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孔门十弟子

子路——孔门十弟子,第1张

子路,他是鲁国人,年纪只比孔子小九岁。在孔子的学生中,个性最鲜明,最勇于负责任的就是子路。而受批评比较多的也是子路。

子路年轻的时候是位典型的不良少年,可是就这样一个人便成为了孔子的学生,有一天,孔子在街头看见一个年轻人在街上闲逛,不知怎么的,孔子就主动的过来向前跟子路对话。经过一番对话后,子路便神奇地成为了孔子的弟子,开启了一段饱受批评却又成充满成就感的神奇的旅程。

子路拜师以后,对于孔子来说,有时候也挺烦恼的,天子路根本就不会弹乐器,也不会什么文艺艺术一类的,他只会武术。比如有一天,子路便被孔子批评了一番,有一天只是在弹乐器,而孔子便说子路弹出来的这种。声音怎么会出现在我的门下呢?这些话很明显是在说子路弹琴的声音不太好听,刚进门便保受打击,其他人在这时候一般都是没有勇气了,可是子路仍然像以往一样自信,果敢。

孔子成让他们各自说一下自己的志向,子路每一次都是第一个说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他年纪最大,但是更重要的是他不喜欢绕圈子和他有话就说的直性子。他说,车,马,衣服棉袍与朋友一起用,又坏了也没有遗憾。孔子听了以后,便称赞他说,一个人如果可以像子路一样不嫉妒,也不贪求,该多好呀!自信的子路听了以后天天念叨这一句话。

还有一次,孔子说,如果我的理想没有实行,便打算乘着船的海外去。但是在那时候,在3000弟子中可以跟随我的也只有子路吧。孔子讲完以后,子路的高兴的不得了,一般人的得意,会在心里藏着,不会让人看,不想让人知道他比较骄傲。可是子路并没有,他喜形于色,孔子看见子路这么高兴,并马上敲响了警钟,说刚才说的都是心中的一个感叹,不能当真。

子路非常直率,什么话都敢讲,在孔子的学生里面最敢给孔子摆脸色,最敢对孔子生气,甚至敢跟孔子吵架的人也只有子路了。这也就是为什么一般人都论语,都对子路的印象非常深,因为他总能第一个把情绪直接的表达出来,从不拐弯抹角。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孔子见南子的这段故事,南子是卫国国君的夫人,她名声不太好,太过于风流。孔子周游列国到卫国的时候,南子想见一见孔子,想和他谈一谈,但是子路极力反对,说南子名声不好,老师最好不要去,要不然应该会被利用。可是孔子并不听,非去不可,毕竟人家是国君的夫人,按照礼数来请以孔子作为一个过客,不去则有失礼仪。孔子又是极重礼仪的,所以孔子就去了。结果真按子路所说的,孔子便被利用了,这个卫灵公的夫人邀请孔子出游,自己坐在前面的车子上,让孔子坐在后面的车子上跟她一起游行卫国的每个街区。想让其他人都知道,国际城最有名的学者孔子也支持她。子路光提提建议还不罢休,等孔子回去以后,子路边非常不高兴,说,老师,你看我说的准吧,你果然被利用了。而面对子路,孔子也为自己辩解,可见子路这样的学生可以随时为孔子提供意见,对孔子来说就像好朋友一样。

在论语当中还记载了几次子路对老师直言抗议。会发现子路每次说的话都是正确的,也都是那个最正义的。子路反对孔子见南子,不仅仅是因为怕孔子被利用,而是因为南子名声不好。还有一次是一个人反叛,那个人邀请孔子去他们那边做谋臣。孔子已经很久没有被用过了,所以马上同意了,可是子路却坚决不同意,说,邀请孔子的那个人是一个反叛了的贼臣,孔子怎么能够去贼臣那里当谋臣呢?

所以我们跟子路要学习的是他身上的率真,勇敢与正义,而这是因为这三个特点让他成为了在孔子众多学生中那个性格最鲜明,表现最亮眼的那一位。

子路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非常敬重,而孔子虽然经常教育他,但是私心里对他其实非常喜爱。有一天他们俩之间发生了一场辩论,到最后也没有争出一个结果,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山月记》中《弟子》这一篇写到了这么一件事。当年陈灵公与臣下之妻有染,且穿着臣子之妻的内衣上朝炫耀。一位名叫泄冶的大臣苦谏后,竟然被杀。

提问的弟子心满意足地离去了,但是子路却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泄冶冒死进谏是为社稷而舍弃个人安危的伟大义举。

这场辩论,让我想到了我的一个同事,他也曾经“冒着天下之大不韪”去向领导进谏,站在领导办公室外面的他说了一句话:“文死谏,武死战”。作为一个文科老师,他想效仿古人,抱着“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给领导提建议。

当时领导的一些决策引起了大家普遍的不满,但是没有人敢说话,而这位同事却选择作为大家的代表去反馈意见,抱着视死如归决心的他,在谏言之后没多久就辞职不干了。而得知大家心声的领导,在这件事情之后也没有做出任何改变。

我的这位同事不就像故事中的那位大臣吗?他的做法让很多同事非常的佩服跟敬重,这些同事不就是子路吗?而另外一些人却认为他太过于莽撞,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到头来不仅没有说服领导,反而让自己失去了工作,何必呢,持这种看法的人不就是孔子吗?

