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闷在武鸣壮话中代表啥意思
马闷就是笨蛋的意思。
荡胸生曾云里“曾”的意思
没错,是“曾”字。这个字是一个通假字,念做“层”的音,也是这个意思,但是诗人借用的是“曾”这个字。在许多古文中都有体现,这也是一种写法吧,反正这个字应该写做“曾”。
这里曾云指的是山间云气生发,层层叠叠。
曾是管弦同醉伴的意思
这句话出自唐代赵嘏的《赠别》
水边秋草暮萋萋,欲驻残阳恨马蹄。
曾是管弦同醉伴,一声歌尽各东西。
曾是管弦同醉伴,意思是本来还一起弹着琴,喝着酒,唱着歌,你侬我侬,情深义重的样子。一转身,各奔东西,互不相识,两不牵挂。
真的是道不尽人间事是,说不清世态炎凉。
女:呆头(这句不用翻译了吧),你来做什么啊?
男:没什么事,我就是在想你啦
女:你想我什么啊?
男:我在想你什么时候能定下结婚的日子,那样我就能每天看见你了
女:上次你妈说五一,看来房子还没装修好。
男:我是日思夜想,最好每天能跟你一起,你呢?
女:跟你一样,我一个人好无聊的。
男:我看要到国庆节才能结了,那每天可以睡一张床上了。
女:你讲话老是挑逗我,占我便宜,心里很爽是吗
男:你迟早总是会成为我老婆,是吧
女:这怎么知道啊?说不定哪天我们吵架吵得分手了也不一定啊
男:打是亲,骂是爱,越吵越爱,有句话在唱:无论我的眼泪哗啦啦的流啊,你头也不回
女:妈呀,你好恶心哦。(是指他说的话很煽情,我们宁波人一般说恶心,“馊气”——脏的意思)
男:你装的那么正经干嘛啊,讲讲又没关系,你刚才叫我呆头,我叫你阿囡(宁波话中很亲昵的称呼对方就用这个)好吗,你是我老婆又是我阿囡,人家肯定会羡慕死我们的。
女:那好吧,随便你啦呆头,我们晚上老地方吃饭好吗,5点钟
男:好呐,阿囡,乖哦,老地方等你。
我是昆明人,在昆明出生在昆明长大,身份证号码开头是5301,家里座机的电话区号是0871,邮政编码开头是6500这几个号码都是我们昆明人最熟悉的号码。
我这个人 特点就是声气大,爱嚷架,(嗓门大,爱吵架)没心没肺、憨吃憨睡。每个星期要吃8婉以上的米线,是个家乡宝,说白了就是离不开这碗米线。会说一口流利的“马普”达反(就像)《东寺街西寺巷》里的段小伟哪样。
从小不听话,下下(经常)挨我妈打,学也上不好,写字尽写些白眼字(错字)。别人家的娃娃从小唱的儿歌是:带花要戴大红花,骑马要骑千里马。唱歌要唱跃进歌,听话要听党的话。我唱的是:方钢盔射电筒,里呗里呗蹦蹦蹦,(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就是跟着唱)
那些年家里穷,粮食不够吃我妈经常煨些老刀豆吃,每顿肿脖子(吃饭)饭吃的又多,放屁尽是放些础础屁(哑屁)把别人臭的要命,所以天天都被那些比我大的娃娃刷巴头、弹脑包。(打头部)家住青云街大兴坡旁离翠湖近,胆拎头又大(胆子大)大才7岁就敢带着我妹子去翠湖竹林岛洗解放式(光屁股游泳)洗了那么多年也就会洗点狗打澡(狗刨式)。
天生嘴笨,话也说不好。经常会冒出些二不郎当的昆明土话,外地人听了还要找翻译,比如绿色要说成卢殷干瞎的,红色要说成红丢丢的,黑色要说成乌皂皂的,紫色要说成紫独独的,**要说成黄梗梗的,白色要说成白枯枯的,青色要说成青攀紫皂的。看见别人胖也不会奉承人家长的富态像个当官的相貌,反而说人家长的鼻泡脸肿的。看见别人哭也不会安慰一下,只会说你嚎哪样三,讲故事也只会讲点民国蹦懂年的事情,没有那个爱听。
退休后工资低,吃烟(抽烟)吃点扁担烟喝酒喝点扁担酒,(劣质烟酒)人老毛病多,天天晚上一看电视就冲瞌睡,遥控器都掼烂掉好几个,老妈妈(老婆)现在是用丝线勾个遥控器的小兜兜(小袋子)垮在我的脖子上。
去饭店吃饭么嫌厨师炒菜炒的咸贡贡的,骨头煨的硬僵僵的,洋芋丝炒的七生呐熟硬拐拐的,红豆煮的耙也不耙。地下么脏巴拉尸的,桌子么油脂摸乃的厨房里么黑漆嘛姑洞的,到了买单的时候还花子滴夺(小气)的挨老板娘讨价还价,好不生生的人吃回来就拉稀摆戴(拉肚子)。
陪老婆上街还要换换新衣裳蹦蹦面子,去到街上又嫌街上人太多密麻见杆的栏着自己走路,走不了两站路就累的皮榻嘴歪,还訾五奈六的抱怨老婆带自己出门。其实一出门自己就昏头砸脑的,座哪路公交也晓不得,才上公交车 就唔撸摆乃,罗哩八嗦的问司机给快到站了。
在小区里下棋也是绑五绑六的棋又下的臭,就是一块荡刀皮,还想在别人面前马干吃尽,冲冲把子,(自不量力)其实槽乃的很。
前几天一个人坐着痴呆卡(公交爱心卡)去大观楼看荷花,看见柳树上敷满掉(爬满了)毛辣叮(毛毛虫),鬼喊呐叫的一哈说是老棕索,一哈说是青叮子其实自己也认求不得是些哪样虫。在大观楼瞎栽死磅的(走路不好好走),一跤掼在刺颗颗首(摔在长刺的小灌木里)手也础烂的(手多处扎出血)。
嫌东西贵从来不进超市,专门克地摊上图厢殷(图便宜)兜收些楔楔货(崴货)回来,用不了几天就坏掉。老婆訾不得了(非常生气)咒我(骂我):我硬是背了秋时(倒了霉了)才找着你这个老砍头的呐!(此话是善意的)你这种烂匹条(坏毛病),怕是到翘痒脚(死了)也改不掉了。
列位看官,看到这里,我能想起来的昆明人的土话,零零总总地 也串的差不多了,您如果还能说得出些昆明的土话来那,不烦咱们可以交流交流,本人不胜感激。再者如果您喜欢就点个赞,如果不喜欢,就权当茶余饭后给您添了一个笑料。
蛮扎实是哪里方言
全中国通用的方言,福建台湾尤其明显。
务求扎实牢固 什么意思
务求
必须求得,一定要
扎实:
基本解释
1 牢固;结实
行李捆得很扎实
2 实在,踏实
工作扎实
3。重庆方言之一,就是有点不好,和有点勉强的意思。
湖南常德方言,通常用于赞美人,表示很乖、很听话的意思
eg:小孩子不喜欢吃饭,妈妈喂他,在他吃了很大一口后,妈妈赞美他说:“嗯,宝宝真扎实!”
4。健康
身体扎实
河南商丘方言之一,就是健康的意思意思,特指老年人。
eg:问候对方年长的父母亲的时候说:“大爷(音:三声。伯伯的方言)身体还扎实吧?”
5。湖南常德方言,通常用于赞美人,表示很乖、很听话的意思。
eg:小孩子不喜欢吃饭,妈妈喂他,在他吃了很大一口后,妈妈赞美他说:“嗯,宝宝真扎实!”
详细解释
1 坚实;结实。
吴晗 《杰出的学者玄奘》:“他在取经以前,用十七年的时间,奔走各地,求师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周立波 《民兵》:“两个扎实的民兵自告奋勇去送 何锦春 。”
2 踏实。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娘儿们也不行》:“如果认清了冤家,又不像娘儿们似的空嚷嚷,而能够扎实的打硬仗,那也许真把爱打仗的男女们的种都给灭了。” 峻青 《海啸》第三章:“有了你这个老把式,我心里就更扎实了。”
3 认真、着实。
杜鹏程 《保卫延安》第二章:“ 马全有 、 李江国 真是一根肠子通到底的人,遇见什么事,不扎实地想一想,就哇哇地吼喊!” 王士美 《铁旋风》第一部:“她扎实喜欢这个 蒙古族 姐妹的亲切、诚挚。”
4 严重;利害。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三部分七:“又咳了一阵,她才答说:‘今天白天,还起来得,下午才扎实的!……胸口咳得飞痛!’”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九章:“ 贞姑儿 正在出麻子,很扎实!”
