次比较低,在遇到突发的应激情绪(尤其是恐惧)时亲和动机会比较高;

4、之前的经验。如果是有过明显的亲和经验,形成了相应的依恋条件反射时,比较容易产生亲和动机。相反,如果是小时候一直处于疏离状态中的孩子,难以表现出亲和的动机。

扩展资料:

1949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麦克里兰在研究中发现,人类的绝大多数社会行为可以由三种社会性动机进行解释,即成就动机、亲和动机和影响力动机。在不同社会动机的驱动下,人们会自然而然地采取可使自己内心得到最大满足感的行动。

亲和动机较强的人通常向往与他人建立和维持一种温暖和亲密的关系。他们对自己是否被他人喜欢和接受尤其敏感,特别在意周围人们的内心感受。为了避免冲突,改善关系,他们经常妥协。他们不喜欢强加于人,不愿意分离和独处。毋庸置疑,亲和动机对团队的维系、加强组织的凝聚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具有过高水平亲和动机的CEO,往往因为害怕失去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回避冲突与竞争,容易过分强调自身与他人的关系,从而在决策时把“维持或改善关系”而不是把CEO不可推脱的“改善绩效”作为行为目标。

为此影响正常的工作程序,从而常常会让下属感觉上级缺乏原则性、公平性和决断力,往往为了满足CEO内心的“小和谐”而失去了组织的“大和谐”。亲和动机过强的领导者,通常在分配挑战性的任务、监督下属、处理绩效不佳的员工、兼并收购、推动组织变革等方面表现不佳。

布鲁纳提出的理论:

1、动作性模式

所谓动作性模式是指人们用"动作"来表达他关于世界的知识和经验。这种通过适当的动作再现过去知识和经验的方式称为动作性再现模式。动作性再现模式具有高度操作性特点。在这种模式中,认识主要表现为一个人知道怎样去做某件事情,它是由一套适合于得到某种结果的行动构成的。

例如,儿童在动作上知道怎样去骑自行车或怎样打一个绳结等。这种动作性再现模式在个体智慧的发展过程中发生得最早,是经幼儿认识外界事物的主要方式。

因此,布鲁纳把这种模式看成是儿童认知或智力发展的第一阶段或知识掌握的初级水平。对于成人来说,这种认知模式自始至终在认知活动中发挥作用。"

2、映象性再现模式

布鲁纳的所谓映象性再现模式是指用意象、图形或表象来再现知识经验的一种方式。它把时间、空间和定向结构的知觉转化为表象,从而进行概括。

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映象性再现模式在动作性再现模式之后出现,而且在6至7岁的儿童认知活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因此,布鲁纳将它看成是儿童认知发展的第二阶段或知识掌握的第二级水平。

其实,它相当于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所描述的"具体运算水平"的认知活动,即依赖于事物的外部特征或事物在头脑中的表象来认识和掌握事物。这种再现模式经过儿童期的发展,在人的一生认识活动中都发挥重要作用。

3、布鲁纳的认知心理学思想

布鲁纳认为,人的认识过程是把新学得的信息和以前学习所形成的心理框架(或现实的模式)联系起来,积极地构成他的知识的过程。一个人对世界的认识是以他构想的现实模式为基础的。这样的模式首先是从个人的文化中汲取的,又适应于个人的各种不同的用法。

4、知觉理论

布鲁纳从事知觉与认知研究时,正值行为主义在美国心理学界占支配地位的时期。但布鲁纳强调人类思维的策略性和目的驱动性。他认为,人类是有系统地对环境信息加以选择和抽象概括的。这种观点在形成知觉研究的"新看法(newlook)"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5、归类理论

在布鲁纳看来,知觉过程也就是对客体加以归类的过程。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觉与归类是同一回事。这里之所以再进一步陈述归类理论,是因为布鲁纳从对归类的分析中引出了他最重要的认知学习观--超越所给的信息。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为了促进学生最佳地学习,提供信息是必要的;但是,掌握这些信息本身并不是学习的目的,学习应该超越所给的信息。这一观点来源于他的归类理论。因为在他看来,所有认知活动都涉及类别的问题。

由L费斯廷格于1957年提出,认为当两种认知或认知与行为不协调时,为了保持一致,态度将发生变化。失调指心理上的不舒适,它使人致力于缓解这种失调。为了缓解失调,必须用协调的因素代替失调的因素。认知因素的这种重新安排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它可能造成行为变化,也可能只限于认知水平上。例如,吸烟有害于健康这种认知,应当伴随着不吸烟是适宜的行为,所以如果人吸烟,他将体验到失调,为了缓解失调,他应当戒烟。但失调理论并不认为人总是按理性行事,而认为人会用种种方法把自己合理化。例如人们会说,如果我们戒烟,体重会增加,而体重增加易发心脏病。实际上人们所做的是建立关于吸烟的协调认知,以淡化失调体验。

在费斯廷格等人的一个著名实验里,让3组被试从事重复乏味的作业1小时。然后让第1组被试向其他人说明作业情况。让第2、3组被试把作业说成是有趣的好玩的。第2、3组的唯一差别是,第2组的被试取得1元钱,第3组的被试取得20元。最后问这3组被试对作业的态度。结果是,第1组被试表示出最消极的态度,但是第3组被试比第2组被试表示更消极的态度,实际上只有第2组被试对作业表示出积极评价。对于第2、3组之间所表现出的差别,实验者认为,20元钱的条件足以诱使被试说出与自己体验相反的话,他们没有感到高度的认知失调,没有感到有什么压力使他们的态度符合于所说的话。在1元钱条件下,被试感到收益很小,体验到他们所做的几乎无收益的工作与所作出的评价之间的认知失调。他们感到心理上的压力,使他们的态度更符合于他们的行为。

后来的研究明确了失调理论的局限性。研究表明,以与态度失调的方式行动造成态度改组,只发生在如下条件下:

①人们相信他们是自由从事该行为的,不是被迫的;

②该行为产生不愉快后果。尽管有这些局限,认知失调理论仍然被认为是相当有效的。它能解释为什么人们倾向于提高选定之物的价值,也能说明人们对于难于达到的目标的特殊满足感。

认知失调理论虽然引起大量实验研究,但也遇到挑战。DJ比姆1967年的自我知觉理论就是一个挑战。比姆认为,失调实验的许多结果可以从他的自我知觉理论得到解释。他认为,人们一般是从行为推断态度的,态度改变是行为改变的直接后果。按照这个理论,一个人吸烟这个事实就是他的态度,不管他是否意识到吸烟的危害。这样,一致性问题就不存在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6891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