所以我们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做呢?是明哲保身还是舍生取义?

你的看法是什么?子路和孔子的这场辩论,你站谁?

如果和孔门弟子比的话,“最牛寝室”也要甘拜下风,毕竟,从孔老师这里出去的,好多都成了贤人,甚至圣人。所谓“三千徒众立,七十二贤人”。

《史记》说孔子的学生有3000多人,这人数是不是靠谱,很难说清楚。真正能受到孔老师耳提面命的,可能也就是那七十二贤人了。不过,这72人也没有都出现在《论语》中,《论语》里有名有姓的弟子只有29人。

那么众多学生中,孔子最喜欢哪一个呢?今天,路上读书就来给你掰掰。

1“古惑仔”子路:心直口快的行动派

讲孔门弟子,就不能不讲讲子路。他是孔子的大弟子,很早就投在了孔子门下,只比孔子小九岁,算是一代人。子路是他的字,他名叫仲由。

翻看《论语》你会发现,挨孔子骂最多的就是子路。子路性子急,脾气暴,行为有些粗鲁,孔子时不时就要敲打敲打他,有时候甚至是责骂。不过,这不代表孔子讨厌他,而是“爱之深,责之切”。

子路是《论语》里最立体的人物,性格很鲜明。《史记》里说他好勇力,喜欢穿奇装异服,头戴雄鸡形状的帽子,腰佩野猪獠牙的饰物,雄赳赳、气昂昂,一副古惑仔的模样。他这个样子,一般人都不敢惹,所以孔子说,自从收了子路做学生后,“恶言不闻于耳”。

子路属于“质胜于文”者,有时候比较粗鄙。好勇好斗,比较能打,据说还以勇力欺负过孔子。孔子批评他说,如果好勇不好学,就会变成乱臣贼子,你“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子路不服,问孔子,如果率领三军打仗,你又和谁在一起?孔子说,“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空手打老虎,徒步过大河,这种冒失鬼我才不跟他在一起呢。子路又问:君子难道不崇尚勇敢吗?孔子说:君子以义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子路你看着办吧。

子路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直”,心直口快,甚至有点口无遮拦,常常惹孔子不高兴。在孔子的学生里,只有子路敢直楞楞地硬顶孔子,孔子也常常毫不客气的回怼他。在卫国时,子路问孔子:如果卫君让您从政,您准备从哪里下手呢?孔子说:必也正名乎?结果子路直接说:您也太迂腐了吧,干嘛非得正名?公然顶撞老师,让孔子好一顿尅,并留下了“名不正,则言不顺”的名言。

《论语》中还有好几处记载,讲子路怎么直接对孔子发脾气的。比如孔子跑去见名声不好的大美女南子之后,子路很不爽,当场就给孔子甩脸子,逼得孔子不得不发誓说:我要是干了啥非礼的事,让老天惩罚我吧。

子路的直,常常会好心办坏事。有一次,孔子生病,可能比较重。子路二话不说,背着孔子就准备办后事,还组织年轻学生们成立了个治丧委员会。况且,他这么做还不合礼制。因为,按照当时的礼仪,只有诸侯死后,才能有治丧委员会。

结果是,孔子病好了,一听说有这事儿,气不打一处来,狠狠地骂子路。

当然,如果子路总是这幅德行,孔子也不会喜欢他。孔子喜欢学生“讷于言而敏于行”,子路心直口快,没法“讷于言”,但在“敏于行”上做得特别好,没有拖延症的毛病。孔子说“由也果”,就是称赞子路为人果敢、果决。他当官断案子,只听一面之词就能分辨是非曲直,而且“无宿诺”,今日事,今日毕,绝不拖过夜。

在仕途方面,子路先后做过季氏的家宰、卫国孔悝的邑宰,干的都挺好。62岁那年,卫国发生兵变,他只身救主,结果被杀。总的来说呢,子路属于孔门里“敏于行”的一类人。

2得意门生颜回:安贫乐道的乖学生

孔子不喜欢那些特能说的人,他觉得巧言令色是没有仁德的表现,反倒是平时看起来闷一点的,不大爱说话的学生,他很喜欢,比如颜回。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但是死得早,只活了41岁。他一生没做过官,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也没有留下什么著述,只是在《论语》存有他的只言片语。