牢固:
基本解释
坚固,结实
地基很牢固,一栋结构牢固的楼房
详细解释
1 坚固。
《三国志·吴志·陆抗传》:“吾宁弃 江陵 而赴 西陵 ,况 江陵 牢固乎?” 唐 陆龟蒙 《散人歌》:“ 太宗 基业甚牢固,小丑背叛当歼夷。” 浩然 《艳阳天》第一○二章:“那砖石又硬又凉,好像钢铁一般牢固。”
2 严密;巩固。
《宣和遗事》后集:“帝所居观中,官给时至时不至……十月初三日,又添监者至十八人,牢固监之。”《水浒传》第五五回:“牢固寨栅船只,保守滩头,晓夜提备。”
3“牢固”指物体结合得稳固而不易摇动,既可用于具体事物,也可用于抽象事物,如“思想”“信念”“信仰”等。
务求扎实牢固
这个词 我们一般说“打好知识基础 务求扎实牢固 ”
意思是
一定要(务必要)实实在在认认真真的巩固(打牢)(基础)
望能帮到楼主 祝楼主学业进步 天天开心
新疆乌鲁木齐土话怎么说?
一、最爱用的词不爱说“怎么”,说“咋”:咋走、咋办、咋卖、咋弄、咋整啥或哈(二声):“什么”;啥事?干哈?哪个啥,另外:习惯在说完话最后都加个"sa"
二、来自维语或其它民族语言的常用词:
1、 羊缸子:妇女,媳妇
2、 巴郎(子):“巴”轻声,近“把”音;男孩、年轻小伙
3、 阿囊死给、囊死给:“阿”轻声;骂人的话、去死!具体含义未知
4、 尧尔达西、雅达西:同志、朋友
5、 买格赖:过来
6、 皮牙子:洋葱。比如著名的菜“皮辣(二声)红”:皮牙子、辣子、西红柿,外加香菜,切丝凉拌既是。(内地的老虎菜)
7、 崴~酱~:感叹词,哎呀,要拖长了说
8、 塔西浪:死,完蛋,翘辫子
9、 哈(啦)马嘶:全部,一股脑地
10、 盲唉~~:走开!
11、 雅克西:好!
三、特有的读音:特点:
1、齿音多,嘴巴不喜欢张圆了说话,图省事,如事(shi)情读“寺si情”
2、用词和读音夸张,常拖长音(声音越长,语气棱重),如:慢慢儿````(超长音)、在那~~~搭(在远处那~~里) 1、 un》ong:如把"白云"念成"白yong(二声)",“裙子”说成“穷子”;昆仑 不说 kun lun 说 kong long2、 “o”多读成“e”:如婆婆(popo)读成“pepe”
3、下:有时候说成“哈”(四声),如:哈面(下面),来一哈(下)
4、没:读成“么”(二声),如:么事
5、去:读“弃(四声)”
6、别:读“博(be)”
7、说:读fo (佛)
8、娃:读四声,如“儿娃(读:袜)子”“贼袜子”(小偷);同理“丫头(读偷)子”
四、方言词或特色用词:
1、 尔视: 理睬,还有“撂”“撂视”也是理睬的意思
2、 勺、勺子:傻、傻子
3、 歹:好歹这对反义词在新疆话里成了同义词,都是“好”的意思,比如“太歹了”“歹得很”,但在语气里有点“反话反说”的意思。
4、 老(一声)到(二声):能干
5、 谝闲传、谝搭拉子:聊天,即北京话里的“侃大山”、四川的“摆龙门阵”东北的“唠嗑”
6、 喧幌:喧一下幌,意义同上词
7、 抹(二声)搭(二声):麻烦,问题,如“没(读“么”)抹搭、闯抹搭”
8、 比(一声)曾:牛逼
9、 苒(二声):粘人,烦人,做事情不利索
10、 尔:撂,扔,如“尔到一边去撒”
11、 胡里吗汤:稀里糊涂、乱七八糟
12、 二天:改天,以后
13、 欧(三声)呦(三声):语气词,表示惊讶或不屑两种相反情绪
14、 章程:有本事、拿架子
15、 这搭、那搭:这里、那里!
16、 哎来(轻声)白来:这样那样、乱七八糟、芝麻绿豆
17、 一满(四声)子:全都是,所有的
18、 song(二声):上“尸”下“从”,那个song,即那个二愣子、那个二球货
19、楞松(的):使劲地、不遗余力地,如:咱们楞松的唱歌,楞松的跳舞20、 一头囊上(下ha、)去~~:一直走过(下)去
21、 皮实:不是扎实耐用的东西,而是语缀,表示程度深,常用的如“烦皮实的”
22、 二转子:即混血儿(新疆有不少 混血儿)
23、 白喀儿:转指新疆土生土长的本地(汉族)人,我们都是新疆“白喀儿”24、 缠头:苒不清楚的人,知识少、脑子缺根筋的人
25、 臊我面子”:给我难堪
26、 屙:注意,不是“饿”(吼吼)
>>
济宁特色土话都有什么
A
俺(我)
昂囊人( 讨厌人)
唉怪(感叹词) (惊讶的感叹词)
B
白吵了(不要闹了)
憋了气(蜂窝煤炉子)(焚烧烟煤或块煤的炉子)
倍儿倍儿哩(好)
蹦喜欢(很喜欢)
不孬(好,不错)
布鸽(鸽子)
玻璃叉子(玻璃碎片)
鼻疙疤(鼻屎)
拔啦吭(唢呐)
棒子(玉米)
粑粑(大便)
八棍子(木棒 )
蹦~~(真~~ )
不柔,不 (不搭理 )
扁食(水饺 )
C
搓椅子(簸萁)
嗤喽花(光会说,不办实事。或不响光喷花的礼花)
嗤喽(废话)(事情办错了或者没成功)
吃毛(不好)
长果(花生)
车橛子(农用地排车的车轮子 )
车箍轮子(车轮子 )
刺恼,扎歪里杭(皮肤刺痒,不舒服)
,坑我(骗我)
吃喜面(类似喝喜酒 区别在于 人家生孩子 呵呵)
不大离儿(差不多 )
D
堆(撞,如堆着我了:撞到我了)
呆(在或在哪)
捣鼓(收拾东西,拆装东西)
灯泡子( 灯泡)
大角子(水饺形状的大包子)
电棒子(手电筒)
打狗子(杀狗卖狗肉的人 )
得故意儿地(故意的)
当街(大街上)
E
干哕(恶心、有呕吐感)(干哕)
耳碎(耳屎)
儿的也 (感叹词~)
恶样的慌(讨厌、烦)
F
分哥子(硬币)
G
搁了拜子 (膝盖)
盖体(被子)
跟脚不?(问鞋穿着合不合适)
个了绷子(脖子)
怪怪(感叹词)怪~~(挺~~ )
胳扶肘子(肘部)
格拉子(液窝)
疙瘩汤(下面的清汤)
告点油(添加点润滑油 )
干熊(干什么)
H
呼你(扇耳光 )
憨巴子(迂摸)( 二百五,傻瓜,神经病)
和稀泥(瞎搅和)(求人办事或帮别人办事)
花塞( 有意思) 喝汤(吃晚饭)
地也(接近与发誓 像别人证明自己)(发誓的一种,类似于儿的不,大概意思就是骗你是你儿子)
好较呵(感叹词)
很恶(很厉害 )
糊涂(玉米面做的粥)
火烧(烧饼 )
会操(好玩,有意思)
糊弄(办事不认真)
喝豆腐汤(白喜事) (济宁农村白事被称为挖豆腐)
胡揉八扯(没实话)
河蟆(蛤蟆)
牢牢(猪)
J
记秋的猜或灭儿(猜拳)
节了(liao)龟(知了的幼虫)
节了(liao)(蝉)
吱吱歪歪(光说不干 )
绝户头(全是女儿或没有子女的家庭 )
羯子(公羊)
吱歪或嘟喽 ( 罗嗦,说个不停)
掘(脚)
局面(气派)
绝对地也(是,必须)
K
可奥儿了(真改了,一个感叹词)
坷垃头子( 土块)
扣(Kou 二声)的嘛(怎么这么凶)
L
落落(你管这干吗)(含有理论)
六地(地面)
落落啥?(干嘛呢)(不要理论或吵了)
>>
急求保护方言的重要性!!!
方言是中国地域文化的载体 保护方言即捍卫文明
说到方言,有些很耐人寻味的问题。说方言到底算不算一种“土”的标志,这个问题是不能简单回答的。想想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广东话的那种飞黄腾达的地位,就不好以“土”不“土”来评价方言了。
谁也不会忘记,改革开放后,粤语歌一度成为中国亿万青年的“心声”,最早大约是从80年代的电视连续剧《霍元甲》的主题歌开始,随后是大量香港歌星的感召,广东话居然成为一种特有的“音乐语言”!
如果反思一下,古代广东曾经是中国的边陲,甚至是犯错的官员的贬谪之地,那里的语言,被诬称为“蛮语”,当时谁会想到,这种语言,居然在20世纪80年代突然风靡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时过境迁,今天广东话的辉煌似乎有点过去——人们在方言上,常常是“势利眼”,随便看看中国喜剧、小品语言的走向,就不难看透人们对语言的态度了。早年,说相声多用天津、唐山话逗乐,但90年代后,东北话小品崛起,变成今天小品和闹剧的专用语。
没有一种宏大文明,是悬在半空的。听一听大不列颠的苏格兰的风笛,看一看俄罗斯的哥萨克军刀舞,美利坚合众国的乡村音乐……这些气势恢宏的帝国文化,都是构筑在扎扎实实的民间习俗的“基石”上。
方言,不仅是语言,它是中国地域文化的载体,是总体文明的土壤。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激励和竞争,就是我们文明长盛不衰的内在机制。方言背后,蕴含着这种文化多样性的精髓,所以,保护方言,是保护文化,也就是捍卫文明。
相关专题:中国《新闻周刊》
问题是有关中国方言的保护与普通话的普及之间存在矛盾。“为何要保护方言”,实际上是非常值得大家关注并深入探讨的课题。以下,谨从语言研究方面来说明对我国地方方言的保护的必要性和严肃性。(参考:高等教育出版社,英语专业,王振亚主编的《语言与文化》。其他仅为我个人的观点。)
从语言的研究角度来讲,语言与承载它的文化及人类的思想是相互作用影响的。
我国的地方方言大都是只有言语的传承而没有相应的文字(是汉字基础的不同的发音和独特的言语的运用习惯。)
讲不同的语言(言语)就是为了保持其民族独特的文化和生活习俗。
鼓励学习普通话,但也须协助方言的发展。
一 关于语言:
语言的特性:
现存的大多数人类的语言都包括它自己的言语(涵盖语音)、文字和语法结构。(有些只有言语——说的话,而没有文字。)有趣的是,1语言具有任意性(arbitrary)是指:它所包含的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在语言符号与绝大部分所指的事物、动作及概念之间并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为什么同样的一个事物被称为:用英语是“table”,用汉语普通话是“桌子”,用日语是“つくえ”?没有找出一个确切的原因可以说明,只能承认是在人们交流中习惯选用的某种语言符号,并被一代一辈的继承和运用。莎士比亚曾说过:“一朵玫瑰不会因为被叫做什么——Roseはなます?而依旧闻起来很香甜。”这句话也是在强调语言的任意性。
2言语是最主要的语言交流的媒介,书写的文字是排在第二位的。首先,因为任何语言的发音、言语都先于它的文字的发明而已被长期使用。其次,正常的小孩总是先学习说话,到上学的年龄才正规得去学习标准的本国通用语的读和写。然后,因为在日常生活中言语比书面文字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一个不能读写的人至多被叫做“文盲”,而不会说话,不能表达自己的人会被认为是“残疾”。最后,书面的文字是用来记录表示言语的。
3语言是人类独有的。尽管说动物在某>>
武汉方言,“掉腰”是什么意思?
嗯嗯
就是做作,臭美的意思
含鄙视的程度
武 不喜欢别人装
根据"武汉方言''可以提什么问题
可以提。比如说武汉某句方言是什么意思?例如:
洗了睡
快完蛋了,赶快歇著吧。通常用于蔑视的口吻
例句:算了、算了,就你这水平,还不回去(念ke)洗了睡。
心里冒得数(念sou)
糊涂的意思,不知道轻重
例句:你心里冒的数吧,他你也敢动!
糊鸡
糊涂蛋
例句:你心里有点数沙,每天象个糊鸡。
掉得大
结局很悲惨
例句:我今天才是掉得大,钱包被偷了。
男将
男性
例句:亏你还是个男将,跟个女的去闹。
去(念ke)了回 :下课、完蛋的意思
例句:你上班还敢玩游戏,不怕老板捉到了去了回。
老菜薹
菜薹是武汉特产蔬菜,但老菜薹吃起来就非常不爽。在武汉方言中,老菜薹用于形容年纪已不太年轻的女性,通常带戏谑口吻。
例句:她都是老菜薹了,还打扮得象个妖精。
尖板眼
稀奇、古怪的东西
例句:他那里总有一些尖板眼,不晓得从哪里搞的。
起篓子
发财,运气好
例句:他昨天晚上起了篓子,牌桌上就他一个在和。
霉得象腐乳
在武汉方言中,把“暧昧的关系或行为”叫作“媒(念第二声)”。
例句:他们两个人霉得象腐乳。
菜
意指差劲和打败。同意词有“水、水货”。
例句:你看,红桃K的某某某,打起球来简直就是一菜包子,水得一塌糊涂!
苕、苕货
苕,俗话就是地瓜,武 用它指人脑死板不灵活。
例句:他简直是个苕,这种话也去(念ke)信。
擡庄
给人面子,帮着喝彩捧场的意思。
例句:小张他们都来了,你又不来跟我擡个庄。
撮、撮虾子
指无正当的固定职业,东跑西颠打杂工取得钱财过日子。
例句:我屋里隔壁的,下了岗,每天就在外头撮虾子。
挖地老壳(念kuo)
指在马路上摆地摊的小贩。
例句:几烦人呢,马路本来就窄,还尽是挖地老壳的!
过点细
1、细心一点;2、因对方得罪了自己而必须与其较较真,给点颜色看看,语含
不屑的意思。
例句:1、过点细沙,走路又不看到。2、你跟老子过点细,把老子搞烦了,把
你定一顿。
定人
打人
例句:兄弟,帮个忙,老五要找人把我定一顿。
头都是大的
形容遇到麻烦事、烦心事时的状态。
例句:头都是大的,明天就要考试了,我书连摸都还没(念mao)摸。
铆起、铆到
使劲的意思
麻木
人力或电动三轮车
例句:那远,还不如叫个麻木。
挑瓜
裸体
例句:这大了,还打挑瓜,又不怕个丑。
带一脚
公共汽车还没有到站的时候,有人要下车,就让司机带一脚。
例句:师傅,帮个忙,我拿到东西在,您家在前头拐弯的地方带一脚。
挑土的
指夜班出租车司机,通常是车主另找的人。
例句:他下了岗,在帮别个挑土。
遣远点
离我远一点!
例句:跟老子牵远点
打餈粑
光膀子
例句:太热了,蛮多人都打餈粑在外面晃
扎心
恶心的
例句:这种事情你也做得出来!几扎心嘞~~
鬼款
乱说话,胡说八道
例句:莫鬼款,刚才我还看了的。
柺子
哥哥
例句:我屋里柺子回了。
蛮扎实
厉害,有佩服之意
例句:伙计,你蛮扎实咧!
丢弹子
骗人
例句:莫跟老子丢弹子,我还不晓得你!
翻锹(也可以说翻洋)
对着干、使坏
例句:你再跟老子翻敲!
家家
外婆
例句:我家家住在汉口。
屁
小气
例句:这个人蛮屁。
抖狠
想吵架,打架的意思
例句:你还敢跟老子抖狠!
么板眼
怎么回事
例句:这是搞的么板眼那?
六角亭出来的
神经病
例句:你象是从六角亭出来的。
夸(念第二声)也可以说呼
煽耳光
例句:老子一巴掌夸死你的!
那谈鬼
那还用说!
例句>>
四川自贡方言
1、“弯酸”:
是挖苦的意思,
比如“你弯酸别人嘛,”其实就是“你挖苦别人的意思”
2、“卡找腰”:
有点贬义的意思,意思是说你存心找事情、找茬,
比如:“你有点“卡找腰”哦,”
3、“火撒撒”:
形容一个人的性情不舒服正在冒火或者即将冒火,比如:
“我现在火撒撒的哦,不要惹我,”“看你火撒撒的,吃了火药啊?”
4、“凯爽”:
意思是说这个人比较耿直,办事情不拖拉,
比如:“今天我才认识了这个人,办事情不凯爽,”
5、“老猫儿”:
意思是妻子的意思,和陕西的婆姨是表达一个意思。
比如:“我给大家介绍下,这位就是我的老猫儿,就是我的那口子,”
6、“打摞边鼓”:
表达一个人在三心二意,没有专心,比如:
“你看他嘛,在打摞边鼓,”就是说他没有专心,
7、“扎起”:
很容易理解,就是为别人而雄起,为了朋友两肋插刀,
比如:“今天这个事情你要扎起哦,,,”
9、“萨过”:
意思就是说这见事情已经过去了,结束了的意思。比如:
“今天就萨过了,就到这里,请到汇东大酒点吃饭,巴斯滕办招待。,”
10、“乌而麻杂“:
意思是浑水摸鱼相近的,或者是一个事情没有说清楚,没有整很明了,比如:
“他经常是乌而麻杂的,不可靠,”
“你不要乌而麻杂的哈,我和你没完哦,”
11、“操“:
这个就不用解释了,我看很多人都在用,而且在聊天室里面经常出现,
12、“鼓斗”:
意思是强迫、让别人做不愿意的事情。比如:
“你不要鼓斗我,我不喜欢”“你鼓斗别人杂子?”
13、“抻抖”:
意思是舒服安逸的意思,或者说一件事情自己做好了或者做满意了。比如
“今天你是整抻抖了的哦,”“这个事情你要办抻抖哦,”
12、“斩扎”:
意思是办招待的意思,或者是为别人做好一件事情,办招待或请客请客用的多点,比如:
“今天哪个办斩扎?是妖?那么妖你要斩扎好哦,”
13、“渣草”:
意思是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关系。比如:
“彗心是不是你的渣草?他的事情你要处理好哦,”
“雨中感觉的渣草比较多,注意点哦,”
14、“凶巴巴”:这个很直接明了,
比如:“你凶巴巴的杂子?谁怕谁?”
“你看风吹云散那个样子哦,凶巴巴的,”
15、“几哈”:
是催促别人快点的意思,
比如:“穷摇,你还没喝完?几哈点,外面三百多个人在等斗你的,”
16、“巴不得”:
就是别人想的和做的正好是自己想的,比如:
“唆哈,走哦,你是不是巴不得当一万瓦的电灯泡哦?”
17、“趱”:
就是别人有了高兴的事情,或者没事情找事情的叫人家办招待。
比如:“小柳姐姐,今天我们去攒心跳妹妹,吃兔哦,”
18、“醒豁、醒撒”:
意思和舒服安逸也差不多,或者对这个人的评介比较的耿直。
比如:“我觉得卧龙这个人比较的醒撒,”
19、“磕坠儿”:
意思是放下的意思,
比如:“罗百吉,你还抱斗汽车在那里站斗杂子?磕坠儿休息哈喝点啤酒三,”
20、“抹合”:
意思是把一见事情办好办满意,比如:
“这件事情我们大家就把他抹合好,”
21、“夹夹客”:
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吝啬的意思。比如:
“你不要看大表哥那个样子,其实是个夹夹客,”
22、“挞儿”:
其实就是给别人一个耳光,带有恐吓和吓唬的意思,比如:
“你要杂子?你信不信我给你一挞儿,”
23、“歪”:形容一个人很凶的意思,或者是种表面怕心头怕的一种牵强,比如:
“你很歪哦,,知道我是干啥子的不哦?(其实自己啥子都不是,)”
24、“靠实”:就是可靠,安全,人很考得住的意思。比如:
“这个人你不要看,其实办事情还是很靠实的,”
25、“打垮挎儿”:意思是本来该自己做的事,自己找借口离开,有点三心二意的意图。比如:
“今天上班你是打垮挎儿的哦,该你做的那笔帐你跑哪里去了?”
26、“塌”:意思是对某件事情某个人的行为或者结果说三道四,贬低别人的意思,比如:
“你踏别人,也不照下镜子看自己,”
27、“茂起”:意思是比起的意思,但其中的茂也是有矛盾的意思,
小时候不是经常和小孩子开玩笑的说:“我和你茂了,不理你了,”
而茂起比如:“今天我们打五百元一盘,大家把自己的钱茂起,不够的不准上场,”
28、“涡~~~哦,”:意思其实是个感叹词语,就是惊讶的表现也自己做错了事情,
比如:“涡~~~哦,今天我买土豆,那个人少补了我两分钱,倒霉,”
29、“直杠杠”:说话和做事情都很直接,不拐弯磨脚,
比如说:“我都教育你几次了,遇疯子不要那么直杠杠的,”
30、“咋哪”:
意思是个表达感叹和反问的一个词语,比如:
“咋哪?是不是昨天又没进斗门?”
32、“几哈点”
意思是快点的意思,也有催促的意思,比如:
“大绵羊,几哈点把那只羊吃了拉,我们还要去吃牛,”
“你快点好不好哦?几哈点三,要迟到了,”
33、“浊、浊得很”
意思是说一个人很没意思,很不懂事,很不合群,比如:
“那个人很浊”“你不觉得昨天我们接待的那个客人浊得很吗?
34、“绵扎”
意思是表达一个事物和一个人做事情很拖,性格很慢,很缠绵,
比如:“那个人做事情很绵扎,你该学学他,”
“你做事情不要那么绵扎要的不哦?快点,”
35、“巴不得”
意思是说口里说不行,但心里说快呀快呀,,正合我意,比如:
“你是巴不得我搬出去哦,想的美,”
“我知道你是巴不得想让我上钩,我才不打那张二条,”
36、“老巴子”
有父亲、老公公的意思,在自贡是一个比较通俗易懂而且亲切的词语,比如:
“老巴子,问解放路中学怎么走?”
“今天我和我老巴子去买鱼了,”
37、“瓜兮兮”
其实是个外来词,追溯应该到川西那里,而自贡近几年也开始说了,
意思是一个人很傻,笨,比如:
“你看他昨天喝酒的那个疯狂哦,瓜兮兮的,”
“你不要那瓜兮兮的要得不哦?说好了今天还你的钱达,”
38、“绷起”
意思是表达装起不懂不理解的意思,其实心理面是知道的,
比如:“你不要和我两个绷起哦,我是要翻脸的哈,”
“不要绷起个脸,要说就说嘛,”
39、“搞刨昏了”
在自贡的语言中就是表达一个人慌昏了,比如:
“搞刨昏了杂子?吃了饭再走嘛?”
“你看他搞刨昏了的样子哦,象是要去抢人样,”
40、“扯把子”
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踏实,疯疯癫癫的,其中也有开玩笑的成分。
比如:“你不要和我两个扯把子哦,这个事情你是知道的哈,”
“你看二娃天天都那么晚回来,有点扯把子哦,”
41、“梭斗”
意思是看、瞧某个事物的意思,比如:
“你不要三心二意的,梭斗自己的碗,吃饭,”
“喂,今天你陪我上街,怎么总是梭斗那个女的干啥子?”
42、“吃麻”
意思就是喝酒已经麻醉了,不醒人事的意思,比如
“昨天你们有没有喝麻哦?喝了多少?”
“我昨天喝麻了,今天早上都没去上班,”
44、“装憨带宝”
意思和装傻的意思,其实是想表达那个人心理知道,但表面装不知道的意思
比如:“你今天老实说,输了多少,不要跟我装憨带宝的哈,”
45、“拦中霸腰”
意思是说别人还没说完或者自己还没做完事情,就中途给人家打断,比如:
“今天我在作报告,有个人拦中霸腰的打了个哈欠,结果大家都传染了,”
“我在做事情的时候你不要拦中霸腰的打电话到我家,”
46、“一哈”
就是一起或者一块的意思,比如:
“今天去游泳,把他们一哈都喊斗嘛,在浩园等哦,”
47、“不存在”
这个词语是最能表达四川自贡人的性格,耿直,直接,
就是说没有问题,这件事情你客气了,比如:
“不存在,我们还提那些,”
48、“绿光光”
其实是读LU,是指的一个人神经西西的,傻乎乎的,比如:
“你看那两个人老是绿光光的看着我们,有点讨厌哦,”
“你绿光光的干啥子?米该下锅了,”
49、“毛椒火辣”
形容一个人烦躁,急躁的意思,比如:
“你的牌打得好差哦,输的我毛椒火辣的,你要负责哦,”
“不要惹我,我毛椒火辣起的,”
50、“下河底下”
这个是和我们自贡的地区划分来说的,因为在自贡有条河,
叫釜溪河,上游有个区叫贡井区,那里的人说到市区来就说下河底下去,
其实就是说到下游去。
潍坊方言是汉语圈儿里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我经常将潍坊的方言土语与其它地方的方言及普通话进行比较,也就琢磨出它的一些道道儿。
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外乎由语音、词汇和语法这三部分组成,当然方言也毫不例外。潍坊方言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它在这三个方面都形成了它自己的特点。
从语音这个角度来看,潍坊方言声、韵母与调类都全,但是,某些语音虽然有实在的意义也被普遍地应用,却没有相应的词汇与之对应,如,“en”在潍坊方言中表示“你的”的意思,但在普通话中却找不到对应的词语。而且,在潍坊方言的语音中,调值普遍地被抬高了,变调也很利害,以致于很多音的音调都变成了去声,所以潍坊人说话叫人听起来有一种铿铿锵锵的感觉。
从语法这个角度来看,潍坊方言亦有自已的独到之处,这一点突出表现在潍坊方言的词序和一些特殊的句式上。比如,“我不如他胖”这句话在潍坊方言中是“俺赶不上他胖”或者是“俺不yan他胖”;而普通话中的“行不行”在潍坊方言中则是“中啊吧”。
在词汇方面,潍坊方言的特殊性就更明显了,它有许多普通话和其它方言中所没有的词儿,在日常的生活中发挥着不能或缺的作用。在潍坊方言中有许多独到的名词,如,“蛤蟆蝌索子”指的是蝌蚪,“姐了龟儿”指的是蝉的幼虫,“檐眠乎子”指的是蝙蝠,对于布谷鸟,枣庄人叫“烧香摆供”,曲阜人叫“张三拐古”,临清人叫“光棍儿夺锄”,而潍坊人则叫“光棍多怵儿”。在《现代汉语词典》上,醭指的是醋、酱油等表面生出的白色的霉,而在潍坊方言中,它却是指用在案板(切菜或和面等用的木板)上防止和上的面或正做的面食粘住的面粉。在潍坊就有一种饼中间夹着面醭,被称作邋遢饼。为什么起这么一个名字呢?在潍坊方言中,尘土就是醭的引申义,一个人邋里邋遢,指的是做事拖泥带水,走起路来不利落,背后醭土飞扬,这种情形就类似于吃邋遢饼,一边吃,一边从饼里向外掉面醭,所以叫它邋遢饼,就再好不过了。
潍坊方言中也有一些独特的动词。如,表达养育这个意思潍坊方言用的是把插、拉扯、养活这几个词语。在“en 娘把插你长得这么大,不容易啊”这句话中,把插就是这个意思。依赖这个词在潍坊方言中也经常用得着。在《汉语成语字典》中这个词条下有两项解释:①依靠别的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给;②指各个事物或现象互为条件而不可分割。但在潍坊方言中这个词根本不是这样,它指的是使人感到恶心的意思,如,“en爹竟说出了这种话,真依赖人”。潍坊方言中有一些起修饰作用的词汇也很 有特点。比如用在形容词前边的“奇”指的是很、非常的意思。在潍坊人的日常生活中,“奇好”、“奇窝囊”、“奇俊”等等是经常挂在口头上的。还有用在形容词后的,比如“不拉唧”,它表示的是程度的深浅,“酸不拉唧”就是有点酸的意思。潍坊方言也有一些特殊的代词,如“张”与“囊”,它们分别是这样与那样的合音,表示这样与那样的意思。而在别人夸奖你时,你说“囊好了”则表示如果是那样就好了的意思,这句话含有谦虚的意味。潍坊方言还有一些特殊的词缀,比如潍坊人表示上边儿、下边儿的意思用的是“上掰”、“下掰”这样的词汇,“掰”在这里就是一个典型的词缀。
当然潍坊方言是很丰富的,远远不只是我在这里所谈到的这些。潍坊方言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文化,值得我们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潍坊方言属于北方语言(普通话的基础)中齐鲁方言的一个分支,其本身还有细的分支,比如潍坊中部地区方言、青州方言、安丘方言、临朐方言等。
正如广东、福建一带的方言一样,潍坊方言也是大多来源于古代汉语。但潍坊方言有着自己的特色。比如合音词:
张——这样。举例:张勃!= 就这样吧!
娘——那样。举例:娘不行!= 那不可以。
白——不要。举例:白吃生东西=不要吃生东西。
甭——不用。举例:甭去=不用去。
下面列举另外一些与普通话差别较大的潍坊方言,以供来潍朋友参考:
奇——很(城区)。举例:奇好=很好。
揍——做,打。举例:揍饭=做饭
揍戏——故意做给人看,装模作样
无弄——糊弄
老——骗。举例:白老人!=不要骗人!
耳——理(潍城)。举例:白耳他=不要理他。
母——没
母个——没有。
决——大骂
凶——脾气坏。多指男子。
扣——脾气暴躁,伶牙俐齿,得理不饶人。多指女子
拔轱辘——摔跤,有时比喻双方动手。
抡皮捶——动手打架。
矢张——大惊小怪
草鸡毛——着急、惊慌失措
白瞪眼——没有办法、干着急、死去
俩眼蹬得一样大——没有办法
瞎——除了指眼睛看见,更多指东西变坏。
贝——白白地
顿——懂
刚——很
刚获——很多
害渴——口渴
孝纯——孝顺
耍儿——办法、招数、城府、能力。举例:没耍儿=没有实际能力。
街孩子——缺乏教养、不务正业的人。举例:街孩子耍儿=半无赖行为。
架儿——样子(贬义)、面目。举例:看你个架儿=看你那副样子!
癖儿——坏习惯
治不得——没有办法,解决不了,坚持不住
捞不着——得不到,做不成,没有时间。
龙过——有时间,有空。举例:我不龙过=我没有时间。
沾——太。举例:沾贱=太便宜
段——追赶(临朐)。
享着——很(安丘)。举例:享着好=很好
时间 节令
今们儿--今天 早晨--明天 后日--后天 外后儿--大后天 夜来---昨天 头晌--上午 白啊--白天 清清起来--早晨 下行--下午 晌午头里--中午 年五更--春节天亮前 年除儿--除夕 大尽--农历大月 小尽--农历小月
天文 地理
月明--月亮 月妈妈儿--月亮 刮拉--霹雳 雪巴拉子--霰雪 埝儿--地方 冻冻流子--冰锥 醭土--尘土 风嘎拉--逢风预兆的日月晕 雨嘎拉--下雨预兆的日晕 当街--街 油漆路--柏油路 邻十百家--邻居
农事 植物
上坡--到田野干农活 抓地--刨地 秧地瓜--栽地瓜秧 棒锤--玉米 婆婆腚--蒲公英 种石榴--石榴 洋柿子--西红柿 地蛋--土豆 剜苗子--间苗
动物
马虎--狼 檐片虎子--蝙蝠 长虫--蛇 蚁蛘--蚂蚁 叫咬子--蝈蝈 山草驴--(类似蝈蝈的蚂蚱,长翅,会飞) 扁对--鸭子 蝎虎子--壁虎 马批--水蛭 果早--蟑螂 破鞋底--百足虫 哈蟆果决子--蝌蚪 绝猪--专门交配的公猪 黄瓜多虫--布谷鸟
房舍 器物
当天井--院子 门垫提子--院门下的板 当门--室内地面 棉条--床单 饭屋--厨房 依北墙--院里的屏风墙 茅房儿--厕所 担杖--担水的扁担
人品 称谓 厮孩子--骂人 庄户--农民 家里--妻子 连梗--连襟 窑匠--建筑工 外头--丈夫 箍炉子--锔锅碗的 老爷--外祖父 带犊子--后妻带来的孩子 老娘--外祖母
身体 疾病
脖勒颈--后脖颈 脚脖子--脚踝 刺挠--疼痛的氧 页拉盖--额头 闹腮胡子--络腮胡子 眼弹子--眼珠子 发我--外伤发炎 痨病--肺病、气管炎 鼻子--鼻子、鼻涕 羊羔子疯--癫痫 长疙渣--结痂 火连疮--霍乱 锅腰子--驼背
服饰 饮食
围脖子--围巾 饽饽--圆形馒头 单饼 --烙的薄饼 面汤--面条 大油--猪油 包子--饺子 豆枕--枕头 糊民子--窝窝头 邓末子--用菜与豆面做的饭食
生活交往 红白事
饥困--饿了 闯门儿--串门儿 白公事--丧事 困觉--睡觉 打仗--吵架 切哈--躺下 老婆嘴--拨弄是非、背后议论人 五七--人死后35天的纪念 畜人,鲁人--骗人 林地--坟地 喜公事--结婚 百日--人死后100天的纪念
动作 性状
掴--用手触动 估堆着--蹲着 鼓拥--蠕动 拽--扔 木量--估计 烦气--讨厌 不糙--不错 歪快着--斜躺着 拔--把食物放在冷水里 烧包--骄傲
称代 方位 数量
恁--你们 当中间儿--中间 刚着伙--很多个 怎--咱们 上边儿--上边 张--这样 东边儿--东边 娘--那样 仨--三个 咋--怎么 几啊--什么时候
其他
刚--很、刚多(很多) 刚--极、非常、刚多(非常多) 险后啊--差一点儿 上--向、到、上前走,上济南 当不住--说不定 迭当的--来不及 啊
语言文字
壮语是中国的大语言之一,使用人口大约2000万以上(包括布依语、岱-侬语)。壮语属于台-加岱语系侗台语族(壮侗语族)台语支(壮傣语支),与泰国语、老挝语、傣族语、掸族语等语言有着十分密切的亲缘关系,国外有学者将壮语称为“北泰”语。壮语北部方言和布依语均属于台语支北部组,壮语南部方言和越南的岱-侬语都属于台语支中部组。另外,泰语、老语、傣语、掸语等组成了台语支西南组。
壮语在壮族聚居的乡村地区和部分城镇仍普遍使用,但壮文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没有普及;现在散居于部分县城和城市的部分壮族人改以汉语为日常语文,不过城镇壮族在壮族总人口当中比例不大,总体上以壮语为母语的壮族人仍然占壮族人口的九成以上。同时,越来越多的壮族年轻人学会了熟练使用汉语文,成为壮汉双语人口。人民币上印有用壮语文字书写的银行名称和面额。
编辑本段
壮医药
壮医药于先秦时期开始草创萌芽,经过汉魏六朝的发展,约略于唐宋之际,已大抵形成了草药内服、外洗、薰蒸、敷贴、佩药、骨刮、角疗、灸法、挑针、金针等10多种内涵的壮医多层次结构,并逐步具有理论的雏型。
编辑本段
壮锦
中国壮族传统手工织锦。据传约起源于宋代。以棉、麻线作地经、地纬平纹交织,用粗而无拈的真丝作彩纬织入起花,在织物正反面形成对称花纹,并将地组织完全覆盖,增加织物厚度。其色彩对比强烈,纹样多为菱形几何图案,结构严谨而富于变化,具有浓艳粗犷的艺术风格。用于制做衣裙、巾被、背包、台布等。主要产地分布于广西靖西、忻城、宾阳等县。传统沿用的纹样主要有二龙戏珠、回纹、水纹、云纹、花卉、动物等20多种,近年来又出现了“桂林山水”、“民族大团结”等80多种新图案,富有民族风格。
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壮族古代叫俚族、僚族、俍族和土族,从宋代起,才改称为僮,现在又改称为壮。
壮锦
壮族有很古老的历史,世世代代居住在中国西南部的广西、云南、贵州和湖南部分地区。壮锦又称“僮锦”、“绒花被”,较厚实。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锦之一的壮锦是广西民族文化瑰宝,这种利用棉线或丝线编织而成的精美工艺品,图案生动,结构严谨,色彩斑斓,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广西通志》载:“壮锦各州县出,壮人爱彩,凡衣裙巾被之属莫不取五色绒,杂以织布为花鸟状,远观颇工巧炫丽,近视而粗,壮人贵之。”
壮锦是在装有支撑系统、传动装置、分综装置和提花装置的手工织机上,以棉纱为经,以各种彩色丝绒为纬,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巧妙交织而成的艺术品。
编辑本段
壮拳
壮拳,广西地方拳,流传于广西壮族自治区。
套路共三十五套,其套路短小,内容精炼。结构严谨,动作朴实,拳刚势烈,下盘稳健,多短打,擅标掌,跳跃腿法少,进退以四门为径,常伴有壮语发声,借声助力,以气催力。练功方法多采用站桩,打沙包,树桩。“插芭蕉”,“抓石抹手”,“走梅花桩”,“七步铁线基本桩功”等功法。
编辑本段
音乐艺术
壮族民歌
壮族民歌特别发达。壮族人无论男女,从四五岁的童年时代就开始学唱山歌,父教子,母教女,形成幼年学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传帮带习俗。在农村,无论下地种田,上山砍柴,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或青年男女间的社交恋爱等,都用山歌来表达情意。有些地方甚至家庭成员之间的对话、吵架有时也以歌代言。唱歌几乎成为壮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人人能歌,个个会唱。因此,广阔的壮乡,素有“歌海”的美誉。被诗人称为“铺满琴键的土地”历史上,还涌现出不少像刘三姐、黄三弟这样被称为“歌仙”、“歌王”的着名歌手。
壮族民歌,就形式分,有勒脚歌、排歌、散歌等。排歌为壮族诗歌的自由体,每诗只咏一事,有时长达
300多行。长篇叙事诗比较着名的有《布伯》、《布洛陀》、《嘹歌》、《马骨胡之歌》、《六丘和达七》、《莫一大王》等。其中以《嘹歌》的表现形式较为特别。它不是以叙事方式讲述完整的故事,而是以封建领主的兼并战乱作为背景,通过抒情的对唱表现一对男女青年悲欢离合的感情。四句一组,相互问答,拆开来是独立的抒情诗,连缀起来又是一首有头有尾的故事诗。
壮族民歌浩如烟海,种类繁多,从内容和形式来看,主要有古歌、叙事长歌、生活歌、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童谣等。壮乡民歌多,但传唱之时都要遵守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不能瞎唱乱唱。特别是时政歌、仪式歌和情歌,在什么场合唱是有规矩的。比如情歌,在野歌圩里可以尽情地唱,而在家里,在父母面前,在夜歌圩里就不能唱。仪式歌中,祭祀唱什么,婚嫁唱什么,丧礼唱什么,都是绝对不能颠倒乱来的。连迎接不同的客人也有不同的迎客歌。
歌圩
壮族歌圩
在壮语中,歌圩有出田垌之歌﹑山岩洞之歌﹑坡圩﹑垌市等等名称。 多在农闲或春节、中秋等节日于山林坡地举行。届时,男女老少盛装赴会,少者数百人,多者上万人。通常以青年男女对唱山歌为主。还举行抛绣球、碰彩蛋、放花炮等文娱活动。
歌圩是壮族古老的风俗习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悠久的历史。据说,唐朝时已经有了歌圩。如《广东新语》卷八中载:“新兴女子有刘三妹者,相传为始造歌之人,生唐中宗(684~709)年间,年十二,淹通经史,善为歌,千里内闻歌名而来者……尝与白鹤乡少年登山而歌,粤民及瑶﹑僮诸种人围而观之,男女数十百层,咸以为仙,七日夜歌声不绝,俱化为石。”宋代《太平寰宇记》卷之百六十三中谈到窦州信宜县及昭州平乐县一带风俗时载:“谷熟时里閈同取,戌日为腊,男女盛服,推髻徒跣,聚会作歌。”
歌圩一般在节日时举行,如:春节﹑三月三﹑中元节﹑中秋节等,也有临时形成的歌圩。歌圩的规模有大有小,大歌圩有上万人,小歌圩也有数百人。一次大的歌圩往往延续两三天,白天唱为日歌圩,一般在村外山坡上或田野间举行;晚上唱为夜歌圩,在村中举行。每当歌圩来临,壮族男女青年便着盛装,带上礼物,从四面八方向歌场集中,物色歌友。中午时分或夜幕降临之际便形成对歌高潮,主要是男女互相对歌。有集体对歌,也有二人对歌。对歌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天文地理﹑历史政治﹑生产生活各个方面,有情歌﹑苦歌﹑古歌﹑农事歌﹑花歌﹑盘歌等等。
歌圩是壮族人民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也是未婚青年唱情说爱的地方。歌圩上唱的歌大都是生活语言的高度提炼,具有生动﹑纯朴﹑深刻的特点,歌词有韵,能唱,易记,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经常交替运用。未婚青年在歌圩上自由地选择心爱的伴侣,唱得情投意合的时候,便互相抛绣球(有些地区则互碰熟红蛋)或赠礼物,从而建立爱情。
平果嘹歌
用“嘹嘹”衬词来唱的“嘹歌类”山歌(也叫欢嘹),“流传的地区较广,以平果为中心,上到右江上游田东、田阳、百色等县,下到武鸣县,而红水河流域的马山、巴马也有传唱”(《壮族通史》语)。
“嘹歌是右江中游平果县流行的一种歌体的名称。包括三个内容:一为《日歌》,二为《夜歌》,三为《散歌》”(《壮族通史》语)。
七十二巫调音乐
凌云壮族的七十二巫调音乐以单人独立演唱为主,最初只有几个音阶,唱法简单,
唱词多以壮话叙述为主,寄托哀思和祈祷。在不断的融合发展中,七十二巫调音乐变得越来越复杂、动听,终于形成七十二调,并用凌云七十二个人文和自然景点的名称命名,各调有的优美柔和,有的激愤昂扬,有的悲切痛心;在内容上也越来越娱乐性和积极向上。
据专家考证,早在3000多年前,壮族先民就在凌云这片土地上刀耕火种、繁衍生息。在大自然面前,壮族先民显得渺小无力,男人们上山耕种和打猎往往一去不回,疾病和天灾也经常夺去人们的生命。壮族妇女为寄托哀思、缓解悲痛、避免灾难、抒发理想,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壮族七十二巫调音乐。
七十二巫调音乐器具主要有两大类,静物器具有绒扇、麒麟、凤凰、香包,响物器具有铃铛、铜珠、茭。演唱时以铃声和脚踏声为主要配乐,左手拿一把铜铃扇子,右手拿一张配有铜铃的红手帕,歌声、铃声、脚踏声同起同落。在转调时不断体现出不同风格和个性,柔、凶、散板鲜明,尤其是柔板像清流的溪水又像慢飘的云雾,体现着大自然的美妙灵动。
七十二巫调音乐具有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神秘色彩,例如壮族女巫烧香设坛、唱巫歌、做法事,能在一种恍惚的状态下变化各种口音和语言,一问一答,与死者交谈,让生者了解到死者在阴间的情况。
编辑本段
舞蹈
壮族舞蹈源于对狩猎的模仿,但它常与巫师酬神的活动密切联系。巫师敬神总是边跳边唱,乐神消灾祈福。最早记录,壮族舞蹈的花山壁画实际是当时壮族先民对蛙神的颂歌。这种舞姿的形状是两臂张开弯肘上举,两腿蹲成弓步,动作粗犷有力,赋有特色,被称为蛙形舞姿。魏晋时代,僚人祭鬼神时,跳鬼鼓舞。宋代桂林及桂北民间有傩队,戴假面具跳酬神舞。巫舞一直流传到1949年前,分为师公舞和巫觋舞,是迷信活动的一部分。师公舞戴鬼脸壳,每个神一个,多达30多个,且每个神有不同的动作和唱词。巫觋舞是巫婆装神弄鬼时跳的,手舞足蹈,作神附身之状。与酬神有关的舞蹈还有其他,如铜鼓舞、春牛舞、贺新年舞等。
壮族民间其它舞蹈,多模仿劳动动作。据统计,表现劳动和爱情生活的舞蹈多达几十种。着名的有舂堂舞、扁担舞、蜂鼓舞、采茶舞、戽斗舞、绣球舞、捞虾舞、桃叶舞、斑鸠舞等。
火猫舞
子收割后的颗粒归仓、稻谷不发生霉烂和不被可恶的老鼠偷吃,是农家丰收后最担心的事情。猫是老鼠的天敌,为了保证粮仓中的稻谷安然无恙,集聚在广西梧州地区的壮家便要举行独特的祭祀仪式《火猫舞》,来求助猫神为人们消灭鼠类、扞卫丰收果实。
火猫舞
届时,扮演众“猫咪”的20来个青年男女,身着颜色鲜艳、饰有层层流苏似花猫毛皮的衣裙,头戴用稻草扎成的头箍和延长下来、垂于身后,形如猫尾的长稻草辫子,并在“从头到尾”的稻草辫子上,插上根根“燃香”,每人的前额上方再缚上一张事先绘制好的面具“大猫头”。
在众猫咪队伍前方,由一位头插银钗、身披花团锦簇、下坠流苏绣花披肩的女子率队、后随两名手提书写祈求吉祥语句六角宫灯的妙龄少女和三名吹羊角喇叭的男子共同组成祭祀行列前导,在一旁锣鼓乐队轻快、富有节奏感的敲击和曲调悠扬的号角声中,沉浸在香烟缥缈中的众猫咪在仙女般的前导女子带领下,款款步入表演场地
。
猫咪们开始表演了,它们在不断变换着各种队形的过程中,模拟猫咪行走跳跃、扑捉活食、伸腰耸背、舔毛搔痒、相互嬉戏等多种姿态
,真令人有犹如进入“猫王国”之感。
接下来,众猫咪又模仿着人类祭祀神灵之态,在背后插满燃香的点点豆光和烟雾缭绕下,双手抱拳频频作揖祭拜,请求天界的大猫神下凡,为民根除鼠害。
在众猫咪围成圆圈翩跹起舞以娱乐猫神之际,一只由两人装扮,前者双手举黑白花纹“猫头”、后者扮“猫身”、“猫尾”身披纯黑色“猫皮”的肥硕大猫登场了。它忽而闲庭信步地观察着四方,忽而攀枝上树爬上竖立在圆圈中的一根高秆,向远方了望搜寻着大小鼠精们的隐藏地。随后跃下树来在一旁悄声闭气地等待着大小鼠精的出现。
这时,众猫咪开始表演起模拟人们丰收后进行最后一道工序
-
收粮入仓的舞蹈。就在为获得丰收而充满欢欣进行舞蹈的同时,一只头顶尖嘴“鼠头”身披灰色“鼠皮”的大老鼠精,以四处窥视、鬼头鬼脑、悄手悄脚的夸张舞姿进入屯粮的场院后,看到座座粮仓放置于静寂的场院内无人看管,便手舞足蹈乐不可支地准备立即开始破仓盗粮。就在大鼠精得意忘形时,隐蔽在一旁的大猫神伴着一声大吼蹿了出来。本企图负隅顽抗的大鼠精,一看来势凶猛的硕大猫神,求饶不成便立刻仓皇逃窜,企图能逃出天敌猫神的利爪,求得活命。
令人倍感亲切和充满美好希望的《火猫舞》,最后结束在人们的尽情欢呼,众猫咪的跳跃旋舞,以感谢猫神为民消灭鼠精,庆贺丰收成果不再被掠夺的高潮中。
扁担舞
扁担舞
扁担舞,其名又称打扁担,流行于广西都安、马山、东兰、南丹等县。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元宵节期间举行表演,场地是在村前的晒谷场上。表演者有四人、六人、十人、二十人不等,均取双数,多是妇女。出场表演时,舞者手持扁担,相向而立,围着一条长一丈多、宽一尺的木槽或板凳,大家口喊呼,于是上下左右相互打击,边打边唱边舞,模拟农事活动中的耙田、插秧、戽水、收割、打谷、舂米等姿势动作。舞者时而双人对打,时而四人交叉对打,时而多人连打;有站、蹲、弓步、转身打等,轻重、强弱、快慢错落有致,动作优美自然,整个舞蹈优美清新。1955年,此舞被选参加全国群众业余歌舞观摩大会表演,获优秀奖。扁担舞,至今仍为壮族人民喜爱,表演娱乐。
捞虾舞
其舞流行于广西德保县一带。它形象地描绘了壮族女青年在明媚的春光下,到小河去捞虾,遇上几个男青年在河边钓鱼的情景。表演的动作是捞、扒;演出的方式是:两个男青年手拿钓鱼竿,背着鱼篓,在河边钓鱼。不多时,来了四个女青年,她们手拿捞绞,腰系鱼篮,下河捞鱼虾。男的向女的打招呼,唱山歌;女的亦唱山歌回答。在男女一问一答的嘹亮的歌声中,男女双方翩翩起舞,队形变化三次,对唱三次,场面悠然热烈。唱的歌,其词多是谈情说爱,喜获鱼虾丰收。此舞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纸马舞
纸马舞又名跳纸马,是流传于文山、马关、砚山等地的壮族祭招性丧葬舞蹈。在文山县,又主要流行于攀枝花下寨、水车寨、新平坝、高末一带的壮族土支系居住区。
纸马舞
纸马是用竹篾扎成马的形状,再以纸裱糊绘制而成。纸马有头有眼有耳有嘴有身有尾却无脚。舞前,舞者从纸马的腹部空心处钻入,把纸马套在腰间,双手提着纸马的腰作舞。参加舞蹈者,多为8名成年妇女。其中,舞纸马者两人,舞大刀者两人,舞小刀、舞鬼面具、舞手巾、舞狮子者各一人。舞时,以单脚起跳,双脚落地为基本动作。每当左脚起跳时,右脚向左前方侧跨步,右脚起跳时,左脚向右前方侧跨步。跳到第三拍子时,跨步的掌还要在地上点两下。在绕场跳动时,戴鬼面具的舞者应与前后的舞者互相照应,起跳的左右脚和步伐都必须一致。舞蹈中,马对马,狮子对手巾,鬼面对小刀、大刀对大刀,作互相拼斗动作。舞纸马者,还要依从步法、节奏、有节拍地左右摇动马头,让两“马”作互相咬、踢、厮斗。舞场上马铃叮当响,灰尘四处扬,真如在战场上打斗一样。
铜鼓舞
铜鼓舞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壮族、彝族民众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老舞种之一,分布于广南、麻栗坡、富宁、西畴、马关、邱北等县的壮、彝村寨,而以广南县壮族、彝族和麻栗坡县新寨乡和富宁县木央乡几个彝族白倮支系的铜鼓舞最具代表性。铜鼓舞属族群性的集体舞蹈。舞者围成圆圈,踏着鼓声节奏沿逆时针方向起舞,跳完一组舞蹈动作再跳另一组,内容都是壮族、彝族农耕生产生活的反映。广南那洒镇马贵村壮族的铜鼓舞完整保留了十二套舞蹈动作,反映着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不同的生产内容。麻栗坡、富宁等几个村寨中的铜鼓舞,主要用于祈雨、求丰收和老人丧葬等民俗活动。壮族、彝族的铜鼓舞流传普遍,动作古朴,舞蹈语汇非常丰富。壮族铜鼓舞表演时,一人敲铜鼓,另一人以木盒辅助形成共鸣滑音,这在其他音乐演奏中是找不到的。彝族的铜鼓演奏则是一种专门技巧,一人用公、母两面铜鼓可演奏十二种音调组合,简称十二调。据称公鼓代表太阳,母鼓代表月亮,十二调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因此彝族的铜鼓舞还包含着本地民族的历法文化内容,积淀着壮、彝先民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等多方面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和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翡翠舞
壮族的翡翠舞是用竹片或铁丝结成翡翠鸟骨架,再用绿色毛线装饰形似翡翠鸟,表演该鸟平时的生活活动的舞蹈。据老艺人说,200多年前,由于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内讧,造成兵战连年,加上旱涝灾害接踵而来,致使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时,一种祈求安宁、自由生活的愿望成了壮族人民的强烈愿望。但是,壮族人民是一个具有惊人聪明才智的民族,他们明知这一愿望在封建统治下,是不可能实现的。然而追求心灵上的自慰与精神上的自娱,并通过其他形式反映出来是可行的。于是民间艺人在劳动生产与生活中,发觉了一种禽鸟动物一翡翠鸟。不但羽毛色彩鲜艳,美丽无比;且性格温驯、善良、不欺异性、勤劳自食,恰与本民族的属性相合;便摸拟翡翠鸟活泼、灵巧的动作特征:它的美丽形态,它的勤劳自食,向往自由、美好的信念。借以体现壮族人民的勤劳、正直、善良的民族特征,激发壮族人民追求美满幸福生活的强烈欲望。
师公戏
壮族“师公舞”是流传于广西武鸣、邕宁、都安、钦州等县的一种属梅山教派的祭祀舞蹈。它历史悠久舞蹈语汇比较丰富,民族特色浓郁,是壮族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编辑本段
乐器
蜂器
蜂鼓是流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细腰鼓,因鼓身形似蜂腰而得名,又以横置胸前演奏而有“横鼓”之称。其式样和演奏方法与朝鲜族长鼓相似,两者同出一源。
蜂鼓在古代不仅叫作“仗鼓”,还有“拍鼓”、“正鼓”,在北魏流行一时,因而又有“魏鼓”之称。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马骨胡
马骨胡
马骨胡在壮语中称“冉督”、“冉列”。“冉”为胡琴统称,督,为骨头,意即用马、骡、牛的骨头制成的胡琴。故通常称之为马骨胡或骨胡。壮语又称“冉列”、“冉森”。“列”、“森”兼有体积小、发音高而尖之意。“冉列”又是由传说中一对青年男女的名字所组成。形制与奚琴类型的乐器相似,音色清脆明亮、悦耳动听,常用于独奏、器乐合奏或为民间歌曲、说唱音乐、壮剧和布依戏等戏剧伴奏。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西林、田林、百色、乐业、凌云等桂西百色地区,贵州省兴义、安龙、贞丰、册亨、望谟等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等地。
琴筒原用一段、现用多块马、骡或牛大腿骨拼粘制成,长10-12、直径5厘米,呈椭圆形,前口蒙蛇皮、鱼皮或蛙皮,后敞口。琴杆红木或红椿木制,上粗下细,长46-60厘米,顶端雕马头为饰。置二轴,原黄(一种鹿)角制,现用红木制。张二条钢丝弦。定弦d1、a1,音域d1-e3,两个多八度。
演奏时,琴筒置于腿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马尾弓在两弦间拉奏。音色近似京胡并较之柔美。常用技法有前挫弓、后挫弓、小跳弓、顿弓、打音、倚音、滑音等。用于独奏、八音乐队合奏、莫伦说唱和壮剧伴奏。是八音乐队的主奏乐器,在壮剧乐队中也居领奏地位。
琤尼
琤尼是壮族拉弦乐器。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兰、凤山、巴马等地。“琤”为壮语“七”的语音,“尼”是壮族民间对乐器的统称。也称“壮族七弦琴”或“瓦琴”。明初已在广西西部流行,至今已有600年历史。
琤尼形制古朴,由共鸣箱、岳山、弦轴、琴柱、琴弦和琴弓等部分构成(图)。共鸣箱即为琴身,呈卧式半圆形中空体,它由面板和底板胶合而成。面板为半圆的拱形,用桐木制作,多使用当地所产的泡桐木,将一整段原木从中破为两半,以半边原木掏空内腔,雕凿成半管状的圆槽,凸面刨光成为半圆形的琴面,面板厚07厘米~1厘米。底面平直,多使用松木、杉木薄板制作,板厚05厘米~08厘米,底板上开有一个圆形小孔和一个弯月形大孔,两孔相对。面板和底板胶合后,两端通透,不设音窗。琴箱长60厘米~70厘米、底宽16厘米~17厘米、中高7厘米~9
5厘米。在距琴面两端55厘米~8厘米处,分别设有岳山(弦枕)支弦,岳山用硬木制作,呈半圆形条状,底部与面板相接,岳山高13厘米~15厘米、底宽14厘米~16厘米。在琴首与岳山之间,等距竖向排列七个弦轴,弦轴使用柚木等质地较硬、纹理细密的木材制成,当地多用壮语称作“肥外”的木料制作,轴体为圆锥形,轴柄多呈球状。琴尾的岳山外侧,开有七个圆形弦孔,供琴弦穿过而用。琴柱也称琴马,用壮语称作“卜柚”的木料制作,也可用李子木、核桃木或牛角制作,外形呈秦汉古币状或人字形,柱的上端开有小孔,琴弦穿过其孔并支弦于琴面上,七个琴柱在面板中部斜向排列。张七条琴弦,最早使用棕丝或马尾搓成,后用羊的肠衣弦,现在使用丝弦或钢丝弦。琴弦一端缠于弦轴上,另一端穿过弦孔,缚弦于弦孔内侧的小木棍上,或弦头在孔内侧打结,也有直接在琴尾岳山上钻孔系弦的。琴弓用竹片或细竹作弓杆,系以马尾为弓毛,弓杆长50厘米。
壮族三弦
壮族三弦,是壮族弹拨弦鸣乐器。形制与汉族、拉祜族小三弦相仿,音色脆亮,主要用于壮族八音合奏或为壮剧及说唱伴奏,深受壮族人民喜爱。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西林、田林、乐业、凌云、百色、田阳、田东、德保、靖西等桂西和桂南各地。
天琴
天琴,是壮族支系偏人的弹拨弦鸣乐器。偏语称鼎叮。由乐器发声谐音而得名。历史悠久,形制独特,音色圆润明亮,常用于独奏或为歌、舞伴奏,深受偏人喜爱。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宁明和龙州等地。至今已经有上千年历史。
二百年前已在壮族支系偏人中流传。原为天婆(巫婆)为人禳灾治病时所用,后来,这种巫术性质的弹琴歌舞演变为群众性的娱乐活动,但仍称唱天、弹天、跳天。所用乐器便称天琴。传统天琴长约120厘米。琴杆木制,雕龙纹。琴头雕成凤形、帅印、太阳或月亮形,左右各置一木制弦轴。琴筒用葫芦或麻竹筒制。呈半球状,厚10厘米,前11胶麻竹壳或薄桐木板,面径11厘米,后端镂刻花纹为音窗。竹制琴码,张丝弦。琴体各部可拆装组合,便于携带。现代天琴,琴杆长90厘米、呈半圆柱状,杆身无饰。琴头平顶,琴筒天麻竹或铁制,圆形,直径10厘米,蒙蛇蟒皮,张丝弦或尼龙弦。定弦c1、g或d1、g里弦定高音,外弦定低音。音域g-g3。
编辑本段
壮剧
壮剧又叫“壮戏”,是在壮族民间文学、歌舞和说唱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旧时壮族自称“布托”,意即“土着者”、“本地人”,把壮戏称为“昌托”即“土戏”,以别于汉族剧
壮剧
由于地域环境、方言土语、音乐唱腔、表演风格及伴奏乐器的差异,壮剧产生了广西的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壮族师公戏(又称壮师剧)以及云南的富宁壮剧、广南壮剧等分支。其中广西北路壮剧流行于使用壮语北部方言的地区,以马骨胡、葫芦胡、月琴等为伴奏乐器,唱腔主要包括正调、平调、卜牙调、毛茶调、骂板、恨板、哭调、哀调等,部分角色有特定唱腔,剧目有《卜牙》、《文龙与肖尼》、《刘二打番鬼》等;广西南路壮剧包括壮族提线木偶戏和马隘壮戏,流行于使用壮语南部方言的地区,以清胡、厚胡、小三弦等为伴奏乐器,唱腔主要包括平板、叹调、采花、喜调、快喜调、高腔、哭调、寒调、诗调等,行腔时采用帮腔形式,剧目有《宝葫芦》、《百鸟衣》等;壮族师公戏脱胎于壮族民间师公教的祭祀娱神歌舞,流传于广西河池、柳州、百色等地,表演初时着红衣戴木面具,后改为化装着戏服,以蜂鼓、锣、钹和无膜笛伴奏,剧目有《莫一大王》、《白马姑娘》等;流行于云南的富宁壮剧及广南壮剧受汉族地方戏曲影响较大,另有特点。
壮剧植根于民族生活土壤之中,是壮族人民创造的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剧种,是东南亚地区的民族文化交流的桥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