他的特点是听话,经常“遭到”老师表扬,而极少受批评。《论语》里只有两处算是批评颜回。

一次是,孔子说,我给颜回讲了半天,他既提不出问题,也不向我质疑,看起来傻傻的样子。但是,他退而反省,能够提出自己的创见,颜回不傻呀。

还有一次,孔子说,颜回不是那种对我有启发帮助的人,我说的,他都举双手赞成。

孔子夸起颜回来,那就没完没了。他认为,3000弟子里,颜回是排名第一的学霸。颜回学习特用功,听老师讲课,从不打瞌睡、不开小差,所谓“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又说颜回特别持之以恒,“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颜回学习厉害到什么程度呢?孔子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举一反三,而颜回可以做到“闻一知十”。除了学问好,颜回在道德方面,更是其他弟子望尘莫及的。孔子曾问他的志向,他说“愿无伐善,无施劳”,就是不自吹自擂,也不以劳苦之事加于百姓,这是要内修己德,外施仁政。孔子最看重“仁德”,从不轻易将“仁”字许人,但他说过颜回“其心三月不违仁”。

可惜的是,这么一个能够入选全国“十佳青年”的学霸,却拙于谋生,生活非常困苦。但苦难的生活也成就了颜回,人家“忧道不忧贫”,能够安贫乐道。孔子称赞他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吃冷饭,喝凉水,住贫民窟,别人都觉得糟透了,他却仍然不改其乐。乐啥呢?乐道啊。

也许因为太穷了,营养也跟不上,颜回41岁就死了。孔子非常伤心,说这是“天丧予”,意思是老天你这是要我的命啊。旁边有人看不下去了,说老师你悲伤过度了。孔子擦着眼泪说,我有吗?我不为这样的人悲伤,还能为谁悲伤呢?

3成功人士子贡:富而好礼的儒商

孔子对颜回和子贡做过一次对比,说颜回听天由命,安贫乐道,几乎达到了道德最高境界,但是常常穷得叮当响;子贡呢,不安于命,喜欢做买卖,对于市场行情,一猜一个准,发了大财。子贡的财商很高,是个做买卖的好手。

但是,人家子贡不是掉到钱眼里的市侩商人,而是一个有文化有道德的儒商,既是文化人中最有钱的,又是有钱人中最有文化的,一个标准的成功人士。

话说有一次,子贡有了一点心得,向孔子夸耀,说老师,你觉得贫穷但不谄媚,富有但不骄傲,这种境界怎样?孔子说,还不错,但更高的境界是穷要开心,富要好礼。子贡服了,孔子很高兴,对子贡说,“告诸往而知来者”,你能举一反三,以后可以和你谈诗了。

孔子很看重《诗》教,说不知《诗》,无以言。当时,在外交场合,不能干巴巴讲话,要擅长赋诗言志。孔子说,读了《诗》三百,出使他国,而不能答对,学再多又有什么用?偏偏子贡在政治上的长项正是外交,他活学活用《诗经》的水平还是蛮高的。

        子路在孔子的学生中是个性最鲜明,最勇于负责的一个人,在他年轻的时候是一位典型的不良少年、好勇擅斗,很喜欢跟别人决斗、比武。

        孔子认为子路超过一般的学生,子路非常的率真,什么话都敢讲,在孔子的学生里面,敢给孔子摆脸色,敢对孔子生气,敢跟孔子吵架,表现自己不满的人也只有子路了。

        其实我们现在很难见到子路这样的人,而我们只会见到“半个子路”,那什么是“半个子路”呢?“半个子路”就是你向别人借个东西,不小心弄坏了,他表示非常的遗憾,这就是“半个子路”,真正的子路就是你向他借东西用坏了,他说,没有关系,我也会用坏。

        这就是子路,他这个人非常的刚正、个性特别果决,能够果断的下决定,子路这样直接的性格特点,如果没能谨慎修养,一定会带来一些相应的问题,就比如:有一次他就被孔子批评为“粗野”,正是因为他讲出来的话欠缺思考。

        对于子路来说,学儒肯定是个很大的挑战,子路到最后也没有学会这一点,所以他在卫国做官的时候,为了忠于自己的国君,结果在卫国父子争权的争斗中被杀,孔子的晚年真的是很痛苦,他的儿子、他最喜欢的两个学生——颜渊和子路都过世了。

        庄子后来还批评孔子,就用子路来做例子,他说孔子教学生没教好,让子路参加别国的政治内乱,最后被剁成肉酱,好像是子路如果不当孔子的学生,说不定还可以多活几年,但是,庄子有庄子他自己的道理,但是又怎能怪孔子呢?子路的个性率真,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欣赏,好像每个人看到子路都会觉得他是充满活力的一个人,永远都是行动派,但是,这种性格的另一面体现在他不喜欢慢慢的去研究与体会,喜欢立刻就见到效果,达到自己的目的与理想,这就是他的可爱之处与悲剧结局的必然原因。

        每一次孔子要求学生谈志向,子路都是第一个说的,原因就是他的年纪最大,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位有话直说的人,并且子路经常说他的志向是:如果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处在几个大国之间,外面有军队侵犯,国内又碰上饥荒,如果让他来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变得勇敢,并且明白道理。

        子路是一位正人君子,顶天立地的好汉,他说话算话,尽量做到自己对自己要求的事情,他还非常的率真,不过他确实还需要去沉潜一番,如果他能够对音乐、艺术等方面再深入了解一些的话,那就更加完美了。但是,我们对此不能责备,毕竟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每一个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天性,只是后天的磨练从而造就了每个人的个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7